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更新时间:2023-05-25 17:2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文分类号: F20 内部密级:

: 10183单位代码 : 09925017研究生学号

硕士学位论文

吉 林 大 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吉林大学

On The Economic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

作者姓名:徐 晗专 业:国民经济学导师姓名: 郑贵廷教授及职称

者徐晗

论文起止年月:2001年 1月至 2002年 5月

目 录

内容提要…………………………………………………………  1 

绪    论…………………………………………………………  1 

一、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1 

(一)德鲁克传奇式的经历是其目标管理理论产生的前提… 1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是德鲁 

克目标管理理论产生的基础…………………………… 2 

(三)美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是德鲁克目标管 

理理论产生的条件……………………………………… 2 

二、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渊源…………………………… 3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3 

(二)专门化理论……………………………………………… 4 

(三)y 理论…………………………………………………… 5 

(四)授权理论………………………………………………… 6 

(五)激励理论………………………………………………… 7 

三、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7 

(一)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 7 

(二)目标管理实施的先决条件………………………………10 

(三)目标管理的实施…………………………………………11 

四、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应用…………………………………16 

(一)在企业中的应用…………………………………………16 

(二)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的应用……………………………18 

五、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简单评价……………………………22 

(一)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特点……………………………22 

(二)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优点……………………………24 

(三)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弱点……………………………26 

结    论………………………………………………………… 27 

注    释………………………………………………………… 28 

参考文献………………………………………………………… 31 

论文摘要…………………………………………………………  1 

Abstract…………………………………………………………  5 

论文摘要

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管理水平极为重要。要充实市场经济的管理理论与经验,学习了解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一、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彼得 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又译为彼得 杜拉克),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管理学

家。德鲁克被公认为目标管理理论的创始人。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并对之不断加以完善。德鲁克传奇式的经历对他理论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并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结果。同时它也是美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

二、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渊源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开,为确立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奠定了基础。泰勒还提出,必须建立良好的管理目标,根据目标分工协作,这与目标管理的内容有好多相似之处。泰勒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同样根据例外原则,组织成员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上级只过问重大问题。

(二)专门化理论

专门化理论为制定标准和目标提供了条件。目标管理理论是在专门化理论的基础上产生,这就要求组织的总目标必须分解为各部门的分目标,构成一个目标体系才能实现管理的高效率。

(三)y理论

麦格雷戈认为y理论是关于人性和人类动机的更恰当的假设。人是“社会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愿意有所成就。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要求以y理论看待组织成员,实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

(四)授权理论

所谓授权是上级把一定的决策权力授予部属以利任务的完成。目标制定后,就必须授予下属适当的权力,否则难以完成任务。因此授权是提高目标管理效果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目标管理就是授权的一种形式。

(五)激励理论

实行目标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激励理论是目标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目标管理理论根据人的需要制定目标,并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去实现组织目标。

三、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

1、目标。德鲁克认为目标是企业的基本战略。我们可以把组织的目标概括为“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2、目标管理。德鲁克指出“所谓目标管理就是管理‘目标’,也是依据目标进行的‘管理’。”德鲁克强调的是企业中的目标管理,但是他指出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机关同样需要目标管理。政府要取得绩效,必须根据目标进行管理。总的来看,所谓目标管理就是一个组织的上级和下级管理人员共同制定一系列目标,该目标应同每个人的工作成果相联系,通过确立目标,规定他的主要职责范围,并用这些目标作为经营一个组织和评价每一个成员的标准。

目标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

(2)强调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3)促使下放权力。(4)注重成果的管理。

(二)目标管理实施的先决条件

1、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2、下级人员的参加。3、有充分的信息交流。4、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5、对为实现目标而勇于承担风险的组织成员予以保护和激励。6、对组织成员有信心。

(三)目标管理的实施

概括地说,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包括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和对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三个阶段。这又 可分为七个步骤:(1)、对参加者的准备工作。(2)、由高层领导制定战略目标。(3)、由各级管理人员制定试探性的策略目标(4)、上级和下级之间相互影响;对各种建议的反映。(5)、对各项目标和评价标准达成协议。(6)、在一般监督下为

实现目标而进行过程管理。(7)、对达到的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四、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应用。

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在世界上已广为应用。先是在美国企业和政府中广泛使用,后来日本和西欧也相继引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厂企业、政府等组织都有不少成功使用目标管理理论的范例。

