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技术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01 06:1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某省某某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

完善技术报告

某某县国土资源局

某省某院 二〇一二年十月

I

目 录

一、某某县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 ................................................ 1

(一)自然条件 ................................................................................. 1 (二)社会经济条件 ......................................................................... 1 (三)土地利用状况 ......................................................................... 2

二、分等对象的界定 ........................................................................ 3 三、分等技术依据与原则 ................................................................ 4

(一)分等依据 ................................................................................. 4 (二)分等原则 ................................................................................. 4

四、分等技术方法和程序 ................................................................ 5

(一)数学基础 ................................................................................. 5 (二)技术方法与流程 ..................................................................... 5 (三)分等工作程序 ......................................................................... 6

五、分等基础图件的制作与确定 .................................................... 7

(一)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数据转换 ......................................... 7 (二)空间叠加分析,生成补充调查底图 ..................................... 8

六、分等过程 .................................................................................... 8

(一)分等单元的确定 ..................................................................... 8 (二)耕作制度与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确定 ............................. 8 (三)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的确定 ..................................... 9 (四)分等指标区的划分 ................................................................. 9 (五)分等因素及其权重的确定 ...................................................10

II

(六)补充调查 ............................................................................... 11 (七)分等因素记分规则或分等属性加减分规则的制定 ...........12 (八)分等因素空间分析与分值计算 ...........................................15 (九)自然质量分值的计算 ...........................................................16 (十)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与自然质量等别的确定 ...................16 (十一)土地利用等指数确定 .......................................................17 (十二)土地经济等指数(即耕地等指数)的确定 ...................17 (十三)耕地质量等级省级等指数向国家等指数平衡转换 .......18

七、耕地分等成果分析检验 .......................................................... 18

(一)分等成果与上一轮农用地成果对比 ...................................19 (二)土地整治项目区整治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分析 ...........21 (三)等别调整与确定 ...................................................................24

八、面积统计 .................................................................................. 24 九、分等数据库的建立 .................................................................. 24 十、图件编制要求 .......................................................................... 24

(一)图件编制内容和要素 ...........................................................24 (二)编制方法和要求 ...................................................................26

十一、其他需要说明的技术问题 .................................................. 26

(一)分等因素图处理 ...................................................................26 (二)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经济系数等值区确定 ...................27

十二、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别分布规律与特点 ................. 27

(一)自然质量等分布 ...................................................................27

III

(二)利用等分布 ...........................................................................28 (三)经济等分布 ...........................................................................30

十三、农用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1

(一)农用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二)耕地分等成果的相关应用 ...................................................32

十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管理的建议 .......................................... 33 十五、附表 十六、附图

IV

一、某某县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某某县位于。。。。。。。。。。 2、气候

本县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多年平均气温,由南向东为15.7—15.4℃。全县太阳年辐射总量115.3千卡/平方厘米。平均日照时数为2036小时。

3、土壤

县内包括黄棕壤、紫色土、潮土、水稻土四大土类的九个种类,十九个土属,五十七个土种。全县范围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1.61%,全氨0.117%,速效磷6.5PPM、速效钾80PPM、PH值为4.9-6.9。

4、水资源

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近1000毫米,雨热同期特点较为明显,接近或超过100毫米的月降雨,多集中在农作物活跃生长的四至七月,其中六—七两月集中了全年降水的30%以上。来自大气降水的地表径流,多年平均深度322.3毫米。

(二)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劳力状况:据统计,全县总户数254288户,总人口为959396人,其中农业人口844855人,非农业人口114541人。

2、交通运输条件:县内除有。。。等干线公路外,各乡镇也有柏油公路通达。

3、主要产值构成:

2001年全县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0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96969万元、第二产业58094万元、第三产业65380万元,全年粮食总产量46.83万吨、棉花5053吨、油料9.7万吨,农民人均收入2301元。

