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3-10-04 17: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电子政务》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电子政务 英文名称:E-Government 课程编号:C09 二、总学时:36学时 三、学分:2学分

四、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教与学,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了解电子政务的实现过程、典型应用和管理模式,掌握相关的技术基础知识,把握现代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培养研究生在信息时代应该具备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相应的综合素质。

五、教材

樊博.电子政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姚国章.电子政务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徐晓日.电子政务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红璐、张真继.电子政务系统概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六、教学目的:

1.了解信息社会的巨大变革以及信息化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2.把握电子政务的基本定义、内涵与分类; 3.了解电子政务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变革; 4.掌握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结构与技术基础; 5.把握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与政府管理转变; 6.了解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7.了解中外电子政务的实践;

8.了解信息社会中电子治理的管理理念;

9.在以上诸方面的基础上,培养分析、设计适合我国公共管理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专题讨论;(3)案例教学。

八、考试方式:按照《山东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考试管理办法》的规定,采取闭卷考试,百分制,60分为通过。其中出勤与课堂互动参与、作业、卷面成绩分别占该课总成绩的20%、10%、70%;试卷按70分命题。

九、考试所用时间:120分钟。 十、授课计划:

专 专 专 专 专 专 专 合 复 总 题 题 题 题 题 题 题 计 习 学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 时 结 授课 学时及其分配 案例教学 3 4 1 1 6 4 1 1 6 4 1 1 5 3 1 4 1 3 23 7 4 34 2 36 专题讨论 学时合计 3 1 5 4 5 专题一 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与发展沿革 专题二 电子政务系统

专题三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转变 专题四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专题五 中国电子政务的实践探索 专题六 国外电子政务透视 专题七 电子治理概论

专题一 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与发展沿革

一、电子政务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一)信息化与管理变革 1、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就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信息化的发展使经济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建立在一种不仅可以自生,而且可以再生的重要能源——“信息”之上。通过信息网络来组织社会生产乃至直接从中产生出增值的价值,已经成为信息作为一种新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2、信息化的特点

(1)信息处理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2)信息化具有高渗透性和发展的普遍性 (3)信息化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4)信息化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创新能力的较量 (5)对信息化的社会效应总体上持乐观态度 3、信息技术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处理手段的第一次飞跃来自文字的产生,包括纸张的产生和印刷术的发明。工业革命的思想与技术在信息处理方面同样产生了一系列成果。20世纪中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在信息处理方面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可以称之为信息处理的现代阶段,或信息处理的电子时代。从人类利用信息资源过程的演进中可以看出,在游牧时代、农业时代以至工业时代,信息资源的利用都处于从属地位。只有到了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利用才上升到主导地位。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从科研、军事领域推向经济领域并在管理中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在经济管理部门构成了事务处理系统,此后,信息管理中管理活动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进入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开

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促使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各种管理的一切方面与过程之中,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

(二)信息化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1、改变了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创造全新政府治理环境

第一、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将从以工业为中心转向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第二、传统政治结构受到冲击。第三、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四、人类生活方式的跃迁。第五、虚拟空间冲击传统观念。

2、提高政府管理的技术含量,为政府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信息化为行政改革的效率追求提供了保障。其次,信息化为政务公开提供了载体。第三,借助网络,政府能够及时全面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得到改善。第四,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将使政府所掌握的巨大信息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信息化要求与其相适应的政府形态

(三)克林顿“重塑政府”运动与电子政务的兴起 1、重塑政府理论

信息时代的政府组织应该按照他们所设计的十大原则进行重塑。这十大原则分别如下:(1)从划桨到掌舵的政府。(2)社区拥有的政府。(3)从垄断到竞争的政府。(4)从规章到使命的政府。(5)结果导向的政府。(6)顾客导向的政府。(7)有事业心的政府。(8)有预见的政府。(9)分权的政府。(10)市场导向的政府。

2、克林顿的“重塑政府”运动

克林顿“重塑政府”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评估政府各部门的工作绩效,建立服务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精简政府人员,清除繁文缛节,节省财政开支,即解决政府“如何做”的问题。第二阶段则是解决政府“应该做什么”的问题。第三阶段则是着手制定长远规划,使政府的重塑和创新变成一个内在的、可持续的、经常性的机制。

3、电子政务的兴起

在克林顿“重塑政府”运动中,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进而又提出了“电子化政府(e-government)”的设想,并着手实施“接近美国”项目。

