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计划及全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06 06: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人的一生”、“无处不在的能量”、“地球的面纱”、“信息与生活”、“探索宇宙”、“研究与实践”等研究主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进行构建,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整合,引领学生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及事物变化的相互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二、教学目标

“人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微观认识生命体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切入,让学生明确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知道人类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我们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体会与父母的亲情,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通过搜集、整理自己生长发育过程的照片资料,分析、归纳、推理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呈现的特点,知道遗传和变异石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无处不在的能量”单元以人体内部的能量为切入点,探究机械能、热能、电能、电磁能等之间的相互变化,密切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整个单元呈现出了由部分到综合的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地球的面纱”单元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通过大气层的研究、风的模拟实验、降落伞的秘密、风与帆的关系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义、风的成因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与生活”单元主要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复杂的信息传递方式,知道动植物的一些行为特征以及人类社会的主要交流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系统研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丰富学生对生物界的认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观点及辩证法,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生物的生理和行为特性。

“探索宇宙”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结构特点、地表的变化、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及太阳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拓展学生认识的空间,形成对宇宙的宏观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欲望。

《研究与实践》单元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几个科学之谜,让学生像科学家达尔文那样,经理科学探究的历程,形成尊重事实证据的科学态度,能够面对大量的事实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伪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对伪科学学习历程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科学感悟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达到让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重点难点 重点:

空间维度方面,从认识身边事物、周围物体的基础上,扩展到微观和宏观两个世界,探索微生物和无限宇宙的科学奥秘;时间维度方面,以时间轴为认知线索,探索“生命起源”的奥秘和“未来世界”的变化;结构维度方面,在认识事物外部特征的基础上,以“解暗箱”的形式探究事物的内部构造。在科学探究上,以自主性探究为重点,重视探究方法的培养,以“认识事物变化的相互联系”为探究重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科书整体结构,设置了“对信息的搜寻、理解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探究能力的逐步提高奠定基础。 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

证自己的假设。 四、教法学法

1.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开展探究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 3.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发挥主导作用但不包办代替。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5.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开展。 6.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科学,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7.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教学。 五、教学进度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进度 1——2 3——4 5——6 7——8 9——10 11——12 13 14 其中考试 周次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进度 15——16 17——18 19——20 21——22 23 研究与实践 研究与实践 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 人的一生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让学生通过亲自查找、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观察、游戏等探究性的学习,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走进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神奇,从而使学生产生珍爱生命、关注生命科学、关注自我健康成长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他们后续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课内容,分别是《细胞》《我从哪里来》《人的一生》《我像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丰富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命科学的内容奠定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针对生命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指导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科学知识:知道生命体的基本特征:由细胞构成,能够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等。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生命的基本特征,即由细胞构成,能够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能搜集整理信息,认识遗传和变异现象。 五、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一共4课,各用1课时,共用4课时。 1.细胞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教给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片——洋葱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的细胞、动物的细胞、人的细胞、显微镜、洋葱、镊子、显微镜、滴管、碘酒、吸水纸等。 三、重点难点

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谈话:在自然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事物。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

2.小结:植物、动物、人都是有生命的。由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统称“生物”。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砂、岩石、水、空气等,称为无生物。

植物、动物、人,从外表看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身体是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问题。 (二)探究活动

了解不同生物体的细胞 1.指导学生认识细胞

我们先来进行一项观察。每个组都有一块洋葱(俗称葱头),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教师演示一下),这是洋葱的表皮,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分组观察。 汇报观察结果。 小结:

用肉眼看,我们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近似透明的膜。要看得更清楚,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 2.认识显微镜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由镜座、镜柱、镜筒、镜头(目镜和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准焦螺旋等部分构成。

演示: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方法是这样的…… 分组观察。

交流:你在显微镜中看见了什么?你能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一画吗? (课件出示洋葱表皮细胞构造图。)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洋葱的表皮并不是像用肉眼看到的那样,仅仅是一层近似透明的薄膜,而是由很多小格子构成的。这些小格子是细长的,两头比较尖,一排排的,排列得很整齐、很紧密。这些小格子叫做细胞。(板书课题)每一个小格子是一个细胞。 细胞由四部分构成:周围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中间有细胞核,细胞核与细胞膜之间是细胞质。细胞很小,用肉眼看不见,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大约放大了××倍,一小片洋葱表皮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

3.引导学生认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1)课件出示一幅通过显微镜拍摄的叶的纵切照片。

观察:指出哪些是细胞?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叶细胞的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2)课件出示根的纵切图。 观察: 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根尖纵切的照片。根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根的细胞?

