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市计委关于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更新时间:2024-06-23 18: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转发市级文件样式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积分 都是垃圾 撒旦发生发大 水范德萨 发撒旦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计委关于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甬政办发[2005]2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计委关于《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00五年二月七日 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服务业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以及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2003年宁波市生产总值达1786.8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400美元,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提升的新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现实需要,也是顺应现代产业演进规律的必然要求。市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产业联动”战略部署,强调“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是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深化实施市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产业联动”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发展服务业,就是充分发挥社会分工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要素,为企业、社会和政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和产品。服务业推进的过程,也是三次产业不断融合、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的过程。为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编制《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运用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经济发展的经验,结合宁波市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和城市功能定位,依据《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纲要》、《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修编)等重要规划,在充分把握发展现状和战略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宁波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功能区划、战略重点与保障措施等。规划范围为整个宁波市域,重点是宁
波中心城区。规划期与“十一五”规划相一致,规划到2010年,重点是近三年,展望到2020年。
《纲要》是宁波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服务业相关各级各类规划、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市政府将根据实际情况对《纲要》进行适时调整、补充和完善。
一、现实基础与重大意义 (一)现实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宁波服务业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003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400美元,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进入了经济发展史上的加速起飞阶段。“工业深度化、产业服务化、社会现代化”趋势日益明显,服务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消费结构的加速升级。2003年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9984元/人,恩格尔系数为37.96%,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医疗保健等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明显增多,这也为全市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二是快速演进的产业结构。近年来,我市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层次不断提升。2003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6.3:56.9:36.8。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0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673.4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8%;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3.9%。现代物流、会展和中介服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服务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产权结构和经营机制发生较大变化。这为服务业新一轮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迅猛发展的港口物流。日趋深入的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大转移,为宁波发展进出口为特色的港口物流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0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8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77万标箱,分别位居大陆沿海港口第二、第五位。依托于港口的资源优势和集散功能,港口物流发展势头良好,2002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47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的16.5%。以第三方物流为特色的现代物流企业应运而生,形成了国有、民营等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市场。北仑保税物流中心、宁波江北物流中心等正有序规划建设。迅猛发展的港口物流业,必将带动宁波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四是加快推进的城市化。“九五”以来,我市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趋于完善。2003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40万人。全市城市化率超过55%,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按照城乡联动的要求,今后一段时期是宁波城市化加速发展期,东部新城、北仑新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将相继启动建设,中心城市的功能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这为宁波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基础。
五是日趋凸显的区位优势。长三角地区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是我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等的开工建设,我市的区位格局将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腹地将大大拓宽,对外服务能力和要素集散能力将大为增强,从而推动我市更快更好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这为我市加强与区域内兄弟城市的资源整合和分工合作,并充分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06年杭州休博会的机遇,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服务业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服务业发展总体仍然滞后。近年来服务业发展速度放慢。2003年宁波三产仅占生产总值的36.8%,低于长三角40.5%的平均水平、上海的48.4%和杭州的42.3%的水平。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新型业态发展不足。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服务业区域竞争日趋加剧。
二是服务业发展人才严重短缺。2003年我市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人数仅为杭州、大连的1/2,也低于青岛、苏州等兄弟城市。物流、航运、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国际贸易、涉外法律、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尤为短缺。 三是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较低。银行、保险、电信、铁路、教育等行业市场准入限制多,服务业真正的市场主体尚未形成,也相应影响了产业化进程。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低,2003年我市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的11.3%。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准确把握形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有可能实现服务业发展的新跨越。 (二)重大意义
一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按照“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建设精神文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从而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现代经济条件下,产业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增强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的能力,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实力的客观要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功能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增强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有利于提升城市创新和管理功能,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和拓展城市生产功能。因此加快服务业发展,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实力的客观要求。
