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女子服饰特色

更新时间:2023-05-22 23:3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中國女子服飾特色

秦漢時期女子服飾特色

秦漢時期的男子服裝以連身的袍服為主,從肩部直筒下垂到腳踝,多被當作禮服,於朝會、禮見時穿著。漢代服飾中有一特點是「佩綬制度」,綬是官印上的絲 帶,又稱印綬,是漢朝官員權力的象徵,由朝廷統一發放。秦漢時期有褲子出現,源自於北方的游牧民族,式樣跟現代的燈籠褲很相似,漢族人民在種田、捕魚時也 穿著這種褲子。一般男性則開始有戴頭巾的風俗。

漢代婦女禮服仍以深衣為尚,但與戰國時代有所不同,特點是衣襟的繞轉層數增多,衣服下 擺部分增大。另外,日常服飾則為「襦裙」,上襦下裙,裙子大多以四幅素絹連接拼合而成,上窄下寬,不施邊緣,名叫無緣裙。裙子之外,女子下裳還穿褲。起 初,褲子只有兩隻褲管,沒有褲襠,容易在活動之中裸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敬的行為。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出現一種前後有襠的褲子,如史料記載: 《前漢書孝昭上官皇后傳》「自西漢昭帝上官皇后時,婦女始穿有襠之褲,當時稱『窮褲』。」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服飾特色

魏晉南北朝是政治和經濟動盪的時期,士大夫階層形成了消極的社會風 氣,追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享樂主義,這種風氣直接反映在人們的衣冠服飾上。 其中,寬衣博帶是這時期的流行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貧民百姓,都以大袖寬衫為時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追求自然、隨意;女子服飾則長裙拖地,大袖翩 翩,優雅而飄逸。

魏晉南北朝士族對於「美」非常講究,喜好修飾容貌、講究打扮。所謂「美姿容」,美有修飾美和自然美兩種。何晏是修飾 美的代表人物,有「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之說,其儀容俊美,膚色白淨。魏文帝故意在大熱天賜熱湯麵給何晏吃,何晏吃得滿頭大汗,用衣袖擦拭,臉色更顯得 白淨。嵇康身長七尺八吋,容貌俊麗,不加矯飾就很有男子氣概,氣質自然,是自然美的代表人物。

不過,魏晉南北朝士族不只對身材、容貌要求,包括舉止、談吐、食衣住行的品味也極在意,並成為一種風尚,使得魏晉南北朝在文藝方面有高度水準。

從敦煌壁畫供養人服飾及洛陽出土的陶俑服飾來看,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是對襟、束腰及衣袖寬大,下則多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帛帶繫紮。北方少數民族婦女除穿杉裙之外,還會穿著裲襠(類似褲子)。

先秦時期女子服飾特色

古代中國女子服式主要有三大特色:上衣下裳、深衣、襦裙。

● 一、上衣下裳。殷商時期的人們穿一種兩截式上衣下裳的服裝。

《易˙繫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上衣下裳源於對天地的崇拜:上衣象徵天,下裳象徵地。」

● 二、深衣。戰國以後的服裝,由上衣下裳的形式,演變為連身的長衣。上衣下裳合而為一,以麻布、彩帛縫製而成「深衣」,休閒、會客、祭祀與節慶時皆可穿。

● 三、襦裙。襦裙,從戰國到清都是中國女子最主要的服式之一。襦,就是短衣,女子上身穿襦時,下身多穿長裙。儘管衣袖寬窄、裙身長短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仍保持著最初時期的樣式。

先秦時期的服裝形式,主要是「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黃、白、黑五種原色。商周時期的服飾,一般多用小袖,衣長大多在膝蓋處。西周時,周公制禮作樂,規範了整個封建社會的運作,從個人的言行舉動到群體往來的政治生活,均強調身份差別,不容逾越。

春秋戰國之際,還出現一種叫做「深衣」的服式,不同於上衣下裳,是一種上下連在一起的服裝。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以穿著深衣為尚。

此外,戰國時期,比較明顯的變化是「胡服」的流行。所謂胡服,是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式的華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為短衣、長褲 和革靴,衣身緊窄,便於活動。其中,首先採用胡服的趙武靈王,為了適應戰爭需要,推行胡服騎射,趙國因而趨於強盛。 上一頁

胡服特色

中國在國力充沛、充滿自信的時代,如漢唐明清之盛世,「天下一家」的理想,促使中國以政治或文化的力量向外發展。

當中國國力不振或遭受外來的威脅,如安史之亂之後,宋以及清末民初時,強調「夷夏之防」的想法因此興起。另外,隋唐皇室本身就是「胡化的漢人」,表現在 服裝上,在大唐盛世時,胡服的特色如緊衣、窄袖、圓領、翻領、腰帶、下褲、鞋子等便於游牧民族活動的服裝,被納入唐朝的服裝體系。服裝也表現出「胡漢一 家」多采多姿的特色,例如:第一、隋唐時期的男子大多穿靴,靴子原為胡服,本只限於戎裝(軍裝),至唐代則一般文武官員及庶民百姓都可以穿著。唐代以前入 朝只能穿履,唐代則可以著靴。第二、開元、天寶年間,流行翻領、對襟、窄袖,凡穿這種服裝的女子,腰間都繫有革

帶,革帶上常有若干條小帶垂下。這種革帶原 先也是北方民族的裝束,於魏晉時期傳入中原。

唐代男子服飾

唐代時期的男子服飾主要有幞頭、紗帽和圓領袍衫。

● 幞頭,是一種包頭巾的布帛,將布帛的四角裁成帶狀,戴時將二帶繫於腦後,使其自然下垂,另外二帶則反折向上,綁在幞頭頂上。幞頭主要有兩種(圖四):用輕薄柔軟的質料製成,稱為「軟腳幞頭」;若如硬翅而微微上翹,稱為「硬腳幞頭」。

