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
更新时间:2024-02-08 21:47: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 烟月不知人世改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篇一:吉林省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儒家的政治伦理
汤一介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说,没有“以人为本”的“道德理想伦理”,“政治伦理”是无从谈起的。
如何“修身”?孔子提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样才能“下学上达”,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处。
如何“齐家”?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注疏》(《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中说:“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则生爱敬之心,是常道也。”“爱”与“敬”发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新的解释说:家庭伦理“孝”的意义在今天主要应体现在“尊敬祖先和培养优秀的后代”上。这就是说:对祖先要尊敬,对后代要担负起精心培养的家庭责任。
如何“治国”?在中国,如果说“家庭”是个小社会,“国”则是一个大社会。一般认为,中国前现代是专制的“人治”国家,而西方近代则是“民主”的“法治”国家。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说在前现代儒家的理想应是以“礼法合治”治国。《礼记·坊记》曰:“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意谓“礼”是君子为防止超越道德所设立的界限;如果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那么就要用“刑”来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
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但都带有制度性的意义。贾谊《陈政事疏》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这是说,“礼”的作用是要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范,而“法”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刑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这说明,“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法”是一种外力所加的不得不备之举,不遵守“礼”的要求,就叫“出礼”(或“越礼”),“出礼”就会“入刑”。所以中国儒家认为“礼”和“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汉书·礼乐志》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的作用是调节人民心之所求,“乐”的作用是表达人民追求和谐相处的要求,“政”是要求处理“政务”顺民情而能行通,“刑”是为了防止人民“出礼”而“入刑”所设立的。我认为,这也许是儒家“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所求。
如何“平天下”?此句应理解为“如何使天下平”。此“平”或有三义:“平”可作“和平”解,如尧对舜说“协和万邦”,各邦国和平相处;“平”也可作“平等”解,如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亦可作“平安”解,如“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天下平”,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还包括每个人身心内外的“平安”“安宁”,这样就真正“天下太平”了。 (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有删节)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而“政治伦理”的实现也是
以“道德理想伦理”的实现为基础的。
B.作者认为中国在古代并非纯粹的“人治”国家,而是采用“礼法合治”方略进行治
理的国家。其中,“礼”与“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
C.“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它是君子所设立的防止超越道德的界限,其作用是
在人们犯错之前加以防范,但其作用难以立竿见影。
D.“刑”要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时实施,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旨在制
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
2.下列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正义和真理,改正错误,从而使自己成长
为君子,有“安身立命”之所。
B.齐家,要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根本,对父母既爱且敬,这种“爱”和“敬”发
乎天性,并不是受外力影响才产生的。
C.治国,就是要以人为本,防止人们道德败坏,使人知礼、行礼,而处理政事则要顺
应民情,使人民和谐相处。
D.平天下,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身心安泰,使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使国与国、民族与
民族之间和平相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礼记·坊记》中的内容,旨在说明我国古代是以“礼法合治”来治国的。
其中的礼、刑、令虽功能不同,但都有制度性的意义。
B.贾谊《陈政事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礼”和 “法”虽然在作用上有易见和难
知的不同,但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
C.文章引用《汉书·礼乐制》的“政以行之,刑以防之”中两个“之”指代内容不相
同,前者指民心民情,后者指人民不遵守“礼”的行为。
D.“四海之内皆兄弟” “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等,主要是为了对“平”
在传统文化中的意思作解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孔文仲,字经父,临江新喻人。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问学,号博洽。举进士,南省考官吕夏卿,称其词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白主司,擢第一。调..
余杭尉。恬介自守,不事请谒。转运使在杭,召与议事,事已,驰归,不诣府。人问之,曰:“吾于府无事也。”再转台州推官。
熙宁初,翰林学士范镇以制举荐,对策九千余言,力论王安石所建理财、训兵之法
为非是。安石怒,启神宗,御批罢归故官。韩维、陈荐、孙永皆力言文仲不当黜,五上章,不听。范镇又言:“文仲草茅疏远,不识忌讳。且以直言求之,而又罪之,恐为圣明之累。”亦不听。苏颂叹曰:“方朝廷求贤如饥渴,有如此人而不见录,岂其论太高而难合邪,言太激而取怨邪?”
吴充为相,欲置之馆阁,又有忌之者,仅得国子直讲。学者方用王氏经义进取,文..
仲不习其书,换为三班主簿,出通判保德军。时征西夏,众数十万皆道境上,久不解,.
