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注册咨询工程师《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冲刺讲义汇总

更新时间:2023-10-21 18: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冲刺讲义汇总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概要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本节框架】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 (一要义一核心一要求一方法)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一要义,重要)

(一)发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决定性意义 深刻领会、始终贯穿、切实抓好第一要义 (二)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四个“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重要)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提高实力和国力,实现小康社会,完成三步走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提高生活水平,共同富裕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矛盾,增强战胜困难、应对挑战、抵御风险的能力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在国际竟争中处于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特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2、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3、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核心,重要) (一)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本,就是本源,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如何实现以人为本,三人民,重要) 1、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工作要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2、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 3、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一要求,重要) (一)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经社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各方面都要发展。

协调:协调性、均衡性,各方面、各环节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可持续:持久性、连续性,当前、长远

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与对外发展、改革发展与稳定等重大关系。统筹安排和处理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科技与人力资源、市场与宏调等重大问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 (二)按照中特社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各项建设 (四个建设)

1 / 54

1、经济建设——物质基础 2、政治建设——政治保障

3、文化建设——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持 4、社会建设——有利的社会条件 总结:四个大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产发展为基础,生活富裕为目的,生态良好为条件 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一方法,重要) 抓好各种统筹

五统筹,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外

统筹中央地方、统筹个人集体、统筹局部整体、统筹当前长远、统筹国内国际 (一)总览全局,统筹规划(全局) (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当前、长远) (三)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一般、重点) (四)兼顾各方,综合平衡(平衡、不平衡)

第三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一中心两基点的基本路线

一中心:经济建设,两基点:四项原则、改开

四项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六点)

1、民主法治;2、公平正义;3、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 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四点)

1、各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2、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3、扭转分配差距过大;4、平等参与竞争,维护正当权益。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五点)

1、教育;2、就业;3、医疗;4、养老;5、住房 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三坚持一深化) (一)坚持改开的正确方向

(二)坚持用科学的态度推进改革(三点) 1、加快改革的紧迫感与坚持科学求实的精神相结合

2、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与总体目标统一,需要与可能结合,努力实现三协调: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会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 3、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力程度统一起来 (三)深化社市制改革(六点)

2 / 54

1、建立健全经社发展综合评价、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土地供给、环保约束、财税分配、民生保障、舆论引导、干部实绩考核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科学决策、执行顺畅、监督有利的行政管理体制………… 3、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4、深化国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5、深化财税、价格、投资、金融体制改革

6、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四)坚持开放的基本国策(五点)

1、深化开放,沿海、内地、沿边;2、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3、创新利用外资方式;4、走出去战略;5、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

第四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创工程咨询新局面

一、工程咨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工程咨询服务,促进投资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咨询业对科学发展观的作用,五点) 1、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服务

通过提供发展规划、专题研究、政策咨询等,帮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完善宏调 2、有助于实现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可以有效克服盲目投资,把投资建设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3、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通过重视新技术研发、推广,推动技术创新 4、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集多学科专家的集体智慧,强大的专业技术优势,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技术支撑 5、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每个建设项目上 服务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全程把关和推动。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将有力促进工程咨询业的自身建设(科学发展观对咨询业的作用,四点) 1、改进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2、促使工程咨询领域全面更新咨询理论和咨询方法 3、拓展咨询服务业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 4、催生一批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人才 二、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各类工程咨询业的指导思想 (四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一)坚持以人为本 (二)促进全面发展

1、树立全局意识;2、重视社会全面发展的多目标分析;3、综合考虑影响投资建设的各种因素 (三)推动协调发展

抓好各种统筹: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外推进各种协调、平衡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

节约、清洁、安全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三、工程咨询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六点)

3 / 54

(一)加快工程咨询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三点) 1、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咨询理念 2、加快开展工程咨询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研究 3、推动创新研究成果的应用

(二)促进工程咨询全面协调发展(四点)

1、加快推进项目全过程管理;2、大力加强投资决策咨询工作;3、切实注重后评价工作;4、积极开发新领域业务

(三)注重提高咨询服务质量(四点)

1、切实增强质量意识;2、制定质量标准和规范;3、推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构建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4、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形成年龄层次合理、专业结构匹配、领军人物引领、复合型人才骨干、执业人才为主体、专家为支撑的人才梯队

(五)推进工程咨询单位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权责明晰、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科学决策的内部治理结构 (六)实施走出去战略

要点:

1、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2、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全球竞争,核心是人力资源的技术竞争。 3、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4、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

5、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是国家生产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

6、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章 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一总三分,本章是一总,三分分别是投资、财税和金融,也就是三、四、五章。 大纲要求

(一)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经济周期中的产出、就业及价格变动;经济周期的原因分析。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影响总供求变动的因素分析。 (四)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 (五)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六)国际收支、国际贸易与政策;汇率及汇率制度。 (七)公共部门的经济学分析。

4 / 54

(八)我国政治、经济基本制度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体系。

第一节 市场经济

一、需求供给均衡价格 (一)市场需求

1、需求定义: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某产品的市场需求,是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2、影响需求的因素

偏好、收入、该商品价格、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预期、其他 3、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需求规律:需求数量与商品价格反向变动的关系 需求曲线:反映需求规律的曲线。 (二)市场供给

1、供给定义: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某产品的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总和。 2、影响供给的因素

该商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 3、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

供给规律:供给数量与市场价格同向变动的关系 供给曲线:反映供给规律的曲线。 (三)均衡价格 1、均衡价格及其形成

均衡价格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市场价格,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市场价格。 均衡价格是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市场力量自发形成的。如果有外力干预,形成的就不是均衡价格。

2、最高限价与保护价格的影响 政府的价格干预

最高限价(限制价格)的影响:市场短缺、排队、以次充好、缺斤短两等,只能实行配给制保护价格(支持价格)的影响:市场过剩,只能政府收购。 3、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二、市场如何解决三大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减产,厂商退出;供小于求,价格上升,增产,厂商进入。 2、如何生产——生产方式

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3、为谁生产——分配 三、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

5 / 54

(一)市场效率

市场效率指资源配置效率。

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可能的资源配置状态。资源的重新分配,已不可能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任何一个人境况变坏。

帕累托改进:重新分配资源,在不降低其他人福利的情况下,至少使一个人的福利有所提高。 (二)实现市场效率的条件

达到帕累托效率状态,是理想状态。其条件是,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的五个条件:大量、商品无差异、资源自由流动、信息完备,经济主体理性。 (三)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有些场合不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被称为市场失灵(四种) 1、不完全竞争——垄断

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垄断竞争市场 2、外部性

某经济主体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带来影响,而该经济主体又未支付费用或获得补偿。这种影响被称为外部性。

正外部性——带给他人利益;负外部性——强加给别人成本 外部性分为生产的、消费的两类。

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资源配置将偏离帕累托最优。私人成本,社会成本;私人利益,社会利益。 3、公共产品 私人物品:

排他性:支付价格才能消费,生产者得到补偿

竞争性:商品劳务有限,某人消费、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消费该商品 公共物品: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典型国防

私人厂商不愿进入公共产品领域,导致公共产品数量低于最优数量。 4、信息不完全、不对称

导致盲目生产、盲目消费还会导致逆向选择,劣质品驱逐优质品 (四)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市场失灵导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基础

一、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

(三个方面——产出、就业、价格,非常重要) (一)产出的衡量(七个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GDP) (三内涵、三概念、三方法)

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概念内涵(三个内涵)

◇注意,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价值形态:货物、服务的增加值之和

6 / 54

◇收入形态:分配给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

◇产品形态:常住单位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进口价值 ?概念辨析(三概念)

