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29 11: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育的生产与发展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 尽心上》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 家庭教育(最主要) 广义: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 社会教育

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学校教育(占主导) 狭义:(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 教育者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构成 受教育者 (儿童,少年,青年,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要素 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是教师的工具,是学生的学习对象

教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区别其他的根本特征,教育质的规定 育 社会 永恒性:人类特有的 只要人类社会在就存在教育 (无处无时不在) 的 历史性:性质、目的、内容不同 属 教育具有继承性

性 属性 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政,道,哲,宗,文,法 教育落后于政治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超前于政治 教 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第一个提出的起源说

育 观点:教育是动物的本能

的 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说 代表:(法)利托尔诺,(美)桑代克

起 心理起源说?观点:教育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美)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源 劳动起源说?观: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代表:(苏)米丁斯基、凯洛夫 运用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发展的唯一途径。 发展过程:

1,原始社会教育 特点:①有一定目的,但不严密;②无阶级性;③以生活经验为主;④教育手段: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无文字;⑤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⑥”生活教育”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奴隶社会

2,古代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①中国:夏、商、西周 设痒序校;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目的: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②西方 古希腊 (雅典 斯巴达) 古印度 古埃及 雅典:和谐发展的教育 目的:培育政治家和商人 斯巴达:重视军事教育 目的:培养强壮和武士;内容: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宗教权威至上,内容:婆罗门:《吠陀》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佛教:面向大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 文士学校居多,最典型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目标:学为文士

封建社会: ①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 汉朝 私学大兴,百家争鸣的盛况是 里程碑,儒墨两家显学。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 隋唐 宋代 明代 清代 科举制度,表面书生平等竞争为学而优则仕,实被豪门贵族垄断以维护特权政治 程朱理学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成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基本教材 科举考试依据、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八股文 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1905年 废科举兴学堂 ②西方 (教会学校 骑士学校)

教会学校 目的:培养教士和僧侣;内容:七艺(三科:文法 修辞 辩证法;四学:算术 几何 天文 音乐) 骑士学校 目的:培养皇室外的贵族子弟成为保护封建主利益的武士;内容:少习文,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古代学校教育特征:①古代产生了学校;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④适应古代思想文化发展,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象征性;⑤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近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兴起的标志) 特征:①为巩固阶级维护统治又让文化科学知识面向大众;②课程内容注入了科学知识又增加了新学科;③引进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启发法;④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⑤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制。 社会教育 特征:①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②为广大劳动人民教育;③注重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全民化3,民主化4,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二节 教育学的生产与发展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论语》 散现了一些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温故而知新)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 西方第一部教育文献:柏拉图《理想国》

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诱导的: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西方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育的: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①中国 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

A.《学记》 《礼记》中的一篇,作于战国晚期,郭沫若考证作者为 孟子的学生 乐正克。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经典语句 道而弗牵,强而 句意阐释 告诉学生道理而不强迫服从,严格要求学生但不压抑个性,启发学生思想教学原则 启发性原则 弗抑,开而弗达 君子之教,喻也 学不躐等 杂施而不孙, 则坏乱而不休 不陵节而施谓之孙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禁于未发谓之豫 当其可谓之时 相观而善谓之摩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 长善救失 豫时孙摩 人物 孔子 但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喻:启发、诱导,教育学生要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 (Liè)超越/逾越,学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而今 孙通逊(xùn):顺序,施教者杂乱无章不按顺序的教,打乱了章法就不可收拾了。 循序渐进原则 陵:超越,节:限度, 不超越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育。 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授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直到困惑然后才能自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提高的 教学相长原则 预防性原则 及时施教原则 学习观摩原则 课内外相结合 互补性原则 豫通预:预防,坏习惯未养成时就急事采取补救措施,叫预防 教师应该抓住最佳教育时机,适时而教 摩:切磋/观摩,互相评改对方作品直到都感觉很好,叫切磋学习 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 藏通脏,息:呼吸,呼吸顺畅要与内脏相配合 纠正学生的失误之处,发扬其长处 观点 主张”有教无类”,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方法: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启发诱导),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墨翟dí 教育思想: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注重实用技术传习,学习的途径:亲知闻知说知(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老子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 庄子 老子完全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①文化堕落论;②人性”复归”论(返璞归真)随着人类社会化,礼仪的出现,人性(道家) 离”朴”越来越远;③”绝圣弃智”论 抛弃权威的概念,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