(一)在企业中的应用

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能促进企业的繁荣和发展,我国很多企业采用目标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以某机床厂的目标管理为例,来说明目标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二)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的应用

目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最初在企业中推广,而后又在政府机构中广泛地应用。我国不少政府部门采用了目标管理理论,这对于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本文以河南省政府部门的目标管理工作为例,来说明目标管理理论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的应用。

五、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简单评价

(一)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特点

1、面向未来的管理。2、系统整体的管理。3、重视成果的管理。4、重视人的管理。

(二)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优点

1、提高管理水平。2、弄清组织结构。3、促使人们去承担完成任务的责任。4、有助于开展有效的控制活动。

(三)目标管理理论的弱点

1、很难认清它的基本原理。2、不能及时把指导方针告诉目标制定者。3、过于强调短期目标。4、其他一些缺点。

综上所述,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是一种比较具体细致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它具有能提高管理水平等许多优点,也存在不够灵活等缺点。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在企业、政府得以广泛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应对之加以深入的研究,并根据我国国情特点创造性地加以应用,使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Abstract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s being built in our countr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heighten the standard of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rich the theory and experience of management in market economy, it is a better choice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Drucker’s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MBO).

Drucker is a famous American managerialist in present age. He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er of the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Drucker posed the conception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in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and perfected it constantly. The creation of Drucker’s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is a result of modern management theory’s development and modern production. It is also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development in American.

Drucker’s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er theory. It mainly absorbed the content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ory and behavior science theory.

(1) Taylor’s 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ory. Taylor advocated the division of the plan and the performance. It makes a base for the settlement of plan and performance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Taylor put forward that good objective of management should be set up and farm-out by objective. There are the same contents as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Taylor carried out exception principle in management of organ. In course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organ’s numbers execute self-management and self-control too. Superiors only control important problems according to exception principle. (2) Specialization theory. It provides the conditions for the drafting of standard and objective. Theory of MBO is based on the specialization theory. It demands that the total objective of the organ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e individual objective. And it forms a system of objectives to realize the high efficiency of management. (3) Y-theory. McGregor deemed that it was a suitable hypothesis on human’s motives. Y-theory regards human as “social human”. It considers that the influence of positive factor of human is social factor and mental factor besides material conditions. Drucker’s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request to treat member according to Y-theory and carry out self-management and self-control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members’ potential force. (4) Delegation theory. It is the theory that superiors give subordinates some decision-making power in order to perform the task. After the objective having been made out,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subordinates appropriate power otherwise could not accomplish the aim of self-management and self-control. So the delegation is the key to heighten the result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In certain sense, Drucker’s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is the form of the delegation. (5) Stimulation theory. It sets up some appropriate objective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human in order to urge a person’s motive of realizing objectives. Under the guide of the motive, people perform the behavior of objectives to fulfill the objective and to meet the demand. Drucker’s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is based on this theory. It sets up objective according to people’s demand and combines the objective of the organ with personal objective in order to guide people’s behavior to accomplish integrate objective.

Drucker’s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mainly embraces follow basic contents:

(1)The basic conception of MBO. Drucker thinks that the objective is strategy of the enterprise. To sum up, the objective is the standard or condition to accomplish in certain time and space. Drucker considers that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is not only management of objective but also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Specially to say, Drucker’s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is that superiors and subordinates draw up a series of objectives which are linked with the result. It prescribes their main duty by objectives and thinks of these objectives as the standards that run an organ and evaluate every member. We can understand the conception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from follow aspects: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is the form of participation management; stress self-management and self-control; urge to transfer power to low level; play stress on management of result. (2) The precondition of carrying out of MBO: positive participation of superiors; participation of subordinates; ample interchange of information; the control on the means of accomplishing the objective; protect and encourage the member who dare to undertake risk; trust in member of organ. (3)The execution of MBO. Drucker think that MBO embraced three stages: Draw up objectives; Carry out objectives; Examine and evaluate the result.

The implement of Drucker’s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Drucker’s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world.(1) The implement in the

enterprise. Drucker point out that MBO can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enterprise. The article illustrates it by the example of MBO in certain machine-tool plant. (2)The implement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organ included government have many objectives. These objectives are fairly vague, which lead to worse result of government. Drucker considers that In order to gain better result MBO should be used in the government the same. There are many governmental sector in which MBO have been used in our country. For example, the MBO of governmental sector in HeBei province. This has made a good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work and the style of government.

