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苏教版(2016)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3)
更新时间:2024-06-11 17: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苏教版(2016)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
课文(一) 1 让我们荡起双桨 2 每逢佳节倍思亲
3 古诗两首(池上、所见) 习作 1 练习 1 课文(二) 4 荷花 5 石榴 6 小露珠
7 学会查“无字词典” 习作 2 练习 2 课文(三) 8 哪吒闹海 9 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鹬蚌相争) 10 成语故事
(自行矛盾、滥竽充数) 习作 3 练习 3 课文(四) 11 拉萨的天空 12 庐山的云雾 13 东方之珠 习作 4 练习 4
目录
课文(五)
14 地球的两顶“白帽子” 15 水上飞机
16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习作 5 练习 5 课文(六) 17 第八次 18 卧薪尝胆 19 古诗二首 (山行、枫桥夜泊) 习作 6 练习 6 课文(七) 20 做一片美的叶子 21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22 我不是最弱小的 23 珍惜自己 24 古今贤文 习作 7 练习 7 课文(八) 25 大作家的肖老师 26 菩萨兵 27 孙中山破陋习 习作 8 练习 8
1.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诗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且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板书:让我们荡起双桨)
2.介绍北海: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初读指导
1.播放课文录音。
2.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全文。 (2)卡片正音。 推开波浪环绕红墙 凉爽洒悄悄地功课
(提醒学生读准这几个字:浪lang边音;爽shuang翘舌音;洒sa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理解诗句意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业,表示什么意思?(开头点题,表示“我们”正在划船)
“推开”本来是人的动作,课文写船儿推开是什么意思?(课文这样写既表明船儿慢慢地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又体现了文中小朋友轻轻荡舟的欢快情趣。)
第一、二行写出了怎样的情景?(第一、二行写了一个晴朗的早晨,小朋友们在北海公园平静的水面上荡舟游玩的欢快情景)
他们在水面上荡舟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四行) “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四周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
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 (3)指名读第五、第六行。
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有是怎样的状态呢?(小船儿轻轻飘荡) 指名边用手势演示,边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动)
小朋友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因为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迷住了) (4)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轻声和赞美的语气)
指名读,集体读。
(5)小结并板书:倒映环绕(欣赏)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认记,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重点指导
3.学生自由练写,老师巡视。 五、作业:
1.描红书后生字。 2.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指名背诵第一段。 2. 默写生字。
二、细读课文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这两行中的“红领巾”指什么?(“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中国共产党) “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少先队员心向着共产党)“阳光洒在海面上”仅仅是洒在海面上吗?(也洒在少先队员身上)
“阳光洒在海面上”,洒在少先队员身上是什么感觉?(洒在海面上,一片
光亮,洒在少先队员身上,他们感觉到温暖)
诗中“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体会一下这一句又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的听我们愉快唱歌。”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觉?(鱼儿不会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而是他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觉得鱼儿都在羡慕他们)
3.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高兴,自豪)
我们应该怎样读?(应该以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的感情) 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结板书:迎洒望听(唱歌) 三、细读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
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什么?(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指社会主义国家)
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不是)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
(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节并板书:问谁安排(感激) 四、指导背诵
1.根据挂图,指导背诵。
相机板书第一小节:\倒映\、\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2.第二小节\迎、洒、望、听\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3.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④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 1.口头扩词 荡()()()推()()() 课()()()墙()()() 3.区别助词
谁()狼()消()西() 推()浪()悄()洒() 4.添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愉快的() 凉爽的()尽情的()
板书设计
1.让我们荡起双桨
倒映环绕(欣赏)自然
迎、洒、望、听(歌唱)热爱党 问谁安排(感情)祖国
2每逢佳节倍思亲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教学 要求 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3.能借助注释阅读另一首思乡的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难点 的思想感情。 教学 三课时。 课时
1.初读课文,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3.理解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后词语的意思。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有许多民俗节日,像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因思念亲人而作诗的情景。
