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更新时间:2023-10-17 00: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双调频回路谐振放大器 成绩: 姓名:秦超 班级:09电科1 组数:200915420132 设备编号: 日期:2011.11.30 指导老师:安老师

批阅老师:

年 月 日

实验2 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

—、实验准备

1.做本实验时应具备的知识点: ? 双调谐回路

? 电容耦合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 ? 放大器动态范围 2.做本实验时所用到的仪器: ? 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模块 ? 双踪示波器 ? 万用表 ? 频率计 ? 高频信号源

二、实验目的

1.熟悉电子元器件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系统; 2.熟悉耦合电容对双调谐回路放大器幅频特性的影响; 3.了解放大器动态范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三、实验内容

1.采用点测法测量双调谐放大器的幅频特性;

2.用示波器观察耦合电容对双调谐回路放大器幅频特性的影响;

3.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动态范围。

RB2RECEINCBL1RB1C3BGC1C2L2VccCcOUT图2-1 电容耦合双调谐回路放大器原理电路四、基本原理

1.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原理

顾名思义,双调谐回路是指有两个调谐回路:一个靠近“信源”端(如晶体管输出端),称为初级;另一个靠近“负载”端(如下级输入端),称为次级。两者之间,可采用互感耦合,或电容耦合。与单调谐回路相比,双调谐回路的矩形系数较小,即:它的谐振特性曲线更接近于矩形。电容耦合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原理图如图2-1所示。

与图1-1相比,两者都采用了分压偏置电路,放大器均工作于甲类,但图2-1中有两个谐振回路:L1、C1组成了初级回路,L2、C2组成了次级回路;两者之间并无互感耦合(必要时,可分别对L1、L2加以屏蔽),而是由电容C3进行耦合,故称为电容耦合。 2.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实验电路

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实验电路如图2-2所示,其基本部分与图2-1相同。图中,2C04、2C11用来对初、次级回路调谐,2K02用以改变耦合电容数值,以改变耦合程度。2K01用以改变集电极负载。2K03用来改变放大器输入信号,当2K03往上拨时,放大器输入信号为来自天线上的信号,2K03往下拨时放大器的输入信号为直接送入。

2L03+12V12C081mH2C092K012R042L02A2W012L01ATP012R032C072C112C032C042D012C05LED2L042K022L012C062L022C132TP0212C122K032C102P022Q012TP012R052R0112P01IN2C012R022C02输入

图 2-2 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实验电路

输出

五、实验步骤

1.实验准备

在实验箱主板上插上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模块。接通实验箱上电源开关,按下模块上开关2K1接通电源,此时电源指示灯点亮。 2.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幅频特性测量

本实验仍采用点测法,即保持输入幅度不变,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测出与频率相对应的双调谐放大器的输出幅度,然后画出频率与幅度的关系曲线,该曲线即为双调谐回路放大器的幅频特性(如果有扫频仪,可直接测量其幅频特性曲线)。 ⑴幅频特性测量

①2K02往上拨,接通2C05(4.5P)。高频信号源输出频率6.3MHZ(用频率计测量),幅度300mv,然后用铆孔线接入双调谐放大器的输入端(IN)。2K03往下拨,使高频信号送入放大器输入端。示波器CH1接2TP01,示波器CH2接放大器的输出(2TP02)端。反复调整2C04、2C11使双调谐放大器输出为最大值,此时回路谐振于6.3MHZ。

②按照表2-1改变高频信号源的频率(用频率计测量),保持高频信号源输出幅度峰——峰值为300mv(示波器CH1监视),从示波器CH2上读出与频率相对应的双调谐放大器的幅度值,并把数据填入表2-1。

表2-1

放大器输入信号频率f(Mhz) 放大器输出幅度U(mv) 5.7 1.22 5.8 5.9 6.0 1.85 6.8 6.1 1.82 6.9 6.2 1.50 7.0 6.3 1.10 7.1 6.4 0.78 7.2 1.45 1.65 6.6 6.7 放大器输入信号频率f(Mhz) 6.5 放大器输出幅度U(mv) 0.57 0.45 0.365 0.305 0.255 0.215 0.195 0.155

③测出两峰之间凹陷点的频率大致是多少。

④以横轴为频率,纵轴为幅度,按照表2-1,画出双调谐放大器的幅频特性曲线。 ⑤按照上述方法测出耦合电容为2C06(80P)(2K02拨向下方)时幅频特性曲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e2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