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更新时间:2023-07-19 17:3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一) ................................................................................................................................ 2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二) .............................................................................................................................. 12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三) .............................................................................................................................. 22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四) .............................................................................................................................. 32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五) .............................................................................................................................. 42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

刺密押题(一)

注意: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②答卷需用黑色笔(钢笔,签字笔,圆珠笔)书写,用铅笔、红色笔等其他颜色笔答题,试题作废;

③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

④考试结束后试题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

一、名词解释

1. 庠序

【答案】庠序是中国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后来用为一般学校的通称,痒相传起源于虞舜时

,庠就是养育教育的意思。序起源于夏,有东序、西序之分,是当时贵族子弟习代,一称“米廪”

射的地方。《孟子》指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对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开办库序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2. 工读教育思潮

【答案】五四运动时期的工读教育思潮有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工学并进、工学兼营、工读互助、手脑并用等多种提法。它主张通过读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实现改造不合理社会的目的。工读教育思潮的提倡者有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有无政府主义者李石曾、王光祈,还有一些寻求改良社会道路的青年。提倡工读的人还组织过一些工读团体进行实验。工读教育思潮特别是其中的勤工俭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 文翁兴学

【答案】文翁兴学是西汉最早兴办地方官学之举。文翁自景帝末为蜀郡(今四川)太守,及武帝设五经博士,因感蜀地偏僻,有蛮夷风,欲激励后进,乃从郡县小吏中,选拔张叔等开明有材者十余人,派遣至京师,受业于博士,或学习律令。减省太守府私人用度,购置土产馈赠博士。数年后,蜀生学成还归,皆予重用,并向朝廷荐举,有官至郡守、刺史者。又兴建官学于成都市中,招收郡治以外四郊属县子弟。学生均免除摇役。其才学高者补为郡、县属吏,次等的亦可获孝梯力田的荣誉称号而享受种种优待。平时常选学生至官衙,就便座协理政务。每出行巡视各属县,多以诸生中明经学、有德行者为随从,使之出入于官府内外,传送教令。吏民见诸生荣耀显达,争欲为之,至有不惜出重金以求入学为弟子者。蜀地于是教化大行,形成好文雅的习俗风尚,集于京师的学者之多,亦小业于文化先进地区。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即为文翁兴学的推广。蜀民为其立祠堂,岁时祭祀小绝。至唐代,其祠堂尚在成都城内。

4. 学田

【答案】学田是政府为学校置拨的田产、校产,以充办学经费。北宋熙宁兴学、庆历新政时,实行由政府向地方官学普遍地划拨一定量官田作为学田,以其租人充作办学经费的办法,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利用财政外收入巧妙地解决了一个极其重要和迫切的经费问题。此后,学田成为地方学校的生命线。学田制度,将封建国家和社会私人办学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地方官学的经费问题,扩大了社会教育面。它为封建人才的培养和从文化教育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形成多层次衔接的教育体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5. 癸卯学制

【答案】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二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清管学大臣张百熙

,和荣庆、张之洞拟定。1904年1月(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目标、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癸史称“癸卯学制”

卯学制从纵的方面可分三段七级,儿童从7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全部学习时间共25~26年。其中,小学教育9年(包括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两级);中学堂5年(一级);高等教育11~12年(包括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了级)。横的方面有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师范学堂分为初级和优级;实业学堂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此外,还设有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和艺徒学堂及译学馆。

该学制突出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其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各自成系统,增加了幼儿教育机构,系统更周密完备,对以后学制的组织形式影响较大。癸卯学制虽然具有资本主义教育的形式,但并没有脱离封建教育的精神。而且这个学制从学校体系、课程设置、教育行政组织都抄自国外(主要是日本),不符合中国实际,并特别重视外语教学,所以它又具有半殖民地教育的特性。

6. 思孟学派

【答案】思孟学派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一个学派,“思孟”指子思(孔子之孙孔伋)和孟柯,孟柯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荀子评先秦诸子有“子思倡之,孟柯和之”之说。《礼记》中的《中庸》篇为子思遗著,阐发孔子的中庸之道。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倡天赋人性论,主张教育应循天性之自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步骤,认为依此步骤坚持不懈,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修养的“成功”。孟柯明确提出“性善”说,谓“仁义礼智”乃人心所固有,教育的作用即在存心养性,使处于萌芽状态的仁义礼智“四端”得到充分发展。相信教育有方,则“人皆可以为尧舜”。宋代朱熹取《大

,为从元代开始科举考试之主要根据。明代更尊子学》《中庸》《论语》《孟子》编著《四书集注》

,孟子为“亚圣”,思孟学派因此被奉为儒学正宗,影响深远。 思为“述圣”