边人厌苦。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元佑初,哲宗召为秘书省校书郎,进礼部员外郎。有言:“皇族唯杨、荆二王得称皇叔,余宜各系其祖,若唐人称诸王孙之比。”文仲曰:“上新即位,宜广敦睦之义,不应疏间骨肉。”议遂寝。迁起居舍人,擢左谏议大夫。
三年,同知贡举。文仲先有寒疾,及是,昼夜不废职。同院以其形瘵,劝之先出,..
或居别寝。谢曰:“居官则任其责,敢以疾自便乎!”于是疾益甚,还家而卒,年五十一。士大夫哭之皆失声。苏轼拊其柩曰:“世方嘉软熟而恶峥嵘,求劲直如吾经父者,今无有矣!”诏厚恤其家,命弟平仲为江东转运判官,视其葬。(节选自《宋史》)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B.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C.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D.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策论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宋金科举曾用以取士。这里是
指孔文仲殿试时的文章。
B.馆阁是北宋以后掌管图书、编修国史之官署。宋沿唐制,置“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
C.“贡”指“贡士”,“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举”指乡举里选。贡举是指古时地方官府要向帝王荐举人才,后来泛指科举考试。
D.军,在这里并不是指军队,而是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文仲因词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深得翰林学士范镇赏识,熙宁初,范镇以制举荐,终因得罪王安石而不得重用。
B.翰林学士范镇赏识孔文仲的才能,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出身贫贱锋芒毕露的弱点。
C.孔文仲在担任国子直讲时,当时学者都研习王氏经义以求仕途,唯独他不学习,结果被贬为保德军通判。
D.朝廷为准备与西夏交战,征集数十万丁夫赴边境,孔文仲慷慨陈词,指出兴师动众必然扰民耗材、有不利调度等弊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文仲曰:“上新即位,宜广敦睦之义,不应疏间骨肉。”议遂寝。
译文: ⑵谢曰:“居官则任其责,敢以疾自便乎!”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临江仙
鹿虔扆
②①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篇二:吉林省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儒家的政治伦理
汤一介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说,没有“以人为本”的“道德理想伦理”,“政治伦理”是无从谈起的。
如何“修身”?孔子提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样才能“下学上达”,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处。
如何“齐家”?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注疏》(《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中说:“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则生爱敬之心,是常道也。”“爱”与“敬”发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新的解释说:家庭伦理“孝”的意义在今天主要应体现在“尊敬祖先和培养优秀的后代”上。这就是说:对祖先要尊敬,对后代要担负起精心培养的家庭责任。
如何“治国”?在中国,如果说“家庭”是个小社会,“国”则是一个大社会。一般认为,中国前现代是专制的“人治”国家,而西方近代则是“民主”的“法治”国家。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说在前现代儒家的理想应是以“礼法合治”治国。《礼记·坊记》曰:“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意谓“礼”是君子为防止超越道德所设立的界限;如果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那么就要用“刑”来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但都带有制度性的意义。贾谊《陈
政事疏》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这是说,“礼”的作用是要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范,而“法”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刑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这说明,“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法”是一种外力所加的不得不备之举,不遵守“礼”的要求,就叫“出礼”(或“越礼”),“出礼”就会“入刑”。所以中国儒家认为“礼”和“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汉书·礼乐志》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的作用是调节人民心之所求,“乐”的作用是表达人民追求和谐相处的要求,“政”是要求处理“政务”顺民情而能行通,“刑”是为了防止人民“出礼”而“入刑”所设立的。我认为,这也许是儒家“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所求。
如何“平天下”?此句应理解为“如何使天下平”。此“平”或有三义:“平”可作“和平”解,如尧对舜说“协和万邦”,各邦国和平相处;“平”也可作“平等”解,如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亦可作“平安”解,如“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天下平”,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还包括每个人身心内外的“平安”“安宁”,这样就真正“天下太平”了。 (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有删节)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而“政治伦理”的实现也是
以“道德理想伦理”的实现为基础的。
B.作者认为中国在古代并非纯粹的“人治”国家,而是采用“礼法合治”方略进行治
理的国家。其中,“礼”与“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
C.“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它是君子所设立的防止超越道德的界限,其作用是
在人们犯错之前加以防范,但其作用难以立竿见影。
D.“刑”要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时实施,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旨在制
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
2.下列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正义和真理,改正错误,从而使自己成长
为君子,有“安身立命”之所。
B.齐家,要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根本,对父母既爱且敬,这种“爱”和“敬”发
乎天性,并不是受外力影响才产生的。
C.治国,就是要以人为本,防止人们道德败坏,使人知礼、行礼,而处理政事则要顺
应民情,使人民和谐相处。
D.平天下,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身心安泰,使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使国与国、民族与
民族之间和平相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礼记·坊记》中的内容,旨在说明我国古代是以“礼法合治”来治国的。
其中的礼、刑、令虽功能不同,但都有制度性的意义。
B.贾谊《陈政事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礼”和 “法”虽然在作用上有易见和难
知的不同,但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
C.文章引用《汉书·礼乐制》的“政以行之,刑以防之”中两个“之”指代内容不相
同,前者指民心民情,后者指人民不遵守“礼”的行为。
D.“四海之内皆兄弟” “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等,主要是为了对“平”
在传统文化中的意思作解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孔文仲,字经父,临江新喻人。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问学,号博洽。举进士,南省考官吕夏卿,称其词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白主司,擢第一。调..
