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福特政府的中东石油政策

更新时间:2023-06-02 18:3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尼克松--福特政府的中东石油政策

姓名:张娟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世界史

指导教师:刘波

2011-05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尼克松—福特政府时期,美国石油公司退出石油上游领域后,美国如何通过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重新控制中东石油资源,由此反映出石油与国家经济、外交、政治等方面的关系。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尼克松政府以前美国与中东的石油关系。尼克松政府以前,“七姊妹”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也凭借“七姊妹”中的五家美资石油公司建立了其在中东的石油霸权地位。这段时期,美国的中东石油政策主要是政府运用外交手段,支持石油公司与英法等国争夺中东产油国的石油租让权,并确保美国石油公司在中东地区石油租让权的稳定。

第二部分:尼克松政府初期的中东石油政策。尼克松上台执政初期,美国主要通过实施“双柱政策”来确保对海湾石油的控制。但是美国实施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促使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第三部分:尼克松—福特政府对中东石油政策的调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石油公司退出中东石油上游业务,美国开始以国家实体的身份直接实施中东石油政策。总体来说,美国对中东产油国实施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企图重新控制中东石油。一方面,美国为了缓和与阿拉伯产油国之间的关系,积极促进阿以进行和谈,并且与中东产油国发展特殊关系;另一方面,美国通过组织国际能源机构与欧佩克进行对抗。

第四部分:石油危机后美国中东石油政策的成效及制约因素。石油危机后,尼克松—福特政府调整后的新中东石油政策被后来的历届政府所继续,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这些政策自身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实施。

关键词:尼克松—福特政府,石油危机,中东,石油政策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how the United States adjusted its foreign policy to control the Middle East oil again when the American oil corporation withdrew from the Middle East oil upper reaches during the Nixon and Ford administration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oil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diplomacy as well as the politics and so on.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 Part One,I would like to review the oil rel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iddle East before Nixon assumes the reins of government.Before Nixon assumes the reins of government,“Seven Sisters”controled the international oil market.American established the oil dominance in Middle East by which relied on the five American oil coporations of the “Seven Sisters”.The United States not only supported the oil corportion to fight for the oil renting right of Middle East oil-production countries with Britain and France,but also helped that the American oil corporation can safeguard the stability of oil renting right in Middle East.

Part Two discussed the American oil policy in the Middle East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In the beginning of Nixon administration ,American maily relied on the “twin pillar policy” to control the Gulf oil .But the United States was partrial to Israel,which forced the oil-production countries in the Arabic world to use “oil weapon”and resulted in the first oil crisis finally.

Part Three discussed that Nixon and Ford administrations adjusted its oil policy in Middle East.After the first oil crisis,American administration implemented oil policy in the Middle East directly when the oil corporation withdrew from the oil upper reaches in the Middle East.In a word,American developed the carrot and the stick strategy to control the Middle East oil again.On the one hand,in order to relax the nervous relations between American and the Arabian oil-production countries, American reconcile the conflict between Arabia and Israel ,and negotiate special relations with the oil-production coutries in the Middle East. On the other hand,American organized the IEA to rival with the OPEC.

Part Four analyzed the effects and restrictions of the American new oil policy in the Middle East after the first oil crisis.After the oil crisis,the new oil policy in the Middle East which adjusted by the Nixon and Ford administrations was followed by the successors,and gained good effect finally.But the restrictions which the new oil policy owned self influenc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ies.

KEY WORDS: Nixon and Ford administrations, Oil crisis, Middle East, Oil policy

引 言

引 言

石油凭借其单位热值高、可燃性好及污染小等优点成为世界主要能源,它被誉为“现代工业流动的血液”。石油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确保充足、廉价的石油供应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早在1948年,美国就结束了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石油出口国的历史地位,开始成为石油进口国,石油进口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被大量开采出来,美国、西欧和日本等世界石油消费大国所进口的石油一半以上都来自中东地区,中东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中东的石油资源对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关键性作用,成为各国激烈争夺的目标。

英国早在19世纪初就开始涉足中东,并最先在中东地区建立霸权。美国出于称霸世界的需要,在国内石油资源依然很丰富的情况下,仍以石油资源枯竭为由,支持石油公司争夺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开采权,在英国的势力范围分一杯羹。美国石油公司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最终取代英国成为中东地区的霸主,依靠石油租让制掠夺中东石油资源。

美国控制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不仅可以确保美国国内获得充足、稳定的石油资源,而且由于西欧、日本等西方盟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可以进一步控制西方盟国。可以说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是美国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重要一环。因此,美国长期以来的中东政策,都是为了控制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研究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政策近年来备受关注。

尼克松在任期间,中东产油国以第四次中东战争为契机,收回石油资源主权,石油公司退出中东石油上游领域。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为了重新控制中东石油资源,开始以国家实体的身份在中东地区实施石油政策。从尼克松政府开始,美国的中东石油政策由美国政府向石油公司提供外交支持,依靠石油公司控制中东石油,转向美国政府直接在中东地区实施石油政策。因此尼克松政府的中东石油政策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尼克松—福特政府时期的美国中东石油政策,有助于深入了解20世纪70年代美国石油政策及中东政策的演变,以及石油政策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杠杆作用。

