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2013届高考原创模拟试题(一)

更新时间:2023-07-18 06:5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山市2013届高考原创模拟试题(一)

语 文

命题学校:龙山中学高三语文组

本试卷共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驰骋/聘请 胸脯/黄埔 墙隅/喁喁私语 ......

B、蚍蜉/纰漏 靛蓝/白洋淀 下载/千载难逢 ......

C、气氛/汾阳 慑服/嗫嚅 否认/臧否人物 ......

D、泥土/拘泥 誊写/藤蔓 对峙/有恃无恐 ......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广州珠江西堤码头勇救落水青年陈永标而壮烈牺牲的武警英雄郑益龙在面对他人危难时,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大爱、至善。那份对道义的耿耿忠诚,是不容臵喙的。从落水者跌入江中,到被郑益龙跳江抱住的瞬息之间都体现了他对救死扶伤的义无反顾的人品,我们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他的事迹感动了南粤,感动了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名字也会像其他千千万万的烈士一样,刻进人们的心底。

A、耿耿忠诚 B、不容置喙 C、义无反顾 D、肃然起敬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美国,官员财产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惯例,美国政府认为进行申报的目的是旨在帮助各机构发现官员职责与其个人财产利益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

B、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演说主题是“讲故事的人”,他表示,他要用他的故事来歌颂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善恶美丑。

C、今年春节以来,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蔓延到国内多座城市。尽管不是PM2.5的主要来源,但机动车尾气排放依然成为众矢之的。

D、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各新闻媒体全方位地践行改文风精神,报道的公信力、涉及范围和感染力显著提高,是新闻界改进新闻文风的一次成功实践。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作家应当具有明辨力,要担负起义务与责任,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 ②只有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的时候,丑才能有审美价值。 ③审丑是新词汇,有人把它看作“审美疲劳”的产物,也有人认为它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④而审丑的泛滥,过分渲染人性的阴暗丑恶,颠覆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对人性充满真善美的叙写。 ⑤但对于不少中国作家而言,他们常常局限于对审丑这一形式的借用,在审丑的背后所蕴涵的对人性的深刻批判、对小人物的关怀很少。

⑥当今文学作品中的审丑应当与审美相结合,并且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只有这样,审丑才会走出欲望痛苦的泥淖,化丑为美,焕发出新的生机。

A.③①②⑤④⑥ B.③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⑤⑥④③ D.①③②⑤④⑥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阨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时关外地悉为哈剌慎诸部所据,崇焕乃驻守关内。

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久困不能出。大学士孙承宗行边,崇焕请:“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度外?”承宗谋于总督王象乾。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承宗以为然,..

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焕议。已,承宗镇关门,“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

寻以五防叙劳,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 .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

未几,熹宗崩。庄烈帝即位,忠贤伏诛,削诸冒功者。廷臣争请召崇焕,其年十一月擢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祯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所司敦促上道。 .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

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 .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崇焕闻,即督大寿、可刚等入卫。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

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

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zhé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

《明史·袁崇焕传》

5、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 发:调动 B.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 主:主张

C.而朝鲜及文龙被兵 被:被动 D.遂磔崇焕于市 磔:指凌迟处死

6.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 寻以五防叙劳,进兵备副使 ..

B.所司敦促上道 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 ..

C.其果于用法类此 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 ..

D.虑其部下为变 其后致有叛去者 ..

7.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袁崇焕“负胆略”有“边才”的一组是 (3分)

①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②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

③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 ④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

⑤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 ⑥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8.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崇焕为人正气有胆略,喜欢谈论军事,通晓边塞的情况,以有处理边防事物的能力而自许。

B.袁崇焕向孙承宗请求带领五千人驻守宁远,认为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还可以以此壮大十三山的声势。并建议派遣骁勇的将领去救十三山的十多万难民。

C.崇焕最初本想借议和兴复原来明廷失去的疆域,所以提议和大清议和,朝廷先是答应了袁崇焕的上奏,后来认为不好,又频频降旨劝阻禁止。

D.袁崇焕因为擅自诛杀毛文龙,招来了清兵的大举进攻,也因此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也恰逢大清使用离间之计,皇帝终于怀疑他与大清私通,判了他凌迟处死,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

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3分)

②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3分)

③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4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

穷边词二首(其一)

姚合

将军作镇古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1)诗歌第二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2)请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感情的。(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论语》)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王勃《滕王阁序》)

(3) ,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2~15题。

从“中国式过马路”看当代中国文明

郎遥远

①“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这句“中国式过马路”概括,引发网友普遍共鸣,成为热议话题。

