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挖掘文本之“点”,整合“阅读”与“作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2:38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挖掘文本之“点”,整合“阅读”与“作文”教学

语文的两大能力最重要,一是理解语言的能力;二是用语言表达的能力。落实在考卷上就是“阅读”与“作文”。

由于教材的编排体例基本上都是读写分开的,再加上许多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喜欢或习惯性的把“阅读”与“作文”分割开来,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所以,往往导致读与写无法同步进行、相互促进,读写整合被忽视。

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提供的文本特点,细心捕捉读写的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范本,从而让学生的作文训练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进行作文,可以进行模仿,也可以进行创造性练笔,让作文训练无痕地融合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教学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

一、读懂文本的“亮点”,仿写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文本构成中的“亮点”,即文本构成的某一个方面有特别的精彩之处,可以让学生作为仿写的“凭借”,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进行小练笔的训练。这样学生在这个阅读的载体(文本)中有意识地想着怎样学习和借鉴所读文本的技法,读有范例,写有章法,彼此交融,有机整合,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1、读好“课题”,学会取题、审题。

课题是文章构成的重要一部分,引导读好题目是提升写作能力的一条途径。课文题目一般都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有密切的关系,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读懂作者这样取题目的用意,即同样的材料因为表达的中心不同,那么题目的用词就有所不同。题目中的关键词就是文章的“文眼”所在,研究关键词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做写文章的题目也有个评判的依据。

如《哪吒闹海》中的“闹海”一词是全文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闹海” 一词?通过读文章就明白作者抓住 ①为什么闹海?②怎样闹海?③闹海的结果?三个问题展开,题目成了一根针,用一条线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串起来,此乃一法。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定格在“闹海”一词,因为一个“闹”

1

字,足以表达了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敢于同邪恶斗争的精神。

课文中的题目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有的题目往往以不同的题材内容和特定的语言形式出现,有的题目往往反映作者的情感态度,有的题目直接交代中心,有的是名著的节选,采用改写缩写的形式,有的巧用语法和修辞手段来命题等等,这些课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文章的内容,统摄着全文的材料,显示着行文的思路。每当学到了新的取题方法,我就提醒同学们讨论自己写的文章曾经出现过的类似取题之困惑。通过这样对“文眼”的研究,学生明白文章题目的重要以及不断积累了如何取题目的方法 ,对自己以后写文章取题目有了一定的把握。惟有对文本题目用心比较分辨,斟酌裁定,反复训练,学生的审题、拟题能力自然会提高。

2、研究“句群结构”,学会构思谋篇。

句群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搭好文章的骨架等于完成了文章的一半。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带领学生研究文章的构思,教会学生在写文章之前列提纲。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文章有个总体思路,帮助掌握文章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从整体出发检验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 。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文章的基本骨架,使文章的结构完整统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懂了一篇好文章的问世需要好的结构,惟有结构清晰的文章才能令读者喜欢。

例如,学了《小镇的早晨》一文后,学生知道了作者全文运用了分述-总结的写作方法,抓住小镇的早晨“恬静”、“热闹”、“紧张”这三方面写出了它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水乡小镇的赞美之情。学生在明白文本写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以“学校的早晨”为材料写一篇“分总”结构的文章。学生们在范例的模仿下,列出了提纲。一篇篇高质量的文章很快问世了。

又如,《九寨沟》是一篇描写景色的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课文的要点是:

1、名字的由来。

2、九寨沟像一个童话的世界。 ①风景:雪峰、湖泊、瀑布。

②动物: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 3、总结:九寨沟真是人间仙境。

这是一篇典型的适合学生阅读、仿写的写景文章,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仿照这篇课文的结构,来写一写美丽的家乡。

2

例如:最具特色的天宁寺是常州的象征,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列出了作文的写作要点。

《天宁寺》: 1、名字的由来。

2、天宁寺是一个佛教胜地。 ①环境、建筑等的特色。 ②络绎不绝的善男信女的活动。 3、总结:天宁寺是常州的象征

这样,学生不仅从文本中感悟到了篇章结构生成过程的重要,还从文本中感悟了语言的精彩。有了这两者的领悟,学生模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文本结构多种多样,让学生去尝试多种写作形式,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途径。

3、品读“经典语段”,提高用词及组段的能力。

我们小学课文中选编的美文很多,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美美地读,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文的欣赏水平和提高作文用词及组段的能力。优秀的文章,常常因为几个段落的出色而闻名,因此练习作文首先应该练习写段。语段教学着重要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即语言流向的问题,弄清语句的连贯衔接,对培养学生语句清晰连贯的能力也极有帮助。而学生仿写一个语段时,仿写有依凭,成文有参照,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组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