二揭示课文题目,释题 1.板书课文题目: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诗句。诗句的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诗的作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山西人。 三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1.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逢(fénɡ)维(wéi)街(jiē)插(chā)挽(wǎn)绪(xù) (2)指名认读,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形近字比较:峰一逢晚一挽唯一维
组词扩展:街:街道街市插:插手倒插绪:情绪思绪 3.读一读本课的词语。 (1)电脑屏幕显示词语。
佳节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远眺欢聚 独在异乡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思念 (2)指名读,轮流读,齐读。 4.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茱萸: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
天各一方:指彼此相隔遥远,难以相见。 思绪万千:想法很多。
四、指导书写(在田字格中进行) 1.提示要点。
携:十三笔写成,倒数第二笔是横折折钩,最后一笔是撇。 2.示范书写。
3.学生仿写。(教师巡视)
2每逢佳节倍思亲
jiābèifúxiédēnɡdúyì 佳倍扶携登独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细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1)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②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③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了。
④齐读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②这一段有几句话?(四句)
③前三句说了什么?从哪儿看出重阳节是一个佳节?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人们去登高游玩。) 理解:扶老携幼
④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 (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⑤齐读第二自然段。
⑥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第三自然段。 (3)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②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兄弟们插茱萸,登高。)
a.讲述:我们知道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压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景。
b.问:王维除了想到这些,还想到了什么? ③齐读第三、四句话。
a.理解: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b.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有些想法省去不说了。)
c.讲述:大家想一想,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切呀!他既想到了往日,又想到了今日;既想到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这真是表现出“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④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感情。 ⑤范读,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表达自己思念家人的感情的呢?好,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是想法很多的意思。)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幻灯片显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的内容。 4.理解。
(1)“九月九日”点明了什么?(点明了重阳节) 板书:重阳节
(2)“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3)提示:“山东”是指华(huà)山以东王维的家乡,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4)小结:这首诗是说在重阳节时诗人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5)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客居漂泊,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知道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头上插着茱萸远望,但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
2.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 3.完成课后练习。
词语卡片,放大的田字格纸板,幻灯片。
一检查学习效果
1.指读、抽读、齐读词语卡片。
2.指名读课文。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指导书写
1.幻灯片显示字样 2.告诉学生:
在用钢笔描红时,注意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同时注意执笔方法和运笔时笔画的轻重。
3.学生书写,老师巡视。 三指导造句
1.幻灯片显示课文原句。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2)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2.理解词义。
(1)重阳节: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2)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3)家家户户:每家每户的意思。 3.口头造句。 (1)小组内讨论。 (2)说给大家听。
①重阳节到了,爷爷和奶奶一起去香山登高。
②春节到了,我和妈妈带着礼物,兴高采烈地去给姥姥拜年。
3古诗二首
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童真童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2.学习本课的生字。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要求 境美。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高阅读、背诵能力。 重点 难点 教学 课时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会解释重点词句。 两课时。
1.读古诗,识字。
2.学习《池上》,感受诗中的童心之美。 3.背诵这首诗。
教学课件
一、积累引入,破题入文。
1.童年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课内课外阅读了一些古诗,描写童年生活乐趣的诗句谁能说一说?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白居易的诗(板书课题:《池上》) 3.读题解题
齐读诗题,并说题目的含义 (池塘上发生的事)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诗作、诗风。 (2)教师梳理,补充资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热爱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人。
二、自主读诗,以读悟意
1.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2.自主读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多种方式读诗,生生交流评价,把诗句读准读通读顺。 (相机正音:读准平舌音“踪”,翘舌音“撑”,前鼻音“莲”,后鼻音“艇、萍”。指导“迹”“萍”的写法:“迹”是半包围结构,先写“亦”,后写“辶”;“萍”上下结构,上面的“艹”写宽些。盖住下面的字。)
3.由疑而入,感悟诗意。
(再读诗,边读边把文中难理解的字、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讨论、研究。)
(1)学生带着疑问,再读诗句,利用各种资源试着释疑。(工具书、注释、图片等)
(2)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交流词语的意思,如:艇、浮萍、踪迹、不解等;交流诗句的意思。) 三、感悟诗情,品赏画意
