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更新时间:2024-03-25 01: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课题开题报告

吴屯中心小学 王震荣

一、课题提出背景与理论依据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社会,在物质文明的大潮冲击下,部分小学生过早地沾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精神空虚,沉迷网络,厌学情绪,自私自利自我意识严重;尊老爱幼、文明节俭等社会公德意识滑坡。这些问题使许多老师和家长处于迷茫无奈徘徊中。原因何在?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因为现行教育中缺失了中国几千年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思想,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把孔孟学说的教育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断层的局面。中华民族本是礼仪之邦,可如今孝敬父母、礼貌谦让这些传统美德却逐步被人们遗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学生从小没有受到圣贤的良好教育,本来善良的心灵也就受到各种污染,于是做出各种错事来。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2004年中央先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是教育系统经常提到的中央8号文件和中央16号文件。两个文件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14

年3月26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对学校如何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做了全面的阐述。

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心理教育学家的分析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最佳时期是0—13岁。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国历代大师、学者和名人如李白、杜甫、曹雪芹、毛泽东等无一不是从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所以说,儿童时期进行国学伦理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儿童在这样的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会开启儿童未来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奠定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使儿童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

二、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从学生终身发展着眼,创新德育工作途径

国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知识载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是一种不朽的教育力量。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综合国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国学教育培养新一代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责任感,是我们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2.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经典美文的赏析诵读,探索语文教学新思路,为学生大量阅读和未来写作独辟蹊径,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低年级侧重迅速增加识字量;中年级以记忆积累为重点;高年级着力为写作和古诗文后续学习奠基。

3.创建特色教育模式,探索学校内涵式发展道路

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学校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立足于教育的创新,将“国学教育”作为办学特色,打造学校教育软实力,努力形成学校自己的品牌,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逐步探索、完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学生优秀品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发现学生越是即将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整体素质、个人涵养越是不尽如人意,一些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短视近利的行为造成了许多学生缺少健康心理和良好涵养,心境浮躁,性格极端的现状屡见不鲜。我们常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老师责怪学生难管理。如何打破德育工作这一僵局,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实施德育渗透,培养他们淳厚天性、良好品行,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具有极大教育能量的国学典籍。而且《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量化要求。即“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

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大量的经典诵读实验结论证明诵读国学有益于儿童语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合作进行了《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潜能开发》的相关实验研究,结论是:“儿童诵读国学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使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方面有显著的提高;提高儿童的注意力;有助于儿童人格成长。”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作为我们致力研究的目标。

四、本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用国学经典文化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 2.用国学经典培养孩子优良品行。

3.对儿童进行经典诵读和国学启蒙教育,培养孩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教师能探索出国学教育的新途径,并将德育渗透到个学科中,教师之间能够协作与交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育人观。 (二)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1.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学课。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各年级国学教育的具体内容。安排一至六年级每周一至两节课为国学课程,将国学精髓《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作为我校各年级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2.营造“国学教育”育人环境, “与经典相伴,与书香同行”,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学校进行了精心设计,整体规划,分块布局,处处体现国学教育特色。我们在学校教学楼的所有学生经过的墙壁、走廊上张贴了国学经典的宣传牌,有经典名句,中华德育故事,名人图像等,让经典育人“润物无声”。

3.把经典诵读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结合《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联系新形势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在家里学生自觉做到进家出门主动和父母打招呼,好吃的东西让长辈先尝,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等;在学校学生自觉尊敬老师,关爱同学。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了学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应该从小做起。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参考国学经典著作,提炼适合小学生使用的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

2.实践研究法: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修改边提升的方法,在实践反馈中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3.对比研究法:此方法应用于研究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前后思想、言行等方面的变化。

六、本课题研究实施步骤(课题预计从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

1.准备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 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完成课题的论证,制定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6年8月)

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具体的研究论证,并分阶段及时总结整理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0月) 全面总结研究的工作,搜集整理研究的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七、预期达到的结果:

1.使校园环境更具有育人气息。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无处不在,既有无声地熏陶和感染,更有有形的地引导和教育,处处凸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

2.师生素质明显提升,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一朝一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示了明显的特点——国学经典。学生陶冶了高雅情趣,开阔了胸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很大的变化。

3.能给孩子们以精神上的滋养、激励、慰藉和启示。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给孩子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达到正礼修身育人的目的。经典教育深入到课内,渗透到课外,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和育人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九龙坡区教育科学2009年专项课题