根细胞的形状、大小相同吗?

(3)观察茎的横切: 出示茎的横切图。 观察: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幼茎横切照片。这是茎的表皮部分,这是茎内的导管部分。 茎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茎的细胞?茎的细胞形状、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的根、茎、叶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各部分的细胞有大有小,形状不尽相同。

4.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1)出示投影片——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人的血细胞、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神经细胞。

(2)讲解: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是两栖动物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这是人的血细胞(红血球)、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位于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 (3)观察:这6种细胞分别是什么样的?哪种细胞比较大

(4)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人和动物的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各部分的细胞形状、大小不同。

5.总结关于细胞的知识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小单位。每个细胞都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能生长、能繁殖,需要不断吸收营养,也要不断向外排出废物。

有些低等生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大部分生物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有关系。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各部分的细胞不断长大的过程;如果人的某个部位的细胞大量坏死了,这个部位的机能就会丧失了。 (三)自由活动 制作细胞模型 1. 小组活动。 2. 展示交流作品。 (四)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板书设计:

细胞 构成 生物体

(生长 繁殖 变化) 决定 细胞 课后反思:

本节课对于细胞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要会绘制细胞图,让学生弄清楚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2.我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引导学生感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如何搜集、整理、运用资料了解孕育生命的过程。

2.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体验***辛苦感悟亲情。活动准备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把“我从哪里来”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做调查报告。 2.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和感兴趣的话题。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 导入新课

最近,同学们运用以前科学课中学到的方法,把《我从哪里来》作为一个科学课的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比较详实的调查报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

(二)探究活动:我从哪里来? 展示资料 感受生命来之不易

1. 教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分享给大家? 2. 学生展示资料,教师播放课件补充学生资料。(胎儿的形成、试管婴儿、双胞胎) 3. 教师适时评价总结出科学的学习方法。(板书:搜集 分析 运用) 4.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研讨,你有什么想说的? 5. 总结过渡: 同学们,老师很高兴,你们在研究“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时,运用了这么多科学的学习方法,懂得了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因此我们要珍爱自己、欣赏自己。不过在我们成长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她在孕育我们时的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个体验游戏,(出示课件)“我做5分钟的妈妈”。 (三)自由活动:游戏体验 感受母亲的辛苦

1. 教师:同学们的书包大约十几斤,和妈妈怀孕时增加的体重差不多,我们就把书包当作妈妈怀孕时的你,放在前面,一起跟老师来做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注意体会做动作时的感受,还要保护好你的宝宝! 2.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动作。(坐着吃饭、伸手够东西、低头看脚尖、抬腿上楼梯、弯腰捡东西、弯腰穿鞋系鞋带) 3. 学生根据感受谈体会。

4. 教师:我们刚才仅仅做了5分钟的妈妈,就有这么多的感受,想一想,妈妈在孕育我们的这十个月中,有多少个5分钟?这十个月中,妈妈会呕吐、会经常感到疲劳,负担会随着你的长大一天天加重。但是妈妈毫无怨言,即使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此时此刻,你一定有

很多话要说给妈妈听吧!那就大声地说出来吧!(播放课件音乐) 5. 学生说心声 (四)拓展活动

整理获取的资料,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 板书设计;

精子 搜集

我从哪里来 受精卵 胚胎 婴儿 分析 卵子 大约十个月 运用 课后反思:

在我们成长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她在孕育我们时的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懂得了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因此我们要珍爱自己、欣赏自己。 3.人的一生 一、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能选这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人保健。 三、活动准备

准备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

课前观察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体特征,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过程

1.探究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特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人从小到大身体发展变化”的资料,有的同学 还准备了上学以来的体检表。下面请你们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看看能从资料中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学生汇报:

生1:我出生时才3.5千克,身长50厘米。我现在52千克,身高1.55米。我的体重增加了,身体也高了。

生2:我通过比较体检表发现:我比上四年级时长高了,体重增加了3千克。 师:除了身高和体重有变化之外,你们还发现了其他方面的变化吗? 生:我的脸上长出了小疙瘩,这叫“美丽青春痘” 生:我妈妈说我说话的声音变粗了。 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人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男同学会长出喉结,也有的还没长出来。女同学不会长出喉结,也摸不到。 师:同学们发现了很多人的身体的变化得特点。那么你认为人从小到老身体变化最明显的阶段有哪些?