7. 次相授业法

【答案】次相授业法是汉代私学所采用的一种转相授受的教学方法,汉代高等私学一般称“精舍”、“精庐”。汉代高等私学经师身份大致有二:一是官吏兼经师,所谓“居官教授”;二是经学专门家,所谓“隐居教授”,经师们的教学风度颇有不同,生徒身份也有区别,有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之分。及门弟子,指亲自到精舍,向经师问学,直接从师受教的学生:著录弟子,是列名某一经师门下,有师弟子之名份,但不必亲自来受业,没有授受经学之实的学生。史书记载,有的经师门下,著录弟子达数千人或万余人。即使是及门弟子,人数若太多,经师也不得不采用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办法,使弟子次相授业。这种弟子间转相授受的办法,非常流行,形成了以名儒讲诵为主、弟子们转相授受为辅的教学方法,由此可以说汉代的私学教学还是个别教授。

8. 六学二馆

【答案】六学二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简称。六学指国子监所属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二馆指门下省所属的弘文馆和置于东宫的崇文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二、简答题

9. 王夫之主张教师“必恒其教事”,他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案】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在对理学教育批判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王夫之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即为师之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并对“教者之事”

(1)“必恒其教事”。王夫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辛勤耕

,就是要求教师应该热耘十地一样,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他指出:“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

爱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

(2)“明人者先自明”。教师的责任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欲明人者先自明”。只有教师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刻领会了道理,才能胜任教育工作。他写道:“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小迷。贤者于此,必先穷理格物以致其知,本末精粗晓然具著于J自日,然后垂之为教。”否则,若自己于道茫然未有所

,是不配也不能充当人师的。 得,大义不知其纲,微言不知其隐,“实则昏昏也”

(3)要“正言”、“正行”、“正教”。王夫之非常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曾将此称为“起化之原”。他强调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即“正言”、“正行”、“正教”去教育和影响学生,以扶正世道人心。

由上可知,王夫之要求教师热爱教育工作,具有广博的知识,能为人师表,这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也确实是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10.简述梁启超关于教育作用和宗旨的观点。

【答案】(1)梁启超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

梁启超与康有为一样,都持有“教育救国论”的观点,故非常重视教育作用,认为国家强弱以教育为转移。他阐述了“民智”与“民权”的关系。他说:“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

,义”“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有十分之智,即有十分之权。”他的意思是说,只有首先提高了人民的文教素质,然后才能在中国实现民权政治。梁启超就是从这一角度论述教育作用的,他的这种认识是卓越而深刻的,然而在当时的中国,仅靠教育去“救亡图存”显然是行不通的。

(2)梁启超关于教育宗旨的观点

,即指出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梁启超认为,梁启超强调了教育应有明确的“宗旨”

教育是人类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更不能没有宗旨,他曾说:“他事无宗旨犹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他认为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他批评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缺点,是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

,,所以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可以为一个人的资格”“而独无可以为一国国民之资格”

,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他提出教育要培养“特色的国民”(“新民”)

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十,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

1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哪一本著作?如何理解其含义?

【答案】(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中的《子张》。

(2)“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丘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元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有没有把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弟子们受到这种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日快说出“不仕元义”,这是有代表性的。孔氏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职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国家政治上了轨道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退隐。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代还有实际意义。

12.《大学》在教育史上有什么意义?

【答案】《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战国末至汉初儒家学者论述“礼”的著作汇编,是儒家学派分化后又趋融合的产物。《礼记》中有不少内容与教育有密切关系,还有一些篇章是直接记述或论述教育的,《大学》就是其中之一。自程朱之后,《大学》便从《礼记》中分立出来,成为“四书”之一,宋元以后的封建教育都以“四书”为基本教材。《大学》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提出了大学教育的纲领

,教育《大学》中把大学教育的纲领概括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就是使人们先天的善性得到明复和发扬,这属于性善论的观点。善德既明就目的在于“明明德”

,并且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所谓“至善”是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要做“新民”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其实质就是“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

,这是对封建社会君臣父子等伦理纲常最明确的概括和表述,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基本上就是私”

贯彻这条纲领。

(2)《大学》确立了大学教育的程序

《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根据大学教育的纲领,完成修己治人的教育目的的一套完整程序或步骤。按照儒家的观点,修己是治人的前提,治人是修己的目的,这就是封建教育的实质。

在八条日中,修身是中心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为了修身,只有完成修身才能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根据各自对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在教育上产生了两人派别。宋明理学主张格万物、知天理;陆王心学主张格吾心、知心性。一派强调读经书、道问学;一派强调静省思、尊德性,两派主张对教育发展影响极大,这成为研究宋明以后教育思想的一个关键问题。

13.分析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答案】进步教育运动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兴起、成型、转折和衰落四个阶段。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地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该运动存在期间,美国社会发展迅速,变化剧烈,对美国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美国在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社会结构也更为复杂,不同集团的利益日趋多元化,使进步教育家们无所适从。尤其是战后冷战局面的出现、与朝鲜的战争以及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的盛行,美国社会的状况已经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使进步主义教育遭到更为广泛、激烈的批评。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例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的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过分否定学校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此外,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也

存在着矛盾,导致了运动内部的分裂。进步主义者所建议的做法在时间和能力上,对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3)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14.列举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不少于5个)。

【答案】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有:

(1)偶然事件

在实验过程中,不是作为实验处理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可能影响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周期较长的实验中,更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2)成熟

