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婚俗

更新时间:2024-02-03 17: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婚俗—以海南省乐东县为例

作者:王木红 指导教师:黄淑瑶 讲师

一、导言

婚嫁是一个永不衰老的话题。“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在我国视为人生的大事,极为重视和隆重。从微观角度上看,婚姻是个体生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层面上说,婚姻又是形成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基本途径,因此无论对民众生活还是社会运行,婚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炫耀心理、捞本心理和空虚心理等一系列拜金主义思潮涌进我们的生活圈,导致了彩礼越要越高,婚礼日益奢华,上礼逐年加码,使压弯农民腰的现象以及在红包问题纠结中患上“请柬恐惧症”的现象日益加深,给人们增加了很大的负担,甚至有很多人,还因为支付不起彩礼、红包的钱,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件等问题。

针对婚俗出现的这种种问题,笔者试图将婚姻中的人视为经济人,从交换理论的视角下去探讨婚俗存在的理由及问题的症结。

(一)相关概念 1.什么是婚俗

“婚俗”一词中,“婚”主要是指婚姻,“俗”主要是指习俗、习惯,合起来说就是指婚姻习俗或者可称为婚姻习惯,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被某一特定地区的人们反复适用、遵循的关于婚姻家庭的非正式的规则。婚俗不像婚姻法那样明白地写在书本上,而是体现在人们的行动中,只有通过

对人们行动细致的观察,婚俗才能被发现;只有运用它时,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因此婚俗可以说是社会群体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并在其中生存与发展而创制、传承和重复使用的行为方式〔1〕。从古至今,婚俗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贯穿于男女双方择偶、定亲、娶亲全过程,围绕着人们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是民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什么是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学界逐渐兴盛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它以特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主张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和社会关系都是以奖赏和报酬为向导。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它由霍曼斯创立,布劳、埃默森等为代表的。

其中,霍斯曼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总是重复那种受到回报的行为,而修正那种受到惩罚的行为,认为社会交换行为规律和经济学中的交换原理是一致的、普遍存在的,是维持人际互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他提出的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与满足命题、攻击与赞同命题在现代的婚俗研究中常被应用。他的理论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上,在婚俗的讨论中,适用解释婚姻缔结关系双方间的交换问题。

而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则认为社会交换是指一种以期待回报和换取回报为目的的行动。社会交换产生于社会吸引,而经济动机则是产生社会吸引的条件.当行动者相对方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社会资源时,他们之间便产生吸引,而在此基础上,拥有丰富资源的人在交换中便获得较高的地位,反之则

属于较低的地位,这也就产生了我们经常所说的权力〔2〕。布劳的权力说也是非常有名的。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社会交换的六个基本命题:理性原理、互惠原理、公正原理、边际盗用原理和不平等原理。他的理论主要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适用于乐东婚俗中婚姻当事人与宾客之间关系的探讨。

(二)相关研究

专门的对于这个选题的研究,目前专家学者涉猎不多。但涉及到这个选题某些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例如:周志娟和金国婷的“社会交换理论综述”,齐乐木格的“婚礼中的礼物交换”,顾伟列的“村民交际中的人情伦理与互惠原则——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以及阎云祥的“礼物的流动”等。

1. 社会交换理论综述

社会交换理论综述这一文献,是江西师大心理学院周志娟和江西师大教育学院金国婷共同于2009年发表的。文章主要侧重于分析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针对霍曼斯社会行为交换理论和布劳社会交换理论对人性的理解进行了理性的剖析,认为中国古代社会交换思想以其独特的魅力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始终。正文部分,作者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二是现在社会交换理论,主要论述了霍曼斯以及布劳的交换理论以及对他们两者的比较;三是中国社会交换思想。

在笔者看来,本文指明了什么是社会交换理论,分别列举了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与布劳社会交换理论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读者可以通过对两人理论的比较,区分不同性质的交换行为,笔者认为这是文章最成功的地方。但作者在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述中国社会思想的交换这一块,没有具体的举例来论述,笔者认为,应列举更多交换的例子,这样才能使读者对社会交换有更深刻的理解。笔者认为这是本文唯一的不足之处。

2.婚礼中的礼物交换研究[3]

