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防灾科技学院教务处
更新时间:2024-06-02 06: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 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防灾科技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前 言
本次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培养方案修订的基础之上开展并完成的。修订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增加或删除了部分课程。按照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为一些新增课程制订了教学大纲,删除了一些取消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体系与培养方案完全一致。
第二,调整了部分课程的类属和课时、学分。根据培养方案将理论课程分为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四大类,共34门。部分课程调整了学分和教学学时,在修订后的大纲中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基本要求等都相应做了一定调整。
第三,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论证了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解决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和分工问题,明确各门课程在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从教学内容上做到逻辑清楚,各有侧重,互相映照,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教学内容体系。
第四,明确课程地位,修订教学内容,修订重点难点和基本要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下,从本门课程的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增删取舍,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新的培养方案的要求;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深入审视,力求能反映课程的教学实际和学科特点;检查和修订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五,统一格式。根据学院指导文件和本系实际情况对理论课教学大纲的格式进行了统一,使大纲从内容到形式更加规范化。
第六,增加了具有汉语言文学特色的部分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强调读写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读100本必读书、写18万字读书笔记的明确要求。与之相配合,有关课程的大纲中明确了读书笔记的写作字数,大纲后另附100本必读书书目。
通过这次理论课教学大纲修订,进一步明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具体内容,扎实学习和研究了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对教学重点、难点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思考和理顺了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次修订汇编的理论课教学大纲,将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专业建设进步的重要保证。
2
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编 审 委 员 会
主 任:郭子辉 副主任:侯编写组:(按姓氏笔画排列)审稿人:杨 英
石建辉 任 杰 刘宏川张素丽 李广云 李静波孟 姗 姜婷婷 钟 健高 婷
静
3
刘晓岚杨 静唐 元刘 颖迟晓明徐占品张付明陈灏杰栾俊华
目 录
学科(专业)基础课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 1 现代汉语教学大纲 .......................................................... 6 中国文学史(一)教学大纲 ................................................. 14 中国文学史(二)教学大纲 ................................................. 22 中国文学史(三)教学大纲 ................................................. 39 古代汉语(一)教学大纲 ................................................... 65 古代汉语(二)教学大纲 ................................................... 70 中国现代文学(一)教学大纲 ............................................... 74 中国现代文学(二)教学大纲 ............................................... 84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 95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 109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 120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 131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 140
专业必修课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 ........................................................ 152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 163 外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 172 西方文论教学大纲 ........................................................ 183 美学教学大纲 ............................................................ 191
专业限选课
社交礼仪教学大纲 ........................................................ 198 秘书写作教学大纲 ........................................................ 212 秘书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 .................................................. 224
4
档案管理学教学大纲 ...................................................... 237 电脑图文图像教学大纲 .................................................... 245 演讲与口才教学大纲 ...................................................... 258
专业任选课
诗词格律教学大纲 ........................................................ 269 元曲选读教学大纲 ........................................................ 278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学大纲 ................................................ 284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 290 大学书法教学大纲 ........................................................ 301 摄影摄像技术教学大纲 .................................................... 305 非线性编辑教学大纲 ...................................................... 314 公共关系学教学大纲 ...................................................... 331 行政管理学教学大纲 ...................................................... 338
附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读书目 ....................................... 348
5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010081
