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语文教育《文学理论》C卷试卷答案

更新时间:2023-05-31 07: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潍坊学院成教学院语文教育《文学理论》考试C卷答案

潍坊学院成教学院语文教育专业

《文学理论》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C卷)

一、判断对错题:

本大题共10分,每小题1分,答案唯一。

1.对 2.错 3.错 4.错 5.对 6.错 7.错 8.对 9.对 10.错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10分,每空1分,答案唯一,内容填错或填写别字均不得分,答案如下:

1、“(知人论世)”

2、M.H.艾布拉姆斯

3、魏晋时期

4、人本主义

5、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6、“诗缘情而绮靡”

7、“有意味的形式”

8、陌生化

9、《文心雕龙》

10、延留

三、名词解释:

本大题共20分,每小题5分,标准答案及具体评分分值排布如下: 1.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它是文学创造的永恒主题。它与历史理性二者在文学创造中相互交合。

2. 艺术概括 :

艺术概括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艺术概括是个别

潍坊学院成教学院语文教育《文学理论》考试C卷答案

与一般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又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中实现的。

3.叙述者的声音 :

叙述者的声音是叙述动作在作品本文中的体现。叙述者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叙述者声音就构成了什么样的特点,不同的叙述风格也可以从叙述声音的差异上加以区别。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成了被关注的对象,便形成了“戏剧化”的叙述者。

4.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

这是分析叙事作品内部结构的两个向度。表层结构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字面顺序研究作品各个单元之间在作品本文中的关系;深层结构是共时性向度,研究的是叙事内容各个要素在叙述顺序背后的内在的关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本大题共32分,每小题8分,标准答案及具体评分分值排布如下:

1、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心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心态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4分)

(1)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着某种功利意图。(2分)

(2)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1分)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1分)

2、什么是艺术形式?形式的创造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所谓艺术形式,在质的规定性上,是指文学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具体说,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容的内在组织构造,二是由话语材料与各种文学表现手法组成的体现内容及其内在结构的外部形态。艺术形式就是内容的内在组织构造与外部表现形态的统一。(2分)

按照文学创造的规律,艺术形式的创造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从内容出发选择与创造形式。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虽然“一荣惧荣.一损俱损”,但从内在逻辑上说,形式是根据内容需要产生的,是为内容决定的,文学创造是把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因此,形式创造应该遵循从内容出发的原则。(2分)

潍坊学院成教学院语文教育《文学理论》考试C卷答案

(2)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它能够让内容获得尽可能完善的呈示,而且表现在它可以使内容得到深化或升华。只有通过精心创造让形式对内容具有生成作用,才会取得理想的艺术效应。(2分)

(3)重视形式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形式除对内容具有表现和生成作用外,它本身也存在着审美意义。因为形式作为积淀着社会历史内容及人类审美感情的稳定形态,虽然已与具体事物相分离,却依然能与人们长期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而给人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因此,各种艺术品类都应重视形式美的创造。(2分)

3、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1)艺术发现,就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2分)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在此之前,作家都有相对长久地沉思于某一事物的心理经验。(1分)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这是和作家内在蕴藉有关的深层心理内容的折射。

(1)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1分)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1分)

(3)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就找不到进入创作过程的大门。艺术发现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就创造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2分)

4. 什么是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有哪些层次?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是文学接受活动的基础。(3分)

期待视野可以具体分为文学的期待、生活的期待与价值的期待三层次。文学的期待是指读者对作品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质方面的期待,包括作品的文学性、文体、表现方法、结构技巧、语言特点、艺术感染力等。生活的期待是指读者对作品生活内蕴与思想意义方面的期待,包括作品的题材、主题、情节、故事的发展、作家的意图等。价值的期待是指读者从接受动机与需求中产生的对作品价值的整体期待。(5分)

潍坊学院成教学院语文教育《文学理论》考试C卷答案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本大题共28分,每小题14分,标准答案及具体评分分值排布如下: 1、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他诸说有更大的合理性?