《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的研究》

开题报告

重庆市九龙坡区金凤镇小学课题组

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

我代表学校宣读《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的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我校于2008年开始进行了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的研究准备,经过专家评议,2009年10月21日批准立项为九龙坡区教育科研课题。今天,我们召开开题会,我向各位领导、专家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重要的都在经史子集里。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 “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谈到典籍,大家至少会想到“四书五经”,“经”,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常理常道。“经书”,便涵蕴着常理常道,能教人做事,做人,做学问。国学大师南怀谨把道家思想喻为药店,儒家的孔孟思想喻为粮食店。有位研究弗洛伊德的中国学者说:“读了《四书》的人,是永远不要看心理医生的。”可见,“经书”是让人安身立命的典册,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是传承文化、推动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核心。

南怀谨在《论语别裁》中讲到:中国文学自“五四”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但是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东方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我们中国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只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才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纵观国内国际形式,提高国民的民族文化内涵迫在眉睫。“以德治国”从孩子开始,用中华民族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青少年的心灵,对其实施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在下一代中培育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是当务之急

王财贵在《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中讲到:“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即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其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二十岁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趋下的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总是缓慢上升,十三以后方有长足之进展,十八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

所以,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诵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途径,诵读经典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小学是诵读经典的最佳阶段,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个时期若不让他多记一些对他一生都有用的东西,那他就可能去记广告词了。通过此时的“死记硬背”为未来的“活用”作下充分的准备,这个“用”可能是今后十年,二十年,一旦体悟,一生将受用无穷。所以,按照小学诵读,中学和高中学用结合,大学深入研究,一生反求诸己之顺序,文言经典是肯定难不倒现代人的。如果说读不懂就不读,不读又不可能懂,那么,刚好一辈子不懂。解经读典,担负起文化传承之重任便永远成为少数学者、大师的使命了。

近几年,国学经典教育越来越多地被我们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而且各界仁人志士倡导了许多活动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国学渐渐被世界人们所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经典”。目前,国学经典响应者已有很多,在老一辈学者的关怀下,将会成为新世纪文化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中华孔子学会成立的“国学经典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系列活动的开展,说明国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成风气。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得到了很多层面多方人士的大力支持,并且在全国逐渐形成一种大的趋势。

(二)研究意义

1.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组织儿童读经活动,首先是能较好地训练与提高儿童的记忆力提高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体输入”效果,丰富农村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途径和内容,提高教师对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的理性认识,逐步确立符合新世纪发展要求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探索掌握国学经典教育的规律,提高我们的小学教育教学效益,为教学理论注入新的血液。

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课题立足于让儿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少年儿童的文化素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农村小学课程改革,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

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同时,也能更好地让学校教师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ICI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出的背诵理论

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古书,很轻松愉快地背诵,偶然稍稍带讲解一点,一辈子都忘不掉。

(二)左右脑潜能开发理论

儿童读诵经典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是透过视觉作用来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整理辨字以便于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恰好运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同步。

(三)早期识字教育理论

儿童的思考过程与成人相反,是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部分。理论研究认为,成人的分析认知犹如照相。在第一阅读时间识字理论、运用“整体输入”的学习方式,使儿童取得最佳识字效果。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读经教育

1998年6月26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提出“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口号,确定了“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生受益”的指导方针。目前读经教育活动盛行于全球华人世界。

(二)国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 课题认同2008年3月,季羡林先生提出的“大国学”的概念。即:“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目前课题读经范围主要限于狭义国学中的“经史子集”内容。今天我们这儿所说的主要是指适合小学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知识。

(三)国学素养

通过读经教育系列活动,儿童所形成与发展的亲近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发扬国学精髓等各层次的行为,重在学习积淀中华传统的“以德为核心”的君子行为。

四、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联合国在一份所告中提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

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人士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地发起。

网上资料查新表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中华孔子学会成立的“国学经典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系列活动的开展等,说明国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成风气。农村小学结合读经活动培养学生国学素质,现在网上研究的还不多见,对国学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问题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本课题正是着力于这两个主要的方面。

我校进行儿童经典诵读教育在当前国学热的潮流下,决不是跟从,更不是盲从,而是儿童成长的需要,是人的需要,是教育的需要,儿童正处在成长期,面对“一棵棵小树苗”,要做的是适时给他们浇水、施肥,给他营养,让其自由地充分地吸收,让其深扎其根,壮大其本,将来才会枝繁叶茂,所以,要让经典为儿童提供良好的营养。