(一)研读前两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再次读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用自己的话描述。) 2.提问:假如你是诗中的小娃,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不同的感受) 3.想象画面,带着自己不同的感受有韵味的诵读前两行诗。 (二)品读后两行——“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2.通过读诗,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顽皮等。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 (三)品析词语。
诗意大致了解了,那我们回过头看看全文,请大家默读课文,作者在诗中运用哪些动词,同学们圈一圈。
1.说出这些动词在文中的意思,可以用换词、解词、做动作等形式理解。 2.说一说你最欣赏哪个词,好在哪里。体会作者用词之妙。 3.再次品读这首诗,加深理解 四、由情导读,由读成诵
1.哦!原来荷花池上发生的是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呀!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2.此时白居易自己来读这首诗,我想他会这样读!(师范读。) 3.谁想当白居易来吟诵这首诗?(指名读诗。)
4.播放多媒体课件,师生一起来给画面和音乐配出朗诵。 5.全班背诵古诗。
五、练习巩固,课外拓展 1.默写古诗
2.练习把这首诗写成一个小故事。
(可以随意想象,加上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3.背诵《所见》这首诗。
教学课件。
一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集体背诵《池上》。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学生自读《所见》,初步了解大意 三、读诗解意 (一)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著名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 (二)检查预习
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意欲、振林越、鸣蝉、忽然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意、欲、振、忽、樾、蝉 “蝉”看图学习。 比较字形:“思——意”“震——振”。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 师范读一行,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整体感知,知大意
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 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
(四)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
(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吟诵诗句,感情朗读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
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吟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六)指导书写 书写“振”、“意”、“欲”与“忽”。
引:古诗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还能变成灵动的字呢!
1.出示生字“振”、“意”、“欲”与“忽”,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游戏“找相同”“找不同”。
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指出生字所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自由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三个美”:姿势美、笔画美、间架结构美。)
5.用投影,集体评议。 四、积累背诵,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 (天真的)牧童, (动听的)歌声。 (因为)意欲, (所以)忽然。 (之所以)忽然,(是因为)。(动听的)歌声,(天真的)牧童。
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中国娃吧!(音乐起)
所见 袁枚 看读 听吟 想唱
4荷花
教学要求 重点 难点 教学 两课时。 课时
1.初读课文,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习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文 1.猜谜语。
池中有个小姑娘,从小生在水中央,粉红笑脸迎风摆,身挨绿船不划桨。猜一种水生植物)谜底:荷花
2.说说你了解到的荷花。(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荷花的资料)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认读生字。
荷(hé)园(yuán)冒(mào)幅(fú)仿(fǎnɡ)佛(fú)止(zhǐ)昨(zuó)记(jì) 注意读准:平舌音“昨”,翘舌音“止”,前鼻音“园”,后鼻音“仿”。 3.在小组内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本课生字的。 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荷园幅仿佛、记”,左边都是形旁,表义,右边的都是声旁,表音。
组词扩展:“冒出冒烟停止停车昨天昨晚”。 4.出示词语卡片和课后词语卡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莲蓬饱胀破裂微风舞蹈告诉仿佛 挤挤挨挨翩翩起舞随风飘动 三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佛”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写法,中间是个“弓”三笔写成。
“园”全包围结构,先写完中间的“元”,再写最后一笔横。 “荷”上下结构,上面的草字头写宽一些,盖住下面的“何”。 2.其余字由学生独立完成。
让学生先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完成,扫除阅读障碍:读准字音,学会识记字形,并且会书写会写字。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课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读议结合,体会情感。
“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一)品读二、三段。 l.自由读二、三自然段
边读边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2.理解并读好重点句。
(1)“荷叶挨挨挤挤的……”
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荷叶是什么样子的?从哪些词体会到的?[课件演示:挨挨挤挤的一池荷叶]——你们看,这就是一池挨挨挤挤的荷叶,这就是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呢!看了画面,谁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谈体会: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b.换词理解“冒”:“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C.表演体会“冒”:荷花是怎样冒出水面的?谁能来表演一下。 d.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些什么呢?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
①“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②“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样子)” 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 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你们看,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它变得更美了。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说这个冒字用得好了吧!