余杭尉。恬介自守,不事请谒。转运使在杭,召与议事,事已,驰归,不诣府。人问之,曰:“吾于府无事也。”再转台州推官。
熙宁初,翰林学士范镇以制举荐,对策九千余言,力论王安石所建理财、训兵之法为非是。安石怒,启神宗,御批罢归故官。韩维、陈荐、孙永皆力言文仲不当黜,五上
章,不听。范镇又言:“文仲草茅疏远,不识忌讳。且以直言求之,而又罪之,恐为圣明之累。”亦不听。苏颂叹曰:“方朝廷求贤如饥渴,有如此人而不见录,岂其论太高而难合邪,言太激而取怨邪?”
吴充为相,欲置之馆阁,又有忌之者,仅得国子直讲。学者方用王氏经义进取,文..
仲不习其书,换为三班主簿,出通判保德军。时征西夏,众数十万皆道境上,久不解,.
边人厌苦。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元佑初,哲宗召为秘书省校书郎,进礼部员外郎。有言:“皇族唯杨、荆二王得称皇叔,余宜各系其祖,若唐人称诸王孙之比。”文仲曰:“上新即位,宜广敦睦之义,不应疏间骨肉。”议遂寝。迁起居舍人,擢左谏议大夫。
三年,同知贡举。文仲先有寒疾,及是,昼夜不废职。同院以其形瘵,劝之先出,..
或居别寝。谢曰:“居官则任其责,敢以疾自便乎!”于是疾益甚,还家而卒,年五十一。士大夫哭之皆失声。苏轼拊其柩曰:“世方嘉软熟而恶峥嵘,求劲直如吾经父者,今无有矣!”诏厚恤其家,命弟平仲为江东转运判官,视其葬。(节选自《宋史》)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B.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C.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D.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策论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宋金科举曾用以取士。这里是指孔文仲殿试时的文章。
B.馆阁是北宋以后掌管图书、编修国史之官署。宋沿唐制,置“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
C.“贡”指“贡士”,“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举”指乡举里选。贡举是指古时地方官府要向帝王荐举人才,后来泛指科举考试。
D.军,在这里并不是指军队,而是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文仲因词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深得翰林学士范镇赏识,熙宁初,范镇以制举荐,终因得罪王安石而不得重用。
B.翰林学士范镇赏识孔文仲的才能,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出身贫贱锋芒毕露的弱点。
C.孔文仲在担任国子直讲时,当时学者都研习王氏经义以求仕途,唯独他不学习,结果被贬为保德军通判。
D.朝廷为准备与西夏交战,征集数十万丁夫赴边境,孔文仲慷慨陈词,指出兴师动众必然扰民耗材、有不利调度等弊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文仲曰:“上新即位,宜广敦睦之义,不应疏间骨肉。”议遂寝。
译文: ⑵谢曰:“居官则任其责,敢以疾自便乎!”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临江仙
鹿虔扆
②①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篇三:冲刺高考最后一卷
冲刺高考最后一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城市文明是一个多维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和打量,会呈现不同的维度:在建筑学视野里,一个文明城市首先是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和功能完善的城市;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文明城市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竞争力和总体实力强盛的城市;在美学界域内,一个文明城市就是各种建筑错落有致、各色景观靓丽怡人的城市;在政治学视角下,一个文明城市就是权力依法运作、治理秩序井然的城市;在伦理学架构中,一个文明城市就是市民讲信修睦、礼让包容的城市;在社会学框架里,一个文明城市就是社会矛盾较少、社会关系和谐的城市。
②由于城市是人的集居地,人的现代素质是城市文明的根本载体,所以,城市文明究其本质是市民高超素养的充分彰显,是市民现代素质的集中体现。市民现代素质是指与现代生产力、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观念、道德素质、社会心理素质以及其他职业素质及其进步提高的过程。在我国,市民现代素质不仅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市民作为信仰、道德和法律等的载体和实践者,最终还决定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联系和动态的角度看,市民现代素质不仅是城市文明发展的历史积淀,而且成为城市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杠杆和依托。
