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学期城市经济复习(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07 19: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年上学期城市经济复习

题型:简答、辨析、论述

1、城市化的内涵

答:P28。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总之,城市化不仅是物资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它反映为城市性状的改变、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质量的提高三大方面。

2、世界各国城市测度的常用指标

答:P29。单一指标法,即通过某一最具有本质意义的且便于统计分析的指标来描述城市化水平。目前常用的有三种指标:一是城市人口比重指标,即以某一地区内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其城市化水平,该指标从地域角度出发区分定居的人群,反映了人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分布。二是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即以某一地区内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其城市化水平,这个指标着重于考察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生存方式变革的广度与深度。三是城市用地比重指标,即以某一地区内的城市建成区用地占区域总面积的比重,为其城市化水平,体现的是城乡之间在地理景观上的分野,对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镇密集地区,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

3、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什么样的工业化能带来城市化

答:P32。在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两个作用力当中,城市的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拉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工业化的发展规模与水平。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果。城市化是一个空间转移过程,投资和就业机会驱动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并促进工业生产活动及服务业的城市聚集,而且人力资本和企业家的创新及对技术的生产性使用也反过来促进了城市的扩张和经济的增长。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工业化提供巨大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一个国家,一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建立起来,城市化也就走上了稳定的发展轨道。条件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条件二: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条件三: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发展。条件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4、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遵循的原则

答:P162。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遵循以下四条原则:一是坚持城市土地单一国有制。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不能有丝毫动摇。二是实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

1

离。国家只允许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和有限期出让,而所有权则不能进入市场流通。三是对部分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城市国有土地,可以进行商品化经营。国家通过立法和法律监督,规范和管理地产市场。四是城市土地使用权实行有偿有限期出让。除由国家财政拨款的党政军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用房、公共设施及公用事业等建设用地继续采用划拨方式供应外,其他新增建设用地,包括工业、商业、金融、旅游、服务业、商品住宅和涉外工程建设用地,都要通过土地出让和转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

5、当前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

答:P108。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6、我国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答:土地所有制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土地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中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即土地所有权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具体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用地单位和个人只有使用权;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其中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7、如何衡量一个城市的技术结构水平 答:P105。

8、过度城市化的原因

答:过度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化进程大大快于工业化进程。乡村人口过快地向城市迁移,超过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以至于造成大量人口缺乏就业机会,造成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等城市问题。过度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无序流动,缺乏管理;2、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忽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城乡差距拉大,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经济又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不能够很好地为进入城市的乡村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2

和生活条件,从而造成众多的社会问题。

9、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答: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可持续的内容。也就是说,城市经济的增长,不但要为今天的城市居民提供财富,还要为城市未来的居民留出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从可持续的要求出发,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人均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对城市经济发展来说,用人均GDP来衡量人均收入水平,是重要的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经济发展,还应当包括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城市财富的合理分配。第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包括:工业中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中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来看,第三产业的比重随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第三,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发展为城市的改造创造了经济基础,意味城市有更大的力量来提升城市的质量。城市经济发展应当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城市社区的发展。

10、现代城市政府的职能

答:一是城市导引,通过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与主流文化的培育,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行方向性引领的城市管理职能。城市导引是城市管理的首要职能,是其他四项职能(规制、治理、服务、经营)的起点、依据和核心,其他四项职能是城市导引的落实和延伸。城市导引的基本形式包括:战略导引,指通过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导引城市发展。规划导引。就是通过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导引城市的发展。文化导引。就是通过培育先进的城市文化,提高市民的素质,积累城市发展的无形资本

二是城市规制,即通过制定法规、政策、行政条例和规章制度等成文法的有形文案以及主动引导民间自发形成的风俗、道德、习惯等无形约束,对城市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居民的社会活动及行为进行边界约定与预警的一项基础性管理职能。城市规制概括起来有两种形式:有形规制和无形规制。有形规制就是以成文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规制,如宪法、法律、条例、公共政策、规章制度、公约训词等。无形规制主要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形态。它多数有口传相授、示范影响等形式代代相传,它属于引导性规制,其强制力要小于有形规制。

三是城市治理,是指根据城市导引和规制的要求,通过监督、调研、稽查和市民反映发现的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无序现象、问题和各种矛盾,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以有序化为目标的整治、矫正、调理的综合性、经常性管理职能。城市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治理。主要在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监督与调控、财政税收和经济主体财务活动的监管。社会治理。主要在于收入分配的调整,社会治安整顿、城市社区建设。环境治理。主要在于控制污染、整治市容市貌、改善公共交通。城市治理是综合性和经

3

常性的管理职能,是城市管理的中心环节。城市治理的原则和方法:1.治标与治本相结合。2.处治与激励相结合。3.综合治理与专项治理相结合。4.日常管理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结合5.城市治理结构创新。