五、本课题研究的假设及创新点

(一)研究假设

1.研究中系统地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结合,推动整个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期待建立一所具有古典素质的“生态”学校。通过深入探究,解决以下问题:“读经教育的校本课程建设”、“读经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读经教育与各学科结合”、“读经教育评价方式”等。以形成研究成果,指导学校实施“三个发展”的特色教育实践。

2.以德为核心的人文素养

在国学素养养成中,培养学生以德为核心的人文素养。需要大力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新要求的研究。

(二)研究创新点

1.对小学生国学素养形成科学可行的培养教育方案

2.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打造具有古典素质的“生态”型特色学校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引导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和学习,达到有所获,

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感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师生的国学素养、人文精神 3.丰富完善学校校园文化,打造学校特色

4.科研兴校,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小学儿童读经典活动开展的基本形式与内容的研究,重点是读启蒙读物“三百千”、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唐诗三百首》、优秀诗词、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传统经典读书活动开展的研究。

小学儿童国学素养开成与发展的主要评价标准的研究,重点在于形成促进学生有效读书,形成与发展的国学素养内容与检测的研究。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金凤小学全体学生、教师(含幼儿园)。

八、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思路

直面经典,不断章摘句,保持完整性。学习方法主要是读和诵,无求甚解,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基本教学方法是:小朋友跟我念。

1.分段开展读经活动

学龄前幼儿:诵读《唐诗三百首》、经典诗词、启蒙读物;小学一年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小学二年级:诵读《千字文》《增广贤文》;小学三、四年级:诵读《论语》;小学五年级:诵读《大学》《中庸》《孟子》;小学六年级:诵读《道德经》;语文学科教学完成经典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小学生必读必背优秀篇目等的教学。

2.开展系列活动

以中华古诗词读经典活动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开展课题研究的系列活动。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收集读经教育及学校特色打造的相关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深入学习经典诵读的理论,特别是王财贵教授《儿童读经教育手册》及相关讲座,引导教师率先阅读经典,提升教师功底。

2.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在研究期间同时采用观察、问卷、访谈、网络研讨等形式进行研究。重在实践研究,即一边研究一边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

断反思和检验实践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补充或改变策略,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3.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典型个案的研究,不断总结研究规律,提高研究效果。引导师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进行专项成果展示,加强校内师生和市内相关研究单位的交流。

4.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把调查到的、体验到的,通过实践等形式积累的经验及时进行整理总结,形成我校责任教育特色。

九、研究计划及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01——2009.06)

本阶段作好课题可行性论证、项目申报、开题的准备工作。

1.成立组织机构,申请立项

2.调查学情、教情、学习相关理论、制订方案

3.组织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对当前儿童经典诵读进行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4.作好宣传动员,培养教师学生参与兴趣,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09.09——2012.06)

1.进行开题报告

2.课题组设计总实施方案及年度实施计划 3.课题组依据计划实验

4.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5.写好研究报告与总结、论文等

(三)总结阶段(2009.06——2012.06)

1.收集汇编研究资料 2.撰写结题报告 3.成果汇编成册

4.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

十、预期成果

本课题用三年时间完成,2012年6月结题。通过研究形成一套符合乡村儿童实际并对所有乡村学校有一定借鉴价值的儿童经典诵读的策略,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编印一套高质量的国学校本教材以及形成一批有质量的师生文集。

成果体现形式:校本教材;师生文集;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十一、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本课题组所有成员憧憬课题研究成效,热心于课题研究工作,且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成员配备合理。

课题负责人冯建,小学高级教师,现为九龙坡区金凤小学校长兼书记。有多次负责研究区级课题的经验,且长期致力于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有较强国学基础和一定学识。

主研人员9人,从研人员5人,小学高级教师6人,区级语文骨干教师4人,主研人员中干部4人,教师5人。主研人员中有校级、区级课题研究经验的7人。现9人全部从事本校区级课题《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的研究》,其中8人也同时研究校级课题《以生为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本课题研究人员多年来致力于国学经典诵读研究,有丰富经验和一定国学基础。参研人员有恒心努力进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而且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主研人员中学历较高,汉语言学士1人,其余均为大学本科。参研人员涉及学校各主要学科(语、数、英、品德、体艺)和幼教、德育等学校各项工作。