A simple comment on Drucker’s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1) Traits of Drucker’s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The management faces the future; the management as a systematic whole; Pay attention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resul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2)Virtues of Drucker’s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Heighten the level of the management; Gain a clear idea of organic structure; Urge people to undertake the duty of accomplishing the task; Contribute to launching effective control. (3) weaknesses of Drucker’s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Hard to recognize its basic principle; can’t tell the drafter guide principle; Stress short-time objective too much; other weaknesses.

In a word, Drucker’s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is a kind of more concrete and more painstaking theory of management.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enterprise and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Drucker’s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has not only virtues but also weaknesses. We should research it deeply so as to serve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modernization in China.

内容提要

本文系统论述了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首先介绍了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指出它是现代管理理论和美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接着分析了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专门化理论、y理论、授权理论、激励理论的理论渊源关系。再次系统阐述了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主要包括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目标管理理论实施的先决条件以及目标管理理论的实施过程。同时还介绍了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在企业和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的应用。最后对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特点、优点和弱点作了客观的评价,以使我们能准确地理解和应用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

绪 论

管理处在一切领域中。马克思说过:“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i随着人类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管理问题也越来越重要。许多有识之士认为科学、技术、管理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德鲁克指出:“管理的出现是……社会历史上起轴心作用的事件……也许是,只要西方文明存在下去。管理将继续是一种根本的主导的制度……”ii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管理水平极为重要。我国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管理水平的落后。

学习管理学家的管理理论,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途径之一。朱镕基同志曾讲过:“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也是兴国之道。”iii彼得 德鲁克是当代最负盛名的管理学家,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在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中,有现代管理的丰富理论与经验,这些是市场经济环境中所共有的。虽然这些管理理论与经验主要产生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而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是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但这决不妨碍我们去学习借鉴市场经济中具有普遍性的管理理论与经验。

要充实市场经济的管理理论与经验,提高公共行政管理水平,学习了解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是一个较好的选择。目标管理理论是一种现代管理理论,德鲁克被公认为目标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在世界上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已广为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从八十年代以来,引进了目标管理理论,并在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德鲁克毕竟是一个西方学者,他对共产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有很深的偏见,他的理论主要产生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对此我们必须加以批判性的吸收。学习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不能囫囵吞枣、照单全收,而要使之中国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当然这必须建立在对他的理论系统的了解和正确的评价上。

一、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彼得 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又译为彼得 杜拉克),是当代美国的管理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他是现代西方经验主义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一)德鲁克传奇式的经历是其目标管理理论产生的前提

德鲁克1909年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贵族家庭,先后在奥地利和美国接

受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1942—1949年间,他在美国本宁顿学院担任政治学和哲学教授。1950—1972年,他在纽约大学工商研究所担任管理学教授。从1971年起,他在克莱蒙特研究生院担任社会科学克拉克讲座教授。此外,他还担任过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政府的顾问,并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等多家著名大型企业的顾问。他特殊的家庭背景,传奇似的经历,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才思,使其在政治、社会、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都留下了精辟的见解和耐人寻味的启示。管理学更是德鲁克一生耕耘的主要园地。作为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在管理学的诸多方面都做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贡献。德鲁克传奇式的经历对他的理论的形成影响很大。他从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和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经验加以概括和理论化,给从事企业和公共管理实践工作和研究的人们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建议。德鲁克在管理的职能、经验和目标管理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在目标管理方面,大家一致公认他为目标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他在1954年《管理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目标管理概念后,对之不断加以完善。目标管理“已成为当代管理的主导概念”,管理理论作者约翰 J 塔兰如是说,“许多人也认为,它是德鲁克所发明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概念”。iv德鲁克著述颇丰,有《管理的实践》和《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等多部管理学界奉为圭臬的经典著作。目标管理理论在其中都有所论及。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是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产生的基础

