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更新时间:2024-05-27 01: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当前部分学生心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疾患和变态,迫切需要科学,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与否影响着人格的完善,当然也影响着作文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是探寻作文教学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作文教学 学生 心理健康

一、引言

一位女生在《一件令我高兴的事》中写道:“这个星期天,我很高兴,因为我捉弄了我的爸爸。”事情是这样的:“爸爸本来答应星期天带我去玩,可是,临出门爸爸又被单位叫去加班了。我憋了一肚子气,一心想找个办法好好教训一下爸爸,以解心头之恨。我想了好多办法,并一一付诸行动,直弄得爸爸狼狈不堪,叫苦不迭。看到爸爸那痛苦的样子,我高兴极了。”作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强烈的报复心理以及那种幸灾乐祸,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不良心态,还有惟我独尊的思想,完全把爸爸对她的爱抛之脑后。像这样一篇作文,我们是去评价作文的优劣重要呢,还是去引导、拨正她的思想认识,培养她的健康心理重要?[1]这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敲响了警钟: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作文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教育部已开始重视。《中国教育报》1999年8月24日头版发表了《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施教,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里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教师都应该是心理辅导者,都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因此,在语文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如何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更好地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作文水平提高的统一,已经成为语文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

二、从作文看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完整的人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等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荡,举止大方,言行一致;能正确评价自己,尊重他人、有礼貌、有修养;尊重别人的意见,但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正确对待自己周围各种各样不同的关系。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1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因此,作文是了解学生心理的重要资料。分析学生的作文可以得到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丰富信息。

在作文特别是日记里,学生常常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发泄对现实生活中某人某事的不满,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表现出成长的困惑、迷惘等等。这些作文中体现了学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倾向或症状。通过对这些作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视现实

心理健康的首要特征是能够正确的认识现实,并对之做出有效的适应。适应的原则就是要有一种满意和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心境,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总是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旅途有着较强的自信心;能够清醒明智地面对现实,积极地接纳自己,正确地解释自己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事件。

在批改作文时,我们会不时发现有的学生不能正视现实,在文章中流露出低沉消极的情绪。或悲叹人生的寂寞,或感慨世态的炎凉,或泣诉命途多舛,给人一种前途渺茫、无可奈何的冰冷感觉,或者与世无争,甘愿认命,不思奋斗。如一位同学在周记中这样写到:“中国只能出一个毛泽东、一个钱学森、一个鲁迅。我们不过是平凡的小草,就老老实实地安分守己,何必去与人抗争呢?”这不消极吗?诸如此类的作文通篇发牢骚,泄愤懑,缺少昂扬积极的进取心理,缺乏新世纪青年学生应有的抱负和气势,这些都是不可取的。[2]

2.不能正视自我

在一篇作文《说说我自己》,一个学生的开头竟这样写道:“我是一个长得很丑陋的女学生,又矮,偏偏又胖,我从不比我好看的人一起走路,从不照镜子;我恨我的父母为什么给了我这样的模样,于是,总是封闭自己??”显然,这位学生的体貌影响了她的性格,从而形成了闭锁心理。所谓闭锁心理是指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封闭,不轻易外露,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危险性。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往往适应能力较差,受到挫折易烦恼,容易发生身心、性格的改变,甚至产生精神障碍,形成抑郁。[3]

心理学工作者从自我意识角度看心理健康,概括为三句话: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人要坦然面对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了解自我的能力、性格、爱好、情绪、动机;根据这些来安排自己生活工作,做出正确选择。正视自我就是不要自卑,人非上帝,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自身努力达到可能的最大限度,而不是追求完美无缺,也不应以自己的弱项简单的比别人的强项。

2

3.过分的焦虑

一所中学初一学生在填写空格作文时,老师告诉可填“幸福”、“自豪”、“高兴”、“快乐”、“烦恼”、“难受”,竟有43.8%的学生写了《我真烦恼》。

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测试与调查中,有位学生的作文这样描写道:“瞥一眼桌上的小闹钟,已经是晚上10点了!望着桌上堆着的数学作业、物理参考书、札记本、三角板、立方体??,我真想把它们撕得粉碎,烧成飞灰??”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焦虑感,一颗年轻的心怎么承受得起!但这却是一个严酷的事实。在这个学生的班里,52个学生以《中学生眼里的世界》为题的作文中有14份作文充满着类似的焦虑。[4]

4.缺乏宽容心理

目前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 他们普遍缺乏“谦让”、“爱别人”、“互相帮助”、“与别人合作”等精神,也不懂与别人分享的乐趣,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也缺乏对他人的宽容和理解。

例如,在小学语文第十册基础训练6中的作文,要求根据提供的情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一篇记叙文,内容是“我穿着一件漂亮的新衬衫去上学,心里特别高兴。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教师反映学生的这次作文如果就作文本身而言是很成功的,由于这类事情接近学生的生活,想象的空间也大,所以学生作文基本上能达到想象合理、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等要求,中心也较为明确。但从学生的描述中,教师说他看到的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学生在做人方面的缺陷、不足,最为普遍的是对人不宽容,吃亏心理、报复心理很重。大多数学生是从“新衬衫被同学弄脏了”这个角度去写的,事情发生后,他们无论对方如何解释,始终不依不饶,不肯原谅对方,有的大吵大闹,有的非要以同样手段报复不可,有的从此与对方结怨,哪怕对平时最要好的朋友也如此。[1]

三、作文教学该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艺术表现,也是作者人格的文本呈现。作文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教学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作文教学中该如何渗透心理教育呢?

