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课件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5:04:4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 于永正《月光曲》教学实录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别处引用 点击数:633 更新时间:2006-2-18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师:今天我们要讲哪一课?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师:那怎么不叫“月光歌”?(众笑) 生:因为它没有歌词。
师:那么你再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曲”。 生:没有歌词的歌曲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就不是歌曲了。 生:没有歌词的音乐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的音乐,“音乐”这两个字还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曲。
师:乐曲,对。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来演奏的那叫什么? 生:曲。
师: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生:弯弯曲曲。
师:弯弯曲曲,对不对? 生:对。
生:曲水流觞。
师:对,曲水流觞。这是咱们绍兴的一个名胜。讲王羲之《兰亭序》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师:还有吗? 生:曲折。
师:对,还有吗?我再组一个吧。行不行? 生:行。
师:曲服,决不曲服。(生有说对,有说不对) 师:那是哪个“曲”呀? 生:应该是屈原的屈。
师:对,咱们绍兴的同学不愧是历史名城的人,组词都用历史名人在组词。好,《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 生:贝多芬。
师:贝多芬是什么人?
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的一位音乐家。 师:是个什么样的音乐家? 生: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生:我以前从书上看到过。 师:今天的书里有吗?
生:有。
师:那你为什么不说今天的书啊?今天的书是怎么说的? 生:今天的书上说的是“一百多年前……” 师:我就要能说明“著名”的那一点。 生: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师:对了,是他谱写的乐曲很著名,当然他也就著名了。这篇文章说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师:我们刚才说的是课文的第一段,是吗? 生:是。
师:那咱们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经学完了对不对? 生:对……不对。 师:你说第一段没学完,你读读第一段,大家听一听还有哪儿没学?(一学生读第一段) 师:大家听出来没有,刚才哪儿没讲?都讲了没有? 生:都讲了。
师:整篇文章是写他谱写《月光曲》,那整个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
生:是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他说最后一段和谱写过程没有关系。那么他弹完钢琴,飞奔回客栈,连夜写下来曲子,这个曲子叫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师: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生:因为他当时有了灵感,如果第二天写的话,灵感就没有了。 师:“当时有了灵感,”就回去创作了?不是这样吧? 生:因为我们俗话说,“趁热打铁”他是趁着灵感还记着,如果明天,灵感消失了,那就不可能把它记下来了。 师:“灵感”这个词这样说不太合适。但我明白你的意思,按你这么说,他刚才弹的曲子不是他心里早已有的? 生:对。
师:临时弹出来的,对吗? 生:是。
师:所以他赶紧回去把它记录下来。那么他回去做的只是个记录过程,而不是创作过程是不是? 生:是。
师:是不是现在我们把最后一段也学完了? 生:是。
师:哪儿还没学完,再看一看,学完没有? 生:学完了。
师:我们这两段课文学得真痛快!好了,你们把还没学的部分好好读一遍。注意,我让大家读书,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很简单,但也很难。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思考,读完了就有话想说,想压你也压不住。有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生:能。
师:一边读,一边准备一下要说什么话。开始。(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想说站起来就说,不用举手。
生:我读了第二段到第九段,我觉得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人、热爱劳动人民和热爱大自然的伟大音乐家。
师:你怎么看出他热爱大自然了?
生:因为他谱写了《月光曲》是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第九段里有明确的说明。 师:你的认识超过了我的认识,非常好。谁还讲?
生:我从第九段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我还知道了…… 师:(打断)你先等一下,你说你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能不能再谈具体一点? 生:是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好吧,接着讲。
生:我从第二段到第九段还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我还知道了贝多芬非常热爱同情可怜人,他是名人,却不要钱为一个穷苦的人弹琴。 师:好,还有吗?