(3)“有的……有的……有的……”
a.[课件演示:荷花的三种姿态]这些姿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 b.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么?(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C.引读三句话:刚开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全开的呢?将开的呢? d自由练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态不同的美和可爱么?) e.指名朗读。 小结:[课件演示:一池荷花]
师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板书:千姿百态)
作者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了什么?
a.质疑探究:读了这句话、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2(作者为什么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画家指的是谁?)
b.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小结:正象你们说的那样,这一池荷花不仅仅很美,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荷花竞相开放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作者把它看作是一幅活的画。(板书:一幅活画)而正是美妙的大自然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创造了这样的杰作,才让作者产生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同学们,让我们也走入画中,一块来回味课文的二、三段。
(二)巧读四、五段。 1.指名朗读四、五段
2.看到了这美丽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3.自由读课文,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4.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5.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6.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三、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齐读全文。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本文的?
(板书:闻到──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3.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美? (板书:细致观察、丰富想象) 四、拓展练笔
1.作者把荷花写得如此之美,你们一样能把自己喜欢的花写下来。 2.交流课前所观察的花。
3.师引导依照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写,写出特点。 4.交流习作,讲评后,学生修改小练笔。
闻到一股清香 叶:多绿大圆
荷花看到一幅活画细致观察想到文章来
花:才开全开将开丰富想象 千姿百态
5石榴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5石榴
2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吃过石榴吗?对石榴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2)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3)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2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3自学检查。
1出示生字词,重音要读准: 枣庄郁郁葱葱喇叭子儿玛瑙 2指名认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说说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字形结构。 2讲解字形。
左右结构。第三笔是“横斜钩”,第四笔是短横,右边不出头,第五画是竖,横竖相交为“十”。
3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5石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3初步理解拟人化的写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拟人化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教师介绍枣庄。
(3)引导学生理解\驰名中外\的意思。令家乡声名远扬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4)教师小结:家乡的石榴声名远扬,这是作者爱家乡的原因。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①这一段写了哪两个季节?石榴有什么特点?
②作者用哪些词来写叶子,花的?体会\郁郁葱葱\的意思。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彷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说明了什么?这样打比方合适吗? (3)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3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节写了些什么?主要写(春、夏、秋)季石榴(叶子、花、果实)的生长情况。
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的?有什么变化?画出表现石榴果实特点的词语。
讨论: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果实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这一段。 4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长得这么可爱的石榴,味道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
(2)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从那些方面写石榴子儿的? 颜色: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味道:酸溜溜甜津津
(3)引导学生体会\晶莹\的意思。 5齐读这一自然段。
6教师小结:作者按时间顺序,写石榴果实的生长变化,还特别注意认真观察了石榴果实的颜色变化与外形特点。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5石榴
颜色: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样子:有的……有的…… 味道:酸溜溜甜津津 文献摘录:
石榴:一种树木,叶长圆形,对生。夏季开花,花大多是红色,也有黄色或白色,可以供人们观赏。果实秋季成熟,球形。内部有许多种子,肉质半透明,多汗,可食用。
6小露珠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教学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露珠把美丽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要求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听话、说话的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露珠把美丽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难点 教学 两课时。 课时
1.初读课文,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习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一课前谈话
1.猜谜语。
(1)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河里看不见。(雨)
(2)天上有面鼓,藏在云深处。响时先冒火,声音震山谷。(雷) 2.激发兴趣。
刚才我们猜出的谜底是雨和雷,它们都是自然现象。现在老师再出一个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请你们猜:
闪亮透明的小圆珠,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树叶做摇篮,摇来摇去真自在。太阳出来去无踪,那是自然一奇观。(小露珠)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小露珠吗?仔细地观察过吗?现在,就让咱们一起去大自然,仔细瞧瞧小露珠吧!(出示课文题目)
板书:小露珠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认读生字。
临(lín)粒(lì)哇(wā)披(pī)植(zhí)格(ɡé)招(zhāo)奏(zòu) 注意读准边音“临、粒”,平舌音“奏”,翘舌音“植、招”。 3.在小组内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本课生字的。 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粒披植格招”,左边都是形旁,表义,右边的都是声旁,表音。
组词扩展:“临行临写好哇演奏”。 4.出示词语卡片和课后词语卡片。 黎明蟋蟀热气袭来水蒸气动情吹奏
夜幕降临光彩熠熠俊俏装点格外精神生机勃勃 四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披——
“临”左边是两竖,不能写成一竖一撇。 “奏”的第六笔是横,不是撇。 2.其余字由学生独立完成。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学习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幻灯片,录像机,录音机。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录像。
讲述: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夜深人静,万物都进入了梦乡。顽皮的小露珠神秘地出现了。她笑着,滚动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2.你想说些什么?(自由发言) 二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小露珠出现的时间:晚上到第二天的黎明;出现的地方:草叶上、禾苗上、花朵上。
(2)你觉得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这一段?