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到2007年建成更加宽裕、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市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发展物质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服务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有利于促进产业联动发展,推进产业现代化,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总体目标,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知识化、信息化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打造国际国内贸易服务平台、先进制造业的供应支撑平台、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服务平台等“四大平台”为重点,通过国际化带动、市场化推进、信息化支撑、法治化保障、规模化发展,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形成“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实现我市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主要原则
1.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原则。针对当前我市服务业总量仍然偏小的实际,坚持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并举,进一步拓展领域,扩大规模;同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总体水平。 2.外向带动、对外开放原则。适应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以及实施CEPA带来的机遇,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全面接轨全球资本市场、要素市场,打造长三角信息、人才、资本等要素聚集的重要区域。 3.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原则。顺应产业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流通融通、智力支持等功能,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强化三产内部各行业的协调和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渗透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4.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原则。充分发挥我市良好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港口资源以及制造业发达、经济制度灵活等方面的优势,突出个性化和综合竞争力的培育,积极扶持优势产业、特色区块和潜力产业的发展。
5.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遵循服务业发展的规律,既要强化政府对服务业宏观政策的引导,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和扶持;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服务效率,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6.空间集聚、合理布局原则。根据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布局的空间约束,促进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明确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相对集中的服务业空间组织形态。 (三)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10年)
--服务业总量明显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650亿元,年均递增14%,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3%左右(考虑数据来源等,文本中服务业数据为第三产业,下同)。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4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以上。其中,到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5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略超过生产总值增长水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1%左右。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5%以上。
--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新型业态比重明显提高。以知识型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主导。到2010年,金融、保险、信息、物流、中介、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到40%,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卫生保健、体育健身、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到20%,年均递增1.2个百分点。其中,到2007年,金融、保险、信息、物流、中介、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35%,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卫生保健、体育健身、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年均递增1个百分点。 --服务业综合功能显著增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确立。基本形成发达、规范的现代大市场体系,初步构筑“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格局,基本确立长三角南翼重要的生产要素配置中心和商贸中心城市地位。一批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在宁波落户。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超过3亿吨,基本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口岸进出口额占全省的二分之一以上,进一步确立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地位。商贸会展业和休闲旅游业等优势产业服务范围扩展到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金融、保险和会计、法律、技术、营销、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拓展到浙东地区。
--服务业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功能清晰的空间组织结构基本形成。初步建成都市商贸科教圈、现代物流圈和生态旅游圈等“三个圈层”以及八大功能亚区,形成配置合理、功能协调、相对集中的空间格局,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集散功能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各功能区之间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格局基本形成,各功能区的主要功能进一步发挥,初步实现差别化竞争、错位化发展。
--服务业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到2010年,基本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业发展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运行环境。大部分服务业市场进入壁垒逐步消除,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市场体系较为完善,市场秩序较为规范,市场在服务业配置中发挥基础
性作用。服务业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产业化范围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升,参与国际分工范围更加广泛,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加深。 2.远期目标(2011-2020年)
充分发挥我市区域经济特色和资源禀赋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扩展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到2020年,基本构筑与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空间组织形态。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显著提升;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服务功能大大增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确立和巩固,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和会展中心、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商贸旅游中心和浙江省的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和信息的副中心。
三、功能区划与发展定位
从宁波现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出发,结合“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的要求,根据我市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和城市功能定位,在全面分析市域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我市服务业发展功能区。
总体上,到2010年,我市服务业要基本形成三大功能圈、八大功能亚区的空间组织形态。即以核心滨水区和东部新城区为中心的功能完善、高品位、高效率的都市商贸科教圈;以北仑港和杭州湾跨海大桥为支撑的功能强大、运作高效的现代物流圈;以奉化溪口、宁海温泉、四明山、象山海洋旅游和东钱湖、慈城古县城、三江文化长廊等人文山水资源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圈。根据各功能区的结构特征、用地发展方向和空间分异等,又将都市商贸科教圈分为核心商贸区、商务会展区、科教文化区等三个功能亚区;将现代物流圈分为港口国际物流区、区域物流配送区等两个功能亚区;将生态旅游圈分为都市旅游区、滨海旅游区、人文山水旅游区等三个功能亚区。
(一)都市商贸科教圈(含核心商贸区、商务会展区、科教文化区等三个功能亚区)
范围横跨海曙、江东、江北三个建成区和鄞州中心区,总面积约170平方公里。该区域承担了我市主要的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中介服务、公共管理和科技教育等城市职能,是我市商贸金融密集区、科技文化创新区和现代服务核心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新兴业态发育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金融商贸等布局不尽合理等。发展定位是: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以生产型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会展商务、中介服务、科教文化、知识服务等物质消耗低、吸收就业多、附加价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的集聚功能、辐射功能、创新功能和管理功能,着力打造功能完善、高品位、高效率、具有国际化服务功能的都市商贸科技区。
1.核心商贸区。以三江汇合处向外呈环状延伸的区域,是我市三江片的核心功能区块,也是现代服务业最为发达的区域,集中体现宁波大都市的聚散、创新、居住等功能。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中介服务、会展商务、现代居住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市级商务区(CBD),以培育、巩固和提升“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的地位。
2.商务会展区。范围即规划建设中的东部新城,位于世纪大道以东、通途路以南,面积约16平方公里,近期规划面积8.3平方公里。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上海世博会的机遇,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要求,以构建长三角重要的会展中心为目标,重点发展商务会展、行政办公、金融保险、文化信息、现代居住等高层次、高赢利的现代服务业,将东部新城打造成为长三角国际化的贸易服务和先进制造业供应支撑平台,发展成为中心城区的又一核心区块,成为全面展示宁波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标志性区域。