婚礼中的礼物交换研究这一文献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硕士其乐木格在2008年硕士论文中发表的。作者在文中主要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例,系统地论述了蒙古族婚礼中礼物交换的意义、变迁和功能。本文主要由导论、婚礼中礼物交换角色、婚礼中礼物交换变迁、婚礼中礼物交换功能、结论及参考文献等六个部分组成。导论中主要介绍了选题原由、研究概况和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以婚礼中主体礼物和附属礼物等两个部分阐述了婚礼中礼物交换的角色意义。即以先赋角色为主线的婚礼主体礼物包含了新人双方间的礼物、新人亲属间的礼物;由自致角色组成的主人与其他相识间的礼物、新人与其他相识间的礼物。第二部分从礼物交换的基本形式和认识观念两个方面分析了婚礼中礼物交换模式的变迁。礼物交换的基本形式由礼物交换什物、礼物交换范围和礼物交换主体构成;礼物交换认识观念包含了礼物的象征性、礼物交换目的和礼物交换原则,以此来阐明了婚礼中礼物交换模式的变迁。第三部分阐述了婚礼中礼物交换的社会功能。婚礼中礼物交换不仅有规范人们行为、促进人际关系的社会控制功能,还能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裨益

人们,使公众感知和承认生命周期中的重大决定——婚姻关系的社会保证功能。

笔者认为,文章中,作者先对礼物交换角色的分析,接着到礼物交换变迁的分析,最后到礼物交换的功能的分析,系统的论述了婚礼中礼物交换这一问题,论点清楚明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3.村民交际中的人情伦理与互惠原则——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4]

文章主要以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日常生活中的礼物来往活动为例,分析礼物馈赠与人情伦理以及互惠原则的关系,认为该镇村民的礼物馈赠活动,体现了村民交际中的人情伦理和互惠原则,主要体现在:当地流行的礼物馈赠习俗,在村民交际中承载着尽道德义务和表达感情的双重内容;当地至今仍有的制作和保存“喜账”的民俗事象,这一习俗是村民家庭社交史中重大活动的真实留存,它显示了主人公人际关系网络的总貌;当地还存在“攀过房亲”这一村民交往中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造就了乡村社会的一种互惠机制。正文部分主要分为:第一,大人情与小人情(乡村社会的道德伦理与关系网络);第二,喜账(乡村社会礼物流动的真实记录);第三,攀过房亲(乡村社会的一种互惠形式),第四,不以贫富取人(乡村社会的交际规则)。

本书结构严谨、论点突出、论据充分,逻辑性较强、具有相当强可读性。同时,笔者认为,深入的熟读这本书,对于将要研究的红包、彩礼问题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4.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5]

这本书在200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对中国东北的一个村庄中的礼物实践进行了人类学的考察。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一个个礼物交换的故事,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本书主要分为九个部分:第一,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第二,下岬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第三,礼物世界:初步的分类;第四,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第五,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第六,互惠原则以及人情伦理;第七,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第八,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第九,结论:社会主义、关系、人情与礼物。文章 通过对经验材料的分析,作者对中国的礼物交换作了较为规范的研究,着重分析了若干作为理解中国的礼物实践的关键的地方性概念,例如,关系、人情、面子等。通过田野考察,作者对人类学的礼物研究的三个方面作了回应:互惠问题、精神性问题及工具性问题。本书既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又有相当强的可读性。

二、目前乐东县婚俗的基本情况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每逢中国农历的岁末年初,空气中开始弥漫着喜庆热烈的气息。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上,各色装饰一新的婚礼花车不时穿梭而过,非常引人注目;在乡村的迎亲路上,吹吹打打的音乐声此起彼伏,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海誓山盟、花前月下后,一对对新人怀着携手一生的美好心愿,开始另外一种人生。各地文化中,婚俗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而是凝聚了人们关于传统风俗文化的真挚情感,融入了新人对幸福的无限遐想,寄托了亲朋好友对新人的美好祝愿。然而在乐东这座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黎族自治县上,在迎来2011年春节之际,听年过九旬