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变化大,从小学到初中变化大,人老了容易生病,身体变化也大。 生:从让大人抱着到自己会走路,这个阶段变化也大。 生:人退休以后,头发变白了,走路也慢了……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和思考。人出生后,身体逐渐长大,直到长成健壮的成年人,然后人的身体又会逐渐的衰老,直到死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一般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发育期(从

出生到20岁)、成熟期(20道40岁)、渐衰期(40 到60岁)和衰老期(60 岁以后)等4个发展阶段。

从出生到死亡是人一生必然经历的过程。(展示以上4个时期的图片)人的身体特征发育比较缓慢,相邻的两个阶段身体特征没有明显的界限。人的各个发展阶段时间比较长短因人而异。

2.探究青春期身体变化特征

同学们已经查阅了自己的体检表,从上面的数据你感觉到什么?(生略)是的,很多方面都说明同学们上学已来身体发生了变化。如果利用这些数据制成表格或图形,研究起来就会更明显。想试试吗?你想用怎样的方式研究呢? 生:我们用统计表研究身高

生:我们用条形码统计图研究身高 生:我们用折线图研究体重

请同学们先绘制图表,然后再观察图表,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在绘制图表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互相帮助。 学生绘制并展示图表

生: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我已经进入了青春期。

是的,你们中间的一些同学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有些同学将要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人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都增长的很快,而且还有人会长出青春痘,男同学长喉结、长胡子等特征。 3.青春期的卫生保健教育

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关系到以后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了给江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我们在青春期应该注意什么? 生:应该加强体育锻炼、 生:应当学习更多的知识

生:要注意营养,保证足够的睡眠。

生:不能光吃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食物应该多样化,并且不挑食。

师:还要应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多和他人交流,多表现自己。 生:不吸毒、不参加赌博 生:不和坏人交朋友

师:对,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遵纪守法。 4.自由活动 同学们,想知道你为来的身体是什么样子吗?想知道更多的关于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知识吗?请同学们开展一个“预测20年后的我”的活动,有资料的同学也可以交流一下资料上的内容。

学生进行自由活动 5.拓展活动

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资料,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人的外形特征。可以写出研究报告在全班交流,也可以出一期专题研究。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很好,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逐渐意识到进入青春期应注意的地方,也有个别学生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参与讨论。 4.我像谁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人体特征,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知道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为学习下一课遗传变异的秘密打下基础;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一面镜子,一张全家福照片 2.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父母的单身照片。 3.有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游戏(肖像描述):请学生口头描述班级内同学的肖像特征,其他同学猜猜说的是谁,若能猜出来,则说明这位同学描述成功。通过这个游戏,能很快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描述时,为了能描述的具体形象,就要抓住同学的最主要的人体特征来描述,这样就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

2.师:看来,我们每个人的长相都有各自的特征,在茫茫人海中,你的特征总是区别于其他人,(多媒体演示学生站队放学的情景,紧接着出现本班几位学生的镜头特写),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我像谁”) (二)探究活动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学生对镜观察自己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要仔细、全面。 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要求叙述语言要连贯、有条理,用词恰当。

结合学生的汇报师讲解:从具体特征看,有些人是直发,有些人是卷发;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些特征分成若干类,同时多媒体出示书25页的图,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特征的代号。 小结:象这样如果人体之间的某一特征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可以把它作为研究人体遗传现象的素材。

多媒体出示课本的画面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图上四位同学的舌头和头发分别有什么不同。

师发放事先收集的照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本班同学的父母(本组同学找其他组同学的父母照片)。在活动中,师适当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

学生汇报活动结果,说出你们组是怎么找的,根据哪些特征找的。通过这个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遗传的全部过程。面对如此丰富的素材,学生要想正确分离出班级内同学的父母,就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比较,在头脑中就能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师进一步说明:早在公元300-400年,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发现,凡是有亲缘关系的人一般都具有明显相似的特征,因此,人们把子女总是与父母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的现象叫作遗传。

讨论:人体哪些特征可以遗传? 师:子女与父母长得一模一样吗?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照片,找一找班级内同学与其父母存在着哪些差异,最后师总结什么叫变异。

2.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观察各自带的全家福照片,分析自己的哪些特征是从父母那儿遗传来的?哪些特征和父母发生了变异?同时结合课前调查情况将结果填在课本27页的两个表格中。 学生汇报结果。