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现代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并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结果。关于管理的思想由来已久,但在西方发展为系统的管理理论,则是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这时系统论、信息论等具有方法论功能的理论为管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日益复杂的管理实践也向管理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新的管理理论大量涌现。现代许多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都是积前人之大成而发展起来的。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同样是在一些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主要有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泰勒等人的科学管理理论,虽然广泛流传,曾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泰勒制使工人的劳动变得紧张而单调,只注重生产,使工人不得不整天在机器旁边疲于奔命,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给垄断阶级带来了威胁。他们极力谋求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企图缓和劳资矛盾,获取更大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著名的霍桑实验,产生了以梅奥等人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等行为

科学理论。梅奥等人认为,要提高生产率,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必须重视人性,把工人当作人而不是机器看待。然而人际关系学说等行为科学理论纠枉过正,过于强调人性,忽视了组织管理工作。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正是在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来的。这一理论融和了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的长处。在指导思想上吸收了行为科学理论,在管理方法上继承了科学管理的原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既讲究科学的分工、协作和工作效率,又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其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努力实现各自的目标。

(三)美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是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产生的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生产力方面来看,当时的美国社会化大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激烈竞争的严峻局面。企业急需提高竞争能力,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由于垄断阶级的残酷剥削,工人不断斗争,劳资矛盾更加尖锐。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其生产经营目的,最主要的是千方百计地使职工能自觉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实现企业的预期结果而努力奋斗。不靠强制而靠自觉,这远非以往传统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所能奏效的。而当时在一般企业里,组织不够合理,管理混乱,工作效率不高,影响企业职工能力的发挥。这就需要一种能使职工自觉积极地发挥自己潜能的理论,于是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便应运而生了。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的主要贡献是它能使我们以通过自我控制管理取代通过统治进行管理。”v

二、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渊源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往往是在前人的管理理论和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也是如此,正如前面谈到的,它主要吸收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而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具体的说,主要渊源于以下理论: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有:时间和动作研究;任务管理;作业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分工协调。德鲁克指出“今天,我们能够认真地,并且意有所指地谈论按目标管理,这要归功于泰勒发现计划是工作的单独的一部分,以及他强调计划的一个直接结果。”vi泰勒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

能与执行职能,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他把计划职能归于企业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来承担。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现场的工人和工头从事执行的职能。计划主要包括选择任务和目标,目标是计划的重要手段。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开,为确立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奠定了基础。泰勒还提出,必须建立良好的管理目标,根据目标分工协作,这与目标管理的内容有好多相似之处。泰勒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处理,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同样主要是由组织中的一般成员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上级只是根据例外原则对重大问题过问和监督。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继承了泰勒科学管理理论重视工作的优点,改正了它忽视人性的缺点,既关心人又关心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

(二)专门化理论

专门化理论是指为使一个组织的管理工作协调,并取得成效,必须在实现总目标中,按专业化原则,进行职能划分或专业归类,功能专一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有人认为‘目标管理’是‘人群关系’(或称‘人性论’)学说的产物,事实上这种直接的认定太肤浅,因为目标管理是实施‘授权’理论,不仅基于‘人性论’,同时也是基于‘专门化’的‘机械效率论’”。vii 20世纪的早期“科学管理”派人士一直以为要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成效必须实行工作专门化,使每一个人专注于某一狭小范围内的工作。他们认为专门化可以增加工作熟练程度,充分发挥各人的天赋和特长,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专门化,就得把一系列的工作划分成不同的范围,由不同的人负责,然后综合起来,所以,“专门化”、“分工”与“合作”成为一个事物的两面,因此要专门化必须分工,但要求一件事情完成,则必须将各个专门化的人合并起来。德鲁克强调:“工作必须专门化。任何一项工作,必然都是具体而特定的。”viii为了把工作划分成最理想的分工与专门化范围,必须重视工作的研究,这就导致一些工业工程技术的产生和机械化生产的推广。虽然专门化理论机械地追求效率,但是特别重视管理的成效,这一点与目标管理理论重视成果的管理有相似之处。专门化为制定标准和目标提供了条件,目标管理理论是在专门化理论的基础上产生,这就要求组织的总目标必须分解为各部门的分目标,构成一个目标体系才能实现管理的高效率。专门化理论被用来实现经营成效之后,许多“科学管理”派的早期人士就偏重于如何改进工作的实体环境及方法,以求成效提高之道。新的“人际关系”派人士则认为重视人性面才是提高管理成效的最佳途径,然而他们又忽视了组织管理工作。这就促进了既重视