课程名称: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Introduc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16/1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部门:人文社科系 一、课程地位、目的和任务
课程地位:本课程是人文社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精神所在,历史沿革及发展概况,以及我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及就业发展前景,明确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应该达到的专业素能,旨在使学生对本专业有初步认识和了解,为学生制定科学规范的专业学习方向和专业发展规划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无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本课程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和概况、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能培养模块的概括介绍,对于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学习的规划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 汉语言文学专业概说 1.教学内容
1)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的差别。 2)什么是人文精神。
3)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意义。 2.重点难点
1)重点: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2)难点:人文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3.基本要求
1
1)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精神实质。 2)理解开设和学习这一专业的必要性。 3)掌握人文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部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1.教学内容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设历史。 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发展。 3)中文教育的危机。 2.重点难点
1)重点:对于专业面临危及现状的理解。 2)难点:人文精神与现实社会的冲突。 3.基本要求
1)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设历史和专业发展。 2)理解中文教育的危机产生的原因。
3)掌握现实社会中人文精神的地位和必要性。 第三部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介绍 第一节 文学类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介绍 1.教学内容
1)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群的知识结构。 2)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群的能力结构。 2.重点难点
1)重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群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对照和贯通。 2)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群运用的方法论。 3.基本要求
1)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群基本内容和结构。 2)理解文学类课程群的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 3)掌握文学类课程群运用的方法论。 第二节 语言类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介绍 1.教学内容
1)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群的知识结构。 2)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群的能力结构。 2.重点难点
1)重点: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群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对照和贯通。
2
2)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群运用的方法论。 3.基本要求
1)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群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理解文学类课程群的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 3)掌握文学类课程群运用的方法论。 第三节 文艺学类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介绍 1.教学内容
1)汉语言文学专业文艺学类课程群的知识结构。 2)汉语言文学专业文艺学类课程群的能力结构。 2.重点难点
1)重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文艺学类课程群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对照和贯通。 2)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文艺学类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贯通。 3.基本要求
1)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文艺学类课程群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理解文学类课程群的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 3)掌握文学类课程群运用的方法论。 第四部分 汉语言文学学习方法介绍 1.教学内容
1)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区别。
2)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特点:积累性、研究性、创新性。 3)汉语言文学读书方法。 2.重点难点
1)重点: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积累性、研究性、创新性的理解。 2)难点:积累性、研究性、创新性的应用方法。 3.基本要求
1)了解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区别。 2)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特点。
3)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积累性特点。 第五部分 文献检索与工具书利用 1.教学内容
1)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的检索方法。 2)专科专题目录与索引。 3)各类工具书的使用。
3
4)核心期刊介绍。 2.重点难点
1)重点: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2)难点:文献检索的高级方法和组合检索。 3.基本要求
1)了解文献检索资源,汉语言文学的基本工具书和期刊。 2)理解文献、工具书和期刊使用的意义。 3)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第六部分 如何撰写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 1.教学内容
1)什么是学术论文。
2)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选题方法。 3)收集资料的方法。 4)写提纲的方法。 5)如何修改成文。 6)格式规范介绍。 2.重点难点
1)重点: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和步骤。 2)难点: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 3.基本要求
1)了解学术论文的要求。
2)理解撰写学术论文的作用和意义。 3)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和步骤。 四、课程学时分配(以章节为单位)
教 学 内 容 第一部分 汉语言文学专业概说 第二部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部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介绍 第四部分 汉语言文学学习方法介绍 第五部分 文献检索与工具书利用 第六部分 如何撰写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 合 计
4