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三)自由活动

课件出示一组植物、动物图片:比较相同和不同 1. 小组观察、比较。 2. 交流观察发现。 (四)拓展活动:

1.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 2.进一步整理并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 课后反思

经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遗传和变异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又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他们渴望探究更多的秘密,学生通过主动查阅资料,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又可以为学习下一课遗传变异的秘密积累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 无处不在的能量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科学教科书的第一单元,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科学》学习的基础上,转承到本册学习内容上,他们对科学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本单元在“制作能力”、“猜想与假设”、“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方面,延续了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培养要素,并进行了有效的深入。在“利用证据、逻辑推理及想象建立假设”、“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等科学探究方面,本单元给学生搭建起一个适于操作的平台,在科学探究的构建逻辑上,提响了一个上升的趋势。因此,本单元的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趋势,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单元主要研究能量的表现形式及能量的转化等相关内容。课与课之间以“无处不在的能量”为主线串联为一体。《让身体热起来》一课让学生认识到人体能量的来源及转化,初步感知能量的存在;《摆的秘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使学生初步意识到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钻木取火》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模拟实验等方法探究摩擦生热现象,初步认识机械能与热能及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通电的线圈(一)、(二)》让学生通过制作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特性,了解电磁铁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电能可以转化成电磁能;《无处不在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大量的事实,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

能量,生活处处有能量,能量是不断转化的;《开发新能源》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科学知识: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雌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了解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身体能量、摆的秘密、摩擦生热、电磁铁及生活中的能量、新能源等内容的探究活动,认识到能量存在及转化的普遍性,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及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储备知识、方法打好基础。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五、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一共7课,各用1课时,共用7课时 5.让身体热起来 一、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人体能量及转化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最积极探究的问题;能尝试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对现象作出解释,解决问题;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及途径。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尝试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对现象作出解释,解决问题;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人体能量去向的资料。 四、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

播放音像资料:在寒冬大雪纷飞的环境中人们活动的场景。问:这样的天气给人的感受是什么?怎样使小姑娘的身体热起来?

指名回答后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要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有哪些方法? (1)小组交流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 (2)集体交流,鼓励现场演示,师生评议。 (3)将“让身体热起来”进行归类整理。 2.人体吸收的能量都到哪里去了呢? (1)学生交流人体的能量的来源。

(2)小组交流能尝试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对现象作出解释,解决问题;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的资料。 (3)集体交流。 (三)自由活动

1.提出问题: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 2.学生回答。

(四)拓展活动

调查、了解造成肥胖的原因,并提出减肥建议

6.摆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实验,能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音像资料。 单摆的图片。

学生准备:螺丝帽、小铁锁、橡皮泥、西线、秒表等。 四、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

播放音像资料: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音像资料。

从短片中你知道伽利略发现了什么秘密?伽利略有哪些方面值得你去学习?

(二)探究活动

1.说说生活中类似摆的现象。 (1)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3)展示多媒体图片,描述单摆现象。

多媒体出示荡秋千图、荡船图和教室班级牌等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是怎样摆动的。

(4)出示图片:认识摆的结构。 2.制作一个摆。

(1)合作设计。小组设计制作一个摆,将设计示意图用草稿形式画下来。 (2)制作摆。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交流,集体评价。 3.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1)研究同一个摆的摆动特点:利用制作的摆测记每分钟摆动次数,记录三次,找规律。

(2)小结: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

(3)鼓励猜想:为什么不同的小组制作的摆摆动的快慢不同? (4)小组设计实验。 (5)交流实验设计。

(6)小组探究。提示:注意控制实验变量。 (7)交流实验结果。

(8)总结: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锤质量无关。

4.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地摆动?过一段时间,为什么会慢慢地停下来? (1)观察摆摆动过程中的运动状态,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大胆发言,发现摆摆动的规律。

(3)小结:摆在外力作用下开始摆动,摆动过程中能量是在不断转化的,一段时间后,摆又在外力的作用下慢慢停下来。

(三)自由活动

1.提出要求:做一个听话的摆。 2.提出制作的设想。 3.制作并验证听话的摆。 (四)拓展活动

1.搜集有关“傅科摆”的资料。

2.制作一个“傅科摆”,将摆锤做成沙漏,观察沙迹的路线,探究其中的奥妙

7.钻木取火 一、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钻木取火的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木板、砂纸、铁丝、火柴等。 四、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

