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与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3-07-19 17:1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伤仲永 教案

一、教学目标 掌握《伤仲永》一文的文言字词以及文章内容

二、课堂内容(附课堂练习)

1、新课导入:讲解作业

2、讲授新课:《伤仲永》

3、课堂练习: 见文中

三、课后作业 见文中

四、家长签名

(本人确认:孩子已经完成“课后作业”)_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王安石)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

然放声哭着

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

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

团结同宗族

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

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 稍稍

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

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 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qǐpānyè

课文注释:

1伤仲永:伤,哀伤,叹息。

2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隶,属于。 3尝:曾经。

4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忽啼求之——之,指代书具。) 5异焉:对此(感到)诧异。(异,以 为异。 焉,于之——对此,兼词。) 6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借旁近与之——与,给。之,指代仲永。) 7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书诗四句——书,写。) 8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收族为意——为,作为。意,内容。) 9自是:从此。(是,此,这。)

10立就:立刻完成。 (就,完成,写成。) 11文理:文采和道理。(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可,值得。观,观赏,欣赏。) 12邑人:同县的人。(邑人奇之—— 奇,以 为奇,感到奇怪。) 13稍稍,渐渐。

14宾客其父: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15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之,指代仲永题诗。) 16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 (利,以 为利,认为 有利可图。) 17扳:通“攀”,牵,引。 18环谒:四处拜访。

2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

伤仲永 教案

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

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课文注释:

1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从先人还家——从,跟随。)

2称:相当。(不能称前时之闻——闻,名声。)

3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气词。

chènmǐn

3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 为一个平凡的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课文注释:

1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2通悟:通达聪慧。 3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卒之为众人——卒,终于,最终。) 4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材,通“才”,才能。) 5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受于人——于,被。) 6不至:没有达到(要求)。(不至——至,达到。) 7彼其:他。(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本来。)

8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一词多义字:

自:并自为其名(自: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 闻:余闻之也久(闻: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 (闻:名声。) 于:环谒于邑人(于:到。) 于舅家见之(于:在。)

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被。) 之:忽啼求之(之:它,指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之,他,指代仲永。)

余闻之也久(之:它,指代这事。) 不能称前时之闻(之:的。) 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材,通“才”,才能。)

一、文学知识

1、王安石,宋朝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的散文家之一。

伤仲永 教案

2、唐宋八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二、理解问答

第一段: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1、第一段中交代方仲永“世隶耕”有什么作用?

答:“世隶耕”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方父为何不让儿子读书学习?

答:一是贪财;二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3、作者为何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呢?(或:作者为何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答:是为了强调后天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4、五岁时的仲永有何特点?

答:五岁时的仲永能“指物作诗立就”,天资过人。 5、请简要说说“不使学”三个字在全文中的表达作用。

答:这三个字既写出了其父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结果,又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明仲永命运变化的根本原因。

第二段:写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二段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1、就全文看,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答:原因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二是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就全文看,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请用原句回答。 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阅读课文第一、二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阅读课文第三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5、十二、三岁与十九、二十岁时的仲永分别有何特点?

答: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十九、二十岁时,“泯然众人”,才能毫无特色。

伤仲永 教案

6、“余闻之也久”在本文叙事中起什么作用? 答:过渡作用。

第三段:就事说理,表明自己的观点。

1、作者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或:用意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最后一段议论就是为了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后天教育比天赋更重要。

本文寄托了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有很高天赋的人如果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也会变为平庸无能的人,那么一个天赋平平的人,就更要加强后天的学习了。所以我认为这个道理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作者所说的“受之天”“受于人”分别指什么?作者认为哪个对人的成才更重要?

答: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于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养,也会变为平庸无能的人。 4、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本文可以分为几大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答:分为两大部分。

第1~2段以记叙为主,是叙事部分。这一部分是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第3段以议论为主,是议论部分。这一部分是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时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关于天才与勤奋的格言: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精神的浩瀚、理想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

三、课堂练习

一、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伤仲永 教案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译文略)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课后作业:

1.文学常识:

①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代) 。他字 ,晚年号 ,是杰出的 家、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唐宋八大家:

指唐朝的 ,宋朝的 。 2.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3.古今异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古义: 今义:

伤仲永 教案

古义: 今义: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古义: 今义: ④稍稍宾客其父 ..

古义: 今义: ⑤世隶耕 .

古义: 今义: ⑥泯然众人矣 ..

古义: 今义: 4. 词类活用。

①稍稍宾客其父: 。 ..②父利其然也: 。 .③邑人奇之: 。 .④父异焉: 。 .⑤伤仲永: 。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5.词语解释。

伤仲永 教案

6.语句翻译。

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⑥泯然众人矣。

⑦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⑧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 ”;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 ”;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伤仲永 教案

(5)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年时的天资?

(6)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f7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