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材料分析简答题参考

更新时间:2024-04-08 19: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1)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无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的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怎么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3、试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1)维护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维护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党执政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3)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照,社会主义就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

4、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

(1)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5、如何正确理解一部分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答:(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解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

(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重注公平。 (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6、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答:(1)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跃,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论述题总共两题,有一题在书上能找到,需要联系实际就一定要联系实际多写点。实在写不出来,就灵活运用三个代表的内涵和科学发展观的要点,再参考别人对十七大理论的学习与领悟。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我是问你,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2、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发展必须是全面的、 发展必须是协调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3、十七大理论学习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问题的崭新认识,是新世纪新阶段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应当而且可以驾驭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将之贯彻于“十一五”规划当中,表明我们党对经济社会的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结果,也是总结和借鉴中外发展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事业,且这个事业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因此伴随着

巨大成就的取得,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中国人民谋求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迅速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境况,使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或者凸现了一些影响发展的问题。新情况新形势要求我们科学回答什么是发展,发展为了什么,怎么样发展。对发展遇到的问题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回答。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的历史性任务,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发展问题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也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实践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实现目的的途径和手段,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发展的价值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的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唯物史观认为,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由现实的人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基础上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历史前进的理论和同样由他们揭示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在他们看来,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自觉的活动。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民群众既是历名发展的主体又是历史发展的客体,人民群众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自己的历史。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要追求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使人民群众发扬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成为决定自己命运、把握自己发展方向、创造自己历史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党的本质要求。在现实的发展当中,如果不及时而清醒地强调和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本质性、核心性的问题,发展的走向有可能会偏离党的根本宗旨。所以说,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决定着发展的性质、结果和意义,也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包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如果说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的话,那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形成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前进发展的强大合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发展是绝对的、无限的、永恒的,决定发展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所谓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构成人类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2页)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也反作用于物质生活。人类这几种生活紧密联系、互相作用,统一于人类社会有机整体。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整体性的发

展,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全面发展,决不能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必须坚持这个中心,否则所谓全面发展就会因为失去了物质基础而成为空中楼阁。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不能只抓经济,或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这样经济和社会都发展不起来。只有紧紧抓住中心,坚持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协同性、和谐性。对立统一规律既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别和对立,又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作为矛盾基本属性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虽然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斗争性更多表现为非对抗性的区别和差异,而这种区别和差异是可以通过协调和控制加以转化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以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连贯性、永续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没有止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和谐。否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作者: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新中国成立后,又把统筹兼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强调“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的理论内含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支撑科学的理论。从方法论意义上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方面的统筹,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而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现实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于扩大内需,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就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做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权力与责任相一致,既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又更好地发挥地方积极性。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就要坚持从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既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就要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抓发展得讲科学

当前,安徽等中部省份普遍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安徽省委书记说:“发展是崛起的?总钥匙?,不发展最不科学,抓发展得讲科学。”(人民日报10月21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关键就是要突出实践特色,以科学的方法推进科学发展,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

科学发展的真谛在于“科学”,抓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科学”二字。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曾经形象地把任务和方法比喻为过河和桥、船的关系。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实现崛起,也有一个任务与方法的问题,既要提出科学的目标,又要确立科学的思路、掌握科学的方法。一言以蔽之,抓发展得讲科学。

科学抓发展必须提升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够越来越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越来越显示出自身强大的真理力量,就在于它以丰富的思想内涵、严密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知与行,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认识的深度、思想的高度,决定实践的力度。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内涵十分丰富,思想极为深刻,只有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准确地而不是模糊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理解和掌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想,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抓住学习实践活动这一契机,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

实践、再实践,真正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变为一种根本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切实做到学而真信、信而真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科学抓发展必须强化能力素质。立足省情,走具有自身特色、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崛起之路,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然十分复杂,任务繁重而艰巨。科学发展是一种能力要求。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没有过硬的本领是不行的。党员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他们是不是具备谋划和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现崛起的进程。科学发展能不能上水平、人民群众能不能得实惠,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真本领的试金石。作为科学发展的引领者、正确思路的决策者、实践行为的示范者,领导干部要真正担当起领导科学发展的责任,就必须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科学发展的主动权,提出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开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新局面。 科学抓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机制。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制度、健全的体制机制具有导向鲜明、规范有力、监督有效的重要作用,最能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当前,加快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很多属于体制机制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的科学发展意识不强、行动不自觉,重当前轻长远、重“显绩”轻“潜绩”等问题,也同体制机制不健全紧密相关。推进科学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建立健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机制,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努力形成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实现崛起的体制机制优势。