“专门化”又重视人性的目标管理理论的产生。

(三)y理论

管理的根本问题在于管理者对人性的认识。它是一切管理理论和方法依以建立的基础。不同的人性假设必然引申出不同的管理理论。麦格雷戈认为y理论是关于人性和人类动机的更恰当的假设。1、一般人并非天性好逸恶劳。2、来自外界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人在自己承诺和参与决定的目标和工作中,能进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3、人致力于实现自己参与的目标是同达成目标的报酬相联系的,其中最主要的报酬不是金钱,而是自主、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正是这种满足,能促使人们努力达成组织目标。4、缺乏进取心,逃避责任和过分强调安全都不是人的天性,而是过去的经验造成的结果。5、在解决组织的困难方面,大多数人都有相当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6、在现代工业社会条件下,一般人的智力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发挥,管理的责任就在于把人的智力潜能全部地发挥出来。麦格雷戈把y理论看作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结合,认为它能使组织的成员在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从y理论的内容可以看出,正是在y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目标管理理论。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德鲁克对此持反对意见:“我们还知道,以前所作的那种认为工人好逸恶劳的假设是不正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在精神上和心理上有工作的必要性,而且人们还想在某些事情上有所作为。”ix目标管理则把人视为“社会人”,认为人不只是为面包而生存,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同时它还意味着将人力资源作为不同于任何一种其他资源的因素来考虑”x,特别是知识工作者:“他还需要有机遇,需要有成就,希望自己能尽到了职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xi 从y理论“社会人”的假设出发,目标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对下级采取信任型的管理措施,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实行“参与管理”,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参加工作目标及其实现方法的研究和讨论,以提高他们对总目标的知情度,加强责任感,以便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管理人员的任务在于发挥他们的工作潜力,并把他们的智慧发掘出来。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假设人们是愿意承担责任的,愿意作出贡献的,愿意有所成就的。这是一个大胆的假设。”xii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要求以y理论看待组织成员。

(四)授权理论

所谓授权是上级把因组织上的职位所得到的一定决策权力分授给部属,以利任务的完成。上级把使用人、财、物等权力分给部属时,其目的是要部属帮助他完成该职位上应尽的责任,因为他本人精力及时间都属有限,同时上级的授权还能鼓励下级主动向上奋进。在目标管理中,如果目标订出后,上级不能根据目标需要,授予下级部门或个人以相应的权力,那么自然不能达到“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的目的,即使再有能力的下级也难以顺利完成既定的目标。因此授权是提高目标管理效果的关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目标管理就是授权的一种形式。按照这种管理方法,各级管理人员在一定期限内都应有集体和个人的工作目标。目标制定后,上级即根据目标内容对下级授予包括用人、用钱、对外交涉等权力,使下级能运用这些权力尽力完成所定的目标。上级只用目标管理下级,在期限内或期限后,用这些目标对下级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xiii为实施授权的理论,就要以目标作为一切管理部属行为的中心。在要求部属在某段时期内完成某种程度的成就之前,必须设定目标作为将来行动方向、速度及配合准则。这样,既可让部属了解上级要求的程度,而利于“自我控制”,又可使上级知道到底曾经要求部属作到何种程度,以利事后的纠正及奖惩标准的确定。授权必须根据目标的需要,无目标的授权会因权力分散而以无效告终。授权后,领导应充分相信下属部门和个人,放手让他们工作,不应多加干涉,但仍需进行检查帮助,加强总体协调和过程管理。下级在接受权力以后,要根据目标需要,充分合理地使用上级赋予的权力,正确及时处理目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重大问题应及时主动地向上级报告。

(五)激励理论

人既是管理的主要对象,又是管理的动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提高管理绩效的根本途径。因而对人的激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实行目标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激励理论是目标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行为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具有因果性、目的性、持久性、可变性。人的行为总是由某种动机支配的,这种动机又是由某种需要引起的。行为的趋向是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激励过程说明,当人们有了某种需要时,就会产生某种动机,支配其行为向着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

努力。激励过程是从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出发,设置适当的目标,以激发人们实现目标的动机,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进而实现目标,满足需要。再根据新的需要设置新的目标,再去激发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这样逐步奔向更高的目标。目标管理就是遵循这一原理,根据人们的需要设置目标,使组织目标和个人需要尽可能结合,以激发动机,引导人们的行为,去完成组织的整体目标。

