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可行性研究

更新时间:2023-08-14 17:23: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6卷第4期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6年12月Vol.6 No.4JOURNALOFCHONGQING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Dec.2006

*

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可行性研究

廖桂芳, 郑廷友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摘 要: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在信息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下,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 助人自助,互助成长 为宗旨,以网络为载体,以服务为中心,以参与式为基础,建构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着重从大学生心理互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需求、网络心理互助的作用及特点等方面探讨建构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可行性。关键词:心理互助; 网络平台; 可行性;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94(2006)04-0044-04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备受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在组织机构、人员编制、课程设置、经费保证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误区,主动到心理咨询室进行面对面心理咨询的并不多,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因此,如何开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打破心理咨询的瓶颈制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教社政[2005]1号)指出: 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努力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要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提出了在信息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下,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 助人自助,互助成长 为宗旨,以网络为载体,以服务为中心,以参与式为基础,建构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本文着重从大学生心理互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需求、网络心理互助的作用及特点等方面就建构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化的活动。心理互助就是人们在心理上的互相帮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就高校而言,心理互助就是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及其自发助人的愿望出发,以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以参与式为基础,知行并重,强调心理体验与心理调适,增强求助意识,调动学生助人的愿望,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这种教育方式的提出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在大学生中实行心理互助的依据1.理论依据

当今教育越来越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互动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重庆市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指出: 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助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学生心理社团的作用。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同伴教育的能动性,构筑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强化自我教育意识,使追求健康心理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是心理互助的主要理论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天性中本来就有寻求实现人的本性的倾向和巨大潜力,这也是人的本能。人性中先天就有友爱、合作和创造等潜能。爱是人类的本性。爱是一种健康的情感关系,是双方深深的理解和接受。自我实现就是人要竭尽所能地利用和发展自己的天资、能力和

一、心理互助是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的迫切需潜能,使自己日趋完美。自我实现者的共同特征是:富有同要

所谓心理互助,是指人们通过各种行为,彼此有意识地施加心理影响,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方向发展变

收稿日期:2006-10-2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 (合同号:06XSH012)成果之

一。作者简介:廖桂芳(1951-),女,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

情心,有道德感,对新事物敏感,有创造性,有民主作风,乐于助人,有自信力,善于独立思考等。促进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在与人的关系中建立无条件关怀的真诚关系。人本

*

廖桂芳等: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可行性研究

主义心理学认为,人能够发现他自身是什么人和发现做人的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真实、接受和理解的,彼此之间能够成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朋友。

2.现实依据

人人都需要心理帮助。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心理帮助。无论他是什么人,无论他的地位有多高,名气有多大,也无论他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他生活在社会之中,他就会有心理需求。人的心理需求不可能完全靠自己来实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他人那里获得满足的。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其中有一些是可以自己克服的,还有一些必须靠别人的帮助,尤其是心理问题更需要别人排解,否则就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事实上,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心理帮助。

人人都可以从心理上帮助别人。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爱是人类的本性,人先天就有友爱、合作的潜能,有同情心、道德感和乐于助人的心理倾向。人与人之间能够成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朋友。换句话说,人人都有从心理上帮助别人的本性,人人都有从心理上帮助别人的倾向。事实上,人人都有从心理上帮助别人的愿望和行为。

心理帮助比其他任何帮助都可贵。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的确需要别人的物质帮助、金钱援助。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此时人更需要的恰恰是心理上的帮助。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和鼓励;在日常生活中,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欣赏和信任;在取得成绩时,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表扬和称赞。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以后,人们的心理性需要就成为优势需要,人们会更加看重心理帮助,此时心理帮助比其他任何帮助都更加可贵。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心理互助将成为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主要内容。

(二)在大学生中实行心理互助的作用

心理互助有利于充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人们的心理有被爱护、关心、关怀等爱的需求;有被欣赏、称赞、表

面给予他人心理援助,使其掌握科学的心理学方法,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别人学会自助,也能提高自己的自助水平和能力。

心理互助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学生之间年龄、地位、处境、利益、需要等方面有诸多的相同点,他们的心理是相通的,最容易沟通、接纳和产生共鸣,所以学生之间的影响是很大的。心理互助在学生之间开展,是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体现。它可以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互助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互助是一种群体教育方式,在互助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如在分析个案时,学生以帮助人的身份参与进去,与当事人一同感悟,在体验时能看到别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教育方式建立在助人的前提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助人与自助,因而是一种德性的熏陶,是认知的教育、理解的教育、体验的教育、知行并重的教育。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三)大学生心理互助的特点

