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微型小说

更新时间:2024-06-16 21: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名称:微型小说初探

课时设置:5节课(每节课10分钟) 考核方式:课后选择题50分

学习结束后鉴赏文章30分 学习伙伴互评20分 课程目录:

一、什么是微型小说?

二、微型小说的情节——突转与留白

三、微型小说的人物与环境——特写式写意 四、微型小说的视角——“睹影知竿”的侧笔 五、微型小说的标题——深邃的“眼睛”

课程设计:

一、微型小说的定义 经典文本导入: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弗里蒂克·布朗的科幻微型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

鲁迅论及短篇小说时说:“在巍峨灿烂的巨大纪念碑底的文学之旁,短篇小说也依然有着存在的充足的权利。”“不但巨细高低,相依为命,也譬如身入大伽蓝中,但见全体非常宏丽,炫人眼睛,令观者心神飞越,而细看一雕阑一画础,虽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因此哪些终于为人所注重了。”

在小说的珈蓝殿堂中,长篇小说犹如壮丽的长廊,中篇小说好似挺拔的栋梁,短篇小说是“画础”,微型小说就是“雕阑”。雕阑虽细小,但是却给人更为分明,更多的蕴藉。我们常常说长篇小说反映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微型小说相对而言,就是长河中的水珠和浪花,但“一滴水里看太阳”,短小的篇幅却蕴含宏大深邃的主题,给人以“以一斑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效果。

美国著名评论家罗伯特·奥弗法斯特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微型小说必须高度“浓缩”,富有戏剧性,在一千五百字左右的篇幅中完整地包含一篇普通短篇小说应有的情节。他认为微型小说应当具备这三个要素:一、构思新颖奇特;二、情节相对完整;三、结尾出人意料。

一篇微型小说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它本身的容量。如何“以小见大”是微型小说的灵魂。我认为上等的微型小说应该具有下面的艺术特色:微型小说的情节——突转与留白、微型小说的人物——特写式写意、微型小说的视角——“睹影知竿”的侧笔、微型小说的标题——深邃的“眼睛”。我们将在第2-4节课中学习这些内容。

推荐作家和刊物

《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

二、微型小说的情节——突转与留白

微型小说属于小说的一种,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和环境必须具备。今天我们先

来学习微型小说的情节有何艺术特点。微型小说因其篇幅犹如径寸之木,要求作者以更省略、更简洁的方式对于故事情节进行处理和表现,微型小说的情节主干突出、枝蔓稀少,同时又让读者感到“耐读”和“刺激”。其原因就在于情节需要设置“突转”。

突转,是突然间使情节的发展朝相反的方向转变,作品在这种反转中,形成矛盾和错位,一种曲折与变化,并且迸发出新的内涵,也就是留下空白,引人思考之处。欧亨利善于处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善于运用留白的手法,《二十年后》《麦琪的礼物》,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花园里的独角兽 [美]瑟 伯

从前,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有一个男人坐在厨房角落的小饭桌旁,刚从他的炒鸡蛋上抬起眼来,就看见花园里有只洁白头顶长着金色角的独角兽,在安详地啮嚼着玫瑰花。这个男人上楼到卧室去,见妻子还在酣睡,他叫醒了她。“花园里有只独角兽在吃玫瑰花呢。”他说。她睁开了一只眼睛,不高兴地看了看他。“独角兽可是神兽。”她说完就又转过身去。男人慢慢下了楼,走出屋子来到花园。独角兽在那儿,正在郁金香花丛中慢腾腾地嚼着。“来这儿,独角兽。”男人说,他拔起一支百合花给它,独角兽悠然自得地把它吃了。由于花园里有只独角兽,这个男人喜出望外,又跑到楼上叫醒妻子。“那只独角兽吃了一支百合花。”他说。他妻子从床上坐了起来,冷冷地看着他。“你真是个神经病,”她说,“我要把你关进疯人院里去。”这个男人从来都不喜欢“神经病”和“疯人院”这种字眼,在这阳光灿烂的早晨,花园里还来了只独角兽的当儿,听来就更不入耳了。他想了想说道:“等着瞧吧。”他走到门口时又对她说:“它前额当中还有一只金色的角。”说罢,又回到花园去看那只独角兽了。但是,这时独角兽已经走开,这个男人就坐在玫瑰花丛中入睡了。