二、什么是电子政务?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

美国学者美恩斯和施奈德(Grady Means and David Schneider)在《资本主义的研究》(Meta Capitalism)一书中所下的定义更为贴切,即“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政府工作效率,创造价值和建立新的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电子政务就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新的政府运作过程。这种新的运作过程完全不同于传统政府的运作过程,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与服务各个环节的全面应用。

(二)电子政务的分类 1、政府间电子政务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4、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 (三)电子政务与相关概念辨析 1、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 2、电子政务与政府上网 3、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 4、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 5、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

(四)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 1、办公手段不同 2、行政业务流程不同 3、与公众沟通的方式不同 4、行政运作成本不同 (五)电子政务的价值分析 1、提升政务处理效率 2、促进政府服务 3、改善政府管理 4、创造社会价值

专题二 电子政务系统

一、电子政务的技术基础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

( 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组成总体上可分为硬件配置和网络软件两大部分。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a、局域网;b、城域网;c、广域网;d、互联网。 3、网络接口与协议 4、OSI参考模型 5、网络的拓扑结构 (1)总线拓扑结构 (2)星型拓扑结构 (3)环型拓扑结构 (4)树型拓扑结构 (5)混合拓扑结构 (二)互联网基本知识

1、互联网概述

国际互联网(Internet)最初是作为美国科学家相互通讯的方式而发展起来的,起源于一个名为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的广域网。

2、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最早在1987年就开始通过国际网络线路接入互联网。第二阶段是1994年至今。

3、TCP/IP协议

TCP/IP协议是互联网网中进行通信的标准协议,它实际上来自ARPANET研究中心开发的一组协议族(internet protocol suite),TCP称作“传输控制协议”,IP被称为“网络互联协议”,是该协议族中最重要和使用最普遍的两个协议。

4、IP地址域名服务

(1)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简称IP Address)

IP地址是为标识互联网上主机位置而设置的。它是一种层次型地址,携带关于对象位置的信息。

(2)域名解析服务

为了方便记忆,在TCP/IP协议中提供了称为域名解析服务(DNS)的方案,它可以将IP地址转化为用文字表示的计算机名称,称为域名。用域名来代替IP地址,一个IP地址对应一个域名。域名由多个词组成,由圆点分分开。

二、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一)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概念

电子政务系统是指:建设在Internet和其他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实现政府电子政务活动为目标,满足政府工作、管理和服务的需要,支持政府的对外业务协作,从运作、管理和决策等层面全面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为政府提供辅助决策的人机系统。

1、电子政务系统的性质

电子政务系统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性质: (1)电子政务系统是以信息为处理对象的系统 (2)电子政务系统是人机协作的系统 (3)电子政务系统是具有统一性的系统 (4)电子政务系统是自动的工作流系统 (5)电子政务系统是智能性信息系统 (6)电子政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电子政务系统的构成

电子政务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政府部门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政府部门之间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G2G),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包括企业和个人)的网上互动式交流(G2B,G2C)。

(二)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

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逻辑结构如图所示,自下而上可分为网络基础层、数据访问层、信息交换层、应用系统层四层。整个系统还包括电子政务标准和规范体系、面向电子政务的安全体系等。这种结构代表了电子政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基本框架,具有普遍意义。

三、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基础层

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基础层,是政务内网、政务专网、政务外网三大网络体系的统一,它们是实现各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政府内部办公、政府部门之间协同工作、政府政务信息发布)的基础硬件平台。

(一)政府内网

政府内部办公网简称政府内网,是政府的内部网络系统,通过内部网络互联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内网主要用于政府机关内部公文、信息处理和政府系统内部信息传输和共享,提高政府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快速反直能力和应急指挥能力,逐步实现政府各类文件、信息处理的无纸化办公。

(二)政府专网

政府专网是实现政府内部上下级单位之间的垂直互联和横向互联的重要电子形式,在政府专网中,按照政府业务可划分为各种办公业务资源网,包括各类政府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应急指挥系统。

(三)政府外网

政府公众信息网简称政府外网,是政府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和服务的综台类门户网站。 四、数据资源层

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从大量的政务信息中挖掘、发现有用的规律与知识,用于指导、支持管理者的决策。而数据库是主要的信息资源组织形式,在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建设、组织、管理、应用方面起着支柱技术的作用。