②西方 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人物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昆体良 作品 《理想国》 (百科全书式的哲学王)《政治学》 《雄辩术原理》 观点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教育目的:培养哲学王,“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教育是公共的(但公民不包括奴隶) (《论演说家的教育》)学习过程:模仿?理论?练习 教育学的创立:

第一位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来的: (英)培根

确定下来的:(捷)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

规范下来的:(德)赫尔巴特 传统教育学代表 《普通教育学》

搬进大学讲堂的:1776年在德国 柯尼斯堡大学 康德 讲授教育学 人物 作品 1632发表的《大教学论》教育学成独立学科的标志。其赞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①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 ②制度:最早提出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③思想:提出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④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观点 夸美纽斯(捷克) 卢梭(法) 裴斯泰洛齐(瑞士) 《爱弥儿》 《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 (英) 提出”白板说” 最著名的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倡导自然教育,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认为人性本善被坏境和教育破坏,高度尊重儿童 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①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②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③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教育之故” 主张绅士教育(在家庭实施) ①伦理学,心理学作教育学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②强调教师的权威和中心地位旧(传统)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③提出”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其学生 齐勒 修改为”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④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 ⑤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①新三中心:”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②”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 ③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 ④学校即社会 ⑤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洛克 赫尔巴特 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杜威(美) 《民主主义与教育》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 陶行知 毛泽东称:人民教育家 核心”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教育学》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 在改造流浪儿和违法者做出杰出贡献,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杨贤江(李浩吾) 《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可夫(苏) 布鲁纳(美) 布卢姆(布鲁姆) 瓦根舍因 《教学与发展》 《教学过程》 《教育目标分类学》 《范例教学原理》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 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把教学目标分为 认知 情感 动作技能 3大领域,中心思想: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以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通过范例举一反三 知识的迁移 论述了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凯洛夫 马卡连柯 皮亚杰(瑞)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论述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育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功能

按教育 个体 教育的本体功能 功能作用

对象 社会 现在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 教育的派生功能

按教育 正向 (积极功能) 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育人,经济,政治,文化 功能)

作用的 负向 (消极功能) 阻碍 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观念思维方 性质 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 等

按教育功 显性 依照教育目的与实际结果相吻合 主要标志:计划性

能呈现的 隐形 随着显性功能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一旦隐形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的 形式划分 开发利用就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普及初等教育 普及高级中等教育

第二次工业革命 信息革命后 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在生产劳动力 2,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

美国 舒尔茨 人力资本论 核心:人力资本。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 教育目的的性质 经济 教育的领导权 制度 受教育的权利

决定着 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尤其是思想道德的内容与选择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教育是传递深化的手段;受教育者又体现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着文化的特质)

制约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教育对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发展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促进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学校文化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核心: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最具决定作用: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 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环境 校园结构布局,绿化,教学场所,环境卫生 等

按 学校物质文化 设施 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后勤保障设施 层次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核心,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愿望,道德观念,价值观 标准 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 教育方针,学校制度,管理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活动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 生理发展 机体的正常发展 和 体质的增强(基础) 身心 认知 感知,记忆,思维

发展 心理发展 精神 意向 需要,兴趣,情感,意志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初中生 第二性特征的出现 高中生 第二性征发育完成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方向 遵循 有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不能逆转) (苏)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跳一跳,摘个桃”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不同特征及矛盾 不能“一刀切” 同方面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平衡(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出生第一年 与13、4岁~15、6岁);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儿童生理成熟先于心理,十几岁的心理先于生立 长善救失 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精神意志情绪帮助人战胜疾病) 男女差别、个体差别 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孟子 内威尔逊 发格赛尔 论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成熟势力说”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双生子爬梯实验) “复演说” 典型论断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优等生”的代表 人之初,性本恶 白板说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继承华生的观点 认为人的行为人格可以通过外在的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弗洛伊德 人性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霍尔 高尔登 荀子 外洛克 铄华生 论 斯金纳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1,遗传 物质前提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环境 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孟母三迁 3,个体主观能动性 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主导作用 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 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对个体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发展的 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五节 教育制度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国家为实现国民目的组织建立的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其性质、目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相