②“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在发达国家,红灯、绿灯是行人“Go”和“Stop”的命令,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在欧洲国家、美国、澳洲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而过。同是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结伴去挑衅红灯。

③西方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常常让人得到一个结论:人家真文明守法。由此又产生了九斤老太式的喟叹,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太差了。在我看来,“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

④“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法家思想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规则;反之,就无视规则。“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而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而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而闯红灯被监控纪录,最后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独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成为无权者的奢望。

⑤“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为什么中国人习惯去破坏,并且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呢?不单单是交通规则,其他公共规则为什么也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呢? 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闯红灯,绝不会意识到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而对于一个习惯意识形态禁锢的国家来说,人们破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耻感。

⑥而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责任,只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当下发生的许多群体事件,一方面是政府不作为、乱作为而引发事端,另一方面源自“凑够一撮人”的民众反规则习惯。不久前全国保钓反日游行中,那些趁机打砸抢的暴行者,更是反面典型。

⑦“中国式过马路”还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人的心态焦虑。为什么欧美先进城市的司机遇到堵车会排队等候前进?为什么中国人开车喜欢变道?堵车时钻来钻去,其实也领先不了几米,反而加剧堵车。道理大家都懂,可就是停不下踩油门的脚。 细想起来,这可能跟当今中国社会心理有关。我们处在急剧转型期,什么都追求“快、准、狠”,一停下来就担心落

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抓不住机会,所以每个人都很急躁。国家经济也立下保八、保九的目标,不遗余力。似乎不能保住发展的快步伐,这个国家和民族就要歇菜了。而欧美先进城市的市民心态平和,开车从容不迫。当中国发展不再匆匆忙忙,当各城市领导不再把十年二十年的经济目标压缩在自己短暂任期内,当中国经济不再是政绩经济而是民生经济,城市文化塑造出从容优雅的市民,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自然也就差不到哪里去。

⑧马路是现代文明的镜子。“中国式过马路”的具象,折射当下中国政治文明。中国人的规则意识与西方国家的规则意识,长期存在差异。法律至上是西方人的规则意识,而我们一直没有这样的意识,权力和人情常常可以大于法。法治的生命力,源自国家成员的平等。建立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权力自律,公民自觉,才会有令人赞叹的马路文明。

⑨好的制度,引导好的国民习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国家文明。当中国人在红灯前自觉站立,这个古老国度的现代文明也就站立了。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在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等城市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是各行其道,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去挑衅红灯。

B.规则的存在不一定得到认可,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不是发自内心自觉遵守规则。

C.在中国特权思想根深蒂固,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这种特权享受,不仅特权者以之为荣,无权者也以此为荣。

D.当今中国处于急剧转型期,一切都追求“快、准、狠”,国家经济也立下保八保九的目标,不能保住发展的快步伐,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会落后。

E.中国人的规则意识与西方国家的规则意识存在差异,西方人的规则意识是法律至上,中国人的规则意识是权力和人情可以大于法。

13.根据文意,下列例子不能体现中国人规则意识淡薄一项是( )(3分)

A.中国式接孩子 B.中国式家庭教育

C.保钓反日游行中趁机打砸抢 D.酒后驾车

14.联系全文谈谈为什么中国人习惯并喜欢凑足一撮人去破坏规则。(4分)

15.“中国式过马路”的具象折射出当下中国文明的弊端,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建设好这个古老国度的现代文明?(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共15分)

牵牛花开的地方

芦苇

在南方,有浓香满园的三秋桂子,碧叶万卷的十里荷花,还有满山遍野的梅花……而我格外恋念的却是牵牛花那层层叠叠的光影。 十多年前的南国三月,我背着行囊,告别难眠的暗夜,走在一条坡路上。柔柔的蓬草,潮

润润的一片翠绿。阳光绒绒,光芒透亮。微风摇曳,清香弥漫。那片草坂盈盈如裙,舞动着幸福与闲情。叶间的牵牛花像微微燃烧的火苗,一朵朵朝天而鸣。面对这动情的春花,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为赶路,只能一晃而过。即使明春这山野的花儿开得再烂漫,我都不会再从它身边走过了。但那清丽的光芒,却永远在我心底闪亮。

