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测量与评价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5-26 05:3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体育测量与评价

一. 人体的主要测量点

人体主要测量点的依据是:(1)骨性标志 (2)皮肤褶皱 (3)肌性标志 (4)皮肤特殊结构。

1. 耳屏点:外耳道前方耳屏软骨上缘的起点。测量指标:身高、坐高测量点。

2. :左右第四胸肋关节上缘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测量指标:已发育女性胸围测量点。

3. :肩胛骨下角的最低点。测量指标:胸围测量点。

找点方法:同侧手臂向后伸小臂反向弯曲。

4. :髂嵴上缘最向外突出的点。测量指标:骨盆宽、下肢长H测量点。

5. 髂前上棘点:髂前上棘最向前下方突出的一点。测量指标:下肢长A测量点。

找点方法:坐姿,在腹股沟用拇指从下向上触摸到突出点。

6. :肩胛骨肩峰外侧缘上,最向外突出的一点。测量指标:上肢长、肩宽测量点。找点方法:同侧手臂

斜上举的凹陷。

7. :股骨大转子最高点。测量指标:下肢长B测量点。

找点方法:同侧腿外展在大转子外的凹陷。

8. :胫骨内侧内侧缘上最高点。测量指标:小腿长测量点。

找点方法:屈膝90度,沿着胫骨向上到膝内侧下方突出点。

9. :胫骨内踝尖端最向下方的点。测量指标:小腿长

10. :直立时足跟最向后突出的一点。测量指标:跟腱长测量点。

二. 体格测量 : 量度测量

1.体重:是描述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是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内脏器官综合发育状况的重要整体指标。

测量方法:测量前应将游码调整至零,使刻度尺呈水平位,测量时体重计应放在平坦的地面,令受试者轻上,立于称台中央,测试者移动游码至刻度尺稳定在水平位后读数并记录,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1kg

评价:(1)发育状况:对象:儿童少年 发育状况良好—体重的指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发育状况不良—体重的指标随年龄的增长而缓慢。(2)健康状况:对象:成年人 体重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m的平方) 健康状况良好—体重指数正常/体重稳定 健康状况不良—体重上升—肥胖 体重进行性下降—没有采取任何减肥措施下,体重下降的现象。(3)评价运动能力 对象:运动员:运动能力提高—瘦体重增加,疲劳状态—体重下降。

长度测量

1.身高: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反映人体骨骼发育状况,身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身高指人体直立时头顶点至身高计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

测量方法:三点一线

三点:足跟、骶骨、肩胛间部紧靠立柱,三点确定身体的位置。

一线:耳屏点与眼眶下缘呈水平位,一线确定头部的位置。

评价:同体重

2.坐高:指坐位姿势时,头顶点至座板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测量方法:两点一线

两点:骶骨、肩胛间部紧靠立柱,三点确定身体的位置。

一线:耳屏点与眼眶下缘呈水平位,一线确定头部的位置

评价:评价人体纵向体型 坐高指数=坐高/身高*100 亚洲:指数54为正常 >56为长躯干型,<52为短躯干型。 欧美:指数52为正常,>54为长躯干型

3.指距:两上肢向左右做水平伸展时两侧指尖点间的直线距离。

评价:运动员选材:指距指数=指距/身高*100 典型项目:田径田赛项目

4.上肢长:指手臂下垂时肩峰点至中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评价:上肢长指数=上肢长/指距*100

5.下肢长:评价:下肢长指数=下肢长/身高*100

测量方法:将尺子的固定端置于地面,游标顶端指向测量点进行4个长度测量。

(1)下肢长B:股骨大转子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2)下肢长H:髂嵴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3)下肢长C:臀纹线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下肢长构成比:下肢长C指数=下肢长C/下肢长H*100

(4)下肢长A:髂前上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典型项目:要求速度,爆发力

6.小腿长:大小腿弯曲90度时胫骨点至内踝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评价:小腿长指数=小腿长/小腿长*100

