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二】重点集锦
更新时间:2024-06-12 19: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重点集锦
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的评价的变化
? ? ? ?
十七年——文革:鲁郭茅巴老曹(五四到建国) 80年代之后:“重写文学史” 90年代:“重排大师座次”风波 新世纪:商品与大众文化的冲击
30年代小说 巴金
一、巴金(1904-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二、创作分期和主要作品
? 现代文学史上的巴金的创作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1928年9月《灭亡》到抗战爆发;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为后期。
? 前后约20年的时间,巴金创作了20多部中长篇小说,7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散文随笔等等,还有30多种外国文学译作。
?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小说创作,特别是中长篇小说创作。 (一)青春的赞歌:前期小说创作 ?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
? 《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新中国 ? 《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
?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又名《激流》)1933,开明 ? 《巴金自传》(传记)1934,中华
? 《电》(“爱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良友 (《雾》、《雨》、《电》合订为《爱情的三部曲》1936,良友) 重点:《家》
? 《家》写于1931年,同年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最初题名为《激流》,后来以单行本发行时才改名为《家》。1938和1940年,巴金又继续顺着《家》的情节发展线索,陆续写成了《春》和《秋》,并将这三部长篇合称为《激流三部曲》。《家》是《激流三部曲》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它标志着巴金在最严格的程度上接受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时也标志着巴金创作风格的成熟。《家》的成功奠定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地位。
? 受到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的命运》影响。揭露旧家庭题材的长篇系列小说,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整部长篇小说长达104万字),对封建家庭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激流》还是第一次。
“旧家庭是渐渐地沉落在命运里面了。我看见它一天一天地往崩溃的路上走。这是必然的趋势,是被经济关系和社会环境决定了的。这便是我的信念……,它使我更有勇气来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 accuse(我控诉)。我不能忘记甚至在崩溃的途中它还会捕获更多的?食物?:牺牲品。”无数年轻有为的生命成为垂死制度的牺牲品,这是不公平的命运,“是的,我要反抗这个命运。我的思想,我的工作都是从这一点出发的。我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关于<家>十版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
1
1、《家》的情节和人物
《家》描写20世纪20年代初四川成都一封建官僚地主的生活。 人物形象
(1)封建统治者与卫道者代表:高老太爷与其子克安、克定和冯乐山。 (2)“五四”后觉醒的青年:以高家孙辈三兄弟为代表 (3)女性形象:鸣凤、梅小姐、瑞珏。
2、三个青年的形象
(1)高觉新:最具艺术魅力
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性:作揖哲学
动摇的中间人物:新旧观念、理想与现实、自己与长辈意愿的激烈冲突 封建家族的最后一位守墓人 (2)高觉民:一个真正理智的青年 (3)高觉慧:封建主义的叛逆者,“幼稚而大胆的叛逆”,是“五四”以来深受青年欢迎的形象。 3、女性形象
? 鸣凤:婢女。
? 梅小姐、瑞珏:贵族小姐。
2
? 巴金的女性观是典型的古典的、传统的女性观——梅花——“质本洁来还洁去”。受《红楼梦》影响。 ? 黄子平:五四新文化的结构性缺损的位置。“女性被历史地凝结在两个互补的瞬间姿态上:逃向死亡的美丽而凄婉的姿态(鸣凤),逃向生路的美丽而决绝的姿态(淑英)。 4、《家》的艺术成就
? 结构宏伟、精于构思
一、“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
二、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人物塑造方法 三、带有作家强烈道德判断的风俗画描写 5、《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 反映五四运动中时代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 接过鲁迅的接力棒,展开对封建主义及封建家庭制度的攻击。 ? 对长篇小说文体的发展。(《骆驼祥子》、《子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等。
(二)深沉的悲剧艺术:后期小说创作
? 巴金后期创作从题材上看仍然集中于两类(1)一类是继续《家》的路子表现旧家庭的罪恶和没落,如《春》、《秋》、《憩园》等;(2)二是反映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如《火》三部曲、《寒夜》、《第四病室》等。
? 巴金在1944年到1945年的冬天开始《寒夜》的写作,全书在战后驰名的杂志《文艺复兴》上连载(1946年8月到1947年1月,第2卷第1期到第6期),1947年3月正式出书。
? 《寒夜》作为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小说,标志着他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重点:《寒夜》 1、《寒夜》的人物和情节
? 汪文宣:知识分子的懦弱、善良、隐忍
? 汪母:寡居,不喜欢媳妇,爱惜儿子。“这个五十三岁的女人,平素多忧虑,身体不太好,头发已经灰白了。她爱儿子,爱孙儿,却不喜欢媳妇。”
? 曾树生:是小说中刻划的最有深度的人物,性格复杂,争议较多。感情的犹豫。 2、巴金:《谈<寒夜>》:“汪文宣并不是真实的人,然而我总觉得他是我极熟的朋友。在过去我天天看见他,处处看见他。他总是脸色苍白,眼睛无光,两颊少向,埋着头,垂着手,小声咳嗽,轻轻走路,好象害怕惊动旁人一样。他心地善良,从来不想伤害别人,只希望自己能够无病无灾、简简单单地活下去。象这样的人我的确看得太多,也认识不少。他们在旧社会里到处遭受白眼,不声不响地忍受种种不合理的待遇,终日终年辛辛苦苦地认真工作,却无法让一家人得到温饱。他们一步一步地走向悲惨的死亡,只有在断气的时候才得到休息。可是妻儿的生活不曾得到安排和保障,他们到死还不能瞑目。” 3、《寒夜》的艺术成就
? 创作风格的改变:集中于三个平凡人物 ? 出色的心理描写:真实、细腻、舒缓
? 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即“无技巧的艺术”。 4、《寒夜》真实细腻地刻画了战乱年代普通知识分子苦难生活的真实图景,故被赞为“平民的史诗”。 三、总结
葛红兵:巴金是一个不想当作家的作家、一个不讲技巧的大师,人格的感召力大于艺术的感染
3
力。
老舍——城市世态的民族化表现 【重点!!!】
一、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舒”字拆开,为字“舍予”,后取中间的“舍”字,以“老舍”为笔名。《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时,第一期用的还是本名\舒庆春\,从连载的第二期开始,第一次使用\老舍\作笔名。 二、主要的中长篇小说创作 A、英国时期的三部小说
《老张的哲学》- 狄更斯- 幽默小说的起点。
《赵子曰》- 狄更斯- 一群青年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 《二马》- 中国与英国爱情的不可能。 >>>>《老张的哲学》(1926)
老张的哲学是“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他的宗教是三种:回,耶,佛;职业是三种:兵,学,商。言语是三种:官话,奉天话,山东话。他的??三种;他的??三种;甚至于洗澡平生也只有三次。洗澡固然是件小事,可是为了解老张的行为与思想,倒有说明的必要。
老张平生只洗三次澡:两次业经执行,其余一次至今还没有人敢断定是否实现,虽然他生在人人是“预言家”的中国。第一次是他生下来的第三天,由收生婆把那时候无知无识的他,像小老鼠似的在铜盆里洗的。第二次是他结婚的前一夕,自对的到清水池塘洗的。这次两个铜元的花费,至今还在账本上写着。这在老张的历史上是毫无可疑的事实。至于将来的一次呢,按着多数预言家的推测:设若执行,一定是被动的。简言之,就是“洗尸”。 B、执教齐鲁与山东大学期间 《猫城记》(1932)——在“对国事失望”的情绪中写出,是富有科幻色彩与寓言风格的讽刺作品。
《格列佛游记》——国民性批判
(各类杂志不断约稿,赶写的作品,老舍自己认为这篇是失败的。) >>>>《格列佛游记》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年-1745年) 故事梗概:4次历险。
第一卷 利立浦特(小人国 ,Lilliput )
第二卷: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Brobdingnag,作者原稿中为布罗卜丁奈格)游记 第三卷:勒皮他(飞岛国,Laputa)、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拉格奈纳、日本游记。 第四卷:智马国(慧骃国)(Houyhnhnms)游记 >>>>《离婚》(1933)
《离婚》通过财政所几个公务员的家庭风波和灰色精神状态,描绘了古都市民因传统文化沉积而成的心理形态和习俗生活形式,批判了令人随遇而安、消沉疲顿的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哲学“。
小说把市民社会一切凡庸的人生哲学的精义,容纳于最为世俗的男女、婚姻、家庭问题等,在幽默中迸发出智慧与思想的火花,显得适度而有节制。 三、主要的短篇小说
老舍的短篇小说大体有两类:
一是富有象征意蕴的抒情性小说,多采用情绪结构方式,运用象征、暗示、梦幻、心理分析等手法,写人叙事、布景状物均呈现诗一般的境界,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如《月牙儿》、《微神》、《阳光》等。