(一)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有感而发。

近年来,作文特别是高考作文已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1998年高考作文为例,这一年的考题有两个命题供考生选作:“战胜脆弱”和“坚韧———追求的品格”,作文命题关注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向积极的方面作探索性的引导,善莫大焉!然而,这两个命题要求考生从积极的心理和情感方面立意,这就不很现实:须知,不少考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和情感经验都是消极的,最起码也不是十分积极的,强行要求考生将消极心理和情感扭合

3

到积极心理和情感上去,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命题者本来希望通过这一命题矫治考生的心理问题,然而不少考生却因为缺乏积极心理和情感体验的基础,而又不敢悖逆命题者意图(悖逆命题意图将会被认定为偏题),所以只能超越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捕风捉影,或无中生有,于是不约而同地杜撰出亲人死亡、自身伤残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虚假经历。这其实是以一种不健康心理置换了另一种不健康心理。这是得不偿失的。看来如何使学生在作文中真实地展露情感个性,是每个关注作文命题和操作的人都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的课题。

(二)减少约束,让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作文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学生初次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实写照。写作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然而,当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辞不达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空话、套话、假话连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养。特别是高中的作文教学是紧紧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进行的,教师教给学生们写作套路,告诫学生们应当这样、应当那样,因此他们失去了自己创作的自由,就很难去喜欢作文。“文本第一(卷面文章做得好),人本居次(真不真无所谓)。”考试的魔棒,使作文教学自然而然也是无可奈何地走向短视和功利。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学生在作文中大力提倡乐于助人的精神,在生活中却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的狭隘心理。写作上就是为应付应试,在陈腐、空洞、机械的文字上艰难地翻着花样。因为急功近利而舍本求末,使本应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写作失去生机。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一旦成为枯燥无味的文字游戏,学生也就部分迷失了自己,无法去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本位的“人”。同时也因为没有能够很好地认识自我,很好地做人(尽管有的并非主观意愿),因而失去了迅速提高写作能力的大好时机。[5]

另外,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在心理发展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心理上的封闭性,他们的思想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不想在自己不喜欢的场合下袒露自己的胸襟,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他们常常喜欢通过随笔、日记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现象和中学生与小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积极性大不相同的道理是一样的,而我们却忽略了这个重要问题。[6]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生写好日记,以建立学生心理保健的一条“绿色通道”;指导学生写好《心在旅途》的系列作文,树立学生健康发展的“闪光路标”;指导学生写好《心理问题诊断说明书》,点燃学生自我心理保健的“五彩焰火”。[7]

(三)教师要发挥评语的心理辅导作用。

教师在评改学生的作文时,不要只看重它的文采,还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充分利用评语的心理辅导功能,针对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启发、安慰和激励,解开学生心中的

4

疙瘩,使他们放下包袱,以轻松自然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去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山重水复的迷惘。有的遇到困难时,不知所措;遇到挫折后,无地自容;考试失败后萎靡不振;考试成功了又感到压力重重。真有些“进亦忧,退亦忧”的感觉。有的则因一点小小的成功而信心大增,为一点点小小的挫折而士气锐减。这种时起时伏的变化在学生的作文里表现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评改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及时运用评语使学生鼓起斗志,增添进取的勇气。

例如,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今天的演讲比赛使我丢尽了脸,原以为一等奖十拿九稳。班主任和全班同学都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可我一站在台上就感到全身发热、脑袋发昏、前言不搭后语,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结束演讲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下台的。我想当时台下一定是一片哄笑声??”

从这篇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同学为自己一次失败的演讲而懊丧、伤心,而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怯场。所以教师最好写几句激励的评语,使他恢复信心,去迎接挑战。于是教师这样写道:“好马也会有失蹄的时候,大可不必为小小的失败而灰心丧气!你开始信心十足,班主任和全班同学对你满怀希望,这些都说明了你有这样的实力,只是因为初次上台缺乏经验而没能展示你的才华罢了。抬起头,勇敢地面对一切,我相信,下一次,成功———非你莫属!”[8]

总之,培养中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人格品质是实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作文评语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要做有心人,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时引导,对症下药,

相互沟通,不断激励,使我们的下一代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bp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