学 时 分 配 讲课 实验 上机 讨论/习题 2 2 6 2 2 2 1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2 2 2 2 2 2 16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推荐教材:自编讲义。 六、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讲授为主,在部分知识点设置学生讨论环节,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考核方式:本课程是考查课。平时成绩占30%,包括作业和考勤成绩,期末考查成绩占70%。本课程没有期中考试。
修订人:
审核人: 5
修订日期:2011-4-10 审核日期:2011-4-10
现代汉语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008673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Modern Chinese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64/4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部门:人文社科系 一、课程地位、目的和任务
课程地位: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也是专业核心课。 课程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系统地掌握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语文)教学、文员及科学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没有先修课程,后续课程有“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这三门课共同搭建起学生的语言学的学科体系,既有语言事实和研究方法的全面学习,又有语言学理论的总结和提升。本课程的后续课程还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本课程在语法方面的加深。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三要素”的标准。 2)现代汉语的方言及其地域分布和重要特点。 3)现代汉语的特点。
第二节 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内容和推广普通话意义及做法。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现代汉语课程的内容:语音、词汇、语法是基本内容。
6
2.重点难点
1)重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三要素”的标准。现代汉语的方言及其地域分布和重要特点。
2)难点:现代汉语的特点。 3.基本要求
1)了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过程。
2)理解现代汉语的方言及其地域分布和重要特点。
3)掌握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三要素”的标准,现代汉语的特点。 第二章 语音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音概说 1)语音的性质。
2)语音的基本概念:音节和音素、音位,辅音和元音,声母、韵母、声调,辅音和声母的关系,元音和韵母的关系。
3)汉语拼音方案。 第二节 声母
1)声母的发音,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分类。 2)声母辨正。 第三节 韵母
1)韵母的发音,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2)韵母辨正。 第四节 声调 1)调值和调类。 2)普通话的声调。 3)声调辨正。 第五节 音节 1)音节的结构。 2)拼音。 第六节 音变 1)语流音变;变调。
2)轻声的性质和作用,轻读的规律。
3)儿化的性质和作用,儿化音变的主要规律。语气词“啊”的音变。 第七节 音位
7
1)音位的定义。
2)音位的特点和归并方法。
习题一:标注国际音标,注汉语拼音,分析音节结构。 2.重点难点
1)重点:音节和音素、音位,辅音和元音,声母、韵母、声调,音变。 2)难点:音素,音位,音位的归并。 3.基本要求
1)了解汉语拼音方案,国际音标,音位。 2)理解语音的性质,语音的基本概念。 3)掌握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 第三章 文字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字概说 l)文字的性质。
2)汉字的产生、特点和作用。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 1)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2)汉字形体的演变原因。 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构造单位,汉字的构造方式。 2)造字法。
第四节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1)汉字的整理,精简汉字。 2)汉字的标准化。 2.重点难点
1)重点: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结构,造字法。 2)难点:造字法。 3.基本要求
l)了解文字的性质,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2)理解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3)掌握汉字的结构,造字法。 第四章 词汇 1.教学内容
8
第一节 词汇、词汇单位和词的结构 l)词汇和词汇单位——语素、词、短语。 2)词的结构,单纯词和合成词。 3)语素、词和字的关系。 习题二:词的结构练习。 第二节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1)词义的性质。 2)词义的构成。 第三节 词义的分解 1)词义的分解。
2)义素,义素分析的步骤,义素分析的运用。 习题三:用义素分析法分析词义。 第四节 词义的聚合——语义场
1)词义的聚合——语义场,语义场的意义。 2)同义义场。 3)反义义场。
第五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1)基本词汇。 2)一般词汇。
第六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 1)词汇发展变化的原因。 2)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2.重点难点
1)重点:词汇、词汇单位和词的结构;词义的性质和构成;词义的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词汇的发展变化。
2)难点:词汇单位,词的结构,词义的聚合。 3.基本要求
l)了解词义的性质,词义的聚合。
2)理解义素分析的作用和意义,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3)掌握词汇单位和词的结构,词义的分解,词汇的发展变化。 第五章 语法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法概说
9
1)语法和语法体系。 2)语法单位。 第二节 词类(上) 1)词类的划分标准。 2)划分的词类。
3)实词: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性质;区别词的语法性质;副词的语法性质;代词。
第三节 词类(下) 1)介词的语法性质。 2)连词的语法性质。 3)助词的语法性质。 4)语气词的语法性质。 第四节 短语 1)短语的含义。 2)短语的结构类型。 3)短语的功能类型。 4)短语内部结构的分析。 5)多义短语。
习题四:短语结构分析(一)。 第五节 句法成分。
1)主语、谓语的构成和意义类型。 2)动语、宾语的构成和意义类型。 3)定语的构成,不同类型的定语。 4)状语的构成,不同类型的状语。 5)补语的构成。 6)中心语。 7)独立语。 8)句子成分小结。
习题五:短语结构分析(二)。 第六节 句子的分类 1)句类和句型。
2)主谓谓语句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3)几种动词谓语句:“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兼语句,主谓宾语句,双
10
宾句,存现句。
4)句式变换。
习题六:“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兼语句,主谓宾语句结构分析。 2.重点难点
1)重点:词类,短语的类型,句法成分;“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兼语句,主谓宾语句,双宾句,存现句。
2)难点:词类的划分标准,句子的分析方法;主谓谓语句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兼语句。
习题七:句法结构综合练习。 3.基本要求
1)了解语法和语法体系,句类。
2)理解词类的划分标准,各词类的语法性质,句法成分。
3)掌握语法单位,各词类的语法性质,短语的结构类型,层次分析法。 第六章 修辞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修辞概说
1)修辞、修辞目的和修辞原则。 2)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 1)意义的锤炼。 2)声音的锤炼。 第三节 句式的选择 1)长句和短句。 2)整句和散句。 3)主动句和被动句。 4)肯定句和否定句。 5)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第四节 辞格
1)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2)拈连、双关、反语。 3)对偶、顶真、回环。 4)其他辞格。 第五节 语体
11
1)公文语体。 2)文艺语体。 2.重点难点
1)重点:词语的锤炼,辞格。