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不仅注重人物刻画,还精于故事的讲述和环境描写,内中含有浪漫、传奇成分,《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
4
等。 四、《骆驼祥子》(1936)
小说描写了来自农村的淳朴农民祥子在遭遇现代城市强势文化中不断与命运搏斗,却一步步走向道德堕落,最终酿就了人性的悲剧,毁灭了全部的人性。
小说刻画了祥子肉体被摧垮、心灵被扭曲的全部历程,写出了其中人生悲剧、家庭悲剧和心灵悲剧的多重性。
首先,外在的社会压力一步步将祥子逼向悲剧的深渊。 其二,婚姻、家庭的悲剧。 最后,祥子个人的心灵悲剧。
【人物形象】虎妞——一个社会悲剧下的性格悲剧形象。
虎妞对于祥子。这是一种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爱”;她那种畸形的爱、是祥子所接受不了的性的纠缠与索取。她之于自身需要的爱,对于祥子是心灵与肉体的双重摧残。
“虎妞这样的一个形象,恰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光彩的女性形象。她没有经过男性眼光的过滤,是一个血肉分明、活力四射的生命的原生态。” (陈思和:《〈骆驼祥子〉: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
虎妞的性格,也有两面性,她喜欢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却不乏善良和同情心,对祥子既有真情又不乏占有欲,对爱情的追求中,不乏真诚又伴有明显的变态心理。作家对她的描写也是既同情、又鄙夷。 【人物形象】祥子
“在这里,阶级与阶级的对立,阶级与阶级的压迫,不是表现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表现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地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是全书最能表现出老舍特长的部分。” (樊骏:《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 祥子形象的意义:
(1)由理想的祥子被腐败的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他向命运挑战最后却不得不向命运屈服。祥子的悲剧反映了城市下层劳动者的深刻悲剧,让人们看到恶劣的社会如何毁掉了一个人的全部的人性。
(2)祥子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小说解剖了构成城市环境的各式各样人物的心灵,揭示了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3)祥子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还表现在,他的道路表明了小生产者的个人奋斗是解救不了自己的。
《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和主题的深刻社会意义。揭开了底层市民社会的帷幕,揭示了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和命运。
(2)精彩的心理描写,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 五、《四世同堂》
老舍1938年参加文艺界抗敌协会之后的作品,40年代唯一的长篇小说。100段。规模最大。 <顾彬:老舍把自己看成是“步兵”,作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席,他对以遵命的民间艺术为(宣传)“武器”取代为艺术而艺术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第一部:惶惑(1946)1-34 第二部:偷生(1946)35-67 第三部:饥荒(1950)68-100
人物:祁家:祁老太爷(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保守苟安的生活哲学)
5
现代派的代表性诗集有《望舒诗稿》(戴望舒)、《鱼目集》(卞之琳)、《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故有“汉园三诗人”之称)、《预言》(何其芳)等。
现代派对中西诗学的融合:
从外国诗艺渊源看,现代派诗人主要受到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和以T·S·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
就中国诗歌传统看,现代派诗人更多地注意继承和发展晚唐五代李商隐、温庭筠一路“纯粹的诗”的传统。
现代派诗在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上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 现代派的诗学特点:
其共同的审美原则是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巧妙结合的朦胧美。
在表现方法上反对即兴创作和直接抒情,运用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实现情绪的意象化,把心中隐约的、难以描述的情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的东西。
在诗体形式上,现代派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体,在那些成熟的现代派诗中,字句的节奏完全被情绪的节奏所代替,自然流动的口语准确地传达了诗人对复杂、精微的现代生活的感受。
3、政治抒情诗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很快出版了诗集《恢复》,大部分诗歌格调高昂,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怒和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引发了政治抒情诗的高潮,殷夫、蒋光慈、钱杏邨 、冯宪章等,也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
殷夫善于将自我的思想情感与政治原则较好地结合起来,善于表达革命斗争的激情,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为“红色鼓动诗”,《别了,哥哥》、《血字》等,在思想感情和艺术表现上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4、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的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并创办《新诗歌》旬刊。
中国诗歌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穆木天在《发刊词》中倡导“诗歌应当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民众歌唱的东西” 。
一、中国诗歌会派的性质与特点
直接承续蒋光慈等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又是本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部分。成立于1932年9月,它本身就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中国新诗与革命政党、政治建立如此密切的联系,由此发端。
二、中国诗歌会派的文学主张与诗歌观
诗会派一开始就自觉地与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相对立,要求诗歌自觉地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暴雨”,而不是趋向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观:一是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新世纪的意识”)的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亦即诗的意识形态化。二是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创作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
三、中国诗歌会派的创作特色:
(1)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表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具有一种刚健、粗犷、壮阔的力的美和昂扬的激情。
(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必然使诗歌的“主体”由诗人“自我”而变成无产阶级“群
11
体”。“小我”在“大我”中融合。
(3)直接描摹现实,采取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诗歌形式提出“歌谣化”。 四、代表作家与作品 (1)殷夫(1909-1931):《1929年的5月1日》 (2)蒲风(1911-1943):《茫茫夜》、《六月流火》。附:殷夫《1929年5月1日》
五、中国诗歌会派诗歌的局限
(1)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物质,使诗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2)大多是急就章,艺术上比较粗糙。
(3)把重大题材推到极端,导致诗歌的单一化。 (4)诗人“我已不是我”,导致诗歌中“我”的感情与个性的消失。 (5)直接描摹现实,容易导致抒情因素的减弱。
六、中国诗歌会外的诗人:臧克家 在思想上:坚持现实主义精神,这与中国诗歌会相通。而他与众不同地方在于:“坚忍主义”的人生态度,即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锋棱地去迎接磨难;不肯粉饰现实,也不肯逃避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
在艺术上:提倡“苦吟”,追求“深刻到浅显”。
在形式上:受新月派的影响,同时也年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讲究诗的凝练、整齐,讲究诗的节奏和韵律。 5、现实主义诗歌
以臧克家、田间等为代表的诗人,他们既能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注重反映中国社会的乡土人生,又能注意吸收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方法。
