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实用类文本二传记阅读

更新时间:2024-07-02 22: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十一 实用类文本(二) 传记阅读

第3讲 传记主观题考法研究-“为什么这样写”类题目的3大题型

文章都要表达一定的思想,人物传记同样要表达作者本身的观点倾向.对传主的观点和基本倾向有所认识,进而提升价值观和人生观,是阅读传记的一大重要任务.同时,传记给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姿态和价值选择,每一位传主的特立独行、艰难选择、个性风采都值得读者思考、借鉴.命题者据此形成了观点类、关系类和启示类三大探究题型.

题型一 观点、倾向类评价题

观点、倾向评价主要指作者对传主其人其事的情感态度的评价,以及对传主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价值追求的评价.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2015·全国卷Ⅰ)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2013·辽宁高考)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请结合×××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2)结合全文评价×××的形象或行为. [解题方略] 观点、倾向类评价题答题2步骤

步骤一:从3角度入手准确把握传主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

要评价传主的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需要先把握传主的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这需要“3个入手”:

1.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入手,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 2.从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分析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

3.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体会传主的观点态度.分析评价时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概括性的文字.

步骤二:套用评价传主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的答题模板规范作答 在把握了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后,评价时还需遵循以下“答题模板”:

明确观点+引据论述(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有条理地陈述.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除了引用文本,还可以合理联系生活现实).

①能力指向性词语:“分析”“评价”等. ②方向限定性词语:“认识”“观点”等. 审读判别 1

[典例示范]

[例一]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

2

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 ——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自主尝试] [解题演示]

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审视题干中“朱东润认为……”“观点”等字眼,很明显,第一问考查把握传主的观点态度,第二问考查评价传主的观点态度.

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 第一问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3

第5段:朱东润认为“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也不尽然”,“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没有什么用处”,“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体会传主的观点态度 第7段:传主认为“勃路塔克的大作”“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第8段和第9段:传主列举《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认为这两本书都很好,但各有缺陷,前者有些“琐碎”,后者“着墨无多”. 由第7、8、9段传主的相关评价来看,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在刻画和评价传主时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 第6段:“别传”“传叙”写得生动,没有“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由第5、6段可以看出,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在刻画和评价传主时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 第二问 要求对第一问所得的观点进行评价.这一问具有开放性,但要注意从材料中寻找理论依据.具体作答时可根据上面的“答题模板”.

[参考答案] 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第二问:(观点一)同意.①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不同意.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题型二 关系类分析题

在传记中,为了塑造传主的形象,挖掘传主的精神价值,作者往往从不同角度揭示传主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展示传主的风采.这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运用了比较的方式,由此而产生了对传记中各种关系进行探究的题目.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1)请结合材料分析传主的×××和×××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审读判别 ①能力指向性词语:“探究”“谈谈看法”“谈谈观点4

(2)传主喜欢×××,不擅长×××,对于二者的关系,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进行探究. (3)本文传主×××的原因有很多,请你就“××与××”“××与××”“××与××”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解题方略] 关系类分析题3步骤

和理由”等字样. ②方向限定性词语:“关系”“二者”“×××与×××”等字样. 第一步,确定“关系”分析点.即用一个高度概括的语句明确对题干中要求理解的某种“关系”的观点.

第二步,寻找“关系”依据点.即将相应段落的信息进行筛选并整合,厘清支撑观点的论据.

第三步,提炼综合作论断.即有理(有观点)有据(有论据)地规范作答.这一步需要注意的是,根据题干要求要确定答题是否需联系实际;若需联系实际,应准确把握联系实际的角度.

[典例示范]

[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捣鼓”无人机的前湖北首富

黄 立

①我从小就喜欢工科,自己动手折腾一些小玩意儿.小时候,父母还在部队上班,经济条件好一点,常给我买一些玩具,小车、小船、小飞机之类的.我常常没玩两天,就把玩具拆了,想看看它们是怎么工作的.

