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更新时间:2023-06-01 14:5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财经纵横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林杨赫赫

(上海富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200086)

【摘要】私募股权投资作为我国投资市场的新兴产物,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资本市场中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私募股权的界定、特点与发展历程进行阐述,对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私募股权未来发展的几大趋势,以助企业把握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规律,促进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趋势【关键词】

一、私募股权投资概述(一)私募股权投资的定义

根据前人有关理论和自身对私募股权的研究体会,本文作者将私募股权投资定义为通过私募形式对意欲融资的企业进行私下权益性投资,帮助企业进行业务整合、财务重整、税务结构优化、提升公司产品结构、完善公司营销系统,并在投资同时并购或管理层考虑将来退出机制,以便出售持股获利,如上市、回购。借用贾睿、黄清(2008)在其浅谈私募股权投资风险策略一文中提到的广义和狭义概念对私募股权投资进行理解,其广义上是指涵盖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的权益投资,即对所有既不能自由在公开交易所进行交易又不能公开对外出售的证券的股权投资;狭义上是指仅对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且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我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多为此类公司。

(二)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

(1)非公开。通常以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募集资金,其销售和赎回都为私下操作,一般无需披露交易细节。(2)权益型。多采用普通股或可转让优先股的投资方式,对被投资企业的决策管理享有一定表决权。(3)回报要求高。偏向投资于已形成一定规模、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非上市企业,投资期限一般达3~5年或更长,属于中长期投资,投资者通常要求高于公开市场的回报。

二、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历程

私募股权投资已有近70年的历史,但其进入我国的历史并不长。1999年3月,中国证监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可以考虑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内设立科技企业板块,标志着私募股权投资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随后,创业投资公司大量出现于各地,私募股权投资业务也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但由于创业板块迟迟未能推出,屏蔽了私募股权投资项目的退出渠道,创业投资公司受到严重打击,纷纷倒闭,使得私募股权投资陷入低迷期。但这种低迷并没有持续多久,2006年A股市场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再度开放IPO业务,私募股权投资也再度活跃起来,呈现增长态势。尽管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但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回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各行业众多投资机会的诱导,各种政府支持性政策的出台,以及创业板的推出,私募股权投资又逐渐成为我国

投资业的强势。这为研究分析私募股权投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实践意义。

三、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现状

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众多投资机构逐渐对私募股权市场重拾热情。根据金融街PE研究院发布的2010年年度私募股权市场研究报告,2010年是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迅猛发展的一年,在募集上,共有124支明确投资中国大陆的基金完成募集,募资总金额超过251亿美元,与2009年相比,基金募资金额增加约8.36亿美元,同比增加3.43%;投资方面,中国大陆共有377家企业获得私募股权投资,投资总额超过90.84亿美元;在退出上,2010年度共发生204起退出事件,共有421家投资机构实现退出,其中以IPO形式退出的共有196例,占比96.08%,以股权转让形式退出的为8例占比3.92%。私募股权的这些活跃表现得益于2010年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IPO热潮。但是,尽管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迅猛,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基金管理机构市场经验不足、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等。

四、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趋势

1.健全法律法规,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仍存在相对混乱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无法可依、无法可管,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缺乏统一的政府管理部门。在这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相关法律相继出台。先是2001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信托法》,从法律的角度调整信托关系、规范信托行为,从而保护了信托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信托事业的健康发展;接着2005年10月份第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修订了《公司法》,并于2006年1月1日执行,该法详细规定了公司的设立、组织、活动、解散以及其他对内对外关系,其适用范围包括所有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公司;接着2007年6月份修改实施《合伙企业法》,扫除了私募股权发展道路上的组织和税收障碍。这三法的出台不同程度的约束了私募股权基金的组织方式,但是其对PE的管理运作的规定并不全面也不具体。因此,出台一部完善的私募股权基金法、明确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地位、监管原则是刻不容缓的,也是市场所需要和大势所趋的。

2.国内投资人比重增大。目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

58企业导报2011年第9期

财经纵横

风险投资认证文献综述

唐照宇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

【摘

杭州310001)

要】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较多问题,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受到了业界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在对风险