的长者口述过往历史,在甜蜜的追忆中体味那远去的风俗;从刚刚度过蜜月的新人那里,看传统习俗传承至今的久远魅力,感受婚俗中所寄托的民族情感和本土文化。

1个多月前,乐东县九所镇村民阿梅[6]和男朋友在3年恋爱后,幸福地迈入神圣的婚姻殿堂。接受采访时,刚刚度完蜜月的阿梅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满脸喜气。阿梅对我们说,按照当地的风俗,婚礼前3个月,男方的嫂嫂和姐姐选择吉日,拿着槟榔、水果等来到女方家与家长见面。相互寒暄后,女方家长将女方的阴历生日写在一张红纸上交给男方长辈。男方家长将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送给算命先生“红纸合命”( 红纸合命 俗称“合八字”,这一古老的婚姻习俗,在乐东仍普遍盛行。在古代就好比“问名”,过去合八字仪式很隆重,女方将生辰用红纸书写送到男方家,叫“送八字”,男方的生辰也同样书写在红纸里,择定吉日,把双方红纸放在男方的祖宗神台或米缸内,经过三朝没什么事故发生,即“好兆头”,便可“合八字”,请算命先生进行合年庚,八字相生相合,就可商量婚期,如有相克,则说些客气话,终结此婚事。如今,一般只是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无相克,万事大吉;如有相克,算命先生可提议用一些办法补救减克,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后,男女双方合八字后,下一步是择日子(主要是定下“挑饼日”和“结婚日”的时间)和送聘礼,择日子也叫择时辰,即择定结婚的良辰吉日,一般也是请算命先生择日,现在有的人通过看“通书”(日历)而定日期,目的都是祈求讨个吉祥日子。

其中 “挑饼日”是隆重婚礼的盛大前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男方家送聘礼日。男方所送礼饼必须是双数,意即成双成对。阿梅说,双数中不能挑4,当时男方挑了6担12筐的“礼饼”,“礼饼”包括饼干、糖果、水果、猪肉、鸡、香烟、白酒、米、槟榔和鞭炮等物品。根据规矩,每个筐底都必须压上1个数目为双数的出门“红封”。第一担“礼饼”将彩金、首饰放在筐内,第二担“礼饼”是米、鞭炮和烟酒,第三担“礼饼”是槟榔、猪肉和鸡。“礼饼”由6位生过孩子的、有亲戚关系的嫂嫂们送到女方家中。“礼饼”送到后,女方家已经准备好的酒席正式开席,宴请女方亲戚好友。按照习俗,女方不能让男方家送饼的人空筐回去,还应该将男方家送来的糕点、饼干和桔子留一些让媒人带回去,女家收到聘礼,会把一些礼品如糖果饼干之类,分赠亲友邻居,告之女儿出嫁在即。另外,挑饼日这天,不仅是男方家给女方家送聘礼,女方家同样也会送嫁妆给男方家。在这一天,亲戚中的长辈会封一个红包给新人,用乐东的话说就是封给新人买衣服的钱,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红包还必须增加,可不能像以前那样封20就认为很多,至少都五十、一百。随着社会的发展,聘礼的内容不断改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聘礼多是钱、布、衣服、糖饼、果品之类;七十年代兴起“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八十年代转为金钱和高级电器,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九十年代起时兴金戒指、金项链等。时下也有不少青年移风易俗,不讲究聘礼,只象征性送些礼物到女方家,但还是离不开送聘礼的习俗。

当天晚上,新娘在伴娘、“姐妹”的陪同下,到美容美发中心梳妆打扮,是为“洗头”,也就是说新娘出嫁要盛装打扮一番,城里的人一般由美发师负

责装扮,而农村流行着“拾面”和“三梳”的习俗,“拾面”就是给新娘去除脸部的茸毛,但不用刀剃,而是请专人用线绞掉。“三梳”是指新娘出嫁的前一晚,由婶嫂或多福的妇人为新娘梳妆,不过现在的人大多都是由美发师负责装扮了。等新郎出屋第二天就是结婚日,也就是接新娘日(迎亲是婚礼重要的一环,旧例不少新娘出嫁当夜,要“坐夜”不睡,等候迎娶,零时到上午十一时是合适的出门时辰。过去男方用大花轿到女家迎亲,新娘由伴娘开席铺路扶着上轿,新娘脚不踏地,意为不把外家的泥土带到夫家,避免外家受穷,通常还有八音和锣鼓跟随,迎亲队伍浩浩荡荡,非常热闹,轿至男家门口,鞭炮齐鸣,新郎进行踢开轿门仪式,新娘则由伴娘牵出直入新房,午后举行拜堂。现在花轿接新娘的习俗已很少见了,一般用花车取代。各种各样的花车,家里条件好地,名牌小车排成队,场面办得很风光;家里条件差的也是由花车接新娘,但车就差很多.在这之前,迎亲的方式,也曾有过几次大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步行撑伞迎亲,人力担送嫁妆:60年代改用自行车:70年代使用拖拉机、摩托车:80年代普遍用汽车或面包车;90年代后基本上用小轿车了,而这也是最能显示钱财权位多寡大小的了,轿车越多,排场越大的,说明该家比较有权贵,反之则说明没有权贵。