播放音像资料:观看钻木取火的音像资料。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解释古人钻木取火的道理。 (1)交流认识,鼓励发表个人见解。 (2)教师小结。

2.动手验证钻木取火的道理。 (1)提出验证方法。

(2)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表达交流,集体评价。

3.说说生活中将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1)课件出示图片:说一说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3)小组讨论。 (4)集体交流。 (5)教师小结。 (三)自由活动

1.讨论: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呢?举例说明。

2.提示思考:针对摩擦生热现象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鼓励大胆发言。

3.讨论交流: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4.集体交流。 (四)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古代人类用火的方法

8.通电的线圈(一) 一、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关注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磁起重机的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

1.课前观察、了解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并对电磁铁进行初步的课前探究。 2.准备材料:废旧电铃、电话听筒、玩具车马达、铁钉、带绝缘皮的细导线、电池夹、鳄鱼夹、电池、胶带、闸刀开关、大头针、小磁针等。

四、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

播放音像资料:电磁铁起重机的音像资料,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电磁铁的物品。 2.动手拆卸物品进行探究。 3.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4.讨论:你们认为电磁铁有哪些用途? (1)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

5.小结电磁铁的概念、构成及用途。 6.制作电磁铁。

(1)小组讨论设计意图。 (2)集体交流设计意图。

(3)小组合作制作电磁铁,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介绍作品。 (5)师生评价。

7.玩电磁铁。

(1)组内玩一玩自制的电磁铁。 (2)交流发现。 (三)拓展活动

调查生活中人们在哪些地方利用电磁铁,它们有什么作用

9.通电的线圈(二) 一、教学目标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电磁起重机;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关注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磁起重机的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

1.课前观察、了解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并对电磁铁进行初步的课前探究。

2.准备材料:废旧电铃、电话听筒、玩具车马达、铁钉、带绝缘皮的细导线、电池夹、鳄鱼夹、电池、胶带、闸刀开关、大头针、小磁针等。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选两组学生制作的电磁铁,比赛哪组制作的电磁铁吸的大头针多。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异议,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玩自制电磁铁。

(1)小组活动:玩电磁铁,记下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

2. 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1)猜想: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3)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提醒:做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试验结果。 (5)小结。

3.研究电磁铁的磁极。

(1)猜想: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3)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提醒:做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试验结果。 (5)小结。

(三)自由活动

1.交流制作电磁起重机的做法。 2.分组制作电磁起重机。

3.比赛:比一比谁的电磁起重机力气大。 (四)拓展活动

电可以产生磁,磁能不能产生电呢

10.无处不在的能量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获取能量及转化的资料和信息;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

1.课前观察、了解自然界中的能量有哪些存在形式?它们是怎样转化的? 2.准备材料:铁丝、瘪了的乒乓球、梳子、碎纸屑等。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播放音像资料:宇宙、太空、地球、地表、地下不同层面物体需要能量、释放能量的现象。引导学结合经验谈想法,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生活中的能量。

(1)小组活动: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能量的资料。 (2)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 (3)集体交流整理好的资料。

(4)讨论:能量的作用及存在的形式。 2. 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1)电灯发光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2)组内交流:电热器、电风扇、电熨斗、汽车等物品的能量转化过程。 (3)集体交流。

3.动手实验,体验能量转化的过程。 (1)利用准备的材料动手设计实验。

(2)展示实验的过程,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 (三)自由活动

1.提出问题:电视的声和像与太阳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将它们联系起来。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 (四)拓展活动

留心观察生活中物体能量转化的实例,试着描述能量转化的过程及形

11.开发新能源 一、教学目标

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解释;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会搜集、分析信息资料。

2.关心与能源有关的新科技、新产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了解能源对社会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畅想未来新能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畅想未来新能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

调查、搜集关于能源的信息资料。 四、活动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搜集关于能源的信息资料,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讨论交流:人类的衣食住行、生产劳动等都离不开能源。

2. 提出问题:人类广泛应用的常规能源有哪些?这些能源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组内活动,整理资料。 (2)集体交流。

3.引导思考:地球上的能源是无穷的吗? 课件出示:世界石油储备分布图。

4.小组讨论:你知道哪些新能源?利用这些新能源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全班交流。

5.引导学生对未来新能源进行奇思妙想,畅想未来新能源。 (1)小组活动。 (2)集体交流。 (三)拓展活动

1.预测100年后,自己所在的社区最有可能使用哪一种能源,并说明理由。 2.我们的生活中采取了哪些节能措施?搜集数据,说明其节能效果

12地球的面纱

教学目标

1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认识大气层对及地球的意义;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意义;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大气层知识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在我们周围有什么与我们朝夕相处?板书课题 二认识大气层