妻子等她丈夫一离开屋子,就飞快地起了床,穿好衣服。她兴奋激动,眼里闪出幸灾乐祸的亮光。她打了个电话给警察队,又给一位精神病医生打了个电话。她叫他们马上来她家,

再捎上一件给疯子穿的紧身衣。警察和精神病医生来到她家,坐在椅子上,颇感兴趣地看着她。“我的丈夫,”她说,“今天早晨看见了一只独角兽。”警察瞧瞧精神病医生,精神病医生瞧瞧警察。“他对我说,它吃了一支百合花。”她说。精神病医生瞅瞅警察,警察瞅瞅精神病医生。“他对我说,它的前额当中还有一只金色的角。”她说。这时警察见精神病医生发出一个正式暗号,便一跃而起抓住了那个妻子。他们费了好大的劲才制服了她,因为她拼命挣扎,但是最后还是把她镇住了。就在给她穿上紧身衣的时候,她的丈夫走进了屋子。

“你对你妻子说过你看见一只独角兽了吗?”警察问道。“当然没有啦,”那丈夫说,“独角兽可是神兽。”“这就是我要知道的一切,”精神病医生说道,“把她带走吧。很对不起你,先生,可是你的妻子疯得跟一只鸟一样。”于是,她骂着、喊着,就被他们带走了。他们把她关进了疯人院。从此以后,这个丈夫过得很快活。

妻子飞快地起了床,很激动,而且眼光有点幸灾乐祸,赶紧分别给警察和精神病医生打了电话,让他们把自己的丈夫带走。但结局恰恰相反,妻子被他们带走了,关进了疯人院。 当读者正为看似天真、单纯、木呐的丈夫担心的时候,故事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妻子阴差阳错被送进了疯人院,但这仅仅是偶合和阴差阳错吗?绝对不是!因为小说的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实情和原委:“从此以后,这个丈夫过得很快活。”看来一定不是丈夫记性差或者前面那是一个梦幻,而是一个圈套,一个早已挖好的陷阱。 一个只有九百字的作品容纳了这么可怕的家庭危机和风暴,真是令人吃惊和赞叹!

三、微型小说的人物与环境——特写式写意

虽然读者很容易被小说的情节所吸引,但是人物才是小说的核心。鲁迅曾经说“这正如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者的人,一看就知道谁。”(《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我认为鲁迅所说的传神“写意”正是微型小说中人物的形态。如何写意呢?要抓住人物的“特点”,真正经典的微型小说,不会出现可有可无的一个细节、一个词语,凡是特写的细节必有着艺术效果。 一个老人的问题 [埃及]穆·阿里

酒店快关门的时候,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迈进门来。酒保惊奇地望着这个陌生的顾客。

看上去,他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满脸皱纹,步履蹒跚,走起路来甚至还跌跌撞撞,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右手拄着一根看上去已伴随了他二十多年的拐棍。

老人一屁股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打了个手势请酒保过来,声音颤抖地问:“有人问起我吗?” 酒保懵了,忙说:“没有啊!”

老人抬起右手,用手指揩了一下脸上的汗水,伤感地说:“那么,请给我一杯酒来,先生!” 老人喝着酒,叹着气,两只眼睛忧愁地望着门口,慢慢饮完。随后,他用拐棍支着地,哈着腰,低着头,好像寻找什么似的步出了酒店。酒保目送着他,觉得他既可怜又古怪。 十多天过去了,顾客不断光临酒店,酒保几乎忘记了那位可怜的老人。但一天夜里,酒店最后一个顾客走出门时,老人的面孔又出现在了门口。他一声不吭地挪进屋内,又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悲伤地问:“有人问起我吗?” 酒保不安地答道:“没有!”