凌晨1时左右,阿梅早早地就在伴娘等人的陪同下,到婚纱店化妆打扮。5时30分,新郎带队到新娘家接亲时,新娘和伴娘、“姐妹” 们故意锁门不让他们进来。出些小节目相互逗乐后,在年轻人嘻嘻哈哈酿造的热闹气氛中,喜气洋洋的新娘在伴娘和“姐妹”的陪伴下出门。出门之前,新娘新郎要向女方家中最年长的长辈敬献槟榔,长辈则给予“红包”,接着举办一定的

形式过后,新人在伴郎伴娘的陪同下坐上迎亲婚车开向男方家中,陪伴新娘的除了伴娘、“姐妹”外,还有自己的嫂子和兄弟。阿梅说,本地风俗中,陪嫁姐妹越多,说明新娘的人缘越好。男方家送来的聘礼越贵重、越多,则说明男方家大方、排场大,女方家自然感到有面子。6时30分,新人到达新郎家中,拜过祖公后,新娘要一一给新郎的父母长辈们送茶,长辈们也会给予其红包,接着进入洞房。在婚房的婚床上会有两小男孩坐在上面,寓意“早生贵子”。11时半,新人和亲朋好友到酒店喝喜酒(在城市上比较普遍),而在农村,一般都是在自家喝喜酒。酒席上提供的一些食物都是请一些厨艺比较好,而且专门从事这职业的师傅全程负责,师傅会根据主人家给出的多少张酒席准备多少的食物(酒桌的多少体现出一个家人情面子问题的大小),桌椅等一般摆在自家房前或附近。在喝喜酒过程中,在伴郎伴娘的陪同下,新人向各位来宾敬上槟榔和香烟。婚礼第二天,新人必须拿着一些糖果、饼干和槟榔在中午12时前回到娘家“和门”,“和门”过后,整个婚礼就算圆满完成了。

根据阿梅给我们的描述,笔者在这里把乐东县的婚嫁过程概括为:“槟榔问亲”、“红纸合命”、“挑饼”、“洗头”、“和门”这五个环节,虽然每个环节的内容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送礼与还礼的形式在里面,体现出了交换的现象。因此,交换在婚俗中无所不在。在接下来的这一部分,笔者会带领大家走进婚俗中的交换,感受交换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三、社会交换理论在婚俗中的体现

有人说,婚姻是人生的盛宴,婚礼是这场盛宴的序曲,而婚俗则是序曲中的音符。时下无论是婚姻当事人自己还是家长,大概没有什么场合是能够像为自己和自己子女办婚礼那样尽心尽力而又进行慷慨的消费投入的事了,这似乎无可厚非,但传统的婚俗却越来越让人感到陌生,新的婚俗现象接踵而来,对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彩礼越要越多、婚礼日益奢华、上礼逐年加码等问题,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已经越发严重,在乐东县也是司空见惯。彩礼从以前“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发展到“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家中摆设从要立柜、平柜发展为组合柜、电冰箱、彩电等。索要的衣物也越为高档。乐东县民间俗称的“买身钱”(说的是男方娶女方过门所必须要给的钱,现在说的彩礼)也从四、五百发展到上万元;婚礼酒席也是从以前的略备些酒菜以表谢意发展成大抄大办,在怎么普通的家庭酒席也在20桌左右,有钱人家甚至把酒席办得大有盛大宴会之势,为了得以显示家族的地位;然而有酒席有宴会,必然有宾客的参与,因此出现了红包问题,宾客所给红包、礼物的价值也会随之加码,每到国庆、年前、元旦等节日都有不少人结婚,许多年轻男女纷纷举行婚礼大宴宾客,亲朋好友自然是收请柬收到手软,很多还是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亲戚朋友。在乐东县的婚俗中,见了请帖必得上礼,人去不去是你的事,但礼钱可少不了,这样下来几天功夫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一眨眼的功夫没了。于是人们总会将请帖生动的称之为“罚款单”。不仅如此,如今的礼钱也在不断的上涨,过去的五十元已觉得