谢大光的名作《鼎湖山听泉》中,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美妙感受。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文章用\像……一样\,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声音,让我们对泉声有了真切的感受。四个比喻句,又构成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泉声的千变万化。作者还把泉水当成人来写,“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写出了泉水的欢快,生动有趣。

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在课文第四自然段里,我引导学生思考:泉水流过高低不平的地方,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美妙的,美妙在哪儿呢?通过体会“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等词,想象草丛石缝涌流、空谷细流、飞瀑急流的景象,让学生体会作者聆听、辨识、品味

3

出的泉声的美妙。学生体会了用词的准确性,然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并熟读成诵。趁热打铁,我还把练笔挤进课堂:引导学生用“像……一样的,是……”仿写一段话。学生想象丰富,妙语连珠。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学有范例,师生共同参与,长期用心,作文难关不攻自破。

4、感悟“文本内涵”,提炼文章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我还注重让学生研究文本所隐含着深刻的思想,正因为有了思想的升华,文章就有了深度和内涵。这样的文章才会流传世人而使受教育的下一代收获很多。学生学写文章,仅仅考虑结构和语言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使文章有思想,即灵魂所在,因此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内涵,明白作者提炼文章灵魂的思维过程是帮助学生领悟提炼文章主题的方法。掌握了这样的一个提炼文章主题的过程,学生对自己手头的材料取舍有了一个原则,可以使简单的材料赋予新的生命。

如,教学《莫高窟》一文时,文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莫高窟里精美的塑像和惟妙惟肖的壁画,及敦煌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使学生阅读后,一种对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再如《诚实与信任》一文,主要讲述了“我”深夜驱车回家时,不小心撞碎了停靠在路边的小红车的反光镜后,“我”主动留下了写有自己的姓名、电话的字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说明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我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提炼,而后针对自己所写的相似的文章讨论主题。惟有给文章提炼主题,即让文章有了灵魂,那样使文章显得有价值。

比如,学生写开放式公园,可以有多个主题提炼,可以是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也可以赞美现代人对绿色生态环境的向往,更可以是赞美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等。这么一个小小的材料,经过主题提炼,文章才有了生命。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文本内涵”的提炼过程,让学生不仅懂得了知其然(说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而且明白知其所以然(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有内涵,富有价值。不仅如此,每一篇课文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还要对一些文笔精华——表现力很强的句子进行写作措辞学的分析和模仿、练习,这样日积月累下去,不仅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增强了,而且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二、关注文本的“多角点”,开辟写作题源。

入选教材的文本(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呕心沥血所成,更是一代教育家筛选出来的佳作。作者写一篇东西,总和他的人生经历遭遇,他的思想理念,它的价值观等等有关,还和他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有关,而真正的佳作问世需要作者深

4

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的态度才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因此,文本本身的内容就是一座可供学生不断开采的宝藏,何况围绕这个作者或相关内容所涉及的内容会更广大,学生通过这样的文本阅读就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吸收的写作内容已经很丰富了,就看自己会不会把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是否有机整合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题源。

1、利用文本本身素材,积累写作材料。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学习写作的范本,它是用来学说话、学写作的。因为课本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一篇篇课文构成了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有涉及,引导学生用时代的眼光去审视,略加改造,稍加整理,即可作为自己的写作材料。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筛选材料,并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实在是一条积累写作材料最直接、最方便的捷径。

如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时,我让学生给文章加一段结尾,想象一年过后,皮埃尔又来到当年出事的地点,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学生便展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地写出了心中最想说的话。诸如此类的小练笔,就是立足在文本本身内容之上,稍加挖掘可写材料随手可得。这样,让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大量积累了写作素材,巧妇就有米做饭了。

2、挖掘文本相关内容,拓展写作材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严峻地摆在我们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面前,教材本身就是作为一个范本展示给师生的,拓展教材以外的相关材料是我们的责任。因此,我们在更新观念的同时,要注意拓展教材的内容,赋予它新的生命,使它对人的终身发展有价值。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重新审视教材,处理教材,运用教材,对每位老师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面对教材,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我们都要用新的观点来挖掘其潜有的魅力和价值,用心打造,赋予它新的生命,这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条积累拓展写作材料的途径。

如《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为有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要想做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学生阅读后,对课文列举的三个人物――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学到这个题材时,我情不自禁地向学生推荐了我在《读者》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像水一样流淌》。这篇文章讲了著名作家陈忠实的故事。陈忠