尼克松——福特政府的中东石油政策

国外学者对这段时期美国中东石油政策的研究较为丰富。丹克沃特·拉斯托的《石油与动荡:美国面对欧佩克与中东》,希克·阿里的《石油,动荡,伊斯兰教在中东》主要论述了中东石油对美国的重要意义。其中有大量篇幅论述了石油危机对美国中东政策的影响。安东尼·科德斯曼的《海湾与寻求战略稳定》主要论述了沙特阿拉伯在海湾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美国为了控制海湾地区,对沙特阿拉伯实行的联盟政策等。中东的大部分石油都储藏在海湾地区,因此这本书对研究美国中东石油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托马斯·W·李普曼的《幻想之中:美国与沙特阿拉伯脆弱的伙伴关系》该书作者简要记叙了美沙两国关系近70年的历史,内容主要是作者的一些见闻以及对相关人士的一些采访,这本书纪实性强,论述很少;大卫·朗的《美国和沙特阿拉伯:有矛盾的联盟》作者分别论述了美国与沙特阿拉伯之间的政治关系、军事关系、经济关系以及石油关系,这些著作详细论述了美国与沙特阿拉伯关系的发展,从某一个侧面对尼克松—福特政府时期的中东石油政策进行了论述,对本文的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斯旺特·卡尔森的《石油与世界秩序:美国对外石油政策》论述了从20世纪初到70年代这段时期美国对外石油政策,其中对尼克松—福特政府的中东石油政策有所涉及。

国内论述这段时期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战略的专著并不多见,且比较简略。张士智、赵慧杰主编的《美国中东关系史》论述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其中大量篇幅记叙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政策,但是对尼克松—福特时期美国中东石油政策的论述比较简单。《石油与当代国际经济政治》是一本系统研究国际石油问题的著作,其中一些内容涉及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期美国在中东的石油政策,但是内容比较少且较为分散。刘波的《石油与20世纪的变迁》整篇分别论述了石油与20世纪经济、政治、军事、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该书有助于把握尼克松—福特政府时期实行中东石油政策的背景。江红著的《为石油而战:美国石油霸权的历史透视》有一部分系统论述了从尼克松到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军事、政治活动,对本文有一定借鉴意义。丹尼尔·耶金的《石油风云》以大量的史实记叙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以及石油引起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变化,该书史料翔实,涉及面广。

总体来说,这些著作和论文大都是从某一个侧面对尼克松—福特政府的中东石油政策有所涉及或者对这段时期美国的中东石油政策进行概括性的论述。本文试图通过对尼克松—福特政府时期的中东石油政策进行分析,探讨美国政府如何在产油国收回石油权益的情况下,通过外交的方式重新控制中东石油。另外,尼克松—福特政府时期的中东

引 言

石油政策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这段时期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其后历届政府的中东政策。

一、尼克松政府以前美国与中东的石油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前,素有“七姊妹”之称的七大国际石油公司凭借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掠夺,确立了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垄断地位。美国也凭借“七姊妹”中的五家美资石油公司建立了在中东的石油霸权地位。尼克松上台后,美国支持以色列的政策促使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并最终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本文重点探讨了石油危机后,美国为了重新控制中东石油,在国际石油公司退出中东石油上游业务的情况下,如何以国家的身份,一方面对中东产油国实施友好政策,积极发展与中东产油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对中东产油国实施打击的政策,联手其西方盟国对抗欧佩克。

一、尼克松政府以前美国与中东的石油关系

英国是最早认识到中东地区能源战略地位的国家,早在一战前就开始涉足富产石油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随着石油战略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一战后美国开始积极支持石油公司与英法等国争夺中东石油资源,并最终依赖“七姊妹”中的五家美资石油公司确立了其在中东的石油霸权地位。

石油与煤相比,具有清洁、易储存、动力大等优点。早在20世纪初,石油就开始在多个领域取代煤,成为主要动力燃料,最先取代煤的领域是交通部门,如轮船、汽车、飞机等都开始使用石油作为动力来源。一战中,战争双方都大规模使用以石油作为动力的先进武器,如飞机、坦克等。石油的经济、军事意义日益凸显,开始引起各国的关注。法国战时石油局局长亨利·伯伦格说过:“谁占有石油,谁就占有了世界,因为它可以用柴油统治海洋,用精炼的石油统治天空,用汽油和煤油来统治陆地,他还能在经济上统治他的同胞。”①中东地区由于石油储量丰富且开采费用低廉,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目标。1920年,英法通过签订“圣雷莫协议”,共同瓜分了美索不达米亚的石油资源。1929年,英国对中东石油的控制比例达到100%。美国虽然在1919年就控制了世界68%的石油产量,但是这主要取决于美国本国丰富的石油产量和对西半球石油资源的控制②,美国对中东石油资源的争夺落后于英法等国。

美国政府为了帮助石油公司进入中东,依照“门户开放”原则与英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谈判,最终迫使英国允许美国的石油公司与英国的石油公司一起开发中东石油资①

② 哈维·奥康诺:《石油帝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256页。 Hans Jacob Bull-Berg,American International Oil Policy: Causal Factors and Effect,London;Frances Pinter Limited, 1987,p.142.

