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第一册知识点

更新时间:2024-03-11 00: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仅供交流

必修上册知识点

1. 生物科学

概念: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 2.生物的基本特征

⑴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物质基础 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结构基础 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

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人、动物、植物、真菌

⑵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概念: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结果:使生物体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 意义: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⑶生物体都有应激性

概念: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性。 判断条件:①存在外界刺激;②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

意义:生物体具有应激性,因而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应激性是适应的基础) ⑷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现象

多数生物:受精卵——→死亡

生长 代谢方面:同化作用 > 异化作用 细胞方面:数目的增多,体积的增大 发育:受精卵——→性成熟的个体 生殖的意义:保证种族的延续。 ⑸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意义:生物的各个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的进化。 ⑹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生物科学的发展

描述性生物学阶段:1900年以前

实验性生物学阶段:1900-1953,标志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新提出,借助

实验手段,理化技术

分子生物学阶段:1953年以后,标志是DNA双螺旋模型(20世纪最伟大发

现之一)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1 冯立东整理

绪 论

仅供交流

4. 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宏观方面: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微观方面:进入到分子水平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20多种)

⑴C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C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由于其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通过化学键连接成链或环,从而形成各种大分子的“骨架”,因此C元素被称为最基本的元素。

⑵C、H、0、N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⑶C、H、0、N、P、S是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占细胞总量的97%)。 ⑷分类

大量元素(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C、H、0、N、P、S、K、

Ca、Mg

微量元素(生物生活必需但量很少):Fe、Mn、Zn、Cu、B、Mo 2.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⑴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 ⑵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例如:微量元素B能够促使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积累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少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

3.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的事实: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

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差异性的事实: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

两者相差很大

第二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1.原生质

⑴概念: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又分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 ⑵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不属于原生质,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团原生质。 2. 水(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自由水:良好溶剂、参与多种生物化学反应、有利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

物运输(新陈代谢越旺盛,自由水越多)

结合水:细胞结构组成成分(结合水越多,抗逆性越强)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2 冯立东整理

仅供交流

3. 无机盐

存在形式:大多以离子状态存在于细胞中

化合物的组成成分:Mg→组成叶绿素、Fe→血红蛋白 Ca→骨骼和牙齿 功 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生理盐水

能 维持生命活动:Ca→抽搐、Na→痉挛 Mg、Zn→活化剂

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

4. 糖类

⑴组成元素:C、H、O

⑵作用: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⑶分类

概念:不能水解的糖

单糖 六碳糖: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它们是自然

举例 界分布最普遍的单糖 五碳糖:核糖(C5H10O5)、脱氧核糖(C5H10O4)

概念: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二糖 举例: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分子式:C12H22O11

概念: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

淀粉:植物细胞中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多糖 植物细胞中 举例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

动物细胞中:糖原(动物细胞中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存在

于细胞质中,主要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

5. 脂质

⑴组成元素:主要由C、H、O3种化学元素组成,很多种脂质还含有N和P等 ⑵分布: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⑶种类及作用

脂肪:是生物体内的主要储能物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的脂肪,还有减少热量损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内部器官之间的摩擦和缓解外界压力的作用。

类脂: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大豆的种子以及动物的卵

和脑中含量较多。

胆固醇 固醇 性激素

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 6. 蛋白质(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 ⑴组成元素:主要由C、H、O、N4种化学元素组成,很多重要的蛋白质还含有P、

S两种元素,有的也含有微量的Fe、Cu、Mn、I、Zn等元素。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3 冯立东整理

仅供交流

⑵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⑶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20种)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根据R基不同,将氨基酸区别为不同的种类。

结构通式: H ∣

R― C ―COOH

∣ NH2

⑷分子结构

概念: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外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

氨基酸脱水缩合 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的结合方式。

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肽键,其结构式为:

-CO-NH-

二肽:两个氨基酸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含有一个肽键。

H H

∣ ∣

H2N― C ―C―OH H― N― C ―COOH

∣ ‖ ∣ ∣

R1 O H R2

脱水缩合

肽 链

H H

∣ ∣ 盘

H2N― C ―C― N― C ―COOH 曲

∣ ‖ ∣ ∣ 折

R1 O H R2 叠

肽 键

二 肽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

多肽,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做肽链(多肽的命名:几个氨基酸就叫几肽)。

空间结构: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

互相连接在一起,形成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4 冯立东整理

仅供交流

⑸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氨基酸的数量成百上千

氨基酸的排列次序变化多端 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⑹主要功能

组成成分:肌肉蛋白 催化作用:酶

运输作用:载体、血红蛋白

调节作用:蛋白质类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 免疫作用:抗体 ⑺相关计算

①肽键的个数=脱水缩合时失去水分子的数目=肽链水解时消耗水分子的数目

=氨基酸个数(N)-肽链条数(M)

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N×a-8×(N-M)(注:a为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 ③一条肽链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一个在链首,一个在链尾) 7.核酸

⑴组成元素:主要由C、H、O、N、P等化学元素组成

⑵功能: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

重要的作用。 ⑶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磷酸

五碳糖

⑷种类 种类 DNA(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5 冯立东整理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基本组成单位 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含氮碱基 腺嘌呤A 鸟嘌呤G 胞嘧啶C 胸腺嘧啶T 腺嘌呤A 鸟嘌呤G 胞嘧啶C 尿嘧啶U 核糖 脱氧核糖 五碳糖 分布 主要存在于胞核中 主要存在于胞质中 含氮碱基

仅供交流

第二章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⑴组成成分:

化学成分 质量分数(%) 磷脂 55~57 蛋白质 约40 糖类 2~10 ⑵结构:

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②蛋白质分子镶在膜的表层、嵌插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中;

③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可流动的;

概念:膜外表的一层由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

④糖被 功 保护润滑作用:消化道、呼吸道上皮细胞。

能 细胞识别作用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细胞膜与细胞的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有密切的关系。 ⑴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主动运输与自由扩散。

项目 自由扩散(被动运输) 运输方向 辅助载体 能量来源 运输对象 浓度高→浓度低 不需要载体协助 不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能量 主动运输 浓度低→浓度高 需要蛋白质载体协助 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细胞需要的小分子和离子物质(水分子可自由通过) ++离子 Na(mmol/L) K(mmol/L) 氧气、二氧化碳、甘油、 举例 乙醇、苯等脂溶性维生血浆中 145 5 素 红细胞内 25 150 功能特点 具有选择透过性 ⑵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

对象: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 方式:内吞和外排。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6 冯立东整理

仅供交流

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细胞质基质 形状 功能 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成分 水、无机盐离子、脂肪、糖类、 氨基酸和核苷酸等 外膜、内主要存在色素、酶分膜、基质、于植物的布、少量基粒 叶肉细胞 DNA、RNA 外膜、内普遍存在酶、少量膜、基质、于动、植DNA、RNA 嵴 物细胞中 结构 分布 叶扁平绿(椭)双体 球形 层线膜 粒椭球形 体 光合作用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膜上附着很多酶,为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与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形成有关,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对细胞内的环境起着调节作用,可以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保持膨胀的状态 分解多种物质,与免疫密切相关 内质网状 网 绝大多数动、植物细胞 粗面型、滑面型 两种 高细单尔胞层基器 膜 体 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液 泡状 泡 溶酶囊状 体 核椭球形糖粒状小无体 体 膜 中两个中心心粒 体 液泡膜、细胞液 成熟的植物细胞 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 多种水解酶 蛋白质、RNA 存在动、植物和原核细胞 动物、低等植物细胞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与有丝分裂有关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7 冯立东整理

仅供交流

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核膜:双层膜结构

结 核孔: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构 核仁 细胞核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染色质(体) 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 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功 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场所 能 新陈代谢的控制中心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大小 细胞核 遗传 细胞质 细胞壁