3.科教文化区。范围包括市科技园区和高教园区南区和北区。重点发展IT研发、信息服务、法律咨询、中介服务、科技服务和高等教育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促进一批高等教育、科技研发、中介服务机构等的空间聚集,建设成为宁波大都市现代化、高水准的智力密集区和知识型服务区。
(二)现代物流圈(含港口国际物流区和区域物流配送区等两个功能亚区) 是指以北仑港区、镇海化工园区、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沿海产业带、沿路产业带为支撑,以北仑保税物流中心、杭州湾新区(余慈地区)物流中心和宁波明州现代物流中心等为节点的环形区域,行政范围主要包括北仑、镇海两区,鄞州、慈溪和宁海部分地区。随着临港大工业的日趋壮大、交通集疏运网络的逐渐完善,该区域内的物流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物流系统整合比较滞后,物流信息平台和集疏运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发展定位是:以港口为龙头,以国际物流为重点,以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在北仑、镇海、慈溪、余姚、宁海等地区现有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系统整合,优化配置,建立健全物流市场体系和现代化物流服务网络,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经营,着力打造功能强大、运作高效的国际化现代物流体系,把宁波建设成为浙江省主要综合物流中心和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
1.港口国际物流区。包括北仑和镇海两个行政区。要充分发挥深水良港优势,以北仑港区、镇海港区和保税区等为载体,依托港口、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立体化交通网络,大力发展以集装箱运输和铁矿石、煤炭和液体化工等为主体的国际物流业,积极推进为国际物流配套的装卸储存、中转换装、多式联运、运输组织管理和代理、通讯信息等增值服务业。保税区要以列入全国第二批区港联动试点单位为契机,促进保税功能的发挥及其与港口的联动发展。镇海重点发展液体化工的储运中转等服务业,培育壮大与化工产业相配套的仓储运输、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业。
2.区域物流配送区。主要包括杭州湾南岸地区(含慈溪杭州湾新区和余姚北部地区),以及宁海和鄞州部分地区。要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为契机,顺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建设杭州湾新区物流和中国塑料城物流项目等,大力发
展时效性区域配送和市域配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业。将余慈沿湾地区发展成为宁波大都市北部的物流中心,并适当拓展到绍兴东南;将宁海打造成为宁波大都市南部的区域性物流中心,适当拓展到台州北部地区。
(三)生态旅游圈(含都市旅游区、滨海旅游区、人文山水旅游区)
主要是以“一圈四带”旅游圈涵盖的区域,亦即以都市观光旅游圈、姚江历史文化旅游带、奉化人文山水旅游带、东部滨海旅游带、南部温泉古镇旅游带等为基础的旅游业发展空间区域。近年来该区域旅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政府主导的大旅游发展机制初步形成,宁波已成为仅次于杭州的浙东旅游市场组织中心和集散中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旅游资源尚未很好的挖掘,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工有待深化,旅游国际竞争力与相关城市相比差距甚大。发展定位是:充分挖掘丰富的人文山水资源,大力弘扬东方海洋文明,以奉化溪口、宁海温泉、余姚四明山、象山海洋旅游和东钱湖、慈城古县城、三江文化长廊等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开发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江湖港桥海”资源,优化“一圈四带”的旅游生产力布局,全面提升我市旅游地位和城市形象,把宁波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的区域性旅游强市。
1.都市旅游区。主要包括江北外滩及姚江两岸地区和东钱湖地区。要充分发挥江北等地水系发达、山水相依、古迹众多、名人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依托宁波外滩、三江文化长廊、慈城古县城、日湖等,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休闲等产业,将三江片旅游区打造成为宁波市“旅游精粹”的集中区域。东钱湖旅游度假区要以山青水秀、水乡泽国风情为特色,重点发展度假休闲、会议展览、旅游观光、水上娱乐等,建设成为生态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华东地区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后花园”。整合天童寺景区、阿育王寺景区,作为中远期环都市游憩带的第二引擎。
2.滨海旅游区。包括从象山港直到三门湾的象山县整个滨海地带。要充分发挥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优势,以中国渔村、石浦渔港、松兰山度假区等为依托,重点发展滨海观光休闲体验及高端度假产业、海岛风情观光体验、渔文化休闲体验、港口观光旅游等,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环境优美,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黄金海岸休闲旅游度假区和国内知名的渔文化休闲体验区。
3.人文山水旅游区。主要包括宁海大部分地区(温泉、雁苍山至浙东大峡谷等连片区域)、鄞州西南、奉化西北、以及余姚东南等地区,是我市极具潜力和活力的旅游区域。要充分发挥其人文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以溪口雪窦山、四明山、南溪温泉、浙东大峡谷、五龙潭等为依托,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着力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极具竞争力的人文山水旅游名区。溪口旅游风景名胜区要继续深度挖掘名人山水资源,加强开发佛教资源,打响风景名胜旅游品牌。余姚四明山地区要充分发挥其林深茂密、青山碧水、环境优美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度假、避暑狩猎、山村旅游等旅游业。宁海要以南溪温泉、浙东大峡谷、强蛟岛群等为依托,优化资源,合理布局,提升品位,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强县。
四、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战略重点
服务业发展门类众多,涉及面广,必须根据我市的总体定位,发挥优势条件,突出重点领域。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四大平台”的营造为战略重点: 1.围绕建设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的目标,构建国际国内贸易服务平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带来更大范围内各种要素的大流动、国际资本的大转移,为宁波发展进出口为特色的国际国内贸易和港口运输服务业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充分发挥我市港口区位优势和保税区政策优势,紧紧抓住加入WTO、2010年上海世博会、区港联动试点等机遇,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含转口贸易)、国际物流、国际采购、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会展商务、信息服务以及中介服务等为促进国际国内贸易的相关服务业,着力构筑服务浙江乃至华东地区和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国际贸易、国际物流服务平台。
2.围绕新型工业化的方向,构建先进制造业的供应支撑平台。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制造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大规模展开,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加速了产业链和售后服务价值增值链的整合提升,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目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快速推进的时期,以临港大工业、传统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相应地对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生产型服务业的需求逐步提高。因此,必须顺应国际竞争新态势并抓住我市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科技研发、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等生产型服务业,畅通产销渠道,增强智力支持,延长产业链,增加制造业的附加值,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生产销售等服务。基本构筑“管理现代化、成本最优化、服务个性化”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的服务平台。
3.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的公共服务平台。我市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日趋明显,对旅游休闲、医疗保健、汽车住房等的需求日益提高。必须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趋势,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养老服务以及社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全面发展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时尚、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服务业,既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大众化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也满足城乡居民日益高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着力构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公共服务平台。 4.围绕“城乡联动”的要求,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服务平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二元结构将加速转型,也为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按照城乡联动的要求,大力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相关的服务业。建立健全商品流通、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农村服务体系,畅通城乡商品物资流通渠道,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实现城乡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进一步繁荣城市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广的社区服务业,广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
力就业,促进城乡就业的一体化;通过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能源、污水处理等的公共需求规划、建设;通过空间布局的调整与完善,扩大投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产业、就业以及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服务平台。 (二)主要任务 1.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