科学抓发展必须发扬优良作风。科学发展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不发展最不科学。推进科学发展,必须有优良作风作保障,特别需要真抓实干。群众看干部,不仅看干部怎么讲,而且看干部怎么做。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人民群众最反感;作风飘浮、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人民群众最不满意。推进科学发展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戒虚、戒假、戒浮,求实、求真、求深,动真情、出实招、求实效,脚踏实地、崇尚实干,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求发展上。要求积极优化干事创业的环境,鼓励干部群众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敢走新路,敢破难题,敢当重任。积极鼓励,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真正形成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批评空谈者的社会氛围和“有为才有位”的积极导向。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 2011春论述分析复习材料

1.案例呈现: 1931 年夏,邓小平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邓小平是毛泽东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坚定实践者,为此受到了当时“左”倾路线的迫害。他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人拥护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坚决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反对“城市中心论”,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结果被当时党内的“左”倾领导者撤职,被打成所谓的“邓、毛、谢、古反党集团”。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严重挫折。 1966 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邓小平就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严重挫折。 1969 年 10 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在当地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在江西的三年,他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书籍,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更深入的思考。

1971 年 9 月,林彪反革命政变阴谋被粉碎。1973 年,毛泽东重新起用邓小平,并恢复其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毛泽东称赞他“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时,再次从严重的政治挫折中崛起。 1975 年 1 月,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邓小平召集军队干部会、省市委书记会、农业会议、科学院会议,系统地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这些会议的中心议题都是“整顿”。全面整顿,就是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改革的实验。整顿的实质是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矛头直指“四人帮”。由此,邓小平再次受到错误路线的打击,被指责为搞“右倾翻案风”,再次被错误地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三次严重挫折。但是,整顿的业绩和他在整顿中表现出来的风骨,已经赢得了党心、民心、军心,为粉碎“四人帮”准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976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举国哀悼。同年 10 月 6 日,“四人帮”被粉碎,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举国欢腾。悲喜之际,全国人民都关注着毛泽东之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在 1977 年 3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王震提出要邓小平出来工作。 7 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在 1976 年被错误撤消的一切领导职务。邓小平第三次从严重的政治挫折中崛起。

案例思考: 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的教育是什么? 案例分析:

(1)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

(2)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新新办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宁夏一位农民讲述切身体会:“‘三个代表'好”

案例呈现: 2002 年 8 月 14 日上午 11 时,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新华镇一位穿着朴素的农民走进本报驻宁夏记者站递上了一封信。在他关注的目光下,记者读完了他写的信。“现在不是都在讲实践‘三个代表'好”吗,我就是用切身体会来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社会说,‘三个代表'好。”看过了他写的信,听了这位农民的话,记者深感“三个代表”在基层、在普通干部群众中的震憾力。

送信人名叫朱荣,是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面上新华镇的普通农民。 2002 年初,他 8 岁的孩子被诊断患了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等病。数万元的手术治疗费对这个困难家庭来讲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偏偏此时祸不单行, 6 月 7 日的一声暴雨冲塌了他家的住房, 4 亩农田中的小麦仅收回了种子。 朱荣在信中写道:“天灾人祸难免,党和政府有情。 6 月 8 日,暴雨还在下,新华镇长杜岐水就带着镇干部挨村查看灾情,一边查排隐患,一边将受灾情况上报。第二天,灵武市委书记纪峥和市长继国到我临时居住处看望我一家人,送来了 800 元慰问金,鼓励我要树立

起对生活的信心。接着,市民政部门从紧张的资金中挤出 16000 元给我,用来为我 8 岁的儿子做心脏手术。恩比天高啊!我这个做父亲的眼巴巴看着孩子有病没钱治。是共产党的干部想到了为我的孩子治病。如今,我儿子已在宁夏最好的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很快就要出院,我该如何感激党、感激这些为咱百姓做事的好干部啊?” 朱荣向记者再三表示,“有这样的干部是新华镇百姓的福分,党的干部都像他们这样把‘三个代表'落实在行动上,百姓们的日子就会一天更比一天好”。

案例讨论: 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案例分析: ( 1 )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2)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 80 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4)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3.请根据以下材料,阐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而目前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2:1。另外,在农村,不仅社保、医保普及面小、福利低,而且长期在城市从事建设和服务业的农民工也是同工而得不到同等的社保和医保。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者达1 .51亿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者占15 .88%,参加医疗保险者占27.5%,参加失业保险者占10.1%,参加工伤保险者也仅占33.5%。按三人之家计算,1.5亿农民工涉及到4.5亿人的负担。由于大多数农民收入低,加上缺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消费能力被极度压抑。 材料二:

中国的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东部地区为102万平方公里,占全部国土面积10.7%,西部地区为663万平方公里,占69.1%;西部地区在资源方面,草原资源占全国94%以上,

森林资源占51%,煤炭资源占50%;各种有色金属矿藏量占90%;而东部上述资源奇缺,占全国的3-8%左右。应当说,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上,有相当的优越性。 材料三:

据报载,2005年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为2.6吨标准煤,与2000年的2.77吨相比,5年来下降了7%。而另一组数据又告诉我们:2005年中国综合能源消耗相当于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这两组数字说明,纵比,我们同自己的过去比,“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有了新的进步,成绩是可喜的。横比,我们同发达国家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现实国情,不允许我们继续走拼土地、拼劳力、拼投入资金的粗放增长的路子,否则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

分析: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为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打下物质基础。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需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着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着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4. 请根据一下材料阐释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为什么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材料一: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每一步又离不开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思想解放这一本质要求。正是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这一思想解放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去掉了精神桎梏,才把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中国人民探索了一条能够解决温饱奔小康的路子。正是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

场经济的思想,消除了长期束缚人们的许多困扰,使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获得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它的直接历史成果就是十四大,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就是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括。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30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年财政收入达5万多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40倍和30倍。3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教、军事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们成功战胜了冰雪灾害,地震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具体体现。在30年的发展中,我们积累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材料三:

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如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比如:如何更好地解决下岗、失业、待业、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大量的待就业大军问题?如何大力推动经济方式转变,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减少环境污染,?如何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彻底解决上学难,实现教育公平问题?如何推进新医疗改革,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如何推进户籍改革,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如何加快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大家安心工作,放心消费?如何加强反腐倡廉,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这些诸多问题如得不到缓解,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行,而且可能引发政治问题,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分析:“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上述材料表明: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和本本出发,并且努力排除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要反对从书本出发,靠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见的经验主义。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核心,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没有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也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是主观的随心所欲,而必须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判断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必须有解放思想的精神和勇气,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总之,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

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拥抱生机的源泉。要解决上述材料中的各种问题,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5.请根据以下材料,思考如何看待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材料1:

“美国‘联合争取公平经济研究所’日前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11年间,美国企业总裁的工资增长幅度高达571%,而普通工人工资的增长水平只有37%,扣除10年来的通货膨胀幅度32%,工人实际平均工资增长无几。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目前美国老板的平均工资薪水是一般工人平均薪水的531倍!

据计算,如果工人的工资从1990年开始也像企业领导那样增长,今天工人的平均年薪就应该是120491美元,而不是目前可怜的24668美元。该研究所认为,美国的经济制度应该对那些低收入者更公平些。

该研究所和其他相关机构正在努力,要求美国国会尽快以立法形式,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据统计,1990年,美国法定最低工资为每小时3.80美元,目前才提高到5.15美元,如果最低工资界限也以老板工资增长的速度那样上涨,今天工人的最低工资界限应该是每小时25.50美元。

实际上,民主党国会议员近年来不断推出议案,试图缩小工人和老板工资之间的差距,如肯尼迪参议员1999年曾提出议案,要求把每小时的最低工资提高到6.65美元,但由于国会一直由代表企业主利益的共和党把持,这类议案全被搁浅。有经济专家指出,尽管民主党和民间学者正在积极推动提高工人工资,但在目前美国经济疲软,企业裁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工人将处于更为不利的地步,能不被裁减就算是万幸了,哪里还敢奢望在增加薪水。在可预计的将来,工人和老板之间的工资差距,继续拉大的可能性更大。”

上个世纪中期,虽然大多数工业化国家贫富差距有所缩小,但在近几年,贫富间的悬殊又进一步拉开了。1979年全球富人的总收入是特贫阶层总收入的9倍,到1997年,已上升到了15倍。1999年,英国国内的收入差距悬殊达到了40年的最高水平。(《经济日报》2001年9月11日。)

材料2:

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中国是世界上基尼系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显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里。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内地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财政部官员曾透露,银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存户手里。这些都显示出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统计局的报告并预言,贫富差距在未来十年还将进一步扩大。

分析:1、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1)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

(2)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 (3)效率优先,即公平应当服从效率。 2、正确认识收入差距问题: (1)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是经济发展的双刃剑,合理拉开差距可以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过大的差距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

(2)所谓公平虽然包含着十分复杂的因素与方面,但在现在的中国,从社会整体来说,就是由于贫富分化造成的“不公平”所引起的公平问题。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果说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发生很大矛盾时优先公平,则肯定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如果在这个矛盾中选择效率,则会使经济得到增长,但不顾及公平问题最终也会反过来损害经济的增长。因此公平也必须围绕着效率来进行。高效率最终也是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利益,因此也是“立足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总之,“立足公平”要有长远思想,要看到效率极大提高后所获得的大公平,这样它才有深远意义。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平均主义是小生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观点是完全不相容的。实行平均主义只能打击现金、鼓励懒惰后,严重挫伤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平均主义的泛滥必然会破坏社会生产力。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只有实行邓小平提出的这个大政策,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允许收入差别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内的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越好,越大越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实行这个大政策,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分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公平问题不只是再分配要解决的问题,在初次分配中同样有一个要解决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只有在初次分配中使效率和公平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再分配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更加注重公平的功能。 总之,我们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既要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又要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6.请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析中美民主的差异与实质。 材料:

《2007年美国的人权纪录》说,金钱是美国政治的“母乳”,选举是有钱人的“游戏”,凸显美国民主的虚伪性。

文章以2008年总统选举为例指出,参加美国总统选举的“金钱门槛”越来越高。据法新社2007年1月15日报道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将成为历史上耗资最多的一次选举。2004年总统选举花费了6.93亿美元,当时曾是历史最高。据估计,今年的总花费可能将达到10亿美元左右,最近《财富》杂志预测花费将提升到30亿美元。

文章援引埃菲社2007年5月18日报道说,打算在2008年竞选美国总统的大约20多位政治人士中,至少有10位民主党或者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是百万富翁。 文章指出,“金钱竞赛”渗透到美国各种竞选活动中。据有关组织统计,在2005年至2006年,全美各州高级法院法官候选人为竞选共筹款3400万美元。2007年,宾夕法尼亚州最高法院竞选两名新法官,候选人破纪录地筹集竞选经费680万美元。 文章说,一些国会议员候选人当选后为给予自己政治捐款的公司争取利益。据《华盛顿邮报》2007年12月10日报道,仅国会多数党领袖单独或与其他议员联名提出的专项拨款议案总金额高达9600万美元,其中一项就达980万美元,许多专项拨款将使曾支持其竞选的特殊利益集团获利。

分析:

1.社会主义民主虽然也是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的一种民主制度、民主形态,它同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某种继承或借鉴的关系,但它与资本主义民主有本质的区别。

(1)它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供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这是民主发展史上的本质变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区别于和优越于资本主义民主的首要标志。

(2)它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民主无论从其享有者的广泛性看,还是从其内容的广泛性及其核心看,都大大超过了资本主义民主。

(3)它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和强劲的发展动力。资本主义民主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因为它得以建立和巩固的根基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它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经济制度,并且,无论其采取何种形式,它的领导者都是资产阶级,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2.中国民主形式上不如美国民主那样在选举上闹得轰轰烈烈,但是是一种真正的、实质上的民主,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美国民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形式上、程序上的民主,而实质上只有拥有财富的资产阶级才能享有民主,是一种虚伪的、表面上的民主。

7. 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 —— 政协抨击假大空现象 案例呈现 :“不要再玩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 “ 大树特树诚信之风” 正在北京举行的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200多位全国政协常委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纷纷建言献策,一些常委们将矛头直指和谐社会的不和谐之音 —— 社会经济领域存在的 “ 假大空 ” 现象。碘超标奶粉、疫苗造假、毒大米、假种子、假农药、劣质化肥 ?? 当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害。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城市尤其是乡村,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而且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政协常委瓦哈甫 ? 苏来曼说,假冒伪劣之所以屡禁不止、屡打不绝,对造假者的处罚成本过低、打击力度不够是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的惩罚力度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瓦哈甫 ? 苏来曼建议,建立打击假冒伪劣行为领导协调机制,加强立法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法律体系,提高罚款额,延长企业惩戒治理期限,以及加强对打假工作的监督检查。

广场比天安门大、贫困县里办公楼豪华奢侈 ?? 多年来,党和国家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各地不搞形象工程,但却屡禁不止。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一些地方甚至贫困县市愈演愈烈,引起群众强烈反感。政协常委萧灼基指出,为提高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建设一些反映城市特征的 “ 形象 ” 工程也无可厚非。但目前中国经济还不发达,我们必须节约一切财力、物力、人力,用于社会经济建设,用于扶贫解困,用于急需的公共投入。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贫困发生率从1979年的30.7%下降至目前的3%。但是必须看到中国当前贫困情况还相当严重,全国平均每6.5人中,就有一人为赤贫者。萧灼基指出,中国有限的资源,不应该本末倒置用于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而应该用于急需的扶贫工程。这才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公款追星、不孕广告满天飞 ?? 政协常委曹圣洁在分析现在社会上种种 “ 作秀 ” 现象时表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是重要内容。在社会道德的要求方面,中国传统道德一向注重 “ 言而有信 ” 、 “ 民无信不立 ” ,然而近20多年来,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蔓延,社会上道德失衡,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的现象比较严重,公民道德建设急需加强。曹圣洁建议,道德的实践不仅是依靠理论教育,更有赖于习俗,以及社会氛围的形成。要达到“诚信友爱”的社会,必须大力树立这方面的正气。建议政府,特别是宣传部门不仅把“诚信”当作标语口号来宣传,更要对“诚信”之风大树特树,对于弄虚作假的行为无情地揭露鞭挞。只有教育和赏罚双管齐下,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摘自《光明网》) 案例讨论

( 1 )结合本案例谈谈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 案例点评

( 1 )和谐社会一般意义上 是指社会成员能实现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能够良性互动,利益分配能够公正,社会能够实现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一种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而不是社会形态,既然是一种状态,它就可以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也可以体现在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相适应,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和以追求更高和谐状态为理想的新型的和谐社会。