1

(三)土地利用状况

1、土地利用总体状况

2010年末某某县的土地资源总量为208266.29公顷,各类土地汇总详见下表。

表1-2 某某县2010年末地类汇总表

地类名称(代码) 面积(公顷) 水田(011) 95226.79 水浇地(012) 37.98 旱地(013) 15041.82 果园(021) 268.67 茶园(022) 51.42 其他园地(023) 1623.70 有林地(031) 13981.77 灌木林地(032) 77.54 其他林地(033) 6611.63 其他草地(043) 383.06 建制镇(202) 5833.70 村庄(203) 18895.83 采矿用地(204) 699.56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05) 849.09 铁路用地(101) 407.01 公路用地(102) 1855.73 农村道路(104) 2729.77 机场用地(105) 555.83 河流水面(111) 3473.55 湖泊水面(112) 10825.85 水库水面(113) 1405.94 坑塘水面(114) 19073.81 内陆滩涂(116) 337.58 沟渠(117) 3654.71 水工建筑用地(118) 1125.33 设施农用地(122) 609.98 田坎(123) 2619.63 沼泽地(125) 0.21 裸地(127) 8.80 总计 208266.29

其中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为52.96%,如下图:

2

比例 45.72% 0.02% 7.22% 0.13% 0.02% 0.78% 6.71% 0.04% 3.17% 0.18% 2.80% 9.07% 0.34% 0.41% 0.20% 0.89% 1.31% 0.27% 1.67% 5.20% 0.68% 9.16% 0.16% 1.75% 0.54% 0.29% 1.26% 0.00% 0.00% 1.00

图1-1 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示意图

2、耕地土地利用状况

某某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的工作对象为2010年第二次土地调查变更成果中的耕地,耕地资源总量110306.59公顷。各地类参见下表。

表1-3 某某县2010年末耕地地类汇总表

地类代码 水田(011) 水浇地(012) 旱地(013) 分类小计 面积(公顷) 小计 86.33% 0.03% 13.64% 100.00% 95226.79 37.98 15041.82 110306.59

二、分等对象的界定

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和本次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要求,本次耕地分等工作对象和分等范围主要指某某县2010年第二次土地调查变更成果库中的所有耕地(不包括可调整地类)。面积为110306.59公顷。分等单元个数为46564个。

3

三、分等技术依据与原则

(一)分等依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7号);

2、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2]43号);

3、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

4、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2011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与年度变更试点工作的通知》;

5、某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1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与年度变更试点工作的通知》;

6、《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 7、《农用地分等数据库标准》(金土工程试行);

8、《农用地分等成果要求细则》(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技术简报第25期);

9、《某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 10、《某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技术指南》; 11、《某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内业处理细则》; 12、《某省县级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图件编制规定》(试行)。

(二)分等原则

1、继承性原则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完善要继承原有农用地分等工作原理、评价体系等,有关参数、系数、分等因素体系原则上不做调整。确需调整的,要进行专家论证。

2、实用性原则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完善作为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要以应用为导向,以服务管理为宗旨,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结果符合实际,图件编绘、数据库建立等能够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

4

3、综合性原则

耕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耕地分等应以对造成等级差异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基础。要综合考虑相关成果数据,如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评估成果、最新土壤调查数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坡度数据等,以完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数据和成果。

4、主导因素原则

耕地分等应根据影响因素因子的种类及作用的差异,重点分析对耕地质量及土地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的影响,突出主导因素对耕地分等结果的作用。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耕地分等应尽量把定性的、经验的分析进行量化,以定量计算为主。对现阶段难以定量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必要的定性分析,将定性分析的结果运用于耕地分等定级成果的调整和确定阶段的工作中,提高耕地分等成果的精度。

四、分等技术方法和程序

(一)数学基础

坐标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

投影方式:高斯-克吕格投影,分带方式与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一致

(二)技术方法与流程

某某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是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和《农用地分等数据库标准》,在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基础上,提取耕地图斑作为分等单元,充分利用已有的农用地分等成果,并结合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等相关资料,通过空间叠加分析,确定需要进行外业补充调查的区域并制作外业补充调查工作底图。开展外业补充调查,查清新增耕地和整治后耕地在土层厚度、坡度和灌溉保证率等分等因素属性上的变化,利用外业补充调查后的成果更新分等因素图,通过空间分析获取分等单元对应的因素属性值,建立耕地分等基础数据库,计算质量等别并转换成国家等,并补充完善其他成果。具体方法流程见下