老人抬起右手,用手指揩了揩脸上的汗水,像受了伤似的喃喃地说:“那么,请给我倒两杯酒来,先生!”

老人一口一口地抿着酒,两只眼睛呆呆地凝视着门口。酒杯空了,老人用拐棍支着地,慢慢站起身,缓缓地挪动着步子,磨蹭着出了酒店的大门。 几个月过去了,老人一直未再“光临”酒店。 一天夜里,酒店门口又传来了“有人问起我吗”……

几年过去了,酒保的答复仍是那几个字:“没有!”老人凄惨地说:“那么,请给我拿一瓶酒来,先生!”酒保同情地问老人:“一瓶酒?”老人点点头,抬眼看了看他,好像明白了他正在故意找话说。酒拿来了,老人喝着,喝着,喝光了一瓶酒。酒保的眼睛始终注视着他的脸。老人用拐棍吃力地撑起身,向酒店大门方向挪动着步子,但一个趔趄,拐棍滑出了手,他一下子跌在了地上。……

他的两腿神经质地勾住一张桌子,颤颤巍巍地伸出右手,抓住桌子腿,挣扎着想站起来,但桌子倒了。酒保赶忙奔过去,两眼涌着泪水,哭着说:“最近好像有人问起过您,爸爸!” 读完这篇微型小说,我们的第一感觉也许是《一个老人的问题》的情节是何其的简单,简单到有些单薄,支撑它的只是一句话——“有人问起我吗”。但是就是这样一句话,塑造了一个内心极度渴望被关注的老人的形象。老人所处的社会,衣衫褴褛所反映出的物质的穷困不是最可悲的,老人内心对于被遗忘、被忽视的恐惧才是最可悲的。

有些读者提出质疑,很多微型小说只有情节和人物,似乎没有环境。其实不然,还是以《一个老人的问题》为例子,故事发生在酒店门口,失意与惆怅的氛围弥散在小说之中,而老人的问题以及结尾酒保的回答折射出社会问题,这不是“一个”老人的问题,酒保的爸爸是否也经历着同样的心理创伤,这是一个社会群体的问题。微型小说交代社会环境,常用于无景中见景的方式。

四、微型小说的视角——“睹影知竿”的侧笔

情节、人物和环境,具备了小说三要素,并不意味着构成一部精彩的微型小说。要达到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要在篇幅的限制中显出能手,作家创作微型小说时就必须精心选择取材的角度。社会生活中的大事件、大题材,即使审美价值很高,但是牵涉时空过于广阔,微型小说也无法问津。微型小说往往捕捉瞬间、截取片段,来展现深刻、宏达的主题。

莱辛在美学名著《拉奥孔》中所指出的那样,“选择最富于发生性的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刻中了解得最透彻”。 在钉子上 [俄]契诃夫

一群十二品文官和十四品文官刚下班,在涅瓦大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今天是斯特鲁奇科夫的命名日,他正带着他们到他家里去举行命名日宴会。

“马上我们就要大吃一顿了,诸位老兄!”过命名日的人想象着吃喝的乐趣,说。“我们可要大吃特吃了!我的好妻子已经把馅饼烤好。面粉是昨天傍晚我自己跑去买来的。白兰地已经有了,……是'沃隆佐夫斯基'牌的。……我妻子恐怕已经等急了!”

斯特鲁奇科夫住的地方非常远。他们走啊走的,最后总算走到了他的家。他们走进前堂。他们的鼻子闻到馅饼和烤鹅的香味。

“你们闻到了吗?”斯特鲁奇科夫问,高兴得直笑。“脱掉大衣吧,诸位先生!把皮大衣放在那口箱子上!卡嘉在哪儿呀?喂,卡嘉!全班人马都到齐了!阿库丽娜,你来帮着各位先生脱大衣!”

