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域融合"角度浅谈文学译作的创造性

更新时间:2023-07-21 12:2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引用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视界融合"的理论,展示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作的形成经历了两次视域融合.译者前见的介入使融合所得的新视域不同于原作视域产生于第一次融合,第二次融合中,目的语文化视域的介入使刚形成的新视域再次变形.这样,译文的形成是译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在相互发生融合形成的新视域.揭示文学翻译本质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第 21 1 0年 6月 1 0卷第 2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n.2 1 ue 0 0V0 . 1 No 2 11 .

从“域融合"度浅谈文学译作的创造性视角禹智华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莞 53 0 ) 2 88

要:引用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视界融合”的理论,示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展译作的形成经历了两次视域融合。译者

前见的介入使融合所得的新视域不同于原作视域产生于第一次融合,第二次融合中,目的语文化视域的介入使刚形成的新视域再次变形。这样,文的形成是译者的“域”文本“域”相互发生融合形成的新视域。揭示文学翻译本质是一个创造性译视与视在的过程。

关键词:文学翻译;视域融合;创造性过程;哲学诠释学

古今中外,人们对翻译的看法不一,认为翻译是“等值”、翻译是“改写”翻译是“创造”翻译是意义的无限延异,、再、等等,不一而足。其实翻译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是形而上“

翻译的视域融合

译者和作者的视域融合要通过对话来实现。所谓译者和作者的对话,并不一定非要面对面的交谈,而是强调两者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理解、沟通,同存异。具体表现在翻译求的理解过程中,是译者对原文的深入解读,悟原文含义。就领

的,即翻译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应该在哲学的意义上,本在体论的意义上,弄清楚它的存在本质,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活动;次是形而下的,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具体其即它

用伽达默尔的话说,文本视域与解释者视域彼此融合的是结果。在理解和翻译文本的过程中,要达到两次视域融合:需第一

活动形式到底是什么?人们力图翻译的是什么?换言之,”翻译研究需要哲学指导,因为哲学家对复杂的现象有非凡洞察力,特别是伟大的哲学家,他们的研究是一个去芜存菁、粗去取精、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真理的从过程。考察翻译活动,探讨翻译的本质,不得不关注译者、作者与读者的相互关系。阐释学源于希腊,最初是用来解释古代《圣经》经文,法典和其它典籍,旨在探索历史文本的真正意义。由此可见,阐释学与文本的翻译在一开始就有

着密切的联系。正如洪汉鼎所指出的,古代诠释学是“门关于理 在一

次是文本的原视域和译者原视域的融合,第二次是第一次

融合的视域和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视域的融合。每一次融合都会改变前视域而形成新的视域。这就是伽达默尔的“域融视合”理论。这个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并不是简单的将视域合二为一,而是将不同的视域和谐的达到融合。伽达默尔十分强调“见” r u i在解释中的作用,为理解和解释必须前 pe dc j e认

始于前见。前见不仅不会成为理解的障碍,而且是理解不可或缺的条件。前见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定了理解的历史性。决 任何理解都是理解者带有前见的理解,谁试图去理解,“谁就面临着那种并非由事物本身所产生的前意义 f enns的 o aig ̄m

解、翻译和解释的科学,或者更正确的说,它是一门关于理解、 翻译和解释的技艺学。”由此可见,翻译本来就是古代诠释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借鉴哲学阐释学中的视域融

合概念,探讨翻译过程中各主体问的关系,揭示翻译的本质。“视域,是视力所及的区域,就它囊括了从某个特定的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指从某个角度所能看到的一切” ( aa r, G dme)是伽达默尔针对人类的各种理解首先提出的一个阐释学概念。视域是建立在某种前见的基础上的。伽达默尔

干扰” G dme 17: 3 ) ( aa r 9 5 2 6。隐含读者和标准读者概念忽略 了读者前见在理解中的参与作用,只是一种静态的文本观,用以描述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也只是静态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的只是两种文本关系的一个侧面,无法给我们提供全面而认识。

认为,任何理解都不可能摆脱前见,前见构成了理解者的特殊视域。视域因人而异,随时空变化,原文本视域和译者的现在

正如标准读者概念所假设的,文本因未定点和空白的存在而具有未定性,且未定性也是导致同一原作拥有不同译作

视域,在着某种差距,存而这种差距是任何人都无法消除的。尽管这两种视域差异很大,试着去理解文本,原文本视域和译者视域的融合就达到了。

的根本原因,它为译者前见在翻译中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如隐含读者概念所假设的,对文本的

每种解释都会且

都应受到文本的限制,且译者的解释之所以应从原作出发,以

收稿日期:00— 1 2 21 0— 6作者简介:禹智华 (9 1,, 1 8一)女湖南邵阳人,助教。8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2y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