在文学起源问题上,前人从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框架上作出了推定,它们是文论史上的宝贵思想资料。而其中“劳动说”是对其他众多观点的总结和扬弃,具有更大合理性:(1) 其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1)文学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各个时代和各种文化中可以有着完全不同的界定,它产生的原因也可能多种多样,作为恋歌歌词的文学与作为战争动员鼓动词的文学,它们的创作动机、写作语境是不一致的,它们的具体功能与要求也可能干差万别。但作为文学,它必须是在人脑走向成熟、有相对完善的语言体系后才可能出现,而人脑的成熟与语言体系的完善,都只有通过劳动才可能达到。(2)

其二,劳动催发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动机产生)、提供了文学的主要内容。(1)文学是人自觉的、自由的活动,所谓自觉,是在于它有合目的性;所谓自由,是人在文学中要表达出超越现实束缚的理想。上述特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劳动中产生的。另外,文学作品要描写人的社会生活,而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作者经历的劳动过程、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2)

其三,在文学的早期形式上也体现了劳动的痕迹。(1)诗这种文 学体裁成熟时间较早,它往往讲求韵律、节奏,而这与人的劳动过程是直接相关的,如通过劳动号子来协调步伐,通过有节奏的声音来协调狩猎者队伍的推进速度与包围猎物时的队形等。早期的诗歌,从文学史的发掘、整理情况采看,它基本上是作为歌曲的唱词出现的,同时在吟诵中,往往伴随着吟诵者的身体语言动作,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诗歌、音乐、舞蹈几种艺术形式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2)

“劳动说”这种文学起源观是在前人若干种起源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对于其他起源观有所扬弃,但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将其纳入自身的体系中,使其他起源说的美学观点在“劳动说”的整合下体现出合理的一面。(1)如“巫术说”提出了文学与巫术的共生关系,这是有着许多民俗依据的,但巫术说不能回答巫术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内在根源,我们从“劳动说”出发就可看到,巫术起于人的生产愿望不能在既有生产力水平上达成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它还是与人们的劳动状况直接相关的,有些巫术仪式甚至就直接融汇在原始人的劳动过程中。(2)同样,对于文学起源的“游戏说”、“宗教说”也可作出相似分析。我们认为,“劳动说”是对文学起源问题上诸家学说的合理扬弃,它不仅克服了其他诸说的不足,而且能够合理说明其他诸说的一些观点。 (1)

潍坊学院成教学院语文教育《文学理论》考试C卷答案

2、历史上对于灵感的探讨有哪几种主要观点?

答:(1)认为灵感源于“神灵凭附”。(1)如柏拉图就把灵感直接同神联系起来,认为是神给诗人带来了灵感,神凭附在诗人身上,诗人受到了神的召唤和启示,于是发生了灵感。诗人并非借自己的力量说出那些珍贵的词句,而是由神灵凭附着来向人说话。他提出“磁石”说,认为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其他铁环,使它们也像磁石一样能吸引其他铁环。而诗神就是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以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又把它传递给旁人。

(3)

(2)认为灵感源于梦境。(1)古今中外不少关于作家、艺术家的奇闻逸事都说明梦是灵感的源泉。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作家白日里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在梦中却能够突然得到解决。科学证明,作家在构思时大脑皮层的相关神经区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长期紧张的从事某一种活动会使神经细胞产生疲劳,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人处于睡眠状态时,劳累的脑细胞得到放松,能量得到恢复,这样中枢神经细胞就可能重新活跃起来,再度兴奋,促成灵感的爆发。这是梦中产生灵感的真正根源。(3)

(3)认为灵感源于某种奇特物,(1)如酒。古今不少诗人、文豪、艺术大家都与酒结缘,因酒而兴致勃发,才思徒涌,下笔有神。像大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酒圣,在酒醉后创作了大量的名篇佳作。(2)

(4)我们认为灵感的到来,是“苦心积累,偶然得之”。(1)从思维角度来说,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灵感的爆发是以平日的艰苦劳动为前提的。(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33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