每天上下班,我都要从一家农户的牵牛花屋前走过。四方花屋,很宽敞。屋下有石凳、石桌。桌上,放着陶壶和茶杯。桌旁围着藤椅和矮凳。这是主人和邻人啜饮闲聊的地方。屋上的牵牛花,花枝漫开,四散笼罩,顺着铁丝架儿爬上了楼顶。屋边,一畦畦菜地,种着玉米、薯蕃、南瓜和青菜,还有金黄的向日葵。里巷是外地民工低矮破旧的出租屋。院前种的豆儿、丝瓜缠着蔓儿。平日里,穿巷的风,轻抚着。人们就在这花架旁给工厂剪线缝衣。一天,花屋主人嫁女。屋下花花绿绿,摆满嫁妆。主人把大把大把的糖果往看热闹的人怀里塞。彩纸花贴,满天飞。屋上的花儿,随风欢笑,沐浴着爱的馨香。

这些异乡的花草们,常让我想起故乡的花儿。故乡四季,花儿总五颜六色。黄瓜花、金针花泛黄,苜蓿花飘紫;洋槐甜蜜蜜,柿花香喷喷;更别说初春如雪如霞的梨花、杏花和桃花了。一整夏,红艳的指甲花,像姐姐们布衫上一粒粒红钮扣儿,和院边的牵牛花一起开放。麦田里的豌豆花,满茎满枝,似紫盈盈的梦。一串串明亮亮的绿豆荚,扭着腰身,垂在豆蔓上。田坎上,牵牛花和野花们招呼着,比谁开得灿烂。麦田尽头,一丛丛曼陀罗莹润润的,像美丽的棉花。那是母亲最爱的花儿。远处的红薯田,青藤弥漫,花儿紫白。小时候,我不认识红薯花,竟问母亲:为什么父亲要种满地的牵牛花?母亲说,那是红薯花,粉紫紫的,和牵牛花太像了。六月,土豆、萝卜和青葱们也都正开花呢。白润润,甜丝丝,荡着阳光的香味。父亲常用斗笠拣来一些麦穗,穗上还带着一丝艾草和野花儿。一群小鸡从院落边的花架下,闻香而来,欢快地围住父亲,啾啾啄那些麦穗儿。

温柔的阳光,很快流漫到九月。秋野,依旧盛放着花儿的激情。黄土崖上,草蔓不再浓密。牵牛花依然青藤含蕾,紧抓崖土,用最后的力量开着花朵。崖畔野树结满浆果,像红艳的雾。这是生命的秋天,盛开的秋花。那时,我家墙角几簇菊花开得正黄。菊丛边的牵牛花,和那崖上的花儿一样开着。花蔓上,结着一撮撮明亮黝黑的种子。母亲收集这些种子,风干包好,放到柴房的墙洞里,等来年再种。这种子是明年的花朵。花和人一样,一茬一茬活;活在黄土里,一辈一辈,各自开着他们一生的花儿。

在我办公处的后院有一围矮墙,困倦时我就沿墙走走。墙外是农家竹园、蕉林、荔枝林、芒果园,还有木瓜和枇杷树。幽篁舞风,鸟语花香。一墙绿萝,碧韵幽幽。以前,我并不知道这里有牵牛花。一天风作雨乱,我想看看墙外的雨中竹林。去后,我惊呆了。竹子上密密匝匝开满了牵牛花,直开到尖梢,像旗幡在舞动。雨点,溅在花上。竹叶哗哗,抽打花朵。久之,风停雨驻。而花儿仍直挺在竹子上,叶子也更绿了。我凝视着,不由心生敬意。因为我目睹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与一树柔韧的花朵之间动人的抗衡与飞舞。

这竹林的牵牛花,让我想到了比这开得更高更盛的牵牛花了。那是城西的河边,是我常去散步的地方。岸上是青一色的水杉,棵棵有四五层楼高。每一棵树,从上到下披散倒挂着一层紫牵牛。浓厚壮观,像紫色的瀑布。我不禁愕然,它们是以怎样的毅力,抵达如此超拔的高处?久久仰视,心潮起伏。岸边是农民的菜地和鱼塘。一个农人背着打药桶,沿着河岸给这些树和花草打药。我很疑惑,为什么给这些野花野草喷药?我问他,他说:“田里喷过了,不能喷太重,这菜是卖给人吃的。桶里还剩大半桶药,就给这花草打了。草上没虫了,地里也就没虫了。”他说这片地里做活的都是租地种的外来工。哦,田滕上用塑料布和拣来的广告牌搭建的破棚子,就是他们的家。远处田里还有十几个和他一样的人,在劳作。我不禁怅然:其实,他们就是这乡野里一群离乡背井的草!而在这有些许苍凉沉重的田野,他们却含着欢欣的笑。我和他们一样,也是为生计而辗转离乡的人。我们都是远乡人,永远脱不了那份离乡之后的卑微。我和他们一样,总在想念着故园的炊烟和故乡泥土的温暖。