原核细胞 大多数很小(1-10μm) 无膜包围 环状裸露DNA或者结合少量蛋白质 细胞质中有质粒DNA 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肽聚糖(支原体没有) 真核细胞 大多数较大(10-100μm) 有双层膜包围 线状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质 线粒体、叶绿体中有环状裸露DNA 有多种细胞器 纤维素和果胶(植物细胞和真菌有)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8 冯立东整理

仅供交流

第二节 细 胞 增 殖

1.细胞增殖概述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基本特征,细胞以分裂的方式

分裂间期:时间长、起点,染色体复制

前期:两现两消失 分 中期: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裂 有丝

后期:着丝点分裂,成为子染色体, 期 分裂

移向两极;数目加倍 真核

末期:与前期相反

细胞

主要特征:染色体复制和平均分配

无丝分裂

减数分裂

2.细胞的增殖周期

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这样一个周期叫做细胞增殖周期。

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个分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一)G1期的特点 G1期是从上次细胞增殖周期完成以后开始的。G1期是一个生长期。在这一时期中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

(二)S期的特点 从G1期进入S期是细胞增殖的关键时刻。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DNA分子的复制就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通常只要DNA的合成一开始,细胞增殖活动就会进行下去,直到分成两个子细胞。

(三)G2期的特点 G2期又叫做“有丝分裂准备期”,因为它主要为后面的M期做准备。在G2期中,DNA的合成终止,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其合成量逐渐减少。

(四)M期的特点 分成前、中、后、末四个时期。M期的细胞有极明显的形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9 冯立东整理

仅供交流

态变化。

(1)前期——“两现两消失”

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摸解体,核仁消失 (2)中期——“点在板板上”

随着纺锤丝的牵引,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注意:赤道板事实上并不存在,只是一个假想位置)

(3)后期——“点裂体离向两极”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形成染色体,随着纺锤丝的牵引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4)末期——“三现两消失”

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为染色质;新核摸、核仁出现;并出现细胞板,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细胞壁。

3.有丝分裂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细胞器

①中心体: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复制,前期分开。

②着丝点:着丝点与纺锤体的纺锤丝连接,与染色体移动有关。 4.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 细胞质的分裂方式 植物 由细胞两极的原生质发出纺锤丝形成 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细胞壁,使细胞一分为二 动物 由两组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 细胞中央向内凹陷,最终缢裂,使细胞一分为二 5.有丝分裂过程中核内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 DNA含量变化 染色体数目变化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10 冯立东整理

仅供交流

第三节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概念: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

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 特 持久性:贯穿整个生命过程,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点 不可逆转:与组织培养的脱分化再分化不矛盾 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 概念:受致癌因子作用,不再分化,恶性增殖

无限增殖

特点 形态结构发生变化

癌细胞 表面发生变化 (糖蛋白减少,易运动)

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直接原因:接触致癌因子 根本原因:原癌基因被激活

水分减少 体积减小 细胞萎缩 代谢变慢 酶活性降低 白头发 细胞衰老 色素逐渐积累 老年斑

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颜色加深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11 冯立东整理

仅供交流

第 三 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一节 新陈代谢与酶

1. 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 酶的特性

酶具有高效性

酶具有专一性: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酶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pH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促 B 反 应 的 速

率 A C 酶

促 B 反 应 的 速

率 A C ⑴温度(如上左图) PH 温度

AB段: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增强; B点:B点所对应的温度是酶催化作用的最适宜温度;

BC段:超过酶催化作用的最适宜温度,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注意:低温,抑制酶的活性;高温,破坏酶分子的空间结构。) ⑵PH(如上右图)

AB段: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增强; B点:B点所对应的PH值是酶催化作用的最适宜PH值;

BC段:超过酶催化作用的最适宜PH值,随着PH值的继续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注意:过酸或过碱,都会破坏酶分子的空间结构。)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12 冯立东整理

仅供交流

第二节 新陈代谢与ATP

1.概述

ATP的生理功能: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的分子简式:A—P~P~P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人和动物:呼吸作用

ATPADP+Pi+能量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ADP A—P~P 二磷酸腺苷 C~P 磷酸肌酸 2.几种化合物 符号 简式 名称 ATP A—P~P~P 三磷酸腺苷 3.ATP的形成与分解