反映被试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后,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被试自身的身心各方面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系统变异,如生理、心理的发展,技能、知识、经验的增长,或者变得疲倦、失去兴趣、焦虑等。这些变化可能与自变量混淆而影响对因变量变化结果的解释,从而降低研究的内在效度。

(3)测验

教育实验中前测作为一次学习经验可能影响后测的成绩,或积极的,或消极的。常见的有练习效应、敏感效应和选择性效应。被试形成对练习和测验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前后测之间相距时间较短情况下会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

(4)工具

指教育实验中测试手段技术或工具的无效或缺少一致性,这就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主持实验

,或研究者的个性、态度、价值观、信者主观情绪状态发生变化(如变得更严格、疲倦或粗心等)

息的影响,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评判标准不同(前后测难度不同,不同班用不同测验,或评判

,其可能结果是对测定和评级的精确性的一个无效评价。 者的差异)

(5)统计回归

统计回归是在教育实验中有前后测情境下出现的一种效应现象,一种趋向平均数的常态回归。被试前测成绩过优或过劣,则在后测时成绩都有自然向群体平均值靠拢的趋向(集中趋向)。对这种由于统计回归效应而混淆再次测试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不加分析,易产生错误结论。

(6)被试选择

由于选择被试的程序不适当,没有用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的方法,因而造成被试组之间存在系统性差异。也就是说在研究处理前,选择的被试在各方面并不相等或有偏性。

(7)被试的缺失

在一个延续时间较长的研究中,被试的更换、淘汰或中途退出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8)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由于测试程序、因素控制和实验安排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多种条件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从而影响对结果的解释。

三、论述题

15.荀况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价值何在?

【答案】荀况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综合者,以唯物主义哲学观作为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但这种唯物主义哲学观又是不彻底的,但总体来说其是积极进步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荀况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作为荀况教育思想理论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宇宙问存在着客观规律。他批判地吸取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思想,否定了“主宰之天”

,以“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否定了鬼神怪异的存在,和“意志之天”

发挥了无神论思想。他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并提出了光辉的“制天命”的思想。指出人对自然界不是顺从敬畏,而是进行斗争,不为莱亡”

使天地万物为人所控制和利用,人定胜天。

②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荀子对唯物主义认识论有重要贡献,他抛弃了道家的不可知论,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他认为人的认识器官包括感官和心两个部分,耳、目、口、鼻和形体叫

,各自接触外界而得的感觉,这是“闻见之知”;心在体内,总管五官,它根据五官接触“五官”

外界所得的闻见之知进行审察,以认识事物的真相,叫做“征知”。荀子肯定知识的来源是感官接触外界,经过心的审查,分析异同,做出结论,才可谓真知,荀子把“行”作为检验“知”的标准和“知”的最终目的。

不过荀子有时过分强调“心”的作用,认为“心”似乎是绝对自主的。特别是他把“心”与“君”联系起来,在于强调“君”的作用,己经离开认识论的范畴,不得不与其认识论的其他命题发生矛盾,而陷入主观唯心主义。

③性恶论。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孔子说:“性相近

,荀子则强调“习相远”而发展为“性恶也,习相远也”。孟子强调“性相近”发展为“性善论”

,他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性善论与性恶论从本质上说都是唯心主义的,都论”

是用统治阶级的道德来衡量善与恶。不过,荀子的性恶论,否定了先天道德论,是有进步意义的,

在否定孟子的“良知”、“良能”说上具有更明显的唯物主义因素。在教育理论上有更积极的意义。

(2)荀子教育思想理论基础的价值

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对他的教育思想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①荀子从其唯物主义的宇宙观、认识论和性恶论出发,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首先,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同时又把环境影响与教育的作用加以区别:一方面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人不是被动地受环境影响,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经过长期教育和经久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把这种个人努力学习称为“积”“积靡”。同时他也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教育能够统

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

,教②在教育目的和内容方面,荀况认为教育的内容就是《诗》、《书》、《礼》、《乐》、《春秋》

育目的是培养由十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这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论述起着奠基作用。荀了还非常重视乐教,他认为音乐能促进人们关系的和谐,但他同时也强调要提倡健康的音乐,抵制低级庸俗的音乐。

,他强调“外向”③在教学的主张方面,荀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不同于孟子的“内发”。

,他认为经过学习,掌握知识,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在学与思的关系上,荀子则特别重视“学”

然。他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荀子把学习解释为接触外界,掌握知识,见孟子曾把学习解释为保存和发扬先天固有的“善性”

诸行为,以美其身。

此外,他还提出了积微见著、积善成德,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等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注意积累、专一,不能先入为主,不能以偏概全,这些也深刻反映了他认为教育教学要遵循一定规律的思想。

总之,荀子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肯定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并在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非常精辟的论证,其中的宝贵思想至今仍有巨大的启迪意义。但我们也要看到荀子的教育主张最终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而且他提出的性善论虽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是建立在肯定了“性”先天有善恶的唯心主义观点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批判地继承。

16.述评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

【答案】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思想,其中,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孔子重要的教学思想之一。

