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简介

更新时间:2024-04-10 12: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金灿荣 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

http://www.youth.cn 2011-02-28 08:55:00 中国青年网 文/本刊记者 张惠清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2011年伊始,金灿荣的日程表已经排得满满的。

授课、处理校内行政事务、参与外交决策讨论、出国进行学术讨论、接受媒体采访??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就是“感觉时间不够用。”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还兼任着诸多职务——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外交协会理事等。“青年英才、年轻有为、魅力学者”,这些都是外界赋予他的耀眼光环。

近年来,在国际关系领域,金灿荣收获着愈来愈高的声望。他将自己的知名度归于社会上的国际关系研究热潮。“作为一名学者,社会有需求,我们就有义务为大家解释当前世界上发生的相关事件,阐明真相,使大家能够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方向。” 结缘“美国研究”之路

1984年,正逢金灿荣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毕业之时。那个年代,学生毕业后还是由国家分配工作,班里的同学对未来有着不同的规划:出国、进机关、去公司。面临着种种选择,金灿荣坚持自己的想法。他隐约意识到将来的中国会需要很多高层次的研究人才,所以希望自己应该趁着年轻继续深造,成为一个做

学问的人。

“那时候,各个部委的研究室还没有今天那么强,国务院发展中心还没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一个大智囊,在政治决策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并且学术地位也很高,所以我决定报考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成功踏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大门后,金灿荣欣喜地发现在那里可以接触到当时各个领域的学术泰斗,如钱钟书、费孝通、雷洁琼等。除此之外,那里的学术氛围很好,还汇集了各个学界的一流学刊。他认为,中国社科院是世界上难得的一个做学问的好地方:安静、时间充裕、自由度大。于是,硕士毕业后他选择留在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担任《美国研究》杂志的责任编辑。 当时,《美国研究》的主编是美国研究所所长李慎之先生。作为这本杂志的唯一的责任编辑,金灿荣常常能够得到李慎之的指点。《美国研究》15多万字一期,编辑、约稿、印刷业务大部分工作都要金灿荣一个人来完成。虽然辛苦,但是金灿荣都把这些当成一次历练。为了保证杂志的质量,李慎之还设立了“四个执行编委制”。每一期杂志都会有一位执行编委,有董乐山、施咸荣、严四光,陈宝生轮流担任。与这些德高望重的学术界翘楚进行交流,金灿荣受益匪浅。“从1987年到1992年,近5年的编辑工作使我对美国学界的研究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对我的业务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1992年,金灿荣迎来了他事业上的新起点。在做满5年的编辑工作之后,他被调到了美国政治研究室。同年,他第一次出访美国,对美国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美国官方组织的这种短期访美活动,展现给人们的都是美国辉煌的一面,对于第一次到美国的人来说,很容易受到“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而金灿荣从1980年就开始关注美国,所以并没有感到太大的震惊,他认为美国就应该如此,只是不断地印证自己原来的一些判断。

在美国辉煌经济的背后,金灿荣感到,所谓南橘北枳,美国的这种“好”并不一定可以复制和效仿为中国所用。“而且,我是个特别恋家的人,在那一个月我看望了一些同学,他们虽然衣食无忧,但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生活在边缘地带,于是,我坚定了自己在国内发展的信念。”

1993年,金灿荣作为福特基金访问学者第二次赴美,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访问学习。彼时的他主要研究美国的联邦制度,特别是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这次访美,

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美国的学术状况以及美国社会。 回国后,金灿荣撰写了第一篇有影响力的专业文章——《美国的政治-文化分裂与政局演变》,发表于1995年《美国研究》第一期。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美国当时比较突出的矛盾不是阶级性的也不是种族性的,而是政党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差异组合在一起的一种分裂,这种分裂可以解释美国当时的政局演变。这篇文章很有创新性,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获得了1999年中国社科院研究院第一届青年优秀论文奖。同年,他还撰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政治发展》。从那以后,他开始研究美国总统大选和美国国内政治,并在研究中陆续引入文化的视角。

1995年,《世界知识》的主编姚东桥邀请金灿荣在《世界知识》中开一个专栏,名为《美国专线》,后来改为《小金专栏》,主要评论时事和介绍基本的国际知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讨论国际问题的个人专栏。

金灿荣 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

http://www.youth.cn 2011-02-28 08:55:00 中国青年网

之后,金灿荣多次出访美国。他发现美国学术界极重视学位,于是,1996年,他毅然去了北京大学就读国际关系学院的在职博士。读博期间,金灿荣与中国社科院的几位青年学者于1999年共同创办了北京太平洋战略研究所。这是我国第一个民间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他担任副所长。他参与举办了各类学术活动,包括组办会议和写内部报告,还负责主编了《应对危机——美国国家安全机制》、《发达国家政府管理文库》、《现代公务员文库》、《美国外交决策机制》、《世界智库研究》等著作,投入了很大

的精力。

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

金灿荣笑称自己“干一行,爱一行”。埋头做学问,扎实搞研究,自1987年以来,他研究国际关系领域已经有24年之久,主要著作有《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学者看大国战略》等,译作有《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21世纪对美国的挑战》、《大外交》等,并已发表论文和评论数百篇。如此丰硕的研究成果奠定了金灿荣在国际关系领域里的重要地位。

2002年7月,金灿荣的职业生涯翻开了新的一页。他离开了中国社科院,来到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担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并于次年3月荣升为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金灿荣坦言很喜欢目前的工作环境。作为一名学者,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自己的知识传授于学生,知识只有获得传承才会更有价值。“我很喜欢学生。学生是宝贵的财富,是未来的栋梁。有时候我晚上和妻子在学校散步的时候会碰到很多学生,甚至是不认识的学生见了我都很热情地打招呼:‘金老师好’!这种感觉特别好。”金灿荣笑道。

金灿荣讲课风格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很受学生的欢迎。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他还被评为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不仅是中国学生,他的风趣幽默,知识渊博也博得了外国学生的喜爱。金灿荣介绍,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福特公共政策学院和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建立了“当代中国研究项目”。这是人民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第一个正式的合作项目。2003年,他到密歇根大学讲学,讲当代中国研究,由他和董克用教授分别讲《美国外交》和《中国经济发展》。上课过程中,他感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和中国学生不一样的地方是,美国学生的参与感比较强,经常举手,打断你讲话,发表自己的见解。”

2005年,人民大学国际学院通过了全国第一个全英文教学、专门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当代中国硕士项目。2010年,这个项目已经进入第六年了。金灿荣就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这个项目针对的对象是那些对中国感兴趣,但没有机会学习中文的外国留学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戴维。兰普顿于2008年写了一本书:《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他在书中也提及了这个项目,认为这是中国建设软力量的一块儿。“其实这跟政府没关系,”金灿荣笑道,“政府一分钱没给我,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想让不懂中文的外国留学生有机会了解中国。不过这也说明国际上对这个项目还是很重视的。今后,我也

想致力于将这个项目做好。”

谈及对未来的规划,金灿荣想设立一个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他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备受关注。外交部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向外界宣讲中国外交。但由于西方社会的偏见,总是对宣讲的内容持怀疑态度,因此他想设立一个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创建平台帮政府发声,并从民间和学界的角度对政治做出一些解释,从而有利于外界接受中国的信息。“下面几年我会致力于这件事情,希望能创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平台,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并团结一批中青年学者培养人才。在这个基础之上,向涉外部门的有关政策做出一些建言,提些政策建议。这将有助于我们国家培养人才、改进政策,加强对外沟通。”金灿荣充满自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73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