2)难点: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 3.基本要求
1)了解修辞、修辞目的和修辞原则。 2)理解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语体。
3)掌握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双关。 四、课程学时分配(以章节为单位)
学 时 分 配 教 学 内 容 讲课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语音 第三章 文字 第四章 词汇 第五章 语法 第六章 修辞 合 计 5 10 4 10 24 4 57 实验 0 0 0 0 0 0 0 上机 0 0 0 0 0 0 0 讨论/习题 0 1 0 2 4 0 7 5 11 4 12 28 4 64 合 计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推荐教材:《现代汉语》(上、下),黄伯荣、廖旭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版。
2.教学参考书:
1)《现代汉语》,胡裕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2)《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3)《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2004年。 六、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采取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法、练习法等。其中讲授法主要用于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讲解,讨论法和研究法主要用于重点和难点的分析总结和应用,既包括课堂内的讨论,又包括课下的自主研究学习。练习法主要以学生的各种习题和练习活动展开。
考核方式:“现代汉语”是闭卷考试课。平时作业成绩和讨论发言情况构成平时考
12
核的内容。期末总成绩由平时成绩(50%)和期末成绩(50%)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10%)、作业(20%)、期中成绩(20%)。学生需要阅读5本书,完成1万字读书笔记撰写,计入平时成绩。
修订人: 修订日期:2011-3-23
审核人: 13
审核日期:2011-3-25
中国文学史(一)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008831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史(一)/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64/4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部门:人文社科系 一、课程地位、目的和任务
课程地位: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旨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系统阐述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与规律,对重要文学现象加以评述,分析评价重点作家作品。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概况和线索,初步具备分析评价文学史现象和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以后从事文化工作和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中国文学史”与“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等课程互为基础。“中国文学史”所涉及文学发展规律的探寻、各朝各代文学现象的阐述以及作家作品的分析都离不开“古代汉语”和“文学概论”的知识和理论,“古代汉语”和“文学概论”以中国文学史的大量作品为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中国文学史 总绪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视角 1)前人对文学发展的论述。 2)文学史学科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1)推动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2)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1)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过程。
14
2)文学史的分期。 2.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过程以及文学史的分期。 2)难点:形成对不同时代文学特性的认知。 3.基本要求
1)了解前人对文学发展的论述及文学史学科的形成。
2)理解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明确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过程。 3)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第一章 先秦文学 1.教学内容 先秦文学绪论 1)中国文学的源头。 2)先秦文学的形态。 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4)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节 上古神话 1)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2)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3)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4)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第二节 《诗经》 1)《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2)《诗经》的内容。 3)《诗经》的艺术特点。
4)《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节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1)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2)《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3)《国语》的文学成就。 4)《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5)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15
2)《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3)《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4)《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5)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第五节 屈原与楚辞
1)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2)屈原的生平。 3)《离骚》作品分析。 4)屈原的其他作品。 5)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习题一:
1)《诗经》“六艺”的解读。
2)《孟子》、《庄子》书中著名典故的收集与理解。 2.重点难点
1)重点:《诗经》的内容和艺术成就,《离骚》的象征性意象的使用和作用。2)难点:《论语》、《老子》、《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 3.基本要求
1)了解先秦文学的概况,了解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2)理解《诗经》的内容和艺术成就,理解《左传》、《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的文学成就,理解《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的思想内容及其文学成就;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
3)掌握《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掌握《左传》、《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掌握《离骚》中象征性意象的使用,掌握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第二章 秦汉文学 1.教学内容 秦汉文学绪论
1)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2)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3)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4)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 第一节 秦及西汉散文 1)《吕氏春秋》
16