(1)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涵义

孔子的启发教学强调“愤”、“悱”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渴求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强烈冲动的情绪状态。在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名言中,孔子首先强调的是启发的时机,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处于“愤、悱”之时,才施以启发之教。

(2)对孔子启发式教学的评价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至今仍闪烁着哲理的光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人们借鉴和学习,具体体现在:

①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孔子的启发教学,实际上是把学生自觉自主地学摆在了教学的首要位置,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教师要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切实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反对一味灌输,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觉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态度和精神。

②善于把握启发时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愤”表明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而“悱”说明思维还不明晰,想说又说不清。在此种情况下,因势利导,给予启发,能帮助学生调理思路,表达思想。并且,孔子要求学生在启发后进行积极思维,以举一反三,达到使人“欲罢不能”的

境界。

③注重师生相互启发,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孔子一方面注重发挥教师的启发作用,做到“无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向学生学习,他曾赞扬子贡、子夏对自己的启发促进。隐”、“不倦”、“善诱”

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师生的相互启发、积极配合、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必须有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孔子运用的启发式教学,避免了简单的说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但同时要看到,孔子这种启发式还是比较原始、比较简单的,主要是采取相似性联想,运用的思维方法是类比推理和比喻推理,这都属于“原型启发”。“原型启发”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方面当然是有作用的,但因为单纯运用类比法,有时会出现牵强附会的毛病,因此也不能作过高估价。

17.试从文教政策的视角谈谈唐代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答案】唐代是我国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的再建和高度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封建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时期,唐代的文教政策深刻体现了唐代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1)唐代的文教政策

唐代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为丁巩固政权,加强控制,儒家思想又成了维护这个制度的主要统治思想。唐代的统治者选择儒学作为封建统治的主要思想工具,从儒学中寻求制度、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在这种政治思想的指导下,唐代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尊孔。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唐高祖武德二年就在国子监立周公孔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唐太宗贞观二年,置周公祠,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把孔子捧上帝位,并赠孔门弟子数十人为公、候、伯。贞观以后全国学校无不遍设孔子牌位,从此官学就沿袭成习,尊孔以确立思想权威。

②提高儒士地位。唐太宗未即帝位时,就召名儒房玄龄、魏征、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共议天下大事。即位以后又置弘文馆,精选天下儒十虞世南、姚思廉等,各以本官兼学十,常与他们讲论经义、商略政事,确立了“堰武修文”的指导思想。十四年诏前代通儒子孙,特加引耀,唐玄宗时在秦坑儒的地方为遭难的几百儒生立祠宇,以示重儒,同时提高儒士的地位,以掌握儒术为用人标准。

③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唐高祖武德七年,幸国子学,亲临释奠,引道士、沙门与博士杂相

,对祭驳难。唐太宗屡次到大学观释奠,贞观十四年,亲率百官至国学,命祭酒孔颖达讲《孝经》

酒、博士及优等生分别赐帛。唐代宗自称“尤重儒学“,到国子学释奠,字相以下的大官和六军军将都去听讲。这些都表明唐王朝对学校教育的重视,鼓励师生积极向学,为封建主效忠。

,令天下传习,以统④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等撰定《五经正义》

制思想。《五经》是儒家全部政治、哲学、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由于西汉末儒家经典的繁琐和谶纬神学的盛行,以及魏晋南北朝玄学的要求,必须重振儒术,对儒经加以整理和统一。《五经正义》的撰定与颁布标志着儒家经典的统一,儒家思想又居正统地位,成为统治阶级有力的统治工具。

撰定《五经正义》对于教育和选士也有重要作用,自此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又趋于统一,科举取士以儒经为准。

唐代的文教政策除了重振儒术之外,还提倡佛教和道教,即以崇儒尊孔为基本,以佛道两教为辅助手段。佛教对唐代的教育和学术思想的影响也很大,虽然它并未专立学校或设置科举。为了提高道教地位,唐代还开设了崇玄学,置博士,助教各一人,学生百人,还立了道举,加试《老子》。

(2)唐代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唐代文教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深刻反映了唐代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唐代的政治经济发展制约着文化教育的进步,同时文化教育又推动了唐代政治经济的发展。

①唐代的政治经济制约着文化教育的发展,文化教育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文化教育的进步与完善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基础上。

唐代结束了五代十国诸侯割据、战乱不断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封建王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与发展,强化的中央集权、安定的政治局面是文化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中央统治的加强,不仅有助于对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进行有效地规划,也有助于全国形成比较系统的文化教育体制,有助于学校各项制度、学校行政管理和各项措施的健全,有助于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化和标准化。

唐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社会生产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为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学校的建立、教师的选聘、考试的举行,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进步。

②唐代的文化教育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的发展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但教育自身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反过来又可以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出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推动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进步。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通过教育能造就出符合统治阶级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思想意识的人才,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通过文化教育,还能宣传统治阶级的政治纲领、方针、路线和政策,起到影响大众舆论的作用。唐代采取重视儒术的文教政策,正是为了有力地巩固自身的统治,推动经济的发展。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

刺密押题(二)