田间钟情于苏联未来派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以短促、跳荡的诗行和变形的意象传达急促而紧张的时代节奏和自己内心的热情与骚动,给30年代的诗坛带来另一种特异的风格。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用冷峻中带有热情的笔,写出中国农民深远的苦痛和坚忍,仇恨与不平,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辟了天地,有“农民诗人”、“泥土诗人”之称。 。代表作《烙印》、《老马》、《当炉女》、《难民》等。
朱自清曾说,正是从臧克家开始,中国新诗“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闻一多赞誉他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没有克家的经验,便不知道生活的严重。” 二、“雨巷诗人”戴望舒
1、戴望舒(1905年3月5日-1950年2月28日),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诗人、翻译家。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2、创作道路
A “雨巷”时期(1923-1929)
——感伤情绪的书写与诗歌音乐美的追求 戴望舒前期的作品,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 >>典型文本:《雨巷》(1927年11月)
创作背景: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音乐美:
a整体:每节六行,以第4节为中轴首尾呼应,反复咏叹。从旋律和音韵上形成一种和谐、深沉的循环,更加深了雨巷的悠长,更加重了“我”的愁怨和希望。
12
b韵律:魏尔伦“内在的韵律”、“音乐先于一切”,这与新月派对整饬韵律的重视不同。
c情绪的流动: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断句与跨行。姑娘、彷徨、静默、梦、雨、惆怅。
d不变的基调: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每节押的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 意象美:
a文学方面的象征主义源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马拉美和魏尔伦在18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了其审美观。18世纪80年代,象征主义吸引了一代作家。 b魏尔伦(1844-1896):诗是“把模糊和精确紧密结合”,“是面纱后面美丽的双眼”,追求把强烈的情绪寓于朦胧的意向中,传达出内心的最高真实,即词句的含义既模糊又准确,既明晰又朦胧。
c马拉美(1842-1898):“文学完全是个人的。” “我”的凸显: a“我希望”、“像我一样”、“我身旁”
b“我”是现代个体中的一员,吟唱着现代社会中的孤独与忧愁。动荡的社会摧毁了一切信仰的权威,宗教和理性都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个体陷入了畏惧、迷惘、悲观的情绪当中。
c立足内心,由内而外。这位姑娘更像是那喀索斯(Narcissus,水仙花,自恋者)式的诗人自己孤独情绪的投影。 寓意美:
“丁香一样的姑娘”具有丰富的含义————孤独自我的投射
a理想失败说:中国与世界的革命形势,30年代的知识青年苦闷、幻灭、彷徨而又对理想充满期盼的复杂心态。
b爱情说(郑禾、刘雨):施绛年 c人生希望说(朱栋霖):人生旅途上的寂寞、惆怅、彷徨不定的情绪,以及对于寂寞、空虚如“雨巷” 人生的失望,那姑娘是诗人的“希望”和寄托。 d欲望和回忆掺和说(蓝棣之):“颓圮的篱墙”、前清宰相府的后代。 B “我底记忆”时期(1929-1937)
——“语吻美”的探索与自然的诗美
从1929年出版《我底记忆》开始,戴诗着意摆脱了音乐的束缚,追求“语吻美”,运用自然进展的现代口语,服从于诗人情绪展开需要的内在节奏,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现代自由体诗。
他追求“全官感或超官感”的意象,通过通感、隐喻等方式,形成语言出神入化的奇幻之美,它是全官感与超官感的胶结,给读者以新鲜的感觉。 语吻美:
语吻美指的是语言的自身的“情绪的抑扬顿挫”(戴望舒语),也就是郭沫若说的语言的“内在律”,就是以说话时的口吻来体现特殊的语韵,这个语韵并不押韵,但是可以造成激发、感悟、体验诗情诗意的功效。
C 民族苦难的审视与哀哭(1937-)
1937年抗战爆发后,戴望舒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的行列,诗的内容和格调发生变化。 三、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等。
“既吸收了从法国象征派到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又将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思想创造性地融会于一身,独辟蹊径,凝成了自己独特的诗的结晶。 ”(唐祈《卞之琳与现代主义诗歌》) ? 卞之琳认为写诗是把生活经验中那些最深沉的感受,通过艺术过程,使之结晶升华,成为艺术品,起艺术的社会作用。
13
? 卞之琳在诗的技巧探求上,融会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
? 卞之琳的诗歌“基于言语本身的音乐性”,讲究格律,尤其是音顿、音韵和体式。 评《断章》:
“寥寥四句,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哲理妙品。……表面上,这首诗前两行在写景,后两行由实入虚,写景兼而抒情。就摆在这层次上看,这首诗已经够妙、够美,不但简洁而生动地呈现出画面,更有一种匀称的感觉。” 余光中:《诗与哲学》
现代话剧的成熟:曹禺
一、30年代戏剧思潮 1、写实主义戏剧思想
滥觞于五四新文学的易卜生式的写实主义与为人生的戏剧思想,成为30年代戏剧思想的主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写实体验派导演思想也在此时被适时介绍进中国戏剧界,为当时的剧作家、导演,如洪深、欧阳予倩、张庚、章泯、陈鲤庭、郑君里所推重。 2、左翼戏剧与国防戏剧
左翼戏剧是一种前卫的、激进的戏剧思潮与运动,呼应着方兴未艾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1929年6月5日沈端先(夏衍)等人在上海策划成立艺术剧社。 艺术剧社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戏剧”(“普罗列塔利亚戏剧” )的口号。
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意在使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由五四开始的个性主义潮流转向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930年8月,成立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 1936年开始的“国防戏剧”,是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的又一新潮。 在“国防戏剧”运动中,“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曾演遍大江南北。
二、30年代戏剧创作
1927年之后,戏剧的中心转移到了上海。上海当时有50个戏剧团体,最有名的是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和洪深领导的复旦剧社。
本时期主要剧作家有田汉、洪深、曹禺、熊佛西、李健吾、袁牧之、宋春舫等。 洪深:中国现代戏剧的民族性
? 洪深(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曾用笔名庄正平、乐水、肖振声等。中国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人,剧作家,中国话剧和电影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洪亮吉的六世孙,洪述祖之子。 >>>洪深赴美攻读戏剧
汪仲贤:“今先生(指洪深)竟能远涉重洋,到国外去专攻戏剧,这真是中国破天荒第一人了。”
>>>戏剧:中国与西方
戏剧(即drama): 来自dran,指借人物的动作来模仿,这也是西方戏剧的本来功能: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戏曲:中国传统戏剧的本质特征是“以歌舞演故事”。(王国维:《戏曲考源》)
1907年,留日的中国留学生戏剧社团“春柳社”的《黑奴吁天录》公演,揭开了中国现代戏
14
剧的序幕。
>>>话剧创作的瓶颈:民族与现代
? 对话剧引入的原因:直接面对民众、移风易俗、改良社会。 ? 顾彬:话剧在当时的危机
? 作为启蒙手段首先是一个道德教育场所,教训甚于娱乐。 ? 到1937年之前都是以改编为主。
? 后果:舞台上出现太多的男男女女的娜拉,即资产阶级的角色。 ? 左派的改进:个人-社会;知识分子白话-街头语言;资产阶级-人民大众。 ? 洪深对于民族与现代问题的最初思考:
? 1921年有人引进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失败;成名作《赵阎王》在1922年初演失败,1929年重演才初获成功。被认为是模仿奥尼尔的《琼斯皇》(1920)。 ? 1924年初,他改译并导演的《少奶奶的扇子》(沪剧)一剧获得巨大成功。 ? “写实”+“写意” >>>洪深对话剧的探索
? “译剧乃甚难之事,往往有此国之风俗,习惯,行事,心理,断非他国人所能领悟了解者。勉强译出,观众仍然莫明其妙。……《少奶奶的扇子》即改译而非翻译者也。地名人名,以及日常琐事,均有更改,惟作剧之意旨精神,情节布置,则力求保存本来,仅为表演,则即此已可合用。” ? 第一个实行“男女合演”
? 第一次全面地、严肃地建立正规话剧演出体制 ? 第一个为“话剧”正名 >>>洪深转向左翼
? 在30年代初创作了当时颇有影响的左翼剧作《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三幕剧《香稻米》、四幕剧《青龙潭》。《农村三部曲》显示洪深创作已从《赵阎王》时的社会问题剧转向政治宣传剧。
李健吾(1906-1982,山西省安邑人)的戏剧观基于人性:“作品应该建立在一个深广的人性上面,富有地方色彩,然后传达人类普遍情绪”。
? 他刻画戏剧人物重在人性中“善恶并存”,重在描写人物内心矛盾冲突。
? 剧作的戏剧冲突多样而紧凑于剧中人内心冲突,运用“佳构剧”的技巧处理情节的“突转”,能做到结构严谨精炼紧凑。
? 戏剧代表作三幕剧《这不过是春天》。
夏衍(1900-1994,浙江杭县人,字端先 )1937年创作了以现实题材的《上海屋檐下》,将笔触伸向上海市民社会的一角。三幕戏以同一个舞台场景——上海弄堂房子的一个横剖面——展示了一幅幅悲凉、无奈的人生画图。
? 作者以五线并行、有主有次的蛛网式结构艺术,书写一出几乎无事的悲剧,透过五户人家灰暗的生活和“人生的零碎”,暗示时代的风貌。 三、曹禺的戏剧创作——“中国的莎士比亚”
1、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省潜江县,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笔名的由来:“萬”) 2、《雷雨》(1934)
《雷雨》诞生的中国话剧创作的背景是什么?