②小时候经常打针,我常常留着青霉素的空瓶子.之后,我又收集了用完的圆珠笔芯,把剩下的油墨弄干净,然后用细针把圆珠笔头的钢珠捅掉,它就变成了一根管子.我把这根管子用火烤软,扳成Z型,定型后插进装满水的青霉素瓶子里.之后,我把这套装置安装在一只自制的小船上.在瓶子底下点上小蜡烛,瓶子里的水烧开之后,便会通过圆珠笔芯喷气.这样,我的小船就变成了喷气船.

③那个时候也不知道什么理论,什么力学,书上也没有,就自己琢磨.父亲是西军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毕业的,做无线电方面的工作,动手能力很强,家里工具齐全.我也许受了他的影响.

④我是1963年出生的,在西安出生不久便被送到江西老家,给祖母抚养.1969年,父母退伍转业到武汉一家工厂工作,我也被送到了武汉.小时候外面很乱,父母担心我在外面学坏,每天让我下了课就回家.我年纪还小,比较贪玩,最开始没怎么正经读过书,在家没事,就捣鼓些东西,父母也不反对,甚至还会支持.慢慢地,我对工科的东西越来越有兴趣.

⑤后来,父亲申请调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母亲成了华中科技大学附中老师.住在学校,也让我学习更方便.1977年,恢复高考,我读初三,开始很认真地学习.

5

单调烦琐、繁重艰辛,还容不得一丝差错,这就是词典编纂.而正是在这个少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只做了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

陆谷孙194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17岁时他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后分配留校.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词典,之后他参与了《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编词典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1 500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列为联合国必备工具书.

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陆谷孙又在2000年“自讨苦吃”开始编纂《中华汉英大词典》.陆谷孙说:“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这种劳心劳力的活,评职称时却不能算作成果,浮躁、逐利者避而远之,他却沉浸其中.没有专业团队,参编人员全部是兼职,直至2015年这部词典才完成.《中华汉英大词典》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详尽诠释.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了中英两国文化.

编词典,窥一斑而见全豹,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陆谷孙既是英语痴人,深爱莎士比亚,是外国文学的知音,却也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要求学生热爱母语.他编纂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简繁兼顾”,目的是“希望通过英语,让海峡两岸和香港的文化身份慢慢趋同”.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深刻感受词语的色彩斑斓.陆谷孙说,语言是大众使用的,编词典没有权威,没有围墙,“编者也是读者和使用者,使用者也是编者”.但他也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直男癌”等侮辱性词语,他坚决不收.

陆谷孙说,翻译令他想起“抵达”,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陆谷孙的学生说,先生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灰尘,让它重新发光,映照世界.

一次,接受电视台拍摄,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宁可幽居陋室,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

除了皓首穷经地编纂词典,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在复旦,陆谷孙是著名的英语系“老神仙”,这不仅指他的学问之深、辈分之高,更指先生的性格风骨.他是一个非常渊博、有趣的人,毫无学究气和词典式的“枯燥”.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以最高分列居榜首,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如同参与盛会.

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姆莱特的“身虽囿核桃,心为无

11

限王”.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谷孙把编词典比作做厨子,是因为这项工作费时费力,需要下苦功夫;对于这项一般人难以长久坚持的工作,他乐在其中.

B.陆谷孙淡泊名利,编词典在评职称时不能算成果,他却全身心投入,并且拒绝“泰斗”和“大师”等美誉,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

C.陆谷孙不仅学养深厚,而且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虽痴爱英语,但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希望他们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

D.陆谷孙编纂词典但毫无词典式的“枯燥”,他非常渊博而又有趣,被复旦研究生评选为学校“十大杰出教授”之首.

解析:选C C项,曲解文意,“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不是陆谷孙对学生的希望,而是学生对陆谷孙治学理想的概括.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词典编纂工作枯燥、繁重,且要求十分细致,而陆谷孙一做就是40多年,他把词典编纂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B.陆谷孙主持《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很多人离开,而他一直坚守,到1991年大功告成.