①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

ADP+Pi+能量

②ATP与磷酸肌酸的相互转化:

ADP+磷酸肌酸

ATP+肌酸

(当ATP大量被消耗时,反应向右进行;当ATP大量形成时,反应向昨进行)

4.有关能源物质的总结

细胞内常用能源物质:葡萄糖(呼吸作用的底物) 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三磷酸腺苷) 生命活动的最终能源:太阳能

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脂肪 (C、H比例高,释放能量多)

植物细胞内储能物质:淀粉 动物细胞内储能物质:糖元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13 冯立东整理

仅供交流

第三节 光 合 作 用

1. 概念

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注意:蓝藻虽然既不是植物,又没有叶绿体,但是能进行光合作用。) 2.叶绿体种的色素 类胡萝卜素 色素 颜色 分子式 含量 功能 吸收光谱 色素带上的位置 3.光合作用的过程

⑴反应式: 光

CO2+H2O——→(C H2O)+O2

叶绿体

6+12H2*O——→C6 H12O6+6*O2+6H2O

叶绿体

叶绿素 叶绿素a 蓝绿色 C55H72O5N4Mg 最多 换光能 蓝紫光和红橙光 叶绿素b 黄绿色 C55H70O6N4Mg 胡萝卜素 橙黄色 C40H56 最少 叶黄素 黄色 C40H56O2 吸收和传递光能 蓝紫光 吸收和传递光能,少数叶绿素a能够转上 下 ⑵过程 场所 物质变化 光反应 叶绿体的囊状结构薄膜 光 H2O →[H]+O2 酶、色素 酶 ADP+Pi+能量→ATP 酶 暗反应 叶绿体的基质 酶 CO2+C5→C3 酶 C3→C5+(C H2O) ATP ADP+Pi NADP+H+2e→NADPH ++NADPH NADP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14 冯立东整理

+ 仅供交流

能量变化 联系 实质 光能→电能→活跃化学能 活跃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①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能量和还原剂[H] ②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NADP和ADP+Pi ①物质方面:把CO2和H2O转变为有机物 ②能量方面:把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⑶意义:

①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②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③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蓝藻出现后,地球的大气中才逐渐含有氧气,其中一部分氧转化为臭氧,并在大气上层形成臭氧层,能够有效的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具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紫外线,从而出现了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和陆生生物。 4.物质变化规律 条件变化 光照增强 光照减弱 CO2增加 NADPH ATP NADP ↑ ↓ ↓ ↑ ↑ ↓ ↓ ↑ ↓ ↑ ↑ ↓ +ADP+Pi ↓ ↑ ↑ ↓ C3 C5 (C H2O) ↓ ↑ ↑ ↓ ↑ ↓ ↓ ↑ ↑ ↓ ↑ ↓ CO2减少 5.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①光照:影响光反应;②温度:影响酶活性;③CO2:影响暗反应 ④水分:影响光反应;⑤矿质元素:N、P、Mg、K

第四节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1.吸收水分的器官、部位 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根

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2. 吸收水分的方式: ⑴吸胀吸水

①概念: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细胞内的亲水性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吸收水分的方式

②举例:分生区、形成层、干种子等 ⑵渗透吸水

①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a.半透膜的存在。b.膜两侧的溶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15 冯立东整理

仅供交流

液具有浓度差

②处于外界溶液中的成熟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a.具有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的。(细胞膜、液泡膜具选择透过性)

b.细胞液与外界溶液通常具有浓度差。(细胞液内溶解有大量的物质) 结论: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渗透系统,把它放在外界溶液中时,就会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

细胞壁

细胞核 细胞膜

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原生质层 液泡膜 细胞液

③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表现为质壁分离的现象;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表现为质壁分离后的逐渐复原 3.水分的运输

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根导管

→茎导管→叶→植物体各部位→ 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间隙→根导管 →散失到大气

4.水分的利用: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体内,供植物利用。 5.水分的散失

⑴水分散失的主要途径:蒸腾作用 ⑵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这是水从低处流向高处的主要动力——向上的拉力。)