“这是什么?”这群人当中有人指着墙上问道。

墙上有一颗大钉子,钉子上挂着一顶新制帽,带着亮晃晃的帽檐和帽章。文官们面面相觑,顿时脸色发白。

“这是他的帽子!”他们窃窃私语道,“他……在这儿!?!”

“是啊,他在这儿,”斯特鲁奇科夫含糊其词地说,“卡嘉在招待他。……我们走吧,诸位先生!我们到外面小饭铺里去坐坐,等他走掉再回来。”

这群人扣上皮大衣的纽扣,走出去,懒洋洋地往一家小饭铺走去。

“你家里所以有鹅的气味,是因为你家里正好坐着一只鹅!”档案副管理员放肆地说,“必是魔鬼把他支使来的!他不久就会走掉吧?”

“不久就会走掉。他在我家里至多不过坐两小时。哎,我饿了!等他走了,我们先喝一杯白酒,吃点鰛鱼。……然后我们再喝上一杯,诸位老兄。……喝完第二杯以后,那就得马上吃馅饼。要不然胃口就差。……我的女人烤的馅饼好得很。白菜汤也烧好了。……” “你买沙丁鱼了吧?”

“买了两听。还买好四种腊肠。……我妻子,大概,也饿。……不料他闯来了,魔鬼!” 他们在小饭铺里坐了一个半钟头,为摆样子而各自喝下一大杯茶,然后又往斯特鲁奇科夫家里走去。他们走进前堂。先前的那种气味更浓了。文官们从半开着的厨房门口望进去,看见一只鹅和一碗黄瓜。阿库丽娜从炉子里取出一个什么东西来。 “又不顺利,诸位老兄!” “怎么回事?”

文官们的肚子痛苦得缩紧了:饥饿难忍啊,然而可恶的钉子上却挂着一顶貂皮帽子。 “这是普罗卡契洛夫的帽子,”斯特鲁奇科夫说,“我们走吧,诸位先生!找一个什么地方去等一等。……这个人不会坐很久的。……”

“这么没出息的家伙倒有这样俊俏的老婆!”客堂里响起一个沙哑的男低音。 “傻瓜就是交好运啊,大人!”一个女人的说话声附和道。

“我们走吧!”斯特鲁奇科夫哀叫道。他们就又往小饭铺走去。他们要了啤酒。 “普罗卡契洛夫是个有势力的人物!”那群人开始安慰斯特鲁奇科夫说,“他在你妻子那里坐上一个钟头,往后你……就有十年的造化呢。这是运气来了,老兄!何必伤心呢?用不着伤心。……”

“就是你们不说,我也知道用不着伤心。问题不在这儿!我不痛快的是我的肚子饿得慌!”过了一个半钟头,他们又到斯特鲁奇科夫家里去。那顶貂皮帽子仍然挂在钉子上。大家只得又退下阵来。

一直到傍晚七点多钟,钉子才解除负担,他们也才能动手吃馅饼!可是馅饼干瘪了,白菜汤不烫了,鹅烤焦了,总之斯特鲁奇科夫的前程破坏了一切!不过呢,他们吃得倒是蛮有味道的。

看,这篇微型小说就聚焦在这小小的“钉子上”,那两次次撤退也不过是生活中的两个小片段,但是透过这篇微型小说,我们看到了高级官员的娇淫无度、有恃无恐,下级官员的卑躬屈膝、苟且度日,百姓遭到层层盘剥,社会阶层之间矛盾极其尖锐,同时“人”的意识又极其淡漠。

睹影知竿的侧笔,微型小说具有自己的美学个性。

五、微型小说的标题——深邃的“眼睛”

标题、题目,是文学作品传神的眉目。对于微型小说,标题就更为重要。千字以内的小说,不可能铺开来,标题就要尽量多的发挥作用,产生艺术效果。有时候,微型小说的标题,直接影响着微型小说的内涵。品鉴微型小说,决不可忽视这双深邃的“眼睛”。

苏联当代作家H 杜姆巴泽的小说,请同学们按视频的暂停键,自主阅读。

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们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常一起冲着老师的后背做鬼脸儿。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