1. 对大气层你了解多少呢?把你收集的有关知识向你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吧。 2教师出示大气层的结构图,让学生观察 三提出问题

1.对大气层你还有哪些问题要问吗? 2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请各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教师出示大气层知识的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认识大气层的作用

1、出示月球环形山的图片和文字。通过观看月球上的环形山资料同学们能不能猜测出月球及其他星球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2小结:大气层对地球的重要作用。 3.探案大气污染及治理

(1)、出示教材中四引有关大气污染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4小结、通过大气污染,我们可以知道科技的进步能够给人类带来方便,也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们要认识到科技发展的两面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四拓展延伸

学习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12、 地球的面纱

大气层: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逃逸层 大气污染

教学反思

13风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 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 教学准备

有关风的图片、扇子、气球、纸风车、小刀、蜡烛、蚊香、火柴、饮料瓶、纸片,与风有关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风吗? 2、 同学们来看这样一个现象,当冬天把教室门打开一条缝将两条纸片分别站在门缝的底部和上部,你们会发现什么?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3、 小结:同学们,一个小小的现象,可以引起我们想这么多,如果弄明白风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问题你们自己就能解决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风是怎样形成的? 二猜想假设

1、要研究风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该怎么办? 2、 同学们有哪些好的方法和建议? 三制定方案

1、用哪些方法可以观察风形成的现象呢?

2、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可以用纸螺旋圈来验证风的形成实验。 四实施探究

1、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关风的实验,叫做纸螺旋圈转起来,请学们根据提示进行操作。

(2)、现在我们在反回来看看刚上课时的那个问题,门缝上部和底部的纸片,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运动?

(3)、关于热空气上升的实例你还知道哪些? 2、活动二:风的形成模拟实验

1、谈话,我们接下来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纸风箱,请大家观

察自己面前的纸风箱是怎样的?教师强调:

(1)、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2)、实验过程中纸风箱要不透风, (3)、纸风箱要燃烧,大家要小心。 五展示交流

1、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

2、 教师活动,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3、 课堂小结

谈话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风的形成的原因 六拓展延伸

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 查阅有关资料认识“海陆风”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设计:

13风从哪里来

热地方 气温高 空气轻 冷地方 气温低 空气重

教学反思

14降落伞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针对降落伞提出问题;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降落伞。

2体验制作降落伞的乐趣,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了解降落伞运行的原理,体验空气阻力的作用,进而了解降落伞的种类及用途,学会用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 教学重点:

了解降落伞运行的原理,体验空气阻力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了解降落伞的种类及用途,用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出示降落伞课件,创设学习情景,启发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深层思考,对课前降落伞的相关信息及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引入本课学习活动。播放跳伞视频。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学习认知形式多样的降落伞,并了解其作用。

教师出示各种样式的降落伞,引导学生认知,并积极思考、讨论交流这些样式的降落伞的作用。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制作降落伞的学习活动。 教师下发动手材料,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换意见,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使学生意识到行动之前制订计划的重要性。引导提示学生在制作之前先设计降落伞的形状、大小及制作的步骤,准备制作所用的材料,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指导学生使用针线注意操作安全,加强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制作的降落伞,并进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从他人制作降落伞中改进自己的降落伞作品。

教师指导学生玩一玩制作的降落伞。引导学生将制作的降落伞进行试放,引导学生在试放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降落伞,使降落伞下落得更平稳。 三、拓展延伸: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用的降落伞学习活动,提示学生在伞面及伞形、绳长、固定方式等内容上进行方案设计,使学生的设计更具目的性、使用性和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14.降 落 伞

伞面 我的发现:影响下降的因素

有:

伞形 伞面大小,材料, 绳的长短, 吊物的轻重。

绳长

固定方式

教学反思

15小帆船

教学目标:

4、引导学生选择合适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科技作品——小帆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5、通过观察小帆船观察帆与风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实验探究风对帆船的关系,知道生活中有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

学生制作小帆船,了解生活中有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关于帆船的图片,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小帆船的小组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在制作活动中交流合作,互帮互助,互相评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从他人作品中获得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对小帆船进行下水小组实验,引导学生实验“不同方向来的风,使小帆船行驶的方向也不同”。

