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

更新时间:2024-06-10 08: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 单选题

1.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

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这个盟约的签订 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的增强 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2.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

据所学推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最有可能是 A.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 B.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 C.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 D.统治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

3.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货币发展,以唐为界,这之前的“半两”钱、“五铢”钱,以重量为名。从唐高祖颁行“开

元通宝”起,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4.《宣(化)府镇志》记载,“先年宣大市中,贾店鳞比,名有名称。如云:南京罗缎铺、苏杭罗缎铺、潞

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里许,贾皆争居之。”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鼓励商业活动 B.长途贩运业发达

C.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D.工商业已成主导

5.在明代以前,中国商人的经营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没有出现具有特色的商人群体,是有“商”而无“帮”

的。明清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这主要是因为 A.小农经济的发展

1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对外贸易的活跃 D.商人地位的提高

6.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发现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曾对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面

可作为其研究依据的是

A.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D.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7.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8.2013年9月,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

称)的合作倡议,依托古丝绸之路以促进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唐朝时,广州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当时政府在此地设置 专管对外贸易。空格处应是 A.市舶使 B.广州十三行 C.节度使 D.市令或市长

9.唐代郑熊《番禺杂记》载,“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与交易,多得异物。”明代谢肇淛

《五杂俎》又载,“务本坊西门有鬼市,冬夜尝闻卖干柴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鬼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B.官府逐步放松对市的管制 C.唐代的市已有了突破性发展 D.明代的坊市界限开始消失

10.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

并不实指某个官位。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州朝

2

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A.徽商唯利是图的本性 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徽商走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11.下表是唐宋律令对丝织品输出规定的比较。由此可知

A.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 B.宋代不再对外贸进行监管 C.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宋代丝织品质量明显下降

12.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3

13.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14.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1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16.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图片中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②④

4

17.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8.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堆叠的唐宋时期的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2)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hb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