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奶牛重大传染病的现状及思考

更新时间:2024-04-11 20: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本文导读: 随着奶牛集约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奶牛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近年来,我国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大量引进奶牛,一些传染病也随之引入。国内部分牛场出现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和病毒性腹泻(BVD)的群发。由于牛群异动较频繁,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人畜共患病的发病率也大幅升高,并且疫情不断增加,严重威胁奶牛业的发展。

1 我国奶牛IBR、BVD及布氏杆菌病流行现状

1.1 IBR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进口种牛中发现本病,目前国内大部分省市的各种牛群中均存在此病毒感染,且有逐渐上升趋势。2003年至今,我们确诊了数例规模化牛场不同类型的IBR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北京某牛场,存栏荷斯坦奶牛1700头。2005年12月~2006年1月共有44头青年牛初次产犊,80%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并且经产牛也出现产后体温波动。曾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效果不佳。有临床表现的头胎牛IBR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抗体阳性率100%(10/10);临床健康牛抗体阳性率80%(8/10)。采用灭活疫苗免疫后,无新发病例出现。

黑龙江大庆某牛场,存栏奶牛1700头,其中成乳牛约800头。部分澳牛,从澳牛开始发病,以妊娠中后期流产为主要表现。2006年8月~12月,流产、早产牛152头,头胎牛和经产牛大约各占50%。IBR微量血清中和试验和ELISA检测血清阳性率均为100%(20/20)。

1.2 病毒性腹泻(BVD)

由于BVD造成的奶牛腹泻十分严重,2005年我们调查了北京30个大型牛场,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80%以上的腹泻牛血清BVD抗体阳性,牛场的场间阳性率90%以上,表明大部分的牛场有病毒性腹泻的发病史或接触史。

2009年3月~5月,我们对北京一牛场进行了BVDV-PI牛筛查工作。该牛场存栏奶牛977头,IBR抗体阳性率0.83%(2/240),BVD抗体阳性率80%(37/46)。由此推断,BVDV可能是引起该场流产率升高的主要因素。采用抗原捕获ELISA对全群牛进行筛查和复检,最终确定8头PI牛,其中后备牛7头,成母牛1头,群阳性率0.82%。这些阳性牛中,成母牛虽临床表现正常,但三胎犊牛均在5个月时淘汰,其他7头后备牛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后续跟踪一年内的新生犊牛,又检出一头PI牛,该牛母亲在怀孕的前152天与淘汰PI牛有接触史,与国外报道怀孕牛在怀孕期30~150天急性感染可导致胎儿持续感染的机理一致。

1.3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

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奶牛及相关制品的调运日趋频繁,致使奶牛布氏杆菌病疫情在一些地方有所抬头。2008年至今,我们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初筛、竞争ELISA确认定方法,检测了北京、山东、河北、四川、东北、内蒙等地规模化牛场7个,其中4个牛场布病竞争ELISA血清阳性率在5%以上,最严重的一个牛场血清阳性率达到20%同时结核PPD试验阳性率也在20%以上。发病牛场流产率升高至10%~20%,并且有人员感染情况出现,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布病传播迅速,而目前国产疫苗并不能有效控制布病的传播。其中一个牛场,2007年12月初次检测成母牛布病抗体阳性率3.69%,但未淘汰阳性牛,2008年8月采用A19疫苗进行免疫,2009年4月检疫时成母牛血清阳性率达到79.8%(均为竞争ELISA检测结果,竞争ELISA可区分S19(A19)疫苗免疫与野毒感染)。在不淘汰阳性牛的情况下,A19弱毒疫苗免疫并不能阻止布病的传播。

2 对策分析

2.1 IBR、BVD

疫苗通常可起到控制临床症状发展和减少排毒的作用。多数国家将疫苗接种作为控制和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BVDV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曾有资料显示,该科属内成员在血清学上彼此有交叉反应,因此有人提出可用猪瘟疫苗免疫牛来达到控制BVD的目的。国内曾有牛场接种猪瘟疫苗后,成母牛一个月内食欲下降、产奶量减少、不发情,犊牛出现死亡,证明此方法不能用于BVD的防治。

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国内没有商品化的疫苗可用--国外的疫苗进不来,国内无相关疫苗生产。目前美国辉瑞、德国柏林格、荷兰英特威等公司均有商品化的单苗和联苗,用于IBR、BVD的防控,效果良好。因此,引进国外疫苗,或者开展相关疫苗的研制开发,是解决临床发病的根本手段。

另外,IBR、BVD可通过精液排毒,考虑到国内许多自繁自养牛场IBR、BVD血清阳性率也非常高,不排除精液传播的可能性。因此要加强种公牛和进口精液、胚胎的检疫,从根源上杜绝IBR、BVD的传播。

对于BVD来讲,BVDV-PI牛的影响是牛群最大的威胁。PI牛生出的犊牛也是PI牛。PI牛终身带毒并不断排毒,导致病毒在牛群中的持续传播。根据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经验,连续对牛群进行监测,清除PI牛是控制BVD的最佳方法。

2.2 布病

从流行现状看,布病有可能成为未来几年困扰奶牛养殖业的最大问题。

首先说检疫方法。缓冲布氏杆菌抗原试验(BBAT)、补体结合试验(CFT)和ELISA三种检测方法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在国际贸易中指定的诊断方法。CFT准确性最高,但操作繁琐;其次是竞争ELISA,在牛布病检测时灵敏性98.0%,特异性99.7%。全乳环状试验(MRT)、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是目前我国基层单位主要采用的检测方法,其中试管凝集试验是目前布病确认的国标。但这几种方法特异性不高,且存在人为判定因素影响。从我们的对比试验看,与竞争ELISA相比,MRT、RBT、SAT的特异性大约分别为:30%~40%、40%~60%和80%~90%。因此我们建议,在每年的布病检疫中,用RBT初筛、竞争ELISA确认,是比较好的方法。由于SAT不能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无法对服苗、注苗牛场进行筛查,因此,建议国家制订新的国标,用于推进布病净化工作。

其次是疫苗。从欧美布病净化工作的经验来看,对于阳性率过高的牛场,应采用免疫加筛查的方法;在牛场阳性率<1%后,停止免疫,而后加强检疫,扑杀阳性牛,最终达到净化的目的。从临床应用来看,现有的A19疫苗达不到预期的作用,我们需要更为安全、有效的疫苗,与竞争ELISA、PCR等方法相结合,用于布病的防疫检疫及控制。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曹杰 刘英霞 齐长明1000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7c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