自发性。作为群体或集体方式生活的人类,在个体自身无法克服心理困扰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外部帮助。如某女大学生因失恋而郁闷时,主动向同班好友倾诉,其好友给予倾听、开导、安慰和支持,她因此减轻了心理压力,说明大学生心理互助具有自发性。

义务性。心理互助不存在受助者要给施助者报酬的问题,可看作是一种义务行为。且它的施助者和受助者的角色通常是不固定的,即此时此刻的施助者与受助者可能成为彼时彼刻的受助者和施助者。

有效性。由于心理互助中的施助者通常是受助者比较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因而易于接触;由于双方同龄、同业,共同语言较多,因而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更由于咨询及时,因而能够及时发现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简便易行。在校大学生年龄多在18~23岁,通常以班级、宿舍、社团、同乡等集体方式联系在一起,这为他们在心理上相互安慰、开导和支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与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心理互助受时间、地点、语言等因素的

扬、奖励、肯定等赞赏的需求;有被同情、安慰、善意、友好、影响较少。

覆盖面广。根据某高校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调查,当支持、鼓励等理解的需求;有自尊、民主、平等、信任等尊重的需求。只有在人们的交往和互动中,人的心理需求才能获得充分满足。心理互助的实质就是互相满足心理的需求。

心理互助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会关心、理解、尊重、激励他人,可以使学生养成乐于从心理上帮助别人的优良品格,进而发展成为助人为乐的品格。

心理互助有利于助人与自助目标的实现。心理互助的过程就是助人与自助的过程,心理互助不是停留在同情、理解和接纳的层面,而是强调从方法、技术、能力等方

问到 你最喜欢跟谁在一起 时,大多数学生(占60.2%)选择 要好的同学或朋友 。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向同伴开放的特点。当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首先求助的对象是他们身边的同学或朋友,而不是心理咨询师或其他社会工作者。这也就是说,心理互助在某种意义上比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更容易为大学生接受,是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

二、网络心理互助符合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

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 第6卷

对网络的认知及其情感体验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当代大学生是信息社会、网络知识的最先享有者,也是使用和依赖服务最多的实践者。面对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世界,大学生们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时尚,网络成为大学生情感交流和表达的主要方式。大学生对互联网 一网情深 ,是因为互联网满足了他们的多种心理需求。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实现网上心理互助,符合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需要。

(一)大学生应用信息网络的现状

网络自1969年诞生以来,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世界上网用户已超过10亿,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高速增长。单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应用人数来说,网络时代已经悄然向我们走来。高等院校是我国社会 网络化 的发展前沿,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日益普及和发展,上网的大学生不断增加。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交往、更新知识的重要渠道,它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心理发展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4年7月发布的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的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文化程度分布如表1。

用户的文化程度

高中(中专)

以下12.6%

高中(中专)30.6%

大专

本科

硕士

表1博士

言,网络世界无疑是一个崭新的时空。在这里,大学生能充分地体会到主人翁的自豪感,而不受时空的约束,也较少受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因此,大学生产生网上尝试的心理需求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大学生网上猎奇的心理需求。喜新猎奇是大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网络资源的丰富、内容的刺激更催化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网络信息超乎想象的丰富资源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它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它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对人的感官造成多方面的强烈刺激。模拟仿真的逼真,足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实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大学生正处在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想像力丰富的人生阶段,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足以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

大学生网上情感表达的心理需求。随着大学生的身心日益成长,情感亦日益丰富,情感表达是大学生重要的内在心理需求。通过上网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为要素的广义的人类之爱,是一种潜藏于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极为深刻的上网动机。他们在网络中结识朋友,交流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成长烦恼,得到诉说和倾听的喜悦;他们在网络中释放情感,排解孤独。总之,网络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成为信息时代大学生用于交流和表达情感的主要工具。

大学生网上情绪调节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肩负着社会、家庭和自身高期望值的大学生承载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困惑、烦躁、苦恼等情绪经常伴随着他们。大学生在寻求满足、进取的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其产生避免伤害、自我防御的行为,以求得心理的平衡。网络由于具有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给大学生适时地转移和宣泄被压抑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和场所。通过这一方式,他们可以调适情绪,释放压力,松弛身心,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因此,网上情绪调节有利于大学生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平衡,适应现实生活。