尼克松——福特政府的中东石油政策

源,并共同组建了开发中东石油资源的伊拉克石油公司。1928年7月,美、英石油公司通过协商最终达成了《红线协定》。根据该项协定,美国的五家石油公司获得伊拉克石油公司的23.7%的股份,英国、美国、法国和荷兰的石油公司还共同划定了开发中东石油资源的范围①。虽然英国仍占有差不多一半的股份,但毕竟美国的石油公司已经插足进来,美国石油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涉足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192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取得了原属于英国的保护地——巴林群岛的石油租让权。从1933年到1939年,该公司又从沙特抢购到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石油租让地。1934年,美资海湾石油公司与英波石油公司联合成立的科威特石油公司获取了整个科威特的石油租让权,期限为75年。到1939年,美国已经控制了大约一半的中东石油租让地,全部石油开采量的百分之十三②。美国石油公司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通过与英法等国签订《红线协定》,打破了英法等国对中东石油的垄断,获得了大量中东石油租让权。

国际石油公司通过签订《红线协定》,瓜分了中东的石油资源。同年,英国石油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和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还共同签订了《阿克那卡里协定》。根据该项协定,国际石油公司制定了统一的瓜分国际石油市场的规则,对石油销售进行限制,避免国际石油公司之间的过度竞争。国际石油公司通过合作的方式分配石油市场范围,俨然成为一个国际石油卡特尔,增强了它们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力量。后来,谢弗隆石油公司、莫比尔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也都相继加入这个国际石油卡特尔。至此,这七大国际石油公司通过签订《红线协定》和《阿克那卡里协定》,奠定了其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垄断地位, 这七大国际石油公司就是闻名遐迩的“七姊妹”。“七姊妹”还建立了石油垄断价格体系,确立了“海湾基价加运费制度”,即石油价格统一按照从墨西哥湾出口的原油价格加上由墨西哥湾到石油销售地点的运费。按照此项定价制度,成本廉价的中东石油资源使石油公司获利丰厚。后来到50年代,由于西方盟国的反对,该定价制度被调整为“双重基点价格制”,即从中东销往欧洲的石油价格调整为墨西哥湾原油的出口价格加上从中东到欧洲的运费③。“七姊妹”一直以来通过控制国际原油的标价权,攫取了大量的石油收益,直到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欧佩克才夺得原油标价权。“七姊妹”通过签订《红线协定》和《阿克那卡里协定》,奠定了其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垄断地位,直到20世纪70年代前,国际石油市场为“七姊妹”垄断时①

② 安东尼·桑普森:《七姊妹》,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 《第三世界石油斗争》编写组:《第三世界石油斗争》,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68页。

③ 刘波:《“七姊妹”及其石油霸权》,载《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39卷第2期,第12页。

一、尼克松政府以前美国与中东的石油关系

期,中东石油资源也基本上控制在“七姊妹”手中。

随着美国石油公司在中东地区的扩张,《红线协定》却束缚了美国石油公司的手脚,按规定,缔约石油公司不能再单独获得中东石油租让权。于是,为了进一步控制中东石油资源,美国政府为石油公司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最终解除了《红线协定》,为美国石油公司在中东进一步的石油扩张扫清了道路。到1954年,中东产油国几乎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美国石油公司的控制。至此,美国石油公司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垄断了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

五、六十年代,随着中东民族主义的兴起和苏联势力向中东地区的渗透, “七姊妹”在中东的石油租让权受到威胁。1956年的苏伊士战争和1967年的“六日战争”,还造成了短期国际石油市场的石油供应短缺,险些酿成石油危机。美国的当务之急是,保证美国在中东地区石油租让权的稳定,维护美国的中东石油秩序。美国相应地对其中东石油政策进行调整:(1)对中东产油国实施友好政策,抑制苏联势力向中东地区渗透。苏伊士战争过后,英法在中东地区的势力日益衰落,中东民族解放运动日益兴起,苏联势力也趁机进一步向中东渗透,美国在中东的石油租让权受到威胁。1956年1月,美孚石油公司总裁洛克菲勒在给艾森豪威尔的一封信中主张: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美国政府除加强军事同盟外,还须按照每个国家的亲美程度给予相应的援助数量,帮助中东国家发展经济,以加强美国对中东的控制①。美国为了保障石油公司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对其中东政策进行了相应地调整,主张对中东产油国实施友好政策。当中东产油国向石油公司提出“利润对半平分制”时,美国政府主张美国石油公司接受这项提议。“利润对半平分制”在中东地区最初由沙特阿拉伯提出,1950年9月,美国石油巨头在国务院的召集下,举行会议商讨并最终决定接受沙特提出的石油利润对半平分的要求②。石油利润对半平分原则迅速扩展到中东其他产油国,产油国通过此项原则获得了更多的石油利益。(2)维持中东稳定。中东地区民族众多,宗教、文化有很大差异,再加上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控制中东,长期以来制造民族矛盾,使中东地区成为一个宗教冲突、民族冲突非常激烈的地区,最主要的冲突就是阿以冲突。五、六十年代的两次中东战争都是阿以冲突的激化。面对由于阿以冲突激化而导致的战争,美国采取从中调解,维持中东地区稳定的政策,确保在中东地区的石油利益。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积极调解,向英法施加压力,最终迫使英法势力退出中东。1967年“六日战争”中,美①