慷慨,现在却难以拿得出手。亲朋好友之间的红包均在百元以上,真的像人们所说:不是人吃喜酒,而是喜酒吃人啊!

不管是彩礼上升、上礼加码,还是婚礼举办日益繁华,产生这一系列行为的原因归根绝底,都是与缔结婚姻双方,以及婚姻当事人与宾客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因此,要想找出以上一系列现象产生是否合理,我们就应该从婚姻双方之间的交换以及婚姻当事人与宾客之间的交换两个方面深入的了解。

(一)缔结婚姻关系双方之间的交换

在乐东县,婚姻所连接的社会关系是其生活中最主要的关系网络,是其社会主要的交往圈。婚嫁活动可以看作是一种“交换”的过程,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交换,双方有得有失,最后达成一个双赢的过程。婚姻本身也是一种交换,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交换,还涉及到两个家庭的交换,以及婚姻当事人与其他人的交换。在谈到缔结婚姻关系双方之间的交换,笔者主要从婚姻男女两人的交换以及婚姻当事人两个家间的交换来讨论。 1.“门当户对观”问题

“门当户对”观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习俗存在于我国的婚姻过程中,一直是人们择偶的一种规则。“门当户对” 是婚姻的一种交换形式,它是婚姻当事人之间以及两个家庭之间的交换,是男女两人兴趣爱好、学历地位的交换,是家庭财产和门第的交换,这主要和家庭的收入、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声望、职业和权力等指标相当的两个家庭之间婚姻的交换。人们结

婚不仅是为了自己找到志趣相投、地位相当的另一半,而是为了扩大家族的地位和势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的“门当户对”观不仅指家庭条件的相当,男女双方之间学历的相当、兴趣爱好的相同、有无共同语言以及相似的社会生活环境等不断被列入门当户对的范围,为只注重地位和利益的“门当户对”观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在乐东县的婚嫁中,要求门当户对的男女、家庭无所不在。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对偶要求都很高,基本的学历相当是难免的,家庭条件的优越与否也是非常注重的。这就造成了很多互相喜欢的情侣因为家人的反对而终止,好点的结局可能就永不往来,坏点的结局就是会出现很多因不能与爱人在一起而发疯自杀的现象。也许那些父母的所说的理由都是希望孩子能嫁一个或是娶一个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希望孩子以后的生活幸福,但隐藏在其中的真正目的,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与地位,孩子嫁(娶)得好,父母就会有面子。以孩子的幸福的为交换,获得一定的权力地位,体现了社会交换理论所说的,人们所进行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奖赏和报酬。“门当户对”观正是社会交换理论最合理的体现。

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主要以九所镇九所村的多数居民进行一一采访,包括学生、在家务农的农民、以及在外地打工的年青人等,调查结果有80%的人表示会选择门当户对的伴侣,10%的人表示不在乎,另外10%的人表示没想过。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要求门当户对的人还是占多数的。

社会交换理论的创立者,也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霍曼斯曾在《作为交换的社会行为》(1958年)一书中,写到:社会行为也是一种商品交换,

这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是诸如赞许或声望符号之类的非物质商品的交换。从这一点出发,交换理论认为,个体之所以加入某一群体,并且去遵循该群体的规范,目的是为了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行感情或者物质的交换,或者是说通过实现群体目标来获得自己单独无法取得的更大利益[7]。简而言之,交换理论就是交换双方通过交换,实现自身价值而获得最大回报的一种平等交换方式。婚姻本身也是一种交换,实际上是在结婚双方“门当户对”的前提下进行的等价交换,包括感情和乐趣的平等交换,是一种心理上的交换、一种文化的交换。

