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更新时间:2023-10-06 23: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在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女报的宣传以及西学东渐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近代女性在家 庭婚姻中的地位与婚姻价值观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以近代历史资料,辅之以女性笔记小说、杂记、 文集等文献资料,从社会性别分析的视角,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近代中国女性在 婚姻家庭中地位的转变和对待婚姻生活的态度及其行为的分析和考察,揭示中国近代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 变化及原因分析. 关键词:近代女性;家庭地位;婚姻价值观

社会转型直接影响着延续了几千年的社会性别制度,改变着传统的两性关

系,妇女在婚姻家 庭中地位的提升,是近代女性与传统女性相区别的标志(杜芳琴、王政,2004)。自古以来,无论是具 有叛逆人格的女性还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男性,都曾以各种方式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表示过强烈不 满或进行过抗争,却始终无法动摇传统的性别制度。只有到了近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动,把对人的 关注提到了重要地位,人的存在、人的权利受到尊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制度才开始受到严重挑 战。女性角色从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女性权利部分得到社会认可,女性的生存状态得到改善,在 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家庭关系发生了逆向转化.

一、妇女生活史的研究是了解女性的重要环节,而婚姻家庭又是女性生活最重要的方面。

近代以来,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婚姻领域的选题来看,学者多有论述,但大多是对此作现象的描述,而且对其深层次的原因 未能作进一步的探讨。对于婚姻价值观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只是从宏观上描述,主要涉及到择偶 观,生育观、家庭观,性观念、结婚离婚观念等方面,而且所引用的事例大多千篇一律,例如湖南长 沙的赵五贞为反抗包办婚姻,在迎亲的花轿中自刎身亡的事件经常在一些论文中出现。缺乏新意, 没有能够真正的了解女性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强的男性主义色彩。 婚姻价值观研究的时间段而言,学者们对唐代、宋代及五四时期的女性婚姻价值观方面给 予了高度的关注。相对而言,学者们比较关注开放的唐代,以及各个朝代交替时的女性婚姻价值观 的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间段的研究相对而言多一些。清末民初这段历史时期学者们 关注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很少强调这一转型时期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贲小丽,2006).

二、代中国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变化。几千年来,建统治者以各种手段控制妇女,从肉体到精神对妇女极尽摧残,导致妇女于 愚昧、软弱、无知无识、任人摆布的状况。因为长期被愚化,她们绝大多数处于蒙昧麻木状态,反而 成为旧秩序的捍卫者。近代以来,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女子解放运动兴起,而女性自身 的觉醒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时孕育和培养了最早的妇女社会活动家、妇女运动的先驱和第一批现代知识女性.

(一)太平天国的妇女理论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开创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谋求解放斗争的光辉历程,也树起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庄严旗帜。

太平军把妇女可能做姐妹,男子看作兄弟,兄弟姐妹是平等的。太平天国的革命者立志推翻 “上下尊卑不可倒置”的封建统治秩序,力倡男女平等的思想,反对人与人之间相互欺压的关系。从 洪秀全撰写的一系列纲领性著作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天朝田亩制度》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提倡男女平等。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了“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的平均分配原则,这是一项破毁男 尊女卑的坚固藩篱的实践活动。太平天国还禁止缠足,禁止买卖奴婢,禁娼妓,禁蓄妾,所有旧剥削 制度下的恶俗,悉数铲除。可见,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已经开展了相当广泛的妇女解放运动。

(二)维新派的妇女解放思想 中国的维新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中国资产阶级发起的一次旨在挽救民族危机的改良 主义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在政治方面完全失败了,但是,在思想方面却获得了很大的胜利。当时西 方已经兴起的妇女学说,诸如“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这样的思想就影响到 维新派。戊戌变法以后,在中国也萌发了资产阶级的女权运动.

这一时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撰文著书,进行婚俗改革,大力提倡妇女解放。康有为 在《破实理公法全书》对传统婚姻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男女之约,不由自主”而由“父母定之”、“男 为女纲、妇受制其夫”、“一夫可配数妇,一妇不能配数夫”皆“与几何公理不合,无益人道”。接着,他 在《大同书》中对不合理的传统婚姻进行了大胆改革,规定20岁以上的男女,“其婚姻皆由本人自 择”,并可自由同居,实行契约婚姻,婚姻应“定量限期”,长者一年,短者一月,契约到期,即可终止 也可重订。这种做法虽然造成了婚姻混乱,但就打破传统的贞节观念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同时康 有为要求取消家庭,设立“育婴堂”、“养老院”等社会机构承担一切家庭职能,为妇女走出家庭、摆 脱束缚提供了条件。为了使妇女更好地摆脱家庭走向社会,康有为还发起了“不缠足会”(董江爱, 1997).