生:课文第三节的最后一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一句是姑娘说的,其实她不是“随便说说”,她是为了安慰哥哥,不让哥哥内疚而说了“随便”。这说明妹妹很懂事,对家里的处境也很清楚,表现了兄妹互相关心的情感。还有我想给刚才那位同学补充一句:第九段不仅仅写了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它写了大海从平静到波涛汹涌。这一段是皮鞋匠的联想,通过皮鞋匠的联想,写出了贝多芬琴声的优美和穷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
师:好,好。谁还想说就快点。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从第三节可以看出盲姑娘十分懂事,因为她想去听贝多芬的音乐会,可是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很昂贵,我们家又穷所以买不起。从这里可以看出盲姑娘很懂事。
师:好的,但没说太清楚。
生:我想说的是,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贫爱富,他身为一个高级音乐家,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却义务为盲姑娘弹自己写的曲子;第二是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爱音乐,还十分懂音乐。所以贝多芬要为她弹曲子。 师:非常好。
生:我读懂了(读)“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师:你们说的把我要讲的都说完了,那这堂课就别上了。好,同学们注意,下课!(学生不动)我打算要讲的你们都说了,那不是该下课了吗?我再讲是不是多余了?下课,起立!(同学们起立)哎呀,我又想起来了,先坐下。(众笑)我不知道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能不能提一提呢? 生:课文第七节他说:“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贝多芬没有承认自己就是盲姑娘所说的贝多芬先生,他为什么不肯承认呢?
师:你的意思是贝多芬应该这个时候站起来掏出一张名片来给她,(众笑)也就是说应该亮明自己的身份,是吗? 生:对。
师:但他没有亮明,为什么?那你就带着你自己的这个问题来听讲。看能不能明白,如果最后问题还是不能解决,你就站起来再问我,好不好?(生点头)谁还有问题?
生:我想问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还要弹一首?
师:是啊,弹一首行了吧?为什么还要弹一首?谁还有问题?你们没问题了,我可有问题。让不让我提? 生:让。
师: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我备课的时候读了半天,刚才你们也说了半天,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生:第九节。
师:那是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他是通过写兄妹俩的想象,来写出贝多芬弹的这首曲子非常好。皮鞋匠和盲姑娘联想到了这个景色,所以我认为他在从侧面来写这个《月光曲》。 师:我还是没有听清。你没有解释得太清楚,谁能解释清楚给我听?
生:他写大海,是写《月光曲》的意境,就是说他在即兴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兄妹俩想象到的意境,所以这也是说他在写这首曲子。
师:你是说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是《月光曲》的意境。我连《月光曲》的旋律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它的意境呢?比如有的文章写弹一首曲子,他就写这首曲子是多么高亢,多么低沉,节奏是什么样的。有的还要比喻成什么“莺鸣空谷”、“珠落玉盘”等等。这些都一定要说的。这一篇呢,我什么也没看到,曲调怎么样,节奏怎么样?
生:我从第九节上,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开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后来霎时间洒满了月光,最后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没听懂,这还不是在写月光和大海吗?——不过,我也听出你们的意见了。你们都认为第九节是讲《月光曲》的曲调的,对吗? 生:对。
师:那么你们把第九节很有条理地读一下,然后讲给我听,我才能明白。现在自己看第九节,想朗声读就朗声读,想默读就默读,想互相读也可以,用各种方式读都可以。读完了讲给我听,开始。
(学生开始以不同方式读文)
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
师:谁能说给我听? 生:我觉得(读)“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
师: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刚才读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情景? 生:就是讲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 师:月亮升起来,还有吗?
生:就是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等等,现在月亮升起来了,(板书“月亮升起“)后面呢? 生:(读)“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师:没到那么远吧?你先思考一下,另一位同学接着讲。 生:应该是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师: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还有一个词呢? 生:霎那间。
师:你把这一段读一下我听听。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
师:洒满了银光以后整个海面上是什么样?有一个词,是什么? 生:微波粼粼。
师:我不会写这四个字,你帮我写吧。(一学生上前在“月亮升起”后写“微波粼粼”)谁还接着说?已经告诉我了,月亮升起来了,大海上波光粼粼。接着往下解释,后来月亮怎么样了?海面怎么样了?
生:后来“海面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那月亮跑哪去了? 生:月亮……
师:书上怎么说你就怎么读。 生:应该是(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你的意思说现在月亮升高了,接着往下说,穿过微云以后呢? 生:(读)“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是不是月亮和大海都产生了变化? 生:对。 师:(指板书)这里是月亮刚刚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刚才说的是什么样的啊? 生:月亮升起。
师:我再写个“月亮升起”? 生:越升越高。 师:谁越升越高? 生:月亮。
师:那怎么写啊?月亮越升越高,我只要四个字。 生:月亮升高。
师:对,海面上怎么概括? 生:海面上波涛汹涌。
师:不对,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是不是这两句呀?那这两句用四个字能概括吗?