② 张士智、赵慧杰:《美国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页。 江红:《为石油而战:美国石油霸权的历史透视》,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国害怕苏联参与战争而导致阿以冲突进一步激化,于是积极与苏联进行磋商,避免苏联的参与,最终使“六日战争”很快结束,没有威胁到美国的中东石油霸权地位。美国虽然在阿以冲突引发的战争中充当调解人的角色,但是美国并没有改变它一贯偏袒以色列的政策。美国一直以来都大力实施支持以色列的政策,主要是一方面可以利用以色列达到控制中东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冷战时期,以色列可以起到抵制苏联的作用。这种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严重违背了阿拉伯产油国的利益,致使阿以冲突问题长期得不到真正解决。直到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成功运用“石油武器”,并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才促使美国积极解决阿以问题。

尼克松政府以前,美国长期的中东政策是支持并保卫石油公司在中东的霸权地位。杜勒斯曾坦言:“我们在中东的政策是为了保卫大石油公司的租让权。”①美国政府采取支持石油公司的政策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1)美国控制石油资源、争霸世界的需要。从1948年美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起,中东就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石油输出的中心。由于石油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经济、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美国通过控制中东石油不仅可以确保本国石油供应,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控制石油达到进一步控制其西方盟国的目的,是其称霸世界的重要一环。因此,美国政府采取对石油公司支持的政策。(2)美国石油财团对政府施加影响。当时英法等国已经在中东地区建立殖民统治,美国石油公司与这些国家实体争夺中东地区的石油租让权,必然要借助于美国政府的外交支持。于是,美国石油财团对政府积极施加影响促使美国政府介入中东石油事务。

20世纪70年代前,中东石油一直控制在“七姊妹”手中。 美国政府通过支持“七姊妹”中的五家美资石油公司,确立了其在中东地区的石油霸权地位。 ① 维克托·配洛:《美国金融帝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342页。

二、尼克松政府初期的中东石油政策

尼克松政府初期,美国一方面通过在海湾地区实施“双柱政策”,确保海湾地区的稳定;另一方面在中东地区实施支持以色列的政策,把以色列打造成美国向中东进行扩张的支柱。但是,由于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家之间的固有矛盾,美国的海湾政策不可避免要与阿以问题联系在一起。阿以冲突的激化,最终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依赖国际石油公司控制中东石油的政策宣告破产。

尼克松上台后,英国军队决定于1971年从海湾地区撤出,美国依靠英国的军事威慑作用保障其中东石油霸权的政策宣告结束。海湾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对于西方工业国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英国军队撤退后,海湾地区未来的安全与稳定受到人们的质疑,如何解决英国撤退后海湾地区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抵御苏联势力向该地区渗透,成为尼克松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政府实施了“双柱政策”,即通过扶持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依靠这两个盟国的力量确保海湾地区的稳定,保障美国在中东的石油利益。

尼克松在《1973年的对外政策报告》中阐述了美国的海湾政策是通过伊朗和沙特这两个国家承担保卫该地区稳定的责任,不受外来干预①。美国对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实施大力支持的政策,包括提供大量的武器援助。由于沙特阿拉伯受本国军事力量薄弱,人口稀少的限制,美国主要看中沙特强大的经济资源和它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侧重于把沙特阿拉伯打造成美国在该地区的“经济支柱”;而伊朗军事力量强大,人口众多,美国希望把伊朗打造成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支柱”。

英国军队撤出海湾地区后,尼克松政府之所以没有像以往那样直接派驻军队进入该地区,主要是由于美国当时正深陷越战,国家实力相对削弱,国内人民苦于战争,纷纷组织反战运动,不希望美国再卷入其他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其对外战略进行调整。1970年2月,尼克松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阐述其对外政策的国情咨文——《70年代的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战略》,尼克松政府调整后的对外政策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在美国继续发挥重大作用的前提下,美国开始进行① 尼克松:《尼克松1973年对外政策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44-245页。