②促进溶解在水中的矿质养料的运输。 ③降低叶片温度,避免叶片被灼伤。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16 冯立东整理

仅供交流

第五节 植物的矿质营养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⑴概念:是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⑵验证方法:溶液培养法

在人工配制的培养液中,除去某一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了,而补充这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的状态,就说明这种矿质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⑶分类:

大量元素: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Ni 2.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⑴吸收形式:矿质元素是以离子的形式被根尖吸收的 ⑵吸收方式:主动运输

⑶与水分吸收的关系: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⑷影响矿质元素吸收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

不同生物的 DNA不同 ②其它生态因素

载体的种 类和数目

选择性吸收

土壤中O2含量

→细胞呼吸→ATP→主动运输

温度→酶的活性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植物体内的 存在形式 离子状态 不稳定的化合物 稳定的化合物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17 冯立东整理

代表元素 K N、P、Mg Ca、Fe 能否转移 能 能 否 利用情况 缺素症首先表现部位 老组织 幼嫩组织 可再利用 不可再利用 仅供交流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1.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⑴食物的消化

①概念:消化是指食物经过消化道转变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②分类:

物理性消化是指通过牙齿的 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伴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③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酶 消化腺 消化液 淀粉蛋白麦芽糖酶 脂肪酶 肽酶 口腔 胃 乳化脂肪 作用部位 备注 酶 酶 唾液腺 胃腺 胰腺 肠腺 肝脏 唾液 胃液 胰液 肠液 胆汁 √ × × × × × √ × × × √ √ √ √ × 小肠(消√ × √ √ √ 化的主要× × × × × 场所) ④消化的过程:

淀粉酶 麦芽糖酶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蛋白酶 肽酶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胆汁的乳化作用 脂肪酶 脂肪————————→脂肪微粒——————→葡萄糖 ⑵营养物质的吸收 ①营养物质的吸收形式:

糖类→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甘油+脂肪酸 ②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主动运输 ③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

小部分脂质——→淋巴管——→血管 其他营养物质——→血管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18 冯立东整理

仅供交流

④营养物质的吸收场所:胃、小肠(主要)、大肠 2.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⑴糖类代谢

氧化分解

C2O+H2O+能量

合 成 分解 合成 转变 脂肪、非必需氨基酸

⑵脂质代谢

⑶蛋白质代谢

氨基酸—

3.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19 冯立东整理

脱氨基 合成

各种组织蛋白、以及酶和激素等

氨基转换 形成新的氨基酸 含氮部 转变

分:氨基

氧化 不含氮分解 部 分

甘油

合成

+ ———→脂肪—— 脂肪酸

分解

储存

皮下结缔组织、肠系膜等处

氧化

分解 C2O+H2O+能量

甘油 + —— 脂肪酸

肝糖原

葡萄糖

肌糖原

转变 糖原等

尿素

C2O+H2O+能量

糖类、脂肪

仅供交流

糖 类

(主要能源物质)

大量 转化 少量转化

转氨基作用 脱氨基 作用

脱氨基作用

脂类 (储能物质)

⑴三大类有机物在代谢上的相同点

①物质来源:主要来自食物,必须经过消化和吸收

②代谢途径:它们的代谢都是在细胞内进行,且都可以归纳为合成和分解两个方面;

③都能作为能源物质,代谢终产物中都有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 ⑵不同点

①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储能物质,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构成生物体和调节生命活动(只在糖类,脂肪严重供能不足时,才由蛋白质供能);

②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中还有尿素;

③糖类和脂肪可以在体内储存,蛋白质不能在体内储存。 4.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⑴糖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①正常的血糖浓度:80-120mg/ml;

②血糖浓度高于160 mg/ml,会出现尿糖现象; ③低血糖症状及解除措施:

血糖含量降低(50~60mg/ml)而得不到补充,就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解除措施:及时吃一些含糖较多的食物,或是喝一杯浓糖水;