三、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

1、目标。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是德鲁克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强调:“任何一个其业绩和结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兴旺有着直接的和举足轻重影响的领域都需要有目标”xiv,并且提出“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xv目标管理,简言之就是“通过目标进行管理”xvi,也就是说各项管理活动是围绕目标进行的。因而只有明确目标的含义,才能正确理解目标管理的实质。“目标”有诸如任务、目的、标的等含义。德鲁克阐述了目标的内涵:“各项目标必须从‘我们的企业是什么,它将会是什么,它应该是什么’引导出来。它们不是一种抽象,而是行动的承诺借以实现企业的使命;它们也是一种用以衡量工作成绩的标准。换句话说,目标是企业的基本战略。”xvii在这里德鲁克指的是企业的目标,考虑到目标管理不仅局限于企业,我们可以把组织的目标概括为“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xviii。

德鲁克认为:“目标必须是作业性的,即必须能够转化为具体的小目标和具体的工作安排;目标必须使各种资源和努力集中起来;必须有多种目标而不是一个唯一的目标;在有关企业生存的各个领域都需要有目标。他认为在以下八个关键领域需要有目标:市场推销、创新、人员组织、财务资源、物质资源、生产率、社会责任、利润要求。”xix至于怎样衡量目标,德鲁克指出“这些关键领域内的目标应能使我们做五件事:用几句概括性的陈述来组织和解释全部的企业现象;在实践中检验这些陈述;预测行为;在制定决策时评价决策的正确性;能使从事实际经营的企业人士分析他们自己的经验,并由此提高他们的经营业绩。”xx当然这主要指企业,而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机关往往有好多目标,没有明确单一的目标,目标管理尤为必要。目标必须清晰、公开,并且反复强调。同时“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xxi德鲁克认为:组织中的目标可分为战略性目标、策略性目标以及方案和任务,它们分别

由组织中的各级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来制定。

2、目标管理。一般说来,“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xxii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专门赋予资源以生产力的一种社会

xxiii机制。”德鲁克指出“所谓目标管理就是管理‘目标’,也是依据目标进行的‘管理’”。xxiv在德鲁克看来,目标管理包括“目标”和“管理”两方面:(1)目标的五个任务:找到真实具体的目标;目标与战略顺序;分配资源;准确的测评法。(2)管理的五个成果:理解;自觉与自主;人事观念、决策的改变;组织结构的改革;行动决定。具体地说:“企业的运作要求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整个企业的目标为导向,尤其是每个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必须注重于企业整体的成功。人们期望企业管理人员创造的业绩必须衍生于企业的业绩目标。他的成就必须根据这些成就对企业的成功所作的贡献来衡量。管理人员必须知道和懂得,就绩效而言,企业的目标对他的要求是什么。他的上司必须知道,要求和期待这位管理人员所作的贡献是什么,并且据此对他作相应的评价。”xxv德鲁克认为:“每个管理人员,从‘大老板’到工段长或主任办事员,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些目标应该规定,每个管理人员自己所管辖的单位必须创造的业绩是什么,应该规定管理人员和他的单位为了帮助其他单位实现他们的目标而应该做出的贡献是什么。最后,这些目标应该讲清楚,管理人员能够期望从其他单位得到什么帮助来实现他自己的目标。”xxvi德鲁克强调的是企业中的目标管理,但是他指出包括政府的公共机关同样需要目标管理。政府要取得绩效,必须根据目标进行管理。总的来看,所谓目标管理就是一个组织的上级和下级管理人员共同制定一系列目标,该目标应同每个人的工作成果相联系,通过确立目标,规定他的主要职责范围,并用这些目标作为经营一个组织和评价每一个成员的标准。

目标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即由上级和下级在一起共同确定目标。首先确定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逐级展开,通过上下协商,制定出各部门直至每个员工的目标。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使组织内人人有目标,每个人都参与进来。

(2)强调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大力倡导目标管理的德鲁克认为,员工是愿意负责的,也愿意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如果人们控制的对象是一个社会组织中的人,则人们应控制的是行为的动机,而不应是行为本身,也就是说必须以对动机的控制达到对行为的控制。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

制性的管理”,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成果,这种自我控制可以成为更强大的动力,推动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工作做好,而不仅仅是应付了事。