有限的收缩,逐渐让盟友替其分担负担,摆脱过度扩张带来的困境①。基于“尼克松主义”,美国对海湾的政策调整为“双柱政策”。

总体来看,美国政府通过在海湾地区扶持沙特和伊朗,一方面稳定了保守君主政权的统治,有效抵御了苏联等激进势力对海湾石油的争夺;另一方面美国间接地控制了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有效地保证了石油资源的供应②。

但是,尼克松政府在中东地区继续实施扶持以色列的政策,最终促使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给一贯支持以色列的美国以重创,从而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以色列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都与美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美国犹太人利益集团能够凭借其在美国的庞大势力向政府施压,促使美国实行支持以色列的政策。因此,美国长期以来实施扶持以色列的政策,力图把以色列打造成美国向中东扩张的平台。在美国的操纵下,1947年第二届联大通过了巴勒斯坦决议,即把巴勒斯坦地区分为犹太区和阿拉伯区。第二年,以色列国宣布成立。此后,美国历届政府都实施大力支持以色列的政策。1967年,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色列于6月5日发动了侵略阿拉伯国家的战争。通过此次战争,以色列侵占阿拉伯国家81600平方公里的领土③,严重侵害了阿拉伯国家的民族权益。

为了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被侵占的领土,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集合部队向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大举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在战争中,尼克松继续奉行一贯支持以色列的政策,给予以色列大量的军事援助,在战争爆发后的5天之内,

④向以色列提供的军事援助就多达1.3亿美元。鉴于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阿拉

伯国家为了迫使美国放弃支持以色列的政策,决定使用“石油武器”。

在战争期间,沙特阿拉伯成为阿拉伯产油国此次运用“石油武器”的领导者。为了收复在“六五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爆发的第三天,沙特阿拉伯命令阿美石油公司把通往黎巴嫩的横贯阿拉伯输油管线的输出量减少一半。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沙特阿拉伯的费萨尔国王曾多次向美国发出警告,如果美国继续实施支持以色列的政策,将使沙特阿拉伯对美国的石油供应受到影响。费萨尔在接受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全盘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者并反对阿拉伯,使得向美国继续供应①

② 时殷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尼克松主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张新利、翟晓敏:《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波斯湾的政策》,载《世界历史》,2001年第4期,第29页。 ③ 赵克仁:《美国与中东和平进程研究(1967——2000)》,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④ 芮英杰:《中东的战与和》,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石油,甚至与美国保持友谊都非常困难。”① 10月6日和12日,费萨尔先后两次致函尼克松总统,要求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立场保持一致,督促以色列从阿拉伯被占领土上撤出②。

沙特阿拉伯与美国一直关系比较密切,尼克松上台之后更是把它做为其“海湾双柱”中的一个。沙特阿拉伯出于追求石油收益和寻求美国外交支持的需要,长期以来的态度也都是亲美的。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沙特阿拉伯一反常态,成为此次对美石油禁运的领导者,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七十年代初,阿拉伯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要求用石油作为武器向西方国家施压,迫使西方国家在阿以冲突问题上作出让步,沙特阿拉伯也不敢实行有悖阿拉伯世界的政策。与此同时,埃及民族主义者萨达特上台,他极力想摆脱与苏联的同盟关系,这与沙特的利益相吻合。另一方面,七十年代初,产油国与国际石油公司达成石油提价的协议,产油国石油收入大量增加。沙特阿拉伯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石油收益,国内财政状况良好,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沙特阿拉伯进行石油禁运,其损失不会给沙特阿拉伯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沙特阿拉伯逐渐由亲美转向团结阿拉伯世界国家,支持阿拉伯国家用石油作为武器来解决阿以冲突问题。

但是,费萨尔的警告并没有引起尼克松政府的重视,美国仍然继续大力支持以色列。10月12日,以色列总理梅厄写信向美国求助,称以色列的作战物资短缺,希望美国给予援助。美国政府不想公开得罪阿拉伯国家,准备隐蔽的支援以色列,让美国空军的飞机在10月13日夜晚降落卸载作战物资。由于飞机场有强劲的侧逆风,结果飞机到10月14日白天才降落。阿拉伯领导人认为美国空运物资是美国公开表态支持以色列③。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召开会议,决定单方面提高原油牌价70%,油价从每桶3.01美元上升到5.11美元。10月17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在科威特集会,会上决定对美国、西欧和日本等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减产,阿拉伯石油输出国把原油产量逐月减少5%,直到以色列撤出阿拉伯国家的被占领土④。在科威特两次会议后,美国对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减产、提价不以为然,美国没有因此就改变支持以色列的政策。10月1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会晤内阁成员时说,“情况的变化显然表明战①

② 丹尼尔·耶金:《石油风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747页。 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③ 丹尼尔·耶金:《石油风云》,第758页。

④ William Engdahl,A Century of War:Anglo-American Oil Politics and the New World Order,London:Pluto Press, 2004. p.137.

