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7-29 10:50: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及反思

鲅鱼圈区盐场小学

刘兰英

2013.3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参照物”,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同学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吧。同学们听过刻舟求剑的故事么?为什么楚国人下船后,在标记了位置的地方却没有找到剑呢?(剑没动,船动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运动的知识。

2、对,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物体像它一样做着各种运动,同学们能不能举些例子呢?

3、引出话题:可以看出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现象,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运动。(板书课题:“一切都在运动中”)

二、如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引出参照物。

1、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比如有一位同学,你说它是运动的还是没有运动呢? 为什么?

2、学生交流,师逐步追问,学生阐述理由。

3、那我们如何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呢?(生尝试总结定义) (出示书中26页一幅图片,让生判断是是否运动)

4、发现问题:是的,单单就一个物体,我们是不能判断它是否运动的,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运动状态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标准呢?(生答)

(出示26页中的二幅图,再次判断是否运动)

5、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个另外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参照物,参照物是我们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板书:参照物)

三、练习以参照物进行物体运动的判断。

1、以“不动”的物体做参照物,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或运动状态。

A、出示课件,看汽车是否运动?看火车是否运动?小鱼是否运动呢?以谁为参照物呢?

B、指名描述。

C、引导归纳:我们通常把看上去不动的物体当作参照物。比如:大地、树木、墙壁、建筑物等。

2、以“运动”物体为参照物,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或运动状态。 刚才讨论的都是以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那么运动的物体是否可以作为参照物呢?

A、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你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呢?

B、学生交流。

C、讨论: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D、引导学生初步归纳: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即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

3、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

A、讨论:出示上下电梯和船在河中游的图片,让生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C、引导学生归纳: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一样,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时是非常重要的。

四、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1、刚才我们讨论了各种物体的运动,而且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时候,我们都不由自主地拿他们和大树,大山、马路、大地等这些参照物相比较,因为他们看起来是静止的。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大树、楼房这些物体是不是绝对静止的呢?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些大树、楼房的话,你觉得它在动吗?

2、学生讨论交流。是否理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3、小结: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一切都在运动中。而我们生活中说的静止都是相对而言。我们今天所研究的物体是否运动都是指两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而其中一个就是参照物,所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一定要先找好参照物。

五、知道参照物对判断物体快慢的作用,为下节课作铺垫。

1、故事:飞行员手抓子弹。

2、交流:相对于我们人来说,子弹当然很快,可是当它的速度和飞机差不多的时候,相对于飞机来说,子弹也就不是很快了。看来子弹的快慢也要通过参照物的判断。

3、小结:以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快慢,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也是判断物体运动快慢不可缺少的。关于运动快慢的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探究吧!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教学既要突出教学重点,又要突破教学难点。如果在教学中能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学难点不攻自破。我在《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课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展开,利用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生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给孩子造成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碰撞和活动,从而产生问题情景,激发孩子思考,引入探究佳境,“逼迫”孩子在活动中养成主动动脑,习惯动脑的状态。通过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理解,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和应用中总结知识方法,重新构建新的知识组块,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让学生判断另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是很容易的。但是把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判断不动的物体也是在运动的,学生就不太清楚了,虽然在课上及时的让学生自己模仿情况动起来,让学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但是在教学的安排上,应该更有层次性,由易到难,一层层的递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ef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