5

实成绩十分优秀,一心想考大学。可是,命运却与他开了个玩笑。那年高考,由于当时社会的原因,他与大学失之交臂了,而且要下乡。残酷的现实使他一蹶不振,生了一场大病。他的父亲就用水的例子来教育它:“水遇到大山,碰撞一次后,不能把它冲垮,不能越过它,就学会转弯,绕道而行,借势取径。记住,困难的旁边就是出路,是机遇,是希望!即便流动过程中遇见了深潭,即便暂时遇到了困境,只要我们不忘流淌,不断积蓄活水,奔流,就一定能够找到出口,柳暗花明。” 一语惊醒梦中人。1962年,陈忠实在西安郊区毛西公社将村小学任教;1964年他在毛西公社农业中学任教。后来,又历任文化馆副馆长、馆长。1982年,他终于流出大山,进入陕西省作家协会工作。1992年,正是这40年的农村生活的积累,使他写出了大气滂沱的《白鹿原》。

虽然题材不太一样,但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却是类似的:学习水的坚持不懈,学习水的大智慧。相信学生阅读了这样的文章,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样一个文本延伸拓展了许多内容,学生写作的话题也以一个点为中心,四处扩散,为写作提供了一条积累材料的通道。

3、重视文本插图内容,丰富写作素材。

每册语文教材中都有很多幅精美的插图,而且这些插图色彩鲜艳、形象生动,配合教材插图给人很直接的启发,把文本所要表达的境界和情感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促使学生去观察。它们也是文本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插图是静止的,但它却往往反映了一篇课文的重点所在,而不是文本的简单再现,为文本留有许多不确定的空白,它等待学生去解读。这样的机会是训练学生作文的好时机,他们有话题可写,或叙述,或议论,或抒情,有感而发,避免了学生写作中经常出现的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的现象。如我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一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诗歌,生动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的变化,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学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利用文中的插图,结合想象,描绘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学生情绪激昂,纷纷举手,于是就让他们写下来。在交流中发现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的景象也特别有味道,而后再阅读诗歌,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的一次作文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丰富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途径、方式,为学生想象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是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具体体现。这是一笔很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欣赏文本的“精彩点”,捕捉写作灵感。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一篇篇经典文章,除了普通的读懂还不够,即了解内容,掌握字词,明白主题等,它潜在的一些精彩才是给读者真正的贵重礼物,即文本

6

主题所延伸的内容、语言本身的张力、情感的熏陶等,还需要老师去挖掘,带领学生读到文本骨子里,即经典的文本给我们的启发应该是取之不尽的。我就帮助学生从经典文本里捕捉一些跳跃的写作灵感, 逐渐养成自己读懂文本,读透文本,从文本中积累很多写作的冲动。

1、欣赏文本主题,让学生尝试提炼相关主题的内容。

小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要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内容。读懂课文,理解内容不是简单的了解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简单。它要求我们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懂得文章是怎么写的,并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写,文本给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即重点定在文本主题的问题上。读文本确定主题,假如那是一个顺向思维的话,接下来帮助学生来一个逆向思维来铺捉写作内容和灵感。即以提炼的那个主题为中心,进行四处辐射的方法,可以有许多内容为主题服务。那许多的内容就是学生写作的灵感,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形成了不同的文风,一篇篇有着学生自己味道的文章横空出世。

如,《莫高窟》文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莫高窟里精美的塑像和惟妙惟肖的壁画,及敦煌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使学生阅读后,一种对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与也为聪明才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而感到自豪。围绕这个主题,学生可以寻找身边的内容或题材。天宁寺、文笔塔、家里的老式摆设等等。学生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篇篇好文章就写成了。

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多次出现了说理类的文章,《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与问》、《学会合作》等。这些文章都从生活中常见的事谈起,揭示出一个道理。虽然我们小学生不要求写这样的说理类文章,但我们却可以教会学生“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也就是对身边的小事谈自己的看法、见解,使学生的文章有叙有议。我们班的赵真同学写了一篇《生活中的发现》就挺有意思的。有一次,由于自己的粗心,把一滴蜂蜜掉到了地上,结果第二天早晨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上面死了。“我”问了爸爸才知道原因,原来苍蝇嘴馋只顾着吃美味,却被蜂蜜粘住了,最后筋疲力尽而死。“我”又想到以前蒋老师读过的一个故事《北极熊之死》。偷猎者把海豹的血抽到桶中,并把一把刀固定在桶中,桶里的血冻成了冰后,偷猎者把桶放到北极熊常出没的地方。血腥味引来了北极熊,它只顾着舔血,就连自己的舌头被割破了也不知道。最后它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了,偷猎者轻而易举地捕到了北极熊。小作者在文中感叹到:苍蝇、北极熊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背后隐伏的杀机,所以白白丢了自己的性命。我们人类不也常常犯这样的错吗?我们要引以为戒,再也不要犯类似的错误了。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5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