C.陆谷孙编纂《中华汉英大词典》的一个目的是让更多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他在编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文化思想.

D.陆谷孙在编写《中华汉英大词典》时,主张包容并蓄,尽可能详细地收录实例,但他也坚决拒绝收录网络语言.

E.陆谷孙编纂词典的态度是开放的,比如他主张“简繁兼顾”,认为编词典“没有围墙”,编者就是使用者,他编写的《中华汉英大词典》被认为深度打通了中英文化.

解析:选AC B项,“陆谷孙主持《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工作”错误,1986年陆谷孙才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前期只是参与.D项,“坚决拒绝收录网络语言”表述不准确,他是“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拒绝收录“侮辱性词语”.E项,“编者就是使用者”曲解文意.

3.(观点、倾向类评价题)作者在文末用《哈姆莱特》中的名言“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来评价陆谷孙,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本身的意思.“囿”是“被限

12

制”的意思,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身体虽然被限制在核桃中,心却可以做无穷领域的王.然后回到材料中,联系陆谷孙的事迹进行分析.“核桃”指的就是编纂词典这项工作,陆谷孙40多年只做这一件事,在别人看来他的世界似乎是狭窄的.但他的心却是飞扬的,他热爱这份工作,在工作中有所得.需要注意的是,在联系陆谷孙的事迹进行分析后,还要对此进行进一步评价,挖掘其社会意义.

参考答案:①对“身虽囿核桃”的理解:陆谷孙长期全身心投入词典编纂工作之中,心无旁骛,长达40余年,对于很多人来说,他的世界似乎很狭窄.②对“心为无限王”的理解:陆谷孙热爱词典编纂这份工作,品尝到了潜心研修的乐趣,虽幽居却能感受中英互译的美妙,形成了自己的编纂思想,开拓了精神的无限空间.③这是对陆谷孙先生的高度评价,在浮躁的时代,陆谷孙先生能有这样的精神境界,值得我们学习.(意思对即可)

4.[强化选做题]文中传主的“词典人生”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①要甘于寂寞,不怕坐冷板凳.陆谷孙被“发配”编词典,宁可把冷板凳坐穿,从无怨言,全身心投入,最终使举世瞩目的《英汉大词典》得以问世.由此可见,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有这种耐得住寂寞的执着精神.

②要敢于吃苦,不怕劳心劳力.陆谷孙将编词典比作做厨子,强调要劳心劳力,要能够吃苦耐劳.我们要想把事情做好,非有这种精神不可.

③要淡泊名利.一个人如若把名利看得过重,必然为名利所累,最终一事无成.陆谷孙却不然,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淡然拒绝“泰斗”和“大师”的美誉.

④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想成就非凡之业,必须知识渊博.陆谷孙编纂词典,正是靠的学贯中西的渊博知识,他既是外国文学的知音,也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2分)

丁聪:时代身上的牛虻

2009年5月26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溘然长逝.丁聪一生,始终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

1916年,丁聪出生于上海.其父丁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协会的牌子就挂在丁家大门口.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宇、叶浅予.他们的画,描摹了上海市井的百态,这让丁聪触动很深,也影响着他后来那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一次,丁聪画了一幅漫画要发表,报馆让他署个名字,他顺手写下“小丁”.这个名字他一用就是几十年,丁聪说,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当普通的小人物,做喜欢的事,挺好.

13

“七七事变”后,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了他的思想,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像一条红线,从此一直贯穿于丁聪的作品之中.

在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香港沦陷后,丁聪和一批文化界人士辗转来到重庆,他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 抗战胜利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例如《民“主”曰:“逆我者亡!”》《五子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以致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撕毁.他也因此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

1949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的副总编辑兼编辑部主任.丁聪仍坚持自己的讽刺漫画,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大鸣大放”中,丁聪对“外行领导内行”提出的批评,连同筹办《万象》的构想,都成了“反右”高潮中的罪状.1958年的一天,“右派”丁聪乘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去了北大荒850农场云山畜牧场进行劳动改造.

