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碳点材料制备及在汞离子检测中应用

更新时间:2023-11-14 17: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荧光碳点材料制备及在汞离子检测中应用

摘 要 : 汞离子(Hg)作为一种极具生理毒性的化学物质,其检测方法在传感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荧光探针由于具有高效灵敏、快速便捷、可回收利用检测等优点而成为Hg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Hg与探针特征的结合位点作用,引起其光物理性质的变化,从而实现对Hg的高选择性识别。本文综述了一种小分子Hg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文中着重总结了基于碳点Hg荧光探针分子的设计原理、合成过程、检测机制及应用方法;评述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和检测性能之间的关系;最后展望了Hg荧光探针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2+

2+

2+

2+

2+2+

2+

关键词 汞离子 碳点荧光探针 离子识别

1. 引言

Hg2+是一种极具生理毒性的化学物质,它对人体的危害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内脏器官,对呼吸系统、皮肤、血液及眼睛也有一定的影响。Hg2+中毒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被广泛接受的Hg2+产生毒性的基础是Hg-S反应。Hg2+可与体内蛋白质(如酶)中某些基团(如巯基)结合,使细胞内许多代谢(如能量的生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等)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细胞的功能和生长。Hg2+具有持久性、易迁移性和高度的生物富集性,这使其成为目前全球最引人关注的环境污染物之一。

正是因为Hg2+存在高毒性,开发研制成本低、响应快、易实现、能应用于自然环境和生物体系的新型Hg2+检测手段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通过比色或荧光分析,实现快速、便捷地检测Hg2+的化学传感法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一种小分子Hg2+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Hg2+探针材料的分子设计和检测机理。 2. 实验部分 2.1实验药品

乙醇(无水)(西安化学试剂厂 )溶液,无水甲苯(天津富宇化学有限公司分析纯) ,二氯甲烷(天津南开化工厂分析纯) ,罗丹明(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 分析纯);乙二胺(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分析纯);乙醇(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分析纯);乙腈(上海振欣试剂厂 分析纯);异氰酸硅烷化试剂;重金属离子,蒸馏水。

第 1 页

2.2实验仪器

旋转蒸发器( RE一52C型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 ) ,WQF-31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DF-II集热式磁力加热搅拌器(江苏省金坛市医疗仪器厂);循环水真空泵SHZ-C(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公司);RF—5301PC荧光光度仪(日本产);FA-1604电子天平,精密度0.1mg(上海精科天平);半微量有机制备仪BB-26型(天长市千玻教学仪器有限公司);KQ—400KDE型高功率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2.3实验过程 2.3.1 荧光碳点合成

根据文献[1] 方法,将2 g葡萄糖和10 mL PEG-200混合后溶解在3 mL去离子水中,得到澄清的溶液. 然后将该溶液放置于微波炉中,在540 W的功率下微波2 min,即得到淡黄色的碳量子点,水定容至100 mL,得CDs溶液,备用.

2.3.2 罗丹明衍生物修饰荧光碳点

(1)中间化合物2的合成 罗丹明6G(456mmg,1mmol)和异氰酸硅烷化试剂(266mg,1.1mmol)在溶解于30ml无水甲苯中。在氮气环境中回流搅拌24小时后,冷却到室温时,在真空条件下蒸发溶剂,形成一种白色沉淀。溶解于100ml二氯甲烷中,用去离子水冲洗数次。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去除溶剂后,在真空环境下产生的粉红色坚实的油状化合物即为中间化合物2的粗产品。用柱层析纯化氧化铝(乙酸乙酯/正己烷,15:1)纯化,得到纯化色固体。

(2)罗丹明衍生物碳点 取2.0 g 多孔氧化硅分散在30ml无水甲苯中,加入 0.7 g 化合物

2(1mmol)。室温下,在氮气环境中搅拌回流 24 小时。 冷却后,将所得的固体过滤分离,并且用二氯甲烷/丙酮溶液洗涤,然后真空条件下烘干至恒重。 产生轻微的粉红色固体即为 修饰产物。 混合材料中,R6G-SBA-15的摩尔浓度通过元素分析法,C、N、H是 0.30 mmol/g。

2.3.4荧光染料修饰后的碳点与Hg2+反应

(1)准备荧光测试金属离子溶液,准备Hg2+Ag+Cd2+Cu2+的合适浓度的溶液备用,将Hg2+

第 2 页

溶液稀释成不同浓度。

(2)配制产品溶液。用乙腈:水=7:3溶液配制0.02g.L-1的修饰碳点悬浮液。在实验过程中要随时拿去超声,才能形成均匀的悬浮液,否则若有沉淀会影响实验过程中荧光的测定。