2.小结。
小露珠从晚上到第二天黎明就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3.创设情境,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过渡:清晨,小露珠遇到了几位小客人,它们是——(学生答出: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
(1)出示幻灯片。
讲述:小动物们会和小露珠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听听,看看你能否听懂小动物的话。(学生听录音)
(2)交流感受。
①小动物们都夸小露珠什么了?说给大家听。 ②你想夸小露珠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闪亮透明圆润
(小动物们夸小露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 ③听到小动物们都夸自己美,小露珠会说些什么呢?(想象一下)说出来好吗? (3)为什么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板书:外表美
4.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过渡:还有谁喜欢小露珠呢?请大家自读第六、七自然段。 (1)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可以与小组内的同学讨论问题。
(3)理解:俊俏的小姑娘。(俊俏是说小姑娘好看。) 讲述:课文中把什么比作“俊俏的小姑娘”呢?
把“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比作“俊俏的小姑娘”。
(4)启发想象,体验。
如果我们就是花草树木,小露珠在我们身上滚来滚去,在绚丽的朝霞下,我们就会变得——(学生可以说出来,或者学生做动作加以理解。)
过渡:看到这么多的花草树木在自己的滋润下变得那么俊俏,那么精神,小露珠可高兴啦!所以她更欢快地——(爬着,滚着。)
(5)引发讨论。
小露珠把美丽带给了大家,她自己呢? (6)指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 ①读句子。(电脑显示)
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
②交流。
小露珠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即将消失在太阳公公温柔的抚摸下,她为什么还笑呢?说出自己的看法。(小露珠认为能给别人带来美丽是最快乐的事情,所以她笑了。)
③“我明天还会来的。”句中的明天是什么时候呢?(第二天的早上。) 这说明了什么呢?(小露珠的无私奉献精神,心灵美。) 板书:无私奉献心灵美 三总结全文
小露珠不仅有闪亮、透明、圆润的美丽外表,更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愿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像小露珠这样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7学会查“无字词典”△
教学 要求 重点 难点 教学 一课时。 课时 教具 教学课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知道“词典”的意思吧。“词典”是收集词汇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工具书。词典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字,那你们知道还有一种词典叫“无字词典”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小主人公就是通过一些事了解到生活中还有“无字词典”,那么,这些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从中找到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逐段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聪(cōnɡ)帽(mào)涛(tāo)涌(yǒnɡ)撞(zhuànɡ) 岩(yán)崩(bēnɡ)嚷(rǎnɡ)仅(jǐn)勤(qín) 读准这些字的读音:平舌音“聪”,翘舌音“撞、嚷”,前鼻音“岩、仅、勤”,后鼻音“涌、崩”。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分类指导。 (1)“晒蔫”“理解”“山崩地裂”等词语由教师讲解。 (2)学生互帮互学,理解部分词语。
3.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无字词典”这个题目写了什么?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课文先交代暑假里,小主人公聪聪和爸爸去旅游,然后写了爸爸指导聪聪用生活现象解释“骄阳似火”“惊涛拍岸”,最后写爸爸告诉聪聪学知识要学会查“无字词典”。
1.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学习知识不仅要依靠书本,还要留意生活。 2.学会本课的生字。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无字词典”的理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 1.体会“无字词典”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和上下文体会课文结尾爸爸说的话。
5.细读课文,围绕“爸爸指导聪聪用生活现象解释词语”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1)“骄阳似火”在词典里是什么意思?爸爸是怎么解释的? (2)“惊涛拍岸”在词典里是什么意思?爸爸是怎么解释的? (3)聪聪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通过解决上面的三个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第三至第八自然段,谈谈读后的体会。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找准爸爸说的话。 4.利用表格比较。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这篇课文在写法上运用了比较法,我们可以通过表格来比较,内容也会更清楚、更明白。
出示表格。 词语 书上的解释 生活中的现象 骄阳似火 强烈的太阳光像火那样热。 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 海面上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惊涛拍岸 形容波浪很急,卷起很高。 岩石上,发出山崩地裂的声音。 5.读一读,比一比。
指导学生读好这部分内容。
四理解“骄阳似火”与“惊涛拍岸”这两个词语。 (一)骄阳似火
1.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1)聪聪是怎样解释的? (2)爸爸是怎样解释的?