依托港口优势,以国际物流为重点,以网络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以完善物流供应链、提升价值增值链为目标,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将宁波建设成为浙江省主要综合物流中心、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基本形成完善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在现有基础上显著下降。
加快建设现代国际物流体系。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加大岸线和陆域开发力度,加快金塘岛、六横岛联合开发和象山港建设,搭建营造港口物流的发展平台。建设和完善港口EDI系统,形成并拓展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物流信息服务体系。深化“大通关”建设,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形成高效畅通的通关链,实现宁波港口与内地城市直通关事项。积极发展航空货运、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推进港口与航空、铁路、河运等的联动发展,拓展国际物流发展空间。以宁波列入全国第二批区港联运试点单位为契机,充分发挥宁波保税区政策优势和北仑深水良港优势,大力发展保税物流,积极推动保税区向国际自由贸易区转型。依托东部新城区建设,加快培育发展物流核心控制区,发挥流量经济优势,吸引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集聚,扩大区域聚散服务能力。
建立完善现代物流支撑体系。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甬金高速和沿海高速、甬台温铁路、象山港大桥等一批大交通项目,加快空港对外开放,构筑以港口为中心,以铁路、“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国省道主干线为骨架,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不断提高物流集疏运能力。加强物流信息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点建设以电子身份认证、条形码技术、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交换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口岸物流信息平台、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平台和为广大中小物流企业服务三大功能。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企业经营网络化。
优化物流基地布局。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高起点规划布局和加快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形成具有高时效性的货运通道网络及提供快速、准时、多样化服务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依托北仑港区、保税区和开发区,建设国际货运枢纽转运型的北仑保税物流中心。建设以市域配送为基本功能的宁波明州现代物流中心、以国际货运枢纽型和时效性区域运送相结合的镇海液体化工物流中心、以时效性区域配送和市域配送相结合的宁波江北物流中心、中国塑料城物流中心、杭州湾新区(余慈地区)物流中心、宁海物流中心等。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打破行业分割,整合现有资源,推动传统运输、仓储、货代、流通等企业加快存量资产重组,延伸服务功能,尽快向新型、高效的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物流资源的组织者和高质量物流服务的提供者。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核心业务能力较强的物流主体,尤其是鼓励引进全球十大物流公司和二十大船公司进驻宁波。 2.完善提升商贸流通业
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现代流通为主的开放、高效、畅通、统一的商品流通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新格局,将宁波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商贸中心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到2010年,口岸进出口总额600亿美元以上,年均递增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0亿元。培育1-3家年销售额超50亿元的连锁集团,各种连锁店达到5000个。
积极推进“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运用现代新型业态和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构建大中小结合、内外贸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按照便民利民原则,进一步完善商贸网点规划布局,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以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场为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销售网络。
大力培育各类新兴市场,着力打造国内出口和国际进口装备、原材料等商品的交易中心。适应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购销市场化改革,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构建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和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建设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强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顺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场发展的要求,建立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购买方便、遍布城乡、结构布局合理的零售网。 吸引内外资知名批发、零售和贸易企业以及国际著名品牌工厂、商业连锁巨头来甬开设直销连锁网点或大型购物中心。深入挖掘宁波“老字号”,创建新品牌,扩大影响力。引导和鼓励“三江”、“慈客隆”、“余姚华联”、新江厦等一批本土大型骨干连锁企业开展资本运作,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增强竞争力。
完善市场流通设施布局。推进市场流通设施布局的战略调整,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区,充分发挥各区域、各层次商业的协同效应。以发展特色、增强功能为重点,规划建设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专业特色街等四级商业中心。完善提升市级流通设施的经营功能,重点加强三江口商贸集聚区建设,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着力打造市级CBD。适应居民生活多样化需求,大力推进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居住区商业流通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国际贸易。以实现“大口岸、大经贸、大市场”为目标,大力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四大功能,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积极发展口岸贸易,增加全国货物从宁波口岸中转份额,力争使宁波口岸贸易中转比重达到50%以上。继续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推进跨国采购中心和境外贸易中心建设,努力扩大外贸出口。优化贸易结构,积极探索进
口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建立健全外贸信息、运输、金融、保险等服务体系,着力推进管理、质量、环境等国际标准认证。大力发展工贸、农贸、商贸结合的集团化、实业化、国际化的外贸企业,进一步动员千军万马走出去,加快建立适应市场多元化要求的外贸发展新格局。 3.积极发展旅游会展业
整合资源,挖掘潜力,优化结构,完善功能,把旅游会展业发展成为我市服务业的先导产业,把宁波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区域性的旅游强市和“中国会展名城、长三角南翼会展之都”。
着力打造旅游强市。充分利用宁波旅游休闲资源丰富和区位条件良好的优势,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形成大市场。积极开发具有江南水乡特色、民俗风情、历史遗存的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观光、商务、文化、体育等多种形式的旅游,开辟都市、港口、海洋、海岛、水乡、森林、生态等特色旅游,努力打造“东方商埠、时尚水都”的宁波旅游新形象。
继续完善优化都市观光旅游圈、姚江历史文化旅游带、奉化人文山水旅游带、东部滨海旅游带、南部温泉古镇旅游带等“一圈四带”旅游发展格局。开发建设一批海洋、生态、江南水乡、古镇古村等特色旅游项目,完善提升一批文化品位高、影响力大的名胜景区,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进一步打响宁波旅游品牌。
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休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旅游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强化旅游形象宣传和整体促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为契机,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机遇,依据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融入长三角“两小时旅游文化圈”,努力构建沪杭甬旅游金三角。充分利用宁波开放的优势,积极发展国际旅游,努力提高宁波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加快发展会展业。抓住2006年杭州休博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机遇,以发达的制造业为产业基础,利用便捷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服务设施,把宁波打造成为上海和浙江会展业的分中心。整合现有会展资源,建设若干个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展馆,夯实会展业发展的基础。加快会展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国际会展中心在展览、会议、宾馆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依托大型专业市场和块状特色经济,继续办好宁波国际服装节、中国世界消费品博览会、中国塑料博览会、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象山开渔节、中国家居博览会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展览会(节庆),重点扶持塑料制品、注塑机、模具、服装、电子产品等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行业展会,塑造宁波会展业的知名品牌。充分发挥会展业的集聚、辐射效应,带动旅游、广告、设计、餐饮等相关服务业发展。 4.规范壮大金融服务业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业市场化,建立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功能完善的金融体系。到2010年基本确立金融在宁波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中的核心作用,初步确立长江三角洲南翼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
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搞好农村合作银行改革试点工作。健全、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利用我国加入WTO以及CEPA机遇,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逐步放宽行业进入限制,探索成立民营银行、基金公司和财务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