2)李斯的散文。 3)贾谊的政论文。 4)《淮南子》及其散文。 第二节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1)骚体赋及“九体”。 2)枚乘和“七体”。 3)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4)杨雄四赋。
5)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第三节 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2)《史记》的叙事艺术。 3)《史记》的人物刻画。 4)《史记》的风格特征。 5)《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节 两汉乐府诗 1)乐府和乐府诗。 2)两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3)两汉乐府诗的艺术特点。 4)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第五节 东汉辞赋 1)班固、张衡的京都赋。 2)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第六节 《汉书》及东汉散文 1)《汉书》。 2)《吴越春秋》。
3)《论衡》和《潜夫论》。 第七节 东汉文人诗 1)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2)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3)《古诗十九首》。 习题二:
选择《史记》中的一篇传记,分析其人物塑造及艺术价值。
17
2.重点难点
1)重点:司马迁及其《史记》,两汉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2)难点:对西汉散体大赋的内容和思想的理解,以及对于东汉辞赋的整体把握。 3.基本要求
1)了解秦汉文学尤其是汉代文学的整体概况;了解秦及西汉散文的主要作品;了解西汉辞赋的主要体制和代表作品,了解东汉辞赋主要作品。
2)理解枚乘《七发》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汉书》的内容以及和司马迁《史记》的区别。
3)掌握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的内容和艺术成就;掌握司马迁《史记》的文学价值、风格特征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掌握两汉乐府诗和文人诗的代表《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1.教学内容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1)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2)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3)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4)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5)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6)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曹操与曹丕。 2)曹植。
3)王粲、刘桢及蔡琰。 4)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5)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节 两晋诗坛
1)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2)左思、张协与刘琨。 3)郭璞的游仙诗。 4)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5)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第三节 陶渊明
18
1)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2)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3)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4)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5)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第四节 南北朝民歌 1)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2)北朝名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第五节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1)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2)鲍照及其创新。 第六节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1)沈约、谢脁与永明体。 2)齐梁诗人集团。 3)从市井到宫廷。
第七节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1)北朝文化与文学。 2)南北文风的交融。 3)庾信文章老更成。
第八节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1)魏晋文坛。 2)南朝美文的衍化。
3)《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第九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
1)小说的起源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2)志怪与志人。 3)《世说新语》。 习题三:
选择陶渊明的一些作品,解析其象征意义。 2.重点难点
1)重点: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典型意义。
2)难点: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理解,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3.基本要求
19
1)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各个文学阶段的概况。
2)理解建安到正始时期诗歌内容和风格变化的原因和表现,理解两晋诗风的总体特征及左思咏史诗的独特风格,理解南北朝民歌内容和风格上的各自特点,理解永明体和宫体诗对于诗歌发展的作用。
3)掌握“三曹”的文学成就,掌握陶渊明田园诗及典型意义,掌握谢灵运及其开创的山水诗派,掌握庾信“穷南北之胜”的艺术造诣,掌握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世说新语》的重要成就。
四、课程学时分配(以章节为单位)
学 时 分 配 教 学 内 容 讲课 总绪论 第一章 先秦文学 第二章 秦汉文学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合 计 2 20 17 20 59 实验 0 0 0 0 0 上机 0 0 0 0 0 讨论/习题 0 2 1 2 5 2 22 18 22 64 合 计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推荐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2版。 2)《中国文学作品选注》,袁行霈,中华书局,2007.6,第1版。 2.教学参考书:
1)《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文学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第1版。 2)《中国文学简史》,林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1版。 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第1版。 4)《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编,中华书局,1990,第1版。 5)《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编,中华书局,1962,第1版。 6)《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编,中华书局,1962,第1版。 7)《神话与诗》,闻一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1版。 8)《屈原和他的时代》,赵逵夫,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第1版。 9)《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1版。 10)《魏晋南北朝赋史》,程章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第1版。 11)《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第1版。 六、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教学法和讨论法。在重点作家作品的讲授
20