生:刮风起浪。
师:也可以,但不太美。 生:狂风巨浪。
师:这风有点太大了。(笑声) 生:刮风卷浪。
师:能不能这么说,风怎么样? 生:卷。
师:卷什么样的浪? 生:巨浪。 师:对了,“风卷巨浪”这四个字多好呀!把两个意思都说了。(板书“风卷巨浪”)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概括成“风卷巨浪”行不行? 生:行。 师:(对一学生)你去把“月亮升高”写在“风卷巨浪”的前面。(学生上前写)再往下看,还有吗?后面月亮怎么样呢?大海又怎么样呢?说不来的“使劲”读一读,谁把皮鞋匠看他妹妹后面那一段读一读。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大家一起来读。接着我的话来读“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生:(读)“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现在月光怎么样了? 生:照耀。
师:大海怎么样了? 生:波涛汹涌。
师:谁来写这八个字?(一学生上前写)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谁愿意读“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这一点儿?谁接着他读“月亮升高,风卷巨浪”这一点儿?谁读“月光照耀,波涛汹涌”这一点儿?(三个学生站起来)一个人读完下一个接着读。大家听一听他们三个读得有没有变化,像不像微波粼粼、风卷巨浪、波涛汹涌。开始。(三个学生分别读这三段话)
师:大家一齐来读,我给你们打上拍子,你们一边读一边用眼角扫一下我的手势,我怎么指挥你就怎么读。咱们看看读起来有意思没意思。预备,起!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教师随机给予指导)
师:这回谁起来再读?谁读第一层?没有发过言的举手,已经发过言的先放下手。(教师让三个学生站起来)开始。(三生分别读) 师:太好了,谁还想读?(一女生站起来)你现在先挑一层,这三层随便你想读哪一层,读完了,你想和哪位同学挑战,你就点他的名。(女生点了姓赵的同学)好,你先读,开始。 女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赵生也读这一层与她比) 师:满分是五分,全体同学用你们的手给女生亮分。 生:五分。
师:五分,好,给第二个同学亮分。 生:五分。
师:也是五分,很好。都读得不错。谁还想比?还有两个名额。(指一举手的学生)随便读一段,谁敢应她的战?(马上有一男生站起来)好,开始读。 女生:(读)“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涌过来。”(男生重读这一部分)
师:两个人都读得不错,还有一个名额,谁来读?(又一女生站起,另一男生站起应战) 女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男生重读)
师:两位同学读“波涛汹涌”真的波涛汹涌。前面看见妹妹恬静的脸,读得很温柔。这位男同学读得也很温柔。(众笑)好啦,大家读得也不错,讲得也不错,但我还是不明白,我说《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我找不着。你们告诉我,这儿(指板书三层)写的是月亮和大海,这哪是《月光曲》呀?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因为它是用语言文字来代替这个《月光曲》的。 师:噢,代替了,那《月光曲》就是:(唱)“月亮升起……”(众笑)
生:不是,不是,它的旋律,用语言文字来表示它的旋律。因为课文不可能把《月光曲》整一首的谱子写下来,要是那样的话,我们不用学《月光曲》了。 师:成音乐课了是吧,他的话解释清楚了吗? 生:没有。
师:非常遗憾,没讲清楚,谁能帮我解释清楚?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师:你光这么说不行,我知道波涛汹涌是“轰隆、轰隆”的非常大的海浪,我知道它的声音很大,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支老师,黑板上都写的是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海。 师:对呀!
生:那我们可以联想到月亮是很…… 师:(打断)你想怎么联想就怎么联想?不对。我还可以联想到我小时候,我妈妈生气了,一开始不太厉害,到后来揍了我一顿。(众笑)我还可以联想到这个呢。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我觉得它第一层的意思是说《月光曲》的第一段非常柔和。它…… 师:(打断)你怎么认为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我还认为我妈妈刚刚生气呢!(众笑)你说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不行呀,你怎么来证明呢?好好读书,再把第九节好好看一下。(学生各自看书)
师:想想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生:不是,是联想。 师:谁的联想?
生: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师: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生:他们是听了贝多芬弹的乐曲后联想的。
师:那听他的曲子,脑子里就出现了这种情景,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噢,谁还能说得更清楚一点?