(3)促使下放权力。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是组织的基本矛盾之一。唯恐失去控制是阻碍大胆授权的主要原因之一。推行目标管理理论有助于协调这一对矛盾,合理地授权,促使权力下放,有助于在保持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下级人员的积极性。

(4)注重成果的管理。目标管理非常强调成果,注重目标的实现,重视成果的评定,因此也叫做成果管理。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评价员工的表现,往往容易根据印象、本人的思想和对某些问题的态度等定性因素来评价。实行目标管理后,由于有了一套完善的目标考核体系,从而能够按员工的实际贡献大小如实地评价一个人。可以通过一些量化的标准来考核人员,所以目标管理特别重视成果的管理。

(二)目标管理实施的先决条件

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需要投入巨大的努力和采取特殊的手段。因为在企业中,管理人员不会自动将自己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相反,由于企业的基本性质所致,企业含有三种强大的误导因素:大部分管理人员的专门的工作、等级制的管理结构、各种管理层次在观点和工作上的差异以及由之而产生的隔阂。”xxvii目标管理要取得成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组织的最高行政领导和其他高层领导人员必须积极参加制定和执行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高级策略目标。目标管理的重点对象是高层的管理人员,因为他们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程度高,所以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十分重要。

2、下级人员的参加。即吸引组织中的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工作人员参加制定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这样可以对组织成员起到激励作用,并且能够有效地改善组织内的人际关系。

3、有充分的信息交流。正确有效地制定目标,必然要求具有充分而精确的情报资料作为信息基础。“在各个单位的全体管理人员中间必须有一种‘思想交流’,只有当每个应作贡献的管理人员想明白单位的目标是什么时,才能做到这一点。”xxviii组织中的各级管理人员如果不了解其高层领导者制定的目标,就很难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目标,也不能有效地把个人目标同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4、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要使目标管理取得成功,一个管理人员应对人、财、物等这些实现目标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权,否则,即便是目标制定得再好,

也不能影响管理行为并取得成果。

5、对为实现目标而勇于承担风险的组织成员予以保护和激励。过去评价组织成员的依据往往是看其所做的工作,至于是否达到一定的目标,组织成员并不承担什么责任,而目标管理则要求每一个组织成员要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承担责任,进而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对于那些勇于为实现目标而承担风险的组织成员必须给予必要的激励和保护,这样能鼓励更多人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6、对组织成员有信心。目标管理要求:相信广大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以y理论的观点来看待组织成员。正如前面所说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渊源之一便是y理论。这一人性假设要求相信组织成员能够制定目标并且能承担实现目标的责任,相信人的本性愿意承担责任,能够自治,愿意上进和发展。只有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都能在态度上适应目标管理的要求,目标管理才能取得成功。

(三)目标管理的实施

至于目标管理的实施,“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包括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和对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三个阶段”。xxix

1、 制定目标

这包括确定组织的整体目标和下属人员的分目标。

(1)确定组织的整体目标

如何确立管理人员的目标?德鲁克指出:“根据定义,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责是要让他的部门对上面更大的部门乃至对整个企业作出贡献。他的工作目标是向上负责而不是向下负责。这也就是说,管理人员管辖的范围往往只是某个更大单位的一部分。为确保更大单位工作的成功,管理人员必须要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然而,恰恰就是这份必须要作出的贡献,才是确定管理人员工作目标的依据。”xxx

组织的目标体系是由组织整体目标和各个管理层次的子目标构成一个的目标网。组织内各个子目标是组织整体目标的具体形式,它受组织整体目标的指导。正如德鲁克所说:“一个子公司总经理的目标应该根据他的子公司必须为母公司的目标的实现所作贡献来确定。”xxxi因此,实施目标管理需要首先确立组织的整体目标。组织内部最高管理层应负责确立组织的整体目标。组织的整体目标在时间形式上既可以是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也可以是短期或年度目标。在目标管理模式的应用实践中,尤以年度目标为最多,但也已出现了将组织的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纳入目标管理中去的趋势。