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群体,它的维持就取决于与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能否维持,或群体能否通过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其成员各方面的需要。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群体不断强化与其成员,也就是结婚双方之间的某些交换关系,比如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这样,群体才能更好的维持。

在了解社会交换理论的前提下,笔者主要从两个层次来解释“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一方面,如果说婚姻当事人在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尤其是志向、兴趣爱好等认知态度方面有某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婚姻双方间的吸引力就越强,在布劳的交换理论中也谈到了人们的认知态度即“社会吸引”。双方在感觉自身的能力,所处地位、所接触的社会外界等方面与对方相当,没有谁强谁弱,就不会存在内疚自卑的心理,这样婚姻当事人的婚后会有共同话题,能沟通顺利,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奋斗。实力相当的两方通过缔结婚姻,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相应的回报,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励,根据霍曼斯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中的激励命题。这

样更能促进夫妻双方频繁进行这种交易,增进夫妻间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

另一方面,如果婚姻当事人在年龄、性别、性格和能力方面可以相互补偿,形成互补的关系,也可以增加家庭的凝聚力,更能促进交换活动的发生。这时候,结婚双方之间会发现缺了谁都不合适。追求“门当户对”的婚姻当事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往往能追求到最大的回报,获得最大的利益。而社会交换是在“你需我要”的状况下发生的,婚姻当事人同样通过交换某些自身缺乏的东西,吸取对方的长处来完善自己,提高婚姻的质量。但,并不是说这种交换能在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进行,文化差异大、学历学识的差别大,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完全不同的双方是不可能跨越这种差距的,是不可能进入彼此的生活圈的。婚姻就像是弹簧,你强我弱,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是不可能得到稳固的婚姻的。

现代的社会婚姻习俗要讲求“门当户对”,是因为美好的爱情并不等于美满的婚姻,现实生活中不允许有太多浪漫的幻想。就算是因为爱而结婚,也不一定能够忽然之间为对方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长久下去会因为双方之间有很多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从而影响婚姻的质量。但非“门当户对”成了人们选择伴侣的唯一标准,过分的强调也会走向反面,而忽视双方的感情基础,两者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缺一不可。因此,门当户对观的存在有利也有弊的,同时它的存在也是具有合理性的。

2.聘礼与嫁妆问题

在乐东县婚嫁中,联姻的两个家庭之间相互交换礼物是必不可少的,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物称为“聘礼”,代表着女子身价的买卖;而女方家给男方家的东西称之为“嫁妆”,聘礼或嫁妆的多少体现一个家庭地位的高低,那么两者之间的交换就会代表着两个家庭的交换,这在古代最为明显。而现在的婚姻交换不再是两个家庭间礼物交换的循环,而是成为新娘和新郎在追求夫妻独立性过程中用以索取其家产份额的手段[8]〔3〕。古德在他的《家庭》中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社会是给新娘下聘礼,而有的社会却给新郎送去嫁妆[9]”这个问题在西方婚姻交换中,可以看出几条总的原则:第一,嫁妆和聘金与新婚夫妇的地位以及双方家庭世系的利益有关;第二,婚姻中涉及到财富转移在长辈眼里是公平合理的;第三,婚礼中的财富转移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回赠礼物关乎名誉;第四,嫁妆或聘礼制度可以决定婚姻安排过程中的当事人的价值[10]〔4〕。因此,嫁妆与聘礼在婚俗中是必然存在的,对于男方家来说,送聘礼其实就是以经济资本换取社会资本的一个过程,最终获得的是女子这份劳动力资本,而对女方家来说,送嫁妆为的是自己以后在男方家中有点地位(嫁妆越多,说明女方家越有权贵),主要是以经济资本换取地位资本,满足了双方的需要[11]〔3〕,何尝不是各有所得。符合了布劳交换理论中的互惠原则以及霍曼斯的成功命题。

在缔结一个婚姻时,联姻的两个家庭之间必须相互交换礼物,这是世界上许多民族的一个普遍实践,这也是乐东县的婚俗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随着乐东县经济的不断发展,“高价婚姻”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乐东县婚俗当中,缔结婚姻过程中双方一般都需要相当高的花费,这给很多贫