丁聪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为此,他吃尽了苦头.“反右”的时候,有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于是,他自己成了“右派”.“文革”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的种种“劣迹”以作“诱导”.丁聪听后说:“这个人真坏.”逼他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丁聪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年,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

“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展出作品的废标签后面画上漫画.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以保证.丁聪正发愁时,赶上单位体检,查出来他血压高,单位便给他放了一个星期假,这可乐坏了他.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丁聪不吃药,复检时憋着一口气,血压当然还是高,他便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就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赶出了30多幅鲁迅小说插图.

1979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就跟政府说:“我已经63了,把最后几年时间留给我吧,让我画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一辈子没画够啊!”由此丁聪便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黄金创作年代.此时恰逢《读书》杂志创刊,受范用、冯亦代之邀,丁聪配画,陈四益配文,“封二漫画”几乎成了《读书》的金字招牌.漫画的犀利和辛辣,让人觉得“小丁”好像从来没变过.

三中全会到80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他继续以笔为刀,针砭时弊.他的讽刺漫画与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化解放的潮流.

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老人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地,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不设灵堂,不作告别.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正是这样的平淡,才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术,给社会与现实以无情的鞭挞.

14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画的都得是老百姓想的事情,老百姓通得过的,我才画.虽说我为这个吃过不少苦头,可我总觉得我没做过坏事,对得起良心了.

——丁聪

②丁聪当时住的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除了一扇窗户透亮,沿墙都摆满了书柜.他的生活也很简单,就是画画、看书、吃饭、看电视、睡觉.只要一拿起画笔,他就感到心满意足,感到快乐.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运用比喻,将“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比喻为“牛虻”,将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问题比喻为“病灶”,生动地再现了一位医治时代“伤口”的勇士形象.

B.丁聪刚正不阿,抗战胜利后他创作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抨击时政,“大鸣大放”中他敢于批评“外行领导内行”,“文革”时他拒绝交代朋友的“罪行”.

C.丁聪一生有两次创作的黄金年代,第一次是抗战之初,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第二次是1979年被宣布“没事儿”之后,为《读者》杂志配画,以笔为刀,针砭时弊.

D.丁聪一生以小人物自居,虽被人称为“文化界的将军”,但生活中却甘于平淡,他住着只有十几平方米的房子,生活简单,走得也无声无息,不设灵堂,不作告别.

解析:选C C项,“第一次是抗战之初”错,根据文中信息,第一次创作的黄金年代应该是抗战之初至抗战胜利,他在抗战之初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在抗战胜利后创作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并因此被称为“文化界的将军”.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丁聪取笔名为“小丁”,一用就是几十年,“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而他这一生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

B.丁聪能够成为一代讽刺漫画大师,其主要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因为丁聪的父亲早就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

C.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对象,但这些接二连三的厄运却成就了他在任何处境下都能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

D.丁聪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这与他浓烈的爱国情怀不无关系,丁聪始终热切地关注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饱含一腔忧虑之情.

E.文章对“文革”中丁聪因为血压高,单位给他放了一个星期假,这把他乐坏了的故事的叙述有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

解析:选DE A项,“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不准确.B项,主要是受到了张光宇、叶浅予的影响.C项,“厄运”与“乐观、旷达的心态”间强加因果.

7.(关系类分析题)文中说丁聪“平淡”的人生,却“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术”.请结合材

15

料,对“平淡”与“强大”的关系进行分析.(4分)

答: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分析丁聪身上哪些方面体现了“平淡”和“强大”,因为丁聪是漫画家,所以分析时应从丁聪的为人和其漫画的特点两方面入手.比如丁聪的人生是普通平常的,但他的讽刺漫画充满了批判社会的力量;丁聪为人低调,但他的漫画充满了真实的力量;丁聪生活简单,但他的漫画意蕴深刻等.