生:我觉得他们是听贝多芬的曲子听得十分投入,脑子里才联想出这番景象。 师:噢,我明白了,这回你们算给我讲明白了。(指板书)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时候,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是快呢,是慢呢,是轻呢,是重呢?
生:我觉得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应该是比较很柔和的。 师:很柔和,(板书“柔和”)还有什么呢? 生:然后到…… 师:(打断)等一下,光是柔和吗? 生:还有比较缓慢,宁静。 师:比较缓慢,徐缓。(在板书“柔和”后面写“徐缓”)后来呢?
生:后来到风卷巨浪的时候,它的曲调声音应该响起来了,速度也加快了,声音从柔和变成高昂了。
师:不到高昂吧,有劲没劲? 生:有劲。
师:对,有力了。(板书“有力”) 生:最后是高昂。 师:最后是高昂,(在“有力”下写“高昂”)还有吗?(指“有力”的后面)节奏呢? 生:加快了,速度快了。 师:节奏加快了,(在“有力”后写“快速”)这儿呢?(指“高昂”后)波涛汹涌了。 生:波涛汹涌应该是更加快。 师:更快了,情绪激荡了!(在“高昂”后写“激荡”)我们写这一个词行不行?浪花在激荡,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那么谁能从头到尾地,系统地帮我解释一下,使我能更加明白?我先说个开头,你接着往下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谁接着往下说?
生: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对不对? 生:对。
师:这样一个音乐(指板书“柔和、徐缓”等)引起了如此联想,(指板书“月光大海”等)对吗? 生:对。
师:这是咱们猜想的,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 生:想。
师:听过没有? 生:没有。
师:咱们试试,看咱们研究得对不对。不过我想,贝多芬是那么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乐曲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么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然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可能不可能? 生:可能。
师: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也有低沉的波谷是不是? 生:是。
师:这样呢,就使他的乐曲旋律更丰富了,咱们听一听。(教师播放《月光曲》录音带,并配合音乐节奏打拍子,同时根据旋律的变化,指向板书相应内容)咱们先让贝多芬休息一会,就这么一段你们听出来没有? 生:听出来了。
师:基本上是(指板书)这么一个旋律变化是不是? 生:是。
师:咱们下课以后再仔细听。这个问题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弄明白了,谢谢大家!经过咱们的一段研究,讲清楚了,但是我又产生新的问题了。刚才你们说贝多芬非常同情穷苦人,所以他就创作了这首曲子,弹了一首又一首。第二首就是《月光曲》了,是吧? 生:对。
师: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你先告诉我,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哪儿去找根据?
生:应该是到四、五、六、七、八段去找。
师:四、五、六、七、八段,第二、三段没有事了? 生:第二、三段,它是讲……
师:你们从第二段开始读一读,看看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它的灵感是从哪儿来的?第二段到第七段都是在写他和盲姑娘兄妹认识的过程,开始是怎么回事,后来是怎么回事,最后是怎么回事,你看明白了,再讲给我听。可以互相研究。(学生读文) 师:时间到了,大家休息一会,咱们先下课。 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
师:好了,大家再来看一看,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认识过程,再给两分钟时间,你能说出来,他们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来认识的,开始看书。(学生各自读文)
师:下面发言的方法,你站起来先读出你作为根据的这段课文,然后你把这段课文概括一下,贝多芬怎么了?谁来? 生:(读)“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先是听到有人弹他的乐曲,他就沿着乐曲找到了一所茅屋。
师:你简单地告诉我,在你读的这段课文里,贝多芬怎么了? 生:听到了。
师:听到了琴声对不对?你建议这四个字怎么写? 生:听到琴声。 师:(板书“听到琴声”)对,再后来呢?还是读出相关的课文,然后进行概括,谁来读读? 生:(读)“贝多芬走近茅屋……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从这儿…… 师:(打断)你先待一下,你认为这是第二个过程吗? 生:……
师:说了半天还是一个“听”字,刚才听到琴声,现在听到谈话,都是用耳朵,都是听,可见这个过程还不对。 生:应该是(读)“贝多芬听到这里……可是眼睛瞎了。” 师:这儿贝多芬怎么了? 生:贝多芬走进茅屋。 师:看见谁了?