(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形成,我国社会活力大大增强,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但与此同时,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都面临着不少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如何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如何有效地整合社会关系,促进各种社会力量良性互动;如何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何建立健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体制和机制;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和技术的合作与竞争等,就成为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出现的深刻变化而提出来的。

8.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案例呈现

家住梅林一村的黄太对记者说,她在梅林一村住了好些年了,周围环境干净整洁,文体设施也很齐全,每天都是开开心心、乐乐呵呵的,身子骨越来越硬朗。在深圳,像梅林一村这样

温馨舒适、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社区还有许多座。这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建设和谐深圳”为目标,着力为老百姓营造和谐温馨的居住家园的结果 温馨之家:让外来工都能享受到家的温暖

深圳是座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多。目前在深圳居住的1000多万人口中,户籍人口仅146万,其他都是劳务工和外来流动人口。劳务工的权益是否有保障,对建成“和谐深圳”至关重要。深圳市委市政府本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对数百万劳务工给予了特别的关爱。

出外打工的人最怕的就是生病。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劳务工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深圳市今年初出台了《深圳市劳务工合作医疗试点办法》,规定每名劳务工每月只需缴纳不到10元钱,就可以享受从门诊到住院的医疗保障。合作医疗试点一旦全面铺开,将使600万在深劳务工受益。

友爱之家:让党的关怀渗透到城市每个角落 社会治安好不好,关系到每个居住生活在深圳的人是否有安全感的问题。深圳市委主要领导多次说:“社会治安搞不好,其他环境再好也等于零。人们没有安全感,谁还愿意来深圳居住,谁还敢来深圳发展?”为了给市民营造一个平安的“家”,尽管深圳对政府人员编制一减再减,但市委市政府还是作出决策:增加警察3000名。

对没钱在深圳打官司的,深圳有关部门会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几年来,深圳的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义务接待群众来访和解答法律咨询计24万人次;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逾万宗。2004年,全市受理法律援助案件达3978宗。

对没有工作的,给予再就业援助。深圳多年来一直在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并通过多层次的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竞争能力。2004年,又推出了“关爱?自立”行动,并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就业需求和不同类型的失业人群量身定制援助方案。2004年和2005年,每年安排再就业资金7000万元。对生活有困难的,深圳能够提供保障的就尽量给予保障。为此,全市还开展了对于低保家庭的普查,建立了低保困难家庭的数据库。2004年全市共发放低保救济金2427.4万元。

和谐之家: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深圳的发展成果 为了让市民有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2004年,深圳共安排12.02亿元用于市政配套项目建设,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资达120亿元,是历年来最高的。深圳市城管局下属有13家市政公园,其中12家公园全部免费开放,深圳的各个公园成了市民最爱去的休闲场所。 为了给市民保障提供最基本的健康权,深圳这些年还逐年加大了对医院建设的投入。2003年,深圳投资4亿元兴建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加强疫情的信息化管理,投入2000万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疫情报告、分析视听化网络。同时,引入外资和民营资本建立大型医院,让外来劳务工感受尤深的,是子女就读问题。深圳外来劳务工子女有近40万人,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深圳各界为解决外来劳务工子女上学问题出谋划策,比如一般情况下小学一年级五六月份报名,9月份上学就可以了,但是深圳为了更好地摸清外来劳务工子女读书的情况,每年的3月份就开始报名了。40万外来劳务工子女都能享受9年义务教育,50%的人就近进入公办学校。2004年全市各项教育的投入达49亿元。 (摘自《光明网》) 案例讨论

(1)什么是“以人为本”?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案例点评

(1)坚持以人为本,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

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反映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不同呼声,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第三要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充分满足不同利益集团合理的利益诉求。第四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要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努力做好群众工作。

9.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案例呈现:

“一国两制”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创造性构想,首先是从探索解决台湾问题开始。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内政问题。为了谋求这一问题及早解决,早在50年代我党和政府就提了“第三次国共和合作”、“和平解决问题”的设想。60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进一步提出“一纲四目”的政策。“一纲”是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四目”包括: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台湾领导人决定;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部分,由中央拨付;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双方互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我们的这些积极主张和设想,未能付诸实践。

70年代初到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1971年10月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两国签署了《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1976年10月我国结束了长达年的“文化大革命”。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局势的缓和,为我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有利时机。

1979 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提出结束两岸分裂状态,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设想和主张。1981 年9 月30 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具体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就叶剑英的上述谈话邓小平指出: “九条”方针是以叶剑英委员长名义提出来的, 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两制”是可以允许的, 他们不破坏大陆的制度, 我们也不要破坏它那个制度。关于“一国两制”的概念, 正是从这时(第一次) 开始正式使用的。 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明确指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解决。同年12月,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规定。这就为实现“一国两制”构想提供了法律依据。1983年后,邓小平又多次对“一国两制”作了更具体深入的阐述,使这一科学的构想进一步具体化。1984年5月,在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这样“一国两制”就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效率的基本国策。 1984年6月,邓小平接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时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根据宪法规定,设立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变。“一国两制”构想的进一步发展。

1997 年6 月30香港回归,1999 年12 月20 日澳门回归,这样“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由

理论变为现实。它们的回归,是中国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和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标志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上获得圆满成功。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对于振奋民族精神,进一步推动祖国统一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李世伟:《论“一国两制”的文化渊源与形成和发展》,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黄春英:《“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载《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案例讨论:

(1)如何正确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战略意义?

