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21 17: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大气污染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大气污染的种类。 2.了解水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水污染的种类。 3.了解土壤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土壤污染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懂得人类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科学的关系,领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污染的措施。

教学过程

师生一起讨论。

一、人类生存环境的构成

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由大气、土地、水、矿产、森林、生物、生活居住区,风景游览区等诸多要素构成。 二、环境污染的分类

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3.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能源污染。 在总体测试目标中指出:“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和生产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我们主要从大气、水、土壤三方面分析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 三、大气污染 1.大气污染的含义

当大气中某些有毒、在害物质的指标超过正常值或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就发生了大气污染。 把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写在卡片上。

2.大气污染物主要有:①漂浮颗粒物;②硫的化合物;③氮的化合物;④碳的氧化物;⑤碳氢化合物;

⑥含卤素的化合物;⑦放射性物质等。 将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写在卡片上。 3.大气污染的形成

①、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有害烟尘、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

②、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使用矿石燃料的动力机械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尘; 4.大气污染的危害

①、有毒氧化物、烟尘等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物的生长。

②、硫的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等还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的枯萎死亡,这些氧化物还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并且空气中的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③、对金属、矿石及其制品有腐蚀性的物质,会损害建筑和某些雕像;

④ 、 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改变世界的气候,引起多种自然灾害大区域频发; ⑤、氟氢烃类物质的排放会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使人类及动物遭受紫外线的伤害。 征对大气污染的类型和原因,请提出治理方案。 5.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案

人必须依靠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呼吸20000次,平均吸放15kg空气,其质量大约相当于每天所需食物及饮水质量的10倍。有报导指出,人可以几天不喝水,不吃东西,但不能几分钟不呼吸。 大气污染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首先要改变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的问题。再是运用防治大气污染的技术治理大气污染,适当扩大城市、城镇绿化面积,植树造林,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还要制订大气质量标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和预报,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可靠的参数。 6.介绍大气污染的与健康的关系:

大气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也有少量通过接触和刺激体表进入人体。人体吸入的空气经过鼻腔、咽部、喉头、气管、支气管后进入肺泡,并在肺泡上进行气体交换。当血液通过肺泡毛细管时,放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含氧的血液被输送到人体各部分,供人体组织和细胞新陈代谢用。如果生活在烟雾迷漫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就会溶于体液或沉积有肺泡上,轻者会使上呼吸道受到刺激而有不适感,重者会引起疾病,使呼吸道和肺功能损害,引起病变。

结课:在本课中我们主要了解环境污染中的大气污染相关内容,知道了大气污染的定义、形成、危害、治理方案及与健康的关系,希望大家结合身边的环境状况,思考怎样保护我们的环境及自我健康的保护。

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 ) A.中纬度耕作区将会退化成草原 B.喜马拉雅山雪线降低

C.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D.高纬度地区因变暖而蒸发加强,比原来降水更少 2.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 ( ) A.严格限制私家车的发展 B.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C.扩大湿地面积 D.广泛植树造林

3.有关臭氧层的破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氟氯烃化合物在低空分解,破坏臭氧层

B.氟氯烃化合物到高层大气后,发生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C.全球臭氧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D.皮肤癌患者增多

4.有关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雨水pH值小于4.5的地区为酸雨区 B.我国酸雨主要是碳酸型酸雨

C.酸雨会使水、土酸化,危害生物,腐蚀建筑,并危及人体健康 D.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减少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5.下列名胜受酸雨影响不明显的是 ( ) A.埃及金字塔 B.四川乐山大佛 C.纽约自由女神像 D.巴黎的埃菲尔铁塔

二、综合题: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图4-3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4-3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 ℃;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 ℃和 ℃。 (2)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3)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生物资源与环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源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渗透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

(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

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所以,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3.“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

1.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并可根据教材内容作相应的材料扩展,以便正式上课时讨论交流。

2.正式上课时,教师可通过复习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引入新课,提出“环境保护”的课题。同时指出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本节课主要研究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3.对于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采用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方式进行。学生讨论时,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一是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二是我国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及破坏因素,三是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相应措施。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可以分开进行讨论,也可以同时进行讨论。 最后归纳出知识要点(见下表) 项目知识点具体内容(略)

森林的保护森林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提高全国森林覆盖率的指标 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具体措施 草原的保护草原的三大功能 草原植被的破坏因素 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的措施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 保护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的状况 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和植物 我国野生生物面临的危险 我国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措施 4.对于“自然保护区”内容的教学,首先应从环境保护的总前提下,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植树造林、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等都是环境保护的手段。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教学,可以从“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和“由国家划定”两个角度入手分析,给出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之后,可以由教师介绍或由学生列举一些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及本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并分析列举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这样一方面可以将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具体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保护自然是不是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如森林的合理采伐、鱼塘的适量捕鱼等),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只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就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

5.总结时,应该重申: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更多的时候应该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出发来综合考虑环境的保护,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后反思:

1.本节为全课程的结束篇,容易被忽视,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从全书的高度上予以重视,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生态学知识,学会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树立起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的内容很多,并且讨论内容的范围很广,学生讨论时可能会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距较远的内容,教师不应简单地否定,而应以参与讨论的平等身份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出知识内容的要点。

3.本节教学中,观点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很多,有很多用于情感和观点教育的素材,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同时避免简单地灌输,而应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进行渗透。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则在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基础上,还要作为结束语明确地提出来,并应指出,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有的意识。

练习:

一、选择题

1.生物多样性是指 ( )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以上都是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同一物种的是 ( ) A、黑色雄猫和白色雌猫 B、黑色雄猫和黑色雌狗 C、白色雌猫和灰白色小猫 D、灰色雌狗和黄色雄狗

3.马和驴能交配产生后代,说明 ( ) A、它们是同一物种 B、是两个物种 C、骡也是一个种 D、是三个物种

4.下列物种最丰富的自然环境是 ( ) A、热带雨林 B、湖泊 C、海洋 D、温带森林

5.形成新物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 ) A、地理隔离 B、食物变化 C、天敌出现 D、环境改变

二、非选择题

1、同种生物是很___________的。物种是指能相互 ,并能产生 后代的生物群体。

2、地球上物种最多的自然环境是 、 和 。

3、地理隔离使生物在 、 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形成新的物种。 4、“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是指_________生物个体具有差异性(填同种或不同种)。 5、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属于____________物种(填同一或不同)。

6、澳大利亚东海岸附近海洋中的大堡礁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7、地球上生物物种是______________的。保护__________________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职责。

8、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表明:造成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退化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9、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 ___________。

10、除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另一措施是对生物进行移地保护,如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和水族馆等。 11、对于处于濒临灭绝的大熊猫,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它们?

12、你可以为保护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做些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hb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