困家庭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负担,在“高价婚姻”的敲击下,压弯农民腰[12]〔5〕的现象并非鲜见。 2010年3月和4月笔者两度进入了调查点乐东县九所镇九所村,对当地的婚俗做了一定的调查,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当地婚俗主要包括“提亲——定亲——举办婚礼”三个环节。根据被访者甲[13]提供的资料,笔者将男方家庭婚姻支付的一般情况整理如下: 提亲 糖果、饼干、水果、酒 300元 定亲 定亲钱、饼干、肉、红包 13000元 彩礼 衣服、首饰等 8000元 婚礼当天 酒席、婚车、红包 20000元 盖房装修 婚房装修、购买家具等 20000元 共计61300元.这样的婚姻支付对于当地农民的经济条件来讲,可以说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才能付的起的了.家庭婚姻支付状况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同时还受当地婚俗的直接影响,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支付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 被调查者中,甲家庭条件稍好花费略高一些,而乙[14]家庭条件要差点,婚姻支付也就在30000元左右.这对于农村人来说已经算是非常高额的支出了。聘礼与嫁妆问题不但是乐东县的特殊现象,而且是整个中国社会的问题。 近日,在搜狐网上出现的一则以“男子为让母亲出彩礼自杀未遂后长跪雪地冻婚阙”为标题的社会新闻报道,以及“一男子因无法支付女家父母要求给予的10000元礼金而杀掉其岳父母”的法制案件,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轰动。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事件的发生呢?究其责任,也许很多人会把罪魁祸首归结为由于彩礼与嫁妆存在的结果,那么这就使很多人产生了对彩礼与嫁妆这一习俗的不理解,认为消除彩礼与嫁妆是杜绝以上现象出现的唯一手段。但笔者认为不能单单的以彩礼与嫁妆归为罪魁祸首,其实彩礼与嫁妆对我们来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经济关系的角度而论,彩礼与嫁妆是亲家之间为了建立长久的婚姻关系而采取的交换关系中的一部分。这种交换不仅可以联络亲家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从传统习俗看来,没有彩礼与嫁妆的婚姻是不能成立的,所以彩礼与嫁妆是婚姻合法化的重要因素,高额的彩礼与嫁妆也可以保持婚姻的稳定,因为一旦离婚不仅彩礼嫁妆将付之东流,而再嫁娶时还会另付出新的嫁妆与彩礼,这就使得离婚者变得更为慎重了。除此之外,布劳的交换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一方面,男家与女家能够结为亲家,在于他们之间拥有对方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即通过婚姻交换,男方家得到媳妇免费的劳动力,女方家则获得所需要的声望(女儿嫁得好让人羡慕,从而获得大的声望)。由此可见,正因为男女双方都通过彩礼与嫁妆的交换而获得各自所需要的东西,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换是指一种以期待回报和换取回报为目的的行动。社会交换产生于社会吸引,而经济动机则是产生社会吸引的条件.当行动者相对方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社会资源

时,他们之间便产生吸引。而缔结婚姻关系双方正是因为各自拥有对方所需要的社会资源,产生吸引才进行的交换。彩礼越多,获得的声望越大,这对于男女方家来说何尝不是好处。根据霍曼斯提出的激励命题,这样更能促使缔结婚姻关系双方频繁进行这种交易,建立良好持久的亲家关系。

(二)婚姻当事人与宾客之间的交换

在乐东县,每年春节前都有不少人结婚,许多年轻男女纷纷举行婚礼大宴宾客,亲朋好友自然是收请柬收到手软。结婚本来是件大好喜事,但在目前习惯于金钱衡量感情的情况下,新人的“喜”却变成他人的“忧”,人们总是在想着送多少红包才不至于没面子,过于大方又会让自己负债累累,不少人就在这个问题的纠结中患上了“请柬恐惧症”,头痛之余不得不找借口和理由推托。人情红包生生将人逼成了“说谎精”。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收到多少红包总是要还出多少,因此昔日的“甜”往往会变成今日的“苦”、若是红包、人情成为一种负担,所谓的“礼仪”又是该如何的去理解呢。在这里笔者将其归结为人情面子的需要。

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面子取向的关系型社会,人人讲究人情面子,几乎所有人对于“人情”、“关系”都心神领会,它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控制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是一种被私化了的非正式权力[15]〔6〕。对于乐东县人来说也不例外。在乐东县的婚俗中,因为讲究人情面子而存在的问题历历在目,婚姻当事人与宾客之间的交换最能体现这一问题了,送红包是基于人情面子而采取的一种以交换资源为目的的行为。人情关系的建立过程实质是一种社会交换的过程,它是一种无形的资源的交换,〔7〕一般来说,