(2)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各方面都容易接受的、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方式? 案例点评: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反映了时代的特点,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维护世界各个地区的和平、安定、经济繁荣,已成为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一个国家内部社会制度的不同的地区,由于共同的民族利益,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消除隔阂,和睦共处,实现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创造性地提出统一祖国后,香港、澳门、台湾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主体则继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这一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具有非常不同内容的新思维、新观念”,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伟大创造,是当今世界最富想象力和最具时代特征的全新的政治思想之一。它是指导我们完成国家和民族统一大业的重要的理论基石。

10. 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案例呈现:

台湾问题本纯属中国的内政问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始终受到复杂的国际因素的影响。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介入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是台湾问题产生、发展和至今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台湾问题归根到底是美国问题。

台湾问题是由于美国的介入而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阻挠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美国政府本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自我解脱,但是它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采取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和做法,阻挠新中国统一台湾,从而造成海峡两岸长期分离的局面。50 年来,美国对台政策的核心是三个联合公报(即1972 年的《上海公报》、1979 年的《建交公报》、1982 年的《八?一七公报》) 和《与台湾关系法》,实质是维持海峡两岸不战、不统、不独的状态,最大程度地谋取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在具体做法上,美国在海峡两岸实行“双轨政策”,一方面发展与中国大陆的正式官方关系,另一方面又保持与台湾的非官方实质关系;一方面公开表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国用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并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装备,阻挠中国统一进程。

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崛起,美国视中国为潜在对手,加紧实行“以台制华”。1994 年9 月克林顿政府正式宣布美国对台新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扩大同台湾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社会。1999 年7 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克林顿又明确宣示了美国对两岸政策的三个支柱,即“一个中国”政策,两岸进行对话,两岸和平解决歧见。实际上既要求台湾方面不要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又反对大陆用武力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小布什当政后,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美对台政策作出新的调整,进一步加大了介入两岸事务的力度。美国因素已成为我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总体而言,今后一段时期内,由于美国对台的基本利益和战略目标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从“以台制华”的战略考虑出发,美国发展美台实质关系,尤其是大幅度强化美台军事关系,阻碍中国统一的做法不会改变。对此,两岸中国人要有清醒认识。另一方面,受多种因素制约,美国因素的影响力也不可能无限度地扩张。毕竟,美国不会因为美台关系而完全牺牲美中关系。美国对台政策的根本目的仍是维持台海两岸不统不独的现状,使台湾始终成为其亚太战略布局中的一颗重要棋子。因此,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较量将是长期的。(黄丽芬:《试析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载《常熟高专学报》2003 年第5 期;王成兰:《透视当前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9期。) 案例讨论:

(1)针对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我们该如何对待。

(2)有专家认为对台湾问题,美国有三种不同的政策选择: (1)支持台湾未来的特定结局,或是与祖国大陆统一,或是台湾独立;(2)乐于维持现状,除支持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外,继续实行目前不卷入政策;(3)彻底与台湾问题脱钩,不认为是美国的问题,与美国利益无关。你认为美国会如何选择。 案例点评:

美国因素已经并将继续对台海局势、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一、助长了岛内“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二、增强了台军的军事实力,是台湾当局“以武拒统”的主要靠山;三、影响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

不过美国因素在台湾问题上的影响力,并不是无限度地扩张的。它必然要受一些因素的制约:一是中美关系的制约。美方十分清楚,从战略上讲,中国大陆对美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台湾省,中美关系是亚太国际关系中的主轴,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在战略利益方面,在亚太地区平衡方面,都需要合作。这决定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不可能走得太远;二是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在经过了1996 年和1999 年的两次“台海危机”以后,美国政府认识到台湾问题在对华关系中的严重性和敏感性,因而在对台政策上适度“降温”,倾向于务实;三是国际环境的影响。尽管世界和平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潜在威胁,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要特征。维持和平、减少争端、预防危机、加强对话,已成为世界上广大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心愿,这一国际大环境客观上为中国追求以和平方式完成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1. 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优点 案例呈现:

中国无产阶级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有它的许多特出的优点。 中国无产阶级有哪些特出的优点呢?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身受三种压迫(帝国主义的压迫、资产阶级的压迫、封建势力的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没有欧洲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所以除极少数的工贼之外,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走上革命的舞台,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里比较最有觉悟的阶级。