(一)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Database,即DB)是指以一定方式将相互有关联的数据集合存储在一起的仓库,是一个服务于各种数据处理的有组织的有序集合。

1、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系统是基于因特网平台的应用系统,其数据库应用系统通常包括了数据存储层、业务处理层和界面表示层等三个部分。

2、数据库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

由于电子政务系统覆盖地区范围广而分散,各子系统数据处理中心在地理上是独立分布的,如何将这些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数据库集中使用,将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二)数据仓库技术

数据仓库的定义为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极少更新的(稳定性)、随时间不断变化(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其特征如下:

1、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 2、数据仓库是集成的 3、数据仓库是稳定的

4、数据仓库是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 五、信息交换层

信息交换层即应用服务支撑层,包括工作流引擎和电子政务中间件等。 (一)工作流

工作流技术来源于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理论。它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核心和基础,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就是应用先进的工作流技术对传统的办公流程进行整理、反映、优化,并通过网上办公、“一站式”服务等实现模式使之网络化、信息化、知识化。

(二)中间件

中间件是在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之上,支持应用软件开发和运行的系统软件。 六、应用系统层

应用系统层为具体的领域应用提供基础的底层公共平台框架,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公共服务系统、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独立于具体的领域应用。

(一)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OA,Office Automation)是电子政务的基础。早期的办公自动化是指单项办公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及利用现代化设备替代手工操作,以后又发展到一个部门内部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并实现了部门内部的资源共享和内部办公自动化。

(二)公共服务系统

政府公共服务系统是构架在政府统一网络平台和安全体系之上为政府各部门公用的通用业务系统,相对政府计算机数据库应用,政府公共服务系统是相对独立的业务系统。除政府电子邮局Email、BBS、视频会议、Internet接入和网上培训等系统外,还可创建如多媒体web交互、短信、语音、可视电话等实用有效的政府公共服务系统,提高政府信息交互能力和保障政府信息安全。

(四)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就是从数据库中找出必要的数据,并利用数学模型的功能,为用户生成所需信息的系统。DSS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和运筹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综合利用了数学、运筹学、管理科学、数据库、模型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成果,主要用于辅助高级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五)“一站式”服务系统

“一站式”服务系统一方面是使企业、民众办事简单快捷,不需要在政府部门间来回跑动,而是通过系统提供的统一入口的服务平台,“一站式”得到全程电子政务服务;另一方面还使政府公务员无须在不同信息系统中反复进出办公,从而得到“一站式”办公,提高办公效率。

七、电子政务系统标准及保障体系 (一)电子政务系统标准体系 1、电子政务标准化的作用

(1)标准化是实现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作的有效途径。 (2)标准化是规范政府职能和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 (3)标准化是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2、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 (二)电子政务安全标准体系

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安全法规以及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安全技术产品、安全基础设施、安全服务等信息安全保证措施。该体系保障整个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可靠地不间断运行。

案例教学:案例1 access数据库应用举例。 专题讨论:

1.目前工作单位中有哪些正在应用的电子政务系统?其效果如何?还需哪些改进?

专题三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转变

一、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管理

(一)电子政务的实施与信息地位的提升 1、信息在管理中的地位上升 2、信息流动由单通道向混合型转变 3、信息公开与共享得到加强 (二)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挖掘 1、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容和作用 一般我们所说的政府信息资源主要指:

(1)政府机构信息。包括政府部门设置、职责、职能、部门业务管理办法等。 (2)政务信息。包括政府文件、政府公报、重大会议活动、政府实施项目等信息。 (3)政策法规信息。包括发布的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律法规、条例等信息。 (4)为社会各界服务的信息。包括国际、国内及地区的政府动态新闻、经济信息、统计信息、科技、教育与人才信息、招商引资、市场供求信息、热点推荐、办事指南等。

(5)反馈信息。即政府信箱、市政论坛、市民意见、建议等。

(6)政府间交流信息。包括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精神、各种公文、会议情况、总结报告、记录数据、办公档案、机关行政管理信息、经验介绍、驻外办事处工作流信息等。

(7)公共财务信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财政预算、决算报告;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

政府信息资源在政府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信息资源是实施政府管理不可缺少的资源。 (2)政府信息资源是联结政府管理各个系统的媒介。 (3)政府信息资源是正确实施政府管理的必要条件。 (4)政府信息资源是服务社会和公众的重要内容之一。 2、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挖掘的不利因素