过程中组织讨论,让学生参与文学批评过程,将研究方法学以致用,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考核方式: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课。总成绩按平时成绩50%(考勤10%+作业20%+期中测验20%)+期末考试50%计算。学生需要阅读10本书,完成1万字读书笔记撰写,计入平时成绩。
修订人:
审核人: 21
修订日期:2011-12-03 审核日期:2011-12-03
中国文学史(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008829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史(二)/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I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64/4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部门:人文社科系 一、课程地位、目的和任务
课程地位: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旨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系统阐述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与规律,对重要文学现象加以评述,分析评价重点作家作品。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概况和线索,初步具备分析评价文学史现象和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以后从事文化工作和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中国文学史”与“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等课程互为基础。“中国文学史”所涉及文学发展规律的探寻、各朝各代文学现象的阐述以及作家作品的分析都离不开“古代汉语”和“文学概论”的知识和理论,“古代汉语”和“文学概论”以“中国文学史”的大量作品为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 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唐诗的特色以及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1)唐诗特色。
2)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唐诗产生的综合历史文化条件 1)开放的文化环境。 2)儒、释、道思想的交融。 第三节 唐诗的发展历程
22
初、盛、中、晚之说。
讨论一:唐代社会繁荣与文学自信的关系。 2.重点难点
1)重点:唐诗特色。 2)难点:繁荣原因。 3.基本要求
1)了解唐诗的成就。
2)理解唐诗取得巨大成就的内外因。 3)掌握唐诗的总体特色。
第一章 南北朝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隋代文学 1)统一国家的建立。 2)南北文学的合流。 第二节 陈子昂与初唐诗坛 1)从宫体诗到宫廷诗。 2)初唐四杰。
3)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第三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1)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2)张若虚、刘希夷对盛唐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 2.重点难点
1)重点:王勃、陈子昂和张若虚。 2)难点:唐诗风骨和玲珑兴象。 3.基本要求
1)了解初唐诗歌发展的历史。 2)理解唐诗风骨和意境说。
3)掌握《感遇》(兰若生春夏)、《登幽州台歌》和《春江花月夜》等篇目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二章 盛唐之音和两大诗人群体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王维等山水田园诗派诗人群体 1)“盛唐之音”的内涵。
23
2)王维的诗。 3)孟浩然的诗。
4)以王、孟为中心的其他诗人。 第二节 高适等边塞诗人群体 1)高适的诗。 2)岑参的诗。 3)王之涣等人的诗。 2.重点难点
1)重点: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诗人的诗歌特色。 2)难点:对诗歌风格的理解。 3.基本要求
1)了解两大诗人群体的概貌。 2)理解两大诗人群体的诗歌风格。
3)掌握《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夏日南亭怀辛大》和《渭川田家》、《山居秋暝》、《观猎》、《使至塞上》、《鹿柴》、《汉江临泛》、《燕歌行》、《封丘县》、《别董大》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西师出征》、《逢入京使》以及《登鹳雀楼》等篇目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章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1)李白的生平。 2)李白的思想与人格。 第二节 李白的绝句
1)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2)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3)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第三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1)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 2)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 3)李白歌行的价值。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1)主观色彩。 2)想象特色。
24
3)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第五节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1)李白的地位。 2)李白的影响。 2.重点难点
1)重点:李白诗的风格特征。 2)难点:李白的思想内涵。
讨论二:李白的浪漫豪情与精神超越。 3.基本要求
1)了解李白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理解李白的思想内涵。
3)通过对《蜀道难》、《行路难》(金樽清酒)、《将进酒》、《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长干行》、《峨嵋山月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庐山瀑布》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篇目的学习,掌握李白诗的内容和风格特点。
第四章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杜甫人生与社会现实 1)社会衰败和安史之乱。 2)杜甫坎坷的一生。 3)杜诗的诗史性质。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1)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2)以律诗写组诗。
3)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第三节 杜甫诗的艺术风格 1)沉郁顿挫。 2)萧散自然。
3)杜诗风格与处境、心境的关系。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1)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 2)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第五节 李白与杜甫之比较 1)遭遇之比较。
25
2)思想之比较。 3)风格之比较。 4)评价之比较。
讨论三:杜甫的悲悯之心与大爱情怀。 2.重点难点
1)重点:杜甫的代表作分析。 2)难点:杜甫的“忠君”思想内涵。 3.基本要求
1)了解杜甫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理解杜甫的儒家思想内涵。
3)通过《望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月夜》、《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和《江南逢李龟年》等篇目,掌握杜诗的沉郁顿挫和萧散自然的艺术风格。
第五章 中唐诗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历诗风
1)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2)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3)顾况与李益。
第二节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1)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2)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 3)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 4)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2.重点难点
1)重点:韩孟诗派诗风的开拓与转变。 2)难点:中唐诗坛“中兴”的原因。 3.基本要求
