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上海卷作文分析

更新时间:2024-05-16 18: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海卷

一、题目

根据下列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70分)

二、考题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结构布局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近年的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文题,在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上海卷高考作文的这段材料出自于爱默生的《论自立》,原文如下:“尽管每个人都非常熟悉心灵的声音,但是我们认为摩西、柏拉图和弥尔顿最大的功绩就在于他们对书本和传统的蔑视,他们只说自己想到的东西。当心灵的微光从内部闪过,人应该学会发现和观察它,而不是去发现和观察诗人和圣贤的天空里的光彩。他却只因为那是他自己的东西,就擅自摒弃了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在天才的每一部作品中发现我们自己抛弃的思想:它们回到了我们身边,却带着某种疏远的威严。从对我们的教益而言,伟大的作品也不过如此。它们对我们的教导是:越是对方呼声最高的时候,我们越要平心静气的坚持我们自发的感想。否则,第二天,我们曾一直想到和感受到的东西,就成了某个陌生人的高明的见解和想法,我们只能被迫从别人那里取回原本是自己的见解,而且还要满怀羞愧。”

对比原文发现,高考题目中舍弃了“人应该学会发现和观察它,而不是去发现和观察诗人和圣贤的天空里的光彩”,以及“它们回到了我们身边,却带着某种疏远的威严”两句话,其主要原因当然是想增加一点作文的开放度,不要让学生的写作思路受到太大的限制,但是这样一来,也增加了作文审题上的难度,造成学生离题、偏题上的风险。

如果单从作文题目出发,最直接的立意就变成了人们应该珍惜自己“心灵的微光”,学会从自己的角度,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并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发自每一个人的“心灵的微光”都自有其价值,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只是他并没有像“天才”一样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抒发出来。

如果要深入分析的话,首先可以对“心灵的微光”加以界定,你认为的“心灵的微光”究竟是什么东西?是灵光乍现的灵感?还是思想的火花?是日常生活的感悟?还是发人深思的哲理?总之,“心灵的微光”可以是灵感之光,是思想

之光,是智慧之光,是存在之光(以上为纵向分析),也可以是诗意之光,是自由之光,是正义之光,是公正之光(以上为横向分析)??。对“心灵的微光”的理解和界定,实则决定了作文立意的高低和议论的深浅。

其次,可以就“心灵的微光”展开因果分析,分析人为什么要珍惜自己“心灵的微光”,“心灵的微光”对一个人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假如没有了“心灵的微光”,人将会变成怎样的人,将会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

然后,可以就“心灵的微光”展开对比分析,分析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的人(尤其是天才)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如天才诗人海子,苹果之父乔布斯,美国导演卡梅隆等等,而无视自己“心灵的微光”的人又是多么失败,可用“芸芸众生”作为反例。在此,还可以追问,为什么天才可以发现、观察、感悟、表达自己“心灵的微光”,而普通人就不能,从而推论到怎样才能做到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

再次,可就“心灵的微光”展开措施分析,分析怎样才能做到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如首先要学会“认识你自己”,学会自我反省,学会自我审视等;其次要学会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等。最后,既然“心灵的微光”会在天才的作品中出现,而普通人往往将之忽视。那普通人不一定完全通过审视自我或审视生活来发现“心灵的微光”,还可以通过从天才的作品中学习天才发现、感悟、表达自己的“心灵的微光”的经验,从而通过审视天才,来学会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

最后,可以就“心灵的微光”展开辩证分析,“心灵的微光”也可能是愚昧之光,邪恶之光,人要善于培育智慧之光、正义之光,摈弃愚昧之光,邪恶之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之谓也。

当然,爱默生的本意是论“自立”,从被命题人删除掉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是非常欣赏那些“发现和观察诗人和圣贤的天空里的光彩”的人,作者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突出自我的价值,不是为了否定“诗人和圣贤的天空里的光彩”,如果从“珍视自我的感觉、感受、体验”入手,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的角度立论,当然也可以。尤其是作者下文中说的“越是对方呼声最高的时候,我们越要平心静气的坚持我们自发的感想”这句话,更是阐明了人要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真谛。