注意: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②答卷需用黑色笔(钢笔,签字笔,圆珠笔)书写,用铅笔、红色笔等其他颜色笔答题,试题作废;

③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

④考试结束后试题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

一、名词解释

1. 九品中正制

【答案】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乡亭里地方组织遭受破坏,致使汉代以来的“察举”推荐制度难以实行。这时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曹王即帝位之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后门阀世族集团势力逐渐走向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抬头并不断扩大,他们在掌握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于是九品中正制在对门第出身的要求方面不断放松,而对考试的要求方面却越来越严。九品中正制到隋文帝时开始废除,代以科举考试制度。

2. 《教育独立议》

【答案】《教育独立议》是我国著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论述教育问题的一篇文章,写于1922年。他认为“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教育事业须超然于各派政党、各派教会之外。为实行超然教育,他提出下列办法:①“分

,凡区内各项教育都由大学办理;②“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全国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

,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举出”“由各大学校长,组织高等教育会

,议,办理各大学区互相关系的事务”。教育部“不得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

会议承认,不受政党内阁更迭的影响”;③大学不设神学科。“各学校中,均不得有宣传教义的课

,程,不得举行祈祷式”“以传教为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

这些观点成为1927年一度试行“大学区”制的思想依据,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反映了他反对军阀分子控制教育,希望按照教育规律办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更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

3. 岳麓书院学规

【答案】《岳麓书院学规》是清康熙五十六年李文熠为岳麓书院山长时订立的学规,载《恒斋

,不收“縻廪粟而耽棋牌者”,禁止醵钱群文集》。它共有八条:①既以读书为业当“竞分寸之阴”

饮,猜令挥拳,牵引朋淫,暗工刀笔等行为:②友朋之间当敬而能和,不留一言不合,怒气相加者:③学生应每日于讲堂讲经书一通,须端坐辩难,反复推详,教师所不晓者,则以待四方高明;④无

,由师批改,倘或未当,即携原卷相商,论学内、学外者,每月各作三会(三次考核)“以求至是”;

,须逐字玩味,对师之讲授,倘有疑处,可即与之相商;⑥学问务在身通⑤“四书为六经之精华”

,而六籍,然亦当博洽而旁通之,不可画地自限;切忌“摘其堂皇冠冕之语,汰其规切忌讳之句”

,故学问思辨,必“自矜通儒”;⑦学者欲通世务,必须看史;⑧《书》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须以力行为归。《清儒学案》概括为:为人注重于“立身、敦品、养性”;治业则注重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力行”。

4. 京师同文馆

【答案】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新式学堂。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涉以及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先后在全国的一些地方开办了一批学习“西文”和学习“西艺”的新式学堂。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这是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京师同文馆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同文馆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后又增添了法文馆、俄文馆、东文馆和德文馆,又在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讲习天文、算学。自增设算学馆开始,同文馆变为综合性学校,学生仍从满族贵族中挑选,但条件有所提高。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办,京师同文馆的主要特点有:①课程中外语居于首位,后课程有所增加,又开设了算学、化学、万国公法、生理、天文、物理等科目,此外,汉文经学贯穿始终;②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此外还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③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的控制,学校的经费、校长教员的聘请以及管理大权都由外国人控制。

京师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文馆和它以后出现的一批洋务学堂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不仅具有了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在由外国语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以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程,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京师同文馆和其他的洋务学堂在教育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5. 马礼逊学堂

【答案】马礼逊学堂是美国基督教徒布朗为纪念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是

1839年,1842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学校。布朗在澳门创办了马礼逊学堂,属小学程度。

年,该校由澳门迁至香港,发展为中小学,采用英语教学。校长为布朗,教师除布朗夫妇外,还聘请一个中国人教中文。课程除宗教外,还有中文、算术、生理学、地理、历史、英文、化学等。开办初期,颇受各方人士重视,校务发展顺利。1849年,马礼逊学堂因受到官方和教会的双重压力而停办。

6. 鸿都门学

,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鸿【答案】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

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规模曾发展到千人以上。鸿都门学的创办是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爱好有密切关系。由于汉末宦官集团政治势力的膨胀,太学生站在官僚集团一边与宦官集团展开斗争。宦官集团便投汉灵帝所好,怂恿灵帝办鸿都门学,利用教育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鸿都门学的学生由地方长官或朝中三公举荐,大多在政治和爱好上与汉灵帝相投合。学校专以尺犊、辞赋、字画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毕业后多封以高官厚禄。因此,它受到官僚集团的猛烈抨击。鸿都门学的学生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但鸿都门学本身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型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旱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7. 经今古文之争

【答案】经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儒家经学两大派在学术和争立学官问题上的争论。一派所依经籍为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故称经今文学;另一派所依经籍据称为发掘出的先秦古文字本,故称经古文学。两派所据经籍,小仅书写字体和字句篇章不同,在治经观点方法和传经学统宗派上亦

,为汉政权服务。经古文学重在不同。经今文学师传严守师法家法,重在探索经籍的“微言大义”