(3)取3mL超声过修饰碳点悬浮液放进比色皿,找产物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确定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后设定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参数。每次取3mL修饰碳点悬浮液加入比色皿中,用微孔进样器注射不同浓度Hg2+溶液,保证每次加入Hg2+溶液的量都是相同的,加入Hg2+溶液量应少于100微升以保证检测溶液的总量不明显变化。检测加入Hg2+后荧光强度的变化。同时还要检测修饰碳点对Hg2+的选择性,及不同pH环境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3.4材料对不同浓度Hg2+溶液的响应

罗丹明类化合物具有摩尔吸光系数高、荧光量子产率高和激发波长长等优点,能够实现可见光激发,在荧光检测时背景信号干扰也较少。通过对母体结构的修饰,可以调控罗丹明类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发射波长、量子产率等荧光特性,使罗丹明荧光染料成为传感等领域的明星材料。

由于Hg2+的d轨道充满电子,Hg2+本身并不具有光学特性,造成了其光学检测的局限性。但是人们发现可以利用发色团与Hg2+结合导致其荧光信号的改变来检测环境或生物体系中的汞含量。从结合方式看,虽然Hg2+的d轨道充满电子,但它的最外层有空的s轨道和p轨道,在轨道能级图中,它们与次外层的d轨道在同一能级,也可以杂化参与配位。而N、O、S等原子具有孤对电子,将这些具有孤对电子的原子作为识别单元引入到探针分子中,通过与Hg2+以配位键的形式结合,使探针分子产生相应的光物理性质变化,达到检测的目的。 3.5材料对Hg2+的检测选择性

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将对Hg2+具有结合作用的识别单元引入到罗丹明分子中,利用Hg2+诱导罗丹明分子开环,改变其发光性质(荧光增强),从而实现对Hg2+的检测。

3.6pH对材料R6G-SBA-15荧光光谱的影响

为了研究多孔硅材料的实际应用价值,我们研究质子对R6G-SBA-15悬浮液的影响,3mL

第 3 页

的R6G-SBA-15悬浮液,用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不同的pH,在不同pH条件下加入同浓度同体积的Hg2+溶液,检测各溶液的荧光强度。

参考文献:

[1] H. Zhu, X. L. Wang, Y. L. Li, Z. J. Wang, F. Yang, X. R. Yang. Microwave synthesis of fluorescent carbon

nanoparticles with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properties[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09, 34: 5118-5120. 1.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博士论文 2000年度 2.杨德仁;阙端麟 多孔硅的光电特性研究及阵列化多孔硅的制备 2006 年度 3.刘莲花;杜娟 新型罗丹明B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Cu离子的检测 2010年度

4.郭 风;朱桂茹;高从堦 有机-无机杂化介孔二氧化硅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011年度化学进展 第23卷

第6期

5.杨启华;刘健;钟华;王培远 无机材料学报(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2009年度

6.史慧芳;赵强;安众福;许文娟;刘淑娟;黄维 基于小分子的汞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7.吴豪;袁文兵 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广东化工 2011年 第6期 第38卷 总第218期 8.M. H. Lee, S. J. Lee, J. H. Jung, H. Lim and J. S. Kim, Tetrahedron, 2007, 63, 12087–12092 9.Lee, M. H.; Wu, J.; Lee, J. W.; Jung, J. H.; Kim, J. S. Org. Lett. 2007, 9, 2501 10.Liu C W, Huang C C, Chang H T. Langmuir, 2008, 24: 8346-8350 11.Joshi B P, Park J, Lee W I, Lee K H. Talanta, 2009, 78: 903-909

12. Ha-thi M H, Penhoat M, Michelet V, Leray I. Org. Lett., 2007, 9: 1133-1136

13. Zhu X J, Fu S T, Wong W K, Guo H P, Wong W Y. Angew Chem. Int. Edit., 2006, 45:3150-3154

14.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tandard examination methods for drinking

water- Metal parameters, GB/T 5750.6-2006.

15.Soh J H, Swamy K M, Kim S K, Kim S, Lee S H, Yoon J. Tetrahedron Lett., 2007,48:5966-5969 16. Pandey S, Azam A, Pandey S, Chawla H M. Org. & Biomo. Chem., 2009, 7: 269-279

17.袁跃华;田茂忠;冯锋;孟双明;白云峰 罗丹明类阳离子荧光探针 化学进展 第 22 卷 第 10 期2010

年 10 月

18.田茂忠( Tian M Z),彭孝军( Peng X J),樊江莉( Fan J L),吴云扣(Wu Y K) . 分析化学(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2006,34: S283 S288

19.De Silva A. P . , GunaratneH. Q. N. , Gunn l augss on T . , H uxley A. J . M. M c C oy C . P. , Rad e macher J .

T . , Rice T . E. . Che m.Rev . [ J], 1997 , 97: 1515?? 1566

第 4 页

第 5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cm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