事可能要延长;苏联已开始大规模提供新补给的工作。在此时候,我们不得不采取行动以防止苏联在军事力量对比上造成对以色列不利。为此,我们在上周末开始了一项向以色列提供新补给的计划。”10月19日尼克松公布了给予以色列2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计划①。为了报复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计划,沙特阿拉伯决定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11月

12月22日,欧佩克在德黑兰开会,4日,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部长们决定再减产25%②。

决定从1974年1月1日起,石油牌价从5.119美元提高到11.651美元,与1973年1月1日的原油标价相比,这次的提价大约提高了340%左右③。这次的石油禁运一直持续到1974年的3月8日。

早在前三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产油国就曾经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运用“石油武器”。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产油国就曾经警告,要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工业国中断石油供应,伊拉克还切断了输往以色列海法港的石油管道。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占领埃及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英法在战争中给予以色列大量援助。基于英法的这种行为,阿拉伯国家对其运用“石油武器”。埃及关闭了苏伊士运河,叙利亚还炸毁了英属石油公司的多处石油管道,英军在利比亚境内的油库也被利比亚炸毁。1967年阿以冲突再次引发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战争中采取支持以色列的政策,阿拉伯国家对英美实施石油禁运,并关闭了大量的油井,埃及还再次关闭了苏伊士运河④。但由于当时西方石油公司“七姊妹”垄断了国际石油市场,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武器” 收效甚微。

美国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实施大力支持以色列的政策,促使阿拉伯产油国再次决定使用“石油武器”,此时的情况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国际石油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西方工业国严重依赖进口石油。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已经普遍使用家用电器、空调等,这些产品的原材料都要用到石油。以石油作为动力燃料的汽车、机动车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交通部门用油量大增。与此同时,人们开始重视环境问题,纷纷由烧煤转向燃烧污染较轻的石油。1967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了空气净化法案,大量工业都从燃煤转为使用石油。由于以上原因,美国国①

② 丹尼尔·耶金:《石油风云》,第762页。 Joseph S.Szyliowicz,Bard E.O,Neill,The Energy Crisis and U.S.Foreign Policy,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Inc.1975.p.97.

③ 王能全:《石油与当代国际经济政治》,时事出版社,1993年版,第83页。

④ 安维华、钱雪梅:《海湾石油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69-370页。

内的石油消耗量已经大大增加,到1973年,美国的石油消费位居世界首位,其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①。虽然美国曾是一个能源储量丰富的国家,能源基本能够自给,但是由于美国国内长期以来的石油政策是防止进口石油对国内石油产业的冲击,导致国内石油过度开采,美国国内石油储量已很难满足人们的石油需求。1959年,艾森豪威尔总统颁布了对进口石油进行强制性配额限制的法令,根据该项法令,美国进口石油占消耗石油的比例控制在9%左右②。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石油进口限额政策,虽然有利于美国国内石油工业,却导致国内石油开采量大幅上涨,美国国内石油资源逐渐枯竭。从1969年底到1970年初的那个冬天,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都供应不足③。随着美国国内石油资源的枯竭,美国越来越依赖进口石油,到1973年,美国进口石油占其石油消费总量的比例已经上升到36.2%④。

不仅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在上升,其西方盟国也越来越依赖进口石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石油价格的低廉,西方工业国的能源消耗由煤转变成石油。1960~1970年,日本石油消费量增加了5.8倍,石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高达百分之六十七;同期,西欧的石油消费量增加了3.2倍,石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上升到百分之五十六⑤。日本和西欧主要工业国本土缺少石油资源,这些国家的石油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到1973年西欧进口石油的总量占其消费总量的98.7%,日本石油进口总量占其消费总量的100% ⑥。国际石油市场逐渐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 “七姊妹”能否继续控制国际石油市场,对于西方工业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意义重大。而此时“七姊妹”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垄断地位正受到石油生产国的挑战。

其次,欧佩克的崛起。1960年9月14日,在委内瑞拉的倡议下,委内瑞拉、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五国宣布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产油国成立该组织,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石油权益,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国际石油公司。

1971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开始与石油公司进行石油提价的谈判。石油输出国组织海湾成员国与石油公司在德黑兰签订了《德黑兰协定》,地中海成员国与石油公司在的黎波里签订了《的黎波里协定》。这两个协定的主要内容是①立即提高石油牌价;②逐年按照一定的比例提高石油标价以抵消因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给产油国带来的损失;①

② 安维华、钱雪梅:《海湾石油新论》,第372页。 Svante Karlsson,Oil and the World Order:American Foreign Oil Policy,Leamington Spa:Berg,1986,pp.161-162. ③ 丹尼尔·耶金:《石油风云》,第737页。

④ 王波:《美国石油政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⑤ 安维华、钱雪梅:《海湾石油新论》,第70页。

