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月考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05-16 03:2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月考复习题

月考复习题

复习提纲:

《口技》

1、 识记作者、文章出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文言句子翻译

2、 了解口技表演者技艺的精湛、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作用、

3、 各种声响、以及声响变化顺序,首尾呼应,高潮

《木兰诗》

1、识记“乐府双壁”、文言词语句子释义

2、了解木兰人物形象、个性特点,详略结合的写法

3、结尾双兔为喻的作用

4、对偶、顶针、互文的句式

《最后一课》

1、了解时代背景,人物的个性特点、主人公、描写方法

2、平日上课和最后一课的不同之处

3、比喻句的作用、动词的作用

4、了解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5、体会“可怜的人”在句中的含义。

6、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社戏》

1、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淳朴的民风

2、景物描写的作用,比喻句的作用

3、动词的作用、人物语言的作用

4、月夜出航和月夜归航

5、体会结尾的作用

古诗赏析:“后五首”

1、理解出处、作者写作意图

2、默写

名著导读:《昆虫记》

《口技》

1、选自《虞初新志 秋声诗自序是清代张潮笔记小说。作者林嗣环铁崖明末清初

2.解释。

会 妙 毕 备 意 少 名 中间 虽 股 战战 妇抚儿乳 既而 一时 ....3.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三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深夜狗叫由睡而醒、二是由醒复睡的情形;三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4.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

:我认为可信。因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听众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5.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有什么作用呢?

我认为安放围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这样围着,易把听众带人情景之中。如果不围,就达不到这样的表演效果。

6.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正面、侧面的描写方法。

7.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

8.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伸颈、侧目;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微笑;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默叹,以为妙绝

9.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10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1.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月考复习题

12、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13.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4、本文写了两个高潮,分别是:————

15、声音变化的顺序是:——————

选自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解释加点字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⑵万里赴戎机 ⑶出郭相扶将 ⑷策勋十二转⑸著我旧时裳 ⑹关山度若飞 木当户织 昨夜见军帖 旦辞爷娘去 安能辨我是雄雌 3.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

4.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

5.文中能够体现木兰孝顺和爱国的句子:---------

6.文中能够体现前线军情紧急,需要大量兵员补足的句子:-----------

7.文中通过以景传情的句子是:——————————

8. “旦辞爷娘去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10.“东 西 南 北 ”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11.两组“旦辞 暮宿(至) ”写出了.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

12.两组“不闻 但闻 ”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13“开--- 坐-- 脱-- 着--- 理--- 帖—”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4.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15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

16.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东 西 南 北

17.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

18.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9.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0.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1.诗中的““将军 壮士 ”,”一句,用对偶、互文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22.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诗文。

23.用一句话概括第6节段意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24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

①描写爷娘扶将 ②描写阿姊理 ③描写小弟磨 ④描写木兰开 坐 脱 着 理 帖

25.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26.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27.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

《最后一课》

(一)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月考复习题

1.课文中的“我”是小弗朗士这个幼稚贪玩的孩子,运用第一人称好处是什么?

好处是:第一,便于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增强了作品真实性 ;

第二,能使故事情节紧凑,便于叙述

2.分别写出:描写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句子,并谈谈它们的作用

自然景象: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社会现象: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作用:点明故事背景,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3.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学校只能教德语了,最后一课引起了学生 、老师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他们对最后一课无限珍惜

4.文中加点的“总”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了平日一贯喧闹

5.文中加点的“偏”字,如果没有好吗?为什么? 不好。这样突出了教室里安静得异常

6.文中划横线处“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若换成“脸红心慌”好吗? 为什么? 不好。这样更突出了“我”担心韩麦尔先生责备的心情。说明小弗郎士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为最后一课上他的转变作了铺垫。

7、小弗郎士在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变化:(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变化原因:(1)老师的教育;(2)对即将失去的祖国语言的深深眷恋;(3)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和浓厚爱国热情的感染、熏陶。

8、第三段中划线句是什么描写?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的 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9、选文第六段流露出“我”什么样的情感? 对侵略者的愤恨;对以前不爱学习的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眷恋;对老师以及课本的留恋

10、选文中小弗郎士多次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这是为什么? 一方面他对老师的悲痛深表同情,另一方面,他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与韩麦尔先生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1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12.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有人说是韩麦尔先生,有人说是小弗郎士。你同意哪个观点?