随着电子政务工程的稳步发展,我国政府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及共享发展迅速,网络化的电子信息开发与共享环境初步形成,但就整个网络化工作来看,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重硬轻软,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2)管理体制不完善,信息共享度较低。

(3)法规和制度建设滞后,信息公开与共享重视不够。

(4)缺乏灵活机制和政策,重形式、轻内容、重建设、轻维护。 (5)基础工作薄弱,组织结构与人才综合素质不相适应。 3、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挖掘的策略

国家信息资源挖掘与利用规划表明,政府信息资源挖掘和管理的近期目标如下:主要业务网络化、信息交换规范化、信息公开制度化。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标,策略如下: (1)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统一规划、集中管理。 (2)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3)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以办公部门为依托的政府信息协调委员会。 (4)建立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政府信息资源应用系统。 (5)建立高效、可操作的信息资源质量评价体系。 (6)加大对政府信息资源内容的开发。

(7)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公开和重视政府信息资源保护。 (8)努力提高公务员的信息素质。 二、电子政务与政府组织结构变革 (一)网络状态下的政府组织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政府组织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新技术可使官僚组织的控制能力极大增强,另一方面也可能促进管理的“去中心化”、网络化和增强自组织能力,从而造成组织层级结构的瓦解。可以建立小规模的、松散组合的组织单元,让这些组织单元采用电子化的方式进行协作。

(二)虚拟组织的形成

虚拟组织是与实体化组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在企业中发展出来的,所谓的虚拟组织指的是一个虚拟的工作环境,不被时间及空间约束,所有的员工都是独立的知

识工作者,工作是透过操作计算机,使用电话、传真、网络通信软件联系,工作的地点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而产品及劳务皆透过信息科技来完成运作。

三、电子政务与行政决策变革 (一)传统政府组织的决策过程

行政决策(decision-making)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各项管理功能的基础,决策水平直接影响到行政管理工作的成败。所谓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作出的决定。行政决策是较为复杂的政治行为,从本质上看,任何一个决策过程都会出现各种权力的交叉点。

(二)电子政务下行政决策优势

电子政务的应用,提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规范了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政府可以通过加密的信息网络获得与决策相关的有效信息;公众可通过电子邮件、论坛和电子投诉系统等方式轻松地向政府反映问题,使政府决策更充分反映民意。总之,电子政务为政府全面准确地获取信息,了解公众需求,指导决策提供了根本保障。

(三)电子政务下行政决策面临的挑战

电子政务给行政决策提供新的支持手段的同时,也给行政决策提出了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信息安全的挑战。二是信息过量将影响决策质量。三是电子政务可能强化政府对决策信息的控制。四是可能使有缺陷的技术官僚统治得到强化,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决策的民主化。

(四)电子化民主出现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倡导电子化民主、吸引公民参政议政作为电子政务的实施目标之一。但目前对电子化民主仍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电子民主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手段和模式,主要是指人们通过互联网络实现价值观和政治立场的交流、反映和集中以及政治意愿的表达等。当前比较常见的电子民主形式包括电子投票、电子论坛和电子竞选。

四、电子政务与政府业务流程再造 (一)政府传统业务流程的弊端

1、过细的分工导致成本增加、效率低下。 2、部门权力分割,整体协调缺乏保障。 3、员工技能单一,适应性差。 (二)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内涵

所谓“业务流程”,是指为完成某一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活动的有序集合。“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指组织为满足客户要求,对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并优化人力和设备等资源的过程。

(三)电子政务下流程再造的原则 流程再造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合理选择流程再造项目。 2、以提高绩效为目标,系统整合业务流程。 3、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政务流程的优化。 五、电子政务与政府人才结构调整

(一)电子政务使公务员行政能力得到提高 这体现在下面几点:

1、公务员的管理能力得到加强。 2、公务员的沟通方式得到改善。 3、公务员的决策能力得到提高。 4、公务员的监督能力得到保障。

(二)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求公务员从事务操作型向知识智能型转变。

2、要求公务员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3、电子政务要求公务员提高信息素养。 4、电子政务要求公务员增强学习能力。 (三)电子政务为政府人才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

1、电子政务促进了公务员从管理型向知识智能型的转变。 2、业务流程的重组促进了公务员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

