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03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案)

更新时间:2023-03-08 04:35:03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2.了解氧化剂、 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概念。 3.能够利用得失电子守恒进行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4.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某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可根据反应前后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特征。

2.基本概念

(1)氧化反应: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2)还原反应: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3)氧化剂(被还原):得到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4)还原剂(被氧化):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5)氧化产物:还原剂失电子后对应的产物(包含化合价升高的元素的产物)。 (6)还原产物:氧化剂得电子后对应的产物(包含化合价降低的元素的产物)。 3.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箭头必须由反应物指向生成物,且两端对准同种元素。 箭头方向不代表电子转移方向,仅表示电子转移前后的变化。 在“桥”上标明电子的“得”与“失”,且得失电子总数应相等。

(2)单线桥法

箭头必须由还原剂中失电子的元素指向氧化剂中得电子的元素。 箭头方向表示 电子转移的方向 。 在“桥”上标明转移的 电子总数 。

1.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1)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3)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4)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2.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重要的氧化剂一般有以下几类: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Cl2、Br2、O2等。

(2)元素(如M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氧化物,如MnO2等。

(3)元素(如S、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等。

(4)元素(如Mn、Cl、Fe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FeCl3等。 (5)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重要的还原剂一般有以下几类:

(1)活泼的金属单质,如Na、Al、Zn、Fe等。 (2)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

(3)元素(如C、S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氧化物,如CO、SO2等。 (4)元素(如Cl、S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酸,如HCl、H2S等。 (5)元素(如S、Fe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盐,如Na2SO3、FeSO4等。 二、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比较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得到电子越容易→氧化性越强。 还原性→失电子能力,失去电子越容易→还原性越强。

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只取决于得到或失去电子的 难易程度 ,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无关。如:Na、Mg、Al的还原性强弱依次为Na>Mg>Al;浓HNO3、稀HNO3的氧化性强弱为浓HNO3>稀HNO3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氧化剂>还原剂 ;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还原剂>氧化剂 。 2.根据元素的化合价

如果物质中某元素具有最高价,该元素只有氧化性;物质中某元素具有最低价,该元素只有还原性;物质中某元素具有中间价态,该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置越靠前,其还原性就越强,其阳离子的氧化性就越弱。 4.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

一般来说,越活泼的非金属,得到电子还原成非金属阴离子越容易,其阴离子失电子氧化成单质越难,还原性越弱。

5.根据元素周期表

同周期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

6.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

氧化还原反应越容易进行(表现为反应所需条件越低),则氧化剂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

不同的还原剂(或氧化剂)与同一氧化剂(或还原剂)反应时,条件越易或者氧化剂(或还原剂)被还原(或被氧化)的程度越大,则还原剂(或氧化剂)的还原性(或氧化性)就越强。

7.根据电化学原理判断

a.根据原电池原理判断: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原电池的两极。

负极金属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入的极。其还原性:负极>正极。

b.根据电解池原理判断:用惰性电极电解混合液时,若混合液中存在多种金属阳离子时,在阴极先放电的阳离子的氧化性较强(相应的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较弱),若混合液中存在多种阴

离子,在阳极先放电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较强(相应的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较弱)。

8.其他条件

一般溶液的酸性越强或温度越高,则氧化剂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 强 ,反之则越弱。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是考试的一个难点,基本考查方式一是比较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二是根据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反应能否进行。总的解题依据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进行,一般是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但要考虑到某些特殊情况如符合特定的平衡原理而进行的某些反应。

三、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1.价态变化规律

(1)归中规律:含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这里的中间价可以相同(谓之“靠拢”),也可以不同,但此时必是高价转变成较高中间价,低价转变成较低中间价(谓之“不相交”)。

(2)歧化规律:同一种物质中的同一元素部分化合价升高,另一部分化合价降低,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

2.优先规律

在同一溶液里存在几种不同的还原剂且浓度相差不大时,当加入氧化剂时,还原性 强 的还原剂优先被 氧化 ;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氧化剂且其浓度相差不大时,当加入还原剂时,氧化性 强 的氧化剂优先被 还原 。如:把少量Cl2通入FeBr2溶液中,Fe2先失电子;把