1)了解“大历十才子”。
2)理解中唐诗坛“中兴”的原因。
3)通过对韩愈的《山石》、《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寒地百姓吟》、《题李凝幽居》等篇目和刘、柳二人的《酬杨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予同迁见赠》、《秋词二首》、《竹枝词二首》、《南涧中题》、《江雪》和《渔翁》等篇目的学习,掌握韩孟诗派和刘、柳诗歌的不
26
同艺术特点。
第六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 1)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 2)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1)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主张。 2)讽谕诗与《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 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1)《长恨歌》与《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2)中唐诗人的交往之风和唱和诗高潮。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 1)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 2)闲适诗对后代的影响。
讨论四:白居易的人民性与杜甫的人民性之比较。 2.重点难点
1)重点: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内涵。 2)难点:语到平常是极致的涵义。 3.基本要求
1)了解“新乐府运动”。
2)理解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的内涵。
3)通过《长恨歌》、《钱塘湖春行》、《琵琶行》和《暮江吟》等篇目的学习,掌握白派诗人群体的诗歌特点。
第七章 古文运动与韩愈、柳宗元散文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倡导古文的理论 1)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 2)文体与文风的改革。 3)韩、柳的古文理论。
第二节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1)韩、柳散文的开拓。 2)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
27
3)柳宗元的杂文和山水游记。 2.重点难点
1)重点:韩愈、柳宗元散文名篇的介绍与欣赏。 2)难点: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技巧。 3.基本要求
1)了解唐代散文发展情况及其对于后来散文发展影响。 2)理解古文理论。
3)通过学习《师说》、《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种树郭橐驼传》和《永州八记》等名篇,掌握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技巧。
第八章 晚唐诗歌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商隐诗歌
1)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2)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3)凄艳浑融的风格。 第二节 杜枚与晚唐古咏史诗 1)杜牧的诗歌创作。 2)怀古咏史诗中的悲凉情绪。 第三节 苦吟诗人及其他 1)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
2)徘徊吟哦的心境与殚精竭虑的态度与方法。 2.重点难点
1)重点:李商隐、杜牧的代表作品的学习。 2)难点:晚唐诗歌的演变以及社会文化根源。 3.基本要求
1)了解晚唐诗歌发展、演变以及社会文化根源。 2)理解晚唐的社会背景与诗人情感变化的关系。
3)学习《赤壁》、《过华清宫绝句》、《泊秦淮》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锦瑟》、《安定城楼》、《登乐游原》、《马嵬》和《嫦娥》等篇目,重点掌握李商隐和杜牧两位诗人的诗歌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唐传奇及其嬗变
28
1)由发轫到高潮再到低潮的发展过程。 2)《李娃传》等作品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唐传奇的表现艺术 1)作意与虚构性。
2)情节结构、人物描写和修辞。 第三节 俗讲与变文 1)俗讲与讲经文。 2)转变与变文。 2.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传奇的表现艺术。 2)难点是唐传奇的表现艺术。 3.基本要求
1)了解唐传奇及其嬗变的概况。 2)理解唐传奇的作意与虚构性。
3)通过分析《李娃传》、《霍小玉传》等作品,掌握唐传奇的艺术特色。 第十章 词的初创与晚唐五代词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1)燕乐的兴起。 2)词的起源。 3)早期民间词。 4)早期文人词。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1)《花间集》的内容与风格。 2)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 第三节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1)冯延巳其人其词。 2)李煜其人其词。 3)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 2.重点难点
1)重点: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
2)难点:以温庭筠和李煜等为代表的婉约词风的形成特点。 3.基本要求
29
1)了解晚唐文体革新的社会文化根源。 2)理解婉约词风的形成特点。
3)分析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等词,《敦煌曲子词》,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忆江南》,温庭筠的《菩萨蛮》和韦庄《女冠子》、《虞美人》等作品,掌握不同诗人的不同词风特点。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 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宋诗的特色(“宋调”)以及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1)宋诗特色。 2)宋诗历史地位。
第二节 宋代诗、词产生的综合历史文化条件 1)高度繁荣的文化对诗文的影响。 2)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3)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4)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第三节 宋诗的发展历程
1)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2)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3)唐诗之外的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第四节 宋词的文体特点以及发展历程 1)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2)词境开拓的尝试。 3)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第五节 宋散文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1)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 2)古文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 3)风格的变化。 4)古文的普及。 2.重点难点
1)重点:宋代文学特色。 2)难点:宋诗的重理趣的转变。 3.基本要求
30
1)了解了解宋代文学(主要是诗词)的成就、特色以及创作环境。 2)理解宋词发展的动因和宋诗的重理趣的转变。 3)掌握宋代文学的总体发展特征。 第一章 北宋初年诗文革新运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1)王禹偁等人的散文。 2)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1)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 2)王禹偁诗中的新气息。 第三节 西昆体的盛衰 1)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2)西昆体的盛行。 3)西昆体衰微的原因。 2.重点难点
1)重点:复古思潮。 2)难点:西昆体的风格特点。 3.基本要求
1)了解宋初诗文承袭晚唐之风的基本情况。 2)理解宋初诗文革新的背景与针对性。 3)掌握白体诗人和西昆体的诗歌特色。 第二章 柳永和北宋词前期词风的演变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五代词的因革 1)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2)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第二节 柳永词的新变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2)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3)铺叙与白描。