组织最高管理层所确立的组织整体目标,可以分为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两大类。数量目标是指那些量化的,可考核的目标,如某公司在某年的利润目标为二千万美元。而质量目标是指那些不适宜用数量表示的目标。一般来讲,较高层的管理者要比中低层管理者面临更多的质量目标。但是,目标管理的实施要求所确定的目标必须具有可考核性,否则将难以作到目标的分解,不便于将目标落实到个人。因此,高层管理者在确定组织整体目标时,对于那些质量指标所表示的目标,应尽可能详细说明其特点或强调其各个组成部分应完成的日期,使之具有可考核性。明确的目标应该是这样,例如,提高质量使退货率低于销售额的1%。

在确定组织整体目标时,高层管理者还应注意他们所确定的组织整体目标应留有修改和调整的余地。因为大多数高层管理者在同其下属一起拟订各个子目标的过程中,还会发现他们在确定组织整体目标时没有考虑而须加以考虑的因素。也就是说,组织整体目标是一个初步性、粗略的目标,待到组织内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将一整套可考核的总目标都拟订出来之后,还需对这些暂定的组织整体目标进行修正和调整。

(2)确定下属人员的工作目标

组织整体目标确定出来之后,就需围绕这一目标将其展开。组织目标的展开分为纵向展开和横向展开。纵向展开是指将组织的整体目标在组织的内部的各个管理层之间层层展开,这就要通过正确的授权来完成。各个管理层都应有各自相应的目标,下级管理层的目标应体现上一级管理层目标的要求,并与之协调配合。组织目标的层层展开体现了组织内部纵向之间的有机联系,使组织内部纵向各个层次在组织整体目标之下,统一起来,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目标体系。不仅如此,组织整体目标在横向管理层展开之后,这种具体落实目标的过程,体现了组织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体现了组织内各个部门或单位的子目标之间的相互协调。横向分解后的分目标是处于同一层次的,是实现上级目标的不同手段。通过将组织整体目标纵向层层展开和横向具体落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就使得组织内部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将组织的整体目标层层展开和具体落实的过程,就是确定下属人员的工作目标的过程。但展开到各个管理层和落实到各个部门或单位的目标并不是由高层管理者事先制定出来的,这些目标作为下属人员的工作目标,它是由高层管理者与其下属共同制定的。因此,在组织目标的展开和落实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下属人员的工作目标,而这也正是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每个管理人员自己提出和

确立本单位的目标。当然,高层管理人员必须保留同意或否定这些目标的权力。但是,这些目标的提出是管理人员职责的一部分,无疑,这是他的首要职责。这也意味着每个管理人员,作为上级单位的一部分,应该负责地参与上级单位的目标的制定工作。”xxxii一般地说,组织内较高层次的管理者在确定了属于本管理层的目标之后,通常是先把初步设想的,认为是切实可行的目标告诉给下属人员,然后征求他们的意见。在确定下属人员的目标过程中,上一级管理者的作用主要是为下属人员执行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矛盾,而具体地确定目标的工作应由下属人员自己完成。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是要求将下属人员的个人需要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这就是说,应鼓励下属人员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而不能由上级管理者随意武断地为其下属规定目标。在下属人员自己确定的工作目标中,由于体现了他的个人需要,这可以使目标容易被下属人员接受,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也信守自己的目标,能够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主张下属人员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并不意味着他这个目标可以随意确定,他必须以组织目标的实施为中心,对于下属人员自己确定的工作目标,还必须由较高层管理者审核和批准,这体现了上下级之间共同制定目标的意图。总之,通过将组织的整体目标层层展开和具体落实以及正确确定下属人员的工作目标,就形成了组织目标体系。目标管理要求“将系统内各级管理都纳入目标制定过程,每个管理者都与他的下属一起制定目标及达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xxxiii

2、实现目标

形成了组织的目标体系后,为了使组织目标得以实现,还需做好目标实施所需的各项准备工作。“管理者需在组织内部确定并协调对各种资源的需要量,将组织可支配的各种资源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xxxiv同时在一般监督下为实现目标而进行过程管理。与以往的传统管理方法不同,这种过程管理主要是由组织中的一般成员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上级只是根据例外原则对重大问题过问和监督,并对他们加以支持和诱导,鼓励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实现其目标而努力。由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和各级管理的策略目标是以整个组织的战略目标为依据的,所以当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和各级管理的策略目标都实现时,组织的战略目标也就实现了。

3、对成果的检查和评价

“为了能够控制他自己的表现,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知道他的目标是什么,而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d5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