而在高考作文题目中,人们舍弃自己“心灵的微光”的原因,正是因为人们认为“这是自己的东西”,无足珍贵,这是一种极度不自信、妄自菲薄的表现。既然如此,人要坚守自己“心灵的微光”,最重要的莫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了。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引申到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人要有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就再好不过了。

三、阅卷实录

评卷之先:讲解细则,明确角度

6月11日上午8时,阅卷老师赶到华东师范大学大礼堂参加阅卷会议,明确阅卷要求,分配阅卷任务。大会结束以后,作文组的阅卷老师单独开会,阅卷组的负责人就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做了深入的解析,分析了“心灵的微光”的内涵,并对样卷中考生出现的各种作文思路做了简要的评析,详细地讲解了今年高考作文的评分细则。

在具体要求中,反复强调的是有以下几条。

一、不能根据考生的作文题目就妄下论断其是否离题,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判断其是否偏离题旨。

二、不能只关注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就打分,一定要看全篇,甚至重点要看作文的主体部分。

三、坚决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但是不反对“华而实”,鼓励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文的作文。

四、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错别字每出现1个扣1分,扣满3分为止,书写美观的可酌情加2分,书写潦草的可酌情扣2分。

五、问题卷可提交中心组审阅,空白卷一律提交。

六、要注意区分偏题作文、离题作文、套题作文等之间的区别。偏题作文可归入三类下或四类卷。离题作文和套题作文为五类卷。

七、要注意区分作文材料及其出处的区别。作文材料虽然出自于爱默生的《论自立》,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只能写“论自立”,“论自信”,如果要写,也要结合“心灵的微光”写,不能抛开“心灵的微光”。对于“心灵的微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阐释,但不能把“心灵的微光”理解成人身上的“闪光点”,或生活中的“细节”。考生可以从培养“天才”的角度入手,但是不能抛开“心灵的微光”泛泛而谈。总之,不能割裂开来理解材料中的两句话,要从整体上去感知这两句话。

八、要注意区分把“微光”理解成“爱”、“信念”、“梦想”、“幸福”、“美”等内涵的不同情况。如果把“微光”单纯地等同于以上内涵,有偏题之嫌;如果把以上内涵理解成在“心灵”中一闪而过的“微光”,也未尝不可。关键在于考

生是如何阐述分析的。不能搞“一刀切”。

然后,阅卷老师分组来到阅卷教室阅读样卷,深入讨论阅卷标准,在讨论结束之后,阅卷小组组长就阅卷老师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并结合中心组的意见,深入解析了每篇样卷的打分标准。要求在第一天的阅卷过程中,每一篇四类卷以下的作文都要提交给阅卷小组长审阅。

评卷之时:重视审题立意,忽略语言表达

在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最苦恼的莫过于判断作文是否偏题,因为离题作文还是比较明显的,诸如“细节决定成败”、“论包容”、“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之类,基本上就是五类卷了。

偏题的作文就颇让人头疼了,这些考生明显经受过材料作文的审题指导,但是学焉不精,审题不清,喜欢在开头或结尾照抄材料,貌似符合题旨,但是并不对材料进行有效地分析和阐述,就直接举例论证,阅卷老师须在考生的举例论证中,进一步明确其立意是否偏题。在考生在举例论证的过程中,对“心灵的微光”往往不加诠释,这就导致阅卷老师无法快速准确地领会考生的立意是否得当。阅卷难度因而大大增加。

比较符合题旨的立意作文,往往在开头引述材料之后,即明确破题,将“心灵的微光”界定为“灵感”、“想法”、“意念”、“思想”、“智慧”等,然后展开论述,或论述其价值和意义,或论述如何抓住“心灵的微光”,思路清晰,主题明确,阅卷老师只要根据其立意的高低和论述的层级即可区分出一类卷和二类卷。