少量Cl2通入FeI2溶液中,I先失电子。

3.得失电子守恒规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一定 相等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利用得失电子守恒规律,抛开烦琐的反应过程,可不写化学方程式,能更快、更便捷地解决有关问题。

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配平原则:电子守恒、原子守恒、电荷守恒 (2)配平步骤(以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反应制氯气为例): ①标出化合价变化了的元素的化合价。

②根据元素存在的实际形式调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的系数,使之成1︰1的关系。 ③调整系数,使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④根据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确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⑤利用元素守恒,用观察法配平没有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其他物质的系数。

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原子的个数是否相等,离子方程式还要检查方程式两边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是否相等。

考点一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辨析

例1.(2016·高考上海卷)O2F2可以发生反应:H2S+4O2F2→SF6+2HF+4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是氧化产物

B.O2F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若生成4.48 L HF,则转移0.8 mol电子 D.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变式探究】工业上将Na2CO3和Na2S以1∶2的物质的量之比配成溶液,再通入SO2,可制取Na2S2O3,同时放出CO2。在该反应中( )

A.硫元素只被还原

B.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每生成1 mol Na2S2O3,转移4 mol电子

D.相同条件下,每吸收10 m3 SO2就会放出2.5 m3CO2 考点二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

例2.在含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和NaBr的溶液中缓慢通入氯气,下列离子方程式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S2+Cl2===S↓+2Cl

B.S2+2Br+2Cl2===S↓+Br2+4Cl

C.2S2+2Br+3Cl2===2S↓+Br2+6Cl

D.3S2+2Br+4Cl2===3S↓+Br2+8Cl

【变式探究】Cu2S与一定浓度的HNO3反应,生成Cu(NO3)2、CuSO4、NO2、NO和H2O,当NO2和N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实际参加反应的Cu2S与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0 C.1∶6

考点三 氧化还原反应的综合应用

例3、二氧化氯(ClO2,黄绿色易溶于水的气体)是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可用KClO3与Na2SO3在H2SO4存在下制得ClO2,该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2)实验室用NH4Cl、盐酸、NaClO2(亚氯酸钠)为原料,通过以下过程制备ClO2:

B.1∶8 D.1∶5

①电解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溶液X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有________。

③除去ClO2中的NH3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填标号)。 a.水 c.浓硫酸

b.碱石灰 d.饱和食盐水

(3)用ClO2处理过的饮用水会含有一定量的亚氯酸盐。若要除去超标的亚氯酸盐,下列物质最适宜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明矾 c.盐酸

1.【2016年高考北京卷】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色)+2H+。用K2Cr2O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

2CrO42-(黄

b.碘化钾 d.硫酸亚铁

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 B.②中Cr2O72-被C2H5OH还原

C.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 D.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

2.【2016年高考上海卷】下列化工生产过程中,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海带提碘 B.氯碱工业 C.氨碱法制碱 D.海水提溴

3.【2016年高考上海卷】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各微粒在反应前后变化的示意图如下,其中?和?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关于此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定属于吸热反应 B.一定属于可逆反应 C.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一定属于分解反应

4.【2016年高考上海卷】O2F2可以发生反应:H2S+4O2F2→SF6+2HF+4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是氧化产物

B.O2F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若生成4.48 L HF,则转移0.8 mol电子 D.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5.【2016年高考上海卷】某铁的氧化物(FexO)1.52g溶于足量盐酸中,向所得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112mlCl2,恰好将Fe2+完全氧化。x值为

A.0.80 B.0.85 C.0.90 D.0.93 6.【2016年高考上海卷】(本题共12分) NaCN超标的电镀废水可用两段氧化法处理: (1)NaCN与NaClO反应,生成NaOCN和NaCl

(2)NaOCN与NaClO反应,生成Na2CO3、CO2、NaCl和N2

已知HCN(Ki=6.3×10-10)有剧毒;HCN、HOCN中N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完成下列填空:

(1)第一次氧化时,溶液的pH应调节为____________(选填“酸性”、“碱性”或“中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第二次氧化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处理100 m3含NaCN 10.3 mg/L的废水,实际至少需NaClO___g(实际用量应为理论值的4倍),才能使NaCN含量低于0.5 mg/L,达到排放标准。

(4)(CN)(CN)__________2与Cl2的化学性质相似。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_________、和H2O。