5

图:

图4-1 耕地分等技术流程图

(三)分等工作程序

1、资料整理

收集整理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的基础资料,如第二次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等。

2、上一轮农用地成果转录

划分新的耕地分等单元,完成对上一轮农用地成果的转录,并确定县域内耕地投入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的、需要进行补充调查的区域。

3、补充调查阶段

根据确定的补充调查区域,补充完善相关的资料。 4、完善分等因素图

对土壤、排水、灌溉、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等分等因素图进行更新和完善。

5、建立分等数据库

建立某某县耕地分等基础数据库。 6、计算耕地质量等别并转换成国家等

计算得出各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分和自然质量等指数,确定自然质量等;依

6

3、外业补充调查结果

通过外业调查,核实、确认了某某县的土壤资料,更新完善了土地整治项目区的排水、灌溉、坡度条件等因素,并了解了某某县的指定作物产量、投入等情况,为某某县耕地质量等级的下一阶段工作打下了基础。

(七)分等因素记分规则或分等属性加减分规则的制定

上一轮农用地成果中,分等因素记分规则表由某省农用地分等技术专家组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按照编制分等因素记分规则表的原则,分基准作物、指定作物统一制定。本次耕地分等工作基本沿用上一轮的记分规则表,然后根据部整理中心的专家意见,去除了污染因素;在保持各因素之间权重比例不变的情况下,修改各因素的权重,并保留4位小数。

将决定植物生长发育的土壤特性和排灌水条件,按作物分析其影响程度,并以0至100分作为土壤评价指标值。某一土壤特性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佳值为100分,其余低于100分,逐级下降。某一土壤对于某一作物的最终评价值,是以各种土壤特性评价分的几何平均值表示,表现为0-100分的土壤评价指标。当某项或几项评价指标为0分时,总评价指标也是0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土壤指标不能正常地表现其作用,这是符合土壤肥力因子不可代替定律的。如下表某某县江淮丘陵指标区指定作物记分规则表。

表6-5 某某县江淮丘陵指标区水稻作物记分规则表

土壤质分值 100 95 90 85 80 75 70 65 60

地 壤土 粘土 砂土 有机质 4-20 3-4 2-3 1-2 有效土层 150-300 100-150 60-100 土体构型 通体壤 壤粘壤 壤粘粘 壤砂壤 通体粘/砂粘砂 砂粘粘/粘砂粘 壤砂砂 12

4.5-5.0/9.0-9.5 4 3 障碍层深度 60-200 30-60 PH 6.0-7.9 5.5-6.0/7.9-8.5 5.0-5.5/8.5-9.0 3 3 2 2 2 坡度级别 1 灌溉条件 1 排水条件 1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权重 砾质土 0.1183 0.6-1 0-0.6 0.1075 30-60 0-30 0.043 粘砂砂 通体砂 通体砾 0.1075 0-30 0.0860 0-4.5/9.5-14 0.043 5 6 0.1828 4 0.2688 4 0.0431

表6-6 某某县江淮丘陵指标区小麦作物记分规则表

分值 100 95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壤土 粘土 砂土 4-14 3-4 2-3 1-2 0.6-1 150-300 100-150 60-100 30-60 通体壤 壤粘壤 壤粘粘 砂粘粘/壤砂壤 30-60 5.0-5.5/通体粘 砂粘砂 壤砂砂/粘砂粘 粘砂砂 0-30 13

4.5-5.0/9.0-9.5 4 8.5-9.0 3 3 3 60-200 6.0-7.9 5.5-6.0/7.9-8.5 2 2 2 1 1 1 土壤质地 有机质 有效土层 土体构型 障碍层深度 PH 坡度级别 灌溉条件 排水条件 45 40 35 30 25 10 权重 0.1183 0.1075 0.0430 0.1075 0.0860 0.0430 0.1828 0.2688 0.0431 砾质土 0-0.6 0-30 通体砂 通体砾 0-4.5/9.5-14 6 5 4 4