◇名义 GDP,用实际(当年)市场价格衡量的 GDP ◇实际 GDP,用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 GDP

◇潜在 GDP(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值),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取决于投入和技术效率,是价格相对稳定时经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统计核算方法(三方法) ◇生产法(三个产业)——增加值

☆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收入法(6 项生产要素)

☆工资+租金+利息+利润+折旧+间接税 ◇支出法(4 项支出类型)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2、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计算公式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国外的要素支付 ?【重点难点辨析】

GDP 是按国境原则计算的,只要其经济活动是领土范围内,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居民都要计算在内; GNP 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只要是本国居民,不管生活在本地还是外地,其经济活动都要计算在内。 因此,有公式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国外的要素支付 3、其他衡量产出与收入的指标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折旧 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 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净值(NNP)—企业间接税 国民收入是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四项的总和 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NI)—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红利+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NI 三减三加)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PI)—个人税收 (二)就业与失业的衡量 就业与产出的关系——呈正相关

产出上升——劳动需求上升——就业率上升 产出下降——劳动需求下降——就业率下降 1、就业失业的统计概念 失业率

公式:失业人口÷总劳动力人口

7 / 54

内涵:衡量想要工作的人中没有工作的人的比例 2、失业的类型 (1)按失业原因分类

摩擦性失业——职位变换(供求总体可能平衡,充分就业时也会发生) 结构性失业——供给需求不匹配(供求总体平衡时,充分就业时也会发生) 周期性失业(需求不足失业)——发生在经济衰退时,总供需不平衡 3、充分就业和充分就业失业率

(1)充分就业不等于零失业率,因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无法避免。

(2)充分就业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周期性失业率为零时的失业率,即摩擦性失业率+结构性失业 率之和。充分就业失业率下的实际产出就是经济的潜在产出。 (三)价格水平变动的衡量 1、通胀

(1)通货膨胀的概念

一般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上升或货币价值持续下降。 (2)通货膨胀的类型(3 种)

温和的通货膨胀(爬行式)——年物价水平上升速率小于 10% 严重的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上升速率 10%~100% 恶性的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上升速度大于 100% (3)通货膨胀的成因(4 种) ◇ 需求拉动型——需求过度增长 ◇ 成本推动型——供给方面成本提高 ◇ 需求拉动与成本推进动相互作用型 ◇ 结构性——经济结构不平衡

2、衡量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三指标) 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消费者支出 生产价格指数(PPI)——衡量生产或批发环节价格 GDP 平减指数=名义 GDP/实际 GDP

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形式、衡量 1、定义

经济活动水平的交替增长和下降 持续时间为 2~10 年

以大多数经济部门扩张或收缩为标志 2、形式 衰退;扩张

3、衡量标准——看实际 GDP 与潜在 GDP 背离程度 衰退:实际 GDP 低于潜在 GDP

高涨:实际 GDP 短期内高于潜在 GDP 经济下降的分类

衰退——实际 GDP 与潜在 GDP 之间缺口不大时 萧条——实际 GDP 与潜在 GDP 之间缺口巨大时 (二)经济周期中的失业和价格水平

8 / 54

1、经济周期中的失业 就业与产出水平正相关

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存在失业,缺口越大,失业率越高 周期性失业发生在衰退期,也称作需求不足失业

2、经济周期中的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决定——由总支出超过经济的生产能力来决定

(三)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总需求或总供给的变动,通常是总需求变动 重大的随机事件——灾害、战争等随机事件 货币政策失误

(四)周期状态检测指标——PMI 采购经理(人)指数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统局 2005 年开始发布。 五项指标:生产、新订单、雇员、供应商配送和库存。 50 为荣枯分水岭。

PMI 已成为监测经济运行的及时、可靠的先行指标。 三、总需求与总供给(重要) (一)总需求(AD)

1、总需求的构成(四部分,重要) 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

投资需求——主要取决于产出水平、资本成本和预期 政府开支——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支出政策

9 / 54

净出口——主要取决于国内外收入、相对价格和汇率 2、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两类) (1)政策变量(可由政府控制的) ☆ 货币政策 ☆ 财政政策 (2)外生变量 ☆ (对)国外产出 ☆ 资产价值 ☆ 技术进步

☆ 其它:政治事件、自由贸易、冷战结束等 (二) 总供给(AS) 1、总供给的构成(重要)

按供给物形态分:产品供给、服务供给 按最终用途:消费品供给和投资品供给 按来源分: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 2、决定因素

(1)潜在产出——基本决定因素 包括

投入品——正相关 技术和效率——正相关 (2)生产成本 包括

工资——反相关

进口品价格——反相关 其他投入品成本——反相关

(三)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决定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总水平 1、总供求的均衡决定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

2、实际均衡产出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潜在产出) 两种情况

实际产出低于充分就业的产出 实际产出高于充分就业的产出

四、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工具(重要)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路径(四目标两政策,重要)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四目标) 充分就业 价格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路径(两政策)

主动地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积极地影响总需求水平 (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重要) 经济停滞和衰退时——扩张性的政策 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紧缩性的政策 1、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目标和路径

目标: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实现路径:通过改变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帮助经济达到无通货膨胀、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产出水平。 (2)货币政策的类型

宽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 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

10 / 54

【重点难点——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原理】 公开市场业务 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 2、财政政策

(1)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总需求 增加政府开支 减税

组合使用两种措施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需求 削减政府支出 加税

组合使用以上两种措施

(2)非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自动或内在稳定器) 税收 转移支付 五、经济增长

(一)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四指标,全是率) GDP 增长率

人均 GDP 增长率 劳动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经济增长的要素和主要源泉(四要素三源泉) 1、经济增长的要素(四要素) 人力资源——人 土地——物 资本——财 技术——技术

2、经济增长的源泉(三源泉) 劳动力——人 资本——财

技术——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根本的源泉 (三)促进长期增长的政策(针对三源泉) 鼓励技术进步(技术)

增加人力资源储备的教育和培训投资(劳动力) 实施有助于增加国民储蓄的税收政策(资本) 六、国际收支、国际贸易及汇率 (一)国际收支 1、概念

狭义——外汇资金的收支

广义——反映对外经济状况——国际收支平衡表 状态

收支平衡:收=支

收支顺差(盈余)收>支 收支逆差(赤字)收<支

2、国际收支平衡表(三大项) (1)经常项目 商品的进出口 劳务费用

11 / 54

单方面转移款项 (2)资本项目 资本 储备项目

(3)错误和遗漏

经常项目顺差——国内储蓄超过了国内投资,持续会引起本国通货膨胀 经常项目逆差——国内投资超过了国内储蓄,持续会导致一国外汇储备枯竭 (二)国际贸易(重要) 1、国际贸易的含义与分类

(1)移动方向:出口、进口、过境 (2)物质形态:货物、服务 2、国际贸易基础

国家间在要素禀赋、生产技术与效率、消费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形成比较优势 3、贸易差额与宏观经济稳定 顺差逆差

净出口的构成(总需求的组成部分)(重要) =实际 GDP—国内需求 =国内储蓄—国内投资 4、国际贸易政策

(1)贸易政策的分类(重要)

自由贸易政策——国家不干涉或少干涉,商品自由进出 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对贸易干预或管制 (2)贸易政策具体措施(重要) 保护性关税——提高进口商品价格