1934年《雷雨》发表之后,批评家指出:“在质和量上,都是中国剧坛上空前的收获”,中国的话剧“只靠着翻译和改编外国剧本到底不能独立发展,回顾十几年来的国产剧本还是那些形式简短内容贫乏的几本,不能给观众以大量的满足。《雷雨》便是适应这种需要产生的”。
15
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抒情诗:郭沫若《屈原》、老舍《四世同堂》、萧红《呼兰河传》、曹禺《北京人》等。
知识分子题材:路翎《财主底儿女们》等。 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1944.9-1949.9) 背景:桂湘战役(1944)
1941:孤立无援的国民政府(珍珠港事件) 基调:讽刺
文学类型:戏剧品格的文学 小说:钱锺书《围城》、沙汀《选灾》、张恨水《八十一梦》 戏剧:陈百尘《升官图》、吴祖光《捉鬼传》、宋之的《群猴》 诗歌:袁水拍《马凡陀山歌》、臧克家《宝贝儿》、杜运燮《追赶时间的人》 杂文:冯雪峰、聂绀弩
三、解放区:以明朗素朴为主调的审美流向 ? 建立了文化领导权。 ? 改造知识分子。
? 初步形成意识形态、文化、文艺的管理体制。
? 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经验与办法。 ? 完成对五四以来文化与文学的批判和总结。
? 使20年代以来的革命文艺真正开始自己的文艺建设。 ? 毛泽东成为此后25年的文艺最高权威。
? 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主题、题材、表现方法,也改变了文学质地直至作者构成。 ? 催生了以与政治关系最大化和高度组织化为特征的“高级文学”。 ? 发掘民间的文化资源。 ? 从现代白话到革命白话。
? 打破精英对文化的垄断,走向文化民主。 四、文学论争与批判
? 矛盾焦点:文艺与政治、时代、生活的关系
? 历史特点:文学论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文学艺术的不同认识常常被功利地理解为现实政治问题。
1、抗战初期:文艺与抗敌的关系、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 2、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3、关于文艺与政治、时代关系的论争 4、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5、关于胡风文艺理论的论争
1、文艺与抗敌的关系 ? 梁实秋、沈从文:“与抗战无关论” 2、“民族形式”问题
3、文艺与政治、时代的关系
敏感的政治问题-40年代初的两次论争 解放区:
以周扬为先,丁玲、罗烽、艾青等主张文学的真实性与独立性,强调以文学为武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政治家的工作是“改造社会制度”,艺术家“改造人的灵魂”。
26
结果是丁玲、罗烽、艾青、王实味收到批判。 国统区:
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重庆左翼文学界虽然努力学习《讲话》精神,但囿于文化环境和统战任务的不同,国统区文学更兼顾文学的本质。
引子-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和夏衍的话剧《芳草天涯》。林永清夫妇、李维勤夫妇;尚志恢、石咏芬、孟小云
两部剧受到了来自并代表中共中央的胡乔木的点名批评,他主要来传达《讲话》的精神。用“政治化”来绷紧国统区文化人头脑中明显松弛的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的神经。——何其芳、邵荃麟、冯雪峰 毛泽东《讲话》:“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大后方’也是要变的。” 王实味案——《野百合花》 4、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 由来:“战国策”派并不是一个纯文学或以文学为主的社团,它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相统一的一个综合性社团流派。它们的主要成员是当时在西南一带的教授、学者、作家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人。它们的主要阵地是昆明的《战国策》(1940年4月到1941年7月)、重庆的《大公报?战国》副刊(1941年12月至1942年7月)。他们的文学主张是: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作为他作的“三道母题”。宣扬以反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主观唯心主义。强调“心灵”的表现,提倡超阶级的民族文学运动。
? 一个在史学革命尝试,文化重建构想中极富理论个性的学派。当时颇引时人关注。 理论基础:德国哲学,尤其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和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
? 尼采:对过去的彻底反叛和价值重估,是一种积极地向上的对世界的姿态。——“国民精神” ?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1918 ),每一种文化体系不论地域都有一个从生长、发展、强盛、衰落,再到衰亡的过程。不论这个过程的长短,每一个文化个体都逃脱不了最终死亡的命运;世界上八种文化形态即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非欧洲中心论” 中国式的文化形态史观
? 中国文化“独具两周”,并且指出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文化具备了进入第三周的可能条件。
? 第一周是从殷商西周至五胡乱华; ? 第二周是从五胡乱华至抗日战争;
? 林同济、雷海宗认为中国历史己经进入战国时代,而中国当时的文化形态却表现出墉懒的颓废之气。两人均认为这种文化氛围难以应对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会危及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演进中的第二周文化也会在抗战结束后消亡,迎来第三周文化的新生。 战国时代重演——他们的历史观则标举战国历史形态。 ? 林同济:“现时代的意义??这乃是又一度‘战国时代’的来临!”
? 第一,战为中心。第二,战成全体。第三,战在歼灭。
? 第一,不能战则亡。第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空泛争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不利于抗战实际情况。第三,今日中国在长期的大一统局面下己经形成了懒散的精神面貌,我们处战国时代却仍以大一统时代看待今日战国时的价值观。
? 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所处的是战国时代的初期,而正在经历的这个战国时代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二五年间就可以过去,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观点和评价
27
? 文艺理论上,林同济提出了“恐怖·狂欢·虔格”三道母题。以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加强为标准,以创造富有朝气的民族文学,进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为目的。 ? 政治定性:“宣扬法西斯主义”和“为国民党统治作理论宣传”。
? 斯宾格勒:表露出了德国文化的优越感,宣扬战争、赞美战争。 ? 章汉夫:“希特勒主义者的第五纵队”,胡绳:“最下流的唯心论的代表”。
批判“战国策”派的极端天才论是对的,但把“战国策”文艺直接与法西斯联系起来显然过于简单化了。
5、关于胡风文艺理论的论争 ? 政治背景:
? 延安整风的一个直接起因:整倒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 ? 周恩来:“延安在反对主观主义时,你却在重庆反对客观主义”。(1945) ? 文坛状况:
? 谢泳:胡风的悲剧其实是两个派系知识分子的争斗,即左翼知识分子(胡风)VS延安知识分子(周扬),在野VS在朝。
胡风(1902—1985,湖北蓟春人):原名张光人,又叫张光莹,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下石潭村人。 ? 30年代:就已处于文坛第一线
? 左联宣传部长 ? 鲁迅嫡传人 ? 两个口号论争:“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最早出现于胡风的《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
? 主编《七月》《希望》聚集一批文人:田间、路翎、绿原、何满子、牛汉、阿垅、舒芜等。——这批人后来进入国统区,成为“左翼知识分子”。 ? 40年代:文论主张:“主观战斗精神”
? “到处都有生活”说:作家应根据自己熟悉的范围选定创作题材。
