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参赛作品 张小玲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02 15: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秋天的相关诗文。 ②寻找秋天 4、教师课准备: ①准备有关秋天的图片、秋天诗句的内容。 ②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 二、 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 1、感知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意象。 3、学习诗歌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的意境。 2、分析重点语句,领会诗歌优美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培养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三、 教材分析 《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借助录音媒体,通过语音、声色、节奏,使诗歌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引导学生准确安排停顿、处理好重音、调控好速度、把握好语调,美读诗歌。通过美读,使学生心醉其音,心醉其情,入情、入境、会心,感受诗歌的意蕴、情感。 2.讨论点拨法。引导学生抓住全诗的关键性语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3.美点寻踪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赏读,探究诗歌的美点,激活学生的赏析品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引秋”: 播放秋的图片, http://www.http://www.wodefanwen.com//s?tn=sitehao123&bs=o???·?μ?×êá?&f=8&rsv_bp=1&wd=??ììμ?í???&inputT=10334 -同学们,你们刚刚看到的动画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季节(学生自由回答)?我们看到的动画只是表现了秋天一小部分魅力,而何其芳先生却通过他生动形象的诗句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秋天,让我们一起走他带来我们的秋天的世界。 二、多媒体出示课题,介绍作者。http://www.http://www.wodefanwen.com//s?word=o???·?μ?×êá?&tn=sitehao123&f=3 何其芳(1912—1977),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守旧的大家庭。他早期的作品如:《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与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 三、诵秋: 1.抽一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出示生字,让学生读准字音); 震落 zhan 丁丁 zhēng zhēng 镰刀 lián 肥硕 shuò 栖息 qī 鳊鱼 biān 乌桕 jiù 芦篷 p?ng 满载 zài 归泊 bó 寥阔 liáo 枯涸 h? 清洌 lia 梦寐 mai 2.学生互评(出示答案); 3.放朗读录音,http://www.http://www.wodefanwen.com//s?tn=sitehao123&bs=??ììμ?ê???&f=8&rsv_bp=1&wd=o???·???ììμ?àê?D&inputT=27868学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划分的停顿); 4.学生试读;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四、品秋 1、 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逐小节出示图片,每小节读一读,议一议。) ①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②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最喜欢的一幅图画。 参考: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2、自主赏析:

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出理由。 学生畅谈,教师归纳: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 例:◆优美语句赏析,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吗?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从听觉的角度,贴切传神地写出了幽谷的深、静。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形声兼具的画面。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使人满口生香,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视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把青鳊鱼比喻成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耐人寻味。 (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名作动,。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五、小节:(出示) (一)如何写景的? 1、每个小节采用总分的结构 2、语言清新、悠远、令人回味 3、紧扣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4、调动各种感官来描写。 5、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描写。 (二)概括本文的内容 (板书)

农家丰收图 清凉的露珠 触觉、视觉 霜晨归渔图 (人):撒网 归泊(活动) 牧女思恋图: 微妙的心理 感情:喜爱赞美 六、写秋: 1.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http://www.http://www.wodefanwen.com//s?word=??ììμ?ê???&tn=sitehao123&f=3 2请你选择一样能代表秋天特色的景物,用刚才归纳的方法描写一段话,抒发你对秋的感情。 我的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自己去观察秋天,描绘秋天,歌唱秋天,这样,整合成全新的语文大课堂,变单纯文本的语文学习为综合性课文学习。在教学时,我将诗歌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了。 教学后,我让学生再次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秋天。再搜集一下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文,比较古今写秋的不同,感悟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秋天之美。最后仿照本文的形式写上一两小节秋天的诗或写一篇赞美秋天的小练笔。充分让学生去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赞美的情怀。 同学们笔下的秋各不相同,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美,我想,这都是由于我们受到了何其芳诗歌的美的熏陶,才有了这么耐人寻味的秋天。“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更多的美吧 七、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陕西省 学校: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姓名:张小玲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电话:18992322145 电子邮件:1124017145qq.com 通讯地址: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邮编:716500 张小玲,女,1971年出生,毕业于陕西大荔师范学校,1991年7月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中学一级语文教师。白水县县委县政府、教育局先进教师。曾在《新语文》、《渭南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df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