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学案 新人教

更新时间:2023-04-10 06:1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4.12规定的“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要求。

●课标解读

本课标要求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通过学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落实策略

课前:自主学习,调查搜集。

课上:教学互动,合作探究——走进生活,体验践行。

1

2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方式一:话题导入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至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社会发展的规律,从哲学上揭开改革开放成功的神秘面纱。

方式二:情景导入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说,他所看到的历史发展,只是像一浪一浪那样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件,而人类命运的发展,只不过是一些偶然的、不可知的力量的游戏罢了。

但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并没有按照不同人的主观愿望,而产生无数个发展方向。历史的发展往往与许多人的愿望相反。漫画《企图改变历史进程的“英雄”们》中的希特勒、袁世凯、江青之流,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历史事实证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发展,也有客观规律。那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什么?

●教学地位分析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虽然学生一直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对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不熟悉,还未真正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应该借助丰富而生动的现实事例,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己的生

活。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

3

注①:建议教师对【课前自主导学】中比较基本的知识点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

注②:建议教师除已有“对应训练”和“探究问题”之外,再变换一下命题角度和问题提出方式,让学生设置一些变式习题和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注③:在探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再找一些体现本知识的事例加以说明,在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

4

5

6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抺杀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1.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根本,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7

(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1.判断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指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存在。它和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矛盾的。(×)

(2)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这就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是一样的。(×)

(5)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思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有何区别与联系?

【提示】(1)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1.教材P86探究问题

【提示】(1)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同社会历史这个特殊的认识对象有关,历史是由有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二是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规模的狭小、社会发展的缓慢,都影响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把握;三是剥削阶级经常歪曲历史,夸大精神活动的作用。

(2)实践的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马克思能够从实际出发,立足实践,正确揭示人的本质以及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教材P87探究问题

8

【提示】(1)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

(2)人的这些念头、思想实际上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

3.教材P88探究问题

【提示】(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虽然产生落后和腐朽思想的社会制度已消失,但这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不会立刻消失。

(2)在资本主义社会也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虽然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更高的社会制度而言是落后的社会制度,基于它的弊端,先进的思想家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形成先进的思想理论,引导社会的变革。比如马克思主义就是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的社会意识。

4.教材P89探究问题

【提示】(1)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寻找规律。

(2)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5.教材P89探究问题

【提示】说明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即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6.教材P89探究问题

【提示】因为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最终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7.教材P91探究问题

【提示】(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这一过程又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8.教材P92探究问题

【提示】主要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实现。

9

【问题导思】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精神财富。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诚信是立国之本。

2013年8月28日至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讲诚信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领导干部改进作风,增强党性,要带头讲诚信,把诚实守信作为作风建设和立言立德的起码要求。

1.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诚信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诚信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决定的。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对诚信的重视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加强诚信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名师点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②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③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④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⑤社会生活的实践是各种理论认识的根源。

【对应训练】

1.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随迁子女骤增,打破户籍限制,允许考生在就学地就近高考的呼声渐高。在此背景下,各地因地制宜出台异地高考具体政策,解决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高考的问题。这体现了(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0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D.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解析】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地因地制宜出台异地高考具体政策,这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B正确;A、D与题意不符;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C错误。

【答案】 B

2.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③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正确的社会意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故①③符合题意。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故②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④错误,因此选C。

【答案】 C

【问题导思】

2013年6月初,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表示,过去十年是中国经济最好的十年,未来十年是改革关键期,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中国经济“最好的十年”来源于前25年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红利。这些改革红利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政治环境的松动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第二,国有企业改革所造成的效率提升;第三,加入WTO使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由、公正、法治、民主’的社会,在经济上坚持自由市场和私有产权制度,在政治上则建立宪政和民主制度。这一过程大概需要30年的时间。”

11

1.“中国经济‘最好的十年’来源于前25年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红利”“国有企业改革所造成的效率提升”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也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国有企业改革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适合了中国生产力状况,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建立宪政和民主制度为什么要作为中国改革的总目标之一?

【提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也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宪政和民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只有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才会促进经济基础发展。

3.“中国经济‘最好的十年’来源于前25年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红利”“未来十年是改革关键期,过了这村就没这店”,这些判断主要强调什么道理?