3、电子政务加大了政府部门对信息人才的需求,信息部门、信息岗位的增加,使得信息人才逐渐成为政府人才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六、中国政府转型与电子政务建设

(一)影响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从国际社会来看,主要把影响电子政务成败的要素归纳为外部和内部两个大的方面:内部包括政府自身的变革、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经济进步等四大要素;外部包括影响力、需求、技术能力、标准、管理手段、信息安全等六大要素。

(二)中国政府转型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1、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2、由过去单一的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治理型转变

3、由过去主要靠手工作业的政府向靠信息网络技术主导的信息化政府转变 (三)认识和把握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律

各个部门如何才能在网上实现无缝对接呢?我认为关键要解决三个环节:第一,IT人员必须和行政管理人员共同结合,构建一个应用系统的模型,这个业务模型靠IT人员是很难构建起来的,因为他们不了解政府管理的流程和实际。第二,在业务模型的基础上,要有业务逻辑的抽象,只有把这中间最关键的业务逻辑合理地抽象出来,才能保障系统的便捷和有效;第三是底层要通过业务流程梳理、优化,才能保证顶层的互联互通。

案例教学:案例2 网络民意对政府行政的影响(杭州跑车撞人案,邓玉娇案)

专题讨论:

1、日常工作中如何通过现代通信获取民意,改进工作效果的?

专题四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第四讲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一、电子政务安全需求 (一)信息安全概念的演变 (二)电子政务的安全环境 (三)电子政务的安全需求 1、权限控制 2、身份识别与验证 3、保密性 4、数据完整性 5、不可篡改性

(三)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域的划分 (四)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二、电子政务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一)电子政务技术安全概述 1、电子政务技术风险

电子政务行使政府职能的特点会引致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各种攻击,包括黑客组织、犯罪集团或某些国家行为的攻击。实施攻击主要依靠技术手段,包括基于监听、截获、窃取、破译、业务流量分析、电磁信息提取等技术的被动攻击和基于修改、伪造、破坏、冒充、病毒扩散等技术的主动攻击。 电子政务最主要的技术安全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缺陷或漏洞。二是后门。

2、与技术安全相关的几个概念

(1)安全攻击,指各种危害信息安全性的行为。(2)安全机制,用于检测、防范和恢复攻击及攻击影响的技术措施例如账号管理与口令设置技术、入侵检测与漏洞扫描技术、病毒防护技术,容灾及数据恢复技术等。(3)安全服务。(4)安全系统。

3、电子政务的技术安全需求及解决方案

从技术角度分析电子政务的安全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五点:(1)可用性(2)保密性 (3)完整性(4)不可否认性(5)访问控制

(二)访问控制技术 1、权限管理与口令设置 (1)权限管理(2)口令设置 2、防火墙技术

(1)防火墙的主要特点

(2)防火墙的构造原则

(3)防火墙的构造体系: ①筛选路由器(screening router)②双宿主主机(dual-homed host)③屏蔽主机网关screened host gateway)④被屏蔽子网(screened subnet)

3、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就是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以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或遭到袭击的迹象。它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它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能够有效地防范来自外部对网络的试探和攻击。

(三)数据加密技术 1、加密的有关概念 2、数据加密主要技术 (1)对称加密技术 (2)非对称加密技术 (3)数字摘要技术 3、加密的强度 (1)算法的强度。 (2)密钥的保密性。 (3)密钥长度。

(四)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技术 1、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

2、数字时间印章(Digital Time Stamp,简称DTS) 3、数字证书(digital certificate) 4、CA认证中心

(五)病毒防护与数据恢复技术 1、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杀机制 (1)计算机病毒的由来

(2)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及特征: ①文件型病毒。②宏病毒。③蠕虫病毒。④恶意脚本。 (3)病毒的检测与清除 2、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 (1)数据保护与备份 (2)数据容灾与恢复

案例教学:案例3王小云教授的解密算法引起的震动。 专题讨论:

你为自己的私人数据建立了怎样的数据安全策略?