生:看见盲姑娘和她哥哥。
师:盲姑娘和她哥哥,简单点怎么说? 生:兄妹俩。
师:不要“俩”行不行? 生;兄妹。
师:看到兄妹行不行? 生:行。 师:(叫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上前在“听到琴声”下写“看到兄妹”)再接着往下说。 生:下面是(读)“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这叫“激动”地说,够激动吗?(此生重读最后一句盲姑娘说的话) 师:最后这点最激动了怎么读?加快点速度一齐来读,开始。 (学生们一齐有语气地重读这句) 师:这儿我该怎么写? 生:应该写弹奏乐曲。
师:弹奏乐曲?贝多芬弹完了,盲姑娘说了一句话,你从这句话里看出什么来了? 生:我看到了盲姑娘她十分懂音乐。 师:你怎么知道她十分懂音乐?
生:她能从贝多芬弹的乐曲中听出贝多芬弹得很纯熟,感情很深。 师:意思是对的,还能说得更清楚一点吗?
生:我从贝多芬弹一首曲子时,盲姑娘能听出他是贝多芬先生,说明她很懂音乐。 师:是这个意思,你来说说。
生:我觉得盲姑娘她虽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乐,她用心去听音乐,她听出来…… 师:(打断)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哪儿好,你们谁听出来了? 生:用心去听音乐。
师:用心去听音乐,还有,“心是明亮”的,说得多好!接着说。
生:她用心去听音乐,听出来了,既然弹得这么纯熟,感情这么深,他一定是贝多芬先生。
师:我问你“弹得多纯熟啊”这是对贝多芬弹琴什么方面的评价? 生:对贝多芬弹琴非常熟练,充满激情。 师:是从他的技巧上的评价对吗? 生:对。
师:那么感情多深哪,是对什么方面的评价? 生:……
师:一个是评价他的弹琴技巧,那么纯熟。“感情多深哪”,这是什么方面的评价? 生:贝多芬在这首音乐里面,倾入了自己的激情,所以盲姑娘才听得出来他感情很深。 师:就是贝多芬把自己的激情,投入到他手下的琴键中了是吧? 生:是。
师:说来说去这都是对什么的评价? 生:对贝多芬……
师:音乐的内涵是不是? 生:是。
师:这种评价就深一点了。那么最后一句呢?“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生:第一个“您”,带有问的意思。
师:她是怀疑?“您是不是贝多芬先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
师:你再读一遍。(生再读)
师:她是以疑问的口气来表达自己的什么? 生:来表达自己的激动。
师:表达自己的判断和肯定。她现在肯定是谁在她面前? 生:是贝多芬。
师:那么反过来从贝多芬来说,他在这个小茅屋里遇见什么人了? 生:遇到了知音。 师:对,遇到知音。(让一学生把这四字写在“看见兄妹”的下面)什么叫知音? 生:知音就是懂得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的人,叫知音。 师:我是你的知音不是?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您不懂我心里在想什么。(众笑) 师:对,说得非常对。现在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故事,我不讲,你们回去查一下成语词典,查一下“高山流水”这个词,记下来。这儿讲了中国古代的两个人的一段佳话,解释了知音这个词。现在我不讲,留给你们课下的作业,回去查成语词典。好啦,现在大家再回到课堂上来,贝多芬在这里意识到遇上了什么? 生:知音。
师:这个知音是普普通通的知音吗? 生:不是。
师:特殊在哪儿?
生:特殊的是这位姑娘是个盲人。 师:盲人有什么特殊的?
生:盲人就是眼睛看不见。 师:那看不见有什么特殊? 生:就是内心沟通的。
师:有点意思,还没说清楚。
生:作为盲人,她知道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 师:还不太明确。
生:她不知弹琴的人是谁…… 师:咱班有没有练习弹钢琴的? 生:有。
师:举起手来我看看,(几个学生举手,教师指一个学生起立)你正在学钢琴是吧? 生:是。
师:我问你,你弹钢琴的时候,需要不需要看谱? 生:有的时候要看,有的时候不用看。 师:什么时候不用看。 生:弹曲子的时候不需要。
师:你不看谱是因为你心里已经有这个谱子了是吧? 生:是。
师:所以你就不用看谱子,“导—来—米—发”自然就出来了,但给你一个新的谱子,你要不要看? 生:要看。
师:那么我把你眼睛蒙上,你能行吗?