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十五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四层楼……

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 我毅然按了一下电铃。

“不怕烂掉你的臭爪子,可恶的东西!震得整个房子嗡嗡响。什么时候你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里面传出一阵叫骂。

我羞得满面通红,连忙把手塞进口袋。前来开门的是一个淡黄头发的女孩,看上去约摸有八九岁。

“努格扎尔阿马纳季泽在这儿住吗?” “他是我爸爸。”

“你好,小姑娘,我是绍塔叔叔,是你爸爸的老同学。”

“噢,您请进来吧!……玛穆卡!爸爸的同学绍塔叔叔来了。”女孩朝里边喊了一声,领着我向屋子里走去。

迎面冲出一个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浑身是墨水污迹。 “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 “不在。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你俩在做什么呢?”我问。

“我们在玩‘爸爸和妈妈游戏’。我当爸爸,姆济娅当妈妈。”玛穆卡对我说。

“你们玩吧,我不妨碍你们。”我一面点着烟,坐在沙发上。“不知道努格扎尔过得怎么样,”我寻思着,“生活安排得好不好,是不是幸福?”

孩子们尖利的喊叫声把我从遐想中唤醒过来。

“喂,孩子他妈!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玛穆卡问道,显然是模仿某个人的。“吃个屁!我倒要问问你,我拿什么来做饭?家里啥也没有!”

“你的嘴可真厉害!”

“昨天夜里你跑哪儿逛去了?说!”姆济娅握着两个小拳头,叉腰站着。 “你管不着!”

“什么,我管不着?好吧,我叫你出去鬼混!” “你疯啦?”

“我受够了!够了!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孩子统统带走!” “不准动孩子,你自己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没那么简单!” “把儿子给我留下!”

“不行,我已经说了!”姆济娅高声叫道。

“你听着:把儿子留下!要不然……”玛穆卡抱起枕头,一下子砸在姆济娅身上。 “好哇,你敢打人?畜生!”姆济娅抡起洋娃娃,狠狠地打在弟弟头上。她打得那样厉害,玛穆卡的两眼当即闪出了泪花。

我跳起来把他们拉开。

“孩子,真不知道害臊。这是什么游戏哟!”

“放开我,尼娜!”姆济娅突然朝我喊道。 “你们这些邻居不知道他是什么玩意儿!我整天受他的气,没法跟他过下去了,我的血全被他吸干了,可恶的东西! 你们瞧,我瘦成了什么样子!”姆济娅用纤细的指头戳了戳她那玫瑰色的脸蛋儿。

“别信这个妖婆的鬼话!”玛穆卡冲我说。

“不要吵了!”我实在控制不住,向他们大吼了一声。孩子们恐惧地盯着我。

我喘过一口气,勒令两个孩子向我发誓,保证往后不再扮演他们的爸爸妈妈,然后便步履蹒跚地离开了这个家。

“看来,我的朋友生活得蛮‘快活’的!”我一路上想着姆济娅和玛穆卡,他们表演了一幕未

来家庭生活的丑剧。

显然,这篇作品是在讽刺夫妻不和的生活丑剧,他通过孩子的“游戏”来讽刺这类人。对于这篇作品,如果给它起个“家庭丑剧”一类的标题,未尝不可,只是失之于直露;如果给它起标题为“爸爸妈妈的游戏”,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但意蕴尚浅。杜姆巴泽毕竟是高手,他给这篇作品起的标题是“预演”,既让人联想到夫妻争吵无休的家庭生活,又引发思考,小孩子的预演很可能发展成为正式上演,父母的不和残害着孩子幼小的心灵。

这样深化、丰富作品意蕴的标题还有日本芥川龙之介的《沼泽地》、法国哈·霍利的《德军剩下的东西》,德国海·伯尔的《悠哉悠哉》,澳大利亚亨利·劳森的《他母亲的伙伴》。大家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品味微型小说标题的妙处。

课后练习题:

第一课课后选择题:

1、微型小说又被称作(多选题) ( )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cs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