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学散步》的观点看篆刻艺术

更新时间:2023-05-31 15:5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美学散步》的读后感,高二寒假作业

用《美学散步》的观点看篆刻艺术

篆刻艺术是我国独有的一门传统艺术,已经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其间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同许多传统艺术相同,篆刻诞生初期并不是以欣赏和娱乐为目的,而是出于一种实用的需要。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从五帝时期开始就有了书契,三王时期慢慢地出现了矫诈之事,从那时开始有了印章,以防小人造假。这样一种实用的防伪方法为何能成为一种艺术,一种美的体现呢?

艺术大师丰子恺曾说过,篆刻艺术是“经营于方寸之内,而赏鉴乎毫发之细,审其疏密,辨其妍媸”。所以“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小小的一枚印章却承载了治印大师的仔细设计、精心雕刻,成败就在于毫发一样细微的空间之中,然而章面的布局却疏密有致,印章文字的处理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显得非常严谨,有的则较为松散;有的古朴苍茫,有的奇逸多姿,方寸之地却能变化出千万般模样。在明清时期,篆刻艺术渐渐发展成熟,与书法、国画并称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三朵奇葩。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大师与刻章师傅刻出来的章完全是两种味道,原因就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而后者是“描”的,不计较章法篆法。刻章并不全是刀上功夫,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功夫都不在刀上,而在于笔头上。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世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单单通过文字的书写便能体现出人的喜怒哀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文字是象形字。宗白华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引述了唐代韩愈《送高闲上人序》的一段话:“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先生对此点评道:他(张旭)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从这小小的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张旭草书的魅力,更能体会到中国文字的美妙。“章从字出,字从章出”,博大

《美学散步》的读后感,高二寒假作业

精深的汉字造就了篆刻的独特不可复制的美,也使篆刻的难度大大提高。

然而,写好单个的字并不意味着能设计出好的篆章作品。章面的疏密排布千变万化,这也是体现艺术家们功力深浅的一个重要方面。玺印分官玺和私玺两种,官玺的排布往往大方稳重,唐代官印为了填满印面,甚至将很多笔画做了不必要的迂回盘转。这类文字被后人称之为“九叠篆”,脱离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使篆章的艺术性降低。反观私玺,这类印章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而诞生的,章面排布自由随性,变化多端,章法开合变化,或聚或散,或收或放,皆随自然空间之大小安排,理随情至,彼此融合,落落大方。正如丰子恺大师所说,“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小小一杆毛笔把篆刻、书法和中国画紧密相连,甚至在排版布局上也有极大的共通之处。篆章章面小,空间利用更有大学问:章面排布讲究疏密有致,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宗白华先生有个比喻很生动:这就像一座建筑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空间的分布,虚处和实处同样重要。篆刻完完全全地继承了中国书法艺术中这种空间美,甚至因为篆刻本身的特点,这种空间排布美感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印学界称为黟山派创始人的黄士陵先生就非常讲究章法安排,他刻印之前往往要写上很多遍印稿,在章法上苦心安排,藏巧于拙,拙中求巧。他的作品以横平竖直式的线条为基本构架,而横、竖平行线在分布上并不均匀,或疏或密;又以短线条与长线、斜线与正线、弧线与直线相互交融,有机统一,融金文笔意于缪篆形式之中,求其妥帖,拗而不怪。黟山派的印章作品中蕴含的巧丽之美含蓄低沉,耐人寻味。

篆刻艺术中值得探讨的远不止以上两点,除了印面设计中的书法和排布艺术外,刻印的刀法、印法等都大有可谈。篆刻艺术博大精深,需要后人耐心学习、仔细揣摩其精妙之处,并锐意创新,把它发扬光大。以上我所写的仅仅是读了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一书后为能把他的鉴赏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而做出的一点尝试,参考了王义骅先生编著的《新编篆刻五十讲》,如有缺漏谬误还请指出,望海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au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