生:不能,但我只要听过一遍,应该能摸索出来。 师:如果这个曲子很复杂,刚才放的《月光曲》,你听过一遍了,回家以后能摸索着弹出来吗?(众笑) 生:不能。
师:不能,你又谦虚起来了!(众笑)如果我把《月光曲》的谱子放在你面前你能弹吗? 生:能弹。
师:你可能弹得很熟练,也可能弹得断断续续了,但是你总算能弹了是不是? 生:是。
师:我再问你,要是我把你的眼睛蒙上,让你弹《月光曲》,你行吗? 生:不行。
师:但是你有眼睛,你好学,盲姑娘好学不好学? 生:不好学。
师:我再问你,打个比方吧,如果你是个孤儿,家里又很穷,你想学弹琴,好学不? 生:不好学。
师:你想听一场音乐会,连票都买不起,能学吗? 生:不能。
师:那么你通过这些联想一下,盲姑娘学音乐的困难。
生:盲姑娘第一她眼睛看不见,所以弹琴就要靠耳朵听,盲姑娘虽然看不到是谁,但是她能通过听,能听出来给她弹琴的是贝多芬。所以我认为贝多芬遇到了知音。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在这个特殊的晚上,在这么一个特殊的穷乡僻壤间,他遇到了一个特殊的知音,贝多芬心里激动不激动?
生:激动。
师:激动得很厉害是不是? 生:是。
师:我在这儿加四个字。(在板书“遇到知音”后写“万分激动”)那么我们再回到前面去,他正在小树林间散步,忽然听见有人在断断续续弹他的曲子,他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生:他很高兴。
生:我觉得他会很奇怪,在这间小茅屋里会有人弹他的钢琴曲。 生:我觉得他很惊讶。
师:大家都说得有道理。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户外面,听到里面有朗读声,在朗读什么?在朗读你发表在作文选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会怎么样? 生:高兴。
师:很高兴。刚才你们说的,很激动,很惊讶。心里怎么样?动了一下没有? 生:动了。
师:他被这个琴声触动了,是不是?他作为一个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有人弹他的曲子奇怪不奇怪?
生:不奇怪。
师:只不过是心里动了一下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写心里有一分什么?(在“听到琴声”后写“一分触动”)一分触动,可是后来看到兄妹俩,听到没有钱买什么? 生:入场券。(quàn)。
师:对,这个字读quàn。就是这样,她还在苦苦地学琴,那么清秀的一个姑娘眼睛却瞎了,这样的人在苦苦地学着,热爱他的音乐,贝多芬感动不感动? 生:感动。 师:(在“看到兄妹”后写“十分感动”)而且是什么呀? 生:十分感动。 师:这些是不是贝多芬那天晚上和兄妹俩的认识过程,和他当时的心情的变化,对不对? 生:对。
师:对,说到这儿,大家帮助我把这篇课文研究得比较明白了,但是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让不让我说? 生:让。
师:我说了能帮我搞明白吗? 生:能。
师:我记得我读过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你们读过没有? 生:读过。 师:“日照香炉……”读。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师:(打断)一点情感都没有,你们读得像看见一挂瀑布挂在山间那么激动吗?重新读。开始。(学生在老师的手势配合下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师:李白到庐山去游览,看见这么一挂高悬百丈的瀑布,心里非常激动,他为祖国有这么壮丽的山河而激动,因此他就提起笔来,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写出了一首诗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就是他由于心有所感,而表达的他对祖国河山赞叹的情感,对不对? 生:对。
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
师:你们学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课文没有? 生:没有。
师:没学过。俄罗斯在很早以前,有位画家叫列宾,他坐的船在伏尔加河上走,因为是逆流和顶风,所以船走不动,要用很多的纤夫拉着它走,知道不知道? 生:知道。
师:他看见衣衫褴褛的这些纤夫,那么苦,在拉着船往前走,他画了一幅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他用他的色彩和线条作工具,来表达对纤夫的同情和当时的感受。那么现在贝多芬看见什么了,他才创作出这首曲子来?他是被什么感动了?
生:他被盲姑娘虽然眼睛瞎了,而且家里很穷,却还是那样学他的乐曲所感动。
师:你们刚才在最初读了一遍课文以后发言,有的同学说,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创作出《月光曲》呢,有不少同学说,他是对穷人的同情,还有人说贝多芬不嫌贫爱富,他同情穷人就写出这样的曲子,你们还这样认为吗? 生:不是。
师:现在怎么认为?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他的激情从哪来?