4)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2.重点难点
31
1)重点是柳永的贡献与成就。
2)难点是词从晚唐五代以来的发展变化。 3.基本要求
1)了解词从晚唐五代以来的发展变化。 2)理解柳词新变的内外因。
3)通过讲授柳永《雨霖铃》、《八声甘州》和《望海潮》等词,掌握柳永在词上的贡献与取得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文 1)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 2)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3)欧阳修对西昆体的矫正。 4)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5)平易纡徐的文风。 第二节 王安石等人的诗文 1)王安石早期诗风的特点。 2)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 3)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4)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2.重点难点
1)重点:欧阳修及其诗文革新。 2)难点:文内载道的社会内涵。 3.基本要求
1)了解诗文革新的基本概况。 2)理解文内载道的社会内涵。
3)通过讲授欧阳修的《戏答元珍》、《五代史伶官传序》、《秋声赋》,王禹偁的《村行》、《待漏院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和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篇目,掌握宋文的总体特色。
第四章 苏轼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1)儒、道、禅的融合。
32
2)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1)自然与雄放。
2)歉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3)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4)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 5)辞赋和四六。 第三节 苏轼诗
1)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2)乐观旷达的精神。
3)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4)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5)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6)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第四节 苏轼词 1)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2)扩大功能与开拓词不达意境。 3)以诗为词的手法。 4)豪迈奔放的风格。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和影响 1)苏轼的意义。 2)苏轼周围的作家群。 3)后世文人心中的苏轼。 讨论五:苏轼的旷达与潇洒。 2.重点难点
1)重点:苏轼词的历史作用。
2)难点:苏轼的人生观对其诗词赋风格形成的影响。 3.基本要求
1)全面了解苏轼及其文化性格、文学创作。 2)理解苏轼“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人生态度。
3)通过讲授《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江城子》、《水调歌头》、《念奴娇》以及《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等篇目,掌握苏诗、苏词和苏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33
进而掌握“宋调”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清照
1)“别是一家”的词论。 2)女性情怀的全面展现。
3)清丽自然的语言与优美淡雅的意境。 第二节 朱敦儒等其他词人 1)朱敦儒的人生命运与词的创作。 2)张元干等词人。 3)李纲、岳飞等词人。
讨论六:谈谈你对苏轼进行词的改革和李清照坚守词的传统的看法。 2.重点难点
1)重点是李清照诗词的学习。 2)难点是对词“别是一家”的理解。 3.基本要求
1)了解婉约词的总体特征。 2)理解词“别是一家”的内涵。
3)讲授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如梦令》、《永遇乐》、《武陵春》和《乌江》等词,掌握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1)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2)入蜀前后的变化。
3)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4)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成就及影响 1)抗敌复国的主题。 2)隐逸情趣。 3)爱情诗。
4)平易晓畅中恢宏雄放气势。 5)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34
6)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第三节 杨万里、范成大的诗歌创作 1)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2)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讨论七:陆游的爱国与民族主义。 2.重点难点
1)重点是陆游诗的特点、成就及影响。
2)难点是两宋之际社会与政治的变化对于文学诗词的巨大影响。 3.基本要求
1)了解两宋之际社会与政治的变化。 2)理解陆游诗风形成的内外因。
3)通过讲授《关山月》、《书愤》、《钗头凤》、《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以及《卜算子》、《沈园二首》等诗词,掌握陆游诗的内容及总体艺术风格。
第七章 辛弃疾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1)英雄的才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2)“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3)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第二节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2)心灵世界的拓展。 3)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第三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 1)意象的转换。
2)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3)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第四节 辛派词人 1)辛派先驱张孝祥。 2)辛派中坚陆游。 3)与辛词相似的陈亮。 4)效辛体而自成一家的刘过。
讨论八:辛词的多样风格的形成与人生际遇之关系。
35
正在阅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防灾科技学院教务处06-02
离语微小说11-21
这个动作真难呀作文400字07-01
对高三学生说的话语02-06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剧本03-31
最美春光在故园作文500字06-21
工程量清单中暂估价处理方式04-28
1小时速记所有医考针灸急症05-24
整万数的认识03-1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防灾
- 语言文学
- 教务处
- 学院
- 专业
- 科技
- 浅谈智障儿童课堂沟通行为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名校必备2010年山东省普通高考试卷评析
- 铝板雨篷计算 - 图文
- 物流成本管理习题集
- 100%成功CPC客户端安装教程加证书备份教程
- 2008年度爱国卫生工作计划
- 人教版语文单元测试2:必修4第1单元检测(2)
- 2310切眼规程
- 搜集材料的重要性
- Concept HDL原理图设计
- 2012考研词汇口诀记忆法及熟词僻义
- 复习题
-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职教中心 农牧民的“黄埔军校”
- 五年级研究性学习上册教案
- 第四章 路面设计
- 江苏省扬州市2017届高三地理5月质量检测最后一模试题
- 病理生理学试题库-3酸碱平衡紊乱-韩敏
- 《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
- 《公司治理》讲义 第5讲: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
- 运杂费处理 SAP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