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扩大信贷规模,增加金融业务品种,积极开展各类消费信贷业务,完善和扩大信托、租赁等业务,开发抵押品等金融商品。加快发展证券期货业,开辟证券、投资、融资渠道,完善市场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探索促进企业直接融资、担保等服务业,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并支持高科技投资基金、创业风险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银行、保险、信托与租赁业之间的合作,支持境外金融业投资参股市内法人金融机构,发展金融业混合经营模式。改善社会信用环境,逐步建立个人征信系统,推动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的发展,建立健全覆盖面广的信用安全体系,努力防范金融风险。 规范发展保险业。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加大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保险意识,扩展保险的覆盖面。积极发展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平安保险及其他各类保险。鼓励发展保险评估业务,拓展保险投资、工程投资、理赔代理、再保险业务。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保险公司来甬设立分支机构,提升宁波保险业的档次和水平。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保险服务体系,提高保险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创新保险营销方式,实现业务处理电子化、支付网络现代化,建立健全遍布全市城乡各地的信息网络和金融保险网络。 5.积极培育文化传媒业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传承宁波历史文化精髓,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大力弘扬宁波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大市。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适当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到2010年,基本建成相对发达的以城市为中心的覆盖全市的文化传媒网络,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重点挖掘以浙东学术文化为核心、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名人文化、宗教文化、藏书文化、史前文化等文化精品。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演艺娱乐、音像电子、体育健身、广告印刷等产业群。促进演艺影视、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搞活流通环节,繁荣演出市场,增强我市演艺影视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音像图书出版行业发展,调整和优化录像载体结构,扩大出版品种。规范发展广告业,提高广告的文化内涵,逐步建立结构合理、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广告信息传播和市场营销服务体系。繁荣文艺创作,重视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和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文化景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全省一流的文化设施网络。继续高标准、高起点推进“百里三江文化长廊”建设,基本建成宁波博物馆、宁波科技馆、宁波群艺馆等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推进慈城古县城、宁海前童古镇、石浦渔港古镇、余姚梁弄古镇、慈溪鸣鹤古镇(观海卫)等五大古镇建设为代表的传统特色文化设施建设,强化历史遗存和文化保护,夯实文化大市建设的基础。
大力培育文化载体。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社会文化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快形成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规模大、竞争能力强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产业集团。培育壮大以广电集团、报业集团、演艺集团、三维技术有限公司、溪口旅游集团等为龙头,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主体。积极引进国内外文明健康、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项目,培育国内外文化交流融合的载体。 6.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顺应信息化趋势,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信息服务的产业化水平。到2010年,互联网用户达180万户,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年均递增20%,基本确立长三角南翼重要信息化服务中心的地位。
拓展信息服务领域。以专业化、精品化、规模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积极开拓信息查询、移动短信、IP电话、视频会议、远程教育、互动娱乐、多媒体服务业等网络增值服务。加强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网络的安全保障能力。以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为契机,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加快电子商务支撑平台和对外贸易、现代综合物流、专业市场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电子政务,构建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构架的政务信息系统,推进政府上网和办公自动化工程,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网与信息共享。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城市信息和交换共享化、城市生活和管理网络化。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数字化城市和长三角地区信息高速公路主要节点。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信息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宽带信息网络,推进电信、数字电视和计算机的三网联合,积极发展建设3G移动电话和高速无线移动互联网。加快建设电信宽带接入网和IP骨干网扩容工程。发展以IP技术为平台的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建设能提供综合业务能力的光纤用户干线网。建立完善综合广播信息网,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发展多种接入方式,推动和改进宽带接入建设,扩大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互联互通。建设城市网络公共交换中心、数据中心、电子商务支付网关和电子商务交换平台。建设包括三个中心、一个网关在内的电子商务环境配套工程、口岸国际物流信息平台、电子政务平台、浙大宁波软件学院等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项目。到2010年建成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居副省级城市前列的信息通信网络,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区域信息高速公路。 7.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
适应加入WTO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创新机制体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中介服务业发展。到2010年,初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与先进城市接轨的中介服务体系,努力形成一批在长三角领先、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介服务品牌。
发展多层次的中介服务业。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运行中的服务、公证、监督、咨询等功能,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业,为政府、企业和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需要,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投资论证、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经纪代理、企业诊断、市场调查、公证鉴证、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积极引进著名的会计、律师、咨询、策划、评估等市场中介组织,引进和培育各类研发、设计中心,提升全市中介机构的业务素质。鼓励和支持现有中介机构打破资质壁垒,通过自身拓展、购并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向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形成全国知名品牌的大型事务所。
加强、规范中介服务业发展。鼓励科研机构和部分社会企业改制成相应的市场中介组织,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逐步推进政府部门与非签证类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脱钩,加快咨询机构合伙人制等规范化改造,规范资质准入。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完善职业技术行为标准、职业准则。健全从业人员和机构准入制度,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培育和发展产权、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按照市场化原则发展行业协会、商会、行业社团等自律性组织,充分发挥规范市场行为、信息交流合作、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作用。引导中介组织加快建立网络平台,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树立宁波中介组织自己的品牌。
8.稳步推进房地产业
顺应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社会需求,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建立完善房地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政府调控体系,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建立合理的房地产供应体系。加强房地产开发投资引导,建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房地产结构,在确保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形成以商品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抓住旧城改造和城市扩建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新区地块的房地产开发,增强供给能力。提升商务楼规划建设档次,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能力。按照创建现代化、人本化、功能化人居城市的要求,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多风格的,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的居住小区,提高住宅品位。鼓励建设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廉租房,实施安居工程,切实改善中低收入居民住房条件。加强农村住宅建设规划管理,引导农民集中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的多层住宅小区。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住宅经营、物业管理、装修服务等房地产服务业,形成现代房地产业和住宅服务业发展体系。