大学生网上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通过对互联网用户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与他们体验成功的需求有显著的相关性。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渴望成功,这是人类需要层次中最高级别的需求。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当今社会中已经得到了认同,这种认同使得大学生自我实现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自我价值会受到种种限制,但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种种限制都消失了,只要参与进来,任何人都是互联网的 主人 ,都可以在网上按自己的意愿和口味,虚拟一个社会,做自己想做的事。它为大学生满足自己的价值观提供了便利条件,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得以确立,自我评价不断提高,在主观上产生一种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三)网络心理互助的特点

26.0%28.2%2.1%0.5%

表1显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学历为大专以上者占56.8%,本科与大专上网人数合计占到54.2%。可见,我国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是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我国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他们运用互联网的情况如何呢?据西南大学胡顺涛、姜晓川两位老师对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南昌大学、云南大学等不同地域的具有代表性的21所大学的不同年级和学科的30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国内的高校都建立了覆盖校园各个角落的校园网,有99%的学生上过网,大多数学生 触网 时间在一年左右;大学生上网时间主要是双休日、课外活动及晚间;时间分配上,20.6%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控制在1小时之内,大部分学生每周上网1~5小时;大学生上网方式主要是通过校园网和网吧两种途径。在大学生上网聊天的内容中,关于人生价值的讨论、感情交流、咨询疑难、热点问题讨论占98.5%,无主题闲聊占26.9%。

(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需求

大学生网上尝试的心理需求。网络的平等、开放和互动,大大激励了当代大学生的尝试心理。不管大学生在何处,不管时间早晚,不管身份如何,只要进入了因特网,就可以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展现自我。大学生的烦恼、苦闷、喜悦、理想、追求和抱负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尽情的表达和宣泄。对崇尚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大学生而

廖桂芳等: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可行性研究

平等性。网络心理互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学习能够平等的参与。这里没有权威,每个学生都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里没有 居高临下 或是 越俎代庖 ,每个人都在换位思考;这里没有 优秀生 和 后进生 的区别,一切交流都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有的只是思维的一次次碰撞和心理的一次次交融。

共享性。网络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它同时可以有多个人参与,不再局限于求助者和咨询师两人之间,并且有咨询过以后,其他学生的问题也相应的解决了。

及时性。网络心理互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论你身在何处,也不论你何时咨询,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得到心理帮助,及时解决心理困惑。

隐蔽性。网络心理互助有其特有的优势:讨论时可以隐去真实的姓名,也就摆脱了思想上的束缚,使那些一直没有勇气迈进心理咨询室大门的求助者的问题得以解决,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咨询一些难以启齿的问题(如性心理问题)的途径,克服了实地咨询中存在的距离障碍。

互助性。网络心理互助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种交往是多向式、交互式的。这种多种多向交往方式能满足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发挥学生助人自助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建构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符合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符合 三贴近 的原则,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它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吸引广大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 灌输"变为主动参与网上心理互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Z].2005.

[2] 王晶晶,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务全书

[M].北京:红星电子出版社,2005.

[3] 陶国富.大学生网络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

社,2004.

[4] 周海咏.完善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的探讨[J].学校健

康教育,2005,(7).

[5] 王希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互助[J].中国青年政

治学院学报,2003,(9).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助人自助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建构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它延伸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高校校园网的迅速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大学生都能用网络,善用网络并且爱用网络;与此同时,当望时,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建构也就因其体现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符合了信息时代的社会大背景而具有了可行性。

时候大学生可能有同样的心理问题,这样只要有一个学生 在助人中自助,在互助中成长 成为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愿

TheFeasibilityStudyofEstablishingaCyberPlatformfor

CollegeStudents MutualPsychologicalHelp

LIAOGui-fang,ZHENGTing-you

(ChongqingJiaoto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74,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demandoftheworkofcollegestudents 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inanewsituation,andthelawandcharacteristicsof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growthunderthesocialbackgroundofan informationera ,acyberplatformissuggestedtoestablishforcollegestudents mutualpsychologicalhelp.Itscarrieristhenetwork.Itfo-cusesonmutualhelp.Participationisitsbasis.Thesuggestioncomesfromthesimilaritiesofcollegestudents psycho-logicalproblemsandtheirdesiretohelpeachotherandalsohelpthemselves.Thefeasibilitiesofestablishingacyberplat-formforcollegestudents mutualpsychologicalhelpareinvestigatedonthebasisoftheoryandrealityofcollegestudents mutualpsychologicalhelp,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needinthenetworkandtheroleandcharacteristicsofpsycho-logicalhelpinthenetwork.

Keywords:mutualpsychologicalhelp;cyberplatform;feasibility;collegestudent

(责任编辑:张

吴 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5t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