投资认证的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和评述的基础上,提炼出对风险投资认证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些观点和思路,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我国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也为促进风险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风险投资认证;IPO;综述【关键词】

一、研究背景

随着2009年创业板市场的推出,我国的风险投资迈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但是,在我国风险投资巨大的热情背后是更多的盲目和无序,风险投资机构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较多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势必又对风险投资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风险投资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形势下,研究风险投资对所投资企业的影响,验证其是否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有意义,这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我国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而且也为促进风险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对风险投资认证的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回顾和评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

活跃者多为外国投资人,本土投资人常常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退出渠道而瞻前顾后、不愿投资。但随着投资市场的逐渐规范、法一些民营律政策的出台,国内投资人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目前,企业家,尤其是山西煤老板、房地产公司、浙江民营企业家,个人财富大量积累,他们渴望尝试新的投资渠道,投资私募股权。这种趋势将随着政策的完善持续下去,并有可能形成全民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趋势。

3.投资对象以Pre-IPO为主流。Pre-IPO基金投资于企业上市之前,或预期企业可近期上市时,其退出方式是上市后从Pre-IPO是作公开资本市场出售股票退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为私募股权投资的一个典型投资方式而存在的,随着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稳定扩大,它将成为私募股权投资的主流对象。

4.投资对象估值理性化。近几年来,私有化进程不断加快促使私募股权投资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由于股市市场的持续低迷、信贷业务不断紧缩以及股权投资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使得私募股权基金公司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也将会保持一个持续增长的态势。这一方面体现了投资对象估值比前几年更为合理,即提高了投资对象估值水平,在这种高估值的影响下,有时会产生20余倍的市盈率。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持续增长的态势会导致投资风险的加剧,而且,随着市场盈率不断趋于正常化,会导致退出亏损风险的加剧。

5.投资过程专业化、投行化、产业化。越来越多的股权投

二、文献回顾及评述

(一)风险投资认证的理论研究成果及评述

风险投资若要发挥第三方认证的作用,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声誉资本的具备、声誉资本大于其虚假认证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企业取得认证服务需支付较高的成本。针对这三个条件,相关学者分别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

对于第一个条件,Gompers(1996)认为,为了获得丰厚的回报和募集到更多的资金,风险投资机构往往比较注重声誉效应,即尽早地将投资企业上市,以积累起“声誉资本”。因此,相比已经积累了一定声誉资本的老风险投资机构,越年轻的风险投资机构往往更愿意较早地将投资企业上市,也越有动机去建Sahlman(1990)证明了风险投资机构认证角色的立其声誉资本。

资公司更加重视其团队的专业性,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呈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专业的股权投资公司在考察被投资企业时,往往按照投资银行的操作流程和标准,以更为专业和上市的要求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去了解和评价被投资企业,对其行业背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等分析得更为透彻,对企业的市场定位更加准确,对投资的优势和风险更具有把控力。同时,私募股权投资也向产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强调分工协作,形成了基金募集、项目争取、投资管理、增值服务及成功退出的完整产品线和投行化和产业化使得投资业务管理流程与方法。这种专业化、

者更能够获得最大效益,有效的减少投资者盲目投资行为。

通过上文对私募股权投资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未来我国金融市场将日趋理性规范发展,证券市场逐步走向稳定,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各种问题将逐渐减弱,私募股权投资必将走向健康和繁荣。

[1]李昉.《论私募基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中国集体经济.2007(33)[2]王巍.《迎接私募股权基金的时代》.中国金融.2007(11)《私募股权基金的中国起步》.中国投资.2006(11)[3]李晓明.

[4]樊志刚,赵新杰.《全球私募基金的发展趋势及在中国的前景》.金融论坛.2007(12):10

[5]王丽红.《中国私募股权市场逐渐活跃》.中国科技投资.2007(2)[6]侯隽,闵松强.《金融危机对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影响分析》.2010(10)

!!!!!!!!!!!!!!!!!!!!!!!!!!!!!!!!!!!!!!!!!!!!!!!!!!!!!!!!!!!!!!!!!!

企业导报2011年第9期5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7c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