互之间互相衔接关系。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形 前制度化教育 (实体化、形式化 教育) 教育发展的基础

式 制度化教育 (正规、学校 教育) 中国现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废科举,兴学堂” 发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 库姆斯?非正规教育 展 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伊里奇?非学校化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双轨制 单轨制 分支制 我国学制: 旧中国学制 英国 美国 苏联 19世纪,一轨为资产阶级子女;一轨为劳动人民子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同等教育,有利于普及教育 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20世纪上半叶,中等教育后分普通和职业教育,”上通下达,左右畅通” 1902 1904 1912-3 1922 壬寅学制(正式颁布未实施) 癸卯学制(颁布并实施) 中学为体,西方为用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第一资本主义性质,第一次男女同校,学堂改学校 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以日本为蓝本 继承日本蓝本 以美国为蓝本 新中国学制改革 1951/10/1 《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 “两条腿走路””3个结合6个并举” 把基础教育交给地方,有步骤的实行9年义务教育 两全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两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 1958/9 1985 1993 1995 1999 2001 2004 2006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 规定实行学前、初等、中等、高等的教育制度 《教育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提出要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 明确“两基””两重”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推行”3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 新《义务教育法》 “63制””54制””8年制”的多种形式并存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制) 横向:普通、专业、成人

纵向:幼儿、初等、中等、高等 胡锦涛主持通过2010年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这是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目标:”两基本”: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一进人”: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强制性(义务性):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特 普及型(统一性):所有适龄儿童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 点 免费性(公益性):父母和监护人负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7月1日起施行 标志着中国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2006年修订,新《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国家、省、市统筹规划,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质。

第六节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教 国家的教育目的--------------->普遍关系 对所有的教育者提出的 育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目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特殊关系 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的 教师的教学目标 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有很强的操作性,与教育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导向 目标导向

作用 激励 结果导向,最终目标反过来成为激励的力量

评价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办学方向、水平和效益,检查教学工作的

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教育目的理论

代表人物 观点 皈依上帝,唯心主义,批判近代教育功利,技术化 宗教本位论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人活在社会,受制于社会,主张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 社会本位论 孔德、巴格莱 个人本位论 教育无目的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教育要服从人的发展规律和人的需要。主张培养”自然人”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 斯泰洛齐 杜威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 二战后提出,重在实际操作,从岗位需要出发,而非学历或学术 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学科的知识(逻辑和结构) 等同于教育目的 从社会发展需要 和 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两方面出发 德智体劳 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4有2爱2精神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实施素质教育 能力本位论 知识本位论 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教育方针 1957 1958 1981 1985 1993 1995 1999 毛泽东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马克思《资本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 面向全体学生 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育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灵魂 核心)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中学 观察法:有目的计划自然状态下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广泛 基本) 教育 调查法: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考试) 研究 历史法:发生发展的过程,常见文献研究

基本 实验法:创设条件,人为的影响对象,验证假设。 有对照、有比较的研究 方法 行动研究法: 根据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实验室中观察 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 参与性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 根据实施方法(是否对活动严格控制) 结构式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 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 普遍(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 个案调查 根据调查内容 现状调查 相关调查 发展调查 预测调查 问卷调查 访谈调查 测量调查 调查表 对某一范围的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抽取一部分,以样本推断总体 某个 例:一所学校、一个学生 “现在””当前” 两种及以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前后变化和差异) 据随时间变化边线处的规律,推断未来 (问题表格法)书面提出问题 作答 面对面的交谈,口头问答形式搜集 用一组测试题 偶然现象和系统现象观察,材料客观真实 有目的和严密计划,利于探讨因果关系 凭借人的感官,只管具体 利用仪器,突破人的主观局限 直接参与不暴露身份,秘密的 旁观者,可公开可隐蔽,及时做观察记录 有充分了解,有目的计划,能得真实 弹性态度,无目的,不了解对象 观察法 是否借助仪器 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 调查法 根据调查方法和手段 历史法: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事实,揭示发展规律 实验法 根据实验场所 根据实验目的 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 确认性(试探性) 探索性 验证性 把实验室中的各种变量严格分离出来 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进行实验 确认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假说内容的特征 认识某种现象或受教育者发展规律 重复 再实践 验证已取得的实验成果 行动研究法:教师在教学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以解决工作问题为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8q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