交待了今天上课前教室里的气氛和以往大不相同。为下文情节的展开设置了悬念,渲染了氛围。

2.韩麦尔先生今天与往常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为什么会这样? 韩麦尔先生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为了表达对将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3.体会小弗郎士心理默写的作用?表达了小弗郎土的懊悔和对不能再学法语的伤心之情。

4.小弗郎士的学校为什么不教法语了?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因为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德军占领了,他们只被允许学习德语

5.在这节课上小弗郎士都学到了什么?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2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赞颂,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爱国心的表现

3为什么小弗朗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强烈的爱国意识激起了小弗朗士的学习愿望和热情,他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听得很认真,学得很专心。

月考复习题

4文中划线B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把“字帖”比喻成“小国旗”,说明了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阿尔萨斯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中。这烘托出教室里浓厚的爱国气氛。

5、“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这一细节,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6、小弗朗士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有什么深刻含义?小弗朗士对鸽子叫声所引发的联想,是他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7、“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先生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什么??

12、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3、文中的“钟声”、“号声”各意味着什么? “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

“号声”则暗示着德语将代替法语,从此阿尔萨斯的学生将和法语告别了。 4、小弗朗士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了小弗朗士,使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朗士感到他不仅是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5、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

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韩麦尔先生内心非常悲痛

6、“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韩麦尔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7、“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句中的“突然”一词表明了什么? “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人选择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7、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什么?

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8、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为什么先生使出全身的力气??

9、结尾用无声的手势作为结尾的好处是什么?、

10、体会本部分破折号的作用?

11本部分使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表现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将要结束时内心极度的悲愤和痛苦 11本部分属于故事的什么部分?高潮和结局

《社戏》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

“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双喜:聪明、热情、机灵、能干、善于为他人着想。

六一公公:热情、淳朴、好客、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

3.试举例说说本文景物描写有什么特色?

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两幅画图描写得极为优美,作者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4.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结尾?

月考复习题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5文中 “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与“飞”相呼应。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6.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 桥石上一( ),( )几尺,即又( )出了桥。磕、退后、上前 显示了农村少年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

7我的很重的心忽而( )了,身体也似乎( )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舒展。 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我能和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的极度兴奋之情

8归纳文中“波折”是————————“转机”————————从中可见双喜是一个————的孩子。

9.请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面事件的先后,并作详、略归类。

1.六一公公送豆给“我”。 2.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3.夜航赴赵庄看戏。 4.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5.看戏前的波折。 6.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7.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

顺序:6 4 5 3 7 2 1 。详写:2、3、5、7;略写:1、4、6。

10.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 情节安排?

“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

“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

11.从小说《社戏》中,你能看出作者对故乡有怎样的情感吗? 鲁迅对故乡,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鲁迅对既往的少年时代念念不忘,对现实的都市生活耿耿于怀。他留恋儿时看社戏的欣喜和诗意,字里行间流露了对家乡的赞美和挚爱之情,更渗透着一个都市人绵绵不尽的乡愁

12“回望”表现了少年们对社戏依依不舍的心情。还能找出有关语句吗??

——————————

13月夜归航部分写了哪些内容?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月、月光、灯火光中的戏台、悠扬的横笛声。“我”的心情;所见、所闻、所感

14.为什么“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赵庄的戏使“我”疲倦,离开赵庄心情舒畅,因而觉得月光格外的皎洁

15.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我对今晚的社戏不感兴趣?

16若把原句改为“这十几个少年,委实全都会凫水。”表达效果与原句有何不同? 原句是双重否定句,强调突出这十几个少年无一例外,个个都会凫水。改后语气不如原句强烈。 赏析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注音 蹿.cuān 老渔父fǔ

2.释词 ①依稀隐隐约约 ②夜渔夜间捕鱼:

3.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

比喻、拟人; 景物描写; 以动衬静,衬托“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5.甲、乙两段景物描写的内容各是什么?

夏夜行船 月夜归航

6.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一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

正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航船就像大白鱼在浪花里蹿,;

侧面: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7.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嗅觉、视觉、听觉、触觉、想象等,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月考复习题

8.两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分别写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甲:连山 兽脊 把连山比作兽脊,再加之“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

乙:航船 大白鱼 把航船比作大白鱼,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又从侧面表现了小伙伴们高超的架船技术。

.9.“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一句中“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似乎”表示好像,并不是真的,而是人的主观感受,若去掉,语气就发生了变化

10.“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里”一句中“他”指什么?

笛声

1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中为什么说山是“踊跃”的?

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的心情

1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一句中“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 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13.乙”文中写渔夫喝彩有何作用? 用来烘托归航速度之快,也说明了孩子们驾船技巧娴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cc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