③当前,市民现代素质问题之所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凸显出来,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从根本上讲是由城市现代生产力的迅猛演进和城市经济社会体制转轨变型所引发的。城市现代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技术知识和现代管理经验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臻显要,科技知识渗透于生产要素和营销过程,物化成第一生产力。而现代管理知识与经验则成为凝聚整合生产力要素、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性因素,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素质越来越决定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大生产,需要相应地建立起一整套现代管理制度和运行规则,所有这一切都对城市中的人的综合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提高城市人的综合素质与高度集中统一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格格不入的,只有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为实现人的素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创造客观条件。
④现代城市文明程度取决于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素质。不难见到现代城市人中那种具有文化而独缺少“文明”的人,这类人一切时髦的东西都追逐过,一切“新”的时尚也了然于心,然而却似乎丢掉了作为现代人的根本,即生命中最朴素、最简单的元素,因而丧失了心性、公正、理想的人不能称之为现代城市人,甚至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选自刘金祥《城市文明与精神气质》)
1.下列关于“市民现代素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市民现代素质之所以是城市文明的根本载体,是因为城市文明是市民现代素质的充分彰显和集中体现。
B.市民现代素质只要与现代生产力、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就能成为城市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杠杆和依托。
C.作为道德、法律等载体和实践者的市民,能决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D.市民现代素质问题成为当前全社会的热点话题,与城市生产力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体制转型有很大关系。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①列举了考量城市文明的多维视角,阐释城市文明的概念内涵,为下文的论述提供支持。
B.文章第②段阐述了城市文明与市民现代素质的关系,强调了市民现代素质对城市文明发展的意义。
C.文章第③段阐述了影响人的现代素质提高的因素,强调城市文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有着更高要求。
D.最后一段在前文阐述城市文明以及与人的素质的关系之后,认为只要实现人的文明就有城市文明。
3.为什么说城市发展“对城市中的人的综合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3分)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宁,本贝州安平人,后徙卫州。世儒家,而独喜纵横事,因落魄,客剑南。又从李宓讨云南,行军司马崔论悦之,荐为牙将。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及武为剑南节度使,过
州,心欲与俱西,而利非所属,使宁自为计。宁曰:“节度使张献诚见疑,难辄去。然献诚嗜利,若厚赂之,宁可以从大夫矣。”武然之,以奇锦珍贝遗献诚,且求宁,献诚果喜,令自移疾去。武遂奏为汉州刺史。吐蕃引杂羌寇西山,破柘、静等州,有诏收复。于是武遣宁将而西,既薄贼城,城皆累石,不得攻,惟东南不合者丈许,谍知之,乃为地道,再宿而拔,拓地数百里。虏众惊相谓曰:“宁,神兵也!”及还,武大悦,装七宝舆迎入成都,以夸于军。
永泰元年,武卒。行军司马杜济、别将郭英干皆请英干之兄英乂为节度使,宁与其军亦丐大将王崇俊。奏俱至,而朝廷既用英乂矣。英乂恨之,始署事即诬杀崇俊,又遣使召宁。宁托拒吐蕃,不还。英乂怒,因出兵,声言助宁,实欲袭取之,即徙宁家于成都,而淫其妾媵。宁惧,益负阻。英乂乃自将讨之,会天大雪,马多冻死,士心离,遂败归。宁闻英乂损裁将卒,下皆恨怒,又毁玄宗冶金像,乃令军中曰:“英乂反,辄居先帝旧宫。”乃进薄成都。英乂阵城西,与宁战,不胜,走灵池,为韩澄所杀。
大历三年来朝。历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宁西川节度、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尚书右仆射。
朱泚乱,帝出居奉天,宁后数日至,帝喜甚。宁谓所亲曰:“上聪明,从善如转规,但为卢杞所惑至此尔。”因潸然涕下。杞闻之,思有以构宁于帝。王翃与宁有隙,杞微闻,与谋。会泚行反间,而除柳浑为宰相,署宁中书令。时朔方掌书记康湛为盩厔尉,翃逼湛诈作宁遗泚书献之,杞遂奏:宁初无效顺心,向闻与贼盟署中书令,今果后至,复得所与贼书,反状明甚。若凶渠外逼,奸臣内谋,则大事去矣。”因俯伏歔欷曰:“臣备位宰相,危不能持,颠不能扶,罪当死。帝命左右扶起之,乃召宁至朝堂,云使宣慰江淮。俄而中人引宁幕后,使二力士缢杀之,年六十一。
初,命陆贽草制,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宁死,籍其家,中外冤之。帝乃赦宁亲属,而归其资云。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再宿而拔 拔:攻克
B.丐大将王崇俊丐:请求
C.思有以构宁于帝 构:出卖
D.颠不能扶 颠:跌倒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心欲与俱西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且求宁,献诚果喜 卿但暂回家,吾今且报府
