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分数条”教学设计与评析

更新时间:2023-05-27 07:3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

【多彩的“分数条”】教学设计与评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实验小学 赵乙珍设计 王聿松评析

邮编:222100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96-9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用表示不同分数的彩条铺满“1”(抢1)以及从“1”里面逐次拿走表示不同分数的彩条(清0)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以及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与“1”的内在联系,丰富并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抛正方体选择分数,根据分数选择彩条,以及根据需要将彩条进行等量替换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事件的随机性,逐步增强对分数大小的判断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制作彩条、合作游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丰富与多样,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感受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以及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与“1”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根据分数之间的关系灵活合理地进行替换。

教学准备:长、宽相等的彩色纸直条(包含一根白色直条),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制作分数条,做好游戏准备。

1.出示一根长方形直条。

谈话:如果这根长方形直条表示“1”,你怎样得到

如果要得到111又该怎样做?得到、呢? 48161? 2

2.制作分数条,感受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师:现在我们就用手中的长方形直条折一折,剪出这些分数。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用课前准备好的教材附页的彩色直条,分别做成表示1111、、、24816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

的彩条。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得到这些分数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演示并制作出这些分数,从上往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贴在黑板上。

师:观察黑板上贴出的分数条,你有什么发现?

讨论:你发现这些分数是怎样变化的?想一想:“1”里面有几个

你是怎样想的?照这样继续折一折、剪一剪,还能得到哪些分数?

汇报交流。

3.点明课题,引发实践的欲望。

师:看这些彩色的直条里原来还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分数条做游戏,在游戏中探究学习。

【设计意图:这一节的教学通过学生制作分数条,以及各个分数条与“1”的对比中,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1”里面有2个1111、4个、8个、16个,这一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把学生248161111?有几个、或?24816

对分数的已有认识进行初步的抽象,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为下面的游戏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学生在交流发现中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二、自由“铺1”活动

1.提出活动要求:用刚才得到的分数条自由组合,将自己手中的“1”(白条)铺满,看谁的白条上铺出的色彩多。铺满后和同桌说一说用了哪些分数条铺满“1”。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交流展示:

展示铺出2个1的情况。 2

11就是几?如果拿掉一个,还可以用哪些分数条将剩余22引导:从铺出的结果来看,2个

部分铺满?(学生尝试铺一铺) 说明哪些分数合起来是

4.你还有哪些铺法? 1? 2

从你的铺法里,你还知道了哪些分数之间的关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

引导学生感受2个111111是,2个是,2个是。 4284168

111、4个、8个、248【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自由铺“1”的活动中,继续感受“1”里面有2个

16个1,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将分数条进行等量代换,学生在替换的过程中加深16

认识了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与“1”的内在联系,学生的数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了加强,同时也将下面游戏中合理“替换”的难点进行了分散,为后面游戏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三、“抢1”游戏

下面我们把活动改成同桌做游戏。

1.制作游戏用的骰子。

在教师提供的正方体的六个面上标出2个

数。

2.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1)同桌两人一组做游戏,轮流掷正方体,落下后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把表示这个分数的彩条铺在表示“1”的白条里面。

(2)最后一次掷出的分数,如果在白色直条里铺不下,这次掷出的无效,等下次轮到再继续掷,直到正好铺满“1”为止。

(3)谁先把自己的“1”铺满,谁就赢得1分。

(4)玩5次,得分高的人获胜。

(5)掷正方体决定谁先开始游戏,同桌每人掷一次,谁掷出的分数大谁先开始游戏。

3.示范游戏。

玩前猜想:最快掷几次就能抢到1?

请一名同学到台前和老师一起玩一次。

每铺完一个分数条之后,提出问题:“已经铺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没铺?”

学生根据铺出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

4.帮助小迷糊解决他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课件出示: 问题一:小迷糊好运气,第一次就掷出11,可是他在自己的分数条中怎么也找不到了,44111,2个,2个,相对的两个面上标相同的4816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

怎么办?你有好办法帮帮他吗? 1问题二:小迷糊最后一次掷出,铺不下了,小迷糊不知道该怎么办?你能帮帮他吗? 8

鼓励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同桌活动,教师巡视。

要求:游戏时,要一边铺分数条,一边估计已经铺了几分之几,还要铺几分之几。

6.汇报游戏结果。

【设计意图:玩“抢1”游戏,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无法预设的情况,需要学生自己或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丰富对简单分数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为以后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四、“清0”游戏

1.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1)用两个1的彩条把“1”铺满。 2

(2)掷正方体决定谁先开始游戏,同桌每人掷一次,谁掷出的分数大谁先开始游戏。

(3)两人轮流掷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的直条中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

(4)如果最后一次掷出的分数比剩余的彩条大,这次掷出的无效,等下次轮到再继续掷,直到正好全部拿走为止。

(5)谁先把自己图中的彩条全部拿走,谁就赢得1分。

(6)照这样玩5次,得分高的人获胜。

2.教师示范游戏: 1的彩条把“1”铺满。 2

1第二步:假如我掷出的是,应该怎样拿? 8第一步:用两个

同桌交流拿法。

汇报:你打算怎样拿?为什么可以这样拿? 1还可以怎样拿走? 8

同桌交流。

3.帮助小迷糊解决他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

11小迷糊经过几次游戏之后,白条上还剩3个分数条,这一次他掷出一个,小迷糊又不84

知道该怎么办了,你能帮帮他吗?

1为什么只要拿走2个分数条就可以了? 8

4.同桌游戏,教师巡视。

5.汇报游戏结果。

【设计意图:玩“清0”游戏,要把一个较大的分数换成若干个较小的分数,才能拿走相应的分数条,在游戏过程中又有可能需要把若干个小的分数组合成一个较大的分数,学生必须根据分数之间的关系灵活合理地进行替换,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师的示范和帮助小迷糊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就将分数间的等量代换提出,有了这一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就能在“清0”的游戏环节中灵活进行替换,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些换数中进行,他们的数感在换数中得到发展。】

五、游戏反思

1111、、、之间有什么关系?你对分数24816

111的大小又有了哪些认识?为什么要在正方体的六个面标出2个,2个,2个?怎样看待4816通过游戏,你发现分数与“1”有什么关系?

游戏的输赢?

[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

数感是一个人基本的数学素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感,并把培养数感确立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的数感不是通过传授来得到培养的,而是建立在感悟基础之上的,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逐步感受和体验得到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一开始通过制作分数条,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1”里面有2个11、4个、24

118个、16个,把学生对分数的已有认识进行初步的抽象;然后通过自由铺“1”的活动,816

使学生继续加深认识了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与“1”的内在联系;随后的“抢1”和“清0”游戏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几个分数的再认识,在游戏中发现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

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实践体验中深化数感,在动手操作中增强数感,在解决问题中升华数感。

2.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数学教学是过程的教学,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次游戏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一步体会1111、、、等分数的含义,感24816

受这些分数与1之间,各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他们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更多有意义的问题,为学生的数学活动积累经验。

3.重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优化结合。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优化结合是衡量一节好的教学设计的重要指标,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课要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巧妙,能够直接为学生的学服务。本节课的教学处处体现了这两者的优化结合。制作分数条时,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教师的引导发现;“自由铺1”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操作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游戏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教师在游戏前的示范引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效发挥,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cb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