进口配额——对进口项目的种类、数量或总价做出限制 出口补贴——政府对国内出口产品的资助 (三)国际资本流动

1、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资本在国际间转移 2、国际资本流动的分类

(1)按流动方向:流入、流出 (2)按流动期限:长期、短期

长期: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贷款

短期:贸易资本流动、银行调拨、保值性流动、投机资本流动 3、国际直接投资

(1)含义:一国投资人对另一国企业投资 (2)方式(五种方式): 创办独资企业 建立合营企业 收购 购买股票 利润再投资

4、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信贷 证券投资

(四)汇率及汇率制度 1、汇率

概念:是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1)标价方式

直接标价——外国货币的本币价格 间接标价——本币的外国货币价格

12 / 54

(2)类别

即期汇率——交易生效日比交易日迟两个工作日 远期汇率——交易生效日比交易日迟超过两天 2、外汇市场 (1)特征 竞争性市场

国内国外价格的连接器 (2)参与者

商业银行——外汇市场的核心 国际贸易公司 非银行金融机构

各国中央银行——影响大

(3)汇率变动原因——对该种货币供求 长期:经济实力、增长表现、国际收支状况 短期:取决于两因素:即 利率的相对变动:

利率高——收益大——愿意持有——需求大——升值 国内外价格水平的变动:

价格低——吸引消费——需求大——升值 3、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制度

本币与某外币的比价固定

通过央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币来实现 (2)浮动汇率制度

本币与外币的比价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自由浮动

☆管理浮动——多数国家 4、宏观经济政策与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 小国货币政策失效 财政政策有效 浮动汇率制度 货币政策有效

财政政策失效或部分失效

第三节 公共部门经济学基础(不重要)

一、政府干预的逻辑依据 (一)市场失灵导致的效率损失 1、不完全竞争(垄断) 2、外部性(污染) 3、公共产品(国防) 4、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

二、提高效率的公共政策(重要) (一)针对不完全竞争的公共政策(三项) 1、反垄断法

2、价格管制——设定价格或利润限制

13 / 54

3、设立公共企业

(二)针对负的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四项) 1、对负外部性活动征税(征税)

2、提供消除负外部性的激励措施(鼓励改进技术装备) 3、可转让产生负的外部性的权力(许可证) 4、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管制) (三)公共物品与公共政策 1、纯公共物品由公共部门来提供

2、可由公共部门出资,把产品生产承包给私人

3、同时具有一定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性的产品称为混合物品,混合物品或服务可多渠道提供。 (四)针对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的政策 加强信息管理 促进信息公开 增加市场透明度 三、公共支出

(一)公共支出内涵与意义(不重要) (二)公共支出三原则(重要)

1、经济效益原则——资源优化配置,效益最大化 2、公平原则——使各阶层的分配达到公平 3、统筹兼顾原则——支出的结构安排从全局出发

第三章 投资管理和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节 投资理论概述(重要)

一、投资的涵义 (一)经济学意义的投资 投资的经济学涵义

◇物质资本资产存量的增加或更换,其实质是资源要素转化为资本的形成过程 ?判定标准

◇只有当货币用于购买生产资料,能够产生利润的时候,它才成为资本 (三)几个投资的基本概念 1、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与设备等价值非一次性转移的物品 存货投资,包括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与成品等存货 2、净投资、重置投资和总投资 资本存量——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 净投资——一定时期资本总量的变动(增加)

折旧——固定资产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包括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两部分(减少)

重置投资——为补偿存量资本消耗而进行的投资(折旧与重置投资的关系是性质相反,数量相等) 总投资=重置投资+净投资

14 / 54

3、无形资产投资 ? 无形资产定义要点 ◇不具备物质形态 ◇以特殊价值形态存在 ◇为企业长期发挥作用的资产

◇主要有土地使用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商誉等 ? 本教材对投资的界定

◇如无特别申明,仅指固定资产投资 二、投资的特性(四特性)

(一)预付性——支出在先,回报在后

(二)收益性——投入可以带来收益(既包括财务收益,也包括社会效益) (三)长期性——长期运营、持续回报

(四)风险性——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可能有差距 三、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三因素) (一)预期收益:正相关

(二)投资成本:反相关,主要指标为利息率 (三)风险和不确定性:反相关

四、投资变动的宏观效应(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关系,难点) 【内容框架】(两原理一模型)

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开支+净出口 简化公式:

国内产出部分=消费(一般比较稳定)+投资 ?乘数原理——确定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加速数原理——确定国民收入对投资的影响 ?乘数——加速模型——解释经济的周期性变动 (一)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 1、乘数原理

◇投资变动是自变量,国民收入变动是因变量,反映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条件——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之下

◇投资的增加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地增加 ?投资乘数=1/MPS=1/(1-MPC) ◇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投资乘数越小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越大 2、加速数原理

◇反映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

◇产出(收入)的变化所引致的净投资的倍增或倍减变化 加速数(加速系数) I=I0+D=μΔY+D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加速系数×国民收入增量+重置投资 (二)乘数——加速模型(解释经济周期性变动)

15 / 54

1、若政府不干预经济,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与自发调节,就会形成经济周期,其中投资是 关键因素,经济周期主要是投资引起的。 五、固定资产再生产 (一)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

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工具) 价值多次重复生产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 流动资产

以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形式存在 价值一次性转移到产品中

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区别(四点) (二)固定资产再生产

第二节 投资的宏观调控(三任务)

一、投资规模(重要) (一)投资规模的定义

?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就是以货币形 态表现的各种固定资产投资的总价值量。 两指标——年度投资规模,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 两指标的关系——正相关

(二、三、四)测定方法、调控的任务与措施 1、年度投资规模:

定义:一地区一年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测定方法: ①投资率法

年度投资总规模=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投资率 ②年增长率法

年度投资总规模=上年度投资总额×(1+年度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率) 调控任务与措施

保持投资总量适度增长,与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保持合理的投资率,确保建设规模与国力大体相当。 ①合理确定年度投资总规模计划预期目标 ②信息引导

③利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2、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 测定方法: ①倍数法

在建投资总规模=年度投资总规模×合理建设周期 ②增长率法

在建投资总规模=基年适度的在建总规模×(1+在建总规模的合理增长率) 调控任务与措施

16 / 54

①合理控制新开工项目数量,注意项目的大中小结构,使当年新增项目在合理的规模内。 ②保持合理的建设周期,保持足够的物力财力,防止开工项目过于集中。 二、投资结构(最近三年没题,其内容主要在第四节产调。略) (一)概念和分类

概念:一定时期投资总量在各部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的分配 ?分类(六种分类)

◇按资金来源:重置投资与净投资的比例,债务融资与资本融资的比例 ◇按投资最终的使用方向:投资产业结构与投资部门结构 ◇按投资资金的用途:投资的技术结构与再生产结构 ◇按投资规模效益分:大、中、小型项目的比例 ◇按投资主体分:所有制

◇按投资空间布局分:投资区域结构 (二)地位和作用

◇产业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 ◇地区结构——影响地区经济格局 ◇部门结构——影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措施

◇灵活运用补助、贴息、价格、利率等经济手段 ◇信贷政策 ◇土地政策

◇发展建设规划——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投资指导目录 ◇建立投资信息发布制度 ◇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

三、投资效益(三效益四指标,重要) (一)投资效益的相关概念 投资效益的相关概念 (二)宏观评价指标

投资效益系数:每单位投资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 公式:

投资效益系数=GDP 增加额÷固定资产投资额 建设周期:固定资产从开工到发挥效益平均所需时间 公式:

建设周期(年)=在建投资总规模÷年度投资完成额 生产性投资效益系数:反映生产性投资效果 说明国民经济投资效益系数变化的原因 公式:

