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学情分析

更新时间:2023-04-18 15:3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学情分析及教案目标第一单元《时、分、秒》

学情分析:

时分秒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都要用到的知识,平时学生可能都能说出一些有关时间的概念,但他们并没有把这些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为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不是以前经常使用的一进位制,而是60进位制。学生可能不适应。所以在教案中重点设计一些与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比较强的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大部分学生计算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一部分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三年级孩子年龄小,又喜欢说,喜欢表现自己,特别为他们创设各种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探索、小组合作等数学活动,让他们在探索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与大家分享。

单元目标:

1/ 8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三单元《测量》

学情分析:

1.教案前学生具备了M、分M、厘M、毫M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案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已从家长或生活中直接感知了千M这个单位的存在。

2.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和重量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

3.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M这么大的一个长度和1吨的重量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M和重量单位吨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估计物体长度和重量不准确的错误。

4.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前让学生走走,跑跑,感受一千M的长度。课堂学习时,由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

5.本班学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着重分析本班学生的个体特征】

单元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M、分M和千M,建立1毫M、1分M的长度观念,明确毫M、厘M、分M、M和千M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8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案内容是加法。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法限定于三位数加三位数,因此本节课主要讲解三位数的加法。本节课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案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本节课主要介绍三位数加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法的难点。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课教案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已经有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趋向,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我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溶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多种感官

3/ 8

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形成过程与促进“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的建立。

单元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需要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教师的教案设计也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前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找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准确把握教案的切入点、合理提出质疑点、准确引入拓展点。学生在学习本课所具备的知识基础有: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正确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正确口算100以内加减法,会用竖式计算多位数加法。这些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掌握算法。如学生可以理解12×3表示3个12相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本节课的教案中进一步理解12×3可以看做是3个2加3个十的和。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时候会遇到哪些质疑点呢?我认为应该有这样几个难点:1.为什么要用一位数去分别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因为这与他们计算加减法竖式的经验是不同的,计算加减法竖式时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不同数位的数不能计算。所以这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2.乘法计算的过程中会出现比较大的进位数,如七八五十六,要进5,九九八十一,要进8,这在以前的计算中还没有出现过,计算的难度增加了,这是学生计算时一个很大的障碍。3.计算的过程较以前复杂,如要先算乘法,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还要计算加法,要将计算中的进位数与下一次相乘的积加起来,有乘有

4/ 8

加,学生容易混淆。我们在教案设计时应着力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切实使学生得到发展与收获。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情分析:

1.通过课前预习,做练习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掌握情况及问卷调查学生对长方形的知识了解情况。

2.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平面图形,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摸课本,等面的边线,量长方形纸的各边,发现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明白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算理。

3.学生对长方形对边相等不太掌握。

单元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结合实例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 8

3.使学生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一次扩展,这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在意义和写法上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

因而我在教案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

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案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案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6/ 8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数字编码》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单元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初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体会符号思想。

数学广角《集合》

学情分析:

学生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在学习数数时,学生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印象更深刻;又如,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分类是集合理论的基础)。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初步认识到求两个“单集”内的对象的总数可以用加法来

7/ 8

计算,为“两集相交”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使学习成为可能。部分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现的思路受阻现象,表达出这样的信息:他们有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案的干预可以让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部分的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接受更大的挑战,参与更复杂的学习,教师必须为此做好学习材料的准备。

单元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它的意义。

2.使学生学会借助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8/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fe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