包括恩情、送人情和一般性的礼尚往来。在乐东人缔结婚姻过程中,设宴请客吃饭是最平常不过的,在任何一个人的婚礼当天,来自不同地方、不同等级的人都会聚集在新人的家里,除了亲朋好友以外,还有很多邻居、陌生人,这一群不同等级,关系不同亲疏的人为何会相聚一堂,这将是笔者在这问题上的讨论,亲戚朋友会来,那是因为本身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他们与当事人之间的交换大多属于感情交换;而那些关系一般或是根本就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人,他们与婚姻当事人之间的交换,包含着很多的因素在里面,很多是为了从当事人那获得一定的利益,比如说事业上的帮助、经济上的帮助等,他们在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时都会以得到一定的回报为目的,布劳的交换理论中说到:一个人越是觉得别人能够给他所期待的东西,他越是可能从事这样的行为。

然而,婚事人与宾客之间的交换,主要是由送红包来实现,目的是为了加强彼此间的感情联络,以实现人情面子的交换。红包的意义不可低估,首先它是个人身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一个确认;其次,它是衡量彼此关系深浅程度的一个尺度;再次,它还是体现个人身份的一个标志.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看,乐东人婚俗中所出现的红包问题不仅仅是乐东婚俗本身所具备的,它们还体现出了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交换问题。人们在红包方面的交换不仅仅说的是金钱的移交或传递,而是一种人情面子、关系的交换。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换是指一种期待回报和获取回报为目的的行动。布劳在他的社会交换理论中提出了社会

互动是否属于交换的两个标准: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才能达到和互动双方必须面临达到目标而选择途径的共同问题。他认为社会交换产生于社会吸引,而经济动机则是产生社会吸引的条件[16]。正如乐东婚俗中的红包问题,它主要是指互动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为了一定的目的(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而产生吸引,进而为了实现双方自身利益的一种形式。霍曼斯在他的社会交换理论中也说到,人们重复那种受到回报的行为,而修正那种受到惩罚的行为。实施交换行为的抉择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先前的强化事例决定的。换言之,假若我们完全明了某人在过去类似情况中的强化事例,我们就能够更为恰当的预测眼下的行为。乐东县婚俗中为何总是重复着存在送红包这一行为,是由于先前的只要付出就有回报的强化性事例所决定的。送红包是为了互惠,为了在双方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符合了布劳的互惠原理;有出有入,符合了布劳的公正原理等。根据以上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社会生活的实践离不开社会交换,红包是婚姻当事人与宾客在婚俗活动中进行交换的一种方式,因此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四、结语

以上通过对婚俗、社会交换理论以及它们两者之间联系的探讨,笔者懂得了乐东县婚俗在交换问题上,表现出的不仅仅是婚姻当事人之间的交换,而是两个家庭,甚至表现出一个小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行为的交换,婚俗中的交换无所不在,缔结婚姻关系双方的交换、婚姻当事人与宾客的交换,都是以经济资本的交换转换为人情面子、关系问题的交换,婚嫁活动是人情面子、权力等社会资本获得与转移的载体之一。懂得了在乐东县婚俗中,一

次婚嫁活动之所以要搞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红包彩礼要求给高额的,其中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扩大各自家族的势力,为了获取一定的回报。通过对乐东县的婚俗分析,笔者认为,乐东县婚俗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主要体现在它能够规范人们的婚姻行为、有利于增进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扩大双方家族的势力地位等。婚俗是民俗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高价婚礼作为婚俗中的一部分,不仅是由于拜金主义思潮的侵入而导致,而是由于人情面子观在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总是以一定的奖赏和报酬为目的,总是认为彩礼越高,代表人的面子越大,那么他所获得的声望就会越高,人们对红包、彩礼等所采取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以期待回报和获取回报为目的的行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交换行为是维持人际互动与社会稳定的基础,高价婚礼作为一种交换行为符合了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因此,存在于当代婚俗中是有其合理性的。我们应正确的对待乐东县婚俗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h5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