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节能减排报道的框架分析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05 06: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民日报》节能减排报道的框架分析

作者:刘思雨

来源:《科技传播》2013年第22期

摘 要 节能减排是一项复杂的科学议题,它与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密切相关,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人民日报》的节能减排报道为例,运用框架分析的方法,从消息来源、报道区域、报道版面、报道关键词、报道主题五个方面,总结出《人民日报》作为党政机关报,在节能减排中形成的框架。

关键词 节能减排;《人民日报》;新闻框架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028-03

自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规定节能减排硬性指标后,“节能减排”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2013年北方大范围出现雾霾更是引发了全社会对节能减排的激烈讨论,媒体对节能减排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节能减排是个复杂性的科学与经济发展的议题,不仅涉及到资源、环境、气候等方面,还覆盖了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我国媒介在报道节能减排时,既要及时传达节能减排政策,积极传递节能减排理念,又要考虑实际国情,让大众了解节能减排科学知识,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在舆论引导和政策传达上具有优势,对《人民日报》2006年~2012年的节能减排报道进行框架分析,可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发现新闻框架的形成过程,对节能减排报道实践提供参考。 1 框架分析理论背景

人类学家贝特森首次提出框架的概念,认为框架代表了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1974年高夫曼将框架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高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Gitlin认为框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认知、解释和陈述框式,也是选择、强调和遗漏的稳定不变范式。通过这样的框架,来组织话语。Entman则认为, “框架是选择所感知现实的某些方面,并使之在传播文本中更突出,用这样的方法,促成一个独特问题的界定、因果解释或者如何处置的忠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cr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