生产性投资效益系数=GDP 增加额÷同期生产性投资总额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以价值形式反映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的多少

17 / 54

公式: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新增固定资产价值÷同期投资完成额

第三节 投资项目管理制度(五制度,重要)

资本金、项目法人、招投标、施工监理、合同 一、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 (一)制度的由来

是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的重要环节。 (二)适用范围(经营性项目) ?国有单位的经营性项目试行

?个体和私营企业的经营性项目参照实行 ?公益性投资项目不实行 (三)涵义

?项目总投资中,由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 ?项目法人不承担此部分资金的利息和债务 ?出资者可按其出资比例享有所有者权益 ?可转让但不得抽回

?计算资本金基数的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铺底流动资金 (四)资本金的出资方式与资金来源(出资的四来源三方式) 1、出资来源 ①国有资金

②国有企业及融资资金 ③社会、个人合法所有资金 ④其它 2、出资方式: 货币

实物:必须评估作价 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 ①必须评估作价

②不得超过资本金总额的 20%

③国家对高新技术成果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五)资本金的比例—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核定 交通运输、煤炭项目≥35% 邮电、化肥项目≥25% 其它行业≥20%

2009 年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对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进行调整: (1)钢铁、电解铝项目资本金比例 40%及以上; (2)水泥项目 35%及以上;

(3)煤炭、电石、铁合金、烧碱、焦炭、黄磷、玉米深加工、机场、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 房地产开发(保障房和普商房除外)项目 30%及以上;

18 / 54

(4)交通、化肥(钾肥除外)项目 25%及以上; (5)其他项目 20%及以上。 (六)资本金管理 ?认缴方式

◇一次认缴,根据批准的建设进度按比例逐年到位 ?可研报告中应有资本金筹措的详细说明 ?概算变动,资本金做相应调整 ?资本金存放与使用

◇主要使用哪个银行的贷款,资本金存入该行

◇主要使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项目,资本金存入国家开发银行指定银行 ?对资本金不到位的处罚

◇投资管理部门——不发投资许可证 ◇金融部门——不予贷款 二、项目法人责任制 (一)项目法人责任制目的

目的:为了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规范项目法人的行为,明确其责、权、利,提高投资效益。 (二)项目法人责任制适用范围

◇国有单位经营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在建设阶段必须组建项目法人(国有+经营性+大中型) 无项目法人的处罚

◇投资主管部门不予批准开工 ◇不予安排年度投资计划 (三)项目法人的设立 1、设立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包括国有独资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2、项目法人的职责(项目全过程负责) ◇项目的策划 ◇资金筹措 ◇建设实施 ◇生产经营 ◇债务偿还 ◇资产的保值增值

3、项目法人设立的时间要求

◇项目建议书批准后成立项目法人筹备组 ◇申报可研报告时提出项目法人的组建方案 ◇可研报告批准后正式成立项目法人

三、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 (一)概念意义

由于招标投标的竞争性、公开性和公平性特点,对节约资金和提高采购质量具有显著作用,因而 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在大宗交易特别是政府及公共领域广泛推行的一种采购制度。

19 / 54

(二)相关法律法规 (三)适用范围 1、业务范围 ◇勘察 ◇设计 ◇施工 ◇监理

◇重要设备材料的采购 ?项目类型

◇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 ◇全部或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 ◇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国外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2、规模标准(200+100+50+3000) ◇施工单项 200 万元 ◇采购单项 100 万元

◇勘察、设计、监理单项 50 万元

◇单项均低于以上标准,但总投资在 3000 万元以上 (四)招标方式

1、公开招标(招标公告邀请不特定投标人参与)

2、邀请招标(发投标邀请书方式邀请特定投标人参与)

◇国家重点项目和省级确定的重点项目不适宜公开招标的,可以邀请招标 ◇应向三个以上的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 四、建设工程监理制度 (一)实施及意义

对于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提高建设工程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相关法律法规

(三)监理单位质量责任和义务(五项) 1、监理单位必须有相应的资质 2、监理单位不得转让监理业务

3、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单位之间不得有隶属关系和利害关系(不能与被监理的 单位有利害关系)

4、无监理工程师签字,施工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无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建设单位不拨付工程 款,不进行竣工验收

5、监理工程师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进行监理 (四)监理范围和规模标准(五类) 1、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2、大中型公用事业工程(总投资 3000 万元以上) ◇供水、供电等市政工程项目 ◇科技、教育、文化等项目 ◇体育、旅游、商业等项目 ◇卫生、社会福利等项目 ◇其它公用事业项目

3、成片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工程 ◇5 万平米以上的必须监理

◇5 万平米以下的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高层住宅以及复杂的多层住宅必须监理

4、利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组织贷款、援助资金的工程 5、国家规定必须实行监理的其他工程

◇总投资 3000 万元以上的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基础设施项目 ◇学校、影剧院、体育场馆项目

20 / 54

五、建设工程合同制度

(一)合同法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原则

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本原则(五原则) ?平等原则 ?自愿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 ?合法原则 ?鼓励交易原则 2、构成 ◇勘察 ◇设计 ◇施工 ◇监理

◇专业分包及劳务分包 (四)合同的订立

?发包方可总发包,也可以分别发包

?承包方可以分包给第三方,但不得全部工程转包,也不得将全部工程肢解分包 ?禁止分包单位再分包

?承包方及分包方必须具备相应资质

?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承包方自行完成

第四节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最近三年没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 ◇工业结构继续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 ◇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提高 4% 二、优化工业结构,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一)主要原则(四个相结合) 1、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 2、分类指导和有保有压相结合

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坚决控制总量、抑制产能过剩 3、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 4、市场引导与宏调相结合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发展目标

1、到 2015 年,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战 略性新兴产业占 GDP 的比重力争达到 8%左右。

2、到 2020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 GDP 的比重力争达到 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 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四支柱三先导); (二)发展重点

21 / 54

1、节能环保产业 2、新一代信息技术 3、生物 4、高端装备制造 5、新能源 6、新材料 7、新能源汽车 四、产业结构调整目录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是引导投资方向、政府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实施财政、信贷、土地、 进出口等政策的依据 (一)管理权限

◇发改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修订 ◇经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三)内容构成(三大类,允许类不列入目录) ◇鼓励 ◇限制 ◇淘汰

(四)鼓励类产业的确定(七类)

(五)限制类产业的确定(六类,记住措词的特殊)◇不符合、不利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 能力明显过剩等

(六)淘汰类产业的确定(五类,记住措词的特殊) ◇危害、严重污染、破坏等 (七)相关政策(分类管理) ◇鼓励类 ☆行政批准 ☆信贷支持 ☆税收等政策优惠 ◇限制类

☆新建项目——禁止投资

☆现有项目——允许在一定期限内改造升级,信贷支持 ◇淘汰类项目 ☆禁止投资,限期淘汰

第五节 我国投资体制改革

依据:200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 一、改革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改革目标(七项) ◇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

◇政府投资——决策科学化+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22 / 54

◇多种融资方式 ◇培育中介服务组织 ◇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 ◇加快投资领域立法 ◇加强投资监管

(三)新型投资体制的特征(六特征,重要) ◇市场引导投资 ◇企业自主决策 ◇银行独立审贷 ◇融资方式多样 ◇中介服务规范 ◇宏观调控有效

二、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一)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 ◇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一律不实行审批制 ◇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核准制 ◇其他项目——备案制

◇企业使用政府补助等项目——政府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 (二)规范政府核准制

◇实行核准制的,只需提交项目申请报告,无需经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开工报告的程序 ◇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和资本项目管理方面进行核准 (三)健全备案制