每天坐在阳台上,我会久久看着对面那户人家阳台栏杆上一簇绿意蒙茸的牵牛花,顿觉怡然。它四季开放。每一天,总有这些灵性的花儿召唤我,给我芬芳;提醒我,人应美丽的活着。我们并不孤单,因为在我们的人生之途,有那么多美丽的花儿,永远和我们一起上路,给我们生命的亮色。有时我想,有那么一天,就让我成为一片绿幽幽的山坡,一方宁静的花屋,或一

片开满鲜花田野,或是一条静静的河流吧。来安放我漂泊的心和流浪的灵魂,站在岁月的篱笆边,怀抱故乡,花朵和阳光;依着庄稼,带着我生命的春天,与青葱的欢愉,淡然宁静,相守到老。

16、“牵牛花”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篇作品中写了几个牵牛花的场景?(4分)

17、请简析第二段中划线的一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段描写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简析这段描写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牵牛花的?(简析描写角度时,每个角度举一例作答即可。)(5分)

18、文章中最后一段中划线的句子“我就想:每一天,总有这些灵性的花儿召唤我,给我芬芳;提醒我,人应美丽的活着。”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微笑,并保持微笑 尚德琪

不久前,一位朋友发来一条手机短信,用4个英语单词对“SARS”进行了全新的解释:Smile And Retain Smile。

并注明它的意思:“微笑,并保持微笑。”无独有偶,5月8日《南方周末》上的一则公益广告,其主题内容正是这4个英语单词和这一行简单的汉字。

在非典肆虐的紧要关头,这种不乏幽默的“另类释词”,不仅表现了一种智慧,也传达出老百姓在抗击非典过程中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微笑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表情。非典不是微笑的惟一理由,却使微笑更具魅力。

医生的微笑是一种坚定

著名摄影家解海龙曾为希望工程捕捉了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在“非典时期”,他又“捕捉”了一双饱含微笑的大眼睛。《北京青年报》5月10日发表了解海龙拍摄的北京佑安医院传染科主任孟庆华在抗非典前线的特写照片。孟庆华戴着大口罩,戴着护士帽,能看到的只有一双大眼睛。但眼睛中所流露出的微笑,是那么的不经意,又是那么的深情;是那么的从容,又是那么的坚毅。

解放军302医院9位护士姐妹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鏖战,于5月初走下了抗非典第一线。

24岁的段艳蕊在回顾这一段经历时说:“虽然隔着口罩,病人看不清我的脸,可我相信,从我的眼神中,病人能感受到微笑。”(《人民日报》5月12日)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在抗非典第一线以身殉职。但是,她在护理过程中那天使般的微笑,却永远留在了患者的心中。今年护士节落成的叶欣雕像,使她的笑容变成了永恒:叶欣依然身穿护士服,依然面带微笑。那微笑曾经给许多患者以希望,也必将给更多的患者以希望。

法国哲学家阿兰在他最著名的著作《幸福散论》中说过:“在医生的药箱里,没有别的药品比微笑更能带来迅速、和谐的疗效。”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医护人员充满坚定的微笑,传送的正是病人最需要的感染力。

患者的微笑是一种信心。

在电视荧屏上,在各种报刊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非典病房里的画面。和医生一样,病人也都戴着大口罩。但是,不用语言,病人们同样能表达他们的情感。在对医护工作表示满意时,他们会微笑着竖起大拇指;在向外面的世界传达他们的状态时,会微笑着伸出两根指头,做出必胜的手势。

住院的人,谁都会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从患者的微笑中,我们也知道里面的世界也并非很无奈。一位患者说过,非典可能夺去人的生命,但却无法夺走人的信心。如果说非典病魔终被战胜,那么首先就不能在精神上输掉。从病人的微笑中,我们能读出迎战非典的乐观,也能读出战胜非典的信心。

大家的微笑是一种平静

《北京日报》4月30日刊发了一组反映非典时期北京人寻常生活的图片。微笑可以说是这组图片的主题。一位女孩的特写照片特别引人注目,大大的口罩遮住了她的大半个脸,“严防死守”4个字则占据了整个口罩。但大大的口罩更加突出了那双满含微笑的大眼睛,“严防死守”4个字则使她的微笑更加生动感人。

突如其来的非典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非典时期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处处荡漾着微笑;非典时期的内心世界中,仍然需要一片宁静的天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微笑的感染力是互相的,也是无限的。不吝微笑的人,必将从微笑中得到得更多。