第三、由于从破产农民出身的成分占多数,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的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便利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644 页

案例讨论:

( 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 ( 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案例点评:

中国工人阶级同欧洲工人阶级一样,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同现代大工业生产紧密联系,始终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富有远见,具有许多优秀的阶级本性,理所当然地做了革命的领导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尤其是最近 20 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虽然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其本质特征并没有变化。因此,他们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领导力量。中国工人阶级对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是通过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的。

12. 开国第一刀 案例呈现:

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都是 20 世纪 30 年代初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他们在国民党血腥的白色恐怖下,在艰难的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都曾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英勇斗争,建立过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仅仅一年时间,刘青山、张子善便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下腐化起来。他们利用职权,先后贪污国家救济粮、治河专款、地方粮,克扣民工粮、机场建筑款及骗取国家银行贷款等,共计 171 亿元。( 当时的货币 )

案件被揭发后,华北局将案件情况和如何处理刘青山、张子善的问题向中央写了请示报告。毛泽东看了华北局的报告后立即批示:“这件事给中央、中央局、分局、省市区党委提出了警告,必须认真对待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注意发现、揭露和惩处,必须当作大斗争处理。”当时,党内有人出来想找毛泽东说情,认为刘、张虽错误严重,当判重刑,但考虑到他们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有过功劳,可否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不枪毙。毛泽东知道后说:正因为他们两人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挽救 20 个、 200 个、 2000 个 20000 个犯有不同错误的干部。于是刘青山、张子善被处以极刑,这一处理结果,后来被人们称为“开国第一刀”。 ——文摘自 < 党史博览 >,1997(11) 案例讨论:

( 1 )如何理解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 ( 2 )你认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 案例点评: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领导、管理和建设国家的艰巨任务,党自身地位和条件的变化,都使党面临新的严峻的考验,迫切要求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本案例反映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建国不久就将执政党建设放在一切党务工作的首位,始终强调在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中,务必坚持“党要管党” , 惩治党内的腐败分子毫不手软。严惩刘青山、张子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决心,不仅有效地防止了干部队伍的腐败,而且对形成五十年代清新的社会风气和优良党风有很好的作用。今天,我们党的主流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一些腐败现象在党内确有滋长和蔓延。我们要有忧党忧国忧民的意识,把反对和防止腐败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在反腐败斗争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既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毫不动摇地把党风廉政和建设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13.美国记者的感叹 案例呈现:

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战场,一位美国记者随一群国民党军队行军,使他惊异的是,这群国民党官兵每到一个村庄,都向农民宣称自己是共产党的军队,这位记者感到很奇怪,便向一位军官询问其缘由,这位军官悄悄地告诉他说,如果我们说自己是国民党的军队,他们(指农民)就不会给我们粮食吃,也不会给我们水喝,更不会让我们借宿。这位记者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于是,他在随后给美联社发的一则消息中说:共产党的军队将最终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因为他们得到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 ——摘自汤庭芬:《邓小平理论普及读本》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144 页 案例讨论:

( 1 )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理解和认识。

( 2 )结合本案例谈谈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案例点评:

这则故事揭示了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奥秘之一。它让我们明白要想在中国成就任何事业,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与是不可想象的。我过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农民的积极性起来了,也就是说我国人口的 80% 的人的积极性起来了。依靠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大局。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要培养、造就一代新兴农民。同时,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强国家主人翁观念。

14 . 历史“周期率” 案例呈现:

在同黄炎培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问他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回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他说:“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听了黄炎培的这番见解后,毛泽东对他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调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认为:“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摘自金冲及:《毛泽东》(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719-720 页 案例讨论:

( 1 )何为历史“周期率”?

( 2 )历史“周期率”对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有何借鉴和启迪意义?

案例点评:

1945 年 7 月,褚辅成、黄炎培等六参政员访问延安,毛泽东多次同他们进行倾心交谈。本案例是毛泽东同黄炎培的一次谈话的部分内容。应该说自有阶级社会以来,所有的政权几乎都经历了始兴终亡的“周期率”,黄炎培先生看到延安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感到很高兴,同时也提请中国共产党人注意始兴终亡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极为重视和正在探索的问题,毛泽东把实行民主,看作打破“周期率”的“新路”,正是抓住了人民政权同历史上任何一个剥削阶级政权的根本区别。一代伟人毛泽东走了,他所探索的始兴终亡“周期率”的历史课题并没有结束,跳出这“周期率”的探索过程是曲折的和长期的,打破始兴终亡“周期率”也是不能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曲折长期的过程。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由于权力因素的增加,新的条件下党同群众关系会出现若干新的情况。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说,它也将在实际生活的发展中发生变化,可能因为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而变得更好,可能相反,甚至造成历史的暂时倒退。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开辟的打破“周期率”的“民主新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15. 警钟长鸣 案例呈现: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新世纪的脚步悄然来临,回顾我党反腐败斗争情况,过往的一幕幕骤然浮现?? 镜头一:刑场上的枪声