7.【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14分)NaClO2是一种重要的杀菌消毒剂,也常用来漂白织物等,其一种生产工艺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NaClO2中Cl的化合价为_______。

(2)写出“反应”步骤中生成Cl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电解”所用食盐水由粗盐水精制而成,精制时,为除去Mg2+和Ca2+,要加入的试剂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电解”中阴极反应的主要产物是______。

(4)“尾气吸收”是吸收“电解”过程排出的少量ClO2。此吸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该反应中氧化产物是_________。

(5)“有效氯含量”可用来衡量含氯消毒剂的消毒能力,其定义是:每克含氯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克Cl2的氧化能力。NaClO2的有效氯含量为____。(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8.【2016年高考北京卷】(13分)

用零价铁(Fe)去除水体中的硝酸盐(NO3-)已成为环境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 (1)Fe还原水体中NO3-的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①作负极的物质是________。 ②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

(2)将足量铁粉投入水体中,经24小时测定NO3的去除率和pH,结果如下:

初始pH NO3的去除率 24小时pH 铁的最终物质形态 ——

pH=2.5 接近100% 接近中性 pH=4.5 <50% 接近中性 pH=4.5时,NO3的去除率低。其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发现:在初始pH=4.5的水体中投入足量铁粉的同时,补充一定量的Fe2+可以明显提高NO3的去除率。对Fe2+的作用提出两种假设:

Ⅰ. Fe2+直接还原NO3;

Ⅱ. Fe2+破坏FeO(OH)氧化层。

①做对比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Fe2+能与FeO(OH)反应生成Fe3O4。结合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解释加入Fe2+提高NO3去除率的原因:______。

pH =4.5(其他条件相同)

(4)其他条件与(2)相同,经1小时测定NO3的去除率和pH,结果如下: 初始pH NO3的去除率 1小时pH ——

pH=2.5 约10% 接近中性 —

pH=4.5 约3% 接近中性 与(2)中数据对比,解释(2)中初始pH不同时,NO3去除率和铁的最终物质形态不同的原因:__________。

1、【2015上海化学】下列反应中的氨与反应4NH3 + 5O2 → 4NO + 6H2O中的氨作用相 同的是( )

A.2Na + 2NH3 → 2NaNH2 + H2↑ C.4NH3 + 6NO → 5N2 + 6H2O

B.2NH3 + 3CuO → 3Cu + N2 +3H2O

D.3SiH4 + 4NH3 → Si3N4 + 12H2

2、【2015上海化学】工业上将Na2CO3和Na2S以1:2的物质的量之比配成溶液,再通入SO2,可制取Na2S2O3,同时放出CO2。在该反应中( )

A.硫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

B.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每生成1molNa2S2O3,转移4mol电子

D.相同条件下,每吸收10m3SO2就会放出2.5m3CO2 3、【2015江苏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H2O2分解产生1molO2,理论上转移的电子数约为4×6.02×1023

B.室温下,pH=3的CH3COOH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pH>7 C.钢铁水闸可用牺牲阳极或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防止其腐蚀

D.一定条件下反应N2+3H2

正(H 2NH 3达到平衡时, 3v2)=2v逆(NH3) △催化剂ΔV2O5高温、高压浓硫酸180℃催化剂 充电放电 催4.(2015海南化学)己知在碱性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

2R(OH)3 + 3C1O- + 4OH = 2RO4n-+3Cl +5H2O。则RO4n-中R的化合价是( )

A.+3 B. +4 C. +5 D.+6

5、【2015江苏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2H6O的有机化合物性质相同

B.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碳按a、b两种途径完全转化,途径a比途径b放出更多热能 途径a:C

H2O 高温 O2

途径b:C

燃烧

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等于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 D.通过化学变化可以直接将水转变为汽油

1.【2014年高考上海卷第2题】下列试剂不会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而变质的是 A.过氧化钠 B.氢硫酸 C.硫酸亚铁 D.苯酚

2.【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第7题】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3.【2014年高考上海卷第8题】BeCl2熔点较低,易升华,溶于醇和醚,其化学性质与AlCl3

相似。由此可推测BeCl2

A.熔融态不导电 B.水溶液呈中性 C.熔点比BeBr2高 D.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4.【2014年高考山东卷第9题】等质量的下列物质与足量稀硝酸反应,放出NO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A.FeO B. Fe2O3 C. FeSO4 D、Fe3O4