? “精神奴役创伤”说:继承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民众仍然受着几千年精神奴役的创伤。
? “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五四新文艺是世界进步文艺的一部分。故不仅需重视本民族的文艺形式,还需重视外来经验。(参与“民族形式”讨论)
? 1943年,冯乃超;1944年,何其芳、刘白羽——国统区文人的“反感”。
? 以“主观战斗精神”为中心,特别强调创作的主体性因素,主张“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
? 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一脉相承,体现出鲜明的启蒙精神与知识分子精英意识。 ? “异质性”的存在,引发出持续的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 《论现实主义的路》(1948) ? 50年代:“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 上书天听:《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所谓的《三十万言书》(1954)。全面否定了林默涵和何其芳文章对他的批评,申明他在若干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上的观点,批评“解放以来”文艺工作上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并提出他的建议。
? 文字狱——文革的热身:政治定性后的整个批判运动波及甚广,共清查了2100多人,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3人。1958年5月,78人中撤销职务、劳动教养、下放劳动等处理的有61人。
? 平反:1980年中共中央为该案平反。
40年代小说概述
一、维艰时世中小说的丰富流向
28
在国统区(沦陷区)小说在内容和题材上的分类 1、抗战题材小说
2、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小说 3、文化分析小说 4、人生探索小说
40年代国统区四个突出的小说现象: 以老舍、巴金为代表的家庭小说的拓展 以张爱玲为代表的都市女性写作的兴起
以路翎为代表的“七月派”小说的初步形成 钱钟书的“现代智者小说”《围城》的出现 1、抗战题材小说
? 直接反映现实,富有战地实感。 ? 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河南省邓县姚营村人。 代表作:《春暖花开的时候》(长篇,1940)
《差半车麦秸》(短篇,1943)——生动的群众口语,浓郁的乡土气息。 《长夜》(长篇,1947)
2、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小说
张天翼(1906~1985),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名张元定,字汉弟,号一之,笔名张天净、铁池翰等。主要作品为小说与儿童文学。
? 作品多以幽默轻松的笔触展示中国社会中下层的悲剧状态,被鲁迅视为是新文学以来“最好的作家”和“最优秀的左翼作家”。
? 创作多产,此后十年间完成短篇小说近百篇。 ? 主要作品:《速写三篇》(短篇小说集)1943
1 谭九先生的工作 2 华威先生 3 “新生”
茅盾长篇小说《腐蚀》以女特务赵惠明内心独白的日记形式来书写,既是一部具有鲜明现实批判色彩的“政治暴露书”,同时又是一部探询人物灵魂挣扎的“心理暴露书”。
抗战爆发后,通俗小说家张恨水的民族忧患意识高涨,以《八十一梦》(九篇,1943)为标志,他走向了严峻的社会讽喻与批判。他还写有堪称新“官场现形记”的《五子登科》,谴责上层社会无官不贪的黑暗,吐露“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的冷峻辞义。 3、文化分析小说
作家对民族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探询与反省。抗战高昂民族情绪的理性化。 ? 叩问民族文化: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之后》、沈从文《长河》 ? 叩问家族文化:巴金《憩园》、老舍《四世同堂》 ? 都市与乡土:师陀《果园城记》(1946)、萧红《呼兰河传》 ? 存在主义:冯至《伍子胥》 4、人生探索小说
知识者对人生与生存意义的求索追寻。 两种面向:
钱锺书——人本的、形而上的层面 路翎——社会范畴内的选择
路翎(1923-1994)生于江苏南京,原名徐嗣兴 ,是“七月派”(胡风派)最重要的小说家,多呈现高强度的心灵搏斗。 中篇《饥饿的郭素娥》(1942)着力开掘了矿区苦难生活与人物悲痛心灵。 长篇《财主底儿女们》(1944)奔泻出精神的狂潮。这部曾称为是“中国的《约翰·克里斯朵
29
夫》”的小说,上半部描写苏州巨富蒋捷三家族的分崩离析,下半部重点展现第二代蒋纯祖的漂泊颠沛生活与心灵挣扎历程。 二 民俗化与地域风:沙汀
? 沙汀的特色更在于民俗化、地域风的显著。家乡川西北农村的乡风民俗、积弊痼疾是孕育沙汀小说艺术的生活土壤。
? 短篇《在其香居茶馆里》在一个“吃讲茶”的世俗画场面里,让小镇各色人等轮番上场,揭开国统区兵役的黑幕,暴露大后方基层的弊政。 钱锺书与《围城》
一、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钱学”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钱氏于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话文皆精,可谓集古今中外学问之智慧熔炉。《猫》(讽刺小说,1945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1947)《围城》(长篇小说,1947) 二、《围城》(1947)
? 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1947年由晨光出版公司印行。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1、创作起源、背景 ? 西南联大的经历:钱刚回国时,在西南联大教书。1939年暑假,钱钟书去上海探亲,再也没有回联大,去了湖南蓝田师范学院。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返沪蛰居直到抗战胜利。蛰居期间写下《围城》。
? 杨绛《记钱锺书与<围城>》(《名作欣赏》1992年02期):“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实事。” ? 钱钟书《围城·序》:“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2、故事情节 地点:上海——湖南乡镇 人物:
? 方鸿渐——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 ? 赵辛楣
? 李梅亭、顾尔谦 情节:
? 第1-4章: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江南某县)的生活情景,以写上海为主。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情”纠葛。
? 第5章:“过渡”。在个人生活上分别吃了败仗的方鸿渐和赵辛楣,从“爱情”牢笼中冲了出来,他们由假想的情敌变为真正的挚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闾大学谋事。未来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 ? 第6-7章: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
? 第8-9章: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这对双方来说,都不能算做令人激动的结合,加以失业造成的对于前途的焦虑,使他们婚后不断发生争吵。 夏志清:18世纪英国“流浪汉小说” ? 亨利·菲尔丁(1707年-1754年) ? 生平:剧作家、法官、警察厅长
? 地位:菲尔丁与笛福、理查逊并称为英国现代小说的三大奠基人。 ? 代表作:
30
? 《汤姆?琼斯》(1749年)——“流浪汉小说”。 3、人物分析 每个人物三言两语就可以使人知道其特点。 ? 苏文纨:造作、矫情
? 孙柔嘉:“孙小姐长脸,旧象牙色的脸颊上微有雀斑,两眼分得太开,使她常带着惊异的表情;打扮甚为素净,怕生得一句话也不敢讲,脸滚滚不断的红晕。” <羞缩沉默——多疑善妒、专横> 4、主题分析 ? 《围城》的多重意蕴
1鲜明的讽喻批判色彩,小说对于抗战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的描摹刻画,有“新儒林外史”之称。
2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留洋学生归国后的茫然无着,则隐含作家对于转型期中国文化危机与困境的反省。小说是一幅华洋交杂、斑驳错乱的文化、历史与社会图景。 3《围城》又是一部富有哲理意味的漂泊者小说。 ? 小说关于“人类基本根性”的探索,聚焦于对“围城”式的人生困局的揭示,主要通过方鸿渐的人生漂泊行旅来展开。