全部参研人员为中青年教师,工作精力充沛。年龄结构为:40岁以上两人,30——39岁10人,30岁以下2人。

总之,参研人员集中了我校主要骨干力量,倾全力打造本校古典素质“生态”学校愿望,以实现我校办学理想。

十二、完成本课题的保障条件

(一)学校已被批准为重庆市国学教育试点学校

(二)校园环境为经典诵读创设了条件,已制作论语墙、千字文石壁、走廊文化、班级文化,拟建诗歌阶梯、教学楼浮雕、学校标志、改建校门

(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已展开,具有了实施经典诵读教育的教师队伍

(四)保障经典诵读的经费,已编集了第一本校本教材、购买了各类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材料

(五)每周一节校本课,每天20分钟的诵读课,并倡导每天20分钟的亲子诵读,保证诵读时间

(六)重视语文学科教材内的古诗文教学,完善、丰富所有与古诗文有关的教学内容

(七)以班级读书会、主题班会、大型活动等组织形式,通过师生书写经典、诵读经典、故事话经典、歌谣唱经典、舞蹈演绎经典等比赛展示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展示和巩固学习成果

(八)学校定期组织检测工作进展,已形成了较完备的本课

题研究系列制度

(九)课题实施措施比较有力

加强课题研究的常规管理。重视落实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在调查研究中能及时进行现状调查,分析课题研究动态,及时调整研究方法。有专人收集本课题在国内研究的前沿状态资料。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拟订做好个案分析,把握研究成效。能有计划地进行课题内阶段性成果交流,在研讨中促进课题顺利开展。已注意课题成果的收集和传播,分阶段做好师生研究成果汇编,并选择恰当时机,切实地开展区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展示课题成果。

《国 学 经 典 诵 读 研 究》 开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段精辟的论断,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指明了方向.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根本,对学生情感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文化的积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东方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我们中国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只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才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将国学融入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真真正正的接触到国学,而不是让它如阳春白雪般可望而不可及,浪费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攒下来的文化精髓.国学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越早越好,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学深入孩子的骨髓,为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后代而骄傲!

可是,国学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学习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枯燥而又必须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成年人能够接触到国学哪怕是一点皮毛也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了,更何况学习的主体是小学低年

级的学生!因此,如果想贯彻并实现自己关于国学教育的理想,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问题.

二、选题的意义

通过古诗文的背诵与积累,提高识字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开阔写作的思路了,丰富想象力,达到下笔有言,语气流畅,妙用诗文名句.

以经典诗文来启蒙儿童,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开发潜能,提升人格,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此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以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各教育学科为理论依据,结合平时的国学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探究出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国学的兴趣的一整套有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三、国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的内涵和外延如此之广博,那么在对儿童进行国学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研究者就必须做好筛选和甄别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到国学中最经

典和实用的知识.当前国内的国学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以经典诵读为主要内容,这是目前最有效和最为实用的选择.但是,即使这样,仍然也存在着几点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只读背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等.其实,国学经典远远不止儒家经典,如果仅仅将国学局限在儒家经书里,会埋没了更多优秀的经典国学文化.

第二,一切经典均须背诵而不加以选择.国学经典浩瀚如海,如果凡是经典都要背诵,其结果会导致学生对国学兴趣的丧失.

我们让学生从小就学习一些优秀的唐诗、宋词和经典的古文,这对学生们提高其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人格是非常有益的,对于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顺利传承和健康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以上几点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就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国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国学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以上情况,既要适当还要适量,更要在方法上下功夫,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趣.

四、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当前,青少年儿童们整天面对的网络游戏、电视卡通等,很少接触经典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对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形形色色的良莠不齐的各种外来文化侵袭着青少年的头脑.在其影响下,青少年的情感、人格、品德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而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必须依靠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及其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之林.我国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以德治国”从孩子开始,用中华民族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

浇灌青少年的心灵,对其实施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在下一代中培育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是当务之急.

整个课题研究主要是如下思路:以国学为开端,培养兴趣,调动兴趣,使学生深入国学之中.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最终目标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本次研究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

1、如何有效读背诵经典国学,理解其意思以及涉及到的中华历史和典故的由来,激发学生学习它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经典国学的人生道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2、如何有效读背古诗词,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其中的经典诗句并能适当结合到语文写作中来;

3、在感兴趣的情况下能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能背诵其中的经典语句,初步理解其中的意境.

4、给经典谱曲,吟唱经典.

五、研究的重难点

1、通过经典诵读在学生身上体现人文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

六、研究的步骤、诵读的内容、要求

(一)实验的周期及研究对象

实验的周期:2007年11月-2010年12月

1、第一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7月)前期准备.主要确定课题,收集资料,撰写课题申报表、课题实施方案、确立课题组成员、确定的诵读内容.