比较符合题旨的作文,所列举的材料往往以自然科学领域的发现为主,如牛顿、爱因斯坦、伦琴、居里夫人、乔布斯等,以人文社科领域的作品为辅,如李白、苏轼、曹雪芹、蒲松龄、鲁迅、韩寒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涌现了大量的作文,以张丽莉、吴斌等“最美”的新闻人物为正例,以小悦悦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不扶摔倒老人等为反例,展开对比论证,论述要抓住人性中的真、善、美的“微光”,立意模棱两可,论述不着边际,题旨在若即若离之间徘徊不定,让阅卷老师不知如何判定是好。

评卷之后:找出问题,明确方向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的平均分尚未公布,估计在49分左右,在阅卷之后,笔者做了如下几条阅卷小结。

一、今年的离题作文、偏题作文明显增加。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为上海近年高考作文题中审题难度最大的。这与上海市语文教育界一直倡导的在审题上不给学生设高门槛的精神是相违背的。审题难度的增加导致考生立意上的高风险,循规蹈矩的学生往往会占便宜,只要审题过关,就可以得到二类卷。力图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学生则要承担离题或偏题的风险。

二、今年的记叙文明显减少,几乎是清一色的议论文。记叙文鲜有佳作,几乎都是三类卷或四类卷,虽然题干中没有明确规定一定要写议论文,但是考生在解析“材料作文”的思维定式下,几乎都选择了议论文。

三、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明显的不重视对观点的分析、阐释,只注重大段地举例“印证”的现象。考生在引述材料得出观点之后,往往马上列举2-3个例子加以印证,缺少对观点的深入分析和详细阐释。

四、今年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显得到抑制,但是也没有大量出现“华而实”的文风,文风趋向于朴实,但并不自然。语言表达明显趋于干瘪、枯燥,没有新意,缺少文胆和文气。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2013年的考生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 一、加强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其实,审题训练,主要针对的就是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都不大。真正需要审题训练的只有材料作文。要对材料作文中的材料进行整体关照,注意分析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不能抓住“微光”的“微”字,将“微光”理解成生活中的“细节”;不能抓住材料中的“舍弃”二字,将材料理解成“不抛弃、不放弃”;抓住材料中的“自己”二字,将材料理解成“自信、自强”等。

二、加强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论证训练。要明确“印证”不等于“论证”,单纯的通过举例“印证”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逻辑论证。考生要学会运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要学会运用因果分析、对比分析、辩证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加强日常的阅读积累,开拓视野和眼界。今年的高分作文,在选材上明显突破了教材的限制,将选材的内容延伸到二十世纪的自然科学、文史、哲学等

领域,以本雅明、雅斯贝尔斯、汉娜·阿伦特、米兰·昆德拉、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人为例的作文材料明显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以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鲁迅、史铁生、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人为例的作文依然泛滥成灾。

四、加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可以针对现实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提出有理有节有凭有据的批评和建议。虽然像“小悦悦”事件这样的社会热点可能会不恰当,但是不排除考生可结合恰当的社会热点加以批评指正。虽然“心灵的微光”很私密,很个人化,但是让人将它舍弃的原因却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考生完全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分析其被舍弃的社会原因,从而达到联系实际、针砭时弊的目的。

四、评分标准及细则

2012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⑴脱离题意;⑵文理不通;⑶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⑴未写题目扣2分;⑵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⑶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⑷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2012年上海高考评分细则

今年高考作文题中的“心灵的微光”含义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判断考生作文的立意时,需要特别注意。

一、“心灵的微光”,可以理解为灵感、想法、意念、点子等,只要是符合心灵活动规律的词语都可以算作符合题意。但是把“微光”理解成生活中的细节,人性中的闪光点,则不符合题意。

二、对于这则材料的整体理解,也可以从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心灵的微光”入手,因为材料中暗含了这个意思。但是如果抛开“心灵的微光”,单纯地论述自信则另当别论。

三、如果将该材料理解成“不抛弃、不放弃”,“珍惜曾经的拥有”,“论包容”、“成功留给有准备的人”等,则属于离题或套题作文。离题作文要按照原则上打为五类卷,与四类卷中的偏题作文区分开来。