方鸿渐不断渴求走出“围城”,可是从海外到国内,从社会到家庭,从朋友到同事,从欲望到爱情,从理想到现实,却不断地一次次陷入“围城”,出来了又进去,永远走不出。他的每一个人生驿站,法国邮轮、上海“孤岛”、内地大学、婚恋家庭,都是彷徨无主、无所归宿,可谓处处“围城”。 5、艺术分析
? 语言特色:夹叙夹议、取喻设譬、犀利隽永、旁逸斜出又涉笔成趣。
? 独特的悲喜剧色彩:不是那种主情性的“含泪的笑”式的悲喜剧,而是凭借智慧在笑与悲之间从容游走的智慧型悲喜剧。
? 复合型奇书形态:犀利俏皮中不乏睿智沉思,笑趣盎然处又见悲凉底蕴,描摹世相百态融入知识才学,关切现实的同时又渗透文化辩难与哲性体悟。 ? 对知识分子的讽刺 “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也许在洋行、青年会、扶轮社等圈子里,这并没有什么奇特--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 6、主要评价 ? 夏志清:“《围城》尤其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由于它对当时中国风情的有趣写照,它的喜剧气氛和悲剧意识,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对未来世代的中国读者,这将是民国时代的小说中最受他们喜爱的作品。……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 司马长风:“钱锺书是文坛的鬼才。……综览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若论文字的精炼、生动,《围城》恐怕要数第一。……钱锺书的文字做到纯白,又洗脱欧化语法,灵活多妙趣,如春风里的花草,清流里闪光的鱼,读起来最舒畅。” ? 谢泳:《钱钟书和他的时代》,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张爱玲:人生安稳中的心灵苍凉
一、张爱玲(1920-1996),原名张煐,笔名梁京、范思平、王鼐等,生于上海,河北丰润人,生于上海,出身晚清巨宦世家。
31
? 1943年,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连续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引起文坛注目。
? 1944年出版了最能代表其艺术个性与特色的小说集《传奇》,同年还有散文集《流言》和长篇连载《连环套》,一举成为当时上海文坛最走红的作家。 张爱玲小说的先锋性与通俗性:
先锋性—对女性的解剖和都市发现,都相当具有现代性。她能在叙述中运用联想,使人物用围的色彩、音响、动势,都不约而同地富有照映心理的功能,充分感觉化,造成小说意象的丰富而深远(如“月亮”等意象)。
通俗性—小说的故事构造,人物设置,又是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的,从题目到叙述风格都有极强的市井小说的色彩。 二、关于张爱玲 ? 奇装异服 ? 瞩目的恋情 ? 评价史的跌宕
最红的两个时期:1940年代中期、1995年逝世之后至今。
1944年5月,《万象》月刊第三年第十一期发表了傅雷(笔名迅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的评论文章,成为评论张爱玲小说评论文章的奠基之作。胡兰成曾经于1945年5月在《杂志》月刊发表对张爱玲小说的评论《评张爱玲》。
1961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夏志清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高度评价张爱玲,认为《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出色的中篇小说”。 《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
? 葛薇龙:由上海至香港求学的普通女孩 ? 梁太太:热衷声色犬马的富豪遗孀 ? 乔琪乔:社交红人,花花公子
映射着作家自我的女性沪港传奇清高孤傲的上海小姐葛薇龙来香港求学,却渐渐沉溺于姑母梁太太所安排的洋场交际生活,沦为那个富孀吸引男人的诱饵。 《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
佟振保、王娇蕊、王士洪、孟烟鹂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隐喻:玫瑰
? 3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隐喻和比喻多达110多处。其中最重要的是“玫瑰”意象。 ? 玫瑰:一个天真可爱的英国混血姑娘,是他最初、最真也是一辈子都得不到的“爱”。 ? 振保凭吊理想爱情的象征;所有与男性(包括振保在内)存在婚姻或恋爱关系的女性。 ? 红玫瑰——墙上的一抹蚊子血/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 白玫瑰——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床前明月光” 人物:三个女人 ? 初恋“玫瑰”:“她那棕黄色的脸,因为是长圆形的很象大人样,可是这时候显得很稚气。大眼睛望着笼中鸟。眼睁睁的。眼白发蓝。仿佛望到极深的蓝天里去。” ? 情人王娇蕊:“她那肥皂塑就的白头发下的脸是金棕色的,皮肉紧致,绷得油光水滑,把眼睛像伶人似的吊了起来。一件条纹布浴衣,不曾系带,松松合在身上,从那淡墨条子上可以约略猜出身体的轮廓,一条一条,一寸寸都是活的。” ? 妻子孟烟鹂:“她立在玻璃门边,穿着灰地橙红条子的绸衫,可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笼统
32
的白。她是细高身量,一直线下去,仅在有无间的一点波折是在那幼小的乳的尖端,和那突出的胯骨上。风迎面吹过来,衣裳朝后飞着,越显得人的单薄。脸生得宽柔秀丽,可是,还是单只觉得白。”
色彩语言的多姿与深意:“红”与“白”,艳丽与单调,在振保的生命中绽放出了不同的花朵。 ? 红:热烈果敢,敢爱敢恨 ? 白:单纯也单调,柔顺也卑微 主题:反讽的另类表达
? 男人的反讽:振保拼其一生的努力想为自己建立一个“对”的世界,但这个所谓“对”的世界正是振保真实人性的误区”;
? 振保:人性本来就是善恶一体。传统思想——现代思想——选择传统——理想破灭——回归传统(结尾“又变了个好人”)。
? “红玫瑰”的反讽:娇蕊在任性放纵的表面下有颗忠厚善良的女人心 ? “白玫瑰”的反讽:烟鹏在温良娴淑的名义下与人偷情。 《金锁记》的艺术世界
《金锁记》是张爱玲文学创作中受到最高评价的作品。
奠定张爱玲文学批评基石的两篇经典——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署名:迅雨,《万象》1944年5月)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5章·张爱玲》(耶鲁大学1961)都不约而同给予好评。两人都将《金锁记》视为中国文学的巅峰。
傅雷:“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夏志清:“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一、主要人物
姜老太爷(曾为清朝高官,去世)、老太太 长房:大少爷、大奶奶玳珍 二房:二少爷(软骨症)、二奶奶曹七巧
长白(正室芝寿、侧室)、长安(童世舫) 三房:三少爷姜季泽、三少奶奶
长馨
>>>傅雷和夏志清都认为 “悲剧”是由主人公曹七巧“内在的情欲(Passion)”所造成的。 ? 曹七巧:一个套上了黄金枷锁的悲剧女性。
? 她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 ,“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同时也劈杀了自己的人性。她熬成了黄金的主人,也扭曲为黄金的奴隶,这是病态社会与家庭的悲剧,又是心灵被物欲所驱遣、直至畸形的人性悲剧。
? 主题:深刻的社会与道德批判;对女性心理与人性的展开感性追问时所达到的通彻。小说在不懂声色之间一点一滴地把一个世俗女子的生命风干耗尽过程写透了。 二、意象描写
? 意象:客观物象+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结合而成的艺术形象。是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 中国诗歌:诗对意象的推崇是因为“言不尽意”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只好“立象以尽意”用意象诉诸感性来做另一种表达。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喻示、象征内心。
? 小说:人物和物象高度融合,增强故事的生动性和画面感,表达特定的心理状态使主题更加形象、深刻。
>>>传统的借月写情,情与月亮的关系还是较为直白的,月亮只是寄情物,即只是被动地成为人的情感的见证物与表达对象,月亮与人的情感的关系还只是一种较为外在的关系,主要表明
33
情在月亮的笼罩下具有了朦胧美,让读者体味不尽。
>>>张爱玲小说中运用的比喻、联想、通感、意象等等,常使二者交叉重叠,看去似乎荒诞,不符合传统现实主义的条法,却能达到另一种真实,达到突出人物(或作家)主观感受的效果。 三、颜色词汇