我们应该多问问别人,也多问问自己:“你的心情,现在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一首流行歌曲《祝你平安》的歌词)我们应该多提醒自己,也多提醒别人:“让我们把手洗干净,然后握得更紧;让我在十八层口罩后面,看看你微笑的眼睛……”(一则正在流行的“民谣”)微笑,并保持微笑。

我们一定会笑到最后。

【注】这篇报道于2003年非典期间发表在《甘肃日报》,获2004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9、“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一条最根本的规律。试举两例分析这篇新闻是如何体现这一规律的。(4分)

20、请分析本文的主标题的作用。(5分)

21、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6分)

据新华社杭州3月19日电(记者朱涵)浙江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超轻材料,这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每立方厘米0.16毫克,是空气密度的六分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

“气凝胶”是半固体状态的凝胶经干燥、去除溶剂后的产物,外表呈固体状,内部含有众多孔隙,充斥着空气,因而密度极小。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将含有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种纳米材料的水溶液在低温环境下冻干,去除水分、保留骨架,成功刷新了“最轻材料”的纪录。此前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是由德国科学家在2012年底制造的一种名为“石墨气凝胶”的材料,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18毫克。

23.下图是一个“能量场”与幸福感的关系图,请你根据此图向广大市民介绍“能量场”与幸福感的关系,并就“如何增强幸福感”给大家提条建议。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材料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材料三:在1月22日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以上几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中山市2013届高考原创模拟试题(一)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C(A、chěng/pìn pú/ pǔ yú B、pí/pī diàn zài/ zǎi

C、fēn/ fén shè/ niè fǒu/ pǐ D、ní/nì téng zhì/shì)

2、答案:B、不容置喙:不容许插嘴,此处应该用不容置疑。

3、答案:C A、句式杂糅;“目的是旨在···“删掉其中一个;B、不合逻辑;“揭露和鞭挞···美··善”D、搭配不当;“涉及范围···提高”。 4、答案:A

5、答案C。“被”,遭受。

6、答案B。 解析A认为,动词/因为,介词;B都是“所”字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名词用;C对,对于/在;D人称代词“他的”,作定语/指示代词“这”。

7、答案B。(③是表现袁崇焕果断执法,⑤说的是王在晋)

10、①没有多久,广宁的军队溃败,朝廷商议扼守山海关,崇焕就单骑出朝巡视关内外。(翻译对“扼”1分,“阅”1分,语意1分)

②朝中人士因为以前崇焕提过通和的建议,诬蔑他勾引敌人胁迫议和,将在敌军临城时签订盟约。(“引”1分,“为”1分,语意1分)

③适逢我大清设离间计,说与崇焕秘密订有条约,让被抓获的宦官知道,暗地放他逃走。(“会”1分,“谓”1分,“阴”1分,大意1分。)

附参考译文:《袁崇焕传》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官邵武知县。为人正气凛然有胆略,喜欢谈论军事。遇到老兵和退伍的士卒,就与他们谈论边塞上的事,通晓那里要塞的情形,以有处理边防事务的才能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在京城朝见,御史侯恂请求破格任用他,于是提升为兵部职方主事。没有多久,广宁的军队溃败,朝廷商议扼守山海关,崇焕就单骑出朝巡视关内外。部中失去袁主事,很惊讶,家中人也不知他到什麽地方去了。不久,回到朝廷,详细陈说关上的形势。说:“给

我军马钱粮,我一个人就足以守住这个地方。”朝廷官员更加称赞他的才能,就越级提升为佥事,监督关内外的军队,调发官库金钱二十万,让他招募士兵。当时关外地区全被哈剌慎诸部落所占据,崇焕就驻守在关内。

十三山有难民十余万,长久遭围困不能出来。大学士孙承宗巡视边防,崇焕请求:“带领五千人驻扎宁远,以此壮大十三山的声势,另外派骁勇的将领去援救。宁远离山二百里,方便就进兵占据锦州,否则就退守宁远,为什么不把十万人放在心上。”承宗与总督王象乾商议。象乾认为关上的军队正丧失士气,建议调动插汉部保护关口的三千人前往。承宗认为是对的,告诉在晋。在晋竟然不能援救,众人于是被消灭,逃脱归来的仅六千人而已。等到承宗驳回修筑城墙的建议,召集将吏商量驻守的地方。阎鸣泰主张守觉华,崇焕主张守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持反对的意见,承宗最终主张采用崇焕的建议。不久,承宗镇守关门,更加倚重崇焕。崇焕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顿边防守备,功绩卓著。崇焕曾查核到虚报名额的队伍,立刻斩杀一个校官。承宗发怒说:“监军可以擅自杀人吗?”崇焕叩头认罪,他敢于执法就像这样。