● 紗帽,是一種用來視朝聽訟和宴見賓客的首要服式,在一般儒生隱士之間也廣泛流行。

● 受胡風影響,圓領袍衫是隋唐時期男子的主要服式。除祭祀典禮之外,平常都穿這種服飾,官員的常服也是如此。武則天當朝時,出現一種新型的服式,在各種不 同職別的官員袍上,繡上各種不同的紋樣,文官繡禽,武官繡獸。這種以禽獸紋樣分別文武官員的作法,應是明清時期補子的濫觴。

唐代女子服飾

隋代及初唐時期的女子服裝,最初受到胡風影響,以小袖短襦及長裙為 主,裙腰束至腋下,盛唐以後,胡風漸退,衣袖日趨寬大。衣服的領子有各種形式,如圓 領、方領、斜領、直領等,特別是在盛唐,還流行過一種袒領,裡面不穿內衣,袒露胸脯。所謂”粉胸半掩疑暗雪”、”長留白雪占胸前”等詩句,吟詠的都是這種 裝束。除衫襦之外,唐代女子還流行穿著一種名為「半臂」的上衣,即半袖之意。

女子的下裳,主要是裙,款式之新、顏色之麗、質料之精、 圖案之美,都超越前代的水準。在中上層女子中,曾流行過「百鳥毛裙」,由於這種裙子是用禽鳥的羽毛製成,使得大批珍禽異鳥遭受損害,後來被朝廷下令禁止。 在廣大女子中間,則流行一種用鮮豔奪目的紅色顏料染成的裙子,名叫「石榴裙」。

此外,或許由於唐代婦女地位的提高及社會的富裕,婦女 也特別重視裝飾。在唐人詩詞裡,有不少描寫女子妝飾的佳句,如”紅鉛敷臉細腰人”、”青黛點眉眉細長”等,說明了唐代女子對妝飾的重視。其化妝順序大約可 分幾個步驟:一敷鉛粉,二抹胭脂,三塗鴉黃,四畫黛眉,五點口脂,六描面靨,七貼花鈿。

* 鉛粉,古時稱「鉛華」,據說以鉛、錫等金屬燒化碾碎後製成。

* 胭脂,盛產於匈奴地區的焉支山,主要原料是一種叫紅藍花的野生植物。

* 古時女子畫眉,常將原來的眉毛剃去,再用一種以柳條燒焦後製成的青黑色顏料畫上各種形狀,名叫「黛眉」。黛眉名目甚多,從細而長的「蛾眉」到寬而闊的「廣眉」,應有盡有。

* 花鈿,指兩眉之間的裝飾。據說在南北朝時,一朵梅花落在壽陽公主額上,染成顏色,拂之不去。宮女見之奇異,於是爭相仿效。唐代,花鈿除用顏色染繪之外,還有用金屬片製作者。

宋明女子服飾

宋代服飾相較於唐代來得保守穩重,寬衣大袖少,再加上鈕釦的出現,束縛了女子的體態。其時代審美觀認定纖弱瘦小才是美,女子纏足也盛行於宋。

蒙古女子的服飾與男子相似,只是顏色選用上不太一樣,她們也穿著皮帽、皮大衣與皮靴。蒙古的貴婦有一種造形很特別的禮冠,叫姑姑冠,整個冠的形狀又高又長,很是特別。

明代女子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一種便服,以對襟為多,衣襟部分時常敞開,任其露出裹衣)、比甲(衣裙外邊無袖的褙子)和裙子等。對命婦 (授封號的官員母妻)的穿著,也有嚴格規定,大體分禮服和常服兩種。禮服是命婦朝見皇后、禮見舅姑及祭祀時的服飾,以鳳冠、霞帔、大袖衫及背子等組成,其 中大袖衫只能用真紅色,霞帔、背子一律用深青色。常服則是命婦平常的服飾,以長襖長裙為主。普通女子的禮服,一般只能穿紫色粗布,不許用金繡。袍衫只能用 紫、綠、桃紅等淺色,不許用大紅及黃色。

宋明男子服飾

宋明時代在異族侵略的壓力下,特別強調「夷夏之防」,用儒家的禮教和法律來規範人民的生活,表現出質樸、儉約、守紀的社會風氣。

服裝是表達身份尊卑的外在形式,不可以僭越,並且要遵守禮法,穿著必須符合身份。穿著的目的不是追求「美」,而是要「合宜」----合乎身份和地位。不 過,隨著工商的發達,城市生活趨向大眾化,社會風氣也隨著改變,平民致富後,往往模仿官員的生活,妻妾也學命婦穿戴珠翠,城市男女甚至追逐奇裝異服,以男 女錯位的「服妖」來展現自我。

宋明服飾的演變

宋代因為儒家思想盛行,人們崇尚簡樸的生活,官員的官服比唐代、五代來得保守穩重。宋代提倡服從天理,不要追求享樂,舉國上下崇尚簡樸,而服裝也不例外。

元代是由蒙古人所建立的朝代,蒙古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們的穿著跟

漢人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蒙古男子習慣把頭頂部分的頭髮剃掉,只在額頭留一排短髮。還有 在耳邊留一些頭髮,整理成各種形狀,並垂著長辮子。蒙古男子有戴耳環的習俗,夏天頭戴斗笠,冬天則穿皮襖、皮靴與戴皮帽。

明朝建立後,廢棄元朝的服飾習俗,恢復漢族的禮儀和服飾,並對士農工商有嚴格的服裝等級規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1h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