参考答案:①“平淡”是说丁聪的人生普通平常,“强大”是说丁聪的漫画充满了批判社会的力量.而强大的艺术往往是在平淡的人生中淬炼出来的.②丁聪为人低调谦逊,一直以“小丁”为笔名,甘于做最普通的小人物.这种放低自己的心态反而让他更容易看到真实的百态人生,其作品也就更贴近生活,充满了真实的力量.③丁聪创作宗旨简单,所想所画都体现百姓心声.这种源于社会现实的艺术创作饱含生命力与战斗力,最终给社会乱象以有力抨击.④丁聪生活简单,为人淡泊,不追求物质享受,所以他能够专注作画,精益求精,也能够保持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使他的作品充满批判的力量.

8.[强化选做题]文中传主的为人处世给了你什么样的联想或启示?

答: 参考答案:①要热爱祖国,时刻把国家放在生命中的首要位置.丁聪有着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抗战初期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后来还创作出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这些漫画就是他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这种爱国精神,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具有的情怀,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②要坚守做人的原则.做人要有底线,不能因一己之私而危害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高贵的人,有独立人格的人.丁聪宁可自己吃尽苦头,也不去检举朋友,坑害好友,正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写照.

③要有乐观情怀.无论处在何种困境中,都应该拥有乐观精神,不向磨难屈服.丁聪“文革”期间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丧失斗志,而是继续作画;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时,仍以乐观的情怀想方设法去作画.

④钟情于神圣的事业.“文革”开始时不许他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废标签后画漫画,为了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他不吃药故意让血压升高.这种对事业执着一念的品格,正是成就事业所不可缺少的.

B册(普通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16

陆谷孙的词典人生

单调烦琐、繁重艰辛,还容不得一丝差错,这就是词典编纂.而正是在这个少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只做了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

陆谷孙194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17岁时他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后分配留校.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词典,之后他参与了《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编词典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1 500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列为联合国必备工具书.

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陆谷孙又在2000年“自讨苦吃”开始编纂《中华汉英大词典》.陆谷孙说:“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这种劳心劳力的活,评职称时却不能算作成果,浮躁、逐利者避而远之,他却沉浸其中.没有专业团队,参编人员全部是兼职,直至2015年这部词典才完成.《中华汉英大词典》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详尽诠释.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了中英两国文化.

编词典,窥一斑而见全豹,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陆谷孙既是英语痴人,深爱莎士比亚,是外国文学的知音,却也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要求学生热爱母语.他编纂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简繁兼顾”,目的是“希望通过英语,让海峡两岸和香港的文化身份慢慢趋同”.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深刻感受词语的色彩斑斓.陆谷孙说,语言是大众使用的,编词典没有权威,没有围墙,“编者也是读者和使用者,使用者也是编者”.但他也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直男癌”等侮辱性词语,他坚决不收.

陆谷孙说,翻译令他想起“抵达”,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陆谷孙的学生说,先生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灰尘,让它重新发光,映照世界.

一次,接受电视台拍摄,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宁可幽居陋室,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

除了皓首穷经地编纂词典,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在复旦,陆谷孙是著名的英语系“老神仙”,这不仅指他的学问之深、辈分之高,更指先生的性格风骨.他是一个非常渊博、有趣的人,毫无学究气和词典式的“枯燥”.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以最高分列居榜首,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如同参与盛会.

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

17

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姆莱特的“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谷孙把编词典比作做厨子,是因为这项工作费时费力,需要下苦功夫;对于这项一般人难以长久坚持的工作,他乐在其中.

B.陆谷孙淡泊名利,编词典在评职称时不能算成果,他却全身心投入,并且拒绝“泰斗”和“大师”等美誉,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

C.陆欲孙不仅学养深厚,而且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虽痴爱英语,但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希望他们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

D.陆谷孙编纂词典但毫无词典式的“枯燥”,他非常渊博而又有趣,被复旦研究生评选为学校“十大杰出教授”之首.