⑥ 《第三世界石油斗争》编写组:《第三世界石油斗争》,第253页。

③提高石油公司上缴给产油国的税率①。这两个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石油标价权已经不再由石油公司垄断,而是由石油公司和石油生产国共同控制,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地位进一步削弱。产油国不仅取得了油价斗争的胜利,还收回了大量石油资源主权。产油国主要采取了参股和国有化两种形式收回其石油资源主权。迫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压力,石油公司于1972年10月5日,在纽约与海湾五国签订了参股协定:从1973年起,海湾产油国参与所在国公司25%的股权,此后持续增长一定比例,产油国到1983年参股总额达到51%②。伊拉克、伊朗、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这些国家在七十年代进行了石油国有化的运动,全部或者大部分收回了石油资源主权。这些国家在石油输出国组织里是石油生产大国,他们收回石油资源主权,沉重打击了石油公司对产油国进行剥削的主要方式——租让制。

欧佩克成立初期,产油国与石油公司进行石油提价谈判以及收回本国石油资源主权运动的初步胜利,削弱了“七姊妹”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垄断地位,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正在提升。

在当时的情况下,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经济发展都要受制于产油国,如果产油国停止对西方供油将对西方经济发展起到钳制作用。但是,由于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国际石油公司仍能保障西方工业国的石油供应,因此能源问题并未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面对阿拉伯产油国的多次警告,美国依然实施大力支持以色列的政策,最终导致阿拉伯产油国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西方工业国采取石油减产、禁运和提价等一系列措施,使西方工业国石油供应严重不足,油价飞涨,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给美国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1)美国的中东石油霸权衰落。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依靠“七姊妹”中的五家美资石油公司建立了其在中东地区的石油霸权。当时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霸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石油标价权;一个是石油租让制。美国通过垄断中东石油资源,从中东地区攫取大量的石油收益。

早在二战前,“七姊妹”就控制了石油标价权,石油公司单方面决定中东地区的石油牌价,以极低的石油价格购买中东的优质原油,再高价出售到消费地点,从中赚取大量的石油美元。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单方面作出石油提价决定,标志着“七姊妹”垄断油价决定权时代的结束。

所谓石油租让制,就是石油公司给予宗主国极少的土地租借费用,从而获得租借期①

② 江红:《为石油而战:美国石油霸权的历史透视》,第368页。 Svante Karlsson,Oil and the World Order:American Foreign Oil Policy,p.219.

内该土地的地下资源。这是一种极其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凭借石油租让制,石油公司控制了中东地区大部分的石油资源。1967年“七姊妹”中的五家美国石油公司就控制了中东石油总量的57%①。由于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生产国石油提价成功,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加速了阿拉伯产油国增股和国有化的进程。1974年,沙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和卡塔尔就取得了百分之六十的股权。到1977年,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还全部接管了公司剩下的股份②。这就加速了石油租让制的崩溃,美国石油公司逐渐退出中东地区石油上游业务。

从1973年至1985年,以中东产油国为主体的欧佩克取代“七姊妹”,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2)美国国内石油供应短缺。美国从1948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到尼克松上台时,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已经很严重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时,美国每天的石油进口量约为600万桶,占其每天石油消耗量的大约1/3。由于阿拉伯石油禁运,美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3受到影响。另外美国国防部在海外各地所需石油,有一部分是阿拉伯石油。这部分石油被禁运后,美国不得不每天从国内运送大约三十万桶石油填补空缺③。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石油供应严重短缺。1973年11月7日,尼克松通过电视向全国发表讲话:由于中东地区石油减产并对美国进行石油禁运,“我们正在走向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能源短缺时期”,④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加油站前排了很长的“汽油长队”就是很好的明证。

石油供应短缺不仅使人们生活受到影响,还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引发并加剧了第六次经济危机。汽车业是美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但是,随着美国“石油危机”的发展,国内汽油的供应日趋紧张,油价一路飙升。美国汽油零售价从1973年9月的每加仑0.267美元,飙升至1975年10月的0.481美元。由于汽油供应短缺和油价飙升,汽车的销量直线下降,许多汽车工厂被迫减产,1973年11月份小汽车的产量是114万辆,到了12月份就骤降到74万辆。1975年,美国的汽车产量比1973年减少了28.9%。与汽车制造业有关的工业部门,如钢铁、有色金属、橡胶、塑料等部门也受到了影响。同时,石油供应紧张使许多城市电力供应受到影响,也间接影响了用电较多的工业部门(如①

② 拉斯托,马格诺:《石油输出国组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第14页。 《第三世界石油斗争》编写组:《第三世界石油斗争》,第236页。

③ 同上,第247页。

④ 323-Address to the Nation About Policies T o Deal With the Energy Shortages ,public paper of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November 7th,1973.available at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4034&st=Energy+Crisis&st1=(下载于2011年3月10日)

化工、钢铁等)。1973年12月,美国的工业生产总指数比11月下降了0.8%①。第一次石油危机造成美国失业人口高达50万,国民生产总值减少100亿美元,给美国经济发展造成重创。