四、对于字数不满400字、未能卒篇的作文,应以内容不够充实为由,酌情扣分,可列为四类卷。对于字数已满400字但不满600字的作文,要看其内容写的如何,如果卒篇,可以按照完整的文章打分,可酌情扣分。如果在600字至800字之间,可以按照正常的作文打分,不予扣分。

五、对于思想内容不健康,与主流价值观有严重冲突的文章,可提交为问题卷,由中心组负责打分。

五、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上) 评分 68 随心之性,思哲之志,羽化而登仙

有人说:“天才与凡人只在于一步之遥。”愚以为,诚然。

天才与凡人只在于一步之间,有些人抓住了心底闪过的一丝微光,他们顺藤摸瓜,羽化登仙,创下惊世之作,被人们并为天才之列;而有些人却没有抓住,他们终究认为自己是凡人,对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首先进行自我否定,直到那一丝微光石沉大海。

每个人都想成为天才,每个人都想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惊起世间千层浪。但多数人终究沦为凡人,平庸普通,消殒于那历史长河,堙没在茫茫人海,终究是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

那么该如何抓住这在头脑中闪过的一丝微光呢?

愚以为,随心之性,思哲之志,而后方可羽化而登仙,脱离凡俗的桎梏,傲

临于凡世之上。

首先,人要听从心里的想法,坚定自己的抉择。陈寅恪先生曾在《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中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若要脱离那凡俗的桎梏,必先有独立的人格,独到的见解,并且有所坚持,有所取舍,能在人潮的风浪中屹立不倒,不人云亦云。有着“举世皆醉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等境界。唯有如此,才不至于被人海吞没,服软于权威,萎靡于金财。心底无意间闪过的那一丝微光,如冬末的萌芽,抓住它,便能超凡脱俗。

但是,愚以为,仅此还远远不够。你还要有能力去追寻那簇微光,有能力去顺藤摸瓜,有能力去驾驭它,把它牢牢地握在手里。光有此“独立精神”一个横向当世之时的维度,是远远不能驾驭得了微光的。所以,还须有一个纵向拉伸的过程,那就是历史的长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思百哲之志,感百哲之悟。

我等有幸处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大中华,有着深厚的底蕴,听孔老之教诲,感孙文先生之遗志,理应“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如王观堂先生所说“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持一等之志,追寻曾国藩先生所向往达到之“太上立德,其次立功,而后立言”的人生境界。

人生须笃定自己的志向,力行自己所言。唯有此方能修成正果,成为世人所追捧的天才,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是常人远远不能承受的,但只要他们自己知道那就够了:他们为什么能抓住心底那一丝微光,他们凭什么成为天才。听随心底呼唤之声,思辨先贤明哲之志,待进入修罗之境,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每个人心底都会闪过不止一次的微光,有些人抓住了,有些人没有。有些人成为了天才,有些人终究沦为凡夫俗子。当后者看到前者的作品中闪现了自己曾经的灵感,他们唯有后悔不已,感慨唏嘘而已。

阅卷组意见 本文文质兼美,属于难能可贵的“华而实”的作品。从作

者的遣词造句之中即可看出其文史底蕴不凡,但不会给人一种堆砌材料之感。所选素材从陈寅恪、王国维到曾国藩等,皆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且非常切合本文的主旨。本文简单地阐述了“心灵的微光”和“天才”之间的关系之后,便着重用力于阐述“如何抓住这在头脑中闪过的一丝微光”,运用措施分析,先后从横向、纵向角度分析,再合二为一,总结全文。主题明确,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语言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很有艺术感染力。

标杆作文二(一类中) 评分 65

燎原之火,起于微光

圣人之所以为圣,凡人之所以为凡,人们的界定往往会联系到他们的成就,而成就的成立,构成的重要元素除了坚忍不拔之志以外,亦必有它,心灵的微光。 燎原之火,起于微光。但是怎样才能抓住微光,并将之扩展成燎原之火呢? 荀子说过:“吾尝终日而思,”但他脑中并没有闪过微光,“不如须臾而学也。”的确,微光来自于自身。只有勤学,把脑中的空缺补满,才可以等待那道灵光的出现,许多的世界重大发现都来自于苦思冥想之后的冷却期。有如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是在梦中,他梦到了一条蛇,咬到了自己的尾巴,醒来之后,他便写下了化学史上的突破。人们惊叹于他的幸运之时,殊不知多少日夜的努力,如果没有构成微光的物质,试问空想会有结果吗?