指导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风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师出示风与生活关系的图片、资料卡片,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两面性,整理搜集得来的信息并撰写科学记录卡片。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汇报自己对风的认识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加以讲解说明。 三、拓展延伸:

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汇报交流讨论在学习中还产生了哪些新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研究没有解决的问题,继续观察风、搜集关于风的谚语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15.小帆船 风与我们的生活

好处 害处

调节帆面与风力的关系,可使小船向着一定的方向前进。

教学反思

16来自大自然的信息

教学目标

1.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 3.了解大自然的各种变化,知道大自然会传递给我们一些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 教学重点

了解大自然的各种变化,知道大自然会传递给我们一些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 教学准备

树干、刻度尺、铅笔、利用某些自然现象可以获得很多信息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有关动物与天气的农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板书课题:来自大自然的信息

二观察周围的自然事物,它们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1.从年轮中获取信息

(1)出示带有年轮的木材:你对年轮有哪些认识? (2)教师小结。

(3)教师指导小组内观察年轮并作记录。 (4)学生猜想原因。

(5)集体交流观察结果,明白为什么年轮会有这样的变化 (6)出示关于年轮的视频资料。 (7)了解年轮的用处。

2.了解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其他信息。

(1)组内交流:从大自然中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集体交流,教师评价并作小结。 三自由活动

1.出示有关大自然信息的视频资料。

2.根据树冠的外形,判断树木的生长环境。 四拓展活动

搜集、分析自然界带给我们的更多信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7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教学目标

1.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会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制作资料卡;会用简单的工具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参与评议,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体会到要关爱自然、关爱生命。

3.观察认识蜜蜂、蚂蚁传递信息才方式;认识其他生物传递信息的方式;知道生物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 教学准备

观察蚂蚁和蜜蜂。

寻找一窝蚂蚁作为观察对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对蚂蚁和蜜蜂的观察情况。

2、教师播放视频:森林里的蚂蚁捕食。 3、揭示课题。

二探究.蚂蚁、蜜蜂怎样传递信息

1以组为单位,研究蚂蚁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2师生交流、小结

3观察、交流蜜蜂传递信息的方式。

4播放有关蜜蜂传递信息的方式的视频资料。 5教师小结。

三.探究其他生物怎样传递信息。

1小组活动:阅读教科书中四幅图所展示的四个实例。 2集体交流有关生物传递信息的资料。 3对生物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简单分类。 四课后作业

搜集“生物传递信息的方式给我们什么启示”的相关资料并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17 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蚂蚁:触角、气味 蜜蜂:跳舞

捕蝇草:绒毛感觉碰触

孔雀:外表 猩猩:表情 母鸡:声音

教学反思

18电脑与网络

教学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与网络的功能,学会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员查阅自己需要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能使学生意识到网络给人们在信息传递中所带来的优势,能看到网络的弊端,能利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通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愿意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了解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历史,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信息传递中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生对进行电脑网络的认识探究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有QQ号吗?你平时会通过它与你的同学、朋友还有亲戚联系吗?,提

出问题:“你认为QQ有哪些作用? 板书主题:《电脑与网络》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随机下发相关资料卡片,出示相关课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了解电脑与网络的各种功能与应用。 指导学生交流讨论电脑与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全班同学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在全班交流。 (要求结合事例交流)

如:网络给人的学习生活带来的方便。 不正确使用电脑的害处。 认识网络的主要特点与作用

教师:你们知道网络的特点及如何正确上网吗? 利用面前的计算机,上网查阅。

教师随机出示相关资料补充学生的观点。指导学生编写自己对电脑网络的知识资料卡片

板书:电脑与网络的功能体现三个方面: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 拓展延伸:

开展“网络的利与弊”研讨 出示关于网络上瘾等不良现象,与学生一起交流电脑网络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地方,辩证一分为二地认识电脑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板书设计

18 、电脑与网络 信息交换、 资源共享、 分布式处理。

教学反思

19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

1.会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查询自己想要的资料,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信息传递的发展历程,制作资料卡片。

2.能够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方便与快捷;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了解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历程,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的信息传递中所起到的作用,知道现代的信息传递工具及方式。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历程,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的信息传递中所起到的作用,知道现代的信息传递工具及方式。 教学准备

手机、电话、与本课有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 电子芯片、有关文字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近几十年来,信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二探究活动

1.从古到今,人们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1)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认识。 (2)多媒体展示:人类信息的传递方式及其发展。 (结合信息传递的故事进行交流) 按时间顺序进行总结、评价并板书。 如:远古、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提问:这些方法的改变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了那些影响?