2、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实施阶段.撰写开题报告、开题、初步形成经验、进行第一阶段小结.

3、第三阶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实施阶段.针对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进行调整、深化研究、形成理论.

4、第四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结题.撰写结题报告、论文、案例、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等.

5、2008年3月——2008年6月:开展第二阶段研究.针对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进行调整.

6、2008年7月1日——2008年7月10日:结题.撰写结题报告、论文、案例.进行成果展示交流.

研究的对象:

一年级——六年级.

(二)经典诵读内容

各年级各班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以下内容:《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论语》、《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古诗词》,古诗词每个年级案新课程标准要求完成背诵量.还可以选择其他的经典美文做为诵读内容.

(三)措施与要求

1、保证诵读时间.每节语文课固定三分钟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

2、各班指导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学生在一周内反复诵读,并记忆.鼓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诵读时按计划诵读,快速诵读,上不封顶.

4、每个年级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安排经典诵读的指导和检查. 5、布置诵读内容时,指导老师要领读一遍. 6、布置家庭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7、指导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

8、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检测,由教师组织采取高年级检测低年级或同伴互测的方法.并开展歌唱经典、演经典、经典诗篇朗诵会、经典诵读展示等活动在每年一届的校园艺术节上展示.

9、班以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为主,对其中简单语句的释义不要求讲解得过深过细,体现大意即可;对部分难懂的句子不要求解读.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大声的诵读和吟诵,自然成诵,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诵读.鼓励亲子诵读,师生同读.

10、其他科任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一到二分钟进行经典国学诵读,以达到巩固和提高兴趣的作用.让全校都动起来.

11、学编唱古诗文.(根据情况可以选择)

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工程,贵在天天坚持,持之以恒.

七、选题可能存在的困难

在课题研究的进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点困难:

一、家长不理解、不配合.学校的学习时间有限,语文也有本身的教学任务要完成,而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是需要反复记忆和诵读的,这都需要在家中由家长督促解决.

二、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一些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学习教材知识都已经力不从心了,更何况是教材外的国学知识.对于这部分学生只能采取分层教学,量力而行,不能强迫,但最后势必造成学生之间水平的较大差距,教师要做到平衡和协调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生的惰性和厌学情绪.要学习国学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是一件繁琐和反复,并且必须持之以恒的事情,而小学生由于其心理特点的局限性,很难长期专注于一件事情上,尤其是对于比较深奥难懂的国学经典的学习,很容易就会产生惰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要避免这个现象的恶化,就必须在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上不断地狠下功夫,让其始终兴趣浓厚,这势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八、预计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成果主要以三种方式呈现:

一是展示,以学生集体或个体朗读以及背诵、表演等形式;

二是相关材料汇编,主要以学生的手抄报、作文、教师的案例、活动录像等内容;

三是经验、文章(或论文)交流.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国学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国学经典文化,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既极富哲理,发人深省,又语

言精粹,极富情趣。经常诵读,既利于修身养性,又能使语言表达流畅练达,可以说国学经典文化真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小学阶段是学生发育成长的黄金阶段,学生大量诵读国学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先进人文理念的熏陶,对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所以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加强语言积累、积攒文化财富,由经典的智慧、先哲的风范陶铸学生的优美人格,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和语文双素养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当今教育的重要补充。诵读国学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同时,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的课题研究风起云涌。为顺应潮流,同时也为打造学校书香特色,我校在全校开展《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启学生的心智、转化学生的气质、滋养学生的人生;通过熏陶涵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拓宽学生的心胸与视野,以达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熟背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积累精美语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能恰当得体地引用所诵读的锦句华章,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以此奠定语文基

础,增加经典储备,以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3、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寻求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探求如何把学习国学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如何以经典诵读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如何借助国学经典诵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3、探索经典诵读指导课的模式,探求经典诵读与学科整合模式。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诵读情况,收集学生及家长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资料法

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

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以及可借鉴的优秀经验。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行动研究法

对研究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双文素养的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方案,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语文与弘扬国学经典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对比研究法:

根据实验对象个体情况进行实验前后纵向比较,并判断实验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我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实施周期为两年(2010、8、——2012、8、),为保证课题积极、稳妥的实施,具体的实施时段如下: (1)准备阶段(2010、8、----2010、9、)

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分工,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

②组织课题组成员以及全校教师学习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 (2)实施阶段(2010、9、----2012、6、)

①确定各学段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②探求如何以国学经典为载体,促进学生双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③探索国学经典诵读和学科整合的模式。