生:他的激情是从姑娘身上来的。因为贝多芬觉得盲姑娘爱音乐,也很懂音乐,觉得遇到了知音,就不由自主地又弹了一曲。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 生:为知音。
师:那么当然了,这个知音又是那么困苦,又瞎又穷,对不对? 生:对。
师:这点我又明白了,还有,《望庐山瀑布》就写的是庐山的瀑布,“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画的是河上的十一个纤夫。那么贝多芬这首《月光曲》的旋律我明白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从哪里来,我也明白了。但是《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我知道了内容是什么。(指一学生起立)刚才是你说的吧?你说《月光曲》的内容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你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生: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 师:你现在怎么认为?
生:我认为《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 师:(打断)你的意思简单一点就是《月光曲》写兄妹俩的。那么我问你,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什么的? 生:是写兄妹俩贫穷的。
师:那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什么的? 生: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 师:那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呢?
生: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众笑)
师:不行,这个说法说服不了我。别人有想法吗?内容是写什么的?
生:我觉得《月光曲》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
师:有道理,说得还不太清楚,我给画几个符号大家看一看,(在板书的前后两大部分
间画了三个“~”)这样一来,两部分连接起来,你们仔细看一看,内容是写什么的? 生:我觉得《月光曲》写了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师:不是,看清楚。
生:我觉得贝多芬的《月光曲》是写盲姑娘眼睛虽然瞎了,但却依然学琴和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师:也不对。你们没有注意我刚画到黑板上的那三个符号。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这一层是说贝多芬听到琴声有一分触动,后来,“月亮升高”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后十分感动,后来“月光照耀”是说贝多芬遇到知音后,非常激动,这里表达贝多芬的心理变化。
师:你们发现他把前后两部分怎么样了? 生:连起来了。
师:对应起来说的,那么把他这段话概括一下,贝多芬那天晚上所写的《月光曲》的内容就是写他怎么样? 生:心情。
师:那天晚上和兄妹俩接触的过程,以及他的心情是不是? 生:是。
师:可不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是不是呢?(教师一边说,一边指着相应的板书) 生:对。
师:后边都是这样发展下来了,对不对? 生;对。 师:谁能说?
生: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然后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简单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对不对? 生:对。
师: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谁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还说我上课时提过的问题。就是课文的第七节“贝多芬没有回答”,他为什么没有告诉盲姑娘自己的名字? 师:你们想想,如果贝多芬是一个非常喜欢炫耀自己的人,这个时候就该掏出什么来了? 生:名片。
师:掏出来上面写满了各种头衔的名片,贝多芬是这样的人吗? 生:不是。
师:再说了,如果贝多芬说了名字,后面能有盲姑娘用耳朵听出来贝多芬弹的曲子这样的情节吗? 生:不能。
师:明白了吧?谁还有问题?所以咱们归结一下:《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这首曲子的诞生,是由于遇到知音,是不是仅仅的简单的同情穷人? 生:不是。 师: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
生:不是。
师:对了,所以它是怎么样产生的?大家看我写的字,读出来(在“月光曲”前写“有感于知音”生们一起读出来)是有感于知音才创作了《月光曲》,才产生这个灵感,大家打开书,读一下第八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清幽”是什么意思? 生:“清幽”的意思是美丽而幽静。
师:你是照字典上念的。你自己怎么理解?比如,太阳在天空照着,风和日丽,大地上显得那么清幽,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我觉得应该是淡淡的,不是很强烈,所以书上说那晚上的“清幽”就是月光是淡淡的,十分秀美,十分幽静。
师:淡淡的,雾里看花,今天早上升起了大雾,树木房屋都是朦朦胧胧的,淡淡的,啊,真是一个清幽的早上呀!行吗? 生:不行。
师:这不是淡淡的吗? 生:(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我觉得这是解释清幽的。 师:那么你给翻译一下,怎么解释。 生:“清幽”就是一切很…… 师:说不来了!(笑声)
生:我觉得是清静幽然的意思。
师:清静幽然,用这两个词来解释一个词。我本来不懂一个词,你现在弄得我有三个词不懂了。(众笑)有些词呀,你硬要说它的解释是说不出来的,只能像他刚才说的一样“盲姑娘用心去听贝多芬的音乐。”有些词语你只能用心去体会了。我给你们说四个字,你们去体会,中国有句话是说:“月光如水”,你们去体会这个“清幽“。 生:因为水是十分平静的。 师:(打断)水还有波涛汹涌的时候呢!