专题五 中国电子政务的实践探索

一、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信息化建设回顾

中国信息化建设的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经历了准备阶段、启动阶段、展开阶段和发展阶段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1993年2月之前)

2、启动阶段(1993年3月至1997年4月) 3、展开阶段(1997年5月至2000年10月) 4、发展阶段(2000年11月以后)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阶段划分 1、探索阶段 2、推进阶段 3、发展阶段 4、高速发展阶段

二、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点及主要任务 (一)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点 1、起点低、难度大 2、信息化人才匮乏 3、核心技术水平较低 4、法制基础差

5、地区及行业发展不平衡 6、整体人口素质不高

(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 1、符合WTO基本规则的要求 2、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 3、要符合国家规划的发展战略 三、中国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 1、推动电子政府建设的原动力不足 2、政府公务员的观念有待提高 3、对信息化的片面认识或误解 4、各群体的利益差异导致的不同态度

5、“重建设、轻应用”,“重信息、轻服务”现象普遍存在 (二)管理中的不规范现象严重 1、缺少统一规划和科学论证 2、信息管理缺乏专门化、制度化 3、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4、传统政府运作机制阻碍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资金分配存在明显缺陷 1、资金不足 2、资金浪费

(四)实际应用障碍重重

1.应用目标定位不明确,应用效果差 2、与政府业务流程分离,降低了应用程度 3、数字鸿沟影响应用范围 4、人员素质问题影响应用质量 (五)人才结构亟待调整 1、信息产业专业人才匮乏 2、政府部门信息管理人才奇缺

3、公务人员的信息知识和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不足 四、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策略及模式选择 (一)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策略 1、明确发展战略,制定统一规划 2、加强理论研究,提供思想指导

3、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 4、推进网上办公,加大政务公开力度

5、建立规范的信息制度,加快机关内部信息系统建设 6、整合信息资源,联通“信息孤岛”

7、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信息管理人才队伍 8、采取有效措施,缩小数字鸿沟 (二)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模式选择 1、电子政务建设模式选择 2、电子政务运行模式选择 3、电子政务技术模式选择

案例教学:案例4我国十二金工程简介。

专题六 国外电子政务透视

一、电子政务在全球的发展 (一)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二)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划分 1、起步阶段

2、政府与用户的单向沟通阶段 3、政府与用户的双向互动阶段

4、政务全面变革、整合与创新阶段 (三)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特征

1、将“以公众为中心改善政府服务”作为核心价值 2、建设的出发点普遍与政府改革紧密结合 3、重视长远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制定 4、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集成

5、各国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对信息网络安全问题高度重视 6、重视法律法规建设,将电子政务纳入依法建设的发展轨道 7、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数字鸿沟 二、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模式 (一)组织实施方式 1、政府主导,统一行动

2、重视组织领导,设立专门机构 3、注重与非政府部门的合 (二)投资方式 1、政府为投资主体 2、适当吸纳私人投资 (三)功能定位 (四)网站建设

1、政府网站建设观念的变革 2、美国联邦政府门户网站的特点 3、英国政府门户网站的特点 三、国外电子政务建设对中国的启示 (一)注重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提高应用效果,促进电子政务良性发展

(三)加强与非政府部门合作,拓宽电子政务建设融资渠道 1、以外包弥补政府自身技术力量不足,拉动信息产业发展 2、适当吸纳私人资本,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3、在规范和标准制定中适当放权

(四)统一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1、统一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整合政务系统信息资源 2、发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枢纽及示范作用 3、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应有明确定位 (五)重视和加强信息安全,防范安全隐患 (六)要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四、国外政府的首席信息官制度

(一)对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理解

(二)发达国家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发展概况 1、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产生的背景 2、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主要职责 3、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管理模式

(三)我国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的需求和现状 1、我国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的现实需求 2、我国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主要障碍

案例教学:案例5 以美、英、新加坡的电子政务为例。

专题七 电子治理概论

一、治理及其相关理论 (一)治理的概念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二)从治理走向善治

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可能是万能的,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不仅存在国家的失效和市场的失效,也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那么,如何克服治理的失效,不少学者和国际组织提出 “善治”的理论。 二、我国的治理转型

(一)“治理”推动政治发展 (二)“治理”推动政治转型 三、电子治理的概念与意义 (一)电子治理的概念

“电子治理”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电子治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应用电子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各个层面进行上下互动的管理;二是对一切与电子有关的事物与情况(或者说,一切应用“电子”的事物与情况)进行主动、积极的管理。 狡义的“电子治理”含义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对公共事务领域进行治理。 (二)政府电子治理的意义

1、电子治理有利于政府管理改革的新突破 2、电子治理既是发展机遇,也是发展工具 3、电子治理建设是引领社会全面变革的工程 4、电子治理将拉动内需、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三)政府电子治理的两个焦点