7.跟腱长:小腿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缘至跟点的垂直距离。

评价:跟腱长指数=跟腱长/小腿长*100

8.手长:是远端腕横纹中点至中指尖的直线距离

测量方法:要求掌心与前臂成一直线

评价:运动员选材:手长指数=手长/上肢长*100

典型项目:体操,与器械有关的项目,游泳

宽度测量

1. 肩宽:左右肩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肩宽指数=肩宽/身高*100 肩宽指数=肩宽/骨盆宽*100

2. 骨盆宽:左右髂嵴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骨盆宽指数=骨盆宽/身高*100

肩宽、骨盆宽是评价人体横向体型的指标。

围度测量

1. 胸围:胸腔的发育程度,胸背部肌肉的发达程度,胸背部脂肪的堆积程度。

测量方法:定位后于平静呼吸测量。

胸前定位:男性和未发育的女性,带尺下缘置于乳头上缘,成年女性带尺置于胸中点。

背部定位:带尺上缘置于肩胛骨下角点下。

胸围指数=胸围/身高*100

2. 最小腰围:肋骨与髂嵴之间腰部最细处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

3. 臀围:臀部最高点绕臀一周。

4. 大腿围:臀纹线最低点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

5. 小腿围:腓肠肌最粗处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

6. 踝围:胫骨内踝上方小腿最细处绕行一周的围长。

踝围指数=踝围/小腿长*100 踝围指数=踝围/跟腱长*100

三. 身体成份测量与评价

身体成份:机体脂肪组织及非脂肪组织的含量及其在体重中所占的百分比。

身体成份包括:非脂肪(瘦体重):骨骼、肌肉、内脏

脂肪重(体脂重):脂肪

身体成份间接测量方法:

(1) 水下称重法 (2)皮褶厚度法 (3)体重指数法 (4)空气置换法

(5)围度测量法 (6)双能X光吸收法 (7)生物电阻抗法

(一)水下称重法(黄金法) 应用:科研

特点:1.科学性和可靠性强,是评价体脂率的标准方法,作为其他测量方法的指标。2.适用人群有限。3.不宜推广。

(二)体重指数法 应用:国民体质监测

1.原理: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判断人体肥胖程度的方法,参照人体的身高来评价其体重是否正常。

2.体重指数=实际体重/身高的平方

3.特点:简易、推广

(三)空气置换法 应用:科研、教学和健身俱乐部

1.原理:采用气体置换的原理,其测试原理与水下称重法相同,都是利用身体密度来计算脂肪密度。

2.特点: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测试技术;测试精确度高;测试过程安全;测试速度快;适合各类人群,仪器费用昂贵。

(四)围度测量法

腰臀比(WHR)=腰围/臀围

WHR男性:0.85-0.9 女性:0.80-0.85 被视为腰部肥胖的切点

WHR可作为有价值的评价健康危险的指标;WHR可作为反映脂肪区域性分布的有效指标;WHR可作为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的指标。

(五)皮褶厚度法 应用:科研、教学和国民体质监测

1.原理:根据人体脂肪组织总量中有2/3分布在皮下组织,通过测量人体皮下脂肪组织可推算人体脂肪组织的总含量。

2.特点:(1)简易,利于推广,适用于所有人群。(2)科学性和可靠性次于水下称重法。

(3)测量结果易受测量操作的影响。

3.测量部位:(1)臂部 (2)肩胛部 (3)腹部 (4)髂部 (5)大腿部

(六)生物电阻抗分析法

1.原理:根据人体各种组织的导电不同,脂肪组织几乎不导电,其电阻大。通过身体内流过的弱电流来测量身体的电阻值,从而推算脂肪与其他组织的比率。

计算体脂百分比(F%)