解析:选C C项,曲解文意,“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不是陆谷孙对学生的希望,而是学生对陆谷孙治学理想的概括.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词典编纂工作枯燥、繁重,且要求十分细致,而陆谷孙一做就是40多年,他把词典编纂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B.陆谷孙主持《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很多人离开,而他一直坚守,到1991年大功告成.

C.陆谷孙编纂《中华汉英大词典》的一个目的是让更多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他在编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文化思想.

D.陆谷孙在编写《中华汉英大词典》时,主张包容并蓄,尽可能详细地收录实例,但他也坚决拒绝收录网络语言.

E.陆谷孙编纂词典的态度是开放的,比如他主张“简繁兼顾”,认为编词典“没有围墙”,编者就是使用者,他编写的《中华汉英大词典》被认为深度打通了中英文化.

解析:选AC B项,“陆谷孙主持《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工作”错误,1986年陆谷孙才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前期只是参与.D项,“坚决拒绝收录网络语言”表述不准确,他是“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拒绝收录“侮辱性词语”.E项,“编者就是使用者”曲解文意.

3.(观点、倾向类评价题)作者在文末用《哈姆莱特》中的名言“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来评价陆谷孙,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

答:

18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本身的意思.“囿”是“被限制”的意思,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身体虽然被限制在核桃中,心却可以做无穷领域的王.然后回到材料中,联系陆谷孙的事迹进行分析.“核桃”指的就是编纂词典这项工作,陆谷孙40多年只做这一件事,在别人看来他的世界似乎是狭窄的.但他的心却是飞扬的,他热爱这份工作,在工作中有所得.需要注意的是,在联系陆谷孙的事迹进行分析后,还要对此进行进一步评价,挖掘其社会意义.

参考答案:①对“身虽囿核桃”的理解:陆谷孙长期全身心投入词典编纂工作之中,心无旁骛,长达40余年,对于很多人来说,他的世界似乎很狭窄.②对“心为无限王”的理解:陆谷孙热爱词典编纂这份工作,品尝到了潜心研修的乐趣,虽幽居却能感受中英互译的美妙,形成了自己的编纂思想,开拓了精神的无限空间.③这是对陆谷孙先生的高度评价,在浮躁的时代,陆谷孙先生能有这样的精神境界,值得我们学习.(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丁聪:时代身上的牛虻

2009年5月26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溘然长逝.丁聪一生,始终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

1916年,丁聪出生于上海.其父丁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协会的牌子就挂在丁家大门口.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宇、叶浅予.他们的画,描摹了上海市井的百态,这让丁聪触动很深,也影响着他后来那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一次,丁聪画了一幅漫画要发表,报馆让他署个名字,他顺手写下“小丁”.这个名字他一用就是几十年,丁聪说,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当普通的小人物,做喜欢的事,挺好.

“七七事变”后,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了他的思想,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像一条红线,从此一直贯穿于丁聪的作品之中.

在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香港沦陷后,丁聪和一批文化界人士辗转来到重庆,他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 抗战胜利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例如《民“主”曰:“逆我者亡!”》《五子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以致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撕毁.他也因此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

1949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的副总编辑兼编辑部主任.丁聪仍坚持自己的讽刺漫画,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大鸣大放”中,丁聪对“外行领导内行”提出的批评,连同筹办《万象》的构想,都成了“反右”高潮中的罪状.1958年的一天,“右派”丁聪乘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去了北大荒850农场云山畜牧场进行劳动改造.

19

丁聪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为此,他吃尽了苦头.“反右”的时候,有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于是,他自己成了“右派”.“文革”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的种种“劣迹”以作“诱导”.丁聪听后说:“这个人真坏.”逼他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丁聪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年,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

“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展出作品的废标签后面画上漫画.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以保证.丁聪正发愁时,赶上单位体检,查出来他血压高,单位便给他放了一个星期假,这可乐坏了他.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丁聪不吃药,复检时憋着一口气,血压当然还是高,他便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就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赶出了30多幅鲁迅小说插图.