然而,如何将微光培养成那股燎原之火呢?李白找到了,是酒。他将明月,美酒作为自己的朋友,以酒来触发自己的灵感,并将其转化为了自己豪气干云的万古诗篇,无疑,他的诗歌点燃了一个时代。酒之于我们,象征着什么?是把灵感转化为现实的勇气。我们只是一介平民,如何与专家叫板,他们说的肯定就是对的。看来是的,我们的确错了,但我们错的是把自己的点点星火抹杀在了摇篮里。

著名探险家贝尔格雷尔斯曾说过:求生的关键在于不断探寻,不能放弃希望。也许你会在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慨叹如果当初的我再坚持一下,或许我也可以写出这么动人的生命乐章,也许你会在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感慨如果当初我再坚持一下,或许我也可以画出这么动人的甜美微笑,可是这都只是也许,我们总是在把那些曾属于我们的微光舍弃之后,才后知后觉地在某个天才身上发现,原来自己曾经也是个天才。

如何在拥有微光之后将其扩大?当然还要有一个必要条件,那便是风。具体说来,是自然或是社会的环境。在文字狱横行,或是焚书坑儒的意识形态下,即使出现了光,也会被那时代的阴影所笼罩。他们不愿,也不敢去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每一次的革命成功,必须先打破人们古老陈旧的意识与思想。

那微光,就像初燃的火花,如若不加以氧气的供给,数秒后便会自动的消失,不留下任何存在过的痕迹,但若细心给以保护,便可致那熊熊巨火。燎原,才是那火芯的初衷吧。

火苗虽小,可以燎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把握,什么都是空谈,三毛说:我有一个想法,去做。微光之所以易于舍弃,是因为其微,然而微光之所以不应该舍弃,是因为其虽微,却有其潜质。没有人可以断定人生,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别舍弃了不该舍弃的,而导致不可逆转的悔恨。别让运势、天气成为自己的羁绊,勇敢地把微光展现出来吧,这才是一个人,成为天才的原

因。

阅卷组意见 本文气韵不凡,文笔流畅。始终抓住“怎样才能抓住心灵

的微光”将之扩展成“燎原之火”这个问题分条阐述,主题明确,层次清晰,结构井然有序。难能可贵的是,在分条阐述的时候,先从荀子引申到勤学,再从李白引申到勇气,再从贝尔格雷尔斯引申到坚持,最后再论及社会环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笔法灵活,丝毫不会给人一种呆板之感。文末以比喻论证说理,形象生动,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标杆作文三(一类下) 评分

让微光永驻

早年曾举办的一次画展上,一位画家站在一副倍受好评的作品面前痛哭流涕,当人们上前询问缘由时,这位画家答道:“这幅作品中的灵感曾经我也有过,只是我当时将它舍弃没有运用。”

正如画家一样,许多的人对脑海中闪过的微光不屑一顾,认为那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将之舍弃,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灵感总是转瞬即逝的东西,就像思想和机遇一样,这些生命中的微光总是这样,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它并且耕耘它从而让微光永驻!

微光可以被分为三类。其一便是如同那画家一般逝去且并未被把握的;其二是被把握且最终付诸实现的;最后莫过于那被把握却未实现的。既然微光是如此的易碎且易逝,那我们要如何才能让它停留呢?如何才能让它散发无限的光芒呢?