苹果绿:清新; 蓝色:浪漫; 粉红:少女情怀; “白鸽子”:纯洁、圣洁; 金色/墨绿色:沉重
四、古典与现代 语言:“《红楼梦》和《金瓶梅》给了她以无限的语汇、不尽的技巧。”谭正璧:《论苏青与张爱玲》,尤二姐与兴儿、《金锁记》开头。 人物:王熙凤——曹七巧
观念:晚年,她用十年时间写成了一部十四万字的《红楼梦魇》,“十年一觉红楼梦,赢得红楼梦魇名”。——悲凉、荒凉、虚无。 五、小结
“20世纪上半叶,我们在其中次第看到了“四杰”: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张爱玲,混和了现代大都市的新锐和旧贵族的高贵和孤傲,她远离了人流,却对生活看得最透;对人性,她看得更深!更锐利。”李洁非:《凋碧树——写在丁玲谢世20周年》 《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创作于1943年的中篇代表作品,也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之一。最早收录于张爱玲1944年出版的小说集《传奇》。。香港。上海的富家小姐白流苏与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在日常性的人生底色上,交织融会着“逝者如斯”的古典沧桑意味与文明末世的现代历史感。
“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白流苏的“倾城之恋”,是李延年《佳人曲》“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现代剥用。 一、两种空间中的人物 ? 白公馆
白流苏:28岁,离婚了的、没落大家族的女儿 ? 徐太太及其一家 ? 香港
范柳原:33岁,被捧坏了、性格有些古怪的纨绔子弟 萨黑夷妮公主 白公馆:凝滞的时间 香港:不安的浮华 空间的转换:
? 白公馆——香港1(浅水湾饭店)——白公馆——香港2(酒店、出租房)——上海 二、“倾城”——末世的寓言
? 张爱玲的生活观念:时间的紧迫感、及时行乐 ? 原型:张爱玲在香港的遭遇、大学记录资料
? “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所以更加要催: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张爱玲《流言》再版“前言”
34
? 文明的毁灭——用“荒凉”击倒“宏大” ? 爱情的成全——两种消解 消解之一:“倾国倾城” 白流苏的出场:胡琴为背景;“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
反讽一:倾城成全小女子的爱情 消解之二:官方历史
历史背景:1941年12月25日,在港督杨慕琦带领之下,一众英国殖民地官员渡海亲身前往被日军占据的半岛酒店的三楼三三六室的日军总司令部投降。酒井隆随即暂代香港总督职务,直到矶谷廉介接任为止。此日由于亦为圣诞节,因而香港市民称为“黑色圣诞”,自此香港人口中的“三年零八个月”香港日治时期从此展开。
反讽二:用琐碎的男女情事代替了对大历史的书写 对左翼革命文学的反感。 《倾城之恋》小结
在日常性的人生底色上,交织融会着“逝者如斯”的古典沧桑意味与文明末世的现代历史感。 五、张爱玲小说的独特美学风貌 ? 艺术表现
a“参差的对照的手法” 张爱玲说,她不是“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而是用能“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的“参差的对照的手法”来写。因此她笔下都是些“没有悲壮,只有苍凉”的不彻底的人物,将现代都市的日常人生和心灵与沧桑的历史感、切实的现世感相融会。
b细节与“琐屑”的凸显 >>多处写“月亮”,意象意蕴不同。 >>对于服装、色彩的讲究。
c妙语与智慧:擅用华丽却诡异的比喻 ? 叙述视角 第三者的冷酷视角
日常悲剧美学形态:通过一个个黯淡、哀挽的平凡故事,以既悲观又享乐的态度去体味现世人生的浮世悲欢与苍凉。
《沉香屑》的葛薇龙、《茉莉香片》的聂传庆、《金琐记》里的长安,《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范柳原,《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佟振宝等等。
作者身份“在时间、情感上与人物保持着距离”,从而“呈现出一种苍凉、冷峻的叙述风格”和“穿透人性隐秘的深度。”
? 题材立意:日常与传奇、细节与历史
a立足于普通与传奇的双向寻找,展开对现代生活的日常性的审美开掘。
她努力在饮食男女一类的日常生态中探询人性的恒常。其小说在新旧文化冲突与现实动荡的历史环境中,通过言情,通过两性关系与家庭关系中的人情风俗,来表现城市男女于“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的日常人生与人性真实。
张爱玲对于现代生活的日常性的审美开掘,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发展中一种新的审美动向。
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b对日常生活的女性化、细节化、碎片化的表现,构成了对于“大历史”的消解。 对五四宏大主题的反激、沈从文 ? 风格情调 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的意象化表达
35
新小说特色:物象的意象化
其一,人物心态与生态的映照;
其二,各种物象被赋予变动中的社会“景观”意义;
其三,张爱玲的意象创造,常常又是在古老与现代的无痕转化中完成的。 王德威:海派小说的集大成者。
? 张爱玲本人:贵族品味,现代气息 ? 父亲,满清遗少,古典文学 ? 母亲,独立女性,留学,离婚 ? 古典:《红楼梦》、《海上花列传》 ? 现代:主人公大都具有留学背景
现代通俗小说与张恨水
一 现代通俗小说的成熟 新文学产生以前:“正宗”——狭邪、公案、谴责 新文学产生以后:调整与对抗
? 新文学的公开挑战: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和《小说月报》的全面革新
? 现代通俗文学的坚守:1922年8月,范烟桥、赵眠云、郑逸梅等人在苏州留园成立星社。他们翻新《礼拜六》,出版发行《小说日报》《星期》《快活》等报刊杂志。
? 现代通俗小说与新文学并驾齐驱,各类型创作争相涌现,现代通俗文学进入发展成熟期(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
1、言情小说2、“社会小说” 3、武侠小说 4、侦探小说 5、历史类小说 现代通俗文学的特点
创作目的:娱乐性,功能:兼顾市场和劝世。 创作主体:典型的职业化写作。 接受角度:易受读者的影响和制约。
价值取向:游戏、消闲、世俗是通俗作家固守的天地,不如新文学那样表现出明显的批判性和探索精神。
创作方法:古典小说——模式化、程式化 文学观念:商业目的大于政治功利性。通俗文学作家能够较自由地照市场运作模式来调节创作,较少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干扰。 二 张恨水生平简介
张恨水(1897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远,安徽潜山人。恨水是笔名.著名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 三 张恨水重点作品讲解(重点!!!)
? 最早从1934年开始,到抗战爆发,张恨水的创作出现了“转型”:
目的:趣味性——时代意识 题材:通俗小说——抗战
创作观:梦幻浪漫主义——恶梦现实主义
1、《春明外史》1924-1929
? 张恨水的第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主干,将20年代背景社会上自总理、大帅,下至嫖客、妓女各色人等串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言情加社会小说的结构模式。 内容:
36
? 由新闻记者杨杏园和梨云、李冬青的恋爱故事为引线,引出当时官场上,社会上种种千奇百怪的新闻内幕。
? 离奇的社会轶闻+强烈的情感煽动:将南方的市民小说北移,填补了北京市民小说的空白。但是在北移中张恨水对“鸳鸯蝴蝶派”小说做了重大的改革。他将原来分离的社会小说和言情小说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社会为纬、言情为经”的社会言情小说模式。 >>>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风俗长卷
>>>有张恨水自己的影子,本名、经历、籍贯等。 形式: 1、诗词
小说以主人公杨杏园的一首诗开篇,不仅为整部小说圈定感情基调,还展示了作者(主人公)的才情雅兴。小说结尾以李冬青一首诗收束,与开篇诗遥相呼应。这种以诗开首,以诗结束的书写模式,固然是传统章回体的特点之一,也充分展示了张恨水对诗词的爱好。
小说中结合情节穿插有七十多首诗词,二十八封长短书信,二十多副对联,十数条酒令,二篇祭文,一篇残赋,还有启示、新闻、章程、告示、跋、广告若干。 作用:表现人物性情,烘托渲染气氛 2、回目
首创的九字回目。许多词章爱好者,不仅吟诵研究,而且“私淑者”大有人在。 人物:
杨杏园:过渡时代的悲剧才子。
? 风流自赏的才子,正直清白的报人
? 较多影射作者自己的人生轨迹,注入了较多的热情 由貌生情,才子与妓女:梨云
? 十六七岁的“清倌人”,“出尘”,交换系腰的丝带 由才生情,才子与才女:李冬青
? 独立女性