(3)美国在西方盟国中的领导地位下降。阿拉伯产油国此次运用“石油武器”采取的是“分化瓦解,区别对待”的政策。即,阿拉伯产油国把禁运对象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禁运国,禁止向美国、荷兰等顽固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出售石油;第二类是半禁运国,对西欧、日本等态度比较中立的国家减少出售石油的产量;第三类是不禁运国,友好国家不在禁运、减产之列,全额供应石油。阿拉伯产油国采取这种策略,能够最大限度的孤立美国、荷兰等顽固支持以色列的国家,防止石油消费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石油生产国。美国的盟国西欧、日本为了获得阿拉伯的石油都纷纷采取支持阿拉伯国家的政策,第一次公然站到美国的对立面,美国在西方盟国中的领导地位面临巨大挑战。

第四次中东战争刚一打响,联邦德国就宣布保持中立,并宣称禁止美国使用联邦德国的军事基地向以色列运送战略物资②。1973年11月6日,欧洲经济共同体9个成员国还共同发表声明,称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应根据联合国决议达成和平协议,以色列必须从1967年占领的领土撤出,并尊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合法权利,日本随后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③。西欧、日本放弃支持以色列的政策后,阿拉伯国家就对它们停止减产,增加石油供应。西欧、日本之所以公然采取与美国不同的中东政策,主要是因为西欧和日本对阿拉伯石油的依赖要比美国严重得多。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到1973年为36.2%,并且美国石油进口来源比较分散。西欧和日本的情况则不同,他们更多的依赖石油进口,一些国家甚至100%依赖进口石油,并且大部分的石油进口来源在中东。在所有工业国中,日本对石油的依赖度是最高的,并且日本本国不产石油,他的石油全靠进口,其中石油供应的44%来自阿拉伯海湾国家。法国总统蓬皮杜曾对基辛格说,美国对阿拉伯国家石油的需求量只占其消费量的十分之一,而法国则要全部依赖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④。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控制中东石油的重要支柱——国际石油公司退出中东地区;其控制海湾地区的“双柱政策”中的一个国家沙特阿拉伯,也因为美国偏袒以色列的政策而站到了美国的对立面。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霸权地位岌岌可危。如果美国①

② 《第三世界石油斗争》编写组:《第三世界石油斗争》,第248-251页。 William Engdahl, A Century of War:Anglo-American Oil Politics and the New World Order,p.136.

③ Joseph S.Szyliowicz,BardE.O,Neill,The Energy Crisis and U.S.Foreign Policy, p.115.

④ 丹尼尔·耶金:《石油风云》,第787-788页。

丧失对中东石油的控制权,将会对美国经济发展以及美国与其盟国的关系带来致命的影响。尼克松为了挽救美国的中东石油霸权地位,以国家实体的身份实施了一系列的中东石油政策,试图重新控制中东石油。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政府由于“水门事件”而被迫辞去总统职位,福特继任美国总统。福特上任后仍然任命基辛格为国务卿,继续负责危机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尼克松后期和福特时期的中东石油政策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所以本文把尼克松和福特两任总统放在一起,探讨美国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中东石油政策。

三、尼克松——福特政府对中东石油政策的调整

三、尼克松—福特政府对中东石油政策的调整

第一次石油危机使美国受到严重影响,能源问题成为美国政府工作的重心。石油危机后,以中东产油国为主体的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处于主导地位,美国依靠国际石油公司控制中东石油的政策宣告破产,重新控制中东石油成为尼克松及其后历任政府所要解决的问题。尼克松—福特政府对中东产油国实施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企图重新控制中东石油。一方面,美国积极缓和与阿拉伯产油国之间的关系,由以往偏袒以色列的政策转向积极促进阿以进行和谈,并且加强与中东产油国的经贸往来,实施“相互依赖”政策,形成利益共荣;另一方面,美国通过组织国际能源机构与欧佩克进行对抗。

(一)积极促进阿以和谈

阿以冲突问题历来是中东动乱的主要原因。从以色列建国到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以冲突引发了四次中东战争,“石油武器”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并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阿以冲突问题如果不合理妥善的解决,就不能保证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安全,美国的中东石油霸权地位也要受到巨大冲击。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美国不仅本国石油资源丰富,通过国际石油公司还控制了大量的油源。美国这段时期的中东政策主要是通过扶持以色列,把它打造成美国向中东扩张的支柱。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美国依然奉行大力支持以色列的政策。当以色列由于国防资金有限,在战争中曾一度处于劣势时,尼克松请求国会批准了22亿美元支援以色列,并对以色列提供了一系列的武器援助,扭转了以色列的败局。美国此举把自己推到了阿拉伯国家的对立面。阿拉伯产油国为了迫使美国放弃支持以色列的政策,对其实施石油减产、禁运、提价并收回了大部分石油资源主权,使美国受到严重影响。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中东地区的石油战略地位成为美国中东政策的重点,确保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霸权地位成为美国优先考虑的问题。为了确保中东石油供应,美国的当务之急是促使埃以、叙以达成脱离军事接触的协议。

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在战争中经济都受到沉重打击,它们的经济现实都不容许战争长期进行下去,此时进行和解已经是大势所趋。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的军费开支大约相当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再加上,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的一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d0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