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形成以拍卖方式为主的土地供应格局,实现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净地出让。完善房地产开发经营规则,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培育房地产租赁市场,建立完善房屋租赁指导租金制度和房屋租赁协管制度,形成住房消费梯度格局和租、售市场联动局面。发展和规范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重点扶持一批运作规范、实力雄厚的中介机构,促进房地产中介市场健康发展。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完善物业管理招投标制,规范物业服务市场行为。加快房地产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向全社会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与交易服务。建立有效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督,保证房地产市场有序运行。 9.继续发展科教服务业
继续实施“一号工程”,整合科教资源,促进科教服务业的持续发展。到2010年,新建科研开发机构20家,引进创新项目200个,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重达到95%,建成硕士点25个,使宁波成为长三角科教服务的重要基地之一。
加快科技进步。建立健全以科技产业化为方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中介机构为桥梁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服务的社会化,依托中心城镇,面向企业和农村,建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的网络。构建以科技园区和创业基地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一批国内省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平台作用。积极培育技术市场,保护知识产权,活跃技术交易,加强科技交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R&D)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定在2.5%以上,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1300人以上。重点建设好60家国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0家高校和科研所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增强现有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的技术创新能力。
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具有宁波特点、充满时代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进一步重组教育资源,完成新一轮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加快发展高中段教育,通过资源重组,优化高中段教育资源。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步普及从学前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初中毕业生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5%,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保持100%。进一步拓宽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电大和自考途径,完善成人教育网络。完善社区文化教育,逐步建立“学习型”城市。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发展本科教育,博士点建设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10.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业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扩大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市政公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到2010年,将宁波发展成为长三角医疗卫生等服务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公共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强化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救助责任,发挥社会团体、基层组织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 加快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深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体制改革,逐步消除卫生体育等发展的体制束缚。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满足居民多层次的保健需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卫生防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建设,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社区服务。推进体育产业化,加强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能承办国际性专业比赛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运动,实现体育的生活化、大众化。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构建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业。加强社会化服务网络、社区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形成配置合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社区服务体系。以“81890”社区服务平台为基础,整合和扩展社区服务资源,建立起覆盖全市、反应快捷、服务方便的社区服务中心。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力发展养老、护理、旅游、娱乐、继续教育等社会化老年服务业,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和水、电、热等公共设施投资,完善市政服务功能,改善园林、绿化、环卫等服务质量,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推进宁波生态市建设,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四大工程,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完善综合防灾管理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
打造“平安宁波”。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加强“平安宁波”宣传,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强化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保持社会稳定。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切实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强化城市交通等综合管理,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 五、支撑工程与保障措施
服务业发展是一项事关宁波长远发展和战略全局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持续时间长,工作任务重,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出重点,强化工程和项目的支撑,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 (一)支撑工程
通过政府引导、对外合作和市场化运作等途径,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推进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三个一批”支撑工程,即“开发集聚一批功能区块,搭建营造一批支撑载体,生成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努力使我市服务业的软硬环境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1.开发集聚一批功能区块
为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要按照区域分工的要求,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开发集聚一批功能区块。 (1)建设现代化的核心商贸区
──三江口核心商务区。重点开发箕漕街商务区、滨江大道—江东南路商务休闲区、和义路商贸休闲区、奉化江两岸(从鄞奉路到段塘)、江北甬江两岸、湾头半岛和鄞州新城商务区,形成基础设施完善、景观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大型商务区。
──东部新城区。到2007年前完成8.3平方公里的开发规模,高标准完成道路、供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批会展、商务等场馆,引进几家国内外知名的中介服务机构,基本形成现代化公务商贸会展区新框架。
──余慈北部商贸旅游区。初步完成杭州湾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杭州湾新区(余慈地区)物流中心;改造提升余姚中国塑料城;建设大桥博物馆、海事博物馆等,打造“滨海桥城游憩之旅”。
──镇海城区。全面完成高教园北区开发,引进一批学校和科研院所。推进镇海新城区建设,加快建成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使之成为我市集研发、创新、科教、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2)打造高品位的旅游度假区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推进湖区环境治理,完成湖面网箱养殖整治,强化景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建设水上娱乐、旅游观光以及星级酒店等项目。 ──象山半岛滨海旅游区。整合提升旅游资源,完成环港公路等设施建设,推进象山半边山、渔山以及无人岛等开发,推出并建设海上游轮、海上项目、垂钓、休闲度假等项目。把象山半岛建设成为黄金海岸休闲旅游区。
──慈城古镇旅游区。加强古镇的修缮、恢复和开发,重点建设“五点一线”、冯俞宅旅游酒店、荪湖和毛力水库休闲度假区等项目,把慈城发展成为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度假区。
──溪口风景旅游区。开发以弥勒佛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全面规划建设武岭风景区,完善以溪口蒋氏故里为龙头的溪口雪窦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功能,打造面向国内市场尤其是台湾市场的休闲旅游、高档居住区。
──四明山休闲度假区。立足于四明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革命遗迹资源,开发建设一批森林养身型、避暑休闲型和山村风情型等休闲旅游项目,把四明山打造成为我市新型的休闲度假区。 (3)发展高档次的文化集聚区
──鄞州科教文化区。完成鄞州大道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高标准建成高教园区南区,并引进一批高校院所和国际知名的中介服务机构,初步奠定智力密集区的基础。
──月湖文化保护区。重点开发月湖西区,充分利用月湖十景、七桥三堤和许多亭、楼、阁、榭等自然景观,挖掘浙东学术文化的深厚底蕴,精品打造天一阁、秦氏宗祠、烟屿楼等主要载体。 2.搭建营造一批支撑载体