生:有些水是十分平静的,它把月光比作很平静、淡淡的、所以“清幽”也是这样的。 师:那么清亮亮是吧?好,有些词是只能意会,不能…… 生:不能言传。 师: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了钢琴,就是《月光曲》,他把他的这一份情感寄托给谁了? 生:月光。
师:对了,寄托给月光了。所以《月光曲》的产生,第一有感于知音;第二,大家读,(教师在“月光曲”后写“寄情于月光”,学生们齐读)最后产生了《月光曲》,一首世界名曲。课文讲完没有? 生:讲完了。
师:该不该下课?什么?你说哪里还没讲? 生:我觉得后面的问题难理解。 师:你说说哪不懂。
生:贝多芬是怎样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师:咱们讲了没有? 生:讲了。
师:哪儿还没讲?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我现在让你们背诵,能背下来吗? 生:能背下来。
师:是不是提前都背了? 生:不是。
师:那你起来背一背,我听一听,(指一学生) (此生流利地背诵倒数第二段) 师:谁能像他这样背诵的举手。(有三个学生举手,教师让他们站起来)你们老老实实地说,你们所以能背下来,就是上课这会功夫背会的吗? 生:对。
师:提前背了吗? 生:没有。
师:真没有?那你们就是极聪明的孩子。我只凭这一堂课就背不下来,我没要求大家当堂背诵,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你们几个能背下来是超乎寻常,非常好,好啦,咱们下课吧。下课。
生:贝多芬是怎样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师:咱们讲了没有? 生:讲了。
师:哪儿还没讲?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我现在让你们背诵,能背下来吗? 生:能背下来。
师:是不是提前都背了? 生:不是。
师:那你起来背一背,我听一听,(指一学生) (此生流利地背诵倒数第二段) 师:谁能像他这样背诵的举手。(有三个学生举手,教师让他们站起来)你们老老实实地说,你们所以能背下来,就是上课这会功夫背会的吗? 生:对。
师:提前背了吗? 生:没有。
师:真没有?那你们就是极聪明的孩子。我只凭这一堂课就背不下来,我没要求大家当堂背诵,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你们几个能背下来是超乎寻常,非常好,好啦,咱们下课吧。下课。
正在阅读: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课件资料03-08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210-08
一件苦恼的事情作文400字06-23
一体化机柜技术规范书04-17
幼儿园园长工作反思05-29
江西省2016-2017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理)试题(含答案)05-05
五种“水”喝掉脸上的雀斑06-14
计算方法作业-1(2013研究生)04-23
做一颗善良的种子作文500字07-02
- 公务员上岸同学告诉你,怎样走出面试中常见的十大误区
- 作表率,我们怎么办(办公室主任)
- 乘务员安全责任书
- 增员面试流程
- 河南省焦作市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最新4社区工作者面试题
- 个人简历表
- 男教工体检必检项目
- 河南省兰考县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兼职译员测试稿
- 河南省开封市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总体规划-永州职业学院
- 最新5、培训科长笔试题(答案)
- 2019雅商酒店境外人员登记培训稀有资料,不可错过
- 小学教师求职简历范文
- 红酒知识与礼仪
- 春节给领导拜年的短信拜年词
-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1
- 20XX年县干部培训工作目标
- 硬笔试听课
- 实录
- 课件
- 月光
- 教学
- 资料
- 情景教学法在思品课中的运用结题报告重点讲义资料
- 快乐英语社团教学设计重点讲义资料
- 我的教学资料
- 情境教学论文重点讲义资料
- CAD教学资料
- 中西比较教学资料4-23
- 毕业年级教学质量分析会典型经验交流资料
- 贾志敏:《记一件-----事》作文指导课教学实录资料
- 识字教学2008.6.16重点讲义资料
- 葫芦丝教学教材课件资料
- 最新15-16@创造性思维训练1 大纲重点讲义资料
- 教学设计装饰画课件资料
- 教师教学论文撰写格式要求及优秀论文范例课件资料
- 校本课程教学方案重点讲义资料
- 2014年高一地理同步教学测试试卷资料
- 新北师大版6.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资料
-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 第三人称的教学资料
- 浅谈幼儿钢琴教学正文课件资料
- 河流教学设计重点讲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