5.【2014年高考上海卷第17题】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上的铜,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铁粉。对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的溶液分析合理的是

A.若无固体剩余,则溶液中一定有Fe3

O2

CO+H2

燃烧

CO2

CO2+H2O

B.若有固体存在,则溶液中一定有Fe2

C.若溶液中有Cu2,则一定没有固体析出 D.若溶液中有Fe2,则一定有Cu析出

6.【2014年高考上海卷第19题】下列反应与Na2O2+SO2→Na2SO4相比较,Na2O2的作用相同的是

A.2Na2O2+2CO2→2Na2CO3+O2 B.2Na2O2+2SO3→2Na2SO4+O2 C.2Na2O2+H2SO4→Na2SO4+H2O2 D.3Na2O2+Cr2O3→2Na2CrO4+Na2O 7.【2014年高考浙江卷第7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催化还原水制氢比电解水制氢更节能环保、更经济

B.氨氮废水(含NH4+及NH3)可用化学氧化法或电化学氧化法处理 C.某种光学检测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检测到单个细胞(V=10据此可推算该检测技术能测量到细胞内浓度约为10

-12

-12

L)内的数个目标分子,

~10

-11

mol·L

-1

的目标分子

D.向汽油中添加甲醇后,该混合燃料的热值不变

8.【2014年高考安徽卷第25题】(14分)Na、Cu、O、Si、S、Cl是常见的六种元素。 (1)Na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第 族;S的基态原子核外有 个未成对电子;Si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2)用“>”或“<”填空:

第一电离能 Si S + 离子半径 熔点 酸性 O2 Na-NaCl Si H2SO4 HClO4 (3)CuCl(s)与O2反应生成CuCl2(s)和一种黑色固体。在25 ℃、101KPa下,已知该反应每消耗1 mol CuCl2(s),放热44.4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4)ClO2是常用于水的净化,工业上可用Cl2氧化NaClO2溶液制取ClO2。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9.【2014年高考海南卷第16题】(9分)锂锰电池的体积小、性能优良,是常用的一次电池。该电池反应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解质LiCIO4。溶于混合有机溶剂中,Li+通过电解质迁移入MnO2晶格中,生成LiMnO2。

回答下列问题:

(1)外电路的电流方向是由____极流向____极。(填字母) (2)电池正极反应式为____。

(3)是否可用水代替电池中的混合有机溶剂?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 (4)MnO2可与KOH和KCl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K2Mn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K2MnO4在酸性溶液中歧化,生成KMnO4和M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10.【2014年高考福建卷第23题】(15分)元素周期表中第VIIA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广泛。

(1)与氯元素同族的短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能作为氯、溴、碘元素非金属性(原子得电子能力)递变规律的判断依据是 (填序号)。

a.Cl2、Br2、I2的熔点 b. Cl2、Br2、I2的氧化性 c.HCl、HBr、HI的热稳定性 d. HCl、HBr、HI的酸性 (3)工业上,通过如下转化可制得KClO3晶体:

NaCl溶液 NaClO3溶液KClO3晶体

①完成I中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NaCl+□H2O=□NaClO3+□ 。

②II中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该反应过程能析出KClO3晶体而无其它晶体析出的原因是 。

(4)一定条件,在水溶液中1 mol Cl、ClO(x=1,2,3,4)的能量(KJ)相对大小如右图所示。

①D是 (填离子符号)。

②B→A+C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用离子符号表示)。 (14分)硫化氢的转化是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研11.【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20题】究课题。由硫化氢获得硫单质有多种方法。

(1)将烧碱吸收H2S后的溶液加入到如题20图—1所示的电解池的阳极区进行电解。电解过程中阳极区发生如下反应:S2—2e

S (n—1)S+ S2

Sn2

①写出电解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 。

②电解后阳极区的溶液用稀硫酸酸化得到硫单质,其离子方程式可写成 。 (2)将H2S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入FeCl3 、FeCl2 、CuCl2的混合溶液中反应回收S,其物质转化如题20图—2所示。

