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资源优势调估产业结构

更新时间:2024-05-23 10: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立足资源优势 调优产业结构

推动理县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根据此次培训课程安排,现在我将在以下时间就理县产业结构调整与在座各位进行探讨,以下提出的一些观点看法仅为个人的见解,不对之处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海涵、批评指正。

我们所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发展的各种资源进行权衡、改造和利用的过程,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对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率,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必须遵循农村产业结构的内在演进规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农村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只有先合理化才能达到高度化。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时期农业发展历程中的一次深刻革命,也是贯穿当前农业工作的主线。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继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新阶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基本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近年来,全县紧紧围绕“建设全国藏区综合实力第一州和模范县”的总体要求,认真谋划“三农”工作,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地域特色优势作为切入点,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整合项目,聚合资金,坚定不移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子,着力打造安全、健康、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了“粮增产、钱增收”的良好局面,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理县复杂的自然气候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生态农产品生产优势。多年来,理县围绕生态县建设,按照“重特色、强基地、塑品牌、增效益、促转型”的发展思路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坚持走差异化、错位式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努力打造全域标准化生态农业基地。目前已发展成为川西南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果盘子”、秋淡季节“生态菜篮子”基地。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理县产业结构调整所取得成效 。

镜头一:“开着私家车,住着小别墅,谈起新生活,个个笑呵呵”这是

1

理县朴头乡四南达村群众现实生活写照。村民们开农家乐、种大白菜、卖甜樱桃、养商品兔,齐步走在了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镜头二:以理县木卡乡列立村为例,该村积极发展杂粮种植,整合农副产品资源取得喜人成果。该村今年共种植甜樱桃150亩,销售5000斤共计12.5万元;50亩苹果树,销售苹果20万斤共计12万元;150亩青脆红李,销售30万斤共计180万元;70亩白菜,销售40万斤共计16万元;10亩青椒,销售5万斤共计7.5万元;50亩核桃树,销售核桃20万斤共计40万元。农副产品销售实现人均纯收入4363元。

镜头三:自樱桃上市以来,理县城乡便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盛满樱桃的背筐一字排开,在艳阳下异常火红鲜嫩,逗人食欲,三五成群的顾客流连在摊点之间惬意地品尝、购买…… 在该县通化乡通化村,记者看到火红甜樱桃缀满枝头,鲜嫩欲滴,村民们正在自家地里采摘这些成熟的甜樱桃,丰收的欢声笑语在林间飞扬。

“这亩地如果说是种粮食的话,就是收个两千来斤,照现在市场价来计算,就是两千来块钱。现在一株樱桃就能买三四千块钱,相当于做两年的庄稼了。我有十棵樱桃树,平均每棵三千块钱来算,就要买三万块钱。一株树就当种两年庄稼,咋不高兴啊?”正在田里采摘甜樱的村民袁志叶高兴得合不上嘴。

以上这些只是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的缩影,它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虽然理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趋于成熟,但仍存在一些存问题。

一、理县概况

理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岷江支流杂谷脑河流域,属四川盆地西缘高山峡谷山岳地带,全县总幅员面积4318平方公里,折合面积647万亩,其中农业耕地3.5万余亩,农耕地海拨从1442—3560米,相对高差悬殊值2110米,区域气候明显,具有干爽温和,夏季冷凉、春秋相连、雨旱分季、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河谷多风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1℃,最高31℃,最低-11℃,年平均降雨量494mm,年日照时数1557小时,无霜期215.4天。

全县辖13个乡镇、81个村、农户8521户,全县农业人口35489人,劳动力22022人,为藏羌汉民族聚居区,是老、少、边、穷的山区,全县有贫困人数为1270人,绝对贫困人数为370人。多数农牧民生活在海拔

2

2000米左右的地区,以种植果树、蔬菜、玉米等农作物和饲养牛、生猪、山羊、禽、兔为主。

二、种植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理县坚持“一条走廊、两大片区、三个阶梯”的布局规划(杂谷脑以下特色水果为主,精细蔬菜生态畜牧为辅;杂谷脑以下生态蔬菜为主,特色水果、生态畜牧为辅导),积极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优势发展区域集中,向主导特色产业集中,实现生态农产品基地集中连片发展。