训话考索经籍文字典故。前者把持西汉太学,先后立博士14家,后者多在民间传授。西汉末年,刘散议立经古文学官,招致经今文学博士激烈反对,两派之争自此开始。新莽时和东汉初,经古文学几度跻身博士之位,亦均未能成为官方显学,但在学术上则逐渐居于上风。东汉末年,郑玄不守经今古文的家法,博学多闻,以经古文学为主干,并吸收经今文学某些观点而遍注群经,参互各说,以成一家之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学的统一,经今古文之争遂告一段落。

8. 苏湖教法

【答案】苏湖教法是比宋著名教育家胡缓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他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简答题

9. 简述“尊重学生”的基本内涵。

【答案】学生也称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主体。“尊重学生”一个方面表现在要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或者说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是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关系。

(1)“尊重学生”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师来说,有以下策略:一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三是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四是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五是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尊重学生”另一方面表现为尊重学生享有的权力

学生具有的权利与其身份密切相关。学生通常具有公民、未成年人(未满18周岁的学生)和受教育者三重身份。

学生作为公民,通常享有的实体性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权和通信秘密权;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等等。

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身心健康权、受教育权、隐私权等还受到特殊保护。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享有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的保护。主要有:一是使用学校教育资源权;二是获得物质帮助权;三是获得公正评价权;四是程序性权利。

10.王充对学习有哪五点重要论述?

【答案】王充是东汉的哲学家与教育家,他关于学习有非常精辟而独到的论述,值得后世借鉴。

(1)重视学习的作用。王充提出了“在化而不在性”的观点,重视学习与教育的作用。他肯定性可以变化,人性善可变性恶,恶也可变善,重要的是教育。

(2)确定鸿儒为学习的目标。王充把鸿儒作为学习的目标。鸿儒博古通今,又能著书立说,是社会的有用之才。他认为当时经学教育之下的“章句之生”对社会没有用处。

(3)重视知识的力量。工充反对先验论。他反对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说法。他认为人只有经过学习,拥有知识才有力量。

(4)教学过程分为见闻为和开心意。王充认为教学过程应包括“见闻为”的感性阶段和“开心意”的理性阶段。前者指学生要通过所闻所见来获得感性知识;后者指要把感性知识加以深化提高。

(5)以“效验”来考查学习效果。王充的“效验”是以实际效果来检查知识真伪的论证功夫。他认为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

11.简述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答案】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1)课题的价值;

(2)相关文献综述(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状况把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论证(内容框架的科学性);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合理性);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12.简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答案】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有: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使学生学习在人类文化遗产中所存在的那些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即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学校的课程计划要保证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种训练智慧的过程。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因此,学校要提高智力标准,注重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学校还要注意“天才”的发掘和培养,发现最有能力的学生,激发他们最大的潜力。

(3)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对学生的学习应该坚持严格的学业标准,促使学生刻苦

,才能实现最有价值的学习。如果学生对学习“共同要素”和专心地学习。因为只有强调“努力”

不感兴趣,那就要强迫他们学习。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要树立教师的权威,加强教师的控制。但是,教师必须具有一流的头脑和渊博的知识,精通所教的科目,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具有很强的传授知识的能力,并能全心全意地献身于自己的工作。

13.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案】杨贤江的教育研究大量是针对青年问题的,他对青年的理想、修养、健康、求学、择友、社交、婚恋等各方面都给予耐心指导,这种全方位的教育谓之“全人生指导”。

(1)对青年问题的分析

杨贤江认为青年期是人的身心发生显著而重要变化的时期,因此青年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杨贤江考察了当时青年中所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有:人生观的问题;政治见解的问题;求学方面的问题;生活态度的问题:职业方面的问题;社交方面的问题;家庭方面的问题;经济方面的问题;婚姻方面的问题;生理方面的问题;常识方面的问题。有见于青年问题的重要和青年问题乏有教育者关心,杨贤江创造性地提出对青年进行“全人生的指导”的主张,并通过《学生杂志》的阵地,进行具体实践。

(2)对青年进行“全人生的指导”

,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所谓“全人生的指导”

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

,以适社会改进之所用。 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核心是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最重要的原则是提倡自动自律,培养青年的主动精神,让青年做自己的主人,教育者只能居于指导地位,不应包办和强制。

14.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是什么?它与清朝末年的教育宗旨相比,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和进步?

【答案】(1)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宗旨(教育方针)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对清朝政府颁定的教育宗旨进行批判,主张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和美育。同年7月,教育部召开了临时中央教育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并于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方一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在新教育宗旨中:①道德教育就是德育,蔡元培认为德育是完善人格的根本,德育就是要培养青年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②实利教育也就是智育,是进行生产和知识技能的教育,它既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包括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队真的科学态度;③军国民教育,后来也叫体育,是要健全学生体魄。这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当时形势,需要举国强兵之制,必须有这种教育;一是体育又是培养完全人格所必需的;④美感教育也就是美育,包括美术、音乐等与之配合的思想陶冶,美育是特别为蔡元培所提倡的,他认为美育可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

(2)清末教育宗旨

清末制定的教育宗旨与民国初年制定的教育宗旨有本质的差别。19世纪末随着洋务学堂的兴办,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概括了办学的指导思想,这成为清末教育宗旨的雏形。在此基础上,1904年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指出立学的宗旨在于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然后以西艺练其艺能。