④开展系列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此推动国学经典活动的深入。 ⑤撰写阶段性计划、总结。

⑥借助该课题研究的开展,创建书香特色校园。 (3)总结阶段(2012、6、----2012、8、)

课题组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总结所积累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做好结题工作。 课题预期的成果和表现形式

预期研究成果(包括论文、论著、研究报告、电脑软件等) 研究阶序 号 段 阶段成果名称 起止时间 2010.9. 1 / 2012.1. 2010.9. 2 / 2012.1.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 盘 课例课堂实录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课题组生素养”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集体 亮 光 周 亮 成果形式 承担人 2012.2. 3 / 2012.6.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 论文集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报 告 学生问卷调查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 报告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 报告 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 论 文 刘 松 4 2012.6 刘 坤 生素养” 2012.6. 5 / 2012.6. 刘 坤 张 良 才 刘 坤 6 2012.8. 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组织结构:

本课题组包括负责人共有9位成员。从职称上看,5位小教高级,4位小教一级。从年龄上看,9位成员都在40岁以下,其中35岁以下的占7位。从研究经验上看,课题负责人张良才曾主持过课题研究并已结题,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课题负责人刘坤主持和参与的课题研究正在研究阶段,多篇论文、课件等获奖;课题组成员也有论文获奖。从教学经验上看,课题组主要参与者全部是一线教师,具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两名市级教坛新星、一名市级骨干教师、两名区级优秀教师。

本课题组9位成员都有较好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以高职称为主,年富力强,业务精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教育科研团队。 人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张良才负责课题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保证课题顺利实施。

2、课题负责人刘坤负责设计课题研究实验方案,组织理论培训、收集整理资料、召开课题会议、汇报课题进度情况、撰写研究报告等。

3、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学习和实验。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重新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 的背景 1、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 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 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于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的动荡、 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完全断层、青黄 不接的局面。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中国入世、经济走向全球 一体化的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 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当 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2、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 代发展的必然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 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 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陈至立同志也指出: 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 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 素质,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先进科 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国家的历史, 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3、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 育重要的补充古书, 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 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例如,《易经》、《老子》、《论 语》等,更

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 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 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 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4、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上海市社会科学 院研究员沈铭贤《从”重文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 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西方,比如法国,出现理工科招生不足,人 文社会科学生数量超过理工科学生的现象;美国、德国的文科学生增幅也较快。 他指出中国现在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左脑教育,重抽象轻形象,重灌输轻创造,重 科技轻人文。应该使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相辅相成。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 育应从娃娃做起。有资料表明:13 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 期做诵读训练,可以使儿童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脑力得到舒解,加强记忆力, 集中了注意力,平衡身心发展,提升自制力和自觉性,对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 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武,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 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 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 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与课题 研究相关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先后开 展,有地方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学”是一个 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体系,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时至今日,世 界四大文明古国, 唯有中华民族经所创造的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考验而依 然生机勃发,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会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应该 都能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科学的态度来传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 明, 让博大精深的“国学”所产生的文化张力永远能够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 孙的心灵!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上世 纪二十年代, 到了八十年代又有了“寻根”热,九十年代至今再次掀起“国学” 热, 可是对于什么是“国学”, 近百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对“国学”的认识可谓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也没有定论,既然没有确切的定义,那就意味着 “国学”还没有具体的范围,还没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也就不可能有系统性, 这就使得“国学”爱好者、“国学”研究者们大都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 斑”,亦或是雾里看花,不知从何处着手。当然,我是不敢也不能给“国学”乱 下定义的, 不过我比较赞同季羡林先生所提出的那种应该包罗万象的“大国学” 观点,季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五十 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这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我们 现在的 “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也可 以像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中所提出的将“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 子、 文学等五部分, 或是如梁启超先生所列出的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国学”最 低限度书目,亦或是如钱穆先生在香港开设学术文化讲座时所指出的《论语》、 《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等七 部“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等等, 当然目前的“国学”似乎主要就是指我们五 千。年来所传承下来的文史知识。“国学”,原本只是象牙塔中少数学者研究的 纯学术,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曾经几盛几衰。近年来,学界与民间又都突然掀起 了一股“国学热”。究其原由,虽有很多,而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各种媒体的 大力宣传则是目前“国学热”高烧不退,热度不减的主要原因!从中国人民大学 成立国内第一个国学院开始, 目前国内已有很多高校纷纷成立了国学院、 国学班, 比如北京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 武汉大学成立了国学班,