(三) 辛亥革命的妇女运动 20世纪初,在女子教育特别是女子留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出现了一批资产阶级和小资 产阶级式的知识妇女群,她们主要来

自留学运动、教会女学和国人自办的女学.

在辛亥革命时期,有很多受过近代教育的知识分子极为欣赏西方婚姻自由的风尚,要求自由 恋爱,自由结婚和夫妻平等。在社会上出现了女性对传统家庭角色的冲击,新女性家庭形象已在部 分青年知识女性以及个别家庭女性身上展示出来。在婚姻的缔结上,女当事人开始注意把握主婚 权利。譬如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等在南昌创设“自由结婚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的好处。虽 遭清廷镇压,但其移风之功不可隐没。此间,陈撷芬开始实践婚姻自主权利. 辛亥革命以后,妇女运动走向深入,比较具体地提出了“女子参政”、“男女教育平等”、“男女法 律上平等”“、禁止纳妾蓄婢”“、婚姻自由”等涉及妇女切身3问题的要求.

(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 到新文化运动时期,舆论界对女性解放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女子解放由理论转向行 动。一大批进步女性为争取自身权利进行了各种尝试,成为女子解放运动的主力。此时期婚姻家庭 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一些著名的女作家,如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以爱情、婚姻、家庭等为题 材,反对封建婚姻和旧道德,提倡男女平等,追求美好爱情,从舆论上作开导。

(五)五四运动时期的妇女运动 五四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新婚姻文化思想:即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评和否定。《新青年》 杂志上发表了许多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提出妇女是“人”的观点,提出新人理论和新妇女观,讲妇 女“独立人”的精神。这不仅要求男女平等,而且要求以尊重人格的观点尊重妇女。如鲁迅批判了封建的“节烈观”对妇女的残酷虐待,这就把尊重妇女人格和男子自尊人格并论来认识妇女问题。李 大钊发表的文章里倡导妇女解放:承认妇女在家庭和社会

中工作的高尚价值。毛泽东也明确提出 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制度,破除婚姻上的一切迷信习俗(陶春芳,1985). 三、近代中国女性婚姻观念的变化

(一)女性对待婚姻的态度 1.择偶观 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典型的、最理想的婚姻标准是“门当户对”,就是男女双方家庭的经济实 力、社会地位基本相等或对等。个人的思想感情、个人意愿被排斥在婚姻标准外。随着婚姻自主权 的下

移,出现了注重双方才学品德,追求个人爱情的择偶观。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 的择偶标准己由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少等外部条件开始逐步转变为彼此的感情、学识等内在素 质。同时,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也逐渐被抛弃.

2.独身主义 独身是妇女初步解放的标志,是日趋增强的女性自主意识的流露。独身的盛行与西方个人主 义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女性解放思潮的兴起,男女在职业上的竞争日益激烈,英法等西方国 家独身之风日盛,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20世纪以来,受其影响中国独身人数也逐年增加。独身者 多为知识分子;以性别而言,女性独身者明显多于男性。女性独身者认为,做人并非专为生育,人的 一生应该以事业为重,与其留子女,不如留事业。为了张扬女权,必须拒绝婚姻,自营独立的生活.

3.对婚姻自主权的把握 近代,在婚姻变革上较晚清有较大的进展,提倡一夫一妻,反对纳妾,善待私生子,妇女经济独 立,政治上争取民主,离婚自由,恋爱自由等呼声很高。一些开放和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追 求个性解放的名人、名士或新知识群体中间都视自由结婚为一种美德,而且在形式上也要讲究文 明。1912年9月19日《申报》曾刊出过一篇文章为《自由女子之新婚谈》,描述文明婚礼之状况说: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被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概不用,便利一;马车一 到,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便利二;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 躬,即携手同归,无槟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便利三”(是龙,1912)。这种革新,体现了在婚姻观念上 的自由追求.

4.初婚年龄的推迟 主张早婚早育、多子多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因此,早婚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城乡皆 然。据学者研究,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初婚年龄大致是:女性为14—15岁。到了清末民初,由于女权 主义兴起,女子读书而引起观念的改变,尤其是上海等大都市近代文化的辐射,以及妇女入工厂挣 工资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经济的普遍衰退,也在一 定程度上抑制了传统的早婚现象(费孝通,2004)。 (二)女性对离婚与再婚的态度 1.离婚观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城市中出现第一次离婚高潮,离婚的主动方由男多女少而渐趋持平,其中 绝大多数是“媒约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g7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