(3)你会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这个词语吗?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进一步指导。 (1)聪聪的解释。
“强烈的太阳光像火那样热。”这是词典上的解释。骄,强烈;阳,太阳;似,好像;火,火焰。
文中说聪聪在回答爸爸的提问时“像背书似的”,说明他对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很熟悉的,也就是说他对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得还是不错的。
(2)爸爸的解释。
从爸爸的解释不难想到,父子俩在旅游途中,天气一定很热,因为烈日当空,路边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爸爸很注意观察生活,也很善于用生活小事教育聪聪。
(3)你会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这个词语吗? 路上的行人口干舌燥……
知了不停地叫着“热呀,热呀”…… 阳光火辣辣的,一丝风也没有…… 小树苗无精打采地低着头……
小狗无奈地吐着舌头……
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生活现象解释这个词语。 3.自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加深体会。 (二)惊涛拍岸
1.教师提示,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学生分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
(1)词典上的解释。 惊:使人震惊。
拍岸:形容浪花很大,卷起很高。 (2)爸爸的解释。
父子俩来到海边后,看见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听见了浪花拍打岩石发出的山崩地裂的声音,爸爸想到这个情景用“惊涛拍岸”这四个字来概括是最合适的。
(3)你会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惊涛拍岸”这个词语吗? 浪花掀起一人多高…… 耳边的声音震耳欲聋……
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水花四溅…… 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生活现象解释这个词语。 3.自读第六至第八自然段,加深体会。 五指导分角色朗读
六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分析爸爸的话,理解聪聪受到的启发 1.理解词语。
意味深长:形容语言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不仅……还……:一组关联词,表示句中前后两个意思都很重要。 2.先请同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教师组织交流,谈谈从中受到的启发。
如果想真正理解词语,不仅要会查词典,还要了解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如果想真正学到知识,不仅要多读书多看报,还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重点放在对“无字词典”这四个字的分析理解上。)
七回顾全文,概括主要内容
文章通过记叙旅途中发生的小事,告诉我们要学会查“无字词典”这样一个道理。
7学会查“无字词典” 词典“无字词典” 书生活
不仅……还……
揠苗助长: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巴望:希望、盼望的意思,“巴”有急切、迫切的意思。 焦急:非常着急。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4)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三、读故事 1.思考
(1)农夫种了禾苗后心情怎么样?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自愿交流,反馈
要求:用书上的句子来说一说,找出重点词语。
3.模仿农夫焦急的样子(请同学上台模仿,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要求:神态、动作(揣摩一下心理,想象农夫会自言自语嘀咕一些什么) 4.交流“焦”字
从字形想一想,你能想到什么?(开拓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中国的汉字多么形象啊!(启发:怎样才能由“焦”变为“不焦”?要是你,怎样化解如此焦急的心理)(可指导读出本自然段的“焦急”)
5.焦急的农夫想到了什么主意?(自由读第2自然段,把农夫想出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1)指导朗读:急忙、一棵一棵、从中午一直到天黑、筋疲力尽。 (2)板书:筋疲力尽。指导“疲”的写法和意义。
(3)加上动作表演农夫拔禾苗的过程,体会他的心里语言。(“拔”的动作演示是重点,是小心翼翼地还是急匆匆地?做好预设,应属于前者)
(4)如果你是禾苗,你会怎么说?(让学生积极表现) 6.筋疲力尽的农夫回家后怎么样呢?