以基础设施、信息网络、重大节庆、科教人才和各类市场的培育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通过系统整合、挖掘提升和开发建设等途径,搭建营造一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平台。 (1)基础设施载体
到2010年新建公路2024公里,改建公路1520公里,新增铁路里程139公里,建设一批港口码头基础设施,整治一批河道,以适应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公路。推进甬金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南岸连接线、绕城高速、甬台温复线、疏港公路等项目,形成“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基本框架,实现以宁波市区为中心的“213”高速交通圈;构筑“八横五纵三沿海”的干线公路主骨架格局;初步实现农村通村公路网络化;新建城东(潘火)客运中心、空港物流园区、北仑国际集装箱中转站、长三角物流园区等6个公路主枢纽场站。
──沿海港口。推进集装箱四期五期码头、金塘国际集装箱码头、大榭LNG码头等项目建设。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21个,新增吞吐能力8870万吨,集装箱泊位13个,集装箱吞吐能力580万标箱(未包括金塘国际集装箱码头)。 ──内河。续建杭甬运河宁波段二、三期,开工并完成奉化江、剡江四级航道改造工程、杭甬运河余姚西港区、杭甬运河镇海海河联运和姚江江海联运港区工程。
──铁路。推进甬台温铁路、宁波铁路环城线、大榭岛铁路支线等项目建设,新增运输能力2000万吨/年。
──民航。规划2010年栎社机场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干线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7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9万吨。 (2)重大展会载体
要在做大做强做深现有重大展会活动的基础上,着力挖掘和提升我市的人文底蕴,尽可能转化为产业的优势。
──进一步办好浙洽会、消博会、中国塑料博览会、家居博览会、服装节、汽车博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积极推进商贸会展业的发展。
──继续搞好象山开渔节、宁海开游节、杨梅节等节庆活动,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观光业。
──大力推进甬港合作论坛、民营经济论坛、浙洽会开放论坛、天一学术论坛、社会科学论坛等平台,搭建学术对外流通和交流平台,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我市研发、科教、中介服务业等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提供开放基础。
──继续办好高洽会、毕洽会和专洽会。挖掘内涵,提升档次,增强聚集和辐射功能,形成“共振”效应。
──依托大剧院、音乐厅、科技馆、博物馆、藏书馆、群众艺术中心、兰江旅游剧场、艺术学校、城市展览馆等文化载体,培育市场消费主体,陶冶市民情操,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促进文化服务业发展。 (3)信息技术载体
──建立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包含城建、金融、税收、科教、社保、地理、交通、生产、农业、公安十多个子项目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和政务公开及网上审批平台。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电信公司建设工程、移动公司电话建设工程、联通公司建设工程,网通公司的语音与移动通信工程和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工程。 ──宁波电子商务环境配套。主要是三个中心和一个网关,即宁波互联网交换中心、宁波数据中心、区域性电子商务安全证书认证(CA)中心及电子支付网关。 ──宁波软件园建设。加快建设宁波软件产业园、宁波国际软件园和中软华东软件基地,营造适合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运作环境。
──信息服务重点应用工程。包括:数据中心建设工程,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工程,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工程以及金融、税收、教育科研、基础地理信息、劳动和社会保障、交通信息管理工程等信息管理工程。 (4)科教人才载体
──继续实施“一号工程”。今后五年每年引进人才2.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400人以上。到2010年,人才总量达到80万人,每万人人才占有率达到1300人,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55万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850人,在甬博士达到3000人,硕士为12000人。
──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精心实施宁波市人才规划,加强人才培养,积极推进“4321人才工程”、“名师工程”、公务员“618培训计划”、“优秀企业家
培训工程”、“百千万涉外人才培训工程”、“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加强创新主体建设。市财政每年投入8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与中科院、兵科院的合作,建成10个投资上亿元的创新研究机构。建设20个博士后工作站。引进1-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加大对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扶持大型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成10个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100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加快重点园区建设。将高教园区建设成为集教育、旅游、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学城。将科技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示范基地、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的技术创新基地、高素质人才集聚的科技创业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着重抓好电子信息园、精密机械园、生物化工园和科技企业园四大高科技专业园区建设。保税区要重点建设好电子信息产业园、留学人员企业园、国际软件园和半导体光电科技园四大科技园区。大榭开发区要加快建设创业基地、中试基地、科研基地和国家级乡镇企业高新技术园区。 (5)专业市场载体
按照“开放、高效、畅通”的市场要求,培育推进一批专业市场的建设,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国家重大战略物资储备库。立足华东,面向全国,重点搞好镇海国家石油储备库和搞好地方粮食储备库建设。
──生产资料专业市场。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增强辐射,重点培育余姚中国塑料城、宁波现代建筑装潢市场、宁波华东物资城、宁波建材物资市场、宁波液体化工市场、宁波世界汽车贸易中心、世纪轿车城、现代建材物资市场等。 ──工业日用消费品专业市场。重点培育宁波轻纺城、慈溪工业品交易市场、慈溪周巷食品城、余姚打火机世界、余姚江南水暖城、宁波望湖市场等销地集散型和产业依托型市场。
──农副产品专业市场。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依托,重点扶持培育宁波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象山石浦水产城、余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慈溪农业副产品批发市场、北仑和奉化等花卉苗木市场等一批富有宁波比较优势、区域特色鲜明的专业市场。
──农贸市场。从方便居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整洁市容环境,搞好市场建设的角度,培育灵桥农贸市场、段塘农贸市场、仇毕农贸市场、宁丰农贸市场、福明农贸市场等以及各县(市)、区量大、面广、功能强的地方农贸市场。 3.生成建设一批重点项目
服务业的发展要以项目为支撑,今后五年要在现代物流、旅游休闲、商贸会展、文化传媒等服务业的重点领域生成和推进一批重点项目(详见附件)。 (1)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北仑保税物流中心、宁波明州现代物流中心,空港保税物流项目等。并启动建设江北前洋物流园区、镇海、余姚、慈溪、宁海等物流园区。建立完善物流信息技术平台。
(2)都市型商贸金融圈建设工程。规划兴建宁波中山东路以南、百丈路以北、江东北路以东、箕漕街以西区域滨江核心商务中心;建设宁波世纪东方商业中心;建设外滩国际商贸区,东南到甬江、西至人民路,北至通途路,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打造成为江北新的商圈;建设鄞州新区万达商业广场,占地316亩,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
(3)沿海旅游系列工程。整合并联合开发宁波与舟山的滨海旅游,联手打造成为大型滨海旅游经济特区。重点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旅游经济区、国际游轮码头及配套项目、港口观光旅游、世界渔文化休闲体验、蓝色海岸休闲旅游度假、海岛风情观光、九龙湖休闲度假区等项目。
(4)东钱湖旅游休闲开发及配套项目。重点开发陶公二灵景区、南宋石刻群等旅游休闲项目,配套建设国际会议中心、森林博览城等。
(5)高档星级宾馆(酒店)建设工程。顺应宁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功能和品位提升的趋势,新建香格里拉、波特曼(喜来登)、凯悦、雷迪森、石浦等一批星级宾馆或酒店。
(6)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市博物馆、市科技馆项目、文化传媒综合项目、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项目等文化设施。①宁波博物馆: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②宁波科技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③文化传媒综合项目:包括新建宁波书城,电视中心二期以及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工程等;④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建设群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30万平方米;⑤体育中心项目:建设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活动设施近50万平方米。 (7)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包括:①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街道服务中心为主干,以社区服务站为基础的多层次、网络状的服务体系,形成“10分钟服务圈”。②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提升81890服务平台,建立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中心、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交换平台、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③老年服务业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养老院、医疗机构等,新增1万张床位。
(8)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及应用工程。包括电信、移动、网通等各大公司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应用工程包括经济建设和城市管理、电子商务环境配套工程、软件产业、数据中心、电子政务平台、金融现代化支付和管理等重点项目。
(9)医疗卫生建设综合项目。包括宁波市第一医院异地扩建工程;新建、扩建迁建二级以上医院13家,新增床位5700床;建设传染病房、急救中心、血站、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10)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宁波诺丁汉大学项目、宁波工程学院迁建、宁波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项目等三个项目。 (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强化协调。服务业涉及的门类多、范围广,几乎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综合协调,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综合协调体系,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工负责、上下互动的推进机制。