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1906年,当时科举制废除,学制已推行,中央学部己建立,为形势所需,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清政府认为忠君、尊孔是中国政教所固有的,应该予以发挥,井以此来批判其他异说;尚公、尚武、尚实就是要学生热爱大清帝国,要学习操练,学习一些科学技术,以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军事、经济的要求。

(3)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宗旨比清末教育宗旨的变化和进步

①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存在本质的不同。新教育宗旨体现的是资产阶级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而清末教育宗旨则反映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明显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旧学,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②二者的性质和意义、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根本不同。新教育宗旨的确立在于培养资产阶级新人,从而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否定了君权的绝对权威和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新教育方针的颁定,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是中国教育的一个进步,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民国初年确立的教育方针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实行了的资产阶级国民教育宗旨。

三、论述题

15.论述清末科举制的特征及其弊端。

【答案】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的选士制度,它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末,己经日益腐败,失去其应有的功能,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潮流。

(1)清末科举制的特征

①科举考试的步骤更加繁琐,清代科举制度大体因袭明制,然而其考试办法比较前代更为繁

,这是参加科举杂而周密。正式科举考试仍为乡试、会试、殿试,但在正式科举之前尚有“童试”

考试的前提。考试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也可说是预备性考试,考生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先第一步称为“童试”

,又名“库生”,俗称“秀才”; 参加州县级考试,由州县长官主考,通过后称为“生员”

,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AEI“大比”,一般在子、卯、午、第二步称为“乡试”

酉年举行,因为考期定在农历八月,故又称为“秋闹”。乡试通过者称为“举人气

,是中央级的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乡试后的第二年,即丑、辰、未、戊第三步称为“会试”

年在京城举行。会试录取后被称为“贡士”;

,会试之后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殿试的贡士均能获取第四步称为“廷试”或“殿试”

进士资格,出榜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一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清代科举考试,除上述正科之外,还曾开设不定期的特科,如“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

“孝廉方正科”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清朝科举考试名义上是为满汉选取官员而设,但实际上满人做官靠特权或单独进行的八旗满蒙翻译考试,科举只是为汉官铺设的一道参加政权的阶梯,所谓八旗满蒙翻译考试,形式类似科举但要求较低。

②采用八股取士,愈发空疏、形式,命题更不合理,明清科举考试采用排偶文体,称为“八股文”。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命题,内容设释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

,然而到了清代考试自小考到会试,试文均重在八股,八股文题必须取之于“四书”、“五经”

清末可出题都己出尽,为了避免士子剿袭成文起见,所以硬编了许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③科举制度的腐败舞弊司空见惯,清末科举考试制度达到了空前腐败的程度,科举制度营私舞弊现象非常严重。许多士子不读书、不作文、不写字,采用各种舞弊手段或干脆出钱买个监生、贡生甚至举人。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有被录取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请托、重门第、通关节、贿赂、科场舞弊以及私门谢恩等等名利贪贿之风就公开泛滥起来,这严重地毒害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败坏了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2)清末科举制的弊端

清末科举制日益空疏、腐败,己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导致各种矛盾加深,流弊百出。

①清末科举制度摧残人才,很难选拔到真才实学之人。清末科举制度订立了一整套非常繁琐的考试步骤和程序,广大出生贫寒的知识分子要想做官,就必须沿着这条道路向上爬。复杂而周

密的考试方法使想要以此作为进身之阶的知识分子把一生的宝贵时光都投入到准备和参加科考之中。

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八股取士,而且命题越发不合理,这使广大士子只能以应付这些形形色色的题目为务,不仅经世致用之学不能顾及,就是四书五经经义及文史书籍也不能基本弄懂。即使考中科举者,也多无真才实学。

而科举制度的腐败营私舞弊,又使一些家境优越但却不学无术的人通过金钱交易或凭借门第出身取得功名,这进一步阻碍了有用人才的选拔工作。

②清末科举制度使学校教育完全沦为科举的附庸,科举考什么,学校教育也跟着注重什么,这使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在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的情况下,科举制度本身的种种缺点和弊端,也就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这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新的教育教学形式的引进,阻碍了中国学校教育的近代化过程。

同时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成为他们取得高官厚禄权势的最好门路。这种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③清末科举制度败坏了社会风气,科举考试的最终取舍权是由封建统治阶级所决定的,录取标准义多少以权势门第为转移,这使科举制度在其最初产生之时就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打开了大门,而到了清末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严重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广大士子为了能够被录取,想尽一切办法去打通关节、抄袭作弊,这使得科举考试、整个官场和全社会都弥漫着这样一种贪污腐化之风,对社会的发展极为不利。

16.比较中国近代教育的“中体西用”与日本教育的“和魂洋才”之差异。

【答案】“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分别是中国和日本对待外来文明总的态度,体现在教育方面尤为显著。洋务派与日本维新派在教育方面都花了较大的力气,然而,起点不同,具体的政策不同,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相差也很大。