不久因五防论功,晋升兵备副使,再进升右参政。

崇焕起初议和,朝中不知道,等到上奏报告,皇上下优旨表示准许,后来认为不是办法,频频降旨劝阻禁止。崇焕想藉议和兴复原来的疆域,坚持更为有力。而朝鲜及文龙遭大清兵进攻,谏议官因此说是和议所招致的。

没有多久,熹宗崩。庄烈帝即位,忠贤被处死,削夺诸冒功者的官职。朝廷大臣争着请求召回崇焕,那一年十一月提升为右都衔史,管理兵部因需缺而预补的左侍郎的事务。崇祯元年四月任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率蓟辽的部队、兼督察登、莱、天津的军务,有关部门催促他上路。

崇焕一开始接受任命,就要诛杀毛文龙。

崇焕虽然诛杀了文龙,顾虑他的部下作乱,增加饷银到十八万。然而岛上的军人失去主帅,人心逐渐背离,更加不可使用,此后导致有叛变离去的。

文龙既已死去,才过了三个月,我大清兵数十万人分路进入龙井关、大安口。崇焕听说,立即督率大寿、可刚等入关守卫。当时所进入的关口是蓟辽总理刘策所管辖,而崇焕刚听到变故就奔赴千里救援,自认为有功无罪。然而京城的人突然遭到敌人进攻,埋怨诽谤纷纭而起,说崇焕纵容敌人拥兵自重。朝中人士因为以前崇焕提过通和的建议,诬蔑他勾引敌人胁迫议和,

将在敌军临城时签订盟约。皇上听到很多,不能没有疑惑。适逢我大清设离间计,说与崇焕秘密订有条约,让被抓获的宦官知道,暗地放他逃走。那个人奔回告诉皇上,皇上毫不怀疑地相信了。十二月初一再次召对,于是捆绑起来关入大牢。司法部门判崇焕图谋叛逆,龙锡亦定死罪。三年八月就在闹市把崇焕凌迟处死。兄弟妻儿流放三千里,抄没他的家产。崇焕没有儿子,家裏也没有多余的财产,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

10、答案:

(1) 春水滑润如油,群山万壑山花烂漫,节气柔和,风调雨顺。(2分) 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边地春日图。(1分)

(2) 环境的烘托。春日白天的边镇风光,春光柔媚,山青水秀;明丽柔美;入夜以后的边镇,“满城丝管”,万家欢乐,歌舞升平。这种太平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2分) 他人的描述。结句写行人都不相信这是边境,仍然避免自己直说誉词。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将军镇守边疆的赞美。(2分)

11、答案:

(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2)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4)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2.【信息整合】(5分)

CE(A.原文只提到亚洲国家中的日本东京和韩国首尔,没有“等”字。B.规则的存在不

一定得到认可有两个原因,一是法家思想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态度去对待规则。D.原文是似乎不能保住发展的快步伐,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会歇菜。)

[5分。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3.【概念理解】(3分)B.借口“我是为你好”,教育观点问题,与规则无关。(A.,是指学

校放学时,在学校门口附近马路上满是接送孩子的家长,毫无秩序可言。)

14.【内容分析】(4分)

答案:①中国人的规则意识集体漠视。因为法家思想在中国从未受到推崇,同时大多数中国人都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规则。②中国人有一种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许多中国人破坏规则,认为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不以为耻,反而有一种违规快感。③“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

“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还有政府的不作为、乱作为以及“凑够一撮人”的民众反规则习惯。④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人心态的焦虑。⑤没有法律之上的意识。

[4分。答对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答案区域在④-⑧段]

15.【内容分析】(4分)①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

②政府要有所作为,避免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和法不责众的人之文化带来的弊端。 ③保持平和心态,不急躁,不搞政绩经济而是民生经济,塑造出从容优雅的市民。 ④建立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用好的制度来引导好的国民习惯。

[4分。答对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6、(4分)答:(1)作用:①“牵牛花”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用牵牛花把文章中叙述的事物(人、物、事件)串了起来的。(2分)②是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咏物抒怀。作者借牵牛花托物寄情,表达故园之思,及对宁静与坚韧人生的追求。(2分)

(这两种作用,只要考生能答对其中一点就给2分。两点全答对,也只给2分。)