用善于把握的双手,让微光永驻。虽然微光是如此短暂,但只有把握了他才能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光芒。天才与凡人区别就是微光经过的一刹那,天才抓住了所以他的生命光彩夺目,而大多数人未抓住,所以他们碌碌无为。如果想让人生得以升华,就需要善于把握微光。

化学家李比希在检验一瓶工厂送来的试剂时,脑子中闪过“这可能是个新元素”的灵感,但他未能把握灵感。最终,瑞士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发现了这种新的元素,命名为碘。

一念之差的错过,对于李比希而言是无可挽回的。生活中与灵感的错失亦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想要获得生命的价值与升华就需要有善于把握的双手,让细小的微光在你的心间永驻。

用一路耕耘的汗水,让微光永驻。微光乍现,灵感涌起,但并不意味着就可63

以付诸作品。将灵感实现还需要我们付出汗水,让微光停留,使其发出夺目的光彩。

莱妮·里芬施塔尔是德国纳粹时期的一位女导演。撇开其政治背景及他为希特勒工作过的经历不谈,莱妮对于艺术的执着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在她八十岁高龄之时,她有了进行水下拍摄的灵感,于是她隐瞒了二十岁去报考了潜水执照。其间发生了许多事故,莱妮险些因此丧命,然而她最终坚持了下来。大难不死的女艺术家用自己的汗水浇灌了自己的灵感,致使那片草地上花开熠熠。

但是——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迷失于对名利的追逐而遗忘自己心中的那些微光。扪心自问,你有多久没有从繁冗的工作中抬起自己的那颗真心?你那美好的微光又遗失在哪个角落了呢?

本雅明说:“灵光的消失,就是水的消失。”让我们带着那善于把握的双手和一路耕耘的汗水去寻找那东逝的水,让微光永驻心间!

阅卷组意见 本文从一位画家的经历说起,引出对“心灵的微光”的

理解,提出主旨:“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它并且耕耘它从而让微光永驻!”至于“如何才能让它停留”,“如何才能让它散发无限的光芒”才是其论述的重点。作者分两个分论点展开论述,先用“李比希”的事例论述“用善于把握的双手,让微光永驻”,再用“莱妮〃里芬施塔尔”的事例论述“用一路耕耘的汗水,让微光永驻”,思路非常清晰,论证比较严密。然后笔锋一转,直指现代社会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引人深思。文末引用本雅明的名言总束全文,非常恰当。

标杆作文四(二类上) 评分 60 常人·天才

鲁迅曾说过,天才大概是有的。天才是植根于民众提供的肥沃土壤之中,但天才与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可能正是对待心灵中闪过的微光的不同态度构成了两者的不同。大多数人舍弃了这突现的微光,而天才抓住了。如果人们只是从天才的作品中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并自怨自艾,那就无所事事,终其一生;但如果有人能从天才的微光中获得启迪,并进行思考,仍有机会成为天才。

每个人都有心灵闪过微光的可能。微光是一种突现的灵感,是一种偶现的奇思妙想。鲁班被草割而发明了锯子;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证明了浮力定理??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我们都有可能经历,也都有可能闪过微光,但我们大多数却将这微光舍弃了,只是因为它是自己的,只是

因为这些是太司空见惯的小事。

每个人都有将心灵闪过的微光放大的机会。但大多人数都给自己这样的借口予以放弃:不可能。“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是华夏子女千古以来的梦想。但在古代,怀揣此梦并想实验成功的人,一定会被人讥笑,似那忧天的杞人,欲空中造楼的愚人。因为不可能,微光被舍弃了。

古诗文名篇,我们已诵读不少,渐觉其理其采自己亦可为之。但若真正让自己下笔,却总觉得少些什么。当你月夜独处之际,能否吟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乡愁;当你羁旅天涯,能否诵出“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牵绊;当你怀才不遇,能否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浅显的语言,直白的情感,是否曾是你我心中闪过的微光,只因为它是自己的,只因为它不可能成为杰作,我们便将它舍弃了。

鲁迅,我们愿意称他为天才,他的批判性思维警醒了一代代人,现在大陆的熊培云、台湾的杨照、时评界人士梁文道等知识分子在他竖起的旗帜下继续前行;爱因斯坦,物理天才,但他的“相对论”却在当代被科学实验质疑。天才并非不可逾越,微光也并非一现而不返。

对待心灵中闪过的微光,我们需要的是抓住,是珍惜,而非舍弃。当我们从天才的作品中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我们所做的也应是思考,因为这会是让我们与众不同的微光。