(3)小组交流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历程,了解人类信息传递发展的5个阶段

2.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1)提出问题:分析“电话通讯的发展情况统计”表格,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小组内阅读图示说明、分析数据、交流讨论。 (2)多媒体展示:芯片的诞生与发展。

(3)小结:讲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是某一种技术的延伸,而是多种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它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3师生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什么? 三拓展活动

畅想未来的信息传递方式。 板书设计

19、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按时间顺序:远古、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教学反思

20太阳家族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制作简易科学模型——太

阳家族模型;学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学会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研究过程和成果;并进行交流。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能保持与发

展想要了解世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愿望。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

顺序,初步感知八大行星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感知八大行星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太阳系图片,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话,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习活动。 二、探究活动

1.正确认识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及基本元素。

教师积极引导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整理分析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系的资料。

2教师适时出示相关课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构成太阳系的基本成员: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启发学生拓展思维空间,认识太阳系的其他成员: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3教师适时下发资料卡,指导学生认识恒星的概念,正确认识太阳系的构成各元素的一些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有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感兴趣的资料并加以交流讨论,形成认知。)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学习活动。

教师积极引导并参与学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小组合作学习,平等地和学生交流,适时出示“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质量的比较”图,提供学生帮助和提示,提示学生相关注意的问题,如行星间的距离、大小比例等。为学生进行模型制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三、拓展延伸:

教师积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热情、学习兴趣,提出课后拓展问题:“查找资料,了解彗星是如何形成的。”延伸课后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1神秘星空

教学目标:

1. 能通过对星空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通过查阅、整理经从书刊及

其他途径获得科学资料;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的信息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并积极参与评议。

2. 保持好发展想要了解世界、乐于研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科

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乐于合作与交流。

3. 通认识银河系的基本构成、形状特点及大小;知道太阳系、银河系、河

外星系及宇宙之间的关系;了解宇宙的构成。

教学重点:

1学生认识银河系的基本构成、形状特点及大小; 2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及宇宙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银河系的视频课件、图片资料与学生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分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银河系的视频课件、图片资料与学生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探究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分析,认识银河系的基本构成、形状特点及大小。

教师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氛围,创设开放的教学空间,积极指导并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指导学生在交流中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研究成果,教师适时下发资料卡,出示相关图片、资料予以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不断整理完善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计算感受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充分感知宇宙之大。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归纳,科学认识银河系的自身特点、组成以及太阳系与银河系之间关系等方面加以认知。 2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浩瀚的宇宙。

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进一步交流讨论小组学习活动,教师适时出示相关课件资料,使学生通过了解银河系与宇宙的关系,从而推理出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与宇宙的关系,感知宇宙的广袤无边。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提示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人们对宇宙的探索过程和获得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巩固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2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即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

科学资料;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不同的观点和评议。

2.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学生能乐于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

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索

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天空的认识随着技术的基本而深化和拓展;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能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意识到人类对天空的认识随着技术的进步

而深化和拓展的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谈话,出示学生观测宇宙活动的图片,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探究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以“人类是怎样观察天体”为主题展开交流讨论学习活动,初步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教师出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典型天文望远镜图片。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整理分析搜集的资料并展开积极讨论、交流。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示学生思考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对太空的认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的。

2.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教师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氛围,创设开放的教学空间,通过积极指导并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中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研究成果,教师适时下发资料卡,出示相关图片、资料予以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不断整理完善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充分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艰难历程,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以及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以“进一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为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3未来家园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做出自己

的解释和结论;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创新性科技作品。

2.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够保

持和发展想要了解世界、乐于研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乐于合作与交流;知道科学已经能够解释世界上许多的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3.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知道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

家园的道理;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设想构建“未来家园”。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道理,设想构建“未来家园”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探究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以“什么样的星球适宜人类居住”为主题展开交流讨论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学习活动,适时出示资料,提示学生从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展开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所学知识、经验,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目前知道的唯一家园。

2.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辩论“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地球之外建立新家园的可行性”。

教师充分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明确辩论的目的不是分出胜负而是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的论据有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 3.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未来家园”的创新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大胆创新,并在活动中进行交流、相互评价,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倾听观察别人的发现、创新设计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身在未来家园的生活”为题,引导学生进行编写科学幻想故事,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fv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