再加上由 《百家讲坛》 所推出的诸如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说《论语》 等 一系列雅俗共赏的“国学讲座”之后, 一下子就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了解传统文 化的热情。 近年来,国学成为了中国老百姓共同关注的话题,形成了一波又一 波“国学热”。不过,国学要“热”到国外去还是有难度的,虽说外国有汉学研 究这门学问,其门槛却十分之高,研究者须通晓古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这 令绝大多数普通外国人“知难而退”。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蒋效愚对新雅 乐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由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北京国子监孔庙国学文 化节在北京的 8 月 7 日拉开了帷幕。 倘若说上百位对国学怀有浓厚兴趣的中国 人来参加此次开幕式不足为奇的话,一群外国嘉宾的到来就有些让人大跌眼镜 了。这些外国面孔让人不禁想起 200 多年前,一位位被称为“外番入学者”的 来自朝鲜、 日本和俄罗斯的留学生正是在国子监修习起了中国文化。这场演出令 到场嘉宾们对新雅乐有了初步印象,尤其是那些外国嘉宾,一个个赞不绝口,感 叹“原来国学是可以听的”,这让他们“有了参加更多国学活动的信心”。 —3— (三)已查阅的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文献(直接按规范的文献格式列 出,不少于 20 篇) [1]李振村. 《与经典同行—陈琴和她的经典诵读课》 —— 《小学韵文教师》2007 年第 3 期 [2] 钱梦龙. 《民族的 科学的 现代的—— 评洪镇涛先生语文教学本体改革》 ——2001 年 7 月 26 日在全国语文教学本体 改革第四届研讨会上的报告 [3] 王宁. 《让国学经典教育进入中学课堂》 —— 《人民教育》 2007 年 5 期 [4] 李振村. 《让经典的诗文润泽学生的生命》 —— 《小学语文教师》 2005 年第 12 期 [5] 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儿童 经典诵读教育手册》 [6] 金春峰. 《国学现代化与中国哲学史》——《孔子研 究》2007 年第 7 期 [7] 胡适. 1920 年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目录 [8] 王 泽生. 学术论著:《国学创新宣言》[公开旧著,回应思潮] [9] 蔡元培. 蔡元 培教育论著选》 [10]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年 8 月版, 。 [11]李白坚. 走向素质教育,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12] 鲁 迅. 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 [13] 袁行霈. 《国学研究》北京大 学出版社 1993-今 [14] 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编. 《新国学》 巴蜀书社 [15] 四川大学中文系《新国学》编辑委员会编. 《新国学研究》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 社 2005- 今 [16]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873-1929 著 北京 团结 出版社 [17] 张平仁. 提升小学教师国学素养的几点要求 《继续教育研究》 2010 第 7 期 [18] 谢桃坊. 为中国学术解放胡适开启国学研究的新方向。《天府新 论》 2008 第 6 期 [19] 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 [20] 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1] 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2] 顾春.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 知识出版社, 1998. [23] 陈海虹. 为国学呐喊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国学的继承和弘扬 [24]《儿童国学经典导读》 中国传统 文化出版社出版 [25] 杨宏国.《梅中教育科研网》 语文教师应当研究点“国 学” [26] 吴洋.《国学经典》 北京出版社 ISBN:7200053503 版次:2004 年 4 月第 1 次 [27] 孔子 刘琦. 《论语》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 7807020679 版次: 2004-07-01 [28] 陶月梅.《国学启蒙》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四)本 课题的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 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 系统实验研究,达到以下几项目标: 1、验证国学经典诵读的可行性; 2、验证 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素质的相关性; 3、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促使学生的 个性