公元2000年3月8日,南昌北郊省公安厅看守所的一间普通的房子里,一场震惊全国的审判已经进入尾声。审判长宣读完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的命令后,令被告人在送达文书上签字。矮小的胡长清在椅子上站立起来,缓步走到桌子前,接过书记员递过来的钢笔,最后一次写上自己的名字。而后,法警把他五花大绑,押上一辆囚车。8时43分,囚车停下来,胡长清被4名司法警察从车上押下。8时44分,枪声响了。一个腐败分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胡长清,原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被判受贿罪、行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2000年3月8日在南昌被执行死刑。这是一起建国以来江西省发生的职务最高、性质最严重、情节最恶劣、社会影响最坏的高级领导干部经济犯罪案件。 镜头二:一个高级领导干部的毁灭

作为一名党的高级干部,他本应牢记党的宗旨,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然而,他却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伙同情妇疯狂攫取钱财,大肆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达四千余万元。

2000年9月14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成克杰被执行死刑。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级干部中数额最大的受贿案件,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职务最高的领导干部因受贿犯罪被处以极刑。 镜头三:“慕马”大案

2001年10月10日,辽宁省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作出一审判决,判处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判处沈阳市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死刑。

慕绥新,原辽宁省副省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中共沈阳市委副书记、沈阳市政府市长。任职期间,慕绥新收受100余人的钱物,共折合人民币1000余万元,并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成为展惊中外的“慕马大案”主角之一。

镜头四:李纪周特别档案

姓名:李纪周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2年

最高职务:公安部原副部长,全国打击走私领导小组原副组长 党纪政纪处分: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罪名:受贿罪,玩忽职守罪

犯罪事实:自1994年下半年至1997年8月间,李纪周利用其担任公安部部长助理、副部长的职务便利,多次收受贿赂,干预下级公安机关查处不法分子的走私犯罪活动。其中:收受厦门远华公司董事长赖昌星通过各种手段贿赂的人民币100万元、美元50万元、港币3万元,并受赖昌星请托,干预海南公安边防部门对某外籍油轮违法进口柴油的查处;帮助远华公司办理香港、内地两用汽车牌证一副。收受广东开平建安公司董事长周民兴贿赂一万美元,为其向公安系统推销激光瞄准器提供便利。此外,李纪周还多次滥用职权,要求广东有关公安机关放行和退还广东新英豪公司因涉嫌走私犯罪被查扣的汽车和货物。

刑罚:2001年10月22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李纪周作出一审判决:判处其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镜头五:“河北第一秘”李真的最后结局

2003年11月13日上午,闻名国内外的“河北第一秘”李真在唐山市刑场被依法执行死刑。

李真,在担任河北省委办公厅秘书、副主任、省国税局副局长、局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接受他人的请托,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和非法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676万余元、美元16万余元。李真还伙同他人共同侵吞东方租赁有限公司河北省办事处人民币1872万元及秦皇岛中兴电子有限公司股份和尼瓦利斯有限公司股份共计人民币2967万余元。 案例讨论:

1.从胡长清、成克杰落马到沈阳“慕马”大案曝光,从李纪周的腐败档案到“河北第一秘”李真的最后结局,一件件巨贪恶吏的认罪伏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2.反腐败,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如何正确认识我党目前的反腐败斗争形势?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分,共 40分} 2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2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3.简述我国政府在解决和发展两岸关系问题上坚持的基本原则。 24.简述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三题中选作两题。每小题 20分,共 40分)

25.联系实际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26.联系实际论述,应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27.联系实际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分,共 40分} 21.简述科学发展现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提本和j益为本,体理了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琼瑶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程本宗旨及撞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报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的主体的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进入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实有区域自治。

中国采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解决民族问题,是根据本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特点、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因为: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提出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3)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主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23.简述我国政府在解决和发展两岸关系问题上坚持的基本原则 a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 (2)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促成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争取实现直接\三通\ 2 4.简述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1)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对于党内外任何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必须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必要的斗争

2)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要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使党能真正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克服自身建设中的种种缺点有不足。 (3)上述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论述题{三题选二题,共 40分}

25.联系实际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答题要点: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主存发展。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烧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26.联系实际论述,应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答题要点:

(1)党的十五大明确界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 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的作用既要 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探索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 (3)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 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27.联系实际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提本。 答题要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 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变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基本内容,是既互相取别,又互相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起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弘扬时代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它既包括思想领域的教育问题,也包括实践层面的践行问题。

说明:本答案内容仅供阅卷教师参考。只要学生答题基本精神正确,联系实际的论证能够 自圆其说,应酌情给分,不要求学生答题文字与本答案完全一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cg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