①在图示的转化中,化合价不变的元素是 。

②反应中当有1molH2S转化为硫单质时,保持溶液中Fe3的物质的量不变,需要消耗O2

的物质的量为 。

③在温度一定和不补加溶液的条件下,缓慢通入混合气体,并充分搅拌。欲使生成的硫单质中不含CuS,可采取的措施有 。

(3)H2S在高温下分解生成硫蒸气和H2。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如题20图—3所示,H2S在高温下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2.【2014年高考重庆卷第11题】(14分)氢能是重要的新能源。储氢作为氢能利用的关键技术,是当前关注的热点之一。

(1)氢气是清洁能源,其燃烧产物为__________。

(2)NaBH4是一种重要的储氢载体,能与水反应达到NaBO2,且反应前后B的化合价不变,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反应消耗1mol NaBH4时转移的电子数目为__________。

(3)储氢还可借助有机物,如利用环己烷和苯之间的可逆反应来实现脱氢和加氢:

。某温度下,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环己烷,

起始浓度为a mol/L,平衡时苯的浓度为bmol/L,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

(4)一定条件下,题11图示装置可实现有机物的电化学储氢(忽略其它有机物)。

①导线中电子移动方向为____________。 ②生成目标产物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 ③该储氢装置的电流效率?=_____(?=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

【2014年高考北京卷第28题】(15分) 13.

用FeCl3酸性溶液脱除H2S后的废液,通过控制电压电解得以再生。某同学使用石墨电极,在不同电压(x)下电解pH=1的0.1mol/LFeCl2溶液,研究废液再生机理。记录如下(a、b、c代表电压值:) 序号 I 电压/V x≥a 阳极现象 电极附近出现黄色,有气泡产生 检验阳极产物 有Fe3+、有Cl2 生成目标产物消耗的电子数×100%,计算结

转移的电子总数II III a>x≥b b>x>0 电极附近出现黄色,无气泡产生 无明显变化 有Fe3+、无Cl2 无Fe3+、无Cl2 (1)用KSCN溶液检验出Fe3+的现象是_______。

(2)I中,Fe2+产生的原因可能是Cl-在阳极放电,生成的Cl2将Fe2+氧化。写出有关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II推测,Fe3+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Fe2+在阳极放电,原因是Fe2+具有_____性。 (4)II中虽未检测出Cl2,但Cl-在阳极是否放电仍需进一步验证。电解pH=1的NaCl溶液做对照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IV V 电压/V a>x≥c c>x≥b 阳极现象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检验阳极产物 有Cl2 无Cl2 ①NaCl溶液的浓度是________mol/L。

②IV中检测Cl2的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与II对比,得出的结论(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第27题】(15分) 14.

铅是碳的同族元素,比碳多4个电子层。铅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为第 周期.第 族;PbO2的酸性比CO2的酸性 (填“强”或“弱”)。

(2)PbO2与浓盐酸共热生成黄绿色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PbO2可由PbO与次氯酸钠溶液反应制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 ;PbO2也可以通过石墨为电极,Pb(NO3)2 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为电解液电解制取。阳极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 ,阴极上观察到的现象是 ;若电解液中不加入Cu(NO3)2,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这样做的主要缺点是 。

(4)PbO2在加热过程发生分解的失重曲线如下图所示,已知失重曲线上的a点为样品失重的4.0%(即样品起始质量—a点固体质量/样品起始质量×100%)的残留固体。若a点固体组成表示为PbOx或mPbO2 ·nPbO,列式计算x值和m:n值 。

1.已知Co2O3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Co2,Co2O3、Cl2、FeCl3、I2的氧化性依次减弱。下列反应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3Cl2+6FeI2===2FeCl3+4FeI3 B.Cl2+FeI2===FeCl2+I2

C.Co2O3+6HCl===2CoCl2+Cl2↑+3H2O D.2Fe3+2I===2Fe2+I2

2.下列应用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实验室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 B.工业上电解熔融状态Al2O3制备Al C.工业上利用合成氨实现人工固氮 D.Na2O2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3.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实际参加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正确的是( ) ①KClO3+6HCl(浓)===KCl+3Cl2↑+3H2O;1∶6 高温