C.即徙宁家于成都 而控于地而已矣
D.则大事去矣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宁出身儒家而喜纵横,落魄客居剑南,后被行军司马崔论举荐为牙将。宝应初年,蜀地动乱,严武奏请让他担任利州刺史,崔宁赴任,山贼就逃跑了。
B.崔宁在汉州刺史任上表现出优异的军事才能,令敌军佩服。崔宁奉命率军收复失地,靠近城后,侦察选择了恰当的地点,用挖通地道进攻的战法获得胜利。
C.崔宁富有谋略,在与节度使郭英乂的斗争中获胜。王崇俊被杀后,崔宁识破了郭英乂的图谋,拒不奉命赴召,崔宁抓住有利时机以平叛之名攻打郭英乂。
D.崔宁遭人陷害,含冤被杀。朱泚作乱,王翃逼迫康湛伪造崔宁给朱泚的信件献给皇帝,并上奏皇帝崔宁谋反,卢杞又假装自责博得皇帝信任,崔宁被缢死。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节度使张献诚见疑,难辄去。然献诚嗜利,若厚赂之,宁可以从大夫矣。(4分)
(2)上聪明,从善如转规,但为卢杞所惑至此尔。(3分)
(3)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8~9题。(8分)
临江仙
鹿虔扆①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②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
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注:①鹿虔扆:生于五代十国时期,曾在后蜀任职,蜀亡后没有出仕新朝。②翠华:皇帝的仪仗。
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以“紧锁”“绮窗”“翠华”“玉楼”“歌吹”“香红”等意象来暗示当年的繁华,意在衬托今日的荒凉。
B.“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词人对“烟月”不明人事变迁“还照深宫”的厌倦。
C.这首词不仅寓情于景,而且还赋情于景,作者把本是无知无情的景物诸如“绮窗”“藕花”等写得有知有情。
D.这是一首抒写“黍离之悲”的词,这种悲不是通过词人自己之口直接表达,而是由词人笔下的景物折射出来的。
9.这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披绣闼,俯雕甍,① ,② 。闾阎扑地,③ ;舸舰迷津,④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⑤,⑥ 。
(王勃《滕王阁序》)
乙:①谁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②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③ ,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④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⑤人不知从太守游而乐, 。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窗台上的马丁
[美]维尼·威列特
马丁从办公室窗口的偏身往下看,不寒而栗。从他身处的20楼向下望去,街上的人小得像蚂蚁一样,但他知道他一定能成功。
正在阅读: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02-08
【作文】描写冬天滑雪的句子05-08
2018届江苏省南通、徐州、扬州、泰州、淮安、宿迁六市高三第二次调研(二模)英语试题(Word版含答案)12-25
基于单片机的八路抢答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05-30
“切线的判定与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12-02
2016-2017学年上海市上海中学东校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卷03-06
2017蛇年如何给孩子起名字02-20
赞美一个人的作文500字06-28
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会议记录04-11
一朵花的自述作文400字06-30
- 关于实施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指导意见
- 学生党员在疫情期间做出的思想汇报
- 《深度工作》读书感悟
- 抗"疫"期间思想汇报5篇
- 学校承诺书|面对疫情,我们承诺
- 公司战“疫”感悟_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感悟总结
- 只盼“樱花”早盛开,烂漫如当年
- 疫情防控工作感悟
- 关于疫情的几点思考及感悟
-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 党小组长培训资料汇
- 2019年度副镇长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疫情期间教师直播感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心得体会4篇
- 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的讲话
- 《老师请回答》观后感
- 2020年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考核办法
- 在疫情防控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企业疫期复工管理方式与措施
- 深宫
- 清露
- 暗伤
- 夜阑
- 亡国
- 相向
- 不知
- 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