(2)与牵牛花有关的场景: ①坡路上的牵牛花(或南国三月的牵牛花) ②牵牛花屋 ③故乡田野的花儿(牵牛花)及九月悬崖上的牵牛花 ④后院矮墙边竹林的牵牛花(或后院风雨中的牵牛花)。 ⑤城西河流边又高又盛的牵牛花 ⑥人家阳台栏杆上一簇牵牛花

(答对三点以上给1分。全答对给2分。)

17、(5分)答:(1)运用了比喻、比拟(拟人)。 (答对一个不给分,全答对给1分)

(2)这段描写用了侧面烘托描写手法,以蓬草的翠绿柔美清香,来烘托牵牛花的亮丽动人。(1分)(答对了“烘托”或“侧面烘托”都可以,给1分。答成“衬托”也可以。给1分。)

(3)这段描写是从触觉、视觉、味觉、心理感受等角度来描写牵牛花的。

触觉:“柔柔的蓬草”,“潮润润的” 从触觉上,写出了蓬草的柔润美好。(再如:“阳光绒绒”从触觉上,写出阳光的绵柔温厚。)(1分)

视觉:“阳光绒绒,光芒透亮。”从视觉上,写阳光灿烂明亮的色彩。(再如:花儿,“像微微燃烧的火苗”写出了花朵的亮丽之色。再如,蓬草,“铺展着一片翠绿” 从视觉上,写草的绿。(1分)

味觉:“微风摇曳,清香弥漫。”从味觉上,写出了绿草清香之味。(1分)

心理感受:“那片草坂如盈盈的裙,舞动着幸福与闲情。”用比喻的方式,写出了内心轻盈幸福的闲情等心理感受。(1分)

注意,考生在分析这四个描写角度时,每个角度只举一个例子即可,不必赘述。如果考生只答“这段描写是从触觉、视觉、味觉、心理感受等角度来描写牵牛花的。”只答出了几个概念没有举例分析,最多只给1分。如果只答出了一二个角度概念,不给分。对每一个角度的简略举例分析,只要有道理,就要酌情给分。

18、(6分)

答:含义:(1)“我们并不孤单,因为在我们的人生之途,有那么多美丽的花儿,永远和我们一起上路,给我们生命的亮色。”(能答出这一点给2分)

(2)在经历了人生的一段又一段旅途后,作者才发现,所有的地方,都有美丽的花朵开放。人生要坚强,乐观。人即便远离故土,也要像牵牛花一样柔韧、美丽、豪迈地活着。人,不论在故乡,还是在他乡,“吾心安处是吾乡”,人生处处开放着和故乡一样的花儿,故乡是美丽的,他乡依然美丽。人生,永远是芬芳美好的。放下“漂泊的心”,放下“流浪的灵魂”,“站在岁月的篱笆边,去怀抱故乡,花朵和阳光;依着庄稼,带着我生命的春天,与青葱的欢愉,淡然宁静,相守到老?”,去美好的活着。(6分)

(即便考生把以上(1)(2)两点都答了,此题也最多给6分。

关于这一段话的含义,不论考生是否分点作答,只要考生所答没有偏离本文的中心思想,能答出“人生要坚强,乐观。人即便远离故土,也要像这牵牛花一样柔韧、美丽、豪迈地活着。”这几点含义,至少要给4分。只要能围绕作品思想情感,阐发的含义是正确的,就要酌情给分。

这道题,考生也可以根据全文内容,从下面的几个要点作答,要酌情给分。

答:①画龙点晴,卒章显旨,(或揭示作品中心思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人要心怀故土,用达观的心态美好的活着。(或对乐观的美好人生的追求。)(2分)

②告别人生的暗夜,在曲折的坡路上,它“那清丽的光芒,永远在我心底闪亮)。

(或答:坡路上的花儿,让我看到前路的光芒。)(1分)

③“屋上的花儿,也随风欢笑,沐浴着爱的馨香。”它给我欢愉与芬芳。(1分)

④故乡的花儿,呼唤我,永远是我美丽的乡愁。(1分)

⑤风雨中的牵牛花,让我领悟了要用人生的柔韧与突如其来的艰难风雨抗衡,与风雨共舞。 (或答:风雨中的牵牛花,教人坚韧。)(1分)

⑥那河流边的牵牛花和外来务工者,“他们就是这乡野里一群离乡背井的草啊!”“在苍凉沉重的田野,却含着欢欣的笑。”(或人生需要乐观,像那牵牛花一样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向着希望生长。)(1分)

⑦每日看着对面人家阳台栏杆上的一簇牵牛花,让我“顿觉怡然”。人生,虽然会有风雨。风雨过后,生命的每一天,依然美丽。(1分)(答对四点以上给5分。答对5点以上给6分。)