◇目录以外的其他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 (四)扩大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权

◇特大型企业集团项目,可以按项目申报,也可按长期发展建设规划申报,项目不再申报核准 (五)鼓励社会投资 (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七)规范企业投资行为 三、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六项) (一)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

◇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 ◇能够由社会投资的项目,尽可能利用社会资金建设

◇中央政府主要投资跨地区、跨流域和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二)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

◇政府投资项目都要经过咨询中介机构的评估论证 ◇特别重大项目还要实行专家评议制度 ◇逐步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 (三)规范政府投资资金管理 ◇直接投资 ◇资本金注入

23 / 54

◇投资补助 ◇转贷和贷款贴息

(四)简化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合理划分审批权限(两种情况)

◇采用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的,只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除特殊项目外不审批开工报告 ◇采用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方式的,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 (五)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推行代建制,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 (六)引入市场机制,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合理回报和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垄断性的项目,试行特许经营

◇已建成的政府投资项目,经批准可以转让产权或经营权

第四章 财税体制与财政政策

第一节 财政概述

二、公共财政及其特征(重要) (一)公共财政 (二)公共财政特征

1、以弥补市场失灵为准则——解决市场失灵的首要责任人 2、非盈利性——追求公共利益 3、法制性——收支行为以法制为基础 (三)公共财政的职能(四职能) 1、资源配置 2、收入分配 3、调控经济 4、监督管理

第二节 财政管理制度

一、财政支出 概念

☆ 也称公共财政支出

☆ 是国家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对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一)我国财政部门目前采用的分类(不重要) (二)其他视角的分类(重要)

1、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政府按等价原则购买商品和劳务(交换) 政府日常行政活动所需物品 政府的公共投资

(2)转移性支出——政府无偿转移的支出(无偿) 财政补贴支出

24 / 54

各种社会保障支出 国债的利息支出

政府购买与政府转移支出的主要区别 政府购买支出: 原则:等价交换, 政府身份:平等的市场主体

目的:获得行政所需要的资源,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

对社会的影响:对生产和就业影响大(效率),但会形成通货膨胀压力 政府转移支出 原则:无偿

政府身份:公共事务的管理者 目的:为实现公平而采取的资金转移 对社会的影响:对收入分配影响大(公平)

2、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3、按财政支出的目的性,分为预防性支出(国防、司法、公安等)和创造性支出(经济、教科文卫) 4、按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分为不可控制性支出(刚性)和可控制性支出(弹性) 5、按财政支出的收益范围,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全体受益)和特殊利益支出(一部分受益) 二、财政收入的主要内容(三大类来源,重要) (一)税收收入

占财政收入的 90%左右,我国 19 个税种 (二)非税收入(十项) 1、行政事业性收入

政府提供特定服务所收取的费用 2、政府性基金

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的规定,为支持某项事业发展,按照国家规定程序批准,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包括各种基金、资金、附加和专项收费。 如养路费、三峡建设基金等 3、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

出让国有资源使用权、经营权等的收入 4、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国家机关、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等取得的收入。 5、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6、彩票公益金 7、罚没收入

8、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 9、主管部门集中收入

10、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 (三)国债

中央政府为实现公共财政职能、平衡财政收支、按照有借有还的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方式。

25 / 54

三、预算体制与预算体系

(一)预算体制的涵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二)我国的预算体制

1、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重要)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区分不同税种,建立相对独立的中央税收体系和地方税收体系的一种税收体制。

(1)中央、地方支出责任划分 中央财政:

承担国防、武警、外交、中央级行政管理费、中央统管的基建投资、央企技改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中央安排的农业支出、中央负担的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中央负担的公检法、文教、卫生、科学等支出。 地方财政:

地方级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民兵事业费、地方安排的基建投资、地方企业的技改和新产品试制费、地方安排的农业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费、地方文教、卫生、科学等支出。 (2)中央、地方收入划分 中央收入:

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铁道、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集中交纳的收入,央企所得税、央企上缴利润等 地方收入:

营业税(不含铁道、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的营业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部分)、房产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契税、烟叶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四种) 增值税——中央 75%、地方 25%

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个人所得税——中央 60%、地方 40% 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是中央税,其余是地方 税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 97%,地方 3% 2、转移支付制度

两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1)一般性转移支付

为实现各地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 (2)专项转移支付

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事务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的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金。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 (3)两种转移支付的不同特点

一般性转移支付能够发挥地方政府了解居民实际需求的优势,有利于统筹安排财政支出和落实管理责任。 专项转移支付能体现中央政府意图、促进政策落实、便于监督检查。 3、政府预算的构成(四类) 1、公共财政预算 2、政府性基金预算

26 / 54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4、社会保障预算

我国只有前三类,第四类从 2010 起在全国试编。 四、国有资产管理(不重要) (一)国有资产及其分类 2、国有资产的分类 (1)经营性国有资产

国家作为出资人在企业中拥有的资本及其权益 (2)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行政单位是各种机关、事业单位是教科文卫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3)资源性国有资产 土地、森林、矿藏等

第三节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涵义

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均衡

财政政策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调节 财政政策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组成 二、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四功能,重要) (1)导向功能

调节微观物质利益,进而调节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引导国民经济运行。 (2)协调功能

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失衡状态的调节和制约。协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财政政策体系中各种政策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发挥整体效应。 (3)控制功能

对人们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的运行的制约与促进,实现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控制。 (4)稳定功能

调整总支出水平,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衡,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财政政策目标与工具(重要)

(一)财政政策目标(五个目标,注意与前面的区别) 【辨析】 公平分配

本章财政政策目标五目标,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稳定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第二章宏观经济管理中(P57),财政政策四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 稳定物价 经济稳定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收入合理分配 收入合理分配

(二)财政政策工具(五工具)

27 / 54

(1)政府预算 (2)税收 (3)国债 (4)政府投资

政府的投资能力与投资方向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关键性作用 (5)财政补贴 四、财政政策的类型

(一)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两种) 注意与第二章P40-41的异同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控效果

☆税收:累进税制 ☆政府支出:转移支付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政府根据经济形势,采用不同的财政政策,以消除通胀缺口或通缩缺口,是政府利是指能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用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 (二)根据总量调节功能,分为(三种,重要) 扩张性政策

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减税、增加财政支出 紧缩性政策

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增税、减少财政支出 中性政策

对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第四节 税收(重要)

一、税收概述 (一)税收的涵义

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二)税收的特征 1、强制性 2、无偿性 3、固定性

(三)税与费的区别 1、主体不同 2、特征不同 3、用途不同

(四)税收制度设计原则 1、财政原则 2、效率原则

28 / 54

3、公平原则 4、适度原则

(五)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1、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 税率 ☆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

二、我国现行税收制度

(一)我国现行税收制度框架(六类) 1、货物和劳务类: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 2、资源税类: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3、所得税类:企业、个人

4、特定目的税类: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耕(教材错)地占用税、烟叶税等 5、财产和行为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 6、关税类

(二)商品劳务税制度 1、增值税(重要)

是对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过程以及从事进口货物中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其收入居各税之首。 (1)类型(重要)

消费型增值税——扣除外购固定资产价款。大部分国家实行。

收入型增值税——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折旧部分,课税对象相当于国民收入。

生产型增值税——不扣除外购固定资产价值,课税对象相当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是一种不彻底的增值税。 (2)税率 一般纳税人 (3)计算

(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税率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税率 (4)免征(七类) 2、消费税 征收范围 基本税率:17%

低税率:13%,水电热气、农资 出口:0%

烟、酒、化妆品、珠宝首饰、游艇等14个税目 税率(三种形式)

