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666教育学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更新时间:2023-04-27 22: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注考研专业课13年,提供海量考研优质文档!

第 1 页,共 58 页

目录

2018年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666教育学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666教育学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15 2018年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666教育学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24 2018年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666教育学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35 2018年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666教育学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48)

专注考研专业课13年,提供海量考研优质文档!

第 2 页,共 58 页 2018年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666教育学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

模拟题(一)

说明:根据本校该考试科目历年考研命题规律,结合出题侧重点和难度,精心整理编写。考研强化检测使用。共五套强化模拟题,均含有详细答案解析,考研强化复习必备精品资料。

——————————————————————————————————————————

一、名词解释

1. 马礼逊学堂

【答案】马礼逊学堂是美国基督教徒布朗为纪念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是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学校。1839年,布朗在澳门创办了马礼逊学堂,属小学程度。

1842年,该校由澳门迁至香港,发展为中小学,采用英语教学。校长为布朗,教师除布朗夫妇外,还聘请一个中国人教中文。课程除宗教外,还有中文、算术、生理学、地理、历史、英文、化学等。开办初期,颇受各方人士重视,校务发展顺利。1849年,马礼逊学堂因受到官方和教会的双重压力而停办。

2.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答案】“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中的《阳货》,是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教育作用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小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犷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长期以来,奴隶主贵族迷信天命,坚持先天决定论或血统论。孔子能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是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但是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是不科学的。

3. 率性发展

【答案】率性发展是关于个体发展的一种思想,《中庸》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继承思孟学派“性善论”的思想,上天所赐予的称作“性”,天赋之性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顺应和发扬这种本性称作“道”,修明和推广这个道,就称作“教”。教育即修道,而教育的作用则在于“率性”,尽量把天赋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体现出来,进而调节人的日常言行和喜怒哀乐之发,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4. 九品中正制

【答案】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乡亭里地方组织遭受破坏,致使汉代以来的“察举”推荐制度难以实行。这时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曹王即帝位之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

专注考研专业课13年,提供海量考研优质文档!

第 3 页,共 58 页 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后门阀世族集团势力逐渐走向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抬头并不断扩大,他们在掌握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于是九品中正制在对门第出身的要求方面不断放松,而对考试的要求方面却越来越严。九品中正制到隋文帝时开始废除,代以科举考试制度。

5. 苏湖教法

【答案】苏湖教法是比宋著名教育家胡缓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他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设科射策

【答案】由于太学里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作为一种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手段尤受重视。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策”是指教师(主考)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正“科”即是教师(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从优到劣依次分为甲科、乙科(有时也细分为甲、乙、丙三科或上第、中第、下第等)。学生所取得的实际等级是授官的依据,通常甲科(上第)为郎中,乙科(中第)为太子舍人,丙科(下第)为文学掌故。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学考试的年限和设科的标准有所变更,西汉一年一试,东汉则基本上两年一试。设科标准最后则完全以通经多少为依据。学生通过考试取得一定的科品,获得相应的官职后,仍可以参加下届考试,以获得更高的等级和官品。太学以此鼓励士人博通儒家的“五经”。

二、简答题

7. 概述近代康有为变法主张中的教育思想。

【答案】康有为是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在维新变法中提出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②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为了更快更有效地学习西学,他还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等建议。

作为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的上述建议直接影响了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通过这些变法主张,可以看出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

康有为对教育改革的迫切愿望源于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在维新运动中,他无论上书还是呈拆,都常将兴学育才作为维新救国的基本保障加以强调。他从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认为要解决亡国灭种的危机,根本之策在教民,变法的起点在于“开民智”。变科举,兴学校,是康有为反复

专注考研专业课13年,提供海量考研优质文档!

第 4 页,共 58 页 强调的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也是他改革传统教育的重要主张。

(2)关于“变科举、兴学校”、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思想

“变科举、兴学校”是康有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以他为首的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文教领域实行变法维新的基本思想。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导致读书人不研究现实,不研究世界各国情形,也放弃了真正的中国传统学问。这样选拔的官吏不能应变,不能做实事。并指出清政府在军事上失利实源于八股。变科举、废八股,目的在于否定传统的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兴学校的目的,则在于建立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设计了一个学校系统:在乡间设立小学,时间为8年,7岁以上儿童必须入学。县立中学,儿童14岁入学。中学分初等和高等两个阶段,各2年。中学初等科毕业后可以升入专门学校。专门学校或中学高等科毕业的学生可以升入省府设立的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康有为力图仿照两方建立近代中国学制。

(3)派游学、译西书的思想

对于人的培养,康有为认为除了兴学校之外,还应派人到资本国家去考察留学,“以通世界之识,养有用人才。”1898年5月,他在《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中,力陈派游学,译西书的重要性,他指出,当今的形势,必须是顺应历史潮流,广译西书,以了解欧美、日本的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情况。派游学、译西书的思想,对变法维新,发展我国的资本主义有积极作用,对以后留学制度的建立也有较大影响。

8. 列举教育研究假设的三种分类方式,并简述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

【答案】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好的、暂定的结论。

(1)教育研究假设的分类

①按照假设的形成逻辑,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归纳假设是在观察基础上的概括,是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的启示,进而概括、推论得出的经验定律;演绎假设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出发推出新结论,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问的某种联系的普遍性,通过理论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的假设。

②按照假设有无方向性(或倾向性),可分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研究假设陈述的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或不同。在研究假设中,呈现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两类。方向性假设指出相关或差异的特点,而非方向性假设只简单地指出哪里存在一个相关或差异。

③按照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描述性假设,处于科学探索的最初阶段,主要是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向人们提供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解释性假设是揭不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出现象质的方面,说明事物原因与结果的一种更复杂、更重要的假设,这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预测性假设是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它是在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1gq.html

Top