19、“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一条最根本的规律。试举两例分析这篇新闻是如何体现这一规律的。(4分) (考点:新闻的真实性)

答案:(1)引用:文章中多处引用了人物的原话和其他文献资料,如24岁的段艳蕊在回顾这一段经历时的原话,5月8日《南方周末》上的一则公益广告。人物的原话保证了新闻信息的完整性,加强了新闻的真实性,文献的资料是表明新闻真实性的有力证据。(2分)

(2)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展现真实性。新闻大量地选取了第三人称的角,如“著名摄影家解海龙、北京佑安医院传染科主任孟庆华、24岁的护士段艳蕊、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等,第三人称的引入,客观地展现了任务事迹的真实性,避免主观的滥情的信息的丢失。(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新闻文体特点的理解能力。

新闻的真实性一般可以通过以下6方面来体现,学生如果从其中来写并举例分析,也可得分。

(1)文中用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来体现新闻的真实性。(2)引用

(3) 细节描写的角度展现真实性 (4)准确科学运用数据

(5)再现现场情景 (6)叙述人称选择

20、答:内容上(1)题目的意思让微笑一直保持,微笑地面对生活和困难。(1分)

(2)题目巧妙地化用了“微笑,并保持微笑”的英文开头的字母,不乏幽默的“另类释词”突出了人们在面对疾病面对困难的坚定和乐观、信心和希望。(1分)

(3)体现了作者此时内心的乐观坚定和必定战胜非典的信心,表现了人们的一种智慧,也传达出在抗击非典过程中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给读者以精神的提振和希望。 (2分)

结构上:(1)题目意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总领着全文内容的展开,点明了不同阶层面对非典是的共同的乐观的内心感受,让文章浑然一体,中心突出。(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赏析能力。标题的作用可以通过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来理解。解

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选出标题在文中相关的内容。从标题的意思,所包含的表现手法,和对新闻事件的作用等方面分析。结构上的作用,从文章的线索,总领全文,设置阅读悬念等方面着手。

21、答案:(1)树立了在面对非典肆虐的困难时具有坚定乐观生活态度的社会公民形象。(2分)(2)在非典肆虐的困难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体现了人们在面对疾病时的乐观与坚强、自信,宣扬在困难时期人与人之间关爱互助的人性的美(2分),让读者感受到无情的疾病背后人性大爱的美,人心坚强的美。体现了作者在非典时期人性、对生命关爱的赞美,传递给读者以希望乐观和人心安定。 (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新闻价值的理解。

22、【答案】:浙江大学研制出世界最轻材料。(或“中国研制出世界最轻材料”)

【解析】:一句话新闻主要是概括出“行为主体做了什么”。本材料分为2段,第一段具体介绍了事件;第二段是具体说明这种新材料的特性等。第一段导语是概括的重点,据此找出行为主体是“浙江大学”或“浙大科学家”,原文事件是“研制出了一种超轻材料”,根据后文和新闻特点,点明“世界上最轻的材料”。

23.答案: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组织,乃至一个人的内心都各是一座“能量场”,既隐藏着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1分),又暗含着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负能量(1分)。这两种能量此消彼长。(1分)当正能量不断被激发时,负面情绪会逐渐被取代,这个国家、组织和个人的幸福感就会慢慢增加。(1分)当负能量不断被激发时,正面情绪会逐渐被取代,这个国家、组织和个人的幸福感就会慢慢减少。(1分)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提升正能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圆满幸福。(1分)

24.【作文命题意图】

纵观近几年广东高考作文题,2006年为命题作文《雕刻心中的天使》,2007年为话题作文“传递”,2008年为命题作文《不要轻易说不》,2009年为话题作文“常识”,2010年为命题作文《与你为邻》,2011年为命题作文《回到原点》,2012年为新材料作文“时代与生活”,由此,我们大致可以窥探出近几年广东高考作文在命题形式、材料内容与写作主题上是经过了一定的思考与调整的,命题形式上由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的交替考查逐步过渡为新材料作文,同时广东高考作文命题有个特点:一种新题型的出现,一般会稳定保持几年。由此,本次作文题型力求与2012年广东高考保持一致。

依据陈妙云教授的观点,写作要达成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思想成熟。作文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以及人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这样的思考又绝不是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的思考,而是涉及某一人生冲突、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的分析与解决。

【审题思路】材料一:节俭,是所以的品德共有的;奢侈是最大的坏习惯

材料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坚持节约

材料三:习近平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所以围绕“节约与浪费”这一话题来写即可,谈谈你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有什么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4r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