从价定率、从量定额或复合计税 ☆从价定率——1%~40%不等

29 / 54

☆从量定额——成品油、黄酒、啤酒 ☆复合计税——白酒、卷烟 应纳税额

☆从价定率=销售额×比例税率 ☆从量定额=销售数量×定额税率 ■纳税环节 ☆生产环节 ☆进口环节 ☆零售环节 3、营业税 ■征收范围

☆增值税征税范围以外的所有经营业务 ■计税依据 ☆营业额全额

☆税额不受成本高低影响 ■税率

☆交通运输、建筑、邮电、文化3%

☆金融、保险、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5% ☆娱乐业5—20% ■免征项目 (三)所得税制度 1、企业所得税(重要) ■纳税人

☆我国境内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 ☆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两类 ■税率 ☆一般为25% ☆特殊20% ■应纳税所得额

☆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

☆不征税包括:财政拨款、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收入 ☆不得计入折旧扣除的固资(七项) ☆准予扣除的长期摊销费用(四项) ■税收优惠

☆小型微利企业,20%

☆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 ☆民族自治地方经省级批准可减免

☆研发费用和安置人员支付的工资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30 / 54

☆创业投资,可抵扣

☆确需加速折旧的,可采用加速折旧方法

☆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产业政策的产品所得的收入

☆企业购置用于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业设备的投资额,按一定比例税额抵免 (四)其他税收制度 1、资源税

(1)征税范围(七个税目)

原油、天然气、煤炭、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其他非金属矿原矿和盐 (2)税率 从量定额

(3)原油、天然气、煤炭的资源税将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适当提高税负水平。 新疆已率先改革,从价征收,税率5% 公式:销售额×税率 2、土地增值税 (1)计税依据

纳税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 (2)税率

四级超额累进税率,最低税率30%,最高税率60% 3、房产税

以房屋为征税对象,以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1)纳税人 产权人

产权属全民所有的,由经营管理单位缴纳。 (2)征税范围

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征收 (3)税率 比例税率

按房产余值计税的,1.2% 按租金计税的,12%

第五章 金融体系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金融机构及其职能(重要)

一、中央银行 (一)概述

央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三职能: 央行的别称 发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最后贷款者 国家的银行

31 / 54

(二)中国人民银行 1、性质与地位 ■ 是我国的中央银行

■ 在国务院领导下的行政机构(是政府机构而非企业) ■ 全部资本由国家出资 2、主要职责(十三类) 3、业务范围(六大业务) ◇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经理国库

◇代理财政部门发行、兑付政府债券 ◇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设账户,但不得透支 ◇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间的清算 ◇对商业银行放贷,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二、商业银行 (一)概述

■ 经营存款、贷款、办理转帐结算,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 ■ 特征:吸收活期存款、创造货币和信用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 1、特点和要求(五点)

■ 以国家控股的国有商行为主,发展一定数量的股份制商行。

■ 不得在境内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不得投资非自用不动产。 ■ 实行稳健经营方针,争取最好盈利水平,壮大自身实力 ■ 依法开展业务,不受干涉

■ 实行风险管理,包括增产负债比例管理。 2、组织机构

■ 我国是总分行制,允许设立分支行。

■ 分支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民事责任由总行承担 ■ 分行间不能相互存贷,不能变成多级法人的银行集团 ■ 城商行设在地级以上城市 ■ 城信社可在城市范围内设立分社 3、业务范围(十四项) ■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 ■办理结算

■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 ■发行金融债券

■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 ■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 ■从事同业拆借 ■买卖或代理买卖外汇

32 / 54

■从事银行卡业务 ■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 ■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 ■提供保管箱服务 ■其他

三、政策性银行 (一)定义和特征 2、特征(四特征) ■资本金多由政府财政拨款

■不以盈利为目标,也考虑盈亏,力争保本微利

■特定的融资来源,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或向央行举债,不能吸收公众存款 ■特定的服务领域,不与商业银行竞争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六类) (一)信托公司

是依法设立的经营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

不得办理存款业务、不得发行债券、不得举债。 资金信托是指以受托人的身份代人理财的金融活动 (二)财务公司

■财务公司可以申请从事的业务 ◇发行财务公司债券 ◇承销成员单位企业债券 ◇对金融机构进行股权投资 ◇有价证券投资

◇成员单位产品的消费信贷及融资租赁

■财务公司不得办理实业投资、贸易等非金融业务 (三)金融租赁公司 ■融资租赁业务

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和供货人的选择或认可,将其从供货人处取得的租赁物按合同约定出租给承租人占有、使用,由承租人收取租金的交易活动。适用的租赁物是固定资产。 ■售后回租业务

是指承租人将自有物件出卖给出租人,同时与出租人签订融资租赁合同,再将该物件从出租人处租回的融资租赁形式。售后回租业务是承租人和供货人为同一人的融资租赁方式。 (四)小额贷款公司

■由自然人、企业或社会组织设立,不吸收存款,经营小额贷款的公司。 ■资金来源为资本金、捐赠资金和来自不超过两家银行的融入资金。

■按市场化原则进行经营,利率上限放开,不超过央行规定利率的四倍,下限为央行规定利率的 0.9倍。 (六)货币经纪公司

■ 从事促进金融机构间资金融通和外汇交易等经纪服务,收取佣金的非银机构 ■ 不得从事任何金融产品的自营

■ 从事证交所相关的经纪服务,须经证监会审批。 五、证券机构(五种)

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基金管理公司、证交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 (一)证券公司

帮助政府和企业筹集资金,促进债券和股票在投资者之间转移 投行业务:承销、并购服务、套购 经纪业务:代理买卖有价证券

33 / 54

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 具体: 证券经纪 证券投资咨询 财务顾问 承销保荐 自营 资产管理 其他

(二)证券服务机构(五种)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 财务顾问机构 资信评级机构 资产评估机构 会计师事务所

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主要业务:

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的主要职能是帮助投资者了解市场、分析投资价值和引导投资方向。

资信评估机构的基本职能是对证券市场中的机构和证券的信用状况迸行评定,以客观真实地反映证券发行人及其证券的资信程度。 (三)基金管理公司

基金募集、基金份额的申购和赎回、基金财产的投资,收益分配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应具备的条件(七条)

(1)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 (2)注册资本不低于一亿元人民币,且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

(3)主要股东具有从事证券经营、证券投资咨询、信托资产管理或者其他金融资产管理的较好的经营业绩和良好的社会信誉,最近三年没有违法记录,注册资本不低于三亿元人民币; (4)取得基金从业资格的人员达到法定人数;

(5)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设施和与基金管理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6)有完善的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证交所

为证券交易提供场所和各项服务并对证券交易进行监管,本身不从事证券买卖业务。 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和解散,由国务院决定。 我国上海、深圳两家 (五)证券登记结算公司 业务:

证券账户、结算账户设立 证券存管和过户 证券持有人名册登记 证券交易的清算和交收 派发证券权益 办理查询

批准的其他业务

从事证券登记、存管、过户和资金结算与交收 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

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六、保险机构 (一)保险公司

■ 批准——国务院保监会

34 / 54

■ 注册资本——最低为人民币 2 亿元 ■ 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 业务范围:

■ 人身保险(三类):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 财产保险(四类):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 ■ 保监会批准的与保险有关的其他业务

■ 经保监会批准,财险公司可经营短期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 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 ■银行存款

■买卖债券、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 ■不动产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形式

第二节 金融市场(重要)