②Fe2O3+2Al=====Al2O3+2Fe;1∶2 高温

③SiO2+3C=====SiC+2CO↑;1∶2 ④3NO2+H2O===2HNO3+NO;2∶1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在反应Cu2S+2MnO2+4H2SO4===2CuSO4+2MnSO4+S↓+4H2O中,氧化剂为( ) A.Cu2S B.MnO2

C.H2SO4 D.MnO2和H2SO4

5.等物质的量的CuS、Cu2S分别和一定浓度的硝酸完全反应,氧化产物为Cu2、SO24,

还原产物为NO、NO2、N2O4,且体积之比为1∶1∶1(相同条件下测定)二者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3∶16 B.3∶26 C.1∶1 D.8∶13

6.某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有:K2Cr2O7、KCl、CrCl3、Cl2、HCl、H2O,已知氧化性:

K2Cr2O7>Cl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l2是该反应的氧化产物

B.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4

C.当转移0.2 mol电子时,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D.由该反应可知还原性:HCl>CrCl3

7. (1)三氟化溴(BrF3)常用于核燃料生产和后处理,遇水立即发生如下反应:3BrF3+5H2O===HBrO3+Br2+9HF+O2,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每生成2.24 L O2(标准状态)转移电子数为________。

(2)在NaIO3溶液中滴加少量NaHSO3溶液,发生下列反应。配平反应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已知:还原性HSO3>I,氧化性IO3>I2。

NaIO3+

NaHSO3===

I2+

Na2SO4+

H2SO4+

H2O

8.为了防止枪支生锈,常将枪支的钢铁零件放在NaNO2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进行化学处理使钢铁零件表面生成Fe3O4的致密的保护层——“发蓝”。其过程可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3Fe+NaNO2+5NaOH===3Na2FeO2+H2O+NH3↑ ②____Na2FeO2+____NaNO2+____H2O―→____ Na2Fe2O4+____NH3↑+____NaOH

③Na2FeO2+Na2Fe2O4+2H2O?Fe3O4+4NaOH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平化学方程式②,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依次为________。

(2)上述反应①中还原剂为________,被还原的是________。若有1 mol Na2FeO2生成,则反应①中有________mol电子发生转移。

(3)关于“发蓝”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该过程不会产生污染

B.反应③生成的四氧化三铁具有抗腐蚀作用 C.反应①②③均是氧化还原反应 D.反应①②中的氧化剂均为NaNO2

(4)当混合溶液中NaOH浓度过大,“发蓝”的厚度会变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在酸性介质中,往MnSO4溶液里滴加(NH4)2S2O8(连二硫酸铵)溶液会发生如下离子反

2应:Mn2+S2O28+H2O―→MnO4+SO4+H(未配平)。

①该反应常用于检验Mn2的存在,其特征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反应中有0.1 mol还原剂参加反应,则转移电子数为________NA,消耗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2)①向CuSO4溶液中通入硫化氢生成黑色沉淀CuS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碘化钠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含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Mg2、Al3、NH4混合溶液中,慢慢滴加NaOH溶液,

直至过量,并不断搅拌,依次发生了数个离子反应。其中:

第一个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个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Ⅰ.煤炭中以FeS2形式存在的硫,在有水和空气及在脱硫微生物存在下发生生物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依次为:

①2FeS2+7O2+2H2O=====4H+2Fe2+4SO24;

微生物

②__Fe2+__O2+__H=====__Fe3+__;

微生物

③FeS2+2Fe3=====3Fe2+2S;

微生物

④2S+3O2+2H2O=====4H+2SO24。

微生物

已知:FeS2中的硫元素为-1价。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将上述②离子方程式配平并补充完整。 (2)反应③中的还原剂是________。

(3)观察上述反应,硫元素最终转化为________从煤炭中分离出来

Ⅱ.在淀粉-KI溶液中,滴入少量NaClO溶液,溶液立即变蓝,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在上述蓝色溶液中,继续滴加足量的NaClO溶液,蓝色逐渐消失,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碘元素被氧化成IO3)从以上实验可知,ClO、I2、IO3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Ⅲ.工业上用黄铜矿(CuFeS2)冶炼铜,副产品中也有SO2,冶炼铜的反应为8CuFeS2+高温

21O2=====8Cu+4FeO+2Fe2O3+16SO2。若CuFeS2中Fe的化合价为+2,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当生成0.8 mol铜时,此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是________。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