1、蔬菜产业

全县初步形成了3大蔬菜种植区域:一是杂谷脑镇以上地区主要种植叶菜类蔬菜;二是杂谷脑镇以下河坝地区主要种植茄果类、芹菜、根菜类、瓜类、甜玉米等精细蔬菜;三是杂谷脑镇以下高半山地区主要种植根菜类、茄果类、葱类(洋葱)。2014年种植各类蔬菜3.0138万亩,总产量101294吨,产值达4063.3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1.9%,占蔬菜生产区农户收入的85%。巩固提升了以理县大白菜为基础,精细蔬菜为辅的蔬菜产业。

2、特色水果产业(农业局统计1641236株,32824.7亩,抛开林业上的经济林建设和水利上水果工程)

集中分布在朴头乡以下海拔1422米—2765米的河谷暖温带和半山温带气候区。现有水果面积约21000余亩,果树共12类28个种,主要以苹果、甜樱桃、李为主,其次是梨、中国樱桃、桃、石榴、杏、枇杷、柿、花红、油柿、葡萄、猕猴桃、扁桃等。

甜樱桃(主栽品种为红灯,种植面积6500亩);苹果(品种以红富士、金冠为主,种植面积2000亩);李(品种以青脆李、红脆李为主,种植面积9000余亩);核桃4000余亩。全县水果产量3580吨,产值达9000万元以上。逐步形成了以“甜樱桃为主导产业,半山苹果、高山李产业为辅”的特色效益果业。

三、产业发展优势和前景 1、产业发展的优势 1.1 生态条件优越

理县低纬度、高海拔的特殊地理环境,生态和气候特点,构成了夏秋季水果、蔬菜、食用菌生长发育的最适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生产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理想场所。

1.2自然反季节优势

3

理县4-6月份出产的大白菜、莴笋,正值内地春夏季之交小春收获和大春播种的农忙时节、冬季蔬菜收获完毕而夏季蔬菜还没上市的空挡期间。8-9月内地夏季蔬菜早已收获结束拉秧,而理县番茄、辣椒、莴笋、大白菜、萝卜、莲花白等正好应市。因此,蔬菜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竞争优势。甜樱桃比北方主产区山东早20-30天,李比内地晚1个月。

1.3区位优势逐渐显现

比后来新发展的云南、贵州高半山产区距离成都、重庆近的优势。随着我州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地理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我县蔬菜三茬产区年最高亩收益超万元,一茬地区收入也在1500元以上;水果亩收入超过2万元的很多,水果蔬菜种植收入是玉米等传统作物的2倍以上。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蔬菜水果仍是我县经济效益较高的特色种植产业。

2、发展前景

2.1产品市场空间大

理县自然条件使夏秋季水果蔬菜有明显的季节差优势,产品主要销往重庆、成都及省内二级市场,也远销广东,市场空间大。

2.2高档产品畅销

随着无公害农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认可,理县由于海拔高、无污染,生产的水果蔬菜农残少,受到市场广泛青睐。然而长期以来,生产技术缺乏标准,销售不分级包装,采用混装散装销售,降低了产品附加价值和效益。通过改进和推广栽培技术、增加和改进包装、分级销售,做到了产品质量标准化,提升了优质产品档次,扩大了产品销路。

2.3产业高效稳定 目前及今后,随着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和省内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开展,一方面建设用地增加,导致原来水果蔬菜产地栽培面积减少,另一方面因为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非农业领域,影响了生产规模。同时,过去蔬菜产区由于连作、病虫害加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需要调整。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县水果蔬菜产业(尤其是栽培新区)的经济效益会相对比较稳定。

从比较效益来看,在一年一季玉米地区,种植玉米纯收入在600-800元/亩左右,在马铃薯套作玉米一年两茬地区,年纯收入在1600-2000元/亩。而栽培蔬菜按照最低价格番茄0.4元/公斤、辣椒0.8元/公斤、大白菜和萝卜0.2元/公斤、莴笋0.4元/公斤计算,单茬纯收入分别可以达到

4

1400-2500元/亩。而光热条件好的地区蔬菜可以一年收获2-3茬,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四、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1、农业建设水平偏低,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是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建设水平低,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依旧是弱势产业。二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

2、农民思想观念滞后,心态被动。由于受经济、信息、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小农意识观念改变不大,始终存在\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求稳怕变思想,加之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农民心存顾虑,一般都不敢轻意主动出击,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心态较为被动。特别是农村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搞农业生产,大多数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人员,想搞农业产业化却力不从心。