1、网网交汇是政府电子治理的最优选择 2、网络安全是政府电子治理的首要问题 四、电子治理与社会发展 (一)电子治理的社会发展价值 (二)电子治理与社会公平 (三)电子治理与社会现代化 (四)电子治理与信息化社会 五、电子治理与政治发展

(一)电子治理视野中的政治发展 (二)电子治理与政府效能的提高

电子治理是提高政府的效能与管理效益,主要表现以下3个方面。 1、电子治理能提高政府的时效性 2、电子治理下能提高政府的适效性 3、电子治理能提高政府的实效性

(三)电子治理视野中政府效能的有效发挥

在电子治理模式产生和发展以后,政府应如何有效发挥其效能呢? 1、政府通过政策制定为政治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 2、政府通过政策制定直接推动政治发展

3、政府要运用自身权威解决政治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四)电子治理与公民政治参与 (五)电子治理与政治文化世俗化 1、政治文化的构成

2、电子治理视野中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专题讨论:

1.信息社会对于政府管理模式的改变有哪里? 十一、复习题与课堂讨论题 复习题

1.你对电子政务的概念如何理解?

2.试述电子政务与政府上网、办公自动化、政府信息化的区别及联系。 3.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有哪些区别? 4.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5.简述电子政务体系结构的构成。

6.试述电子政务系统需要哪些方面的技术基础?

7.根据自己本单位的情况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8.试述电子政务对政府信息管理的影响。 9.试述电子政务对政府组织结构的影响。

10.什么是政府流程再造? 11.何为虚拟组织?

12.试述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13.试述电子政务下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 14.试述电子政务对政府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15.简述电子政务的技术安全需求。 16.简述权限管理的内容及功能。 17.简述防火墙的工作原理。 18.简述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19.什么是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 20.简述主要的数据加密技术。 21.简述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其危害。 22.论述数据容灾系统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23.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24.谈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改善? 25.国外电子政务发展有哪些主要阶段? 26.试述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的特征。 27.试述国外电子政务组织实施的特点。 28.试述国外电子政务资金投入方式。 29.试述国外电子政务的功能定位。

30.你认为国外电子政务发展中有哪些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31.治理的含义是什么?治理与统治有什么区别? 32.善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3.治理理念对现代管理的影响是什么? 34.什么是电子治理?

35.电子治理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36.电子治理对政府效能有哪些影响?

37.电子治理对政治文化世俗化的作用是怎样的? 课堂讨论题

1.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你的生活、工作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2.你的单位使用了怎样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效果如何? 3.信息社会对于政府管理模式的改变有哪里? 4.你为自己的私人数据建立了怎样的数据安全策略?

5.日常工作中如何通过现代通信获取民意,改进工作效果的? 6.电子治理与传统治理有哪些区别? 7.电子政务的实施需要怎样新的管理理念?

8.网络时代政府管理形式会有哪些变化? 9.电子政务对公务人员有哪些新要求? 10.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十二、作业

从下列各题中任选五题为作业题,手写、打印均可,但总字数不少于2000字。 1.你对电子政务的概念如何理解? 2.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有哪些区别?

3.试述电子政务系统需要哪些方面的技术基础?

4.根据自己本单位的情况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5.试述电子政务对政府信息管理的影响。 6.试述电子政务对政府组织结构的影响。 7.试述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8.试述电子政务对政府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9.简述电子政务的技术安全需求。 10.简述防火墙的工作原理。 11.简述主要的数据加密技术。 12.简述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其危害。

13.谈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改善? 14.试述国外电子政务组织实施的特点。 15.试述国外电子政务的功能定位。

16.你认为国外电子政务发展中有哪些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17.治理的含义是什么?治理与统治有什么区别? 18.治理理念对现代管理的影响是什么? 19.电子治理对政府效能有哪些影响? 十三、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樊博.电子政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姚国章.电子政务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徐晓日.电子政务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刘红璐、张真继.电子政务系统概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5]金太军.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刘邦凡.电子治理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陆敬筠.电子政务技术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黄卫东.电子政务系统分析与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刘邦凡.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1]张锐昕.电子政务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周斌. 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研究,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版.

[13]徐剑波. 基于本体的电子政务资源管理系统研究,东华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版. [14]袁野. 电子政务平台中社区信息化的研究及应用,哈工硕士论文,2007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8a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