? 未谋面时就已为对方的才华所倾倒;相识之后,又为对方身世而生怜惜之心;笔墨往来更逐渐使两人成为知己。
文人化的唯情式的爱情想像
以一个人物的命运贯穿故事始终的章回小说 2、《金粉世家》(1927-1932)
? 张恨水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通俗巨制。小说以七少爷金燕西和寒门女子冷清秋的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现京城一个三世同堂的巨宦豪门衰退崩散的凄凉。 ? 完整的小说结构+丰富的情节内涵
? 楔 子 燕市书春奇才惊客过 朱门忆旧热泪向人弹 ? ……
? 第一百十二回 金粉各飘零情场永别 轮蹄相驰逐旧事重提 ? “新红楼梦” 内容:
? 楔子:燕市书春奇才惊客过 朱门忆旧热泪向人弹。小说以一个豪门弃妇作引子,写出了这个豪门的盛衰。
? 小家庭的聚散:惊艳,盯梢,接近,好感,旅游,定情,新婚,决裂。 ? 大家庭的盛衰:“君子之泽, 五世而斩”,创业者的暴卒、守业者的无能
? 第十二回(富丽)——第一百七回(破败)
人物关系:
37
? 金家(总理府):四子四女 ? 金铨、金太太(温良敦厚)、二姨太、翠姨(未生育) ? 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四兄弟:大少爷金凤举(吴佩芳)、二少爷金鹤荪(程慧厂)、三少爷金鹏振(王玉芬)、七少爷金燕西
? 知书识礼为人正直的四姐妹:四小姐道之(刘守华)、五小姐敏之、刘小姐润之,八小姐梅丽(二姨太所生)
? 小怜(穿插人物)/柳春江、晚香、 ? 白秀珠(大小姐脾气) ? 冷清秋
? 戏子白莲花、白玉花姐妹 金燕西的感情选择:
? 对旧情的厌倦;冷的漂亮最先吸引他,有才气也是一点;冷是旧式女子,结为伴侣比较牢靠。
? 两人一开始就是和互相之间建立起来的幻想结婚的:冷以为金是好学上进的富家少爷;金以为冷是温柔恭顺的旧式才女。
? 两人最大的距离:家世。虽然他在婚事受阻时说过“在我们的爱情上,根本没有贫富两个字,”这其实更像是对时髦话语的引用。但冷的独立自尊、平民立场与金的不负责任、朝三暮四导致两人越走越远,最后他又返回白秀珠的怀抱。 人物:
冷清秋:才子气加上平民性格,清新淡雅、出身平民,清高自尊,追求平等和人格独立。消极避世,独善其身。
金燕西:才子气加上纨绔气息。纨绔子弟, 灵魂空虚, 用情不专, 贪图享受, 挥金如土。 冷——林黛玉:冷色调,聪慧,好读书,喜静,多愁善感,爱落泪,孤高自傲;但冷具有黛玉所没有的独立坚强。
金——贾宝玉:戴玉,博爱,喜热闹,爱年轻女子,想过做和尚;但金没有宝玉的无私纯爱。 主题:
? 批判性: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对独立女性的赞赏
? 消极性:给现实涂上一层如梦色调,意在安慰读者,而非激发、鞭策他们。
特点:有统一构思,从而保证了长篇结构的完整统一;纯是虚构,已初具典型性;着眼大家庭腐朽过程的描绘,既不是单纯的暴露,也沉醉于富丽生活的渲染;尽力开掘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小说充溢着一种道德理想;人物描写细致、倒叙的结构,这都超出一般章回小说的格局,而与新文学沟通。 3、《啼笑因缘》(1930)
? 张恨水影响最大的小说,也是张恨水在上海重要的报纸上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 《啼笑因缘》问世后,各色人等所作“续啼笑因缘”、“新啼笑因缘”、“反啼笑因缘”一类的书竟出过十几种。 ? 张自作续集十回
? 《啼笑因缘》再版20余次,6次拍成电影,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 《春明外史》、《金粉世家》都是一百多万字,《啼笑因缘》只有 20 万字不到,但是这部小说却是张恨水的成熟之作。 故事简介:
? 因缘:来自佛经的禅语
38
? 樊家树、其表侄陶屹如
? 侠女:关秀姑/其父亲关寿峰——
? 西式女子:何丽娜:盐务署长何廉的女儿——沈国英上校 ? 沈凤喜:大鼓说唱艺人——刘将军 内容:
? 主要情节是平民少爷樊家树与天桥大鼓书艺人沈凤喜的爱情悲剧。 ? 集言情、武侠与社会于一炉,融民间与都市与一体。
? 聚散离合之间,流露出作家对现时代里失落式微的东方传统文化的复杂情感。而行侠好义的关氏父女的穿插,则在儿女情中注入了英豪气,体现小说从传统侠义精神中呼唤正义的平民理想诉求。 人物:
?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张恨水小说成熟的标志。 ? 人物的细致分析与白描手法。 ? 再也不是从头到脚地写人物,而是抓住最传神、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特征的地方勾勒几笔。 4、《八十一梦》 ? 十四个梦
? 1939年12月,张恨水的新作《八十一梦》在重庆《新民报》连载,受到读者的欢迎。1943
年出单行本。
? 避免舆论审查,于是“寓言十九,托之于梦”。 ? 《我是孙悟空》《天堂之游》 艺术特点:
? 谋生——为“说中国话的民众”工作
? 与新文学的关系上,由对立转变为合作(带艺投师,招安)。 ? 消遣文学——听将令文学。 ? 言情——社会批判。
? 抗战结束,内战随即爆发,张恨水愤慨时事,忧国忧民,笔调便也越发沉重和尖锐。 四 张恨水小说的艺术特点 ? 作者
? “文学个体户”:不左不右,不共不国 ?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1、艺术形式:章回体
? 悖论:章回体的文体形式,载体却是现代报刊这样一种现代化传媒。
? 一致性:章回体——与报纸周期性相一致的分载形式;古老而实用的营销策略。 ? 对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的承变 继承:白描、回目、情节与布局;
创新:环境、心理描写(西洋小说的新技法)。 2、审美趣味:雅俗融合
? 在二三十年代,他以社会言情小说名世,写情深切动人,并不乏相当的社会与文化思考,形成雅俗咸宜的艺术个性。
? 小说取材广阔,新闻性强,追求情节的曲折起伏,故事的生动有味,注重语言的平易晓畅,注意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 ? 传统:《红楼梦》、佛教
? 现代: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
39
? 红颜薄命:清倌人、女学生、女艺人
? 与“三圆”式(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成婚大团圆)的“言情”具有明显不同,往往是“才子”和“佳人”不得团圆。 3、地域文化:“京味儿” ? 地方风土、文化情调的传递
? 作者对传统文化精神沦陷的深切忧虑。
? 以北平为背景的小说叙述视角大多是从南方人的文化心理出发。 ? 张友莺:“读过这部小说(《啼笑因缘》)的南方人,到北京来必访天桥。” 五 张恨水评价史上的悖论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失落者,一方面挽留传统文化世界,另一方面感到转型时代的迷惘。他本身就是充满矛盾性的一个个体。
>>>30-40年代以至后来,张恨水一直被视为是“鸳蝴”、“礼拜六”的同伙。钱杏邨(阿英):“封建余孽的鸳鸯蝴蝶派作家”。
? 鸳鸯蝴蝶派:二十世纪前半叶,上海,言情小说。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上海文艺之一瞥》)。
? 五虎将”与“四大说部”:前者为徐枕亚、包天笑、周瘦鹃、李涵秋、张恨水,后者为《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 礼拜六派:“鸳鸯蝴蝶派”的余波、新月派的翻版。上班族、时尚、都市。因以《礼拜六》周刊(1914年6月6日星期六创刊,1916年停刊,1921年复刊)为主要阵地而得名。
40年代新诗
? 与现实呈现密切甚至径直的联系,是本期诗歌(包括散文)的显著特点。 直接:抗战诗和政治讽刺诗
间接:艾青以及七月、九叶两大诗派的精神底蕴 一、与现实紧密相连的诗潮 1、“朗诵诗”和“街头诗运动”
时间:抗战前期出现大量抗战诗歌、诗集。 形式:短诗
方式:宣言式的战斗呐喊和议论
内容:昂奋的民族情绪和时代气氛,适应着现实性、战斗性的要求。 特点:通俗化、散文化、鼓动性
后果:难免空乏,失去了诗的审美性。 田间——《给战斗者》、《抗战诗抄》等。 ? 以精短有力的诗句表现战斗激情
? 鼓点式的节奏,雄壮的声势,与时代精神正相契合。 ——被闻一多赞为“时代的鼓手”。
2、相对平稳的诗歌创作。
时间及背景:1938年武汉失守以后。抗战相持阶段。 奔赴延安:艾青、田间、何其芳 国统区:沉思——冯至 冯至——《十四行集》(1942) 3、政治讽刺诗
40年代中后期,面对腐朽的国民党政权和黑暗社会现实,很多诗人都写政治讽刺诗。主要
40
正在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重点集锦06-12
陪爷爷去买菜作文450字07-11
我的小可爱作文400字07-01
读《大医精诚》有感sc11-08
谦虚的格言02-18
我的选择作文700字06-20
游黄河壶口瀑布作文500字07-09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05-25
100句,关于夏天的文案04-0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现代文学
- 中国
- 集锦
- 重点
- 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