3、缺乏资金投入,信贷支持乏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客观上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业生产的周期长、效益低、风险大。理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财力弱,对发展农业的投入就明显不足。一是农业项目少,对上争取力度小;二是不能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增加投入,招商引资成效不高。

4、农户利益难保障,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性不高。农民属弱势群体,收入一直处于最低水平,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周期长,且初期无收益或收益低,使得最低的收益都得不到保障,而不敢投入搞产业结构调整,即或是奉命按规划调整了种养殖项目,也是做做样子应付了事,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五、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意义

1、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全县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始终存在着两个目标:一是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农业发展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民相应地要承受来自于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民收入多少不再完全取决于农产品数量,也就是说在新的供求格局下,靠农业增产或政府价格优惠政策来增加收入的环境已不复存在。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已成为目前我县农民的一种困惑。农民收入增长乏力,说到底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的必然反应,适时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

5

为优势品种,以朴头乡以下半山为优势区域;利用退耕还林地、荒山荒坡,以卡子核桃为优势品种,加大核桃优质苗木的培育,进一步扩大核桃的种植面积,注册商标,打造品牌。

(5)中药村业立足于高半山,以蒲溪乡、薛城镇为中心,辐射薛城以下乡镇,结合省、州“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引进推广半夏套、大黄等道地中药村,逐步建立高半山中药村生产基地5000亩。

八、农业结构调整对策建议

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要围绕\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品质调优、产业链调长\的思路,进一步树立\发挥优势调结构,走出农业调结构 \的思想,立足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做好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一批专业村、专业户和专业基地,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特色明显、规模优势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特色小水果、蔬菜、畜牧业、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立足于市场经济,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理清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实施新对策、开辟新途径。

1、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产业结构调整观。

在全县组织开展一次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一是使全县各级干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树立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种意识,克服急躁冒进,一哄而起,盲目调整的倾向。二是使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产业化经营路子,必须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三是提高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明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增收致富这个道理。四是营造出一种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使全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从而自觉地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

2、坚持市场导向,突出重点调整结构。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和资源状况是决定因素,要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研究和对市情的再认识,把握和引导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和资源状况为前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优化区域布局,发展新兴优势产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产业政策引导发展蔬菜、小水果、小家禽、肉牛羊等优势产业,科学组织生产,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生产规模庞大、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带或产业群体。

11

3、加大力度,科技创新,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内涵扩大再生产,要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一要制订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施创新人才工程,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支持鼓励科技人员投身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来,建议优化现有农业科技人员队伍,成立片区服务工作站,工作经费纳入县级预算,出台技物结合优惠政策,从根本上解决技术服务上难题。二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三要切实做好农民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四要全面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4、大力扶持、培植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要通过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引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能够开拓市场,带动作用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合资、合作、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树立品牌意识,创建一批名牌产品,力争建一个企业、创一个牌子、带一项产业、富一方群众。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作用,通过股份制吸纳高校和科研院所,结成紧密联合体,共同开发产业工程,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5、标准生产,质量监督,强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质量是农业产业化调整的生命,标准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尺杆。一要认真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化和质量监督制度,完善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二要通过标准化生产,树立名牌意识,创建一批名牌产品。三要对现有名牌产品要走综合经营和系列化开发的路子,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四要迅速推行农产品质量监测,加强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管理,积极开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6、建立网络,提供信息,指导农业结构调整。

信息缺乏和信息失真及信息趋同是制约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致命因素。为适应市场农业发展,一是我县必须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由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及上传下达。二是我县必须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利用国际互联网扩大我县农业及农产品的外界影响,为我县农产品寻求市场。三是组建农业信息队伍,为农业信息的传播畅通

12

渠道。

7、建立机制,加大投入,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上的一次革命,和任何新机制的转换一样,没有投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无法顺利进行。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保证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服务事业的建设,保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的落实,保证农业技术投入与财政收入增长同步,保证在新增财力中15%用于农业技术投入。二要建立农业投资风险基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开发。三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金融部门对农业支持力度。四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农业投入对我县倾斜。

8、培育各类农业专合组织,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发挥农业专合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原则,积极培育“支部+协会”、“互助组”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是规范已有的桃坪古城旺达和通化乡等农村专合组织,促使专合组织围绕农业产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产中参与技术指导和产后销售服务做工作,带领周边农户共同致富。二是加快建立养鸡协会、养猪协会等专业协会。利用协会进行示范引导,通过聘请专家、教授前来授课及现场指导,请种植业、养殖业大户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等做法,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55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