四是城市服务,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服务、为城市企事业发展服务、为城市居民生活保障服务、为城市文化建设服务。服务的文化内涵,包括:人本主义思想、道德伦理观念、协调发展理念、公平与效率原则等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决定了每个城市管理者的服务精神、服务水平、服务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城市服务的内容:从服务产品来看,包括有形服务和无形服务。有形服务主要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如:为市民提供水、电、燃气、商品住宅等; 无形服务主要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为市民提供广播、电视节目信号。从服务对象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1)对企业的服务。主要有:生产所需的基础设施;搭建服务交易平台;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维持社会经济稳定;促进企业和行业协调发展等(2)对市民和家庭服务。主要有:劳动就业与保护;社会福利与障;扶助弱势群体;流动人口的衣、食、住、行、医、教;为居民排忧解难等。(3)对城市整体服务。主要有:自然灾害的防治;社会灾害的防治(如防火、防事故);文化教育服务。

五是城市经营,即由政府主导,凭借市场机制,以提升城市功能、建立现代城市治理结构为目标的对城市公共资源进行配置和重组的市场化过程,同时它也是政府行为的规范过程。城市经营的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内容:其一,是运用市场机制来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其二,是城市政府管理制度创新, 是一种崭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其三,是城市政府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竞争的相应转型;其四,它具有一定的边界, 城市经营的范围是有限的.

城市经

营的主要作用在于:推进城市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升值;扩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完善城市的多种功能;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品位;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知名度。

11、城镇化道路,对中国城镇化道路的认识

答:城市化的类型包括: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依据特征国外几种典型城镇化模式:1.英国:城市与农村变革同步推进;2.美国:低密度蔓延式扩展;美国模式主要特征为城市低密度蔓延、私人轿车为主导的机动化、化石燃料为基础、一次性产品泛滥等。其结果是美国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费了1/3以上的世界能源。3.拉美:缺乏产业支撑的过度城市化;4.前苏联:政府主导的城市化;5.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城乡交错发展。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争论:

(一)大城市重点论:这种观点主张,我国应将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和发展大城市,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和城市带,以此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其主要依据是:1.优先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规律。2.中国人口问题与土地承载力过小之间的矛盾要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相应发展来加以缓解.3.大城市基础设施完

4

善,承载力强,就业面宽。

(二)城镇重点论:发展城镇是现阶段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甚至有人认为,发展城镇,使之遍地开花,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是我国城市化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主要依据是:1.发展城镇是转移农村人口的需要。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外转移,而大中城市的集聚力和承受力相对薄弱,国家又缺乏足够的资金加强城市建设以容纳农村转移人口,因而发展城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发展城镇是完善城乡经济体系的需要。我国现有的市场体系、经济结构体系、教育科研体系、交通信息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在农村还未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结构,在经济发展的总体上还存在着较多的断层。各种经济关系“链”,如资金链、企业链、人才链需要由各地区中小城市、城镇的建设、发展来孕育、促成。这是各大中城市、中心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其规模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否则,大城市的经济增长极点的地位和作用将走向极端,导致城乡两极分化,最后亦使大城市自身的发展受到制约。3.发展城镇是乡镇企业升级的需要。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使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具备了现实可能性。同时,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组织结构来引导、协调、规范和提供各方面的社会服务。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对实现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产生着重大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三)中等城市重点论:这种观点吸取前两种观点中的合理成分,认为中等城市兼有大城市和城镇的优点,并易于克服二者的弊端,因而主张大力发展中等城市来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其主要依据是:1.中等城市是城市体系的中间环节。中等城市具有承接大城市扩散、吸引乡村集中的功能,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因而是优化城市布局的关键环节。2.发展中等城市有利于提高空间集聚效益。减轻“大城市病” ;解决了城镇过于分散的问题,提高空间集聚效益。3.中等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更强。中等城市正处在规模扩张阶段,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包容度,其聚合力和辐射力都很强,大力发展中等城市可迅速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尽快解决我国和工业化不相适应的城市化滞后问题。

(四)多元复合型道路:要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中心,以国家投资进行城市建设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和地方投资、农民投资发展城镇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双向推动,各城市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因地制宜地发展。大中小并举,数量和质量并重,职能等级协调,建立充分体现区域特色的城镇体系,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其只要依据是:1.多元化的城市发展条件和要求。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是多元的,既有大型现代化生产部门,也有劳动密集的小型传统生产部门,还有以手工劳动和畜力耕作为主的分散的农业生产部门;我国城市化的地域单元是多元的,既有经济发达、城镇体系发育较完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密集区,也有经济较为落后、城镇体系结构不完备西北、西南地区;我国城市化主体是多元的,中央和地方投资以及集体、个人集资兴建城镇基础设施,各种所有制企业吸引人口向城镇集中形成工商业区,城镇居民通过建房、购房和租房形成城镇居民区。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56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