公式 F%=(4.570/Db-4.142)*100 男子D=1.0913-0.00116X

女子D=1.0897-0.00133x

计算体脂重(F) F=Wa*F%

计算瘦体重(LBW) LBW=Wa-F

四. 体型的测量

1.体型三要素:骨骼----体型的框架

肌肉----雕塑体型的主要因素 脂肪----脂肪适度

(判断体型的主要依据)

2.体型成份的描述

(1) 脂肪---内胚叶成份(第一成份):代表脂肪堆积程度

(2) 肌肉---中胚叶成份(第二成分):代表肌肉发达程度

(3) 骨骼---外胚叶成份(第三成份):代表身体的高矮粗壮程度

3. 三个成份定量的确定

以1-7的范围,数字越小表明该成份越少;数字越大,表明该成分越多。

体型三联数的排列:第一成份(内胚叶成分)---第二成分(中胚叶成分)--第三成份(外胚叶成份) 希思-卡特分类法

步骤:(1)体格测量

(2) 依表根据测量结果查找各胚叶对应分值。(查表原则:查第一个大于测量值所对应的分值就是该成分的

得分。)

(3) 将骨径、肌围四个分值相加除以2,然后减去身高的分值。

(4) 体格命名

体格命名的原则:省略最小成份,以最大成分作为体型标志,次小成分为体型修饰成份。

例:6—4—3 中胚性内胚叶型 4—4—4 匀称型

五. 身体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1. 循环机能三态反映:安静状态、定量符合状态、最大负荷状态(运动员测试)

2. 心率测量的意义:(1)心血管机能水平;(2)心血管机能的能量节省化程度;

(3)运动强度;(4)运动后机能水平的恢复情况。

3.心率的正常值:60-100次/分 成年人:60-85次/分 平均75次/分

4.身体不同状态心率的测量及在教学训练中的应用。

(1)安静状态:晨脉、相对安静 测量方法:桡动脉,10或30秒

评价:A.运动性疲劳的诊断:训练期连续测量晨脉稳定,表明运动量大小适宜,运动员身体状态良好。B.反映训练水平:耐力项目训练安静状态脉搏逐渐下降,运动员自我感觉较好,运动成绩提高,表明运动量合理,心血管机能和水平提高。C.反映机能状态:安静状态心率稳定,表明身体机能良好。

(2)运动中心率: 测量方法:心率遥测法

(3)运动后即刻心率:测量方法:桡动脉或颈动脉6或10秒。

运动中心率和运动后即刻心率的评价:

意义:反映运动强度大,反之则小。定量负荷:心率上升幅度较小者机能状态好,心率上升幅度大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差。

(4)运动后恢复心率:桡动脉 30秒

评价:运动后恢复4心率机能水平的恢复情况与三个因素有关:运动量大小、训练水平、身体机能状态。在相同情况下,心率恢复越快,机能水平越好。

统计学部分

1. 总体: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

2. 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同质对象。

3. 统计量:由样本所得反映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4. 参数:代表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5. 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

6. 连加符号:统计学中常用“∑”表示连续相加求和。

7. 连续型变量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1) 计算全距(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全距R)

(2) 确定组距(i)和分组数(k) k=R/i

(3) 确定组限

(4) 列表并登记

(5) 频数划记

8. 样本特征数:描述样本数据分布特征的统计指标。

9. 算数平均数:是一个变量的所有观察值相加,再除以观察值的个数所得之商,简称为平均数。

10.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用Me表示。

11.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用Mo表示。

12. 方差:是所有变量值与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数平均数。

13. 标准差:是所有变量值与其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数平均数的平方根。

14. 变异系数:(又称为离散系数或标准细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的百分比。符号为CV。公式为CV=s/

方差*100%

15. 随机现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的现象。

16. 频率: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n次实验,在这n次实验中事件A出现了m次,则陈比值m/n为事件A

的频率,记为F(A)=m/n.

17.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度。

18. 变量间的关系分为确定性关系(即函数关系)和非确定性关系(即相关关系)两类。

119!还有一个问答是考撒子测量方法。。。。测量工具测量方法都要答上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5x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