(1)板书:兴致勃勃。指导“勃”的写法和意义。 (2)指导朗读(加上动作或手势)(体会:累并快乐着) 7.他的儿子知道了,有什么反应? (1)学习“纳闷”(纳闷些什么,心理语言) (2)禾苗的结果怎么样呢?
(3)说说禾苗枯死的原因。板书:规律、急于求成。(回到寓言题目,问学生“揠苗”真的能“助长”吗?然后给“助”字加上大大的双引号,这样能凝炼地总结主旨)(对照幻灯片11中的主题图引出趣味小诗来深化总结:揠苗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无粒白辛苦)
(4)举例说一说生活种类似的例子。(可选择家长对孩子的期待,硬逼着孩子参加多种辅导班、特长班事例来叙说,近距离更有现实感)
四、故事延伸
1.合作演一演“禾苗枯死之后”(贴合故事,如果你就是那个农夫的儿子,看到枯死的禾苗如何补救,续写故事)
(1)同桌合作表演 (2)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合作,表演这个故事,引出:如果对禾苗不管不问,行不行?
2.总结:办事情不能太性急,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端,为了怕犯错误,就连正常的事情也不去做了。
五、拓展,谈收获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学问家孟子写的,离现在有2000多年了,原文只有短短41个字,可有意思了,同学们课下可以自己读一读。外国也有很多有趣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也可以找来读读。
2.谈谈收获,课下完成我的收获表。
(需增加“作业设计”一项,如:复述故事。再如:第二年这位宋国农夫再来种田,会怎么做?)
揠苗助长 焦急拔苗
筋疲力尽兴致勃勃 规律急于求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课件
一、导入课文,出示课题
(一)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二)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准字音
读准翘舌音“伸示弱持”,前鼻音“禁”,后鼻音“蚌”。 (2)识记生字 形近字比较:“神一伸”“来一夹”。 组词扩展:“表示示弱一齐整齐威胁相持坚持不禁禁止”。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4)师生分角色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 鹬图蚌图 威胁毫不示弱 渔翁得利
10成语故事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 2.认识本课“楚固”等10个生字,会写“矛盾”等8个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要求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其中道理,明白不能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更不能不懂装懂,欺世盗名,蒙混过关,要有真才实学。 重点 难点 教学两课时。 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明白不能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
插图,幻灯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几个成语。板书课题:10成语故事。
2.引入《自相矛盾》。 二自学生字
交流预习情况。
1.着重提示字音、字形。 (1)读准字音 要读准平舌音“怎”,翘舌音“楚、锐”,前鼻音“盾”。 识记生字
形近字比较:值一盾买一卖亏一夸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学习其中的道理。 2.分析重点句。
正在阅读:
2018年苏教版(2016)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3)06-11
中职服装专业综合试题含答案11-18
加油站员工培训指导书08-12
种群数量的变化09-19
铝防伪瓶盖发展方向03-30
宾馆住宿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04-12
8第八章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习题05-03
试油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10.2305-16
危险废物代处置委托合同03-1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上册
- 教学设计
- 教案
- 语文
- 年级
- 苏教版
- 2018
- 2016
- 01m自动变速器阀体
-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机理分析
- 电力电子技术题解实例与习题
- 2014级双学位毕业论文指导书
- 基督教之爱与儒家之仁的异同
- “广电概论”知识点20121022
- 离心压缩机考题
- 抗浮锚杆方案8.3
- 审计2审计动因及相关理论 - 图文
- 关于印发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标准化达标试点工作方案的
- 税法 - 图文
- BSC设备维护知识测试题
- 化学总结
-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物理)word版
-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第3章整式的乘除》单元培优试题含解析教学
- 川教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教案
-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 第6课《地球
- 第二期完满教育学生骨干培训班第二讲纪要
- 青年干部培训班心得体会
- 关于进一步发挥优秀典型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