得以生动活泼、和谐健康地发展。 4、通过国学经典的开设,激发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能; 5、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形成一支具有 较高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 内容 设计 一基本条件研究 1、以课时调整为突破口,使国学经典诵读的设置有比较 充裕的时间保证; 2、以立足现有教师培训,逐步解决师资问题; 3、合理调整 教学经费使用的分配原则和争取科研开发费用相结合,解决实验经费。 二运作 过程研究 1、国学经典诵读的设置和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 2、国学经典 诵读的组织管理研究; 3、建立国学经典诵读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的研究。 三 发展方向研究 1、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个性的相关关系研究; 2、国学经典诵 读与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相关关系研究。 研究假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 可以为 学生的个性的健全和健康发展、 特长的培养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个良好的空 间,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预期在语文作业教学中 实现以下几点突破: (一)选择了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汉语的发展具有很 强的因袭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汉语体系就相当成熟, 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 无不被那精辟冼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可以说,汉语言的源头活力就 在我们的经史子集中。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母语素养就靠 15 岁前的熏陶,以 后想补就很难了。 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 无法一磋而就, 因此必须按照由浅入深、 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划。 基于这样的思考, 课题组选择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教材. (二)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 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 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设计做到两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 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 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 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 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 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 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 学。 (三)实践了国学经典 诵读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 国学经典诵读很重要,但不是孤独的,也不是 唯一的。经典课堂处处在,贵在持久巧安排。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初步实践了 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三维并举,内外结合。 三 维并举, 即强调“诵读经典”不只在阅读中, 不只在高年级, 而是与识字、 阅读、 表达相伴而行的,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读古 诗名著;在表达中,引用名句。 内外结合,主要是指经典积累的不同路径,即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五)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成员的任务分解及 落实思路 概念界定: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 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我们研究的主要是中国历 史悠久的经典著作及名家论语。 诵读:什么是诵读?诵读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 在我国传统蒙学中, 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 宋人郑侠有 《教子孙读书》 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 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 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 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 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 研究成员任务: 课题研究小组组长: 全 面主持课题的研究工作,负责课题会议组织与协调,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调控,总 结各阶段研究成果,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及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副组

长: 制定课 题分阶段的实验计划及阶段实验的总结。协助组长课题实施的具体工作。 课题 组成员: :组织各年级学生的诵读,协助白岩老师组织有关活动。 组织学校文 化节、 艺术节, 进行实验研究成果展评。 定期对各实验班级的诵读情况进行评价。 组织各年级学生的诵读,协助 老师组织有关活动。 落实思路: 进行课题申报。 确立实验目标,制定具体计划。 第一阶段:实施阶段。 诵读:晨会半小时进行 集中学习,课前三分钟进行巩固学习,课后自由学习时间。 背诵:每月一次背 诵比赛。 背诵考级:每学期举行一次背诵考级。1—6 年级分别设定相应考级内 容, 专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严格把关, 对达到要求者发放等级证书。 在学校设立” 记忆能手”奖,引导、鼓励学生诵读、背诵的积极性。 《国学》内容设置:一、 二年级进行《增广贤文》诵读,三--六年级进行《大学》、《论语》、《老子》、 《中庸》、 《庄子》诵读。 第二阶段:成果展示阶段。 利用学校”文化节”、” 艺术节”等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行展示。 三、课题开题情况 课题开题的 程序及参与的领导及专家 课题开题程序(由课题管理部门主持:上级主持) 1. 介绍双方参加开题仪式的领导、专家(专家组由主持人介绍,学校领导、课题组 成员由校长介绍) 2.学校领导致欢迎辞 3.课题管理部门宣读《课题立项通知》 4.课题主持人汇报 《课题开题报告》 5.专家向课题组成员提问 6.专家分别陈述 自己对课题的意见和建议 7.学校领导、 课题主持人表 校长阐述了课题研究的重 要意义。 指出课题研究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 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研究和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总 结和提升教学经验, 并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它主要是教师针对自己教 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进行的反思性的实践研究,是行为研究,它重在解决 实际问题,它不排除使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但重要的是学习、讨论、总结, 实践成果也应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能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 我们课题组组长论述了该课题研究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介绍我们研究内容、 目标,研究预期成果和具体的分工以及课题实施步骤。 针对我们的开题报告, 肯定课题研究的价值,和研究方案,提出整改建议。指出我们的课题研究步骤需 写得详实有序,具体操作需要做更周密的计划。 对我们课题研究原则、预期成 果提出修改建议。 校长向我们介绍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校长就如何开展课题 研究为我们指点迷津,提出要认真有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结合教学实践,随 时总结教学中的 问题,定期举行课题组会议,汇报研究结果,将研究有效扎实 地开展下去。 四、 课题开题参与专家的评审意见 参与评审的专家不得少于两人, 必须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市以上课题并结题。主要从开题报告的论证情况、方案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修改建议三个方面签署意见。 专家姓名 承担课题 立项编 号 评审意见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能够用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主持 和指导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对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对全面 提高教育质量有积极作用, 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重大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 学论证。课题论证充分,目的明确,研究计划切实可行。 缺点是: 1、研究过 程不够详实。 2、研究成果如何达成,需进一步探究。 建议: 1、课题研究要 重视研究过层的扎实推进,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和信度。 2、要注意研究成果 如何达成和呈现,希望能进一步做到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统一。 3、要体现 创新点,不能都用现成的方法。

文档贡献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66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