阅卷组意见 本文抓住材料中天才与常人之间对待“心灵的微光”的

区别入手,先引用鲁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的观点作为开头,引出自己的观点,指出“正是对待心灵中闪过的微光的不同态度构成了两者的不同”。然后阐述自己对“微光”的理解,将之界定为“一种突现的灵感”,“一种偶现的奇思妙想”,并用排比句的形式以鲁班、牛顿、阿基米德为例论证,举例非常恰当。然后分别以古人的“奇思妙想”和古诗文中的“文学灵感”为例,指出常人总是舍弃“微光”的弊端,再以鲁迅等天才为例,指出天才总是能够抓住“微光”。一反一正,对比分析,论证比较严密,思路较为清晰,文笔流畅,语言通顺,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标杆作文五(二类中) 评分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从中不难看出只有把握

55 把握那一缕微光

住那缕稍纵即逝的微光的人才会获得杰出的成就。

天才或者是广而言之的成功者,他们往往都善于把握那些被别人舍弃的微光。那一缕微光对作家来说可能是闪过脑海的灵感,对企业家来说可能是隐藏的商机,对科学家来说可能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实验现象,天才们正是抓住了这些细小的微光,实现人生的价值,甚至改变了世界。

因为冲洗照片伦琴意外发现了X射线,这一发现为科学史的进程翻开新的一章;因为看到了中国潜在的市场,快餐行业在中国一炮而红,获得巨额利润;人人都为伟人作传,他却发现一位烟花女子也有不俗的才情,一部《柳如是别传》几十万字流传海内外,他是国学大师陈寅恪。

和这些成功者相比,大多数人往往舍弃了一瞬的微光,因为他们以为那是自己的东西,便抛之脑后。殊不知即使是自己的东西不及时利用,也会在自己手中失去她的价值,却成为别人的财富。

随着时代列车的飞速行驶,社会上功利和浮躁的风气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人们过于重利所以忽视了心中闪过的微弱的光,与成功失之交臂。而浮躁,似乎已成为一种不大好的社会标签。在央视上讲清史的阎崇年先生在一次签售会现场被一个年轻人打了几耳光,因为那人不赞同阎先生的为清朝辩护的言论,又无法获得平等辩论的权力,所以动了手。但试想当我们与他人有了冲突如果也这样莽撞,用不文明的手段表达异议,那不都回归野蛮了吗?浮躁不安的心态无疑是当下人们无法把握住微光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只有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静心生活,静心工作才会发现生活中隐藏的微光,才会珍惜,才会把握得住这般转瞬即逝的机遇。也只有当人们摒弃了功利与浮躁,回归生活本身,才会有更多的人把握那一缕微光,社会的发展也会更快更好。

放平心态地生活,把握那一缕微光,成就自己多彩的人生。

阅卷组意见 本文直接从材料入手,开门见上,在第一段就明确地

亮出自己的观点:“只有把握住那缕稍纵即逝的微光的人才会获得杰出的成就”。然后略作分析,便以伦琴、快餐行业和陈寅恪为例,加以论证,举例得当,论证较为严密。但是话题并没有就此戛然而止。作者笔锋一转,就“大多数人往往舍弃了一瞬的微光”展开原因分析,指出“社会上功利和浮躁的风气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援引阎崇年遇袭事件为例,举例比较得当。并且针对上述社会问题,给出一剂良方,提出“只有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静心生活,静心工作才会发现生活中隐藏的微光”,将论题进一步推向措施分析。本文议论层层演进,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文字质朴自然。

标杆作文六(三类文)

评分

47 不可忽视的思想微光

在每个人的思维的宇宙中,时不时会闪现出一些微光,大多数的人轻视了自己的思想认为那是不可能去实现的,然而有极少数的人会关注自己心灵深处划过的微光,去发现、去探索??久而久之,这一少部分人被称之“天才”。

每天都有许多新奇的思想浮现在你的脑海里,同时又有许多思想被你忽视,消失在你的记忆的银河中。也许,在几年后的一天里,你却在一位名人的作品中发现自己曾舍弃的思想微光,这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每个人要抓住自己突然浮现在脑海中的微光,想办法去证明,然后把错误的舍弃,将好的留下,或许你就是下一位“天才”。