明确目标,完善考核。把服务业发展作为各县(市)、区及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建立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建立健全全市服务业统计制度以及服务业发展信息的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
2.完善政策法规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合理引导资源和要素向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方向流动。服务业领域的重大工程和重点工程优先列入重点项目,优先保证用地,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清理和规范服务业收费项目,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制定和完善法规、规章。清理现有服务业的法规、规章,适时调整或修订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各种政策规定。制定和出台促进服务业及其重要领域发展的地方性法规,逐步完善保障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体系。针对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研究出台一个涵盖市场准入、税费政策、就业政策、价格、投资等方面政策内容的具体实施意见。 3.拓宽融资渠道
强化财政投入。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按照国家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要求,设立宁波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服务业发展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以及对传统服务业的科技创新、新型业态推广运用、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行重点扶持。财政应加大对服务业的引导、扶持性投入,支持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项目建设。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广开服务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利用各种融资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业投融资体系。鼓励服务业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快股份制改造。引导服务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
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 4.优化发展环境
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服务业发展的意义、典型事例等的舆论宣传,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服务业的发展,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原则,进一步拓宽服务业准入领域,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资、外资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中介服务等行业和领域。同时,政府部门要做好服务标准、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等的管理工作。
完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扩大就业的主导作用,大力引导和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扩大就业容量。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服务业领域创业和就业。实行灵活的弹性就业形式,促进多种形式的就业。
优化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扶持服务业的税收政策,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对需要重点扶持的新办服务业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对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服务业吸收下岗失业人员,落实好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规范价格政策。进一步完善公用、公益事业、中介服务和各类经营服务收费的管理,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需要由国家定价的项目,放开服务业大部分项目的价格和服务收费。深化与服务业相关的土地、水、电等价格改革,营造公平、合理的价格环境。完善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及时发布信息,引导服务业对价格走势的正确预期。
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投资、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适时清理现有的政策资源,逐步完善保障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努力推进在行业标准、业务范围、价格管理、奖励惩罚、资产评估、监督检查、纠纷仲裁等方面的依法行政进程。 5.加快人才培养
加强中高级人才培养。加快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各类中介、国际贸易等服务行业紧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依托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加强对服务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师资的进修培训,培养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发展相关教育的国际合作,开展境外培训。
强化岗位职业培训。大力发展服务业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严肃资格认证。重视失业下岗职工和剩余劳
动力从业的基础培训。引导社会培训机构、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基础。 6.扩大对外合作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扩大开放领域,积极稳妥地推进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商业、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医疗、会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际知名会展公司等落户宁波,促进建立一批中外合资、合作服务企业。加快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服务业经营理念、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向跨国公司的方向发展。积极开展工程和技术承包、劳务合作等,有关部门要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和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必要的条件。
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等原则,立足于我市区位、港口、机制体制等优势,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近期重点是开展物流、会展、旅游、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同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着力打造长三角“旅游圈”、“交通圈”等。引进一批国内知名的服务业企业,鼓励比较优势企业积极拓展长三角乃至全国市场。 结束语
《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宁波服务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我们要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履行好对人民的承诺,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实现《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
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加以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在《纲要》基础上,编制和实施好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会展、金融服务、交通运输、文化传媒、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八个专项规划,使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发展规划,列入年度计划,分年度地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 宁波服务业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纲要》从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特征出发,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为全市人民描绘了服务业发展的美好蓝图。全市人民要在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团结一心,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服务业发展的新跨越!
正在阅读:
金蝶K3期末重点11-01
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基础》第3阶段在线作业12-02
设计方案最新9篇03-27
中央银行学习题及解答12-21
§2.2 光的反射 导学案03-05
医疗法律法规基本知识试题及答案04-15
2006年度外省市在沪建筑安装企业实行个人所得税查账征收企业名单09-30
三年级暑假趣事日记300字精彩8篇03-22
浅析运用网络社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04-0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宁波市
- 计委
- 纲要
- 发展规划
- 服务业
- 转发
- 通知
- 关于
- 29个团体心理辅导游戏,增强成员凝聚力,可用于班级活动,员工培训
- 库房管理制度
- 上海市黄浦区2018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终调研测试物理试题
- 河流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收尘器检修维护记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清算所得税申报表
- 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第七、八、九单元 - 图文
- 世界上没有差供应商--挖掘供应商的潜在技术能力
- 2018-2019-土木工程考研专业院校排行榜-优秀word范文(3页)
- 中国喷砂产业市场分析与发展动向研究报告(2014-2019)
- 2017年工程机械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图文
-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复习大纲内附真题和答案
- 2017年会计继续教育随堂练习
- 基于PROE的健身器材滑步机的运动仿真
- 施工现场质量安全及内业资料督查表
- 16天记住7000考研词汇第12天
- 试论隧道施工技术及控制要点
- 一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6版主编:高树军)
- 科室质控小组活动记录0000000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