【提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名师点拨】

1.区分当前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则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正确认识改革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角度: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辩证法角度:事物的发展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和革命批判精神。

(3)唯物史观角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对应训练】

3.改革始终是我国社会的主旋律,改革也始终是民众关注的焦点。对新时期的改革,“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也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几乎成了社会各个利益阶层的共识。形成这一“共识”的依据是( )

①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③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

12

面④辩证否定就是要创新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也不要不改革的危机”这一共识,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因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改革不可能尽善尽美,符合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要求,②③正确。不同性质的上层建筑对(不同性质)经济基础的作用是不同的,上层建筑并非都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①说法不科学。④中的“创新”说法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

【答案】 C

4.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实施的过程,就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下列对我国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

B.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促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D.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解析】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故A错误;B、C、D三项是对我国改革的正确认识,本题选择不正确,因此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3

14

【走进生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过去十年,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但我们工作中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感悟应用】

1.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③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15

【解析】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先后问题、是否同步问题与社会意识的积极作用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联,故①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2.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②表述错误,排除,故答案选D。

【答案】 D

3.请从唯物史观角度,谈谈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依据。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决策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情况决定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这一正确思路必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16

一、选择题

1.我国“十二五”规划指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次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 ) 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

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

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

【解析】国家之所以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C项符合题意。A、B两项表达虽然正确,但都不是原因。D项说法不准确,社会心态的调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但不是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

【答案】 C

2.“面子”一词,有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度,面子囊括了人的地位、财富、尊严、人格等,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外观表征,代表着他人、社会对自身的综合评价。尽管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重“面子”的观念依旧,这说明( )

A.意识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B.物质是运动的同时又是相对静止的

C.物质决定意识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解析】从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正确。

【答案】 D

17

3.我们不但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而且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因为(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D.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解析】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因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B正确;政治体制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A不选;C、D分别强调了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4.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力就要( )

A.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B.把农业发展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

C.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

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旧的观点和客观规律的束缚

【解析】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可选A项。B、C、D三项表述均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5.数据显示,至2014年3月25日,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3.73%。但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

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答案】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改革是社会主

18

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破除与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旧体制,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改革能破解各种阻碍城镇化发展的矛盾,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改革思想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选择题

1.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主张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正确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

B.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解析】诗中的“时”“事”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文章”“歌诗”则是社会意识;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D项错误。

【答案】 C

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社会意识

【解析】诗的大意是,村庄的田园生活为村里儿童的活动提供了环境,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答案选B。

【答案】 B

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学生可以通过高考入学的“农转非”政策取得城镇户口。但近年来,随着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的增长,城镇户口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有些已经办理“农转非”的学生甚至有了“非转农”的念头。从哲学上看,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19

( )

A.时代精神的精华发生了变化

B.社会主体的认识能力发生了变化

C.社会生活的本质发生了李化

D.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

【解析】本题以人的观念变化为背景,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相关知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是因为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才随之发生变化,故D符合题意。

【答案】 D

4.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无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之所以重视文化建设,是因为(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B.错误的社会意识会直接阻碍社会发展

C.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D.文化建设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

【解析】社会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故A错误,C正确;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故B错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依然是经济建设,D错误,且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 C

5.“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廪实(仓廪:仓库)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古人这些话揭示了一个道理( )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C.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

D.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题干说明了“生厚”“仓廪实”的重要性,而这些都取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所以其实质是强调生产的重要性,D项符合题意要求;B、C两项观点本身错误;A项观点与题意无关。

【答案】 D

20

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进行了6次政府机构改革。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生产力必须适合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

C.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制约着整体的功能

D.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解析】审题时要抓住“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这一有效信息,A符合题意。C、D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B观点错误。

【答案】 A

7.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在湖北调研时强调指出: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在于( )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

②通过改革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改革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④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解析】改革的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故①错误;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故④错误;②③体现了改革的作用,符合题意,因此选C。

【答案】 C

8.2013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游法颁布实施之后,一定能够对旅游业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大的推动和促进。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ba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