当血糖含量低于45 mg/ml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给而发生功能障碍,出现惊厥和昏迷的低血糖晚期症状,解除措施:及时给患者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⑵脂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20 冯立东整理

蛋白质

(在体内不能储存)

仅供交流

高血脂 磷脂合成减少,脂蛋白合成受阻

膳食高高脂 糖肪堆积在肝脏——脂肪肝→肝硬化

堆积在皮下——肥胖

措施:合理膳食,适当的休息和活动多吃含卵磷脂较多的食

物是防止脂肪肝的有效措施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21 冯立东整理

转化成糖——糖尿病

仅供交流

第七节 细 胞 呼 吸

1.有氧呼吸 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 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概念 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CO2和H2O,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过程 场所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C6H12O6 ∣ 酶∣→少量能量 ↓→4[H] 2 C3H4O3 第二阶段 线粒体 2 C3H4O3 ∣←H2O 酶∣→少量能量 ↓→20[H] 6CO2 O2、酶、温度 酶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在生物体内,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38mol)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是指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C6H12O6 ∣ 酶∣→少量能量 ↓→4[H] 2 C3H4O3 第二阶段① 细胞质基质 2 C3H4O3 ∣ ∣←4[H] 酶↓→少量能量 C2 H5 OH+ 2CO2 缺氧、酶、温度 酶 C6H12O6——→2CO2+2 C2 H5 OH +能量 酶 C6H12O6——→2 C3 H6 O3+能量 在生物体内,1mol的葡萄糖在不彻底氧化分解成乳酸以后,共释放出196.65KJ的能量,其中61.08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2mol)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第二阶段② 细胞质基质 2 C3H4O3 ∣ ∣←4[H] 酶↓→少量能量 2C3H6O3 第三阶段 线粒体 6O2 ∣←24[H 酶∣→大量 ↓ 能量 12H2O 反应 条件 总反应式 能量变化 2.无氧呼吸 概念 过程 场所 反应 条件 典例 ①高等植物细胞②高等动物和人的细胞,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 总反应式 能量变化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22 冯立东整理

仅供交流

3.细胞呼吸的概念、意义:

⑴概念:生物体内的细胞通过酶的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总过程,叫做细胞呼吸,又称生物氧化。 ⑵意义

①细胞呼吸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②细胞呼吸的一些中间产物能作为生物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原料(细胞呼吸的某些阶段是细胞内三大有机物转化的枢纽)。

第八节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1.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

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

从外界获取物质,转变为自身物质 新 同化作用 物质代谢 陈 (合成代谢) 储存能量

代 分解自身部分物质,排出代谢废物

谢 异化作用 能量代谢 (分解代谢) 释放能量

2.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⑴同化作用方面

概念:直接从外界摄取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

自养型 光合自养型:绿色植物、光合细菌

生物类型 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等

概念:从外界获取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命活动 异养型 生物类型:人、动物;寄生或腐生的真菌、细菌;病毒

消化细菌:

2NH3+3O2硝化细菌→2HNO2+2H2O+能量 2HNO2+O2硝化细菌→2HNO3+能量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23 冯立东整理

仅供交流

6CO3+6H2O+能量硝化细菌→C6H12O6+6O2 硫细菌:2H2S+O2硫细菌→2S+2H2O+能量

2S+2H2O+3O2硫细菌→2H2SO4+能量 6CO3+6H2O+能量硫细菌→C6H12O6+6O2 铁细菌:4FeSO4+2H2SO4+O2铁细菌→Fe2(SO4)3+能量

铁细菌→C6H12O6+6O2 6CO 3+6H2O+能量

⑵异化作用方面:

错误之处请与编者联系,谢谢! 24 冯立东整理 厌氧型

兼 性 厌 氧 型 需氧型

概念:从外界摄取氧来氧化分解体内有机物,释放

能量供给生命活动

生物类型:绝大多数动、植物及人,需氧菌 概念:在无氧条件下,不彻底分解有机物,

获取生命活动能量

生物类型:寄生虫、厌氧菌(乳酸菌、大肠杆

菌等)

概念: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

呼吸

生物类型:酵母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29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