表6-7 某某县江淮丘陵指标区油菜作物记分规则表

土壤质分值 100 95 地 壤土 有机质 4-20 3-4 有效土层 150-300 100-150 土体构型 通体壤 壤粘壤 障碍层深度 60-200 PH 6.0-7.9 5.5-6.0/90 85 80 粘土 2-3 壤粘粘 壤砂壤 通体粘/75 70 65 砂土 1-2 60-100 砂粘砂 砂粘粘/粘砂粘 壤砂砂 4.5-5.0/60 14

9.0-9.5 4 3 30-60 7.9-8.5 5.0-5.5/8.5-9.0 3 3 2 2 2 1 坡度级别 1 灌溉条件 1 排水条件

55 50 45 40 砾质土 0.6-1 0-0.6 30-60 粘砂砂 通体砂 0-30 0-4.5/9. 5 4 4 35 30 25 20 15 权重 0.1183 0.1075 0-30 0.0430 通体砾 0.1075 0.0860 5-14 0.0430 6 0.1828 0.2688 0.0431

(八)分等因素空间分析与分值计算

将分等单元与各分等因素图,如排水、灌溉、土壤和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确保每个分等单元都有相应的因素值。

图6-1 ARCGIS软件中空间叠加分析示意图

图6-2 空间叠加分析后分等单元所含有的属性值(示意图)

再将数据导出到EXCEL表格中,根据记分规则表和计算公式,计算每个分等单元对应分等因素的分值。

图6-3 分等因素分值的计算

由于耕地分等因素较多,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形成土地质量特征。因素组合方式不同,组合体中各因素作用程度不同,对土

15

地质量形成趋向不同。在对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时,可根据因素特点采取相应的度量单位,又因各因素度量时单位不一致,使因素间缺乏可比性。而评价土地质量级别需将因素进行作用程度比较,因此应对各因素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清除计量单位的影响,使不同性质、不同度量的指标具有同一可比性。

(九)自然质量分值的计算

指定作物的耕地自然质量分是反映耕地的自然条件对指定作物生长发育影响优劣程度的一个无量纲数,是根据各自然因素指标及其对指定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程度计算得来的。指定作物自然质量分的计算采用多因素分值加权平均法。

计算公式为: CLij??wk?1mk?fijk100

式中:CLij——分等单元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Wk ——分等因素的权重 i——分等单元编号; j——指定作物编号; k——分等因素编号; m——分等因素的数目;

fijk——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指标分值。

(十)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与自然质量等别的确定

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耕地自然质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最优土地利用水平和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评价单元内的耕地所能实现的最大可能单产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耕地的“本底”产量水平。

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由下式定义:

Rij =αtj ?CLij?βj

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按下式计算:

16

Ri = ∑ Rij

其中:Rij为第i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Ri为第i个分等单元的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αtj 为第j种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CLij为第i个分等单元内种植第j种指定作物的耕地自然质量分;βj为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十一)土地利用等指数确定

1、耕地利用等指数计算

耕地利用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耕地自然质量条件和耕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当地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耕地所实现的最大可能产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耕地的“现实”产量水平。

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利用等指数由下式计算:

Yij=RijKLj

耕地利用等指数由下式计算:

Yi =∑Yij

式中:Yij为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利用等指数;Yi为第i个分等单元耕地利用等指数;Rij为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标准粮产量(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KLj为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

(十二)土地经济等指数(即耕地等指数)的确定

1、耕地经济等指数计算

土地经济等指数(即耕地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耕地自然质量条件、耕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和耕地所在土地经济分区的平均经济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当前的农业技术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耕地所能实现的最大经济产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耕地的“经济”产量水平。

17

第j种指定作物的耕地等指数由下式定义:

Gij=YijKCj

耕地等指数由下式定义:

Gi=∑Gi j

式中:Gij 为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耕地等指数;Gi为第i个分等单元的耕地等指数;Yij为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本底”产量(指定作物的耕地利用等指数);KCj为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

(十三)耕地质量等级省级等指数向国家等指数平衡转换

为实现全国耕地等别统一可比的目的,按照“国家总体控制。分省平衡转换、统一标准建库、成果集成整合”的总体思路,进行了省等向国家等体系的转换,形成国家级汇总数据库。

按照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方程,确定省级等指数向国家等指数平衡转换的相关参数(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安徽卷):