金融市场功能(三功能) ■ 价格发现 ■ 提供流动性 ■ 降低交易成本 一、金融市场的类型

(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交易品种的期限) ■ 货币市场——短期资本市场(少于 1 年)

■ 资本市场——长期有价证券(债券、股票)和长期贷款 (二)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交易性质) ■ 发行市场,又称初级或一级市场 ■ 交易市场,又称流通或二级市场

(三)场外交易市场和场内交易市场(市场组织形式) ■ 场内交易市场指证交所

■ 场外交易市场指证交所以外的市场 (四)国内金融市场和国外金融市场(地域) (五)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交割方式)

(六)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衍生证券市场(交易对象) 二、货币市场 包括四种市场: 同业拆借 票据贴现 回购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一)同业拆借市场 1、定义

2、特点(三特点) ◇期限短

◇资金为存于中央银行的存款

35 / 54

◇信用拆借,在金融机之间进行 3、地位和作用

◇及时满足存款支付的需要 ◇调剂金融机构间的资金 ◇是央行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的载体 (二)票据市场 1、商业票据与票据贴现

■ 票据贴现实质是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转化的一种形式。票据贴现属于银行的资产业务。 2、我国的票据市场

■本票——出票人签发,出票人无条件支付 ■支票——出票人签发,银行无条件支付 ■汇票——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无条件支付 ■根据出票人不同汇票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根据承兑人不同,汇票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我国规定

◇ 承兑、贴现、转贴现期限最长不超过六个月,再贴现不超过四个月

◇ 再贴现利率由央行制定,贴现利率采取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百分点的方式生成,加点幅度央行确定 ◇ 转贴现利率由交易双方自主商定 (三)回购市场 1、债券回购 ■实质

◇以国债作为抵押品融通短期资金 ■分类

◇质押式回购——债券冻结而非转移 ◇买断式回购——回购期间债券可动用 2、我国的债券回购市场

■ 交易品种(五种):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票、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等。 ■ 利率由交易双方自主商定

■ 质押回购期限:1、7、14、21、1 月、2 月、3 月、4 月、最长 365 天。 ■ 买断回购期限最长不超过 91 天。

■ 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商行及其分支、非银机构和非金机构、外资银行分行。 三、债券市场 (一)债券市场功能 1、融资功能

2、资金流动导向功能(优质企业发行成本低,资金向优企流动) 3、宏观调控功能(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给量) (二)我国的债券市场

已形成银行间场外市场为主、交易所场内交易为辅,场内外市场并存、分工合作、互联互通的债券市场体系。

交易品种(共八种):

36 / 54

1、国债 2、地方政府债 3、金融债

非金企业发行的(五种) 1、公司债券 2、可交换公司债券

3、企业债券:无担保信用债券、资产抵押债券、第三方担保债券 4、短期融资券 5、中期票据

四、股票市场

(一)股票市场的功能

1、筹集资金——集中社会闲散资金 2、优化资源配置——资金流向优效企业 3、分散风险——经营风险社会化

4、转换机制——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我国的股票市场

主板、创业板和柜台市场组成的多层次市场体系 五、期货市场

(一)期货交易的特征(五特征)

1、由交易所制订合同,并在交易所内进行交易

2、期货合约是标准化合约,只有价格通过市场竞价形成 3、实物交割率低,小于 5%

4、实行保证金制度,3%~15%履约保证金

5、期货交易所为双方提供履约担保,违约风险小 (二)期货交易的类型

■ 商品期货——标的物为农产品或工业品,包括农副产品、金属产品、能源产品等 ■ 金融期货——标的物为金融工具或金融指数,包括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指期货 (三)我国的期货市场(目前四家)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商品期货市场

郑期所:小麦、棉花、白糖、精对苯二甲酸、菜籽油、早籼稻

大商所:玉米、黄大豆、豆粕、豆油、棕榈油、聚乙烯、聚氯乙烯、焦炭 上期所:黄金、铜、铝、锌、铅、螺纹钢、线材、燃料油、天然胶 中金所:沪深 300

六、保险市场(不重要) (一)保险及保险资金运用 1、保险合同 ■ 四大重要条款

◇免赔条款——不赔偿的范围 ◇赔付限额——支付的最高金额 ◇免赔额——起赔的最低标准

◇赔付比例——双方承担损失的比例 2、保险资金运用

■ 保险资金运用影响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竞争能力、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 ■ 保险资金可投资(注意与 P133 的异同):无担保企业(公司)债券、不动产、未上市股权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创新试点投资产品。 (二)我国的保险市场

■ 基本形成了种类丰富、保障全面、结构合理的产品体系

37 / 54

■ 基本形成了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协调发展的市场体系。 七、外汇市场

二章二节六已有讲述,注意两部分的异同点 (一)汇率和汇率制度

■ 汇率制度(前面也讲过,注意区别) ◇ 固定汇率制度 ◇ 有管理的汇率制度 ◇ 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二)外汇市场

■ 参与者:银行、企业、个人(注意与第二章的不同) ■ 外汇市场的三个层次

◇ 第一层次——顾客通过银行买卖外汇

◇ 第二层次——银行在同一金融中心向其他银行买卖外币 ◇ 第三层次——银行向其他国家金融机构买卖外汇

■重要的外汇市场:纽约、伦敦、苏黎士、法兰克福、东京、香港、新加坡 (三)我国的外汇市场(重要)

■ 交易品种:即期、远期、外汇掉期、货币掉期和外汇期权五种 ■ 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港元、英镑五个本外币交易货币对。 八、黄金市场

初步形成了上海金交所、商行、上期所黄金业务共同发展的局面。

第三节 货币政策(非常重要)

一、货币政策目标 (一)最终目标 1、概念 2、基本目标

各国银行六大基本目标:高就业、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利率稳定、金融市场稳定、外汇市场稳定 3、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前面多次讲过) 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二)中介目标 1、地位和作用

2、选择标准(四个基本条件) 3、分类

数量指标:贷款规模、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 价格指标:利率、汇率等 相关性 可控性 可得性 可测性

4、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一般情况下,以年度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三个层次(重要) 变化

二、货币政策工具

38 / 54

(一)概念

(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三大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 紧缩政策:卖债券减少社会货币供给量 扩张政策:买债券增加社会货币供给量 M0=流通中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

M1(狭义货币供应量)= M0 +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反映企业资金松紧 M2(广义货币供应量)= M1 +居民储蓄存款——流动性弱,但反映社会总需求 2、存款准备金

■ 央行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间接调控货币供给。 紧缩政策: 提高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用于信贷的资金少,减少社会货币供给量 扩张政策:降低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用于信贷的资金多,增加社会货币的供给量 3、再贴现

■再贴现是指金融机构以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取得贷款。 ■期限最长不超过四个月

■再贴现利率由央行制定、发布与调整 ■再贴现政策(两方面政策)

◇ 再贴现利率的调整——反映政策意向

◇ 向央行申请再贴现资格——确定票据种类和机构——起抑制或扶持作用 再贴现利率的调整 给量 供给量 【知识点汇总】

◇宽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导致利率降低——放松信贷——增加需求 ◇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导致利率提高——紧缩信贷——减少需求 (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工具调节特殊领域的信用行为,重要) 1、直接信用控制

■ 以行政命令等形式直接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

■ 包括规定利率限额、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以及央行对优惠利率、进口保证金的规定等 2、间接信用指导

■ 央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行为 (四)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1、概况

央行可运用的工具: ■存款准备金

■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再贴现(不超过四个月)

■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再贷款期限不超过一年)

39 / 54

■公开市场业务 ■其他

2、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利率政策

■ 调整基准利率: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准备金利率等 ■ 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 ■ 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 ■ 调整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 (2)汇率政策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三、信贷政策