1979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就跟政府说:“我已经63了,把最后几年时间留给我吧,让我画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一辈子没画够啊!”由此丁聪便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黄金创作年代.此时恰逢《读书》杂志创刊,受范用、冯亦代之邀,丁聪配画,陈四益配文,“封二漫画”几乎成了《读书》的金字招牌.漫画的犀利和辛辣,让人觉得“小丁”好像从来没变过.

三中全会到80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他继续以笔为刀,针砭时弊.他的讽刺漫画与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化解放的潮流.

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老人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地,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不设灵堂,不作告别.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正是这样的平淡,才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术,给社会与现实以无情的鞭挞.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画的都得是老百姓想的事情,老百姓通得过的,我才画.虽说我为这个吃过不少苦头,可我总觉得我没做过坏事,对得起良心了.

——丁聪

②丁聪当时住的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除了一扇窗户透亮,沿墙都摆满了书柜.他的生活也很简单,就是画画、看书、吃饭、看电视、睡觉.只要一拿起画笔,他就感到心满意足,感到快乐.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运用比喻,将“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比喻为“牛虻”,将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问题比喻为“病灶”,生动地再现了一位医治时代“伤口”的勇士形象.

B.丁聪刚正不阿,抗战胜利后他创作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抨击时政,“大鸣大放”中他敢于批评“外行领导内行”,“文革”时他拒绝交代朋友的“罪行”.

20

C.丁聪一生有两次创作的黄金年代,第一次是抗战之初,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第二次是1979年被宣布“没事儿”之后,为《读者》杂志配画,以笔为刀,针砭时弊.

D.丁聪一生以小人物自居,虽被人称为“文化界的将军”,但生活中却甘于平淡,他住着只有十几平方米的房子,生活简单,走得也无声无息,不设灵堂,不作告别.

解析:选C C项,“第一次是抗战之初”错,根据文中信息,第一次创作的黄金年代应该是抗战之初至抗战胜利,他在抗战之初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在抗战胜利后创作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并因此被称为“文化界的将军”.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丁聪取笔名为“小丁”,一用就是几十年,“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而他这一生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

B.丁聪能够成为一代讽刺漫画大师,其主要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因为丁聪的父亲早就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

C.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对象,但这些接二连三的厄运却成就了他在任何处境下都能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

D.丁聪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这与他浓烈的爱国情怀不无关系,丁聪始终热切地关注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饱含一腔忧虑之情.

E.文章对“文革”中丁聪因为血压高,单位给他放了一个星期假,这把他乐坏了的故事的叙述有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

解析:选DE A项,“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不准确.B项,主要是受到了张光宇、叶浅予的影响.C项,“厄运”与“乐观、旷达的心态”间强加因果.

6.(关系类分析题)文中说丁聪“平淡”的人生,却“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术”.请结合材料,对“平淡”与“强大”的关系进行分析.(4分)

答: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分析丁聪身上哪些方面体现了“平淡”和“强大”,因为丁聪是漫画家,所以分析时应从丁聪的为人和其漫画的特点两方面入手.比如丁聪的人生是普通平常的,但他的讽刺漫画充满了批判社会的力量;丁聪为人低调,但他的漫画充满了真实的力量;丁聪生活简单,但他的漫画意蕴深刻等.

参考答案:①“平淡”是说丁聪的人生普通平常,“强大”是说丁聪的漫画充满了批判社会的力量.而强大的艺术往往是在平淡的人生中淬炼出来的.②丁聪为人低调谦逊,一直以“小丁”为笔名,甘于做最普通的小人物.这种放低自己的心态反而让他更容易看到真实的百态人生,其作品也就更贴近生活,充满了真实的力量.③丁聪创作宗旨简单,所想所画都体现百姓心声.这种源于社会现实的艺术创作饱含生命力与战斗力,最终给社会乱象以有力抨击.④

21

丁聪生活简单,为人淡泊,不追求物质享受,所以他能够专注作画,精益求精,也能够保持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使他的作品充满批判的力量.

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5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