(1)“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涵义

“中体西用”是指在保存或维护中国古老的精神文明的前提下学习或仿效西方的物质文明。“和魂”即以口本大和民族精神为特征的民族文化,“洋才”即以西方国家文化、科技为特征的现代西方文化。简言之,就是东洋精神、西洋技术。

(2)“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在教育上的差异

尽管中日两国当时提出了类似观点,但具体贯彻在教育上却有着差别。“和魂洋才”与“中体西用”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①“中体西用”中,“中体”和“西用”在本末、主辅、重轻地位上是不同的,“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而在“和魂洋才”中,“和魂”与“洋才”二者处于平等地位;

②“中体西用”只局限于引进西方技术器物;“和魂洋才”能兼取西方文化器物及制度;

③“中体西用”意在“护体”;而“和魂洋才”意在“变体”

④“中体西用”是一种文化道德论,强调文化的优越性和正统性;“和魂洋才”是一种民族血统论,强调民族的优越性和正统性,主张应当区别文化和民族两个概念;

⑤“中学为体”之“体”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共同体;“和魂洋才”的内涵是日本传统精神文化与西方近代物质文化的结合,它相当于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加近代科学技术。

⑥二者在对待西方与本国社会制度上的态度不同。日本认同并吸收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废除本国的封建制度;中国则拒斥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本国的封建制度。

(3)“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不同的历史作用

因为以上种种差异,才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在两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不同的历史作用: 中国的洋务运动半途而废,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最终使中国陷入了半边缘化和衰败化深渊;日本的明治维新则获得成功,成功地抵制了边缘化趋势并发展为独立的工业国。

17.阐述“经世致用”思想在教育史上的发展,并指出其教育价值。

【答案】“经世致用”是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思想,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表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经世致用”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1)“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①南宋时浙东学派中以吕祖谦为首的金华学派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当时的理学家奢谈心性命理的空疏之学,但金华学派对朱陆理学的争执却采取了调和折衷的态度。同一时期,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把经世致用之学与功利之学结合起来,对理学的空谈作了猛烈的批评。

②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额、颜元、李爆、土源等等。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感明末学风的空疏不实,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小揣时势,未有小误人国家者”。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他们学风的特点

;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口当为民办事一口”

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国家、民族、法律、边疆、地理、人情、风俗、自然科学等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政治上,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的罪恶,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初步民主启蒙因素的主张,如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顾炎武“庶民干政”的主张。经济上,针对封建的土地兼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间题的办法。这些办法都贯串着“均田”的精神。他们提出的“均田”虽与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有根本不同,但表现出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和同情。教育上,他们激烈地批判束缚思想的科举制和八股时文,注重学校

教育,要求培养出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哲学上,他们各有所宗,各有所创,呈现出思想活跃的局面。

③清末,封建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深,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经世致用之学,再度兴起。其代表人物是魏源、龚自珍以及稍后的康有为。他们以今文经学为主干,继承和发展了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精神,借经书的所谓“微言大义”宣传自己社会改革的主张,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2)“经世致用”思想的教育价值

①经世致用教育思潮使中国传统教育所潜伏的适于社会转型的变异基因更为明朗,为中国教育实现由旧而新的历史转型开启了道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受着儒家教育思想的支配与制约,表现为一种与西方教育完全不同的独立的发展体系。因此,以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传统教育,在其外型上,呈现出一种自我完善的封闭型模式,而在其内部,却蕴藏着十分活跃的变动因素。这种活性因素,不仅能使教育处于历史的转变或转型时期,因政治和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对外来文明进行适度的融合和包容,而且也能根据社会的变异而自我调整、推陈出新,激发和引动自身对现实做出一定的批判和反省,不断地为适应变化着的社会而转化。

②明清之际出现的启蒙教育思潮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相应反映,就显示出了这种转化的趋势。其时西学伴随传教士来华而催发中国教育领域形成一股重视研习西方科技的“实学”之风,为中国教育向近代转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中国当时的传统观念和文教领域高压政策过于厚重,后来又转而闭关自守,使己东渐的西学发展中断,己兴起的实学教育思潮受到了阻滞而转为潜流,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化也随之停滞。然而,己经转为潜流的实学教育思想并非完全消失,而是一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重新萌发,并以一种新的态势表现出来。

③从对自身民族的教育传统的态度来看,无论其否定的内容还是勇于批判、反省的精神,经世致用教育思潮都是对明清之际启蒙教育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尤其在扬弃传统教育时,它沿续了实学教育思潮对于“实学”的注重,对于西学“科技”的讲求,对于“义理”、“考据”、“词章”等学问的非议,以及对十八股取十制度的批判等等,都体现了由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型教育的自我转化,使传统教育中适于社会转型的变异基因更为具体而明朗。

④经世致用教育思潮,因其在中国教育思想领域中开始注意对西方文明的认同,故此成为中国教育实现由传统而转入近代即由“旧”转而为“新”的模式之转型起点,中西两大文明就在这一教育模式转型起点之处开始了历史的汇合,所谓中国教育旱期现代化的道路也就由此而在思想认识上得以开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27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