■ 货币政策调节总量,信贷政策解决结构

■ 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更市场化,信贷政策必要时要借助行政手段和措施 信贷政策的内容(四方面) ■ 影响货币乘数和流动性

■ 引导资金流向政策鼓励和扶持的地区和行业 ■ 限制资金对某些地区和产业过度投放 ■ 引导、规范、促进金融创新,防范信贷风险

第四节 金融风险与监管

一、金融风险

(三)主要表现(五类)

■ 金融市场风险(最重要利率风险) ■ 信用风险(违约) ■ 流动性风险 ■ 运营风险 ■ 法律风险 二、金融监管

(一)监管的形式(四种) ■ 信息披露监管 ■ 金融活动监管 ■ 金融机构监管 ■ 对外国参与者监管

(二)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一行三会)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1、中国人民银行

2、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 3、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 4、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监会)

40 / 54

第六章 发展规划编制与管理

第一节 规划概述

一、规划的性质、特征、功能 (一)规划的概念

■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调的重要手段

■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规划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二)规划的性质

■规划必须以市场为基础,反映市场、预测市场、引导市场、调控市场(四市场) ■规划的本质是指导性 ■指令性计划是补充或权宜之计 (三)规划的特征(五特征,重要) ■综合性 ■层次性 ■衔接性 ■协调性 ■导向性

(四)规划的功能(四功能,重要) ■综合协调平衡功能 ■信息导向功能 ■政策指导调节功能 ■引导资源配置功能

二、我国规划体制基本框架(3+3,重要) 我国规划体系由三级、三类规划组成 (一)三级规划 ■国家级规划

■省(区、直辖市)级规划 ■市县级规划 1、国家级规划:

规定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 发生矛盾时,地方规划应当服从国家规划 2、省级规划

以所辖区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或其特定行业领域为对象,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既要贯彻国家规划,又要为市县规划提供依据,并与相邻地区规划协调 3、市县级规划

辖区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或其特定行业、领域为对象 规划体系中的末端规划 (二)三类规划 1、总体规划

41 / 54

①是完整的、全面的发展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 ②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2、专项规划

①以特定领域为对象,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

②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 3、区域规划

①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为对象编制,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

②有利于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发挥各自优势,统筹安排重大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进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③是政府进行区域管理的关键环节。

区域管理的三个层次: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区域政策 ■规划期限

◇国家级、省(区、市)级总体规划和所有的区域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可展望10年以上 (注意,与后面的说法有不同)

◇市县级总体规划和所有的专项规划可根据需要确定

第二节 规划编制的一般程序(八步骤,重要)

■前期工作 ■立项 ■起草 ■衔接 ■论证 ■批准 ■公布 ■评估和修订

一、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 ■时间

◇新规划期前两年 (一)前期工作规范

■国家级专项规划——拟订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需由国务院批准的专项规划——拟订年度编制计划,报国务院批准

■跨省级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省级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批准 ■编制规划的经费,列入部门预算 二、规划的编制

(一)决策主体(两类决策主体) 党委、政府

■总体规划——由同级党委做出

■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由同级政府做出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规划公众参与制度(三制度)

42 / 54

■公众——公布规划草案或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人大、政协——发展改革部门在将草案提交本级政府审定前,要听取本级人大、政协的意见 ■专家——专家论证制度 三、规划编制中的衔接

(一)规划衔接的原则(四原则) ■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

■专项和区域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 ■专项规划之间不相互矛盾的原则

■跨地区的区域规划要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领域的规划的要求 (二)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程序 1、总体规划的衔接程序 ■衔接时间

◇在送本级政府审定前 ■衔接的原则

◇平级或向上衔接,部分与全局衔接 ■三项衔接

◇省级与国家衔接——应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送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与国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 ◇省级与其它省级衔接——送相关省级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与其总体规划衔接 ◇省级与国家级专项规划衔接——送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与国家级专项规划衔接 2、专项规划的衔接程序

■专项规划与同级总体规划——由编制部门送本级政府发展改革部门 ■专项规划与上一级专项规划——编制部门送上级政府有关部门 ■专项规划与同级专项规划衔接——编制部门送本级政府有关部门 ■同级专项规划衔接矛盾时处理——由本级人民政府协调决定 3、区域规划衔接程序

■跨区域规划草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送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与相关专项规划衔接 (三)规划衔接内容(五内容) ■方针政策的衔接 ■发展目标的衔接 ■措施手段的衔接 ■重大建设项目的衔接 ■不同层次规划对象的衔接 (四)规划衔接其它规定

■未衔接的规划不得报批和公布实施

■相关部门自收到草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反馈意见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规划在主要内容上存在明显矛盾的,可提请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 发展改革部门审查并处理 四、规划论证(五条)

■草案在送审之前必须进行论证,否则不得批准和实施

■规划草案须经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出具论证报告。国家级、省(区、市)级专项规划论证时,专项规

43 / 54

划领域以外的相关领域专家应当不少于1/3

■草案送审时,一并报送规划编制说明和规划论证报告 ■规划编制说明中必须说明征求意见和衔接情况 ■按规定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 五、规划审核、批准 (二)审批权限

■总体规划草案由各级政府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重要的国家级专项规划,由国务院审批,其他国家级专项规划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报国务院备案 ■跨省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批准

■未经衔接或专家论证的规划,不得报批和公布实施 六、规划评估及修订 (一)评估单位及形式 (二)评估内容(五方面) ■宏观经济情况 ■结构调整情况 ■政府职能履行程度

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环境治理、提供公共服务 ■规划对发展环境的适应程度 ■对重大问题的解决程度

(四)主要的评估方法(四方法) ■综合评估法

■层次分析法(30个指标) ■模糊综合评估法 ■主成分分析法

第三节总体规划(重要)

概念

■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

■是综合性纲领性规划,是编制专项、区域规划及制定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国家级、省级总规一般5年,可达10年,市县级根据需要确定 一、总体规划的特点、地位、内容 (一)总体规划的特点(三特点) ■战略性 ■权威性 ■纲领性

(二)社市经条件下总体规划的地位

■是以法定文件形式表现国家战略意图以及党和政府组织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 ■是进行中长期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主要内容(四内容)

44 / 54

(一)发展环境和形势判断 (二)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预期性指标——针对企业、产业 ◇约束性指标——考核政府 (三)主要任务 (四)保障措施 三、总体规划的编制 (一)总体规划的编制部门 注意编制部门与决策主体的区别

同级政府提出,同级发改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注意与前面有不同) (二)总体规划编制要凝聚各方的共识 征求意见(三方面)

■同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是征求意见,不是衔接) ■经济、科技、企业界和其他社会各界代表 ■其他公民和组织(总体规划草案征求意见稿) (三)总体规划的衔接 1、总体规划间的衔接 (3)衔接主要内容(四内容) ◇指导思想 ◇发展目标

◇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 ◇重大建设项目

2、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 3、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的衔接

注意:是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去和总体规划衔接 (四)总体规划的论证 (五)总体规划的审议批准

■预审——国家级总体规划提交同级人代会有关专门委员会预审 ■听取意见——同级政协意见 ■审查——同级政府审查

■同级政府审查后报同级人代会审议批准

第四节 专项规划

一、专项规划的定位

■专项规划包括行业规划、专题规划、发展建设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等 ■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 ■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手段

■是指导该领域的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和安排重大投资的重要依据 二、编制专项规划的领域及内容要求

(一)编制国家级专项规划的领域(三要求四领域)

45 / 5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fg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