1、国家级自然质量等指数=省级自然质量等指数×1.0796+52.808 2、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8140+293.580 3、国家级经济等指数=省家级经济等指数×1.4262+575.500

根据自然质量等400分、利用等和经济等200分为间隔,下含上不含,进行等别划分。(自然质量等指数0-6000,分15等。利用等和经济等0-3000,15等。即形成全国可比的等别序列。)

某某县省级等指数向国家等指数平衡转换结果为: 自然质量等指数区间为[2094, 3535],等别为7-10等; 利用等指数为[1129,1844],等别为6-10等; 经济等指数为[1086,1802],等别为6-10等。

七、耕地分等成果分析检验

本次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将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转录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中,因此耕地等别检验的主要内容是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与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对比分析。

18

(一)分等成果与上一轮农用地成果对比

本次分等成果与上一轮农用地成果对比应从耕地等别分布情况与耕地等别总面积两方面进行分析。

1、耕地等别分布情况对比。

耕地等别分布情况对比是在软件中,通过叠加本次分等成果图层、上一轮农用地成果图层,通过“拉窗帘”的方法,目视检查耕地等别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并找出原因。见下图。经过叠加对比发现,本次分等成果与上一轮农用地成果耕地等别分布情况总体一致,局部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轮 上一轮

图7-1 目视检查对比耕地等别分布情况

2、耕地等别总面积对比

为保证成果具有可比性,在对比时提取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耕地,并将所有等别转换成国家级等别进行比较。由于上一轮成果使用的分等单元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上一轮主要是针对农用地),造成了成果对比时存在一定的不可比性。

表7-1 本次分等成果面积与上一轮农用地成果对比表

单位:公顷

19

等别 上一轮 本轮

6 516.73 3.96 7 0.02 355.33 8 73023.42 56419.42 9 80360.26 53373.92 10 554.72 153.96 总计 154455.15 110306.59

图7-2 本次分等成果与上一轮分等成果面积对比图

可以看出,本次分等成果面积和上一轮农用地成果相比,总面积相差44148.59公顷。为了更清楚的反映耕地的等别变化情况,我们利用各等别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进行比较:

表7-2 各等别面积占总面积比例表

等别 上一轮 本轮 6 0.33% 0.00% 7 0.00% 0.32% 8 47.28% 51.15% 9 52.03% 48.39% 10 0.36% 0.14% 总计 100.00% 100.00%

20

图7-3 本次分等成果面积比例与上一轮农用地成果对比图

在国家级等别中等别越低耕地质量越好。通过本次分等成果与上一轮农用

地分等成果对比发现,本次分等成果中耕地的质量等级要略高于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1)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经济系数等值区的变化。

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是在2005年完成,二调数据库中行政村界有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大量的村庄合并。按照规程及其他相关要求,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经济系数等值区必须按照二调村界进行划分,造成了新、老等值区不一致的情况,且随着某某县经济、社会条件的持续发展,土地经济系数、利用系数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了本次分等成果与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

(2)分等因素的变化。

如地形图采用了二次调查坡度图,与上一轮坡度图相比有一定变化。 通过与上轮成果比对、分析,我们认为本次某某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基本达到预期效果,成果符合城市发展的情况。

(二)土地整治项目区整治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分析

本次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以某某县高刘镇土地整理项目、某某县山南镇土地复垦整理项目为例,在土地整治前后进行了质量评价,并作出了对比,清楚土地质量的变化,为弄清土地等级和质量提供了最基础的资料。

表7-3某某县土地整治项目区分等因素情况表

土壤质地 壤土、粘土 有机质含量 有效土层厚度 土体 构型 障碍层距地表深度 pH值 坡度级别 1、2、4 灌溉保证率 排水条件 1、2、4 77、100、壤粘 15、27、104、110、壤、壤31、36、1、2、3 115、120、粘粘、39、73、139 110 通体粘 6、7 1 通过外业实地调查,确定并更新项目区分等因素、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等。经过计算,得出项目区分等结果。见下图: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ff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