人人都成为“天才”是不可能的,每个人如果都把自己一时的“思想微光”,不加以深刻的考虑,就推广到社会上去,要别人跟从他的思想,这样只会引起社会的混乱。哪有名人的作品是不经过反复推敲、琢磨而来的?成功来源于对灵感的不断思考。

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灵感闪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但他没有坚持到最后就放弃了。一段时间后却成为了他人成功的发现,看着他人的论文,当初离成功差一步的科学家后悔莫及。成功来源于对灵感的坚持。

发明牛痘的爱德华·琴纳本来是一名乡村医生,在一次偶然的发现之后,他经过了反复的思考和研究,最后取得成功,被人所难忘。从此,人类开始了征服天花的新纪元。这不正是对思想微光的反复琢磨与不断努力所得来的成功吗?

当今社会,太多的人不会注重自己的一时灵感,或许是缺乏对自己的自信,或许是害怕失败,或许是缺乏对自己的自信,害怕失败,亦或许是缺乏勇气去提出自己的观点,请不要忽视自己那思维的微光!

让我们抓住思维宇宙中的每一点微光,并加以思考和努力,争取做下一个“天才”。

阅卷组意见 本文开头将“心灵的微光”理解成“思想微光”,但后

文在论述的时候,又将之理解成“灵感”,对此展开的分论点为“成功来源于对灵感的不断思考”,“成功来源于对灵感的坚持”。文章前后对“心灵的微光”的内涵的界定不一致,虽然基本上都是符合题旨的,但导致文章前后内容缺乏一致性,让人不知所谓。而且在论证上只列举了一个比较明确的事例,即爱德华〃琴纳发明牛痘的故事,来加以论证,内容比较单薄。文章前几段陷入循环论证和不断重复之中。全文缺少深入的分析和严密的论证,逻辑性不够强。思路比较混乱,不够清晰,文笔一般。

标杆作文六(四类文) 评分

那一道微光

人的一生中有些东西总会转瞬即逝,就像太阳初升时的那一道微光,在我们不经意间逝去。当我们意识到,回头试图找回时却发现再也无法找到。

我们时常会错失一些心中的微光,心中不免会留下些许遗憾:当初如果抓住那该多好!

C60如今已成为了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但C60的发现却十分坎坷。克罗托在研究宇宙物质时无意发现了它。他十分激动的把自己的发现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人们都感叹他发现的是一个足球。实际上,在平时的煤渣中就有它。许多人都研究过但都和C60失之交臂。克罗托也获得了那一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机会总是这样一闪而过,如果你有心就一定能抓住它,创造奇迹 。 灵感也正是如此。

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被苹果后灵感突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比尔·盖茨也是因为灵感的突发发明了Windows操作系统,从而改变了世界。这些都是能成功抓住灵感而创造奇迹的人。

机会和灵感都是如此,那希望就更是如此。

二战期间一位美国大兵刚新婚不久,请了假准备好好享受蜜月时,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正式宣布参战,他也被迫奔赴前线。再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负了重伤。战斗结束和后救援人员发现了他,但认为他伤得太重没有希望了,放弃了对他的治疗。三天后救援人员来登记阵亡人员名单时发现他还活着,立刻对他进行了抢救,他得以幸存。在人们眼中看来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受了如此重伤还能幸存下来实为奇迹。

事后有人问他是如何活下来的,他只说:“当时我只想要活下去!并没有其它的了。”他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而活了下来。而他的战友坚持到了第二天就放弃了,他们也同时放弃了生的希望。

其实心灵的微光远不只如此,那许转瞬而逝的微光,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的可惜啊。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奇迹在人的一生中都会发生,只是人们都没注意到。”把握身边每一次的机会,你也一定能创造奇迹。

38 阅卷组意见 本文对题旨的理解出现偏差,将“心灵的微光”时而